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的概念和范围
文物学概论1.
社会学院 李志文
第一章 文物学是什么
第一节 文物学概述 一、文物学的基本概念
定义:通过多学科的融合进行新的整合
而成,是人们对文物认识和利用的学问,是 关于文物运行与信息传播规律的学问。
二、文物学的研究对象
文物——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
留下来的文化遗物 。 包含古代地上的、出土的和传世的及 近代乃至当代的文物(含可移动和不 可移动的文物)都属文物学研究的范 畴。
4.逻辑分析法 它与历史分析方法的不同之处,是在排比文 物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 揭示文物的本质和规律,使丰富的文物材料, 上升为理论的认识,构成逻辑体系。
5.年代测定法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文物年代进行测定的方法。
四、文物学的研究目的 (一)研究如何保管、保护好文物,使文物世 世代代相传,因为保管和保护好文物是文物 学研究的前提。
1.可移动的文物包括出土或传世的器物、古书 画、文献、纺织品、服饰、等各种古代遗物, 近、现代纪念性遗物,民族、民俗遗物等。
2.不可移动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 筑、石窟寺、历史纪念建筑物、石刻、革命 遗址、革命纪念建筑物及近、现代有代表性 的典型建筑等。
文物的特性: 1.文物的物质性 2.文物的时代性 3.文物的不可再生性 4.文物的不可替代性 5.文物的客观性 6.文物的永续性
三、文物学的研究方法 1.分类法 把各种不同的文物,根据一定的标准,分成 不同的类群,从而找出文物之间的差异和共 同点。
2.排比法 对同一种类的文物,进行排队和比较,以认 识和掌握文物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3.历史分析法 文物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方法。文物是一定 历史时期的产物,对它进行研究时,必须把 它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和环境(即产生它的 那个历史时代)内进行考察、研究,分析其 产生的历史条件、产生的过程和产生的必然 性,进而揭萌芽 文物学的萌芽以中国为最早,其年代可追 溯到春秋时期。至11世纪,中国宋代即兴起 金石学研究之风。
文物法第二章
第一节、“文物”一词的渊源和概念演变 第一节、 文物”
• “文物”一词在我国源远流长。它的出现, 最早见于战国初期成书的《左传》。《左 传·桓公二年》记载:“夫德,俭而有度, 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 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之 后,《后汉书·南匈奴传》有“制衣裳,备 文物”的记载。唐代诗人骆宾王在《夕次旧 吴》诗中有“文物俄迁榭,英灵有盛衰”的 诗句。从这些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文物” 当时主要是指礼乐典章制度的礼器和祭器, 与现今所说的“文物”虽然有联系,但基本 属于两种不同的概念。但是,唐代文学家杜 牧在《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 居人》诗中“六朝文物草连天,天澹云闲今 古同”所用之“文物”,其含义已与现代的 “文物”概念约略相近了。
• 文物是中国对有形文化遗产的总称。就不同类 文物是中国对有形文化遗产的总称。 别的文物而言,又有不同的名称。包括: 别的文物而言,又有不同的名称。包括:不可 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出土文物、馆藏文物、 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出土文物、馆藏文物、 传世文物、流散文物、拣选文物、罚没文物等 传世文物、流散文物、拣选文物、 在国际社会, 等。在国际社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 过的保护文化遗产公约中, 过的保护文化遗产公约中,一般把文物称为 文化财产” 文化遗产” 1970年11月 “文化财产”或“文化遗产”,如1970年11月 14日于巴黎通过的 日于巴黎通过的《 14日于巴黎通过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 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 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 以下简称1970年公约) 1972年11月16日于 1970年公约 (以下简称1970年公约)和1972年11月16日于 巴黎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巴黎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以下简称1972年公约)中所称的“文化财产” 1972年公约 (以下简称1972年公约)中所称的“文化财产” 文化遗产”在内容上并不是等同的, 和“文化遗产”在内容上并不是等同的,从公 约内容来看, 文化财产”是指可移动文物, 约内容来看,“文化财产”是指可移动文物, 文化遗产”是指不可移动文物。 “文化遗产”是指不可移动文物。
文物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文物学考研知识点总结一、文物学基本概念1. 文物的定义文物是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艺术等价值,或者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实物,包括建筑、器物、书画、文献、古籍、古器等各种形式的物质文化遗产。
2. 文物的分类文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按材质分为金属文物、陶瓷文物、玉石文物、纺织品等;按用途分为祭祀器物、日用器物、装饰器物等;按时代分为史前文物、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等。
3. 文物的保护文物的保护是文物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文物的保护包括文物的收集、修复、保管、利用和展示等环节。
同时还包括对文物的鉴定、评估、拍卖等工作。
二、文物学的研究方法1. 文物的鉴定文物的鉴定是文物学的基础工作之一。
文物的鉴定包括对文物的年代、风格、材质、制作工艺、用途等方面进行科学的鉴定分析。
现代文物鉴定主要依靠科学仪器和技术手段,如放射性碳测年、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分析等。
