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功造二维黑磷场效应晶体管 克石墨烯缺陷
复旦大学成功制备新型二维晶体黑磷
在未来 的集成 电路里” 。
面 向未 来的 二维 黑磷 材料
黑磷 的半导体 能隙是个直接 能隙 , 这个特性让 它的光学
年产值 总计超过 2 0 亿 元 ,目前河北 占地 5 0亩 的基 地 已经基 和 光 电性能 同其 他材料 ( 包括硅 和硫化钼 )相 比有 巨大 的优 本完成 ,设备正在陆续调 试中。
能吸光饱和 ,然后夜间再慢慢释放 出来,也不需要人工控制 , 模较大的投资推进 落实速度 又 比较慢 。 还能够最低限度地消耗能量 ,使 用寿命在 8 年 ~l 0年 。”纳 明新材料董事长张 明德介绍 ,纳 米稀 土产 品不仅更节能环保 , 还要 比传统照 明方式更省钱 。 凭着纳米稀土 发光材料这项技术 ,纳明新材料获 评国家 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目前 已经拥有 7 8 项 专利 ,其 中发 明专利 就达 1 6项 。但是 ,该产品并非完美 无瑕 ,据 了解 ,其在傍 晚 和清晨 ,当天色介于亮与不 亮之间时 ,它还在 吸收光源可 能
体。与石墨烯 最大的不 同是 ,黑磷有一个 半导体 能隙。 “ 两
年 前 中 国 科 技 大 学 的 陈 仙 辉 教 授 告 诉 我 他 们 可 以 生 长 黑 磷
产业扩张遇资金瓶颈
时, 当时直觉就告 诉我 , 这有 可能是一 个很 好的半导 体材料 , ”
“ 去年 接 到了 1 . 2亿 元 的订 单 ,但 是 只完 成 了 3 0 0 0万 张远波教 授说 , “ 果然 ,现在我们把 黑磷 做成纳米厚 度的二 元。”张明德表示 ,由于资金的缺乏 ,设 备等无法 满足生产 维 晶体 后 ,发现它有 非常好的半导体 性质 ,这样就 有可能用 的现实需求 ,而市场 的需求正在呈持续增长趋势 。 根据纳 明新 材料的规划 ,其将继 续 以松 山湖作 为总部 ,
黑磷和石墨烯对比的优缺点
黑磷和石墨烯对比的优缺点黑磷和石墨烯对比的优缺点,是大多数人想要了解的事情。
因为,这两种材料都是近年来热门的话题,很多媒体都在宣传,但是大家对黑磷、石墨烯可能仅限于听过名字,对它们都没有深入的了解过,自然也就不知道黑磷、石墨烯的优缺点。
先丰纳米作为专业的纳米材料公司,下面就给大家简单的介绍黑磷和石墨烯对比的优缺点。
石墨烯具备众多优异的力学、光学、电学和微观量子性质,是具备透光性好、导热系数高、电子迁移率高、电阻率低、机械强度高等众多普通材料不具备的性能,未来有望在电极、电池、晶体管触摸屏、太阳能、传感器超轻材料、医疗、海水淡化等众多领域应用,是很有前景的先进材料之一。
石墨烯可能不会通过其自身作为一种理想材料来实现未来的巨大影响,而是通过它衍生的产物。
尽管石墨烯有着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优点,但它也有缺点,尤其是不能充当半导体——这是微电子的基石。
在高科技设备面前,石墨烯的光环黯淡了一些。
电子时代的大多数被认为有价值的材料都是半导体,而石墨烯更像一个金属导体。
二维黑磷单晶(又称黑磷),二维黑磷单晶是纯磷可以形成的三种不同的晶体结构(或同素异形体)之一。
其他两种材料分别是用于制造烟花的白磷和用于制造火柴头的红磷。
二维黑磷单晶由位于两个位面的波浪形磷原子组成,其属性已经使它成为材料学界的宠儿,其电子转移速率为600 cm2/vs,一些研究人员希望进一步提高这一速率;同时,其频间带隙(让电流通过该物质所需要的电伏)是可调谐的,即电子工程师可以通过简单的改变二维黑磷单晶的叠层调整带隙,这一特性有利于根据具体要求设计出期望的带隙。
二维黑磷单晶在空气中不稳定,在24小时后,就可以看到材料表面的气泡,然后整个设备在数日内就会失效。
以上就是黑磷和石墨烯对比的优缺点的介绍,有任何问题,欢迎立即咨询先丰纳米公司。
先丰纳米是江苏先进纳米材料制造商和技术服务商,专注于石墨烯、类石墨烯、碳纳米管、分子筛、黑磷、银纳米线等发展方向,现拥有石墨烯粉体、石墨烯浆料和石墨烯膜完整生产线。
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设计加工及特性研究
第一章绪论1.1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在2004年发现了二维材料石墨烯,他们因为发现二维材料石墨烯的存在,在2010年收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奖项说明了他们的发现预示了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
自从石墨烯发现以来,关于石墨烯材料的科学研究不断取得重要进展,其在微电子、量子物理、材料、化学等领域都表现出许多非凡的性能和潜在的广阔应用前景[1],石墨烯二维材料一经发现就在全世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2]。
石墨烯是平面形式的碳,它在非凡的量子物理世界具有独特的性质[3]。
作为二维碳材料,石墨烯具有许多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优点,石墨烯的厚度为一个碳原子那么厚,即0.335nm,所以石墨烯的比表面积超级大,理想的单层石墨烯的比表面积可以达到2630m2/g,石墨烯中在狄拉克点附近的狄拉克电子呈现线性能量-动量色散关系,这使得石墨烯薄膜材料对在紫外-可见-红外区域的超宽带光谱范围里所有频率的光子都具有共振的光学响应,单层石墨烯薄膜材料的线性光学吸收关系不依赖于光频率,石墨烯薄膜材料对任何波长的低强度光波都具有π·α≈2.3%的吸收率(α为精细结构常数)而且其总吸收率与石墨烯层数成正比,这就使得只有一个碳原子厚度的单层石墨烯是可以通过眼睛观测到的;稳定的晶格结构使石墨烯具有非常优秀的导热性[4]。
石墨烯作为一种电的优良导体,表现出与铜材料一样的导电性,而作为一种热导体,它比其他的已知的热导体材料更为杰出。
石墨烯具有非常独特的晶体结构和优异的光学性能和热学性能,然而完美二维晶体结构的石墨烯薄膜材料所拥有的不仅仅是独特的光学吸收率2.3%,表面可以弯曲但却强度却比钻石还要高的,和导热系数高达5300 W/m•K,其独特的电子学性质也正吸引着许多研究者的目光[5]。
在石墨烯薄膜材料中,碳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非常强。
电子在石墨烯上的自由迁移,传统的导体铜的电子迁移特性远远没有石墨烯的好。
新型二维半导体资料-黑磷
• 引言 • 黑磷的基本性质 • 黑磷的制备方法 • 黑磷在电子器件中的应用 • 黑磷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 黑磷的挑战与前景 • 结论
01
引言
黑磷的发现与特性
发现
黑磷是在2014年被发现的一种新型 二维半导体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学和 光学性能。
特性
黑磷具有高电子迁移率、良好的热稳 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以及优异的光电 性能,在微电子、光电子和新能源等 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黑磷的稳定性问题
黑磷在空气中容易氧化,影响其稳定性和实际应用。需要 深入研究如何提高黑磷的稳定性,以及探索其在不同环境 下的稳定性表现。
黑磷的可扩展性制备问题
目前黑磷的制备方法主要采用剥离法,难以实现大规模生 产和应用。需要研究新的制备方法,提高黑磷的可扩展性 和产量。
黑磷与其他材料的复合问题
为了拓展黑磷的应用领域,需要研究黑磷与其他材料的复 合结构和性能,探索其在异质结构中的功能协同作用。
THANKS
感谢观看
04
黑磷在电子器件中的应用
场效应晶体管
总结词
黑磷具有优异电子传输性能和稳定性,使其成为制造高性能场效应晶体管的理想材料。
详细描述
黑磷场效应晶体管具有较高的开关比、低功耗和良好的热稳定性,适用于制造微电子设 备和集成电路。黑磷晶体管的优异性能使其在物联网、智能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
用前景。
太阳能电池
黑磷的制备方法
直接剥离法
总结词
直接剥离法是一种简单而直接的方法,通过施加机械力将块体黑磷材料逐层剥 离,得到二维黑磷片层。
详细描述
该方法利用机械力对块体黑磷材料进行剥离,如使用胶带或机械摩擦等方式, 使黑磷片层从块体中分离出来。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得到的二维黑磷片层尺 寸较小,且厚度不易控制。
二维材料研究现状及展望(转自科学观察)+评析系列1
⼆维材料研究现状及展望(转⾃科学观察)+评析系列1导语:这是⼀篇⼆维材料的中⽂综述,⾏⽂⽐较客观,相应的英⽂版在Chem. Rev. 2013, 113, 3766。
