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的认识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培训会发言稿(3篇)

地质灾害培训会发言稿(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地质灾害培训会,旨在提高大家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增强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组织者,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逐渐上升。

地质灾害不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还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能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下面,我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与大家进行交流:一、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及类型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土地、山体、水体等自然地理要素发生破坏和变形,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

根据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和危害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类:1. 地质灾害类型: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地震等。

2. 地质灾害成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

3. 地质灾害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等。

二、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1.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

2.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助于减少灾害损失,降低灾害风险,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 维护社会稳定。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助于消除安全隐患,降低灾害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 现状: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防治体系逐步完善,防治能力不断提高。

2. 存在的问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如防治经费不足、防治技术手段落后、防治人才缺乏等。

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措施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

2. 完善法规,强化政策支持。

地质灾害防治心得体会

地质灾害防治心得体会

地质灾害防治心得体会地质灾害是指由地壳运动、气象变化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如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等。

灾害的发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科学调查和监测是关键。

只有了解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应对。

因此,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必须加强对潜在灾害点的调查和监测工作。

通过采集地质数据、获取监测资料,我们可以对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警有更准确的把握,从而及时采取措施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其次,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加强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与地质构造、气候环境等因素有关,而一些灾害是可以通过科学措施进行预防和减轻的。

因此,通过宣传和教育,可以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引导大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例如,在地震防治方面,可以通过教育活动强调避震、开展防震演练等方式,提高公众的自救能力和逃生意识。

再次,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地质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地质灾害的防治不能仅仅是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更应该从源头上进行预防。

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合理规划和利用地质资源。

例如,在山区的建设中,要避免在潜在滑坡、泥石流等易发地点进行规划,以免给居民造成灾害风险。

此外,科学地开展资源勘查和勘探,能够更好地了解地质条件,从而规划出更加安全可靠的工程项目。

最后,在地质灾害防治中,要加强跨部门合作和国际交流。

地质灾害的性质复杂,防治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和领域的合作。

因此,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合力。

同时,通过与国际上的地质灾害防治机构进行交流,可以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方法,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此外,地质灾害常常是跨区域的,多个国家之间的合作也是必要的,通过交流与合作可以共同应对地质灾害带来的挑战。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灾害学原理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和分布第一节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类一、灾害的基本涵义(一)灾害的定义联合国减灾组织(UNDRO,1984):“一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的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至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联合国灾害管理培训教材:“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生命、财产和活动等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引起广泛的生命、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靠自身资源进行抵御的能力。

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①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②人为灾害人为灾害其有两方面的含义:(i)指由干人类活动在自然界诱发的灾害,如修建水库诱发的地震等;(ii)指在人工环境中发生的灾害,有时被称做技术灾害,如人的身体暴露于含有汞或石棉纤维的空气中而发生的中毒事件。

(二)灾害的类型2.按成灾潜势①高潜势灾害如洪水、飓风、龙卷风、海啸激浪火山、地震、野火等;②中潜势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旱灾等;③低潜势灾害如海岸侵蚀、霜冻胀缩土、虫灾、生物灾害等。

(二)灾害的类型3.自然灾害的圈型分类自然灾害类型自然灾害系列岩石圈型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崩塌圈型沙漠化、干旱、滑坡地裂缝水土流失、地而沉降水圈型洪水、暴雨、雪崩冻害、海啸海水倒灌大气圈型暴风龙卷风、台风、酷热、严泉干早生物圈型蝗灾、森林火灾、植被退化、植物病虫害(三)环境灾害史密斯(Keith Smith 1996)提出了环境灾害的概念,他认为“环境灾害”术语涵盖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范畴,并将其概括为“极端的地质事件、生物变化过程和技术事故以能量和物质的集中释放为特征,并对人类生命安全构成不可预料的威胁及对环境和物质造成极大的破坏。

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常识范文

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常识范文

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常识范文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多种类型。

这些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掌握地质灾害防治的安全常识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地质灾害防治的安全常识,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1.地震防治常识地震是一种瞬间释放的地壳能量,对人造环境和人类活动造成巨大影响。

为了降低地震灾害风险,我们应该掌握以下常识:- 安全室内:在地震发生时,迅速躲进坚固的家具下或者躲到墙角处,保护头部和要害部位。

- 高楼逃生:如果你在高楼中,不要惊慌,沿楼梯下楼,并靠近楼梯井的墙壁。

- 预防火灾:地震时,易引发火灾。

要随时检查电线和家用电器,保持家庭的防火安全。

- 现场撤离:遇到地震时,如果身处人群中,要保持冷静,指导他们有序撤离。

2.滑坡防治常识滑坡是指地表上的土石或岩石垮塌运动。

为了尽量避免滑坡灾害的发生,我们应该学习以下常识:- 观察危险地点:对于滑坡易发或危险地区,应该保持警惕,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 疏散安全:如果发现滑坡迹象,需要立即疏散到安全地带,避免滑坡威胁。

