翻译和修辞的互通与分歧

合集下载

汉英修辞对比与翻译(1)

汉英修辞对比与翻译(1)

除旅游点的介绍和广告外,新闻报道、法律文献、 科技文章等也都要求简洁明了,忌节外生枝,因 此四字词组也广泛应用于这几类文体中。 外交人员要立场坚定、目光远大、头脑敏捷、业 外交人员要立场坚定、目光远大、头脑敏捷、业 务熟练、才华出众、风格高尚。 务熟练、才华出众、风格高尚。 A Chinese diplomat should be firm in stand, broad in vision, swift in wit, qualified in profession, outstanding in talent, and noble in character.
1 汉英音韵修辞格(phonological 汉英音韵修辞格(phonological rhetorical devices)
在语音四要素音量、音势、音高、音色中, 在语音四要素音量、音势、音高、音色中, 音色是各种语言都重视的。 音色是各种语言都重视的。英语是音势敏感 的语言,而汉语是音高敏感的语言, 的语言,而汉语是音高敏感的语言,因此英 语强调重音,汉语成为典型的声调语, 语强调重音,汉语成为典型的声调语,声调 对字、 句各级单位的组成都有影响。 对字、词、句各级单位的组成都有影响。英 语是重音计时的(stress-timed), ),每一语 语是重音计时的(stress-timed),每一语 句虽是重音和轻音交替出现, 句虽是重音和轻音交替出现,但仍以重读音 节为主。汉语是以音节计时的(syllable节为主。汉语是以音节计时的(syllabletimed),音节数是韵律的基础。 timed),音节数是韵律的基础。 ),音节数是韵律的基础
汉英语拟声词对比
(1)语音形式对比 汉英相似: 汉英相似: 狼嚎 鸽子咕咕 咯咯 关门声:砰 铃声:丁零 howl Coo Giggle, gurgle Bang Tingling

英汉翻译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英汉翻译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英汉翻译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翻译是一种以其他语言的文献进行重新译成当地语言的文学活动。

它既是词语的翻译,也是文化的翻译。

翻译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对于一个翻译的质量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修辞的运用可以把原文的意图传达到汉语读者,也可以增加翻译文本的美感。

首先,修辞是一种文学表达形式,它可以帮助翻译文本有声有色,鲜活生动。

修辞手法是一种在翻译中选择性地改变文本的表达方式以表达译文的最佳效果,从而使翻译文本充满语言的美感。

比如,在翻译古典文本时,可以选择押韵、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展现古典文献的文学气息;在翻译当代文本时,可以运用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以表达文本的直接性和活泼性。

其次,修辞手法的运用也能增强文本内容的表达力度。

根据文本内容,翻译者可以选择相应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原文的意思,从而使译文更加令人满意,更能触发读者的感官反应。

比如,在翻译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时,翻译者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而将文本真实的内容传达给汉语读者。

此外,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可以提高翻译文本的句式灵活性和可识别性,从而使文本更加地道和准确。

修辞手法能使翻译文本更有句式变化,能使文本更加流畅,也能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文本的内容。

例如,在翻译一些复杂句子时,翻译者可以利用句子并列、分词等修辞手法,以强化句子的清晰性和流畅性。

总之,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以提升翻译文本的美感和表达力度,
进而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文本的内容。

翻译者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应充分考虑文本的语境和文学风格,以便使译文表达拟人化、形象多变,令读者耳目一新。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现出译文的文学魅力,为汉语读者提供一首诗般的翻译文本。

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方法与文化、翻译的内在关系

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方法与文化、翻译的内在关系

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方法与文化、翻译的内在关系修辞,它本身也是汉语文化的一种体现,其形式多而复杂。

本文认真地讨论了汉语中修辞的内涵,分别深入地分析了修辞与文化及修辞与翻译的内在联系,为汉语中常见的修辞的英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及实践依据。

标签:修辞;文化;翻译;关系一、修辞的内涵修辞是指人们在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时候,根据特定的目的精心选择用语的过程与方式,其目的是力求把话语说得更加的準确和明白,更加的生动和精彩,更能表达说话人的思想和情感。

好多时候,因为一句话,你可能就在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同时也把受话者给说笑了,反之,也会让受话者十分恼怒,根本不想再听你说下去,这样一来,不仅没有表达你想表达的意思,反而还伤了双方的感情。

由此可见,对于同一个意思,你会说和不会说,其产生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正所谓:说话是一门艺术。