⼆维材料确实可以作为基础科学研究的平台,特别为凝聚态物理拓展了空间,⽐如不同的堆垛形式,不仅带来了对能带结构拓扑特征的理解,⽽且对界⾯⼒学⾏为起到了推动作⽤。
从应⽤上⽽⾔,⼆维材料不可能取代硅材料,它最终有没有可能与现有的半导体技术进⾏优势互补,也还有⼀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
⽂末还附带了⼀篇⾼稳定性黒磷的制备,当时是2015年的论⽂,现在回过头来看会更加客观冷静。
原⽂链接:⼆维材料是⼀⼤类材料的统称,指的是在⼀个维度上材料尺⼨减⼩到极限的原⼦层厚度,⽽在其他两个维度,材料尺⼨相对较⼤。
最典型也是最早实验证明的⼆维材料是⽯墨烯。
2004年,K. S. Novoselov等⼈在Science杂志发表⽂章,报道了通过机械剥离的⽅法从⾼取向的裂解⽯墨中获得了⽯墨烯,且证明了其独特优异的电学性质。
⾃此之后,以⽯墨烯为代表的⼆维材料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新的⼆维材料如⾬后春笋般涌现。
得益于其原⼦层厚度⽅向上的量⼦局限效应,这些⼆维材料展⽰出与其对应的三维结构截然不同的性质,因此受到了科学界和⼯业界的⼴泛关注。
除⽯墨烯之外,其他的⼆维材料还包括:单元素的硅烯、锗烯、锡烯、硼烯和⿊磷等,过渡⾦属硫族化合物如MoS2、WSe2、ReS2、PtSe2、NbSe2等,主族⾦属硫族化合物如GaS、InSe、SnS、SnS2等,以及其他⼆维材料如h-BN、CrI3、NiPS3、Bi2O2Se等。
这些⼆维材料具有完全不同的能带结构以及电学性质,覆盖了从超导体、⾦属、半⾦属、半导体到绝缘体等材料类型。
同时,他们也具有优异的光学、⼒学、热学、磁学等性质。
通过堆垛种类不同的⼆维材料,可以构筑功能性更强的材料体系(博主注:从堆垛的⾓度来考察⼆维材料是最近⼏年的热门⽅向,也是未来⼆维材料可能的⽴⾜点。
二维材料缺陷和杂质 自然科学奖 晶体管
二维材料在当今科学领域中备受关注,因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被广泛应用于能源、光电子学、纳米技术等领域。
然而,二维材料的缺陷和杂质问题一直是限制其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二维材料的缺陷和杂质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就二维材料的缺陷和杂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潜在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二维材料的缺陷和杂质问题1. 缺陷和杂质对二维材料性能的影响二维材料的缺陷和杂质不仅会改变其结构和化学性质,还会显著影响其电子传输、光学性能和力学特性。
硫化钼薄片中的硫空位和硫缺陷可以导致其导电性能的降低,同时也会影响材料的稳定性和寿命。
缺陷和杂质问题是限制二维材料实际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
2. 缺陷和杂质的形成机制二维材料的缺陷和杂质主要来源于材料的合成和制备过程中。
在化学气相沉积(CVD)过程中,由于温度、气氛和沉积速率等因素的不确定性,往往会导致二维材料中的缺陷和杂质的产生。
二维材料的后处理过程中,例如离子注入、等离子体处理等技术也可能导致二维材料的缺陷和杂质的引入。
3. 缺陷和杂质对二维材料性能调控的挑战与机遇虽然缺陷和杂质对二维材料性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但从另一方面来看,通过对缺陷和杂质进行合理的控制和调控,也可以实现对二维材料性能的精确调控。
通过引入特定类型的缺陷或杂质,可以有效地调控二维材料的光学、电学和力学性能,从而拓展其应用领域,并实现一些新的功能性应用。
二、自然科学奖的相关研究成果近年来,许多科学家致力于解决二维材料的缺陷和杂质问题,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为二维材料的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基础,还为二维材料的应用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以下列举了一些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的科学家和团队:1. 贾亚•桑塔纳及其团队贾亚•桑塔纳及其团队在二维材料的缺陷和杂质控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他们通过单原子层化学气相沉积技术,成功地实现了对二维材料缺陷和杂质的制备和调控,为二维材料的性能优化和应用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超越硅基极限的二位晶体管的重要意义_概述说明
超越硅基极限的二位晶体管的重要意义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对电子器件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然而,传统的硅基晶体管逐渐接近其物理极限,并且无法满足未来电子设备对速度、功耗和集成度等方面的需求。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寻找超越硅基极限的新型材料和晶体管结构。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超越硅基极限的二维晶体管:首先简要介绍二维材料,并回顾二维晶体管的发展历程;然后分析超越硅基极限的重要性;接着探索实现超越硅基极限所需的方法和技术,包括新型材料探索与设计、结构优化与制备技术发展以及新型器件设计与性能优化;最后展望超越硅基极限二维晶体管在高速电子器件应用领域、低功耗电子器件应用领域以及新兴技术应用前景等方面的潜在应用。
1.3 目的:本文旨在阐述超越硅基极限的二维晶体管对电子器件发展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新型材料、结构和器件设计的探索,以及对应用前景的展望,希望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并认识到超越硅基极限的潜在价值和应用前景。
2. 超越硅基极限的二位晶体管2.1 二维材料简介二维材料是指仅在一个或几个原子层厚度上存在的材料。
最有代表性的二维材料就是石墨烯,由碳原子排列而成,具有出色的导电性和机械强度。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二维材料,如过渡金属硫化物、硒化物和氮化物等。
2.2 二维晶体管的发展历程随着石墨烯的发现和研究,人们开始探索利用二维材料制造晶体管。
最早的尝试是使用单一层石墨烯作为通道材料,但由于缺乏带隙,无法实现常规CMOS逻辑功能。
后来,通过对二维材料进行掺杂、叠层和纳米结构设计等方法,在保持优良载流子迁移率的同时引入了能隙,并成功实现了工作在可控导通状态和截止状态之间转换的晶体管。
2.3 突破硅基极限的重要性目前的半导体行业主要依赖于硅基技术,然而,硅材料的局限性已经日益显现。
随着电子器件尺寸逐渐减小,硅晶体管面临着电路速度、功耗和散热等方面的极限。
二维黑磷的制备、表面功能化与光电催化
二维黑磷的制备、表面功能化与光电催化杨环环1,2,喻彬璐1,王佳宏1,2,喻学锋1,2(1.深圳二维原子晶体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广东深圳518055;2.中国科学院大学)摘要:黑磷作为一种新型的单元素直接带隙半导体,因其独特的二维结构展现出诸多优异特性,在光电、生物、传感、信息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近年来,针对黑磷的制备和应用,发展出许多新方法和新技术,例如:通过液相超声/剪切、高能球磨、电化学剥离和等离子体辅助剥离等技术实现了二维黑磷的高效制备;发展了系列物理、化学方法对二维黑磷进行表面修饰,抑制其与水、氧接触,提高了二维黑磷的稳定性并提升了光电等物理性能;借助构建异质结构、掺杂等方式改变黑磷表面电子态密度、增加活性位点,提高了二维黑磷材料的催化活性。