2. 文物的修复文物的修复是文物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物的修复包括对损坏文物的修补、重整和重建等工作。
文物的修复需要考虑到文物的原始形态和历史信息,同时也要考虑到文物的保护和保养。
3. 文物的保管文物的保管是文物学的基本工作之一。
文物的保管包括对文物的保存、储藏、运输、陈列等工作。
文物的保管需要考虑到文物的保存环境、温湿度、光照和通风等因素。
4. 文物的展示文物的展示是文物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物的展示包括对文物的陈列、展览、博物馆等工作。
文物的展示需要考虑到观众的视觉享受和文物的文化价值。
三、文物学的发展现状文物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物学研究的重点我国文物学研究的重点包括古代文物的保护、修复、保管、考古学成果的整理和处理,以及文物学理论的研究等。
2. 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我国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包括对古代建筑、墓葬、石窟、壁画、古代书籍、古代陶瓷等各种文物的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3. 文物学人才的培养我国对文物学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目前已经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考古学院、文物学研究机构,同时还组织了一些文物保护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
“文物、博物馆”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文物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
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物的保护管理,涉及社会不同职能的各个部门;文物的科学研究,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领域的多种学科。
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因此,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科学。
文物的定义 在中国,“文物”二字联系在一起使用,始见于《左传》。
《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之后,《后汉书·南匈奴传》有:“制衣裳,备文物。
”以上所说的“文、物”原是指当时的礼乐典章制度,与现代所指文物的涵义不同。
到唐代,骆宾王诗:“文物俄迁谢,英灵有盛衰”,杜牧诗:“六朝文物草连天,天淡云闲今古同”。
这里所指的“文物”,其涵义已接近于现代所指文物的涵义,所指已是前代遗物了。
北宋中叶(11世纪),以青铜器、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石学兴起,以后又逐渐扩大到研究其他各种古代器物,把这些器物统称之为“古器物”或“古物”。
在明代和清初比较普遍使用的名称是“古董”或“骨董”。
到清乾隆年间(18世纪) 又开始使用“古玩”一词。
这些不同的名称,涵义基本相同,但在很多场合,古董、骨董和古玩,是指书画、碑帖以外的古器物。
中华民国时期,古物的概念和包括的内容比过去广泛。
1930年(民国十九年) 国民政府颁布的《古物保存法》明确规定:“本法所称古物是指与考古学历史学古生物学及其他与文化有关之一切古物而言。
”说明其概念已远远超出过去所称“古物”、“古董”的范围。
文物保护学课件 — 第三节 文物与文化遗产
“文物”词源
北宋之后也被称为“古器物”,“古物”,或 “古董”,清朝也称“古玩”(一般不包括书画 和碑帖)。 民国时间,“古物”的概念有了发展。 1930年,国民政府公布了《古物保存法》,并决 定成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 。其中第一条明确 规定:“本法所称古物指与考古学、历史学、古 生物学及其他文化有关之一切古物而言”。 1935年国民党行政院颁布了《采掘古物规则》。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就文物“古物”的立法。
“文物”词源
3,指车服旌旗仪仗之类。 南朝 宋 谢庄 《宋孝武帝哀策文》:“文物空 严,鑾和虚卫。”《南史·齐豫章王嶷传》: “ 嶷(yí),身长七尺八寸,善持容范,文 物卫从,礼冠百僚。”《隋书·炀帝纪上》: “丙辰,上御观风行殿,盛陈文物,奏九部 乐。” 唐 宋之问 《驾出长安》诗:“太平多 扈从,文物有光辉。” 鲁迅 《书信集·致姚 克》:“关于 秦 代的典章文物,我也茫无所 知。”
四、国际规定范围
希腊:希腊共和国第5351号(1932)“古物法”
第一条 一切古物,无论是可移动的,还是不可移动的;无论 是古代的,还是近代的,只要是在希腊的河流、湖泊、海域以 及公共、宗教团体和私有土地上发现的,都是国家的财产。因 此,调查这些物品并将其保存在适当的公共博物馆的权利和义 务均属于国家。有关这方面的事务由教育和宗教事务部部长全 权负责(BXMT法第一条)。
日本镰仓大佛
三、文物包含的范围
关于年代范围,中国没有规定,判定标准是 三要件(历史、艺术、科学)
三、文物包含的范围
1950年代,中国人民政府政务院征集文物规定: “革命文物之征集,以‘五四’以来新民主主 义革命为中心,远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辛 亥革命及同时期的其它革命运动史料。”“凡 一切有关革命之文献与实物,如:秘密和公开 时间之报章、杂志、图画、档案、货币、邮票、 印花、土地证、路条、粮票、摄影图片、表册、 宣言、标语、广告、年画、木刻、雕像、证章、 符号、印信、照相、衣服、日常用品等;以及 在革命战争中所缴获的反革命文献和实物等, 均在征集之列。”
中国文物学概论
中国文物学概论
中国文物学概论是研究中国文物的学科,主要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的各种文物,包括器物、书画、青铜器、陶瓷、石刻等。
中国文物学概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文物的定义和分类:介绍文物的概念、范围和分类方法,包括实物文物和非实物文物。
2. 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介绍文物保护与修复的理论和实践,包括文物保护法规、文物保护的原则和方法。
3. 文物的鉴定与考古:介绍文物鉴定的方法和考古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考古学的发展历程、考古学的理论和实践。
4. 文物的价值和意义:介绍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以及文物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意义。