而修辞,正是指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运用到的艺术。

在这里,笔者想明确一点,那就是:修辞不是简单地对语言文字进行修饰和加工,更不是刻意求工,给其涂脂抹粉,让其虚张声势。

提到修辞,人们往往会想到一个概念:修辞格。

所谓修辞格,即指在对语言进行修饰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相对而言比较固定的语言格式,也称其为修辞方式、修辞手段、修辞方法或辞格。

修辞格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能生动形象地表意;二是具有独特的结构和规律;三是语言形式极为特殊。

二、修辞与文化的内在联系修辞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紧密的,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从而都有各具特色的审美观,这些审美观又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因此,修辞也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文化,修辞的风格正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体现。

汉语具有诸多方面的特点,利用这些特点,可以形成许多汉语所特有的修辞方法,如:声调的抑或扬可以形成平仄;许多单音节词可以形成押韵等。

另外,因为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史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成语和典故,这些成语和典故使汉语变得言简意赅,独具极强的表意能力。

文化、修辞、风格在英汉互译中的对应与不对应

文化、修辞、风格在英汉互译中的对应与不对应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量不要打扰读者,而是将原作者带向读者”归化的翻译策略主要是考虑到了目标语读者。

翻译成“馕饼”使得译文更加通俗易懂,容易为中国读者接受和理解。

在意译的同时,李继宏还在页面底下进行了注释——“naan阿富汗日常主食,将面团抹在烤炉上烘焙而成。

”通过这种方法中国读者对naan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3)俗语。

例(4)Baba had personally funded the entire project,paying for the engineers…and laborers,not to mention the city officials whose mustaches needed oiling. (Hosseini,2003:14)译文:爸爸独立承担了整个工程,工程师、……、建筑工,这些人的工钱都是爸爸付的。

城里的官员也抽了油水,他们的“胡子”得上点油。

(Li Jihong,2006:24)绝大部分的阿富汗人都信仰伊斯兰教,按照宗教习惯,留胡子是穆斯林男性追随先知的一件圣行,圣训中提到:“你们当蓄留胡须,修短唇髭。

”因此,胡须对于阿富汗人来说有重要的意义,是承载着文化内涵的词语。

例(4)中李继宏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将“whose mustaches needed oiling”翻译成“他们的胡子得上点油”,使得原文的词汇意义和修辞意义均得以保留。

译者主体性在这里受到翻译目的,目标读者,文化差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李继宏的翻译介绍了阿富汗文化,使得中国读者能感受到阿富汗的异域风情。

五、结语从以上各例的分析可见,在翻译《追风筝的人》中的阿富汗地域文化时译者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译者既是原文的翻译者又是译文的创作者,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译者主体性集中表现于译者对原文创造性发挥。

勒弗菲尔指出“翻译绝不是在真空中所产生,也绝不是在真空中被接受”,因此,译者的主体性也不是毫无限制的,它要受到翻译目的、文化差异、目标语读者、审美态度、意识形态、诗学形态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文言修辞的翻译八种方法

文言修辞的翻译八种方法

文言修辞的翻译八种方法文言修辞的翻译应因修辞而异。

文言修辞大多不能直译,但也应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力求做到准确而简洁,灵活而流畅。

一、互文,用合译的方法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略却而又相互补充,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

翻译互文,应尽量使用合译的方法。

因为“互文”,本是一句话,却分为两句话来讲,那么翻译时,就应将互文的上下两句合为一句。

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要译为“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

“主人下马客在船”译文:主人和客人下马来到船上。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将军和壮士在十年中身经百战,有的战死了,有的得胜归来。

二、并举,用分承的方法“并举”又叫“并提”或“合说”,与互文相反,本是两句话,却合为一句话来讲,那么翻译时,就应将一句话分为上下两句来表达。

韩愈《师说》中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的句子。

它的意思是说:词语不知,文句不懂,倒要从师学习;而思想混沌,道理不明,却不从师学习。

又如:风霜高洁……(欧阳修《醉翁亭记》)翻译:天气高爽,霜色洁白……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出师表》译为:将军向宠,性情善良,品行端正。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岳阳楼记》) 此句应理解为“岸芷青青,汀兰郁郁”,因为“岸芷”是草,谓语应是“青青”,“汀兰”是花,谓语应是“郁郁”。

三、比喻,用修饰的方法比喻中的“暗喻“大多不能直译。

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属修筑的城”或“钢铁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

