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
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及其培养方法_礼仪知识_
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及其培养方法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一些良好的基本素养才能更好的实行教育工作。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及其培养方法文章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教师应具备的素养1.良好的政治思想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
作为育人的教师就更需要具备这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思想的教师。
不管学的是哪国的语言,其目的都是为民族,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服务。
其次,一名合格的教师还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和情操。
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接受的是两种文明,应是具备两种文化中情操、人格的精化,并能使学生感染并学习之。
我们不仅要敬业,更要爱业。
教育事业平凡但又艰辛,没有鲜花也没有掌声;荣誉、金钱遥不可及。
为了这种成功,我们更需要积极探索的精神。
因而,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探索新知识的精神和意志,并为此百折不挠。
2. 广专结合的文化素质和扎实精深的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小学英语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最基本的素质。
主要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等。
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如果没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和扎实的基本功是很难胜任当前新课程下的英语教学工作的。
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具备语言基本技能、英语游戏组织技能、多媒体辅助英语课堂教学技能、备课和写技能等教学技能。
只有达到这样的水平, 才能准确地理解新课程, 才能熟练地掌握教材, 才能适应并通过实施新课程而达到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加速实现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3. 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心素质以及“三个教会”素质当我们谈到“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时, 往往只强调教师的英语专业水平, 而忽视其心理素质和身心素质的作用。
事实上, 小学英语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去影响学生, 还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同时还要具备“三个教会”素质:要教会做人即如何在“言”上引,“行”上导,从而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使学生会做人,这是作为一名优秀小学英语教师必需具备的素质。
教师素养培养计划
教师素养培养计划一、引言教师素养是教师必备的重要品质,培养教师的素养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教师素养培养的意义、培养途径、培养内容和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出一种有效的教师素养培养计划。
二、教师素养的意义教师素养是指教师应具备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包括学科知识、教育理论、教学方法、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等。
培养教师素养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专业能力、提升职业形象,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三、培养教师素养的途径1. 学科知识的培养:教师应通过学习和研究不断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2. 教育理论的研究:教师应深入理解教育理论,不仅能够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还能够进行创新和改革;3. 教学方法的探索:教师应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4. 职业道德的塑造:教师应注重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5. 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应注重培养自己的人文素质,通过读书、旅行等方式了解社会、了解世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四、培养教师素养的内容1. 学科知识:培养教师的学科知识,包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前沿动态等;2. 教育理论:培养教师的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学、教育管理学等;3. 教学方法:培养教师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生评价等;4. 职业道德: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勤奋教学、严守纪律等;5. 人文素质:培养教师的人文素质,包括社交能力、情商、品德修养等。
五、培养教师素养的方法1. 培训:通过参加各种培训班、研讨会、研修项目等形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2. 自主学习: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自主学习,选修相关课程、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提高专业能力;3. 探索实践: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教学实践,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果;4. 教师交流: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教学经验、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分享与借鉴。
中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
中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学教师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角色,需要具备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包括学科知识、教育教学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探讨中学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培养途径。
一、学科知识的培养中学教师需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
只有掌握了学科知识,教师才能够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培养中学教师的学科知识,需要重视教师的学习培训,通过参加学术会议、研讨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同时,学校也需要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支持,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
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中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教师需要具备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能力、课堂管理能力等。
为了培养这些能力,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关注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并进行反思和总结。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观摩课堂,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提供反馈和指导。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录像、听课等方式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三、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中学教师需要与学生、家长、同事等各方面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
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至关重要。
教师需要具备倾听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为了培养中学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学校可以开展相关的培训工作,同时也可以组织教师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提升教师的交际圈和交往能力。
四、职业道德的培养中学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道德修养。