- 抵御滑坡:可采取一些抵御滑坡的措施,如种植树木,加固边坡,增加防护网等。

3.泥石流防治常识泥石流是指由大量的泥浆、石块和水流组成的流体,能够摧毁建筑物和造成人员伤亡。

为了避免泥石流灾害的危害,我们应该掌握以下常识:- 警惕天气预报:在常年降雨较多的地区,要密切关注当地的天气预报和水文情报,及时做好应对措施。

- 远离危险区域:如果你所在地区有泥石流的可能性,要尽量远离危险区域,避免泥石流的直接威胁。

- 避免搬迁:如果你住在泥石流危险区域,要考虑搬迁到安全地带,保障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

4.地面塌陷防治常识地面塌陷是指由地下岩石破坏或地下洞穴溶解形成的地表下陷。

为了减少地面塌陷灾害的影响,我们应该了解以下常识:- 观察地势:对于周围环境地势低洼的地区,要时刻关注地面情况,发现地面下陷迹象要及时报告。

地灾培训上的发言稿范文(3篇)

地灾培训上的发言稿范文(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地灾培训,旨在提高大家对于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能力。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组织者,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自然灾害。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逐年上升。

为了提高全社会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防治力度。

在此,我谨以此次培训为契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几点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的认识和体会。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

我们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确保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宣传教育是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普及防灾减灾技能,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加强监测预警,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监测预警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我们要加强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设,提高监测预警水平,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置地质灾害隐患。

同时,要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四、落实防治措施,降低灾害损失防治措施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关键。

我们要根据地质灾害的特点和规律,采取工程治理、生物治理、生态修复等多种手段,降低灾害损失。

具体来说,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1. 严格规划审批,合理布局建设项目。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要严格控制建设项目,避免人为破坏地质环境。

2. 加强地质勘查,查明地质灾害隐患。

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详细勘查,查明地质灾害隐患,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 优化工程设计,提高工程抗灾能力。

在工程设计中充分考虑地质灾害因素,提高工程抗灾能力。

地质灾害视频观看观后感

地质灾害视频观看观后感

地质灾害视频观看观后感近日,我观看了一部关于地质灾害的视频,让我对地质灾害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产生了强烈的触动和思考。

视频以生动的画面展示了地质灾害的种类和对人类的影响。

从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各种灾害中我们看到了破坏的力量,也看到了人们面对灾害时的无助和恐惧。

视频通过讲述真实的灾害故事,让我深刻认识到地质灾害给社会、给人们带来的深重伤害。

比如那些误以为自家建在安全的地方的人,却意外地面临坍塌的威胁,不得不匆忙逃离自己的家园;比如山村中的儿童,因地震被困在废墟中,希望几乎成为无奈的绝望。

视频还展示了地质灾害事后的后果,比如山间滑坡造成的废墟、泥石流冲刷后的一片狼藉、地震后人们无家可归的悲惨境遇。

这种现实的画面对我的冲击很大,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安全环境。

在视频中,我看到了科学家们为了解决地质灾害的努力。

他们通过安装地震监测仪器、地质勘察和预测等手段,不断努力着为人们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

看到这些科学家兢兢业业的工作,我对科技的力量深感钦佩。

通过观看视频,我深刻地认识到地质灾害来势汹汹,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然而,我也反思到人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仍然不够。

在面对灾害时,很多人只是被动地逃离,缺乏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地质灾害的学习,加强自身的防灾意识和能力。

此外,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地质灾害是自然界的力量,人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无法改变自然的规律,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技术和预防措施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的伤害。

地质灾害的发生是一个警醒,让我意识到人类要保持谦逊,与自然和谐相处。

总之,通过观看地质灾害的视频,我对地质灾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反思到了自己的生活和对待自然的态度。

地质灾害是一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现象,我们需要加强自身的预防意识和能力,增强科学的认识和应对能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全和美好。

地质灾害培训会议发言稿(3篇)

地质灾害培训会议发言稿(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地质灾害培训会议,旨在进一步提高大家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在此,我谨代表主办单位,向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一、充分认识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质现象,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失。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死亡人数超过1000人,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二、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1.加强地质调查与监测地质调查与监测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

我们要加大地质调查力度,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掌握地质灾害发展趋势。

同时,要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监测预警能力,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2.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的支撑。

我们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的责任,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依法进行。

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地质灾害防治。

3.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广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4.强化应急救援能力应急救援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关键环节。

我们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确保在发生地质灾害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

三、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协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需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

我们要建立健全部门协作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信息共享,形成防灾减灾工作合力。

1.加强部门协作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要密切配合,形成防灾减灾工作合力。

要建立健全防灾减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地质灾害知识

地质灾害知识

地质灾害知识简述一地质灾害概述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条例(讨论稿)》所下的定义,“地质灾害是指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降低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和生态的良性发展,结社会生产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