如保留比喻,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不保留比喻,可译为“坚固的城防”。

例: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同上)句中的“藩篱”,原意为篱笆墙,译起来就难保留比喻了,可译为“边防”之类。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翻译:目光短浅的人怎么会知道抱负远大的人的志向呢!四、借代,用还原本体的方法借代大多也不能直译。

《修辞与翻译》课件

《修辞与翻译》课件

新闻报道的修辞与翻译
总结词
新闻报道的语言客观、准确,翻译时应注重信息的准确 传递。
详细描述
新闻报道的语言客观、准确,修辞手法相对较少。在新 闻报道的翻译中,译者需要注重信息的准确传递,避免 因修辞手法的不当运用而导致信息的误传。同时,译者 还需要注意新闻报道的语言风格和语体特点,保持译文 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反语的翻译
反语是指用反义词或具有相反含义的词来表 达意思,在翻译时需要理解反语的含义,并 转化为目标语言中的相应表达。
修辞在翻译中的重
03
01
修辞的运用可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符合目标 语言的表达习惯,提高译文的易读性。
02
通过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处理句子的语序、语气 和节奏,使译文更加地道,易于理解。
《修辞与翻译》ppt课 件
目录
• 修辞与翻译的概述 • 常见修辞手法在翻译中的应用 • 修辞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 翻译中的修辞技巧与策略 • 修辞与翻译实践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修辞与翻译的概述
01
修辞的定义与功能
修辞的定义
修辞是一门研究语言使用和表达的艺 术,旨在通过特定的表达方式来增强 语言的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提高译者修辞素养的重要性
1 2
提升译文质量
具备良好修辞素养的译者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原文 意义,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传达原文的情感和意 图,提高译文质量。
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
修辞素养有助于译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 背景下的语言差异,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
3
培养综合素质
修辞素养的提升有助于译者培养创新思维、批判 性思维等综合素质,提高职业竞争力。
转换语言风格
根据目标读者的需求和接受 度,对原文的语言风格进行 适当的转换,以使译文更加 贴切自然。

修辞与翻译

修辞与翻译

修辞与翻译[摘要] 在翻译过程中修辞法的运用,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从事翻译活动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本论文首先介绍了修辞的重要性,并且以经典例句为证介绍了常用修辞格及其特征,文末归纳了几种修辞格的常用译法。

[关键字] 修辞格重要性翻译一、修辞在英语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首先,我们来认识什么是修辞。

写文章时我们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有效的语言形式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这就是修辞。

要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必须运用有效的语言形式,有效的语音形式,包括恰当的词语、最合适的句子、最具感染力的修辞方式等等。

这些都是修辞范围内的问题。

换句话说修辞是为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而对表达手段的恰当的运用,是为了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鲜明活泼,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或丰富的联想。

修辞以语言为基础的,语言基础发生了变化,修辞也失去了依托。

在翻译转换中,修辞的传达成为需要克服的困难之一,因为修辞管着译文好不好的问题。

那么要想翻译好英语修辞格,我们应当掌握英汉语言修辞的特征,在翻译时正确的表现原文的修辞法,这样才能更充分、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原文所要传达的内容、思想和风格。

二、常用修辞格分类及其特征人们说起修辞,习惯性会想到比喻、拟人、双关等,事实上,英汉语言中的修辞广义上讲分为两大类: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也称为一般修辞和特殊修辞。

当然,很多的翻译修辞专著和文章中,对前者的提及很少,主要是它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很普遍而不易察觉,包括用词贴切、造句得当、谋篇严密、描述生动等。

这些都融入到了翻译的每一个角落,因此我们一般不需要专门讨论,今天和大家探讨的主要是英汉语言中的特殊修辞即修辞格的翻译方法。

修辞格种类很多,主要分为三类:音韵修辞格,词义修辞格,句法修辞格。

(一)音韵修辞格及其特征这类修辞格主要利用词语的语音特点创造出的修辞手法。

为了将原文中的音乐性准确地表达出来,我们常常用onomatopoeia,alliteration,assonance。

1. 拟声(onomatopoeia)拟声修辞是模仿事物发出的声响的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修辞与翻译

修辞与翻译

修辞格的译法翻译英语修辞格力求译文能有效地再现原文的修辞效果,否则译文即使在大意上与原文差不多,也会使原文的精神和风格受损,削弱语言的表达力。

一般说来,修辞格的翻译原则是形似不如神似重要。

要做到这一点有时可以采取直译,因为英汉两种语言在修辞手法上存在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有时仅靠直译是不行的,因为英汉两种语言还存在着许多差异。