教师需要恪守职业道德准则,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要培养中学教师的职业道德,需要学校加强对教师的道德培养,组织开展教师道德讲座、教育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并对教师进行师德评价和激励。
教师也需要不断反思自身的行为和言行,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总结:中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通过培养教师的学科知识、教育教学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职业道德,可以提高中学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教师的个人素质与职业素养培养
教师的个人素质与职业素养培养引言:教师是社会的守门人,他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责任。
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个人素质和职业素养。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教师的个人素质与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专业知识的构建与提升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因为只有了解学科的专业知识,才能够有效地教授学生。
因此,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参加培训、研修、阅读相关专业书籍来增强自己的学科素养。
二、教育理论与方法的研究除了专业知识外,教师还需要熟悉并掌握教育理论与方法。
教育理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从而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教师还应该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还需要良好的情感态度来面对学生。
教师要具备耐心、同情心、关爱心等情感素质,以便更好地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理解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善于倾听和引导。
只有通过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教师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专业道德约束教师作为社会的守门人,要有一定的道德底线和职业道德约束。
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有责任心、正直诚信的品质。
他们应该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言传身教,否则将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五、自我提升与反思教师应该具备自我提升的意识,不断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工作。
教师要经常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不断努力改进。
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教育前沿的新知识和新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六、良好的沟通与协作能力教师在工作中需要与学生、家长和同事进行频繁的沟通与协作。
要成为一个有效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教师需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能够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教师素质培养方案
教师素质培养方案教师素质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素质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培养效果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培养内容教师素质的核心是包含知识、能力、品德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能力。
首先,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既要有宽广的学科视野,又要有深入的专业知识;其次,教师需要具备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够将其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再次,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协调好教师团队的工作,同时还要具备与学生、家长、社会等各方面进行良好沟通的能力;最后,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师德,作为学生的榜样,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领。
二、培养方式教师素质的培养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在师范院校进行初步培养,又要通过进修、培训等形式进行进一步的提高。
在师范院校,应注重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
此外,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帮助他们提升教学质量。
而在教师进修过程中,可以通过参加研讨会、交流讲座等形式拓宽视野,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培养机制建立一个健全的教师培养机制对于培养高素质教师至关重要。
首先,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给予教师充分的培训机会。
这其中包括提供培训资金、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培训活动等。
其次,学校应建立评估机制,对教师进行绩效评估,为他们提供晋升和职称评定的机会,激励其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
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导师制度,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年轻教师的成长。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并加快成长速度。
四、培养效果教师素质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通过建立科学的培养方案和健全的培养机制,可以培养出更多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同时,培养出的教师还应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与培养路径
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与培养路径教师专业素质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领域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素养。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质量和发展,因此,培养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成为现阶段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探讨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和培养路径。
一、知识教师专业素质的知识层面体现着教师所需要具备的专业背景和学科知识。
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包括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最新研究成果等。
此外,教师还应了解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以便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
为了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首先需要加强教师的学科研究和学习,通过参加学术会议、阅读专业书籍和期刊等方式,不断更新和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同时,教师也应该积极参与各类教育培训和专业交流活动,与同行分享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二、能力教师专业素质的能力层面包括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首先,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其次,教师还应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合理分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此外,教师还应具备创新能力,能够不断思考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培养和提升教师的能力,教育部门可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供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和内容,帮助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
三、态度教师专业素质的态度层面主要包括敬业精神、责任感和关爱学生等。
教师应该具备敬业精神,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和追求,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