5. 文物的展览与研究:介绍文物展览和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文物展览的策划和布展,文物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通过学习中国文物学概论,可以了解中国文物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培养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兴趣,提高对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也可以为从事文物保护、考古学和文物研究等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基础。
文物学概论
5
文物的特性: 1.文物的物质性 2.文物的时代性 3.文物的不可再生性 4.文物的不可替代性 5.文物的客观性 6.文物的永续性
精选ppt
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文物学的研究方法
1.分类法
把各种不同的文物,根据一定的标准,分成 不同的类群,从而找出文物之间的差异和共 同点。
精选ppt
7
2.排比法
对同一种类的文物,进行排队和比较,以认 识和掌握文物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精选ppt
8
3.历史分析法
文物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方法。文物是一定 历史时期的产物,对它进行研究时,必须把 它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和环境(即产生它的 那个历史时代)内进行考察、研究,分析其 产生的历史条件、产生的过程和产生的必然 性,进而揭示和认识历史发展的过程。
精选ppt
9
4.逻辑分析法
它与历史分析方法的不同之处,是在排比文 物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 揭示文物的本质和规律,使丰富的文物材料, 上升为理论的认识,构成逻辑体系。
精选ppt
18
18世纪,在英国,可以说收藏家们开始步入 黄金时代,而学者们也开始兴起古物研究之 风。
文物学最晚在18世纪即已产生,并使考古学从 古物学中脱颖而出。
精选ppt
19
三、文物学的发展
文物学以其研究的对象特点及研究的理论、 方法,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
精选ppt
20
文物学概论
精选ppt
1
第一章 文物学是什么
第一节 文物学概述 一、文物学的基本概念
定义:通过多学科的融合进行新的整合
而成,是人们对文物认识和利用的学问,是 关于文物运行与信息传播规律的学问。
文物学概论
第一章文物与文物学1.文物的概念、内涵、价值、特点答、文物的概念:文物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人类创造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古代、近代乃至现代的物质文化遗存(如遗物、遗迹)。
内涵: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各种文物虽内涵不尽相同但都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是与人类活动相关的;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且不可能重新创造的物质遗存中国文物的特点:1、数量多2、品种齐全3、精品文物多4、有字文物多5、有较完整的发展序列。
文物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经济价值、2、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单位答: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城市、街道、村镇。
文物保护单位指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遗留下来的不可整体移动或不宜整体移动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遗迹3.文物学的概念、特点和研究内容。
文物学是一门以人类遗留的实物资料为对象,研究人类社会面貌及发展规律的学科。
文物学的特点:1、研究对象跨越的时间较长2、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3、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4、文物学研究有其自身目的5、跨学科研究。
文物学的研究范围:1、研究文物的价值:历史、科学、艺术、纪念等价值2、研究文物的作用:史料、借鉴、教育等作用3、研究文物的分类:分类的原则、方法等4、研究文物的管理:管理体制、法规、手段等5 、研究文物的收藏:法律、市场的开放、规范等6 、研究具体的遗物与遗迹:质地、造型、产地、鉴定、保护等4.文物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的关系。
答:文物学和历史学的个性:研究对象和方法不同文物学和历史学的共性。
——研究目的相同:为了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文物具有补史、证史、正史的作用,历史学为文物学提供最基本的史料。
文物学和考古学的个性:所研究文物的年代范围、来源、侧重点、方法有所不同。
文物学和考古学的共性:研究的对象和目的相同。
文物学笔记(武汉事业单位招考文博专业考试)
第一章文物与文物学第一节什么是文物一、“文物”一词的渊源与概念演变二、什么是文物及其范围第二节文物学的任务一、研究文物的价值与作用二、研究文物的分类三、研究文物的鉴定四、研究古器物五、研究文物史迹六、研究文物管理七、研究文物保护技术第三节文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分类法二、排比法三、历史分析法四、逻辑分析法五、年代测定法第四节古代的文物研究一、金石的收藏与研究二、书画的收藏与研究三、古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四、文化史迹的调查与研究五、古物和古迹的保护第五节近现代的文物保护与研究一、甲骨的收藏与研究二、古文书简牍的发现与研究三、古遗址和古墓葬的科学发掘与研究四、古建筑石窟寺的调查与研究五、中国学术机构和学术团体的调查与研究六、博物馆文物收藏与研究七、帝国主义对我国文物的掠夺八、国民政府保护文物的法规九、边区人民政府重视文物保护第二章文物价值与作用第一节文物价值一、文物价值的客观性二、历史价值三、艺术价值四、科学价值五、对文物价值认识的深化第二节文物的史料作用一、文物的证史作用二、文物的正史作用三、文物的补史作用四、文物史料的功能第三节文物的借鉴作用一、借鉴与发展的见证二、借鉴与促进文化艺术发展三、借鉴与