”简而言之,地质灾害是在自然和(或)人为因素的作用或影响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资源、环境造成破坏的不幸地质事件.因此,那些仅仅是使地质环境恶化,但并没有直接破坏人类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环境的地质事件,则称其为某种地质现象或环境地质问题,而不能称其为地质灾害。

例如发生在荒无人烟地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没有直接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损毁,所以不应称为灾害;而同样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发生在有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地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就构成了灾害。

但是在目前,对地质灾害所包括的灾种范围有许多不同的认识。

主要意见之一是认为凡是与地质作用或地质条件有关的自然灾害都划为地质灾害。

包括:地震、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盐渍化、海水入侵、海岸侵蚀、地下水水质污染、地下水水位上升、水土环境异常与地方病、矿井突水、矿井热害、岩爆、煤瓦斯突出、煤自燃、水库淤积、水库及河湖塌岸、水库渗漏、特殊岩土、冷浸田等近30种灾害。

也有不少人提出以岩石圈自然地质作用为主导因素而形成的自然灾害,才称为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海水入侵、特殊岩土等十几种灾害.地质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一是具有灾害现象的起源,即自然动力活动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二是具有受灾害危害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

在一个灾害事件中,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相辅相成。

地质灾害形成环境称之为孕灾环境。

地质灾害受灾体,按照受灾体的性能、功能、破坏方式以及价值属性和核算方法相类似的原则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⑴人,包括城镇人口、农村人口;⑵房屋建筑,包括城镇居民住宅、农村住宅、宾馆、饭店、公寓、商厦、学校、医院、机关、部队营房、工业厂房、仓库、车站、码头等各种房屋建筑;⑶公路,包括路面、陆基、涵洞及防护工程;⑷铁路,包括轨道、路面、陆基、涵洞、防护工程及通信设备;⑸航道,如水道,航道人工设施;⑹桥梁,如公路桥、铁路桥、立交桥和高架桥等;⑺生命线工程,包括供水管线、排水管线、输变电线路、供气管道、供暖管线、通信线路;⑻水利工程,如水库、大坝、堤防、渠道等;⑼生活与生产建筑,如水塔、烟囱等;⑽室内设备与物品,包括机械仪表、工具、仓储物资、办公、生活用品;⑾农作物,小麦、稻谷等;⑿林木,包括天然与人工播种的森林、树木;⒀土地资源,根据不同用地类型,又可以分为城市用地、耕地、林地等;⒁地下水资源;二地质灾害的特点根据地质灾害定义分析,地质灾害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地质灾害培训讲话

地质灾害培训讲话

地质灾害培训讲话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有幸在这里为大家讲解有关地质灾害的知识,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质灾害概述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产、生活、设施和资源环境等方面构成危害的现象或事件。

地质灾害有很多种类,常见的有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岩溶塌陷等。

地震地震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自然现象,是由地震波引起的地表运动。

地震引起的破坏通常包括建筑物、公路、桥梁、管线等工程设施以及其他地面物品,甚至可能导致人员伤亡。

山体滑坡山体滑坡是由于山坡上土体受到水或其他地质因素的影响,使得土体滑动、变形而向下运动的现象。

山体滑坡可能会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

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陡峭的山坡上,由于大雨等自然因素引起山坡上的大量土石松动从而产生的流体。

泥石流可造成灾难性的破坏,损失通常涉及居民的住房、道路、桥梁、农田、水库、水电站和生产生活设施。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由于地下空洞或其他因素造成地面下降,并伴随着地表上的沉降或下凹等现象。

由地面塌陷导致建筑物、道路、管道等设施受损并产生财产损失。

岩溶塌陷岩溶塌陷是由于石灰岩、石膏等岩层溶解所导致的地下空洞塌陷,会影响到周围地区的地形变化和地下资源的利用。

地质灾害的危害地质灾害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它们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

因此,防范和减灾地质灾害已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应该加强对地质灾害的学习和了解。

预防和减灾地质灾害的措施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知识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知识是防范和减灾地质灾害的基础。

我们应该了解什么是地质灾害,以及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的特征和危害。

合理规划和设计合理规划和设计是预防和减灾地质灾害的重要措施。

我们应该根据当地的地质和环境条件,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和农田开发,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止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资源利用的合理化我们应该合理利用地下水和地热资源等地下资源,避免对环境造成损害,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与防范

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与防范

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与防范地质灾害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现象,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损失。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也逐渐提升。

本文将探讨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相关的防范措施。

一、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广泛,包括人类居民区、基础设施、经济系统、环境等多个方面。

1. 人类居民区的影响地质灾害对人类居民区的影响最为直接。

例如,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大面积人员伤亡;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会导致居民区被埋压,居民生命财产受损。

这些灾害不仅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还给社会秩序带来了严重冲击。

2. 基础设施的影响地质灾害对基础设施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地震会导致道路损害、桥梁倒塌;山洪暴发会冲毁水利设施;地面塌陷会使地下管线遭到破坏。

