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知识专项训练 五 通假字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1

《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1
:同"遍",全部。注P197 例句: "券
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
〈郭 隗 说 燕 昭 王 求 士〉
通假字:
:通" ",跳 。注P206 例句: "若
恣睢奋击, 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
"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
异体字:
:同"饰",巧饰。注P184 例句: "文
士并 ,诸侯乱惑"。
:同" 决 ",取决。注P189 例句:
"皆欲决于苏秦之策"。
:同"煌",辉煌。注P189 例句: "转
注P188 例句: "黄金万溢"。
掘:通"窟",洞穴。P189 例句: "且
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 枢之士耳"。
伉:通"抗",相敌,相当。注P190 例
句: "天下莫之能伉"。
:通"盍",疑问代词,怎么。注P191 例
句: "韩厥 ,定其右"。
〈子 产 说 范 宣 子 轻 币〉
古今字:说:今字"悦",高兴,喜悦。注

七年级(上)古代汉语语法总结

七年级(上)古代汉语语法总结

七年级(上)古代汉语语法总结一、通假字1.尊君在不(不同“否”,读fǒu,相当于“吗”)2.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4. 其人舍然大喜 (舍同“释”,解除、消除)5. 止有剩骨(“止”通“只”)二、古今异义1. 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 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文章的义理;今义:文章的意思)3. 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4. 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5. 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

)6. 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7. 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8.不亦君子乎(古义:有才德的人;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9.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10.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11.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12.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13.吾日三省吾身(古义:多次;今义:数词,三)14.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精力集中;今义:安静、不嘈杂)15.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危险、不安全)16.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缓慢)17. 少时(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小)18.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的简称)19. 止增笑耳(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今义:耳朵)20. 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21. 身亡所寄(古义:依附,依托;今义:寄托)22.因往晓之(古义:告知,开导;今义:知道)23. 悲守穷庐(古义:寒酸、破旧;今义:生活贫困,缺少钱财)24. 穿井得一人(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25. 国人道之(古义:国都;今义:国家)26. 国人道之(古义:讲述;今义:道理)27. 充塞四虚(古义:处;今义:空,虚伪)28. 因往晓之(古义:开导;今义:明白,知道)29. 若屈伸呼吸(古义:你;今义:像)30. 奈地坏何?(古义:塌陷;今义:不好)31. 奈何忧崩坠乎?(古义:为什么;今义:表示没有办法)三、一词多义1. 日:太阳(“日中不至”)天(“寒雪日内集”)2.为:当,做(“可以为师矣”)替(“为人谋而不忠乎”)3.知:了解(“人不知而不愠”)懂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得到(“温故而知新”)4.学:学习(“非学无以广才”)学业,成就(“非志无以成学”)5.止:仅,只(“止有剩骨”)停止(“一狼得骨止”)6.意:神情,态度(“意暇甚”)意图(“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7.敌:攻击(“恐前后受其敌”)敌人(“盖以诱敌”)8.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敌”)上前(“狼不敢前”)9.积薪:堆积柴草(“场主积薪其中”)堆积在那里得柴草(“转视积薪后”)10.乐:愉快,快乐(“不亦乐乎”)以……为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1.舍:舍弃(“太丘舍去”)通“释”,解除、消除(“其人舍然大喜”)四、词类活用1.友人惭 (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2.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3.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天)4.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5.传不习乎 (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6.饭疏食 (名词作动词,吃)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8.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作动词,增长)9.狼不敢前 (名词作动词,上前)10.恐前后受其敌 (名词作动词,攻击、胁迫)11.一狼洞其中 (名词作动词,挖洞)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名词作状语,“从通道”)13.其一犬坐于前 (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14.苫蔽成丘 (名词作状语,盖上)15.一屠晚归 (动词作名词,屠户)16.一屠晚归 (名词作状语,傍晚)17.弛担持刀 (形容词作动词,解除,卸下)18.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文言文通假字

文言文通假字

文言文通假字通假字是汉字使用过程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指的是在古代文献中,作者有时会使用一个与本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这种现象被称为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

通假字的使用基于古音的相同或相近,用以达到表达的需要。

这种现象在古代文献中非常普遍,尤其是在文言文和古诗词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六则》)“说(yuè)”:通“悦”,愉快。