发展科学技术第四节文物的教育作用一、文物教育的特点二、文物教育的凝聚力三、文物教育的场所与形式第三章文物分类第一节文物分类的原则一、文物的复杂性与可分性二、“物以类聚”三、一个标准与一种方法四、复合体文物归类与约定俗成第二节文物分类的方法一、时代分类法二、区域分类法三、存在形态分类法四、质地分类法五、功用分类法六、属性分类法七、来源分类法八、价值分类法第三节文物分类法的局限性与发展一、某些分类法的局现象二、文物分类法的发展第四节文物分类与文物保管一、有利于文物藏品的保管二、有利于分级保管第四章文物鉴定第一节文物鉴定的必要性一、作伪使文物真假难辨二、判明年代与揭示价值之必须三、文物鉴定与文物保管第二节文物鉴定的内容与要求一、文物鉴定的主要对象二、文物鉴定的主要内容三、文物鉴定的基本方法第三节文物鉴定方法一、传统鉴定方法二、现代科学技术鉴定方法第五章古器物第一节古器物的范围与种类一、古器物的范围二、古器物的种类第二节古器物的基本要素一、年代二、物质材料三、形状或造型四、纹饰或装饰五、制作技术与工艺六、用途或功用第三节古器物与专门史一、铜器二、铁器三、瓷器四、漆器五、纺织品六、钱币第六章文物史迹第一节文物史迹的范围与种类一、文物史迹的范围二、文物史迹的种类第二节古代建筑一、春秋和秦代建筑二、汉代建筑三、魏晋南北朝建筑四、隋唐建筑五、宋辽金元建筑六、明清建筑第三节石窟寺与石刻一、新疆地区石窟二、中原北方地区石窟三、南方地区石窟第四节古遗址与古墓葬一、古遗址二、古墓葬第五节文物史迹网一、文物史迹网的基本内涵二、文物史迹网的形成第七章文物管理第一节文物管理的内容与手段一、文物管理内容二、文物管理手段三、分级管理四、文物管理机构第二节文物法规一、国家保护文物的法律二、地方性文物法规三、保护文物的规范性文件第三节文物调查与普查一、文物调查对象二、文物调查形式三、文物调查的准备工作四、文物调查的基本要求五、文物调查的管理第四节文物保护单位管理一、公布文物保护单位二、划定文物保护范围三、树立保护标志和说明牌四、建立记录档案五、设立保管机构六、使用单位的保护工作七、划出建设控制地带八、制定保护规划第五节历史文化名城管理一、突出名城特点二、规划的基本内容三、做好规划,加强管理第六节考古发掘管理一、考古发掘种类二、考古试掘的管理三、主动发掘的管理四、配合建设工程发掘的管理五、抢救性发掘的管理六、特许发掘的管理第七节馆藏文物的管理一、文物藏品保管二、文物藏品库房管理三、文物藏品的调拨与交换第八节私人收藏文物与文物出境的管理一、私人收藏文物的管理二、文物出境的管理第八章文物保护技术第一节文物保护技术门类与保护原则一、传统技术二、现代科学技术三、专门技术第二节古器物保护与维修技术一、保护古器物传统技术举要二、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与古器物保护第三节文物分析鉴定技术与年代测定技术一、分析鉴定技术二、文物年代测定技术第四节古建筑保护与维修技术一、保护维修工程分类二、修缮与修复工程设计三、木构古建筑维修技术四、古建筑维修中新技术的应用五、古建筑的防护技术第九章文物学与相关学科第一节学科的分化与文物学研究的特点一、学科的分化二、文物学研究的特点第二节文物学与历史学一、文物学与历史学研究二、文物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第三节文物学与考古学一、研究的年代范围二、研究的对象三、研究的方法四、研究的目的第四节文物学与博物馆学一、博物馆学研究的范围二、博物馆是文物收藏机构三、博物馆是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机构四、两个学科研究的交叉第五节文物学与其它相关学科一、文物学与地理学二、文物学与方志学三、文物学与宗教学四、文物学与建筑学五、文物学与相关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第一章文物与文物学第一节什么是文物我国把文化遗存称为文物,有别于其他国家对文化遗产的独特称呼。
文物学概论笔记
文物学概论笔记文物学概论是一门研究文物及其相关领域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文物的基本概念、特征、分类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以下是文物学概论的一些重点笔记。
1.文物的概念及内涵:文物是古代人类社会活动中留下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
它们包括古代建筑、雕塑、绘画、书法、器物、玉器、钱币等多种形式。
2.文物的时限:文物分为历史文物、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代建筑、石窟寺及石刻等不同类别,涵盖了从远古到现代的各个历史时期。
3.中国文物的特点: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丰富多彩的文物种类集中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和繁荣的有力见证。
4.文物学的定义:文物学是一门研究文物及其价值、特征、保护、利用等方面的学科,旨在探讨文物的形成、发展、演变规律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
5.文物学的研究范围:文物学涉及文物的分类、鉴定、价值评估、保护管理、考古发掘、陈列展示、文化传播等方面。
6.文物的分类:文物可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
可移动文物包括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书画、漆木器、织绣、砖石雕刻、碑帖、古籍与版本、钱币、文房四宝等;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
7.文物保护管理的法律与规范:我国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法》等。
8.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包括考古发掘、文物保护、文物修复、文物陈列展示等方面的实践操作。
9.文物的合理利用:文物的价值不仅在于保护,还在于充分利用其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如开展文物旅游、弘扬传统文化、进行学术研究等。
通过学习文物学概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物的价值和意义,为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做出贡献。
文物的价值与作用
04
文物的保护与利用
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01
02
03
传承历史文化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保护 好文物就是保护好历史的 记忆,有助于传承和弘扬 民族优秀文化。
维护国家安全
文物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保护好文物就是维护国家 安全和稳定,防止文物流 失和被盗。