无视这些差异而采用直译不但不能保持原文中修辞格的神韵,反而会歪曲原作的意思,造成译文语言晦涩难懂。

这时译者就得借助其他翻译技巧,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改换原文的某些修辞手法,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语言规范和表述习惯。

总的说来,英语辞格的译法主要有直译、加注、释义、归化、切分、数种译法并用等。

A. 直译在英汉两种语言的修辞手法和比喻形象无甚差异的情况下,就可采用直译。

直译既可传达原文的意义,又可保持原文的修辞风格,丰富译文的语言表达力。

例如:(1)They were only crying crocodile tears at the old man's funeral because nobody had really liked him.在老头子的葬礼上,他们只不过挤了几滴鳄鱼的眼泪,因为老头子在世时他们都不喜欢他。

(2)The book set off a firestorm of reaction.(3)Among so many well-dressed and cultured people, thecountry girl felt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4)I would my horse had the speed of your tongue(5)I deserve neither such praise nor such censure.(6)On the 14th of March, at a quarter to three in the afternoon, the greatest living thinker ceased to think.B. 加注加注也是丰富译入语语言表达法的一种有效方法。

修辞与翻译

修辞与翻译

关系, 也就是看他对语言的基本态度如何。如果他主张给译入语注入外来语的新鲜血液, 他就会采取揭示性的直译, 只要译文的语言形式不会在译入语的母语使用者中“引起众怒”
下面是两种译法的比较:
9.Compared to the sleek lines of the high-speed destroyers, those “greyhounds of the sea”, she is an overlump mutt. But if destroyers are greyhounds, this thing is lightning.
文章缘起
1987 年我写了“辞格翻译初探”一文, 经前辈提携, 发表于某学术刊物, 但是该刊对文章 的编辑错误很多, 未能反映我对这个课题的完整思路。 有些本来我用星号标明的不妥翻 译, 均刊印成为不带星号的正常的翻译, 这样难免会误导读者。此外编辑删除了该文的 第二部分 “辞格翻译诸法界说”, 使文章中出现的术语失去了预先的交代, 也容易使读者 迷惑。 1987 年那篇文章中所引的英语修辞格诸例, 均取自洛阳外院冯翠华教授的《英语修辞 格》, 译文除了注明的以外,则是自己所做。 该书已于 1995 年扩充为《英语修辞大全》。 本文在补足 1987 年文章缺失部分的同时, 也将根据《英语修辞大全》一书略作增补。 此 外,本文对原文中修辞格进行了重新排列, 以体现一种修辞格的翻译分类方法。个别例 子的译文也有所修改。 本文乃旅途中零敲碎打修改而成,手头没有更新的参考资料,观点中有与翻译界同行相似 之处,属于“所见略同”类。至于谬误, 则完全由本人承担。
一些已经成为掼用语的英文比喻都可以找到等值的汉语比喻:as cold as ice 冰冷; as cunning as a fox 像狐狸一样狡猾;as strong as an ox 壮得像条牛; as white as snow 雪白。 相对的直译就是用形象不同但是所指意义相同的比喻代替原文中的比喻:

浅谈翻译与修辞

浅谈翻译与修辞

浅谈翻译与修辞摘要:修辞与翻译的交集是一个亟待引起重视的课题。

修辞是翻译思想的观念母体,而翻译则是一种特殊的修辞实践。

本文简略的讨论了修辞的定义、翻译与修辞的关系以及相关内容,其中重点分析了翻译中三种修辞的运用,比喻修辞、拟人修辞和排比修辞。

从修辞的角度重新审视翻译这一实践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修辞和翻译的认识,强化两门学科理论话语之间相得益彰的互动,尤其有助于拓展修辞的外延并进而丰富其内涵。

关键词:翻译;修辞;英汉互译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的文化交际活动。

译文不仅要忠实于原文,还要通顺达意。

但是忠实与通顺是一对矛盾。

因而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点成了许多学者关注的话题。

许多人从词法、句法、篇章结构入手,取得了不少的成就。

一、修辞的定义修辞,因为侧重点不同,专家给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黄伯荣、廖旭东所主编的《现代汉语》下册(增订四版)认为修辞有三个含义:第一,指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第二,指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即修辞活动;第三,指以加強表达效果的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或修辞学著作。

修辞学作为一个学科,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只将其分为“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辞格、语言风格”几个方面。

二、翻译与修辞的关系(一)英汉互译过程中修辞效果的遗失修辞效果的遗失是指在通常情况下由于原语提高表达效果的形式(包括形象、联想、音韵等)无法或无法直接对等地在目的语体现出来造成的修辞效果的遗失。