2、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

(《论语六则》“罔(wǎng)”:通“惘”,迷惑不解。

3、默而识之。

(《论语六则》)“识《zhì)”:通“志”,记,记住。

4、尊君在不?(《期行》)“不(fǒu)”:通“否”,没有。

5、宁可共载不?(《陌上桑》)“不(fǒu)”:通“否”,吗。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pān)”:通“攀”,牵,引。

7、著我旧时袍。

(《木兰诗》)“著(zhuó)”:通“着”,穿。

8、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帖(tiē)”:通“贴”,粘贴。

9、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huǒ)”:通“伙”,伙伴。

10、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ěr)”:通“耳”,相当于“罢了”。

1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quē)”:通“缺”,断缺。

12、哀转久绝。

(《三峡》)“转”(zhuàn):通“啭”,声音转折。

1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竦(sǒnɡ)”:通“耸”,高耸。

14、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zuò)”:通“座”,座位。

15、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强项令》)“臧(cáng)”:通“藏”,躲藏。

16、宣悉以班诸吏(《强项令》)“班(bān)”通“颁”,分发。

17、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见(xiàn)”:通“现”,出现。

18、技止此耳! (《黔之驴》)“止(zhǐ)”:通“只”,只不过。

19、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5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5

一、单项选择题1、下面哪一项是“術”的本义:BA学术、学问B 邑中的道路C技能、技艺D 方法2、“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是:CA 文学课B 理论课C 基础课D 应用课3、下列各组汉字全是象形字的一组是:AA 女耳自B 本刃末C 武信从D 江河娶4、下面选项全为通假字的一组是:DA知智益溢B早蚤昏婚C莫暮反返D信伸畔叛5、“责毕收乎?”中的“责”用的是“责”的:AA 本义B 引申义C 假借义D 比喻义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是该词的本义是:DA 有道之士怀其術而欲以明万乘之主。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C 绝江有托于船。

(《吕氏春秋?知度》)D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诗经?周南?汉广》)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有:CA有道之士怀其術而欲以明万乘之主。

B庄公寤生,惊姜氏。

C 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D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8、我国的第一部词典共有十九篇,包括释诂、释言、释训、释宫、释亲等。

它是:AA 《尔雅》B 《玉篇》C 《正字通》D 《康熙字典》9、“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DA 对文B 异文C衍文D 互文10、“汤之问棘也是已”的“之”的用法或意义是:BA 结构助词“的”B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C 指示代词“这”D动词“去”二、填空题1、形声字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个部分叫,也叫义符,另一部分叫声符,也可叫音符。

2、在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中,被称为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也叫转折点。

3、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的。

4、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主要有结绳说、八卦说、。

5、《礼记》与()、《仪礼》合称为“三礼”,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录了战国、秦汉间儒家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

6、“防”、“隄”、“陸”等字的意符“阝”如果独立成字是阜;“祁”、“部”、“邦”等字的意符“阝”,如果独立成字是。

古代汉语复习及通假字

古代汉语复习及通假字

1.怎样查字典辞书:介绍古代汉语常用辞书,如《康熙字典》、《辞源》、《辞海》、《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经籍籑诂》、《经传释词》、《词诠》、《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等。

要求学生掌握每本辞书的内容、特点、检索方法以及可以解决哪方面的问题等。

并会使用这些辞书。

2.古今词义的异同:古今词义异同有三种情况:全同、迥别、微殊。

要特别注意微殊情况,并能利用工具书来了解古今词义的细微差别。

学古代汉语,一定要树立古今词义是发展变化的历史观点。

3.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故不可将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误认为双音词中的一个词素。

复音词中要注意偏义复词与单纯联绵词。

要注意辨析古汉语中的同义词,可从含义差别、使用范围、使用条件等方面分辨。

要求学生掌握古代汉语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的特点,以提高阅读古文的水平。

4.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词的本义是指词的本来意义,引申义是指由本义派生、发展出来的意义。

词义引申与词义更替是不相同的。

词的本义十分重要,抓住了它就抓住了这个词的纲。

一般凭借字形和文献材料来了解词的本义。

通过讲授,让学生掌握了解词的本义的方法,并能将词的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来。

思考题:1.古今词义异同有几种情况?请举例说明。

2.古今汉语词汇在构成上有什么不同特点?3.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词义引申有几种方式?1.汉字的构造:主要讲述六书的有关知识,了解、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特点。