促进旅游业发展
保护好文物可以吸引游客,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加 地方经济收入。
促进文化交流
文物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有助于增 进国际间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03
文物的社会作用
传承历史文化
传承文明
文物是历史文明的载体,通过文物可以了解一个时代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等,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历 史文化。
培养民族认同感
文物是民族文化的象征,通过文物可以培养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弘扬民族精神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文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物可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激发民族创造力
文物可以激发民族创造力,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
促进文化交流
增进国际交流
文物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物可以增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世界 文明的发展。
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文物是重要的旅游资源,通过文物可以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 的增长。
法律保护
制定和完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加强 对文物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文 物的安全和保护。
文物利用的方式与途径
展览展示
文化创意产业
将文物用于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的展示 ,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文物的历史、艺术 和科学价值。
将文物元素融入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文创 产品和服务,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物”称谓及其定义新论5页word
“文物”称谓及其定义新论一、“文物”一词的历史考察二、“文物”称谓及定义国际上有所不同,我国应持续自己传统称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发起签署《佛罗伦萨协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通过的一系列有关文物保护的国际公约中,多将文物称为文化财产(Cultural Property)或文化遗产(cul-tum[Heritage)。
日本将文物称为文化财。
其他国家对文物的称呼也多有不同。
一般认为文物对应的英文为“antique”,过去只指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存,后来逐渐指历代和各地的装饰艺术,不论是宫廷的、资产阶级的还是农民的,均为文物。
出于关税的目的,西方国家的法律对文物有多种规定。
美国的许多法律案例将仅有六十来年的手工艺品作为文物。
与文物密切相关的文物收藏,《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差不多是与历史记载同时开始,起初是保存于神庙的珍品。
此外,美国《新标准百科全书》说一根由农夫削成的黄油搅拌棒也是文物。
我国2002年《文物保护法》第2条以列举的方式确定国家保护的文物范围。
但它实际上并非文物的所有内涵,如未被确认为文物的民居等。
也许正因为如此,本条第2款紧接着就是“文物认定的标准和办法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制定”。
综上所述,国际社会的文物称呼可谓花开数朵,各表一支;其内涵由西方过去仅指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存扩大到现在指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全部(如日本、韩国)。
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文物保护法》用文物这个称谓,但其他一些文本和口语中用“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称谓,使“文物”这个称谓的使用范围和频次式微。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半世纪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文物市场的出现和迅猛发展,使得文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已经比建国初期更加丰富和广泛了。
三、现实须要重新认识和界定“文物”笔者曾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等实地调查中发现,文物监管品市场的一些物品被收藏者作为文物来收藏。
在这些收藏者看来,一件东西是否文物不全受年头的限制。
文物学
第一节什么是“文物学”一、什么是文物1、“文物”的概念及内涵对此,我们对“文物”作如此界定:文物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人类创造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古代、近代乃至现代的物质文化遗存(如遗物、遗迹)的总称。
2、文物的时限文物的时限,系指文物的年代上限和下限。
各国在对文物时限的划定中,上限的划定基本一致的,即从人类开始出现就有了文物。
下限不尽一致,一般是根据本国国情而定。
而且,一个国家所划定的文物年代的下限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3、中国文物的特点(1)数量多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今天的中国带来了数目庞大的文物,使得中国文物的数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据不完全统计:青铜器:仅有铭文的青铜器大约有1万多件,加上无名铜器,总数在数十万件。
简牍:仅居延出土的新旧两批汉简数量就在3万支以上。