同时,教师还应具备责任感,承担起为学生负责、为社会负责的使命,尽心尽力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关爱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为了培养教师的正确态度,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引导,提高教师的情感教育能力,使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能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
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
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811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 林崇德 申继亮 辛涛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除了从宏观上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旧的教育体制之外,从微观角度说,提高教师的素质,改进他们的教学水平,应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内容。
基于此,近10年来,我们在国家有关基金资助下,对教师素质的实质、构成以及提高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逐渐形成自己关于教师培训的独特思路。
教师参与教科研,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变“教书匠型”教师为“专家型”教师,这是提高其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这种思路已为我们的教改实验所证实。
一、对教师素质含义的理论思考什么是教师素质?这是当前教育界亟待澄清的一个概念,不同的教师素质观,直接影响着师资培训工作的目标,影响着师资培训体制改革的方向。
我们认为,在目前情况下,仅凭思辩研究还不足以给教师素质下一个全面而科学的定义,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证研究,从不同侧面深入地了解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真实含义,了解教师工作的独特性,为全面而正确地理解教师素质的含义提供必要的实证材料。
我们认为,科学的教师素质的定义应具备如下要求:首先,要切实体现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反映出教师的独特的本质;其次,对于教师素质的理解,要有深刻的理论背景,不能由研究者凭空设计;第三,教学活动是教师工作的中心任务,教师素质的定义必须着眼于教学活动本身;第四,反对那种元素主义的教师素质观,应将教师素质看成是一个系统的结构,其内部包含着复杂的成份;第五,教师的素质是结构和过程的统一,动态性是其精髓;最后,教师素质的定义应能为教育实践和教师培训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具有可操作性。
由此,根据我们近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的结果,我们认为,所谓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二、教师素质的结构分析就目前的资料看,国外一般不提教师素质结构这个概念,他们对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的个性品质、教学能力、知识结构和教育观念等4个方面,从不严格的意义上说,这4个方面可以看作是西方对教师素质结构的看法。
教师素养的培养机制和路径
教师素养的培养机制和路径教师素养是指教师在知识、能力、人格、价值观等方面所体现的综合素质,涵盖了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沟通能力、道德规范等多个维度。
提升教师素养不仅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还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人才培养。
因此,建立科学、系统的教师素养培养机制和多元化的培养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素养的培养机制可以从政策层面、教育机构、专业组织、社会支持等多方面进行考量。
在政策层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制定一系列政策,引导和规范教师教育与培训。
教育相关部门需要明确教师素养的核心要素,为教师培训提供标准和依据。
同时,建立定期评估和反馈机制,以确保教师素养培养措施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在教育机构中,校内的教师培训机制是推动教师素养提升的重要环节。
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特色和发展方向,定期开展各类教学研讨活动、案例分析、观摩学习等,以加强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
在此过程中,学校应注重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和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继续教育课程和职业资格认证。
通过校内外合作,邀请教育专家和相关领域的学者进行讲座和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专业组织在培养教师素养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教育学会、教师协会等专业组织应积极组织各种培训、研讨会、论坛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教师吸收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还能够为教师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和分享经验的平台。
专业组织还可以通过对优秀教师的评选与表彰,激励广大教师不断努力提升自身素养。
社会支持也是教师素养培养机制中不能忽视的一环。
社会各界应关注和支持教师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必要的资源保障。
企业、科研机构、文化团体等可以通过赞助、合作等方式,与学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
此外,媒体的正面宣传可以增强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尊重和价值认同,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从而激励更多更优秀的人投身于教师职业。
教育理论知识:优秀教师的素质构成与培养
教育理论知识:优秀教师的素质构成与培养优秀的教师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教学技能,还需要具备卓越的素质和态度。
本文从教育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优秀教师的素质构成及其培养。
一、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师,必须精通授课科目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并且能够熟练操作相关技术和教具。
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保持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更具吸引力。
此外,教师还需要良好的客观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能够熟练地掌握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二、责任心和使命感教师作为育人者,他们的职责和任务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成长空间,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地履行教育使命。
教师还需要认真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积极配合家长和学校的工作,跟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三、创新和探究精神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创新和探究精神。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利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设计出有趣、引人入胜的课程,为学生创造更加优异的学习体验。
教师还需要不断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不断追求教学上的创新,以更好地推动自己的教学进步和学生的成长。
四、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抱持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构建师生相互尊重、共同成长的关系。
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方式和兴趣特长,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教育方案,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
五、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优秀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适时给予学生帮助和支持,倾听学生的话语,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
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引言: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其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而,如何构建良好的教师素质体系,培养优秀教师,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文将探讨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教育改革和教师培养提供一些思路与借鉴。