从二维黑磷的制备、表面功能化与光电催化三方面出发,综述目前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黑磷;二维材料;剥离;表面功能化;光电催化中图分类号:TQ12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990(2021)05-0013-08Preparation ,surface functionalization and photoelectrocatalysis oftwo ⁃dimensional black phosphorusYang Huanhuan 1,2,Yu Binlu 1,Wang Jiahong 1,2,Yu Xuefeng 1,2(1.Shenzhen Engineering Center for the Fabrication of Two ⁃dimensional Atomic Crystals ,Shenzhen Institutes of Advanced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zhen 518055,China ;2.University of Chinese A cademy of Sciences )Abstract :As a new type of single element direct⁃bandgap semiconductor ,black phosphorus shows many excellent character⁃istics due to its unique two⁃dimensional structure ,which has great potential in the fields of photoelectronics ,biology ,sensing ,information and so on.In recent years ,many new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black phosphorus ,such as liquid⁃phase ultrasonic/shear ,high⁃energy ball milling ,electrochemical stripping and plasma assisted stripping to achieve efficient prepa⁃ration of two⁃dimensional black phosphorus.A series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modify the surface of two⁃dimensional black phosphorus to inhibit its contact withwater and oxygen and improve the stability and physical properties(such as photoelectronics)of two⁃dimensional black pho⁃sphorus.With the help of heterostructure construction ,doping and other ways to change the surface electronic density of statesand increase the active sites of black phosphorus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two⁃dimensional black phosphorus materials hasbeen improved.Basing on preparation ,surface functionalization and photocatalysis of two⁃dimensional black phosphorus,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and possibl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were summarized.Key words :black phosphorus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exfoliation ;surface functionalization ;photoelectrocatalysis黑磷作为一种新兴的单元素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具有与石墨烯类似的二维结构,自2014年被成功剥离以来,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科学家的广泛关注[1-2]。
二维黑磷的光学性质
专题—原子制造: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二维黑磷的光学性质*黄申洋1) 张国伟2) 汪凡洁1) 雷雨晨1) 晏湖根1)†1)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 上海 200438)2) (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研究院, 西安 710129)(2020 年9 月8日收到; 2020 年9 月23日收到修改稿)黑磷是继石墨烯、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Cs)之后又一个备受关注的二维材料. 黑磷从单层到块材都是直接带隙半导体, 且带隙从单层的1.7 eV一直随着层数的增加而减小, 到块材则变为0.3 eV, 涵盖了可见光到中红外波段, 恰好填补了石墨烯和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的带隙在该波段的空白. 同时, 黑磷还具有很高的载流子迁移率、良好的调控性、面内各向异性等优异特性, 很快便引起了人们广泛的研究兴趣. 本论文主要介绍了当前有关二维黑磷光学性质方面的研究进展, 包括黑磷的本征光学性质, 如带间跃迁吸收、激子、光致发光、光学性质的稳定性; 外界微扰, 如应变、电场等对黑磷光学性质的影响; 最后做了总结与展望.希望本文对黑磷光学性质研究的综述, 能够引起对黑磷研究的更广泛兴趣.关键词:二维材料, 黑磷, 光学性质, 红外光谱PACS:78.67.–n, 78.40.–q, 73.21.–b DOI: 10.7498/aps.70.202014971 引 言2004年石墨烯的问世[1]标志通往二维材料世界的大门被打开. 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 至今已有几百种二维材料相继被发现[2−4], 材料的种类包含了二维半金属、二维半导体、二维绝缘体, 二维铁磁材料等. 二维材料中蕴含了丰富有趣的物理现象, 如半整数量子霍尔效应[5,6]、Klein隧穿等[7];另外二维材料表面原子级平整且不受晶格匹配的限制, 不同的二维材料之间可以如同堆积木方式相互堆叠形成范德瓦耳斯异质结[8], 从而进一步丰富了二维材料的物理特性, 如: 在魔角石墨烯中的反常超导[9], 石墨烯-氮化硼莫尔超晶格中的霍夫斯塔特蝴蝶(Hofstadter’s butterfly)及分数量子霍尔效应[10], 超长寿命的层间激子[11]和莫尔激子[12],可调控的莫特绝缘体[13−15]等, 使得二维材料具有极其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价值.二维黑磷是2014年才加入二维材料的大家族, 最早是由复旦大学Li等[16]进行了研究报道,他们展示了基于少层黑磷制成的场效应晶体管(FET)不仅具有高达105的开关比, 同时室温下具有不俗的载流子迁移率(约1000 cm2/V). 随后二维黑磷以其优异的性质很快引起了人们广泛研究兴趣, 在2014—2015年一年间就有近百篇关于黑磷的研究论文发表[17]. 不同于石墨烯、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Cs)等其他的二维材料, 黑磷具有以下特性. 1)黑磷具有面内褶皱的原子结构(如图1),具有很强的面内各向异性; 通常把沿着x方向称为扶手椅方向(AC), 把沿着y方向称为Z字形方向(ZZ); 这种独特面内晶体结构也导致了黑磷各向异性物理特性[18−21], 这不仅提供了各向异性材料*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批准号: 2016YFA0203900, 2017YFA0303504)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11874009, 11734007, 11804398)资助的课题.† 通信作者. E-mail: hgyan@© 2021 中国物理学会 Chinese Physical Society 物理特性的研究平台, 同时可为器件设计提供新的自由度. 2)黑磷从二维的单层、少层到三维的块材都为直接带隙半导体, 并且黑磷的带隙随厚度变化十分显著, 带隙可从单层的1.7 eV随着厚度的增加逐渐缩减至块材的0.3 eV[22,23], 覆盖了中红外到可见光波段, 这恰好填补了零带隙的石墨烯和带隙在可见光的TMDCs间的空白, 带隙变化范围之广也是其他的二维材料所不能比拟的. 