特别要注意形声字的意符及部首的作用。

2.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这三种字都属于古书中形体有分歧的字。

通过讲授,使着重掌握这几种字的不同特点,并了解这几种字在古书使用的情况。

以上两部分通论都是有关文字的知识。

对于学习古代汉语来说,不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在古文中使用情况是不行的。

所以,应在文选的讲读中将这些文字知识贯穿进去,使学生切实掌握。

思考题:1.谈谈你对“六书”的认识。

文言文通假字

文言文通假字

文言文通假字文言文通假字 11、共通供,供给2、阙通缺,侵损3、说通悦,心服4、知通智,聪明5、雠通仇,仇恨,如:仇雠敌战之国也。

6、句通勾,地名用字,如: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7、取通娶,娶亲,如:令壮者无取老妇。

8、免通娩,分娩,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9、弊通敝,破旧,谦词,如: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

10、郄通隙,生病,如: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11、反通返,回来,如:必勿使返。

12、奉通俸,俸禄,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13、直通只,只是,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14、颁通斑,杂色的花纹,有斑点,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5、检通敛,制止,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16、有通又,暴通曝,曝晒,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17、辩通辨,分辨,如:两俟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18、从通纵,合纵,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9、敝通弊,困顿,失败,如: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20、景通影,影子,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日光,如:景翳翳以将入。

21、棘通戟,都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如:棘矜。

22、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如:距关,毋内诸侯。

23、要通邀,邀请,如:张良出,要项伯。

24、倍通背,违背,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5、蚤通早,尽早,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6、坐通座,座位,如: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27、曷通何,为什么,如:曷不委心任去留。

28、厌通餍,满足,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9、当通倘,如果,如: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0、止通只,仅仅,不过,如: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31、圜通圆,如: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32、采通彩,色彩,如:须臾,成五采。

33、闵通悯,忧患的事,如: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34、蓐通褥,草褥子,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35、羞通馐,美味食品,如: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36、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如:既又与汝就食江南,孤苦零丁。

古代汉语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总结

古代汉语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总结

《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第二单元《郑伯克段于鄢》通假字:寤:通“ ”,倒逆。

注P97例句:“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无:通“毋”,不要。

注P99例句:“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阙:通“掘”,挖掘。

注P103例句:“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古今字:大:今字“太”,表示尊称。

注P98例句: “请京, 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辟:今字“避”,避免。

注P99例句:“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厌:今字“餍”,满足。

注P99例句: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尝:今字“”,副词,品尝,体会滋味。

注P102例句:“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异体字:佗:同“他”,其也,另外的。

注P98例句: “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同“昵”,亲近。

注P100 例句: “公曰: “不义不,厚将崩。

”《公孙无知之乱》通假字:绌:通“黜”,贬低。

注P109例句: “衣服礼秩如,襄公绌之”。

游:通“”,出行, 乐。

注P110例句:“齐侯游于姑棼”。

御:通“”,抵。

注P110例句: “我奚御哉! ”税:通“脱”,解脱桎梏。

注P113例句: “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之”。

古今字::今字“嫡”,正妻所生长子。

注P109例句:“衣服礼秩如”。

见:今字“现”,出现。

注P110例句: “彭生敢见”!坠:今字“”,坠落。

注P110例句: “公惧, 坠于车”。

反:今字“返”,返回。

注P110例句: “反,诛屦于徒人费”。

路:今字“辂”,古代的一种大车。

注P112例句: “公丧戎路,传乘而归”。

辟:今字“避”,躺避。

注P112例句: “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

异体字:期:同“”,一周年。

注P109例句: “期戍,公问不至”。

〈之战〉通假字:无:通“毋”,不要。

注P120例句: “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与师淹于君地”。

桀:通“揭”,举起。

注P120例句: “齐高固入晋师, 桀石以投人”。

古汉语知识点

古汉语知识点

古汉语知识点为便于同学们掌握古汉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现就教材中出现的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等有关常识及古今通用的修辞手法作一简要介绍。

古今字和通假字一、古今字在某一词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异中有同的若干字,原来的字称古字,后造的字称今字。