字画:古代遗留下来的字画多达几十万件。
玺印封泥:仅清代陈介祺的《十钟山房印举》就收录1万余方。
碑刻墓志:清代王昶的《金石萃编》著录历代石刻1500余种。
而解放后出土的唐代墓志至少在2千方以上。
(2)品种齐全中国文物包含的门类非常之多,除了上述的几种以外,还有陶瓷器、玉器、金银器、漆器、木器、货币、铜镜、瓦当、丝绸、文房四宝等等。
其中有一些文物种类为中国所独有,如甲骨、文房四宝等。
(3)文物的精品极多每一类文物中几乎都存在着具有极高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文物,有一些是举世闻名的精品。
如西周甲骨中的微雕、青铜器中的莲鹤方壶、绘画中的《游春图》、碑刻中欧阳询等名家的作品等。
在遗址方面有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秦始皇兵马俑等遗址等。
这些都是文物中难得的精品。
(4)有字文物较多中国有字文物产生的很早,这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发达的象征。
而且,有字文物在很长时间内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为研究文物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特别是先秦时期的有字文物,对于研究文献资料较少的先秦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有字文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其价值高于同类无字的文物。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文物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文物与文物学1.文物的概念、内涵、价值、特点概念:文物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人类创造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古代、近代乃至现代的物质文化遗存(遗物、遗迹)内涵:①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②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史料价值的近现代中药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③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④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⑤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⑥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
价值: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特点:①必须是人类创造或与人类有关的②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且不可能重新创造的物质遗存2.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城镇、街道、村庄。
文物保护单位:指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遗留下来的不可整体移动或不宜整体移动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迹3文物学的概念、特点和研究内容概念:文物学是一门以人类遗留的实物资料为对象,研究人类社会面貌及发展规律的学科。
特点:①文物学的研究对象跨越的时间比较长②文物学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且比考古学研究的内容更为广泛③文物学研究方法多种多样④文物学有其自身的目的⑤跨学科研究也是文物学的一个突出特点研究内容:①研究文物的价值②研究文物的作用③研究文物的分类④研究具体的遗物与遗迹⑤研究文物管理⑥研究文物收藏4.文物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的关系与历史学:个性:研究对象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共性:研究目的相同:为了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密切联系:①文物学具有补史、证史、正史的作用②历史学为文物学提供最基本的史料与考古学:个性:所研究文物的年代范围不同;所研究文物的来源不同;所研究文物的侧重点不同;研究的方法有所不同共性:研究对象相同;研究目的相同密切联系:①考古学可以为文物学提供科学的实物资料②文物学可以为考古学提供断代方面的参考5.文物管理的内容(1)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①历史文化名城及街村的管理:当地政府应按照文物保护的要求,组织编制专门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的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文物学概论笔记
文物学概论笔记【实用版】目录一、文物学的概念与内涵二、文物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三、文物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四、文物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五、文物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正文一、文物学的概念与内涵文物学是一门研究文物的学科,它主要关注文物的起源、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内容,致力于揭示文物的价值和意义。
文物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涵盖了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学、博物馆学等多个领域,为我们了解人类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文物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文物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各种类型的文物,包括古代建筑、石窟寺、石刻、陶瓷、书画、玉器、铜器等。
这些文物不仅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还涉及不同的地域、民族和文化背景。