这些现象都会使人类社会的基础设施陷入瘫痪,从而造成社会生活的混乱。

3. 经济系统的影响地质灾害对经济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和工业方面。

山体滑坡和洪水可能导致农田被埋,农作物受灾;地震可能导致工厂设备受损,生产中断。

这些灾害会对农业和工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破坏,进而对经济系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4. 环境的影响地质灾害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壤侵蚀、水质污染等方面。

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会带走大量的土壤,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地面塌陷可能污染地下水。

这些现象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平衡,给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危害。

二、地质灾害的防范措施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包括预警系统的建立、土地规划与管理、工程防治和科学研究等。

1. 预警系统的建立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往往来势迅猛,因此建立和完善预警系统是必要的。

通过地震、降雨、地表位移等监测手段获取数据,将数据分析与处理后发出预警信号,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能够大大降低人员伤亡。

2. 土地规划与管理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要加强土地规划与管理,避免人类活动与地质灾害发生冲突。

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地质灾害是指由地壳内外活动形成的自然灾害,其中包括地震、泥石流、地裂缝、岩溶作用等。

由于其具有巨大的危害性,因此对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极高要求。

但是,要取得科学结论,就必须建立起有效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在认识论的层面上,应该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科学认识,它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例如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和化学等。

需要充分理解和把握灾害形成的基本机制,以避免在灾害救治中采取简单模式和“一刀切”的办法。

另外,还需要探讨不同类型灾害的特征、风险评估、监测及预警模式的理论基础,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效能。

在方法论上,应努力落实科学可行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有科学的设计、合理的实施、有效的指导和可持续的管理。

这些手段和技术包括原布防、动态防治、精确确定灾害地段、实施新技术和应用技术等。

此外,还需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灾害调查;需开发出多种新能源可以替代致灾能源;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综合管理体制,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要有效治理地质灾害,必须在认识论与方法论层面上加强研究,以利用科学理论与技术,形成一种适应本土社会、文化和经济特征的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从而解决地质灾害的危及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问题。

地质灾害实训报告心得体会

地质灾害实训报告心得体会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地质灾害频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为了提高我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学校组织了地质灾害实训课程。

通过这次实训,我对地质灾害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实训前的准备与期待在实训开始之前,我通过网络、书籍等多种渠道了解了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类型及其成因、危害和预防措施。

然而,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完全替代实践操作,我对于即将到来的实训充满了期待和好奇。

二、实训过程中的收获1. 理论知识的巩固与深化在实训过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地质灾害的基本理论,包括地质构造、岩土工程、气象水文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实地考察和模拟实验,我对这些理论知识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入的理解。

2. 实地考察与现场操作在实训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多个地质灾害发生现场,了解了灾害的形成过程、危害程度以及应对措施。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各种测量仪器,如水准仪、经纬仪等,进行地形地貌的测量和地质构造的探测。

3.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实践实训期间,我们还学习了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包括地质灾害预警、监测、治理等。

通过模拟实验和现场操作,我们掌握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如排水、固坡、截流等。

4. 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提升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分组进行实地考察和模拟实验,每个成员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这要求我们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以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三、实训中的感悟与体会1. 地质灾害的严重性通过实训,我深刻认识到地质灾害的严重性。

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灾害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2. 科学技术的力量在实训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

通过先进的测量仪器和防治技术,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和预防地质灾害,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3.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实训让我意识到,在应对地质灾害时,团队合作至关重要。

地质灾害的种类及特点

地质灾害的种类及特点

1 地质灾害的种类及特点凡直接或间接、已发生或潜在的恶化环境、物圈生态发展的地质事件 , 都属于地质灾害。

地裂缝、地下热害、煤田自然、瓦斯爆炸、降低环境质量 , 危害人类安全及整个生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 , 诸如 :地震、火山、岩爆、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渗透变形、突水突泥、砂土液化、特殊岩土地质灾害、冰川运动、土地冷浸、盐渍化、沼泽化、沙漠化、水土流失、河湖变迁、海洋地质灾害、地下水污染和地方病等。

地质灾害的特点是 :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治理主要是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森林、矿产、气候、能源、自然景观、地理地质环境资源等)、地质环境的利用过程出现的。

地质灾害防治具有公益性、地域性 , 有不同地域范围、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受益特点。

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估损难。

地质成灾会达到什么样程度 ,在灾前是一个未知数。

而在灾害发生后也需要20〜30 d的时间,才能作出较为全面、准确的灾害评定。

地质灾害的级别、发生在不同季节和时令、不同的区域和环境条件 , 对地质灾害的预报准确度等等的不同 , 决定了对地质灾害损失估计的难度。

其次是破坏面广。

地质灾害是一种人间劫难,可使一个村庄或一座城市化为一片瓦砾。

再次是续发性强。

地质灾害往往具有迭加发生的可能性比如地震往往伴有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等。

3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由于地质环境的破坏具有滞后性、长期性等特点,所以完全靠市场进行地质环境保护是很困难的,国家必须辅以宏观调控的手段,使地质环境市场更加完善。