讨论遗失问题事实上就分析了无法保持因而我们通常舍弃以及无法直接保持因而我们间接弥补的修辞效果。

弥补方法将在第三章论述。

为了说明的方便,文章首先论述消极修辞,再论述积极修辞,先解释英译汉现象,再分析汉译英问题。

消极修辞是指尚未形成或难以形成固定形式的修辞技巧。

在英译汉过程中,求雅变化以及应用引申义造句带来的修辞效果难以传递。

(二)英汉互译过程中修辞效果的保持直译加注法能够在直译无法完整地保持原语修辞效果的情况下,通过注释(句中注解或脚注)加以说明,将原语修辞效果完整地移植到目的语中。

笔译技巧:浅谈修辞与翻译

笔译技巧:浅谈修辞与翻译

笔译技巧:浅谈修辞与翻译合理运用修辞可使语言层次更丰富,语言表达更生动。

能否处理好修辞,关系到翻译能否再现原作风貌。

合理运用修辞可使语言层次更丰富,语言表达更生动。

因此,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或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恰当合理地使用修辞。

能否处理好修辞,关系到翻译能否再现原作风貌。

虽然两种语言中的修辞,存在很多交叉,但也存在很多不同,并不是所有修辞都可一一对应,修辞也分可译、难译和不能译。

一、明喻(Simile)明喻在汉英修辞中十分对等,在本体和喻体之间都存在明显的喻词。

汉语中一般为“像”、“好像”、“仿佛”、“像......一样”、“似”、“比如”等;英语中常见“like”,“as”,“as if”,“as though”,“as......as......”等。

翻译时,多为直译。

例1、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He drove as if possessed by the devil. 他着魔似地驾车狂奔。

解析:原文中若有明显的喻词,应将其翻出。

例2、as hard as a rock 坚如磬石as light as feather 轻如鸿毛as busy as a bee 像蜜蜂一样忙碌as bold as a tiger 像老虎一样勇猛解析:英语中明喻句型“as......as......”大多可以直译,有些用法如例句所示,甚至可汉语中的说法完全一致。

但有些用法,采用了双关,就不能直译,否则便会贻笑大方。

as cool as a cucumber 非常冷静as sharp as a needle 十分精明解析:文化差异导致英汉两种语言在明喻上虽然有很大相同之处,但仍有少部分比喻带有文化特点,不能直译。

比如例句中的`“ as cool as a cucumber ”就不能直译为“像黄瓜一样镇定”,“ as sharp as a needle ”不能直译为“像针一样精明”,而要将喻体舍去。

翻译和修辞的互通与分歧-精选文档

翻译和修辞的互通与分歧-精选文档

翻译和修辞的互通与分歧一、引言在西方,修辞学一直是一门发展成熟的学科,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虽然其发展几经变革,但是当代修辞学的蓬勃发展证明了修辞学具有的强大解释力和兼容性,正如著名修辞学家、语言哲学家理查兹说过:“有意义的地方就有修辞的存在”。

人类的日常交际中话语互动与修辞唇齿相依,修辞的意义已经超过了传统上劝说和演讲的范畴,它是有效运用象征手段,通过修辞者与受众的互动,达到说服并影响受众行为的目的的交际活动。

翻译从本质上看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过程涉及到话语的互动和交际实践,可以看成是一个修辞的过程。

翻译与修辞之间的关系密切,两者之间既有互通性,又存在分歧。

二、翻译和修辞的互通首先,翻译和修辞都是一种交际活动,都涉及到言语的使用,同时也是面向受众的交流过程。

当代许多修辞学家都对修辞提出了各自的理解:“出于交际的目的有效运用象征性表达取得交际效果的系统研究和实践活动”;“人类运用象征手段进行交际的活动”;“通过策略使用象征影响彼此思想行为的所有方式”等等。

这些定义都将修辞活动解释成一种交际行为。

翻译就是要帮助不同语言、文化、地域的人们进行交际和交流,因此翻译和修辞都是以交际交流为前提的,没有交际和交流就没有翻译和修辞。

第二,翻译和修辞都涉及到语言的解释、理解和使用。

从修辞学的传统上看,修辞就是劝说和演讲,修辞过程就是语言使用的过程,当代修辞学将修辞的研究范围推向了更为广阔的领域,但是语言作为最主要的“象征手段”,一直都是修辞学分析的主要对象。