第一部分:教师素质的构成一、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师首先要掌握相应的学科知识,并具备深入的专业见解。
只有扎实的学科基础,教师才能够准确、全面地传授知识,引领学生深入学习。
此外,教师还需要具备熟练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能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二、教育技能与心理素质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技能和心理素质。
教育技能包括教学设计、课堂管理、评价和反馈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动力。
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如耐心、责任感、同理心等,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学生的需求,从而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引导和辅导。
三、创新意识与能力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掌握新的教育技术和方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需求。
第二部分:教师素质的培养途径一、加强师范教育师范教育是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途径。
在培养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学科知识的扎实性和教学技能的熟练性。
教师培养也应强化教师实习环节,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教学中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
二、构建良好的教师团队教师团队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
学校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和引进优秀教师,并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同时,学校还应该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和交流,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素质的重要保证。
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和培养途径
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和培养途径引言:教师是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角色,而专业素养是衡量教师能力的重要指标。
教师专业素养涵盖了知识储备、教学能力、师德修养等方面,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优秀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和培养途径展开讨论。
一、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教师专业素养包含了多个方面,如以下几个重要要素:1. 知识储备教师应具备广博的学科知识储备,掌握教学所需的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以便能够准确传授和解答学生的问题。
此外,教师还应不断更新知识,紧跟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2. 教学能力教师应具备优秀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组织能力、教学方法能力等。
教师应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进度,并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 师德修养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应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
教师应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学校和教育行业的规章制度,保持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要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下面列举几个重要途径:1. 高校教师教育高校的教师教育是培养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
高校应根据教师培养的需求,设计开设教师相关的课程和专业,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论水平,为未来教师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教师培训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教师培训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局或其他机构进行,内容包括教学方法、教育理论研究等。
通过参加培训,教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3. 自主学习教师应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乐于不断学习和进步。
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通过阅读书籍、参加讲座和研讨会等形式,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4. 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培养教师专业素养的关键环节。
教师应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如授课、教研等。
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教师可以锻炼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
教师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教师素养是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决定了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的整体效能。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经济快速变化的当今时代,教师所需具备的素养已不仅局限于传统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而是向更广泛的职业素养、心理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多维度拓展。
深入探讨教师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对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素养的内涵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析。
首先,专业知识是教师素养的基础。
专业知识包括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实务知识。
教师需要扎实的学科基础,以便有效地传授知识和技能。
此外,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则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从而制定更为科学的教学方案。
其次,教学技能是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涉及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课堂管理以及评价与反馈等多个方面。
有效的教学技能能够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与深度学习。
从课堂组织到课堂气氛的营造,教学技能的掌握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再者,职业道德与素养同样是教师素养的关键要素。
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教师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恪守诚实、守信、公正等基本原则,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教师还应具备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能够与同事、家长和学校管理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关系,共同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转向心理素养,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与情感认知能力。
教师这一职业充满挑战,面临着来自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面的压力,因此,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
教师的情绪状态不仅会影响自身的教学表现,更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心理健康。
因此,教师在工作中应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提升。
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认知和文化素养。
教育是一个对社会有着广泛影响的职业,教师的工作不仅局限于课堂,还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环境、社会就职情况等多方面内容。
高级教师的素质要求与培养路径