一般来说古字义项较多,今字承担的只是古字众多义项中的一项。

例如:①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李斯《谏逐客书》)②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论语·先进》)③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例①中的“从”是今字“纵”的古字。

上古时汉字数量较少,每个汉字所表示的意义要比后世多。

兼职过多,容易造成岐解、误解。

解决一字多义问题的一种办法就是另造新字来表示原字若干意义中的一个意义。

例①古字“从”本兼有跟从、听从、追赶、参与、纵容、纵横等义项,后来在“纵横”的“纵”等意义上另造了一个今字“纵”。

例②中的“莫”字就是“暮”的古字。

在古汉语中,一个字因音同或音近常被借用来表示另一个词的意义,久借不归,假借义遂占据了主导地位,本义反而不明显了,这时就让原字表假借义,另造一个新字表示本义,新造的表示本义的字就是今字。

古字“莫”常借用作无定代词,表示无、没有之意。

后来假借义成为“莫”的常用义,本义就另造一“暮”字来表示。

例③的“阁”是“搁”的古字,“搁”字是在“阁”的“搁置”的意义上产生的。

例句③又由“搁置”引申为“忍住”“含着”。

注意,“古”和“今”是相对而言的。

清段玉裁说:“凡读经传,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而异用者谓之古今字。

”(《说文解字注·言部》“谊”字注)二、通假字通假也作“通借”、“古音通假”。

指古代汉语书面语中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或替代。

其中替代的字称为通假字,被替代的字称为本字。

通假字与本字之间除了音同或音近的关系,并无词义上的必然联系。

古代汉语常用知识

古代汉语常用知识

★古汉语常识(为文言翻译10分题下细功夫!)一、古今异义词1.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

2.夫人:古,那个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人的妻子。

3.师徒:古,军队士兵,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师傅与徒弟。

4.左右:古,动词,调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

5.致死:古,效死命,如"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今,导致死亡。

6.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

7.其次:古,进驻,如"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今,次一等的。

8.行政:古,施行政令,如"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今,国家机关的管理工作。

9.象人:古,模仿人的形象,如"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今,很象人的样子。

10.地方:古,土地方圆,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今,某一区域。

11.东面:古,脸朝东,如"东面而视",今,东边。

12.面目:古,面部,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今,面貌。

13.至于:古,到了,达到,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到......结局,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时候,如"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今,表示另提一事。

14.大方:古,专家、学者,内行的人,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15以致:古,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如"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今,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6山东:古,崤山以东,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今,山东省。

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全,读一读,你会告别文言文短板

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全,读一读,你会告别文言文短板

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全,读一读,你会告别文言文短板古筝-渔舟唱晚.mp34:08来自古韵国学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全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

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通假字的成因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

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

”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

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

《古代汉语》知识点汇总

《古代汉语》知识点汇总

《古代汉语》知识点汇总《古代汉语》第一章文字第一节繁简字繁简字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合称。

一个字的笔画较简的形体,如果其合法地位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正式承认,这就是规范的简体字;那个笔画较繁的形体是繁体字。

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关系:-少量简化字是现代新造的,在用繁体字印刷的古书中根本不会出现。

1有的简化字由繁体字之间的部分形体而来:肮一肮(替换形符)补一补(替换声符)汉一汉(用符号替换繁体字的部份形体)2有的简化字由繁体字省减部分形体而来:奋一奋飞一飞儿一儿3有的简化字由繁体字的草书楷化而来:乐一乐为一篇头一头4没有形体关系,从不同角度或用新的偏旁重新构形:体一体丛一丛惊一惊二大量简体字古已有之,跟繁体字有一定关系。

1原本是异体字:礼一礼(〃礼〃字见《玉篇》)粮一粮(〃粮〃见《墨子・非攻中》)2原本是古今字:舍一舍卷一卷3古书上曾借用过:夸一夸(在〃自大”的意思上借用过)三在古书上原本是意义不相干的两个字,现在把笔画较简的字拉来充当笔画较繁的字的简化字,以简代繁,混舄一个。

1同音代用:丑一丑姜一姜谷一毂2音近代用:斗一斗3并无音同、音近的关系:适ku6—适shi腊xi—腊Ia第二节通假字通假字某个词有了自己的书写符号,却偏不用它,而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用以代替它的字就是通假字,被替代的字就是本字。