第三,翻译和修辞都是以意义的阐释为基础的,意义的阐释和表达是翻译哲学和修辞哲学的共根,它有效地解释翻译和修辞本质的问题。

翻译研究除了要对翻译策略方法有感性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应该科学地把握意义分析这个根本问题,也是当代修辞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第四,翻译和修辞都是针对受众进行的言语交际活动。

以受众为中心是古典修辞学研究的基础之一。

浅议英汉修辞对比与翻译

浅议英汉修辞对比与翻译

浅议英汉修辞对比与翻译
本文是关于英汉修辞对比与翻译的一篇文章,讨论这两种语言在修辞方面的差异,以及如何在翻译时在修辞方面做出妥善的处理。

英语和汉语都是两种著名的语言,也是两种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的语言。

在修辞方面,英汉又有着很大的差异。

比如,英语更注重语气的表达,而汉语则更注重语句的构成。

英语的修辞功能更多的体现在语气的运用上,比如得体的问候语,感叹词和一些强调句等;而汉语的修辞功能更多体现在句子构成上,比如引申句、复句、反问句、递进句、分句以及比喻句等。

英汉在修辞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如何在修辞方面做出处理。

首先,我们要仔细分解源语句子,弄清楚它所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样我们才能在翻译时用恰当的词语来表达出源语句子的本意。

其次,我们要根据母语的特点来处理译文中的修辞结构,比如在译文中补充一些引申句、复句、反问句、递进句、分句以及比喻句等,以使译文更加准确传神。

此外,我们还需要熟练掌握双语的语法知识和文化背景,以此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原文的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以及该信息所背后的文化背景,然后得出一种新的翻译结果,表达出作者原意的同时,还注重翻译译文的修辞结构,让译文更加丰富。

最后,我们要在翻译过程中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通顺性,以及对读者的交流效果。

综上所述,英汉在修辞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而在翻译过程中,
我们要注意如何在修辞方面做出妥善的处理,以使译文更加准确传神。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通顺性,以及读者交流的效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准确地传递给读者。

英汉修辞对比与翻译

英汉修辞对比与翻译

2332018年28期总第416期ENGLISH ON CAMPUS英汉修辞对比与翻译文/苗勤【摘要】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方法,但由于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不同,二者在修辞手法上也存在着差异。

本文借助大量实例对英汉修辞进行对比分析,接着探讨了英汉修辞翻译的方法。

【关键词】英汉修辞;对比;翻译【作者简介】苗勤,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

一、引言修辞是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语言的表达效果具有独特的作用。

修辞的使用可以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活泼优美、新颖独特,加强语言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是提高表达效果的语言艺术。

二、英汉修辞的差异性首先,从语言及文字形式角度看,英语是表音文字,是由26个字母构成的,属于印欧语系;汉语是表意文字,是在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汉藏语系。

其次,从词汇及读音角度看,英语是具有一定的规律的重音语言,注重简洁和理性,反对文字堆砌,即使同一个词重音位置不同,这个单词的词性及词义都会不同,甚至一个词可以有多种意思,因此很难做到词的对称和音韵的齐整。

汉语是一种具有严谨的四声系统的声调语言,音、形、义可以统一于字上,结构上易于整齐划一,利于工整对仗。

再次,从语言形态学角度看,英语是综合性语言,通过词汇的形态变化表达句子丰富多彩的语言关系和逻辑关系。

汉语是分析性语言,词汇基本上无形态变化,主要靠词语、词序及暗含的汉两种语言的人民有着不同的民族历史、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这两种语言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也会有不同。

比如在中国楚汉战争时期,用“四面楚歌”来比喻四面八方到处受敌,陷入了走投无路、孤立无援的境地。

而说英语的国家没有这个典故因此没有这个成语。

又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狗经常用于含有贬义的词语中,如挂羊头卖狗肉、狗腿子、痛打落水狗、好狗不挡道、狗咬吕洞宾等。

而由于西方文化起源于游牧文明,狗在游牧民族的眼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英文中如果说一个人很幸运,就会说He is a lucky dog,但汉语中却很少用“狗”来赞美别人。

浅谈修辞与翻译

浅谈修辞与翻译

浅谈修辞与翻译胡赞(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益阳413000)【摘要】翻译的使命在于沟通信息,传情达意。

它要求译者在使用译语进行表达、再现时,必须在神、形、韵上尽可能地与原文保持一致。

因此,译者下功夫锤炼语言的修辞,是保证翻译技巧达到纯熟重要的环节。

【关键词】翻译,语言的修辞中图分类号:H 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4-0246-01胡赞:浅谈修辞与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6人们通常把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类型。