高级教师的素质要求与培养路径教师是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群人,他们肩负着培养和教育下一代的重任。
而高级教师则是在这个职业中的佼佼者,他们具备着更高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水平。
本文将探讨高级教师的素质要求以及培养路径。
一、高级教师的素质要求高级教师的素质要求包括教育能力、学科专业素养、人际交往技巧和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
首先,高级教师应具备出色的教育能力。
他们需要具备深入浅出的讲解能力,能够将复杂的知识点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形式。
同时,他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和辅导。
其次,高级教师应该拥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素养。
无论是语言、数学、科学还是艺术等各个学科领域,高级教师都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和深入的专业理解。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而专业的教育。
而且,高级教师还需要具备优秀的人际交往技巧。
他们应该能够与学生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倾听他们的需求并积极地解决问题。
此外,与同事和上级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也是高级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
最后,高级教师应该具备创新能力。
教育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高级教师应该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他们还应不断学习和研究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以推动教育的不断更新和改进。
二、高级教师的培养路径要培养一名出色的高级教师,需要从教育背景、职业培训和个人发展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的教育背景是成为高级教师的基础。
他们应该具备相关学科的本科或者硕士学历,为自己提供扎实的学科基础和专业知识。
此外,他们还应该参加相关的教育学或心理学的课程,提升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能力。
其次,职业培训是提升教师素质的关键。
高级教师应该参加各种教师培训班和研讨会,与其他教师交流和分享教学经验。
通过聆听行业专家的讲座和参与专业讨论,他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学习到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最后,个人发展是每位高级教师需要重视的方面。
他们应该注重自我学习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能力和学科专业素养。
中小学教师核心素养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路径
中小学教师核心素养构成要素及其发展路径中小学教师核心素养包括良好的思想品德、专业知识、教育技能、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教师服务意识等五个要素。
1. 思想品德:中小学教师应遵循公正、客观、真实、宽容、平等、博爱、团结、勤奋以及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思想品德标准,在实践中做到尊重教育、热爱学生、尊重工作和尊重服务。
2. 专业知识:中小学教师应掌握本学科认识论、教育学理论、教学法、小学课程标准等所规定的相关专业知识,既要能够认知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也要具备相关的临床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知识。
3. 教育技能:教育技能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时所应具备的各种技能,包括教学分析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师生沟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评价能力等。
4. 专业教学能力:专业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建立有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境,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能力。
5. 专业教师服务意识:专业教师的服务意识是指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时表现出的以学生为本,以责任为本,以服务为本的态度,带着客观、公正、礼貌、真诚、以及健全保护学生教育权利的意识实施教育活动。
中小学教师核心素养发展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加强理论学习:中小学教师要多方阅读,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理论素养,掌握本学科认识论、教育学理论、教学法、小学课程标准、考试制度等专业知识,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改进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2. 通过培训增强专业技能:中小学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学习各种教育技能,如课堂管理、师生沟通、情绪管理等,以提升专业能力。
3. 积极参加教师交流活动:参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各类活动,不断了解当前教育形势,借鉴和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了解新的教育模式,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服务理念,提高专业COMPETENCE。
4. 有效实施教师服务意识:中小学教师要坚持客观、公正、礼貌、真诚,以及注重尊重学生教育权利的态度投入教育服务,实施“以学生为本、以责任为本、以服务为本”的原则实施教育服务活动,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
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保证教育质量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何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需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还需要注重教师的自我提升和发展。
本文将从教师素养的内涵、培养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以及培养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师素养的内涵教师素养是指教师根据自身教育任务的需要,具备一定的道德品质、教育理论知识、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风格,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
教师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品质:教师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教师要具备诚信、勤奋、坚持等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教育理论知识: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3.教学技能: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包括课堂管理、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技能。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4.教育教学风格:教师应具备积极、乐观、耐心的教育教学风格,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培养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以下是几个可以采取的途径:1.教育培训:教师可以参加学校或教育部门组织的教育培训课程,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这些培训课程可以包括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等内容,帮助教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学术研究:教师可以积极参与学术研究,不断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参加教育学相关的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与同行进行交流合作,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3.教学反思: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教学。
教师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有效,学生是否得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专业素养。
4.实践锻炼:教师可以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经验。
教师工作规划职业素养培养途径
教师工作规划职业素养培养途径导言:作为一名教师,从事这个职业需要具备一定的素养,包括专业素养、教育理念素养、教学技能素养等。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教师工作规划以及职业素养培养途径。