如:常一尝,而一能。

通假字的条件I语音条件即在那个时代两字的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即其声母、韵部必须相同或相近。

2文献条件,即在那个时代的其他文献中也有类似的用例,而不是孤例,〃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O通假字与本字的关系:1对应关系:一个通假字可以和一个或多个被通假字相通。

如:与可和誉、旗、举、舆、欤、异七字相通。

a许多通假字,甲可通乙,乙亦可通甲。

如:饰一饬功一攻缪一穆辨一辩以一已焉一谓b有的祇能甲通乙,而乙不能通甲。

如:蚤一早罢一疲3形体结构上的关系:a有的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是包容关系。

如:几一机、饥卜一赴义一仪、议千一阡女一如、汝b被通假字篇通假字所包容。

古代汉语文选知识

古代汉语文选知识
2.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3.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许、也许)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5.非我也,兵也。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2.吾子忍之。(吾子:是对听话人的敬称。相当于您)
3.擐huàn甲执兵,固即死也。(兵:武器)
4.故中御而从齐侯。(从:追赶)
5.毙于车中。(毙:倒下去)
6.再拜稽首。(再:表示一个动作进行了两次)
7.如华泉取饮。(如:到)
8.以劝事君者。(劝:鼓励)
三、语法
【句式】
[一]判断句:
1.君子也。(主语:此,承前省略。谓语:君子)
3.翫,《说文•习部》:“习猒也。”按此与玩字异,“玩”义与弄相近。
4.府,《说文•广部》:“文书藏也。”又“库,兵车藏也。”按,藏(zng),仓库。
5.冯,《说文•马部》:“马行疾也。从马仌声。”此借作依凭字(依凭字或作凭)
二、古今字、通假字
1.不唯偪乎?(偪,古逼字)
2.吾享祀丰絜。(絜通洁)
三、语法:
4.谏而不入。(入—内)
5.宣子田于首山。(田—畋)
6.亡不越竟。(竟—境)
7.反不讨贼。(反—返)
【异体字】
1.寘诸畚。(寘—置)
二、词汇
【古今异义词】
1.宣子骤谏。(骤:多次)
2.使锄麑贼之。(贼:杀)
3.宣子未出山而复。(复:跑回来)
【古今同形异构词语】
1.宣子未出山而复。(出山:逃出国境)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1)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1)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1)一、给下列句中括号内的词选择恰当的义项1.相:A.视,观察B.辅助C.貌相,状貌D.扶着瞎子走路的人(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2)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季氏将伐颛臾》)2.过:A.过错B.超过C.太甚D.责备(1)求!无乃尔是过与(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3.国:A.国家B.诸侯的封地C.都城D.一个地域(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郑伯克段于鄢》)二、解释下列括号内词的意思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四、解释下列句中带颜色的词,并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加以比较1.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5.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6.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五、给下列括号内的词选择合适的义项1.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A.多少B.小桌子C.接近、接近D.数量少2.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A.房屋的统称B.宗庙C.古代刑罚之一D.古代五声音阶之一3.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

A.知道B.知识,见识C.记住D.标志,记号4.亟称其人,所以(劝)之。

A.劝告B.劝诫C.勉励D.提倡六、选出下列句中宾语前置的一项A.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B.当其取于心儿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C.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

古代汉语专题(121202)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专题(121202)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专题(121202)-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早)自来谢项王。