在 翻译过程中,它们实际上是两个阶段。

在消极修辞阶段,炼 词是修辞的基本任务,而在积极修辞阶段,炼句则是修辞的基本任务。

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其目的均在传神达意。

_、概述修辞一词在中国古籍中出现很早。

《左传•襄公二十五 年》中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用现在的话来解释说, 言辞如果没有文采,虽能行于一时,但不可能传之久远。

由 此可见修辞的重要。

修辞学所研究的是如何极尽语言文宇的 可能性来恰当地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也就是在表达过程中 的语言应用。

这种语言运用具体地体现在一定的语言手段和 表达方式上。

(一) 修辞的概念。

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

当人们在 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所表达的语句不仅要通顺,而且更希望 能生动、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语句充满感染力,达到 发言的目的。

而修辞就是来包装语言,或者说让语言根据情 境与主旨来进一步调整润色,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魅力。

修辞同语法上的各种附加成分的 修饰不同。

语法的修饰只求对,只求合乎语法的正常规律; 而修辞,则不仅要求对,而更重要的是要求美’以便对听者 或读者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修辞同语言的各要素一语音、词汇、语法都有着十分密 切的关系。

毫无疑问,语言形式的选择与加工都离不开词语 的增删、换改,离不开句子结构形式的变动,离不开对词语 声音的调配与斟酌。

《英汉修辞与翻译》课件

《英汉修辞与翻译》课件

比较英汉修辞技巧的差异,并讨 论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方法。
英汉译文修辞技巧的应用
通过具体的译文例子,说明如何 在翻译中使用修辞技巧。
具体实例分析
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展示英汉 修辞技巧的实际应用。
总结
英汉修辞的实用性
总结英汉修辞在翻译中的实际用途和效果。
必要性和深度探讨
探讨修辞在翻译中的必要性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方向。
《英汉修辞与翻译》PPT 课件
本PPT课件旨在探讨英汉修辞的特点及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英汉修辞概述
修辞的定义与分类
学习修辞学的基本概念和分 类,掌握修辞手法的应用。
英汉修辞的异同点
比较英汉修辞的差异和相似 之处,以加深理解。
英汉修辞的特点与功用
详细介绍英汉修辞的独特特 点以及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英汉修辞在翻译中的应用
1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探讨英汉修辞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和如何处理文化差异。
2
翻译中的语言差异
解析英汉修辞在语言层面上的差异,并提出翻译技巧。
3
翻译中的修辞技巧应用
说明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如何灵活运用修辞技巧。
4
翻译实例分析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展示英汉修辞在翻译中的应用策略。
Hale Waihona Puke 修辞技巧运用英汉修辞技巧比较与应用

作为修辞话语的隐喻:汉英差异与翻译

作为修辞话语的隐喻:汉英差异与翻译

作为修辞话语的隐喻:汉英差异与翻译
陈小慰
【期刊名称】《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28)002
【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和美学手段,还是一种与思维和行动相关、能够对受众产生潜在影响力和说服力的修辞话语.但由于修辞传统的差异,不同文化的隐喻通常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实现其针对特定受众的话语修辞性.为了使翻译话语有效影响受众,有必要深入了解对比英汉隐喻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以调适.【总页数】5页(P85-89)
【作者】陈小慰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1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85.3
【相关文献】
1.弥合文化意象差异:汉英隐喻翻译取向研究 [J], 陈瑾
2.试析隐喻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及不可译性——从汉英语言形态差异角度 [J], 李英军
3.汉英经济类平行语篇话语修辞对比与翻译 [J], 朱天文
4.汉英修辞差异与翻译 [J], 张明华
5.翻译理论话语的语言学建构——评刘华文教授的《差异·认知·界面——汉英翻译三维论》 [J], 徐黎;高圣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和修辞的互通与分歧
【摘要】本文通过对翻译研究和西方修辞学的考察,提出了翻译与修辞之间既相互关联又存在分歧,其互通远大于分歧。

从修辞学视角对翻译进行重新认识,有利于更全面的认识翻译活动,提高翻译质量。

【关键词】翻译;修辞;互通与分歧
一、引言
在西方,修辞学一直是一门发展成熟的学科,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虽然其发展几经变革,但是当代修辞学的蓬勃发展证明了修辞学具有的强大解释力和兼容性,正如著名修辞学家、语言哲学家理查兹说过:“有意义的地方就有修辞的存在”。