一、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这可以是从教育机构的进修、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担任管理岗位、深入研究等。
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制定长期和短期的职业规划,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找到正确的方向。
二、持续学习和专业知识更新教师要保持对学习的渴望,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可以通过参加研讨会、培训班、读书等途径,加强自己的学习和更新知识,在教育领域中与时俱进。
三、建立自我评估机制教师应该建立自我评估机制,及时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
可以通过自我反思、与同行交流、观摩他人授课等方式,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
四、发展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工作需要与同事、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进行广泛的沟通和合作。
与同事合作可以互相借鉴,共同提高;与家长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与社会各界合作可以为学校的发展带来更多的资源与支持。
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师除了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可以通过教学设计、项目实践、讨论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关注学生发展需求教师应该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他们充分发展潜力。
可以通过个别辅导、听取学生意见、改进教学方式等途径,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和服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培养教育理念与伦理观教师应该秉持正确的教育理念和伦理观,深入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并将之贯彻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
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德育与人格培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八、维护职业荣誉和形象教师作为社会公众人物,应该维护良好的职业荣誉和形象。
在言行举止上要注意示范榜样的作用,诚信教学,与学生、家长、同事、上级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
教师道德素质的培养与实践
教师道德素质的培养与实践教师道德素质是教育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素养,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认知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培养和实践教师的道德素质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教师道德素质的内涵、培养途径和实践方法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教师道德素质的内涵教师道德素质是指教师在道德品质、职业操守和人格特质等方面的素养。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道德品质:教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如诚信、正直、宽容、友善等,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2. 职业操守:教师应秉承专业道德规范,保持职业操守,如敬业、负责、公正等,确保教学过程的公平与公正。
3. 人格特质:教师应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如耐心、善于沟通、人际关系良好等,能够有效地与学生和家长沟通合作。
二、教师道德素质的培养途径教师道德素质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不断的实践。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培养途径:1. 注重师范教育: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注重对道德素质的培养,加强对师德师风的教育和引导,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教育理念。
2. 持续学习与成长:教师应保持学习和成长的心态,通过参加专题讲座、研讨会、读书会等活动,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教育专业素养。
3. 实践与反思:教师应通过实际工作来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同时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道德水平。
三、教师道德素质的实践方法培养教师道德素质的实践方法多种多样,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法:1. 以身作则:教师应自觉践行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
2. 开展课堂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参与道德伦理问题的讨论与思考,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念。
3. 情景模拟实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情景模拟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面对道德选择,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能力。
培养教师的师德师风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培养教师的师德师风素养的途径与方法教师作为社会的培养者和栋梁之才,具备高尚的师德师风素养是其职业发展和学生教育的基础。
教师师德师风素养涵盖了道德品质、师生关系、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
针对培养教师的师德师风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和方法着手。
一、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是培养教师师德师风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可通过下列措施实施:1.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培训。
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师德师风培训,引导教师了解师德师风的内涵和要求,提高师德师风意识。
2.开设专门课程。
在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中,设立师德师风课程,系统讲授师德师风知识和案例分析,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师德师风观念。
3.加强精神引导。
组织教师开展道德讲座、学习心得分享等活动,形成师德师风引领的好氛围。
二、优化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教师师德师风素养的重要保障。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1.尊重学生权益。
教师应关心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价值观。
遵守公平公正的评价原则,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实现个人目标。
2.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教师要与学生保持密切的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和需求,及时解决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
3.树立榜样形象。
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在品德修养、学习成绩等方面取得进步。
三、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教师培养师德师风素养具有重要意义:1.注重情感教育。
教师应通过关心、理解和鼓励学生来培养他们的情感素质,增强自尊和责任感。
2.引导式教学。
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个性化教学。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差异化开展教学活动,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
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培养教师师德师风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1.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学校应树立和谐包容的校园文化,鼓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构建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
2.建设有效的管理机制。
学校要营造科学、系统的教育管理机制,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和工作环境。
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
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
教师素质构成包括:
1、个性特征:包括智力水平、品行端正、思想理念开明;
2、职业素养:包括宗教态度、审慎敢于进入超越的状态;