当前有关黑磷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 本文则主要介绍有关黑磷光学性质方面的研究. 主要包括二维黑磷本征的光学性质和调控两部分, 其中在本征的光学性质部分将会对黑磷的带间跃迁吸收、激子效应、光致发光、光学性质的稳定性等研究展开介绍,而在光学性质的调控部分主要对应变调控、栅压调控等研究展开介绍, 并在最后做了总结与展望.(ZZ)(AC)(a)(AC)(b)图 1 黑磷的原子结构 (a)两层黑磷的原子结构的立体图; (b)侧视图Fig. 1. Atomic structure of BP: (a) Structure of bilayer BP;(b) the side view.2 二维黑磷的本征光学性质2.1 二维黑磷的带间跃迁吸收带间跃迁吸收是半导体材料最基本的光学性质之一, 通过对带间跃迁吸收的研究可以获得带隙、光电导等重要的信息. Li等[24]对1—5层黑磷的带间跃迁吸收做了研究报道, 他们对77 K下蓝宝石衬底上黑磷进行了近红外、可见光波段反射谱表征(D R/R), 如图2(a)—(c)所示, 其中黑色、红色线条分别代表了入射光偏振沿着AC, ZZ方向时的反射谱. 当测试样品在透明衬底上且样品的厚度远小于入射光波长时, D R/R正比于吸收强度[25,26],由此便可得到吸收信息. 可以看到单层的光学带隙吸收在1.73 eV, 并且只有入射光偏振沿着AC时才可以被观测到, 说明黑磷带间跃迁吸收具有明显各向异性. 这源自黑磷独特的褶皱面内原子结构,具体来说黑磷面内原子结构关于x-z平面具有镜面对称(见图1), 同时理论计算表明二维黑磷的价带顶和导带底且主要由s, p x, p z轨道构成并且关于x-z镜面具有偶宇称[22,27], 因此当入射光沿着ZZ (y轴)时存在关于x-z镜面的奇宇称使得跃迁矩阵元为0, 跃迁被禁止.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两层黑磷的光学带隙红移至1.15 eV, 同时在2.44 eV出现了新的吸收峰, 而3层带隙为0.83 eV, 新的峰则红移到1.97 eV. 几乎在同一时间, Zhang等[28]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对室温下石英衬底上的2—15层红外波段吸收的进行了研究(如图2(d)—(f)), 得到了同样的实验现象. 事实上这些新的吸收峰是少层黑磷中的层间相互作用的产物[27]: 对于N层黑磷, 层间相互作用使得倒空间G点处成N对分离的导带(c1, c2, ···, c n)和价带(v1, v2, ···, v n), 新的吸收峰则是更高阶数的价带到导带间的跃迁, 如v2—c2, v3—c3等跃迁(如图2(h)), 另外如同量子阱中的选择定则要求, 只会有导带和价带指数相同的即D n = 0跃迁. 关于带间跃迁吸收峰位的层数依赖, 可以通过一维紧束缚模型得到吸收峰位关于层数N以及跃迁阶数n的解析表达式:E g0γc(γv)其中, 为单层的带隙, 为导带(价带)最近邻层间相互作用. 虽然该模型没有考虑激子效应, 但仍然可以较好的描述带间跃迁吸收的层数及跃迁阶数的依赖关系(如图2(g)).k·pA(ℏω)少层黑磷带间跃迁吸收的峰位具有明显层数依赖关系, 但是有意思的是Zhang等[29]最近研究发现带隙附近连续的带间跃迁吸收(图3(a)中箭头所指部分)却为一个常数, 并通过模型进一步得出吸收可以表达为g s,g vαE gµx,µyθ(ℏω−E g)其中, 分别为自旋、能谷简并度, 为精细结构常数(约1/137), 为带隙, 分别为沿着AC 方向和ZZ方向的电子-空穴约化质量,µy ,µx 为阶跃函数. 由此可知在带隙附近的吸收只取决于间的比值, 对从第2个价带到第2个导带(E 22)的吸收也是如此(如图3(b)所示). 其实这种连续的带间跃迁吸收强度为常数的现象普遍存在于二维材料中, 比如单层石墨烯中从红外到可见波段吸收都为2.3%[25,30]. 可以由费米黄金法则(Fermi-golden rule)知连续的带间吸收大小主要取决于两部分, 即跃迁矩阵元和态密度, 并且二者都依赖于能带结构, 而当二者有关能带结构的表达项相抵消时, 则会出现吸收强度的为常数的情况. 然而黑磷µy ,µx 与石墨烯等其他二维材料[25,30]截然不同的是, 单层和少层黑磷的连续带间跃迁吸收都是相同的, 即没有层数依赖(见(2)式), 而对于石墨烯而言, 两层吸收是单层的2倍, 这主要是因为黑磷带间跃迁发生在倒空间G 点, 各个子带是非简并, 不论单层还是少层黑磷, 始终只有一对价带、导带参与带间跃迁吸收, 同时 基本保持不变, 所以即使层数增加吸收强度也不变; 而石墨烯等带间跃迁发生在K 点, 各子带为简并的, 层数越厚参与跃迁的子带数目越多从而带间吸收越强.30151.01.5 1 layersPhoton energy/eV2.0 2.5D / /%-polarization -polarization(a)60301.0 1.5 2 layersPhoton energy/eV2.0 2.5III(b)6030III1.01.5 3 layersPhoton energy/eV2.0 2.5(c)6420.40.60.811227 layersPhoton energy/eV1.21.0E x t i n c t i o n 1- / 0/%(d)96300.40.60.8 11 22 334413 layersPhoton energy/eV1.2 1.0(e)400.20.40.6BulkPhoton energy/eV 1.00.8302010(f)Polarization:Armchair Zigzag2.01.61.20.8246Layer numberBulk bandgap Upper limit11 2233 448121014P e a k e n e r g y /e V0.4(g)1122c1c2v1v2(h)图 2 二维黑磷的带间跃迁吸收 (a)−(c) 1−3层黑磷的反射谱(D R /R )[24]; (d)−(f) 7层、13层和块材黑磷的红外消光谱(1–T /T 0)[28]; (g) 带间跃迁吸收峰随层数依赖关系[28]; (h) 不同量子数子带间的跃迁示意图Fig. 2. Interband transition absorption of 2D BP: (a)−(c) Reflection spectra(D R /R )[24] of 1−3 layers BP; (d)−(f) infrared extinction spectra of 4 layers, 7 layers, 13 layers, and bulk BP [28]; (g) interband transition energy as the function of layer number [28]; (h)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optical transitions between quantized subband.2.2 二维黑磷中的激子通常在半导体材料中, 电子和空穴由库仑作用束缚在一起形成新的准粒子—激子. 激子与氢原子非常类似, 都是由正负电荷构成, 吸收谱为洛伦兹谱形. 类比于氢原子可以将激子的能态按量子数依次命名为1s 态、2s 态、2p 态等. 其中1s 态为基态也称光学带隙, 而能带结构的带隙与光学带隙的差值称为激子束缚能. 对于三维半导体, 激子束缚能通常只有十几个meV, 因此室温下激子效应几乎可以忽略. 而在二维材料中, 由于介电屏蔽作用的减弱及量子受限效应, 激子束缚能可高达几十到上百个meV [31,32], 此时激子效应便对材料的光学性质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早在2014年Tran 等[33]就对单层黑磷的激子束缚能做了计算, 结果表明单层黑磷的激子束缚能高达900 meV, 他们将如此大的激子束缚能归于黑磷各向异性能带结构. 紧接着在2015年Wang 等[34]对单层黑磷进行了光致发光激发光谱(PLE)实验, 同样得到单层黑磷即便在氧化硅/硅衬底上激子束缚能也有近900 meV. 但之后却有理论计算表明[35], 悬浮的单层黑磷激子束缚能只有480 meV, 这几乎是之前结果的一半, 而被包裹的单层黑磷激子束缚能只有140 meV, 因此关于单层黑磷激子束缚能的大小仍然存有争议. 随后Zhang 等[36]利用FTIR 对2—8层黑磷的激子束缚能做了详细的研究: 得益于极高的样品质量, 光学带隙处可测到一个非常尖锐(半高宽约为20 meV)吸收峰, 这便是1s 态激子的吸收(如图4(a)), 此外在高于1s 态吸收峰位存在一个吸收较弱且较宽的吸收峰是激子2s 态的吸收, 2s 态吸收在2—6层中都可以被清楚观测到,而在7层及更厚的样品中则难以被分辨. 