人类的日常交际中话语互动与修辞唇齿相依,修辞的意义已经超过了传统上劝说和演讲的范畴,它是有效运用象征手段,通过修辞者与受众的互动,达到说服并影响受众行为的目的的交际活动。

翻译从本质上看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过程涉及到话语的互动和交际实践,可以看成是一个修辞的过程。

翻译与修辞之间的关系密切,两者之间既有互通性,又存在分歧。

二、翻译和修辞的互通
首先,翻译和修辞都是一种交际活动,都涉及到言语的使用,同时也是面向受众的交流过程。

当代许多修辞学家都对修辞提出了各自的理解:“出于交际的目的有效运用象征性表达取得交际效果的系统研究和实践活动”;“人类运用象征手段进行交际的活动”;“通过策略使用象征影响彼此思想行为的所有方式”等等。

这些定义都将修辞活动解释成一种交际行为。

翻译就是要帮助不同语言、文化、地域的人们进行交际和交流,因此翻译和修辞都是以交际交流为前提的,没有交际和交流就没有翻译和修辞。

第二,翻译和修辞都涉及到语言的解释、理解和使用。

从修辞学的传统上看,修辞就是劝说和演讲,修辞过程就是语言使用的过程,当代修辞学将修辞的研究范围推向了更为广阔的领域,但是语言作为最主要的“象征手段”,一直都是修辞学分析的主要对象。

第三,翻译和修辞都是以意义的阐释为基础的,意义的阐释和表达是翻译哲学和修辞哲学的共根,它有效地解释翻译和修辞本质的问题。

翻译研究除了要对翻译策略方法有感性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应该科学地把握意义分析这个根本问题,也是当代修辞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第四,翻译和修辞都是针对受众进行的言语交际活动。

以受众为中心是古典修辞学研究的基础之一。

当代修辞学中,佩尔雷曼的“听众中心”理论和伯克的“同一”理论都是围绕对受众的关注而产生的。

翻译也是面对读者和听众的一种交际行为,现在翻译研究从以往只注重译者和原文转变到对读者和受众本身的讨论和译者同受众的互动上来。

因此,翻译和修辞都把受众作为了决定最终目的的重要因素。

最后,翻译和修辞都是综合性学科,两者都具有极大的兼容性。

纵观古典修辞学和当代修辞学,一些伟大的翻译家同时也是伟大的修辞家,如古代的西塞罗、格拉斯、奥古斯丁;当代的理查兹。

他们的翻译理论总和修辞学的知识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很好的体现了其修辞观和翻译的关系。

翻译过程中的许多问题的解释可以在修辞理论中找到答案,这使翻译学和修辞学的跨学科研究成为了可能。

三、翻译和修辞的分歧
翻译和修辞还存在着分歧。

其一,翻译过程涉及原语、目标语、译者和受众(读者和听众),旨在实现语言与文化的转化与阐释的目的,而修辞是可以运用一切可能的或有效的象征手段来影响受众思想的交际行为,旨在达到修辞者对受众的说服和认同的最终目的。

在此过程中,修辞不涉及到另外一种语言和多语言转换的参与,同时翻译的目的与修辞还是有差别的,修辞是以劝说和认同为目的,而翻译则是以阐释为目的。

其二,翻译着眼于两语或多语的转换,关注文化象征符号的重建;而修辞不关注语际间词义的转换,更关心如何设计话语的表达,增强话语的效果并对受众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三,对翻译评判多以译文质量为重,很少考虑受众的因素。

多数受众都是被动地接收原文信息,译者为了忠实原文和准确表达,很少考虑如何围绕受众展开翻译话语并有效影响受众;而修辞本质要求必须以受众为中心,追求的是通过有效的手段达到修辞者与受众之间的“认同”,这种手段可以是多样的,没有唯一的标准。

四、结语
翻译和修辞既有互通也有分歧,但是两者的互通远远大于分歧,因而两者完全可以联合起来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

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完全可以看成一种特殊的说服行为和修辞活动,尽管对翻译的评价标准不一而语,但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到一种文化必须考虑目标受众的接受程度,只有建立了同受众的“认同”才能提高翻译质量,达到翻译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Foss,Sonja K.,Karen.A Foss & Robert Trapp.Perspectives on the Study of Rhetoric (3rd edition)[M]. Illinois:Waveland Press,Inc.2002.
[2] James A,Herrick.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Rhetoric:An Introduction[M].Boston:Allyn and Bacon. 2001.
[3] 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7.等
本研究是“广西大学科研基金项目”(XGS100001)的预期成果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