随着科学研究揭示地质灾害的真实本质,国家对建设投资要求将越来越严格。

我国目前的地质灾害防治政策多局限于“发现和治理”,并没有调整到“预见和防止”上来。

要在各省市运用地质灾害影响的评估、发展规划和地质灾害检查等手段,根据合理利用自然地质资源的发展计划,形成自然地质资源的计算和预算程序。

可以采用让破坏地质环境者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提供特别基金,根据“谁破坏谁付款”的原则,征收地质环境破坏费和罚款等。

地质灾害学习心得

地质灾害学习心得

地质灾害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我受到了以下启发:
一、作为一名民政人员,深感责任重大,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重于泰山,要切实增强自身防灾抗灾的意识。

要认真学习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常识,掌握正确的防灾手段和措施,正确的指导群众防灾抗灾。

要确确实实
的掌握好全镇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预防
措施及时有效,确保农村生产建设、农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对农民反映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巡视检查,编制治理方案,绝不能对涉及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不闻
不问,要把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摆在第一位抓实抓好。

三、要充分认识地质灾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危害性。

地质灾害是可以
有效防范的,关键是要让社会公众了解、把握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因此在
平时日常工作中要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地质灾害科
普知识,促使群众对地质灾害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增强群众的自我防范
意识,提高群众在紧急灾情发生时的应变能力。

四、要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措施。

认真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
案和应急预案,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网络建设,形成纵向
到底、横向到边,左右互通的联动性防治网络。

要坚持日常巡查制度、灾情速报制度、值班制度、预案编制制度、防灾工作台帐制度,因为“有备”,才能“无患”。

通过学习,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加深,当然,学习不
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过程,常言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以后的工作中,作为我个人要不断的加强学习,不断自我提高,努力促进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地质灾害的认识

地质灾害的认识

地质灾害的认识1 概述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平安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由地质灾害的定义可知,地质灾害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即致灾的动力条件和灾害事件的后果。

地质灾害是由地质作用产生的,包括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展,人类活动对地层外表形态和物质组成正在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因此,在形成地质灾害的动力中还包括人为活动对地球表层系统的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

只有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影响或破坏的地质事件才是地质灾害。

如果某种地质过程仅仅是使地质环境恶化,并没有破坏人类生命财产或影响生产、生活环境,只能称之为灾变;例如,发生在荒无人烟地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不会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损毁,故这类地质事件属于灾变;如果这些崩塌、滑坡、泥石沉等地质事件发生在社会经济兴旺地区、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或〕财产损失,那么可称之为灾害。

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现状1976 年,前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主席Arnould 教授在发表的题为“地质灾害—保险和立法及技术对策〞一文中提出了“地质灾害(geological hazard)〞一词,他把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灾害看成是一种地质灾害。

1965 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

20 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 年代,GIS 大量地应用于地质灾害,国外尤其兴旺国家将GIS 应用于地质灾害研究方面做了较多工作。

随着高精度遥感技术的出现,遥感“眼〞在地质灾害的评价与预测方面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如法国利用SPOT卫星三维测量立体成图技术进展大范围的灾害监控。

另外干预雷达技术和差分干预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研究。

国外关于地质灾害研究多集中在模型的建立和计算机实现上,如“3S〞在地质灾害的监控与可视化、数字减灾系统DDRS(Digital Disaster Reduction System)等方面的应用。

(3)谈谈对最近新闻报道中某个地质灾害的认识与感想

(3)谈谈对最近新闻报道中某个地质灾害的认识与感想

(3)谈谈对最近新闻报道中某个地质灾害的认识与感想
我的个人观点和你交流一下:1、任何事物都不是突发的,而是经过
长时间的积累造成,两遍引起质变,比如泥石流,就是植被破坏或者缺少,突遇暴雨形成的,植被的破坏不是一日之功;再比如崩塌,突兀的块体长
时间的保持一定状态,引起内部应力变化,导致时突然坠落。

2、现在地
灾频繁发生,与人类生产活动是有相当关系的,环境的破坏,已经引发了
我们目前一些不可预测,不可知的灾难,如干旱,洪灾等。

3、改变现状
是全球的共识,但是各国家利益集团不到万不得已时不会下大力气的,现
在的一些什么国际会议之类的都是隔靴抓痒。

提高人类的素质,增强人们
对于环境危机的认识才是最重要的。

山体滑坡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预防

山体滑坡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预防

山体滑坡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预防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原因而引发的各种自然灾害,其中山体滑坡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地质灾害。

山体滑坡的成因复杂多样,了解这些成因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对于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山体滑坡的成因以及预防措施。

一、山体滑坡的成因山体滑坡的成因可以归结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1. 自然因素(1)地质构造和岩层结构:地质构造对山体滑坡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地震、断裂和岩层的劣势等地质构造因素会导致山体的破裂和位移,从而引发滑坡。