”这句话中,“蚤”和“早”的关系是A.异体字B.古今字C.繁简字D.通假字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无2、《李将军列传》:“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句中“苦”的用法是A.使动用法B.意动用法C.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D.名词用作状语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无3、下列汉字中,形符相同的一组形声字是A.然煮烹烧B.徒道建造C.鄙阶阵都D.物特牢牺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无4、《木兰诗》:“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这句话中“但”的词性是A.转折连词B.范围副词C.情态副词D.程度副词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无5、下列各组汉字,全是古今关系的一组是A.叛畔采彩B.原源昏婚C.知智扣叩D.责债桮杯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无6、下列各组汉字中,全是指事字的一组是A.上下甘未B.曰末一果C.瓜又亦刃D.上云寸中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无7、在“失期,法皆斩”中,“法”当作A.宾语B.定语C.主语D.状语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无8、下列句子,含有名词作状语的一句是A.射之,豕人立而啼B.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D.踵门而告文公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无1、下列字母中不属于全浊声母字的是A.並B.澄C.定D.日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无2、《李将军列传》:“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句中“苦”的用法是A.使动用法B.意动用法C.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D.名词用作状语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无3、下列句中有形容词意动用法的是A.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B.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C.人狂我,我焉得不狂也D.君子之学也美其身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无4、下列句子,含有名词作状语的一句是A.射之,豕人立而啼B.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D.踵门而告文公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无5、在“失期,法皆斩”中,“法”当作A.宾语B.定语C.主语D.状语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无6、下列汉字中,属于象形字的是A.牧B.村C.行D.本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无7、下列各组汉字,都属象形字的一组是A.目眉象人木B.具走行羽刃C.马本虫佳鸟D.上鱼然燕奉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无8、下列各组汉字,全是古今关系的一组是A.原源、张胀B.叛畔、反返C.采彩、极及D.责债、杯坏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无1、《论语·子路从而后》:“(丈人)植其杖而芸。

古代汉语综合练习题

古代汉语综合练习题

《古代汉语》综合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用助词“之”字做标志而宾语前置的句子是()A.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B.姜氏何厌之有?C.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D.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2.下列句中,介词“以”字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的是()A.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B.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

C.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 D.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荀子·荣辱》:“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句中介词“于”字的作用是()A.引进比较的对象 B.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C.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D.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4.《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句中“怪”字的用法是()A.动词的使动用法 B.动词的意动用法C.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D.形容词的意动用法5.下列各句中,“以”字用作连词的句子是()A.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晧晧乎不可尚也。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6.下列句子,有形容词用如意动用法的是()A.相如素贱人。

B.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C.既来之,则安之。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7.下列加着重号的字,属于通假字的是()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C.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

D.甚矣,汝之不惠.。

8.下列句中,“以”字用作介词的是()A.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B.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C. 焉用亡郑以倍邻?D.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9.下列句中,“而”字用作连词,连接的前后两项为转折关系的是( )A.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B.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C.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

D.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

通假字练习集及答案

通假字练习集及答案

通假字练习集及答案(总10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通假字练习1、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通假字的本字。

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本字:②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本字:③植其杖而芸。

本字:④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本字:⑤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本字:⑥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本字:⑦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本字:⑧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本字:⑨秦王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本字:⑩贾家庄为巡徼所陵迫死。

本字: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通假字:本字:②汝识之乎通假字:本字:③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通假字:本字:④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通假字:本字:⑤善哉!技盖至此乎通假字:本字:⑥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

通假字:本字:⑦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通假字:本字:⑧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通假字:本字: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通假字:本字:⑩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通假字:本字:○11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通假字:本字:○1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通假字:本字:○13距关,毋内诸候。

通假字:本字:○14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假字:本字:○15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假字:本字:○16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通假字:本字:○17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通假字:本字:○18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通假字:本字:○19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通假字:本字:○20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通假字:本字:答案:1、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通假字的本字。

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案”通“按”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炎”通“焰”③植其杖而芸。

“芸”通“耘”④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古代汉语自考题-5_真题-无答案

古代汉语自考题-5_真题-无答案

古代汉语自考题-5(总分99,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各组汉字,全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______A.鹿長俄株 B.茅保欠刃C.得辟令侵 D.企方般子2. 下面几个字中,本义为“小山”是______A.夭 B.阜C.戈 D.及3. 下列各组形声字,全都属于省声字的一组是______A.招謂祥 B.題晚填C.賴勝疆 D.產雷夜4. 下列各项,不属于“西周金文”的别名的是______A.鐘鼎款識 B.吉金文字C.彝器銘文 D.石刻文5. 下列各组中,不属于异体字的一组是______A.置—真 B.羶—羴C.早—蚤 D.詠—咏6. 下列各组分化字中,分化字承担源字的引申义的一组是______A.孰—熟 B.昏—婚C.益—溢 D.象—像7. “題”的本义是______A.題目 B.標誌C.額頭 D.書寫8. 下列复合词中,属于主谓结构的是______A.狐裘 B.霜降C.知府D.祭祀9. 下列属于叠韵联绵词的是______A.參差 B.忐忑C.逍遙 D.躊躇10. “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断之。