文物学的研究范围包括文物的产地、制作技艺、历史背景、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等方面,以期全面揭示文物的内涵和价值。
三、文物学的重要性和意义文物学对于保护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文物是历史的见证,通过研究文物可以了解和重构历史,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历史信息。
其次,文物是文化的载体,通过研究文物可以揭示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
最后,文物是艺术的瑰宝,通过研究文物可以领略艺术的魅力,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四、文物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文物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文献研究、科学技术检测等。
实地调查是文物学研究的基础,通过现场勘查和测量,获取文物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
文献研究是通过查阅古籍、地方志等资料,了解文物的历史渊源和相关故事。
科学技术检测则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文物的材质、年代、制作工艺等进行分析和检测,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五、文物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文物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起源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欧洲。
随着各国考古发掘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文物学逐渐发展壮大。
在我国,文物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
文物,文物保护,文物保护法的概念
文物,文物保护,文物保护法的概念(一)文物、文物保护1.文物文物是指在我国境内遗存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人类文化遗产。
文物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它作为人类活动的实物遗存,无论最初它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先进的还是落后的,乃至于它当时服务于革命的还是反革命的,都从不同侧面和领域揭示一定的历史现象,体现我国历代先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它的价值和作用是永恒的。
人们可以对某一段历史作出不同的评价。
但是,反映这段历史的文物的价值并不受人们对历史评价的影响,都是保护、研究和利用的对象。
2.文物保护文物保护是指防止、限制和禁止对保护对象的威胁、干扰和破坏,保证保护对象健康地可持续发展,没有保护,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
文物保护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文物的生命尽可能无限延长,已达到永续利用,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利用文物进行研究、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文物保护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千秋事业;是国家主权独立,民族团结,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标志之一;是世代相传,不可中断的历史任务。
因此,文物保护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将工作落到实处。
3.文物保护的范围文物保护的范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受国家保护: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此外,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
对日常的文物保护对象的保护工作,根据法律规定:全国文物工作由国家文物行政部门即国家文物局主管。
“文物”称谓及其定义新论5页word
“文物”称谓及其定义新论一、“文物”一词的历史考察二、“文物”称谓及定义国际上有所不同,我国应持续自己传统称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发起签署《佛罗伦萨协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通过的一系列有关文物保护的国际公约中,多将文物称为文化财产(Cultural Property)或文化遗产(cul-tum[Heritage)。
日本将文物称为文化财。
其他国家对文物的称呼也多有不同。
一般认为文物对应的英文为“antique”,过去只指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存,后来逐渐指历代和各地的装饰艺术,不论是宫廷的、资产阶级的还是农民的,均为文物。
出于关税的目的,西方国家的法律对文物有多种规定。
美国的许多法律案例将仅有六十来年的手工艺品作为文物。
与文物密切相关的文物收藏,《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差不多是与历史记载同时开始,起初是保存于神庙的珍品。
此外,美国《新标准百科全书》说一根由农夫削成的黄油搅拌棒也是文物。
我国2002年《文物保护法》第2条以列举的方式确定国家保护的文物范围。
但它实际上并非文物的所有内涵,如未被确认为文物的民居等。
也许正因为如此,本条第2款紧接着就是“文物认定的标准和办法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制定”。
综上所述,国际社会的文物称呼可谓花开数朵,各表一支;其内涵由西方过去仅指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存扩大到现在指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全部(如日本、韩国)。