(2)水文条件:水文条件是山体滑坡的重要因素。

降雨过多、长时间降雨和水分渗透等水文条件会导致山体失稳,进而发生滑坡。

(3)重力作用:地球引力的作用会使得山体发生变形和稳定性下降,增加了滑坡的风险。

(4)植被破坏:人类滥砍滥伐和不合理开发利用山地植被,导致植被覆盖减少,土壤脱水和侵蚀加剧,增加了山体滑坡的可能性。

2. 人为因素(1)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过度采矿、乱采滥伐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如大规模砍伐和探矿活动,会破坏山地的生态平衡,降低山体的稳定性。

(2)工程施工:不规范的工程施工和地下开挖,如没有采取适当的支护措施或者施工质量不合格等,会加剧山体的变形和滑坡风险。

(3)不恰当的水利工程:水库蓄水和引水工程,如果没有经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可能对附近山体造成过大的地下水涵养压力,从而引发滑坡。

二、山体滑坡的预防措施为了防止山体滑坡的发生,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非常必要。

下面是几个常见的预防措施:1. 巩固和加固山体在可能发生滑坡的山体上进行加固工程,如设置支护结构、加固岩体,以增加山体的稳定性。

同时,通过植被恢复和造林工程,增加植被覆盖,减少水分渗透和土壤侵蚀。

2.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在山地开发利用时,要科学规划土地用途,避免不必要的砍伐和地下开挖,保持山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同时,加强土地管理,禁止非法占地和违规建设,维护山地的生态平衡。

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学习感想

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学习感想

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学习感想
在参加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学习过程中,我对农村地质灾害的认识得到了深化和拓展,对于如何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有了更加系统的了解。

首先,通过学习,我明白到地质灾害对农村地区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不仅会对农田、农舍造成巨大的破坏,还会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的认知,提高自我防范的意识,减少灾害对农村地区的影响。

其次,在学习过程中,我也了解到了一些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比如,可以通过加强地质调查,了解地质条件,选址防灾;在设计、施工建设过程中,要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确保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日常农田管理中,要注重土地的保护,避免土地利用不当导致的地质灾害等。

这些措施对于农村地区的灾害防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地质灾害对农村地区发展的影响。

地质灾害不仅会给农民的生活造成困扰,还会对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农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提高农村地区的抗灾能力。

总之,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我对于地质灾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于如何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也有了更具体的方案。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将地质灾害对农村地区的危害降到最低,为农民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

谈谈对最近新闻报道中某个地质灾害的认识和感想

谈谈对最近新闻报道中某个地质灾害的认识和感想

谈谈对最近新闻报道中某个地质灾害的认识和感想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是全世界几十亿人口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

它孕育了人类这个具有智慧、富有创造力和团结精神的高级动物。

但在近些年来,地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沙尘暴、洪涝干旱等等严重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现在又爆出大规模泥石流频繁侵袭周边城市及乡村,给当地百姓带来巨大损失,那么作为地球上最基本的居民——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好自己美丽而脆弱的家园呢?我认为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提升素养,遵守法律法规,避免发生危险事故……对于新闻报道中某个地质灾害,我想说一句话:“让每个人都要时刻警惕!”大量泥石流不断冲击而下,导致交通堵塞、水电中断;工程机械被毁,房屋倒塌;甚至直接伤亡数万群众……这种景象令人心痛。

每次看到那触目惊心的画面后,总会使我感慨良多,回忆曾经读过的文章,写下了《平凡与伟大》中的一段文字:大海没有风浪哪能显示出它的雄姿?太阳没有黑夜哪能显示出它的壮丽?植物没有阳光何来春华秋实?河流没有旋涡何来奔腾?闪电没有雷鸣又何来震撼……没有这些也就构成不了大千世界,没有千千万万个小平凡汇聚起来才可以组建成祖国母亲强大的躯体,正因为他们默默无闻、勤劳奉献才铸就了祖国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长卷,才铸就了屹立东方不朽的中华民族,所以这场大雨的洗礼更加坚定了我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增强综合素质,掌握科技能力,把爱心奉献社会、奉献人民的决心和信念。

通过阅读此书,让我深深地懂得了什么叫奉献。

是啊!奉献是不图回报的付出,它虽然只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时的一点点行动或举止,却是整个社会和谐安宁,温馨幸福的基础。

愿我们都拥有真诚的心去追求并发掘奉献的快乐吧!做一个能够担负责任的人,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关心、理解、尊敬他人。

随着网络飞速的发展,不少青少年沉迷于游戏、色情等。

殊不知,青少年沉溺于网络将给家庭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网络带来的弊端主要表现为:1.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2.容易产生极度空虚的心态;3.网络游戏容易让人丧失判断力,难以分辨是非曲直;4.网络环境复杂,接受负面影响较多,很容易形成错误价值观,给未来发展带来阻碍;5.青少年由于缺乏沟通和自控能力,因而往往引发各种矛盾冲突。