”句中“聽”的意思是______A.接受 B.治理C.任憑 D.隨意11. “攻城之法爲不得已,修櫓轒輼,具器械。

”句中“修”的意思是______A.修行 B.製造C.整治 D.编纂12. 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______A.食之,舍其半。

(剩下) B.玄子田於首山,舍於翳桑。

(休息)C.立其子,不爲比。

(偏私) D.用而不任,三不祥也。

(任命)13. 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在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比在古代汉语中程度加深的一句是______A.三豕涉河。

B.公子恨之後返。

C.竊賄爲盜。

D.使訪物官。

14. 可以表示“依法杀死不义之人”之义的是______A.殺 B.弑C.誅 D.斬15. “比”与“周”在古代汉语中是同义词,二者的不同在于______A.感情色彩 B.組合功能C.範圍大小 D.性狀情態16. 下列各组同义词,表示“程度轻重不同”的一组是______A.望—視 B.飢—餓C.辱—恥 D.恭—敬17. 下列几组加着重号的同义词中,属于“对用”的一组是______A.是以人民衆而貨財寡。

古代汉语通假字含答案

古代汉语通假字含答案

------------------通假字汇总---------------------- 4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1.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趼,不敢休息以见君。

青青,通“菁菁”,花叶茂盛的样子。

趼,通“茧”。

45.杞过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

亡,通“无”。

寤,通“牾”。

46.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3.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阖,同“合”。

佗,通“他”。

47.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鹜。

4.姜氏欲之,焉辟害?睥睨,同“俾倪”,侧目窥视,之雄视争夺。

“骋鹜”同“驰鹜”,奔走追辟,通“避”。

逐,指纵马驰骋。

5.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48.膑至,庞涓恐其贤於己,疾之。

帅,通“率”。

疾,同“嫉”。

6.遂寘姜氏于城颖。

49.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戟,批亢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寘,通“置”。

耳。

7.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擣,同“捣”。

阙,通“掘”。

50.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於外,老弱罢於内。

8.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罢,通“疲”。

锡,通“赐”。

51.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獘於魏也。

9.责收毕,以何市而返?獘,通“弊“,疲惫。

责,同“债”。

52.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10.券徧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

趣,通“趋”。

徧,通“遍”。

53.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

11.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

陕,同“狭”。

拊,同“抚”。

5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12.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

希,同“稀”。

懧,同“懦“。

55.莫春者,春服既成。

13.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莫,同“暮”。

介,通“芥”。

14.颁百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

1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

1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知识专项训练五通假字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注音释义1.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2.张良出,要项伯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5.令将军与臣有郤6.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2.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无”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衡”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非及乡时之士也“乡”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赢粮而景从“景”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百有余年矣“有”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锄櫌棘矜“櫌”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畔主背亲“畔”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与旃毛并咽之“旃”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信义安所见乎“见”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蹈其背以出血“蹈”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与武决去“决”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前以降及物故“以”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犹离忧也“离”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3.屈平既绌“绌”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4.齐与楚从亲“从”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5.乃令张仪详去秦“详”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6.厚币委质事楚“质”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7.亡走赵,赵不内“内”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翻译题6.请指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2.空自苦亡人之地3.信义安所见乎4.与武决去5.因泣下霑衿6.前以降及物故7.不顾恩义,畔主背亲8.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三、选择题7.下列各项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①阙秦以利晋②君知其难也③共其乏困④又欲肆其西封⑤秦伯说,与郑人盟⑥失其所与,不知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A.③⑤⑥B.②④⑦C.③④⑥D.②④⑤8.下列各项中的加粗词,不全是通假字的一组是()A.无以,则王乎为长者折枝B.刑于寡妻,至于兄弟盖亦反其本矣C.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申之以孝悌之义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9.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振之以威怒B.怨不在大,可畏惟人C.于反复不宜卤莽D.不复一一自辨10.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散六国之从B.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C.河海不择细流D.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1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B.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C.常在床蓐D.凿地为坎,置煴火12.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秦伯说,与郑人盟B.共其乏困C.失其所与,不知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1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绛皓驳色,而皆若偻C.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14.下列各组句子,全都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B.与旃毛并咽之信义安所见乎C.于是相如前进缶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D.固请,召有司案图前以降及物故1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B.齐与楚从亲C.厚币委质事楚D.其文约,其辞微16.下列各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共其乏困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因击沛公于坐B.秦伯说,与郑人盟失其所与,不知距关,毋内诸侯C.要项伯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沛公起如厕令将军与臣有郤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17.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18.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是( )A.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可予不B.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C.与武决去D.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19.下列哪一项不含通假字( )A.蒙故业,因遗策。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百有余年。