3、教育行为:课堂教学素养、礼貌待人、教室管理能力;
4、自我发展:困难冲突处理能力、自我反省能力等。
培养教师素质的途径有:
1、注重个性培养:在传统教育体系下要强调学生关注人格修养,教会学生尊重他人、宽容他人,自觉做到仁义礼智信。
2、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要注重教师对学科的研究与学术思维,将教育和学术结合起来,将学术思维与教育实践中的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
3、进行心理辅导:多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时指导解决学习困难;正确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冲突和挑战,在这一过程中,提高教师思辩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施内部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定期内部实践活动和比赛等,针对自
身的素质要求,进行一系列的训练与实训,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进行精准的素质提升。
教师职业素养及其构建方法
教师职业素养及其构建方法教师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职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教师职业素养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诸多素质,包括道德素养、专业素养、管理素养、创新素养等等。
本文将探讨教师职业素养以及如何构建教师职业素养。
一、道德素养道德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该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秉持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信仰,走道德高地。
为此,教师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德育人、爱岗敬业、努力奉献、精益求精等道德准则。
二、专业素养专业素养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
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包括扎实的学科知识,良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技巧掌握的能力等。
教师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学习意识,积极探索、研究、创新。
他们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并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三、管理素养教师职业素养还包括管理素养。
管理素养是指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学习时所具备的能力。
教师应该具有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能够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并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案,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浓厚的学习氛围。
四、创新素养创新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应该注重创新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和教育理念,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他们应该开发新的教学工具,创造富有创意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中善于发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五、构建教师职业素养的方法教师职业素养的构建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和不断优化。
以下是帮助教师构建职业素养的一些方法:1.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研究有关课程设计和教学策略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
2.建立健全的课堂教学管理机制。
教师应该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机制,包括在课堂教学管理、家长沟通和协作等方面的管理。
3.密切关注教学和教育研究的最新发展。
教师应密切关注教学和教育研究的最新发展,积极参加教育研讨会议、培训,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林崇德申继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辛涛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除了从宏观上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旧的教育体制以外,提高教师的素质,改进教学工作,应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基于此,近10年来,我们在国家有关基金的资助下,对教师素质的实质、构成以及提高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自己关于教师培训的思路:通过教师参与教改和教育科学研究,使教育教学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变“教书匠型”教师为“专家型”教师,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这种思路已为我们的教改实验所证实。
一、对教师素质含义的理论思考什么是教师素质?这是当前教育界亟待明确的一个概念,不同的教师素质观,直接影响着师资培训工作的目标,影响着师资培训体制改革的方向。
我们认为,在目前情况下,仅凭思辨研究还不足以给教师素质下一个全面而科学的定义,必须经过实证研究,从不同侧面深入地了解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真实涵义,了解教师工作的独特性,从而为全面正确地理解教师素质的涵义获取取必要的实证材料。
我们认为,科学的教师素质的定义应具备如下要求:首先,要切实体现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反映教师的独特的本质;其次,对于教师素质的理解,要有深刻的理论背景,不能由研究者凭空设计:第三,教学活动是教师工作的中心任务,教师素质的定义必须着眼于教学活动本身;第四,反对那种元素主义的教师素质观,应将教师素质看成是一个系统的结构,其内部包含着复杂的成分;第五,教师的素质是结构和过程的统一,动态性是其精髓;第六,教师素质的定义既能为教育实践和教师培训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又具有可操作性。
由此,根据我们近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的结果,我们认为,所谓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着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二、教师素质的结构分析就目前的资料看,国外一般不提教师素质结构这个概念,他们对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的个性品质、教学能力、知识结构和教育观念等4个方面。
从不严格的意义上说,这4个方面可以看作是西方对教师素质结构的看法。
在我国,也有些研究者论及教师素质的结构问题。
我们认为,教师素质在结构上,至少应包括以下成分: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学行为与策略。
(一)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其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
动机因素是一切行为的发动性因素,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说也不例外。
教师要干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动机,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
很难设想一个对教育工作毫无兴趣的人,一个见到学生就心烦的人,会努力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目前我国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积极性不高。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问题对我国教育事业构成了最大的威胁。
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强化教师队伍的职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无疑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将这种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称之为教师的职业理想,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师德。
其核心是对学生的爱,我们称之为师魂。
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
在完成这一课题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深入研究了影响教师职业责任感的内外因素。
就教师自身来看,有3个因素与其职业责任感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即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成功期待和教学效能感。
其相关系数分另U显0.24’’、0.69‘‘、0.46’‘(注:xP<O.05,.xP<0.01,下同)。
这其中,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是指教师对教育工作对自身发展的价值判断。