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文物保护法》用文物这个称谓,但其他一些文本和口语中用“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称谓,使“文物”这个称谓的使用范围和频次式微。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半世纪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文物市场的出现和迅猛发展,使得文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已经比建国初期更加丰富和广泛了。
三、现实须要重新认识和界定“文物”笔者曾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等实地调查中发现,文物监管品市场的一些物品被收藏者作为文物来收藏。
在这些收藏者看来,一件东西是否文物不全受年头的限制。
普通文物的概念
普通文物的概念
普通文物是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社会、文化和教育价值,但在文物保护范围中属于一般性、普遍性的文物。
这些文物通常不属于珍贵稀有的特殊类别,也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而是一般性的日常用品、工艺品、建筑物、器物、图书、文书、照片、音像资料、工具等。
普通文物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价值:普通文物承载着历史信息,能够反映出一定时期、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2. 艺术价值:普通文物在制作工艺、设计创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3. 科学价值:普通文物对于考古、民俗、地理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4. 社会价值:普通文物对于社会的认知、身份认同、精神寄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
5. 文化价值:普通文物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习俗、方式等紧密相关,能够反映当地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普通文物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对于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提升社会文明程度都起到积极作用。
因此,对于普通文物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物是人类 在社会发展过程 中遗留于社会上 或埋藏在地下的, 由人类创造或与 人类活动有关的 一切有价值的物 质文化遗存的总 称,是人类社会 宝贵的历史文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 与人类活动有关的; (2)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遗存,是历史的 残迹,不可能再重新创造; (3)文物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 期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 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 具有一定的价值,具有珍贵性。
(二)文物保护的范围 文物保护的范围包括: (1)具有历史、艺术、 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 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 和石刻; (2)与重大历史事件、 革命运动和著名人物有关 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 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 筑物、遗址、纪念物;
(3)历史上各时代的珍贵艺术品、工艺 美术品; (4)重要的革命文献资料及具有历史、 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资料等; (5)反映历史上各时代、民族的社会制 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实物; (6)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 古人类化石。
珍贵文物:一级文物是具有特别重要 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 ;二 级文物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 文物;三级文物是具有比较重要历史、艺 术、科学价值的文物。 一般文物: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 价值的文物。
文物的其他分类方法
近现代文物:近代文物,现代文物
2.存在形态分类法
存在形 态分类法是 依照文物体 量的动与静 对文物进行 分类。
3.质地分类法
质地分类 法是以制作文 物的材料为标 准对文物进行 分类。在馆藏 文物中以文物 质地分类比较 普遍。
4.价值分类法
价值分类法是以文物所具有的历史、艺术、 科学价值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
第九章
文物与旅游
一、文物的概念和分类 二、文物与旅游的关系 三、旅游文物的文化意蕴
一、文物的概念和分类
(一)文物的定义
(二)文物保护的范围
(三)文物的分类
(一)文物的定义 关于文物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有着不同的解释。 《辞源》:文物是“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 古代遗物” 。 《中国大百科全书· 文物博物馆卷》:“文 物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 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 值的物质遗存的总称。”
(三)文物的分类
人们根据对文物收藏、管理、研究、 展览、出版、销售等不同的需要,采取不 同的分类方法。
1.时代分类方法
2.存在形态分类法
3.质地分类法
4.价值分类法
1.时代分类法
时代分类法是以文物制作的时代为标准 对文物进行分类。 史前文物: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古代文物:商代文物,周代文物,秦代文物, 汉代文物,隋代文物,唐代文物, 宋代文物,元代文物,明代文物, 清代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