20.下列各句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②小知不及大知③生物之以息相吹也④此小大之辩也⑤则其负大舟也无力⑥而征一国者⑦而御六气之辩⑧彼且恶乎待哉A.②④⑤⑦⑧B.①③④⑥⑧C.②③⑤⑥⑦D.①②④⑥⑦参考答案1.答案:1.“距”同“拒”,把守;“内”同“纳”,接纳。

2.“要”同“邀”,邀请。

3.“倍”同“背”。

4.“蚤”同“早”。

5.“郤”同“隙”,隔阂、嫌怨。

6.“戮”同“勠”。

解析:2.答案:毋;不要解析:3.答案:1.横;与“纵”相对2.向;先前3.影;影子,此处作状语,像影子一样4.又;加在整数和零数之间5.耰;碎土平田用的农具解析:4.答案:1.叛;背叛2.毡;毛织的毡毯3.弆;收藏4.无;没有5.现;显现6.搯;叩击,拍打7.诀;辞别、告别8.已;已经解析:5.答案:1.罹;遭受2.旨;意旨3.黜;指被罢免官职4.纵;合纵,联合抗秦5.佯;假装6.贽;见面礼7.纳;接纳解析:6.答案:1.“旃”同“毡”,毛织的毡毯。

2.“亡”同“无”,没有。

3.“见”同“现”,显示。

4.“决”同“诀”,辞别、告别。

5.“霑”同“沾”,“衿”同“襟”。

6.“以”同“已”,已经。

7.“畔”同“叛”,背叛。

8.“去”同“弆”,收藏。

解析:7.答案:A解析:③共,同“供”,供给。

⑤说,同“悦”,高兴。

⑥知,同“智”,明智。

8.答案:C解析:A项,同“已”,停止/同“肢”,肢体。

B项,同“型”,典范、榜样/同“盍”,何不。

C项,同“途”,道路/不是通假字。

D项,同“斑”/同“诉”,诉说。

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通假字的能力。

A项,“振”同“震”,威吓。

C项,“卤”同“鲁”。

D 项,“辨”同“辩”,分辩。

1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项,“从”,同“纵”。

B项,“内”,同“纳”,接纳。

C项,“择”,同“释”,舍弃。

11.答案:D解析:A项,“涂”同“途”;B项,“去”同“弆”;C项,“蓐”同“褥”。

1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项,“说”同“悦”。

B项,“共”同“供”。

C项,“知”同“智”。

13.答案:B解析:A项“采”同“彩”。

C项“圄”同“圆”。

D项“冯”同“凭”。

14.答案:C解析:A项,“庭”通“廷”,朝堂。

“孰”通“熟”,反复,仔细;B项,“旃”通“毡”,毛织品。

“见”通“现”,显现;D 项,“案”通“按”,审察,察看。

“以”通“已”,已经。

1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项,“指”:同“旨”,意旨。

B项,“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C项,“质”:同“贽”,见面礼。

16.答案:D解析:D郤—隙振—震;A 共—供倍—背坐—座;B 说—悦知—智距—拒内—纳;C 要—邀孰—熟蚤—早;17.答案:B解析:A项,“倍”,通“背”。

C项,“颁”,通“斑”。

D项,“不”,通“否”。

18.答案:D解析:A不通否,表疑问语气;B 孰通熟,仔细;C 决通诀,辞别。

19.答案:A解析:这是对文言文实词识记与理解考点。

识记和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

具体要求有准确理解辨别通假字及其本字,并解释其意思;当然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能用已学过的文言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并加强对通假字考点的积累。

这里B项中的“景”通“影”,C项中的“从”通“纵”,D项中的“有”通“又”。

20.答案:D解析:③⑤⑧不含有通假字。

①“冥”通“溟”,海;②“知”通“智”,智慧;④“辩”通“辨”,区别;⑥“而”通“能”,才能;⑦“辩”通“变”,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