我们从社会宏观条件、学校内部的客观状况、学校气氛、人际关系和总体环境影响5个方面考察了环境因素与教师工作积极性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社会宏观条件、学校客观状况、学校气氛、人际关系和总体环境影响都与教师工作积极性有显着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30‘‘、0.23‘·、0.37’’、0.30‘‘、0.35’’。
这表明:社会宏观条件越有利于教育,学校的客观条件越好,风气越正,人际关系越融洽,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就越高。
为了进一步了解内外因素对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真实影响,我们以3组预测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考察这些变量对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影响,、这3组预测变量分别为:①教师特征变量:学历、教龄、”学校类型;②教师心理水平、教学效能感、成功期待、职业价值观;㈦环境因素:教育工作为教师提供的发展条件、社会客观条件、学校客观状况、学校气氛、人际关系。
结果发现,教师教学效能感(X1)、价值期待(X2)、学校客观状况(X3)等3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各预测变量参与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逐步回归后得到回归方程为:Y=0.23413X,十0.73670X2+0.04677X3+0.07908。
可决系数R=0.97400,调整的可决系数为0.94869,说明该方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度很高。
回归方程的显着性检验F=1152.39652,P<0.001,表明该回归方程回归效果显着。
回归结果表明,教师工作积极性与教师教学效能感、价值期待和学校客观状况之间存在显着的线性关系。
教师工作积极性可以通过教师教学效能感、价值期待和学校客观状况3个因素进行预测。
这个结果对我们培养教师、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虽然,前人的研究和我们的结论都证明,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因素是非常多而且复杂的,在这些影响因素中,有些又是很难控制的,如社会宏观条件,短时期内很难改变人们对教育工作的看法,国家很难一下子投入大量的教育经费等。
但是,我们可抓住那些我们能够控制、改变并对教师工作积极性有重大影响的因素,以求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带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回归方程表明,我们可以通过改善学校的客观状况、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设法提高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成功期待等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而这3个方面的改进,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我们研究的价值所在。
(二)教师的知识水平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对教师知识的研究开始于70年代,它是认知心理学应用于教师研究的一种表现。
在?o年代初期,一些研究明确地提出:“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
”根据这个主张,教师知识作为教师认知活动的一个基础,就成为一个研究的重点。
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把教师知识分为3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这是人们所普遍熟知的一种教师知识。
起初,人们认为这些知识和学生成绩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
也正因如此,向被培训者传授本体性知识成为我国师资培训的主要的和中心的任务。
然而,实践证明这种培训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
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并不是个体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决定条件。
我们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关系。
我们认为,教师需要知道·捌5分学科知识,以达到某种水平,但并非本体性知趴越多越奸。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址指教帅仆㈨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i之川火的知识,更具体地说,这种知识是教帅教”F:纤舱的积累。
教师的教学不同于研究人员的科研活动,它U仃叫牡的情景什。
专家型教师面对内在不确定性的教学条们:能作/U复杂的解释与决定,能在具体思考后再采取适合特定情景的行为。
在这些情景中,教师所采用的知识来自个人的教学实践,具有明显的经验性。
而且,实践性知识受一个人经历的影响,这些经历包括个人的打算与目的,以及人生经验的累积效应。
所以这种知识的表达包含着丰富的细节,并以个体化的语言而存在。
.我们认为,关于教学的传统研究常把教学看成是一种程式化的过程,忽视实践性知识与教师的个人打算,这种传统研究限制了研究成果的运用。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这种知识是目前广大教师所普遍缺乏的,也是我们在教改实验中所特别强调的。
我们认为,条件性知识是一个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在我们的“学习与发展”理论中,第一条就明确地指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是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的出发点。
”在研究中,我们把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具体化为3个方面,即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并据此编制了《教师职业知识量表》。
我们的研究表明,无论职前教师还是职后教师,他们对条件性知识的掌握都不够好,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
我们的研究旨在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教师知识,因此更注重研究教师知识的性质、范式、组织和内容。
我们希望发现教师是如何把掌握到的某一学科的内容传授给学生的。
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是把他们已具有的学科知识与课堂的具体情景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与行为有关的知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对学科作出教育学的解释。
这种解释要依据学生对该学科的掌握情况,考虑到学生对该学科已有的知识和错误的理解。
正如杜威早就指出的那样,科学家的学科知识与教师的学科知识是不一样的,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以便学生能理解。
(三)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
一位优秀教师肯定认为“我一定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这种期望就是教师的教育观念。
很少有人怀疑下述观点,即:教师的观念影响他们自己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他们的课堂行为。
或者说,理解教师的观念结构对改进职业准备和教师实践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的研究证明,教师的教育观念对他们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显着的影响。
70年代以来,研究者越来越关注于教师如何看待自己的教学效果,以及这种看法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与他们的教学效果之间密切相关。
人们把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这种主观判断定义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我们深入地探讨了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构成,它包括两个方面,即:个人教学效能感、一般教学效能感。
所谓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好学生的信念;一般教学能感反映了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
作为对其教学活动的独特的主观判断一一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并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在其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们采用数量化的方法研究,了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教师的一般教学效能感随其教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而个人教学效能感则随其教龄的增长而表现出上升趋势;在其教学效能感的总体水平上,虽然也表现出随教龄增长的上升趋势,但这种变化很小,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着性。
就一般教学效能感随教龄增加而下降这一点来说,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师范教育的倾向性。
师范院校的学生及刚走上教育岗位的教师一般多持有“教育决定论”的观点,他们很自然地认为,教育一定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它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