地质灾害应对

地质灾害应对

地质灾害应对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原因导致的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应对地质灾害,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和预防措施,以减少损失并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

1. 地质灾害的分类
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这些灾害形式各异,但都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2. 地质灾害的危害
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觑,不仅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还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3. 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
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比如,在山区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可以加强防范措施,加固危险山体,搭建避难所等。

4. 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
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及时的应急响应是保障人们安全的关键。

各级相关部门应当迅速行动,组织人员疏散,救援被困者,切实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5. 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提高对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警惕各种潜在的风险,避免不必要的威胁。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只有通过科学的预防和应对措施,才能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们的安全。

在面对地质灾害时,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做好准备,并加强相关应急响应和防范意识,才能有效地减少损失,保护生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的认识1 概述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由地质灾害的定义可知,地质灾害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即致灾的动力条件和灾害事件的后果。

地质灾害是由地质作用产生的,包括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展,人类活动对地层表面形态和物质组成正在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因此,在形成地质灾害的动力中还包括人为活动对地球表层系统的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

只有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影响或破坏的地质事件才是地质灾害。

如果某种地质过程仅仅是使地质环境恶化,并没有破坏人类生命财产或影响生产、生活环境,只能称之为灾变;例如,发生在荒无人烟地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不会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损毁,故这类地质事件属于灾变;如果这些崩塌、滑坡、泥石沉等地质事件发生在社会经济发达地区、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或)财产损失,则可称之为灾害。

1.1 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现状1976 年,前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主席Arnould 教授在发表的题为“地质灾害—保险和立法及技术对策”一文中提出了“地质灾害(geological hazard) ”一词,他把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灾害看成是一种地质灾害。

1965 年,WI.Garrison 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GIS) 。

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到90 年代,GIS 大量地应用于地质灾害,国外尤其发达国家将GIS 应用于地质灾害研究方面做了较多工作。

随着高精度遥感技术的出现,遥感“眼”在地质灾害的评价与预测方面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如法国利用SPOT 卫星三维测量立体成图技术进行大范围的灾害监控。

另外干涉雷达技术和差分干涉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研究。

国外关于地质灾害研究多集中在模型的建立和计算机实现上,如“3S”在地质灾害的监控与可视化、数字减灾系统DDRS(Digital Disaster Reduction System) 等方面的应用。

DDRS 是利用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用数学和物理模型来数字仿真,模拟灾害发生传播的全过程。

从总体上讲,国外对地质灾害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借助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深入系统研究地质灾害的致灾机理,继续加强对单体地质灾害的特征、分类、成因机理、预测预报以及防治处理等方面的深入研究;②重视灾害制图技术方法和“3S ”技术的应用,采用现代技术(如3S 技术)对中小流域地质灾害进行区域性评价,查明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划分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同时将此危险性等级与土地资源的可利用性和土地售价联系起来,使地质灾害研究成果直接为公众服务;③地质灾害研究成果的经济效益可观,能够实现成果社会共享,为社会经济服务,部分发达国家(如日本)已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与城市的绿化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防护工程要求不但要有效地防治地质灾害,还要能美化环境,使防护工程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1.2 国内地质灾害研究现状我国地质灾害研究工作起步较晚,20 世纪30 年代至70 年代多以地震灾害研究工作为主。

“八五”期间,我国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才全面开展,重点反映在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矿区灾害等。

80 年代,西安矿业学院杨梅忠教授开始对煤矿区地质灾害问题开展研究;90 年代后,科学工作者们对我国地质灾害的类型、特征、影响因素、分布状况和区域发展规律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理论、新观点。

特别是定量化方法,如灰色系统模型、遗传算法、元胞自动机和BP 神经元等大量用来对地质灾害的研究和治害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美国地质调查局与气象局合作,在上世纪80 年代中期在SanFrancisco 海湾地区建立的滑坡预警系统,第一次利用电视和电台比较准确发布了1986 年 2 月12-21 日,该地区累计800mm 降雨量所诱发的大量滑坡事件。

从此区域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研究在国际上迅速发展。

2 地质灾害的特点由于地质灾害是自然动力作用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故两者是个统一的整体。

地质灾害具有以下特点:2.1 地质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防御性地质灾害是地球物质运动的产物,主要是地壳内部能量转移或地壳物质运动引起的。

从灾害事件的动力过程看,灾害发生后能量和物质得以调整并达到平衡,但这种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地球的不断运动,新的不平衡又会形成。

因此,地质灾害是伴随地球运动而生并与人类共存的必然现象。

然而,人类在地质灾害面前并非无能为力。

通过研究灾害的基本属性,揭示并掌握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条件和分布规律,进行科学的预测预报和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就可以对灾害进行有效的防御,从而减少和避免灾害造成的损失。

2.2 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地质灾害是在多种动力作用下形成的,其影响因素更是复杂多样。

地壳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地表形态以及人类活动等都是地质灾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因此,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等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可以说,地质灾害是复杂的随机事件。