在二维氢原子模型中, 由1s 态和2s 态的能量差D 12可确定束缚能E b , 即E b = 9/8D 12, 然而对于二维材料中的激子情况则不同, 这是因为二维材料中库伦屏蔽作用是空间非局域化的[31], 为此Zhang 等 [37]借助Keldysh 模型进一步计算了2—6层黑磷激子的1s, 2s 能级位置和带隙E g , 其中计算得到1s,2s 的能级位置与实验观测值相一致从而确保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如图4(b)所示, 黑磷激子束缚能E b 为D 12的两倍, 从2到6层依次为213, 167,139, 120, 106 meV, 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衬底上单层黑磷的则为316 meV. 显然黑磷激子束缚能E b 具有明显的层数依赖关系, 为此Zhang 等[38]在已有的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层数依赖的有效层极化率的概念, 从而得到黑磷激子束缚能E b 关于层数N 的解析表达式为:α0,α1其中, 分别为衬底和单层黑磷的极化率. 如图4(c)所示, 该模型可以很好的对不同层数激子束缚能进行拟合. 由于该模型只含有描述介电屏蔽作用的物理参量—极化率, 并没有考虑量子限制效应, 因而可以认为厚度对激子束缚能的影响主要是由介电屏蔽作用的改变而引起的.L z ·|φex (0)|2L z 随后Zhang 等[29]对少层黑磷激子吸收强度做了研究. 令人惊讶的是, 黑磷层数越薄激子吸收反而越强, 正如图4(d)所示. 对此比较直观的理解为: 激子的吸收强度正比于 , 其中 为0.40.6Photon energy/eV 0.81.022116 layers1.296O p t i c a l c o n du c t i v i t y / 030(a)23Layer number45672.01.51.0C o n t i n u u m c o n d u c t i v i t y / 00.5@band edge11 22(b)图 3 少层黑磷带隙附近连续的带间跃迁吸收 (a)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衬底上6层黑磷的光电导[29]; (b) 不同子带间的带间跃迁带隙处连续吸收部分的吸收强度(图(a)中箭头所示)随层数的变化[29]Fig. 3. The absorption of continuum part near bandgap in few-layer BP: (a) Optical conductivity of 6 layers BP on PDMS sub-strate [29]; (b) the continuum height of each subband transition near the corresponding band edge (as indicated by arrows in fig. 3(a))is plotted as a function of layer number [29].|φex (0)|2|φex (0)|2|φex (0)|2∝1/L 2z L z (N )χ0+Nχ1χ0+Nχ1χ0样品的厚度, 为在电子和空穴出现在同一位置的概率[39,40], 更薄的层数具有更强的量子限制效应, 从而将导致更大的 , 对于量子阱有[41], 从而可以得到激子的吸收强度和厚度 成反比的关系, 即层数越薄吸收反而越强. 然而实际上激子吸收强度随厚度的变化不完全遵循1/N 的关系(如图4(d)中虚线所示). 为了能够更准确地描述激子吸收强度的层数依赖关系,Zhang 等提出了进一步的解释, 他们认为激子的吸收强度与激子束缚能成正比, 这是符合预期的, 因为更大的激子束缚能意味着电子与空穴离得更近从而更有利于吸收光形成激子态. 根据之前的结论可知激子的束缚能和有效极化率( )成反比,从而激子吸收强度也反比于( )(如图4(d)中红线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 对于悬浮的黑磷(即不考虑 )激子吸收的强度仍然遵循1/N 的关系.2.3 二维黑磷的光致发光光致发光(PL)为吸收的逆过程, 为半导体材料的另一个重要光学性质. 黑磷从单层到块材都为直接带隙半导体, 因此具有较高的发光效率, 这非常利于在发光器件如激光器、发光二极管中(LED)的应用. 当前已经有不少关于二维黑磷PL 的研究报道[24,34,42,43]. 然而在不同研究报道中PL 峰位有不小的差异, 这源自黑磷样品质量的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PL 对样品的质量是非常敏感的, 因此PL 并不是一种好的手段来研究带隙, 相比之下从吸收谱得到带隙信息更本征. Likai Li 等[24]对77 K 下1—3层黑磷的PL 做了测试并与吸收做了对比(如图5(a)—(c)所示), 其中在黑磷共振吸收的位置可以观测到非常强的PL 信号, 这正是直接带隙的特征. 由于PL 过程为吸收的逆过程, 因此黑磷的PL 也是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 其发光具有线偏振的04820 meV 11120.40.60.82s1sPhoton energy/eV1- / 0/%1.01.21.4Armchair Zigzag(a)0.60.81.01.21.423Layer numberE n e r g y /e V4561s 2s g(b)0.10.40.30.223Layer numberI n t e g r a t e d e x c i t o n a b s o r p t i o n /e V S457611 22(d)50350300250200150100123Layer number b /m e V45876Data Fit(c)1/(χ0+Nχ1)图 4 层数依赖的激子 (a) PDMS 衬底上4层黑磷的消光谱[36]; (b) 1s, 2s 能级以及电子结构带隙的层数依赖[36]; (c) 激子束缚能的层数依赖关系[36]; (d) 激子吸收峰的积分面积随层数的变化, 散点为实验数据点, 黑色曲线为1/N 曲线, 红色曲线为 拟合曲线[29]1/(χ0+Nχ1)Fig. 4. Layer dependent exciton: (a) The extinction spectrum of 4 layers BP on PDMS substrate [36]; (b) layer dependence of 1s, 2s transition energies and quasi-particle bandgap [36]; (c) scaling behavior of exciton binding energy with layer number [36]; (d) the fre-quency-integrated conductivity of the 1 s exciton as a function of layer number. Dots are experimental data, which fitted by the red curve using the relation , and the black dashed curve shows the 1/N relation [29].特性且偏振沿着AC 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PL 峰位要略低于吸收峰的, 通常将二者的差值称为斯托克斯位移, 造成斯托克斯位移主要是位于禁带中的缺陷态发光造成. 最近Chen 等[43]利用FTIR 对4.5 nm(9层)—46 nm 厚的黑磷做了PL 探测, 发现黑磷在0.308 eV (46 nm)至0.441 eV (4.5 nm)的中红外波段同样具有非常强的PL (图5(d)), 并且PL 峰位的厚度依赖关系与之前吸收光谱中的相吻合(图5(e)), 从而进一步验证了黑磷从单层到块材都为直接半导体.2.4 二维黑磷光学性质的稳定性虽然黑磷本身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质, 但二维黑磷在空气中是非常不稳定的[44−46], 这非常不利于黑磷在实际中的应用. 黑磷具有5个价电子, 其中只有3个配对形成共价键留下2个未配对的价电子, 这导致了黑磷非常容易被氧化形成氧化磷(P x O y ),而氧化磷又易溶于水从而进一步破坏黑磷的结构,从而影响黑磷的电学、光学等性质. 其中Wang 等[47]对少层黑磷的光学性质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报道. 如图6(a)所示, 对于3层黑磷即使在空气中只有5 min, 吸收峰出现明显的蓝移并伴随着强度的减弱及峰宽的增加, 同时研究还发现层数越薄的黑磷,吸收峰位对空气越敏感(如图6(b)), 而这些吸收峰位的移动源自黑磷能带结构的变化, 对此Wang 等借助量子阱模型做出了解释: 可以将本征的黑磷视为无限深方量子阱, 以导带变化的情况为例, 由于表面被氧化形成氧化层从而在阱底引入了附加势垒D (见图6(b)中的插图), 这会导致黑磷量子阱有效宽度减小从而能级出现蓝移, 相应的吸收峰蓝移, 进一步数值计算表明阱宽越窄量子阱的能级对附加势垒高度越敏感. 