地质灾害的随机性还表现为人类对地质灾害的认知程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更准确地揭示了地质过程和现象的规律,对地质灾害随机发生的不确定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受地质作用周期性规律的影响,地质灾害还表现出周期性特征。

统计资料表明,包括地质灾害在内的多种自然灾害具有周期性发生的特点。

如地震活动具有平静期与活跃期之分,强烈地震的活跃期从几十年到数百年不等;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也具有周期性2.3 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按灾害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地质灾害可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和渐进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突发比地质灾害大都以个体或群体形态出现,具有骤然发生、历时短、爆发力强、成灾快、危害大的特征。

如地震、火山、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均属突发隆地质灾害。

渐进性地质灾害指缓慢发生的,以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异、迁移交换等作用逐步发展而产生的灾害。

这类灾害主要有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飞地面沉降、煤田自燃等。

渐进性地质灾害不同于突发性地质灾害,其危害程度逐步加重,涉及的范围一般比较广,尤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所造成的后果和损失比突发性地质灾害更为严重,但不会在瞬间摧毁建筑物或造成人员伤亡。

2.4 地质灾害的群体性和诱发性许多地质灾害不是孤立发生或存在的,前一种灾害的结果可能是后一种灾害的诱因或是灾害链中的某环节。

在某些特定的区域内,受地形、区域地质和气候等条件的控制,地质灾害常常具有群发隆的特点。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灾害的这特征表现得最为突出。

这些灾害的诱发因素主要是地震和强降雨过程,因此在雨季或强震发生时常常引发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或地裂地质灾害的内涵、属性与分类缝灾害例如,1960 年5 月22 日智利接连发生了7.7、7.8 级、8.5 级三次大地震,而在瑞尼赫湖区则引发了休积为3×106 m3 、6 ×106 m3 、30 ×10 6 m3 的三次大滑坡:滑坡冲人瑞尼赫湖使湖水上涨24m, 湖水外溢淹没了湖泊下游65km 处的瓦尔迪维亚城全城水深2m, 使100 多万人无家可归,在这次灾害过程中地震—滑坡—洪水构成了个灾害链。

2.5 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成因各不相同,大多数地质灾害的成因具有多元性,往往受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人为活动等综合因素的制约。

某些地质灾害具有原地复发生,如我国西部川藏公路沿线的古乡冰川泥石流年内曾发生泥石流70 多次,为国内所罕见。

2.6 地质灾害的区域性地质灾害的形成和演化往往受制于一定的区域地质条件,因此了空间分布经常呈现出区域性的特点。

如中国“南北分区,东西分带,交又成网”的区域性构造格局对地质灾害的分布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据统计,90%以上的“崩、滑、流” 地质灾害发育在第二级阶梯山地及其与第一和第三级阶梯的交接部位;第三阶梯东部平原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地面沉降、地裂缝、胀缩土等。

按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类型,中国地质灾害可划分为四大区域:(1)以地面下降、地面塌陷和矿井突水为主的东部区;(2)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中部区;(3)以冻融、泥石流为主的青藏高原区和(4)以土地荒漠化为工的西北区。

2.7 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与“建设性”地质灾害对人类的主导作用是造成多种形式的破坏,但有时地质灾害的发生可对人类产生有益的“建设性”作用。

例如,流域上游的水土流失可为下游地区提供肥沃的土壤;山区斜坡地带发生的崩塌、滑坡堆积为人类活动提供了相对平缓的台地,人们常在古滑坡台地上居住或种植农作物。

2.8 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有其自身复杂的规律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还表现出长久性、复合性等特征。

首先,重大地质灾害常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人口大迁移。

近几十年来,全球地质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受灾人数和死亡人数都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1901 ~1980 年中国地震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达61 万人,全国平均每年由于“崩、滑、流”灾害造成的死亡人员达928 人。

1999 年,全球发生的地震和飓风等大的自然灾害共702 起,超过了1998 年的700 起。

其中,较大的自然灾害共75 起,包括洪水、干旱、暴风雨、地震、火山爆发等,可谓是灾难年。

各种自然灾害在全球共造成52 000 人死亡和800 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仅次于1998 年的930 亿美元和1995 年日本神户大地震1800 亿美元的损失。

其次,受地质灾害周期性变化的影响,经济发展也相应地表现出定的周期性特点在地质灾害活功的平静期灾害损失减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比较决。

相反,在活跃期,各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基础设施遭受破坏、生产停顿或半停顿、社会经济遭受巨大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地质灾害地带性分布规律还导致经济发展的地区性不平衡。

在一些地区,灾害不仅具有群发性特征且周期性的频繁产生,致使区域比生态破坏、自然条件恶化,严重地影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全球范围内的南北差异和我国经济发展的东部和中西部的不平衡也与地质灾害的区域比分布有关。

2.9 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地质灾害除了造成人员伤亡破坏房屋、铁路公路、航道等工程设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外,还破坏资源和环境,给灾区社会经济发展上造成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