随着时间增加, 等效的氧化层厚度不断增加直至表面1层黑磷完全被氧化,此时3层的黑磷减薄为2层, 相应的吸收也蓝移至150.81.0Energy/eVI n t e n s i t y /a r b . u n i t s1.21.41050(b)10.80.9Energy/eVI n t e n s i t y /a r b . u n i t s1.01.1(c)3 1.61.8Energy/eVI n t e n s i t y /a r b . u n i t s2.02.221(a) -polarization -polarization D1.0 4.84.44.0 3.6Wavelength/m m3.22.80.80.60.40.2250300350400450Energy/meV I n t e n s i t y /a r b . u n i t s5000(d)4.5 nm 6.0 nm 7.0 nm 10.0 nm17 nm 30 nm 46 nm450420390360330020406080Layer numberB a n d g a p /m e V100300(e)Experiment Fitting curve图 5 二维黑磷的光致发光 (a)−(c) 77 K 下单层黑磷的光致发光及反射谱, 其中黑线为探测方向沿着AC 的发光谱, 红线为探测方向沿着ZZ 的发光谱, 蓝色虚线为反射谱[24]; (d)80 K 下4.6 nm (约9层)到46 nm(约92层)的黑磷发光谱[43]; (e) 发光峰位随着层厚的变化关系[43]Fig. 5. Photoluminescence (PL) of 2D BP: (a)−(c) The PL and reflection spectra of 1 layer BP under 77 K, black curve is the PL detected alone AC, the red is PL detected alone ZZ and blue dashed curve is the reflection spectrum [24]; (d) PL of BP with thick-ness ranging from 4.6 nm (about 9 layers) to 46 nm (about 92 layers) under 80 K [43]; (e) layer dependence of PL peak position [43].了2层的峰位. 另外Wang 等对暴露在空气中黑磷的PL 做了测试, 发现PL 峰同样随着暴露时间增加出现蓝移, 同时发光效率显著减弱并且伴随着斯托克斯位移增加, 这是由氧化引入更多的缺陷态所导致(如图6(c)), 由此可见相较于PL, 吸收谱能得到更本征的带隙大小.3 二维黑磷光学性质的调控3.1 应变调控应变可以通过改变原子间的键长来对材料的能带结构产生影响, 进而改变材料的光学性质. 相较于三维材料, 在二维材料中施加应变的方式更简单有效, 因此应变调控也被广泛应用于二维材料的研究中[48−50]. 而相较于石墨烯、TMDCs, 黑磷具有更小的杨氏模量因而更容易被应变调控[51]. 早期Quereda 等[52]通过褶皱黑磷方式对10 nm(约18层)的黑磷施加了应变, 其中在褶皱峰(谷)处黑磷会受到张(压)应变, 他们发现黑磷在可见光波段的吸收边在压应变(张应变)下出现了明显的红移(蓝移), 虽然该吸收边并不能真正反映带隙的变化(10 nm 黑磷带隙在中红外波段), 但仍具有一定启发性, 暗示了黑磷带隙对应变调控非常敏感. 随后Zhang 等[28]利用FTIR 仔细地研究了单轴应变对二维黑磷能带的调控, 他们采用两点法的方式实现了最大0.92%的应变, 研究结果显示在张(压)应变下黑磷的E 11, E 22等吸收峰位都出现蓝(红)移,并且0.92%张应变可以将光学带隙(E 11)从0.54 eV 调控至0.65 eV, 相对变化23%, 由此可见单轴应变可以非常有效的对黑磷的带隙进行调控(图7(a)—(c)). 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黑磷具有各向异性的结构, 但是如图7(c)所示沿着AC 和ZZ 方向的应变对能带的调控没有展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同的现象在Zhang 等[53]研究中也被观测到. 对此Zhang 等认为这是由黑磷面内各向异性的泊松效应所导致的: 对于单层黑磷由紧束缚模型可知其带隙随应变变化可表达为[54,55]εx ,εy ,εz εx >0εz <0εy >0εz >0其中, 分别为沿着AC, ZZ 和垂直于材料平面(z 轴)方向的应变. 可以看到对于只有单个方向的应变存在时, 带隙在应变沿着ZZ 方向时会变化更快. 然而实际中需要考虑泊松效应[56], 即面内的应变同样会引起垂直于面方向的应变, 在沿着AC(x )方向张应变( )导致z 方向出现压应变( ), 而ZZ (y )方向张应变( )导致z 方向出现张应变( ), 由泊松效应导致垂直于面方向应变的不同抵消了面内应变效应的各向异性.随后Huang 等[57]对2—10层黑磷进行了的面内双轴应变调控研究. 与单轴应变一致, 面内双轴2.5(a)2.01.51- / 0/%1.50.5Photon energy/eV 0-0.50.60.8 1.0 1.20 min 5 min 20 min0.880.870.860.85(c)PLAbsorbanceP e a k e n e r g y /e VTime/min0102030(b)BPOxideOxideBP@@P e a k e n e r g y /e VTime/min 0102015525303 L 8 L图 6 暴漏在空气中黑磷的光学性质[47] (a) 暴露在空气中3层黑磷消光谱的变化; (b) 3层和8层黑磷的光学带隙(E 11)在空气中的变化图; 插图为空气中黑磷导带结构变化的示意图, D 为黑磷氧化后引入的附加势垒; (c)暴露在空气中的3层吸收峰以及PL 峰位的变化Fig. 6. Optical properties of air-exposed BP [47]: (a) Evolution of extinction spectrum of an air-exposed 3 layers BP; (b) evolution of E 11 peak energies of the air-exposed 3 layers and 8 layers samples, and the inset fig is the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evolution of con-duction band in air-exposed BP; D is a barrier introduced by oxide; (c) blue shifts of absorption and PL peaks in an air-exposed 3 layers BP.张(压)应变使黑磷的吸收峰线性蓝(红)移, 并且峰位移动的速率为单轴两倍, 即双轴应变的调控能力更强. 另外Huang 等还发现应变效应具有明显的层数依赖, 层数越薄带隙随双轴应变反而移动的越慢, 同时不同子带间吸收峰(E 11, E 22, ···)随应变的移动速率也是不同的, 高阶跃迁峰位随双轴应变移动得更慢(如图7(f)). 实际上这与面内应变可调控的层间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通过一维紧束缚模型可以得到不同吸收峰随应变移动速率和层数N 及εh,k 其中, 为双轴应变, 分别为单层的带隙和层间相互作用在双轴应变下的线性变化系数. 可以看到该模型在整体上能够较好地描述这种层数、跃迁阶数依赖的应变效应(图7(f)). 通过拟合得出1%的面内双轴应变可以带来近10%的层间相互作用的改变, 这是非常显著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张应变t 1⊥|t 1⊥|∝1/r 2t 1⊥t 1⊥t 1⊥t 1⊥下不同的带间跃迁的能量间距减小, 意味着层间相互作用减弱. 而这是有违背于常识的, 因为通常情况下面内的张应变会导致垂直于面方向的压应变、层间距相应的减小, 而层间相互作用与层间距成反比, 进而导致层间相互作用的增大. 事实上这种反常的现象起源于黑磷独特的褶皱面内原子结构, 通过紧束缚模型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点. 具体来说在紧束缚模型中层间相互作用的大小主要由跃迁参数 的模决定[27], 而 [58], 其中r 为 连接的两个原子的间距(如图7(e)所示). 张应变可以导致连接 连接的两个原子的水平方向的间距增加, 同时态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1%面内双轴会导致层间距(D +d )减小0.031 Å(对应的垂直于面的泊松系数为0.5), 同时同一层中上下两个原子高度D 减小0.087 Å, 由此可知 连接的两个原子的垂直方向的距离(d )反而增加了0.056 Å, 从而可以知道面内张应变可导致| |减小进而减弱层间相互作用.1.11.0P e a k e n e r g y /e V0.60.50Strain/%0.20.40.60.8 1.0Armchair:Zigzag:11 1122 22(c)300250200150100500-50S h i f t r a t e /m e V S %-1-1002Layer number4681012(f) 11 22 33StrainStrain(a)Strain S t r a i nPP substrate(d)20 1122161281- / 0/%400.6Photon energy/eV0.81.01.2(b)0.92% 0.79% 0.64% 0.45% 0%0.45% 0.64% 0.79% 0.92%Strainu////(e)t 1⊥图 7 应变效应 (a) 两点法对柔性衬底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施加单轴应变示意图[28]; (b)在不同张应变下6层黑磷的消光谱, 其中x 代表应变沿着AC 方向, y 为ZZ 方向[28]; (c)不同的带间跃迁吸收E 11, E 22峰位随应变的变化关系, 散点为实验数据点, 直线为线性拟合[28]; (d)通过加热或者冷却聚丙烯(PP)衬底实现施加双轴应变的示意图[57]; (e) 两层黑磷中垂直于面方向的跃迁参数 的示意图[57]; (f) 2—10层黑磷中E 11, E 22, E 33峰位的移动速率与层数间的关系, 散点为平均后的数据点, 曲线为紧束缚模型的拟合曲线[57]t 1⊥Fig. 7. Strain effect: (a)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wo-point bending apparatus using a flexible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substrate [28]; (b) extinction spectra of a 6 layers BP under varying tensile strains, with strain applied along AC (red) and ZZ (blue)directions [28]; (c) the E 11 and E 22 peak energies as a function of tensile strain, dots are experimental data and solid lines are linear fits [28]; (d)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experiment set-up used for applying in-plane biaxial strain by heating or cooling the PP sub-strate [57]; (e)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out-of-plane hopping parameter in bilayer BP [57]; (f) averaged shift rates of E 11, E 22,E 33 peaks as a function of layer number in 2–10 layers BP, the solid curves are fitted to the data using the tight-binding model [57].3.2 电场调控二维材料的厚度只有单个到几个原子层, 因此材料性质很容易受到垂直于材料表面的电场的影响, 通常可以通过栅压的方式来给二维材料施加垂直于面的电场从而来调控材料性能. 对此Lin 等[59]计算研究了栅压对黑磷光学吸收的影响, 其中在垂直于面的电场中存在量子限制的弗兰兹-凯耳什(Franz-Keldysh)效应, 这会导致带隙减小从而使吸收峰出现红移; 同时栅压也会导致载流子浓度发生改变, 由莫斯-布尔斯坦效应(Burstein-Moss, 泡利不相容原理)导致吸收峰位的蓝移; 计算表明当载流子浓度不是很高时(< 2.75 × 102 cm –2)量子限制的弗兰兹-凯耳什效应起主导作用并使得吸收峰位红移, 之后则是莫斯-布尔斯坦效应起主导作使得吸收峰蓝移(如图8(a)). 另外由于垂直面的电场打破了黑磷原有的空间对称性, 选择定则不再严格成立, 使得E 12/E 21(第1/2个价带到第2/1导带间的跃迁)等杂化跃迁得以发生. Zhang 等[28]首次在暴露在空气的黑磷中观测到了杂化跃迁的吸收,这是因为空气中黑磷表面被氧化从而被掺杂, 而这种掺杂在空间上是非均匀分布的从而引入了垂直面的内建电场, 打破了原有空间对称性, 杂化跃迁-0.1511'21'22'O p t i c a l c o n d u c t i v i t y R e ( / 0)Energy ( - g,i )/eVf s0.150.301.5T 1013 cm -21.0T 1013 cm -25.0T 1012 cm -21.0T 1012 cm -21.4T 1010 cm -2(intrinsic)(a)G1G2SiO 2Au Al 2O 3(e)300-300.40.50.60.7+100 V30M o d u l a t i o n s t r e n g t h /%0-30+50 V300-30-50 V300-30-100 VPhoton energy/eV0.80.9 1.0BP contacted, AC 300-300.40.50.60.7+80 V 30M o d u l a t i o n s t r e n g t h /%0-30+40 V 300-30-40 V300-30-80 VPhoton energy/eV 0.80.9 1.0BP floating, AC (f)6Before doping After doping 41- / 0/%20.40.6Photon energy/eV0.8 1122** 331.0 1.20(b)640 nm3.7-7.7 m mhBNhBN SiO 2Si(c)15000.20.4I n t e n s i t y /a r b . u n i t s0.60.81.06.75.0Wavelength/m m4.00 V5 V10 V20 V30 V 40 V3.32000Wave number/cm -125003000(d)σxx 图 8 电场效应 (a) 5 nm 厚黑磷的光电导( )实部随载流子浓度N s 的变化情况[59]; (b)硝酸蒸汽掺杂前后9层黑磷的消光谱, 黑色代表掺杂前, 红色为掺杂后[28]; (c)用来调控PL 的器件示意图, 该器件结构为氮化硼/黑磷/氮化硼并且用CVD 生长的石墨烯作为顶栅[62]; (d) 20层厚黑磷在0—0.48 V/nm 电场下的PL, 其中点为实验数据点, 曲线为拟合曲线[62]; (e)双栅压调控的红外吸收测试器件示意图, 其中黑磷在Si/SiO 2衬底上(SiO 2厚285 nm)并蒸镀45 nm 厚的Al 2O 3及5 nm 厚的钯作为顶栅[61]; (f)在黑磷不接电极(左图)和接电极(右图)时, 调控黑磷沿着AC 吸收强度的能力随栅压的变化[61]σxx Fig. 8. Electric field effect: (a) Evolution of real part of optical conductivity ( ) due to increasing carrier density N s [59]; (b) ex-tinction spectrum of a 9 layers BP before (black) and after (red) chemical doping through HNO 3 vapor treatment [28]; (c)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dual-gate hBN/BP/hBN device with CVD graphene as the top gate for tunable light emission [62]; (d) the meas-ured (dot) and fitted (lines) tunable PL spectra of the 20 layers BP device under different displacement field from 0 to 0.48 V/nm [62]; (e)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infrared tunability device. BP was exfoliated on the 285 nm SiO 2/Si substrate and then capped with 45 nm Al 2O 3 and 5 nm Pd as top gate [61]; (f) tunability of BP oscillator strength with a field applied to the floating device (left) and connect device (right), for light polarized along AC [61].。
化工:国内黑磷研究逐渐火热 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1、研究进展缓慢;2、产业化应用不及预期。
相关研究: Table_Report
基础化工行业前瞻研究(四):航空植保: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强烈,空间可观 基础化工行业前瞻研究(三):绿色轮胎:轮胎产业升级大势所趋 基础化工行业前瞻研究(二):大气污染催生除尘需求,高端除尘材料产业稳步发展 基础化工行业前瞻研究(一):石墨烯:研发现状与产业化趋势
数据来源:CNKI、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获得高质量的二维黑磷是最为关键的制备环节,研究的思路类比于结构相似的
石墨烯制备,主要的研究集中于近两年。所以二维黑磷的制备仍在研究初步阶段,
产业化尚需时日。目前制备二维黑磷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机械剥离法、液相剥离法、
脉冲激光沉积法,其中机械剥离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图1:黑磷的结构
数据来源:CNKI、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与石墨类似,黑磷的结构使其可以制备二维黑磷晶体。二维材料的某些性质是 块体材料所没有的,目前石墨烯、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都是这个领域的先行者。单 层黑磷优异于石墨烯和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的性能主要体现在半导体和光电性能, 石墨烯有极高载流子迁移率,但它的零带隙效应使其无法实现半导体的逻辑开关; 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如MoS2)具有不错的半导体性能,其制备的晶体管还有良好 的电信号调节性能,但它的载流子迁移率过低,限制了其在电子领域的应用。
表 1:二维材料半导体性能对比
石墨烯
带隙/eV 载流子迁移率/cm2·V-1·s-1
0 150000
数据来源:CNKI、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MoS2 1.8 200
薄层黑磷 0.3-1.5(可变) 1000(厚度 10nm 时)
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黑磷.答案
黑磷的应用
Black Phosphorus and its Composite for Lithium Rechargeable Batteries Adv. Mater. 2007, 19, 2465–2468
Graphite: 372 mA·h/g
黑磷烯的应用
场效应晶体管Black phosphorus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Nature Nanotechnology
红磷
高温 高压
黑磷
胶带机 械剥离
沉积金属
连续电子 表面有一层 束蒸发 SiO2的硅基片
实验显示,当黑磷厚度小于7.5纳米时,其在室温下可以得 到可靠的晶体管性能,其漏电流的调制幅度在10万量级, 电流-电压特征曲线展现出良好的电流饱和效应。晶体管的
电荷载流子迁移率还呈现出对厚度的依赖性,当二维黑磷 材料厚度在10纳米时,获得最高的迁移率值大约1000平方
厘米每伏每秒。这些性能表明,二维黑磷场效应晶体管在 纳米电子器件应用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
黑磷烯晶体管同时涉及电子和空穴两种载流子的流动,具有双极性,这使得其在光电探测领域具有应用前
景。研究发现当电子在黑磷晶体管中移动时,只会在两个维度移动,表面二维黑磷或许能够替换硅用于制 作性能更好的晶体管,提升芯片性能。
迁移率开关比
黑磷的各向异性
平面内各向异性
黑磷最独特的性质是平面内很强的各向异性,其正交晶系的D2h点群中, 沿着纵向的锯齿型的有效载流子是沿着横向结构的十倍。这一性质使得 黑磷用于设计新型的电子学和光子学器件成为可能,新的研究方向已在 探索中。目前,研究者已经开始探索黑磷等离子器件外加光电子的独特 偏振性质,以及在热电器件上的应用。
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黑磷
通常做成n型半导体
可做成p型或n型半导 体
黑磷的应用
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Electrochemical Activity of Black Phosphorus as an An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J. Phys. Chem. C 2012, 116, 14772−14779
石墨烯
• 机械剥离 • CVD • 氧化石墨还原 • 化学合成等
黑磷烯
• 目前只有机械 剥离
黑磷烯的应用
场效应晶体管 Black phosphorus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Nature Nanotechnology
红磷
高温 高压
黑磷
胶带机 械剥离
沉积金属
连续电子 束蒸发
单层黑磷烯的制备
Plasma-assisted fabrication of monolayer phosphorene and its Raman characterization
黑磷晶体
机械剥 离
多层黑磷 烯
Ar+等离 子体剥离
单层黑磷 烯
发展前景
1、纳米电子和光电应用 2、单层黑磷烯的制备与研究
黑磷的应用
Black Phosphorus and its Composite for Lithium Rechargeable Batteries
Adv. Mater. 2007, 19, 2465–2468
பைடு நூலகம்
Graphite: 372 mA· h/g
黑磷烯的制备
黑磷烯,即单层或多层黑磷(类似于石墨烯)
表面有一层 SiO2的硅基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成功造二维黑磷场效应晶体管克石墨烯缺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陈仙辉教授课题组与复旦大学张远波教授、封东来教授和吴骅教授课题组合作,在二维类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制备出具有几个纳米厚度的二维黑磷场效应晶体管。
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自然·纳米科技》杂志上。
单层原子厚度的石墨烯的发现,标志着二维晶体作为一类可能影响人类未来电子技术的材料问世。
然而二维石墨烯的电子结构中不具备能隙,在电子学应用中不能实现电流的“开”和“关”,这就弱化了其取代计算机电路中半导体开关的用途。
科学家们开始探索替换材料,希望克服石墨烯的缺陷,并提出了几种可能的替换材料,如单层硅、单层锗,但这些材料在空气中都不稳定,不利于实际应用。
进一步探索具有新型功能并可实际应用的二维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挑战性。
他们成功制备出基于具有能隙的二维黑磷单晶的场效应晶体管。
与其他二维晶体材料相比,二维黑磷单晶材料更加稳定,但其单晶在常压下不容易生长。
陈仙辉课题组利用学校购置的高温高压合成设备,在高温高压的极端条件下成功生长出高质量的黑磷单晶材料,为实现二维黑磷单晶材料奠定了基础。
随后,陈仙辉课题组与张远波课题组合作,利用胶带进行机械剥落的方法,从块状单晶中剥出薄片,附着到镀有一层二氧化硅的硅晶片上,并在此基础上制备出场效应晶体管。
实验显示,当二维黑磷材料厚度小于7.5纳米时,其在室温下可以得到可靠的晶体管性能,其漏电流的调制幅度在10万量级,电流-电压特征曲线展现出良好的电流饱和效应。
晶体管的电荷载流子迁移率还呈现出对厚度的依赖性,当二维黑磷材料厚度在10纳米时,获得最高的迁移率值大约1000平方厘米每伏每秒。
这些性能表明,二维黑磷场效应晶体管在纳米电子器件应用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