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一】第5节 光的色散 (2)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色散》教案、教学设计

-采用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通过讨论和思考解决问题。
-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增强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的直观感受。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2.教学步骤:
-引导学生回顾光的基础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进行三棱镜分解太阳光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光谱,引导学生发现光的色散现象。
4.预习作业: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光的干涉、衍射等现象,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5.思考题:
-思考光的色散现象在科学技术和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并分析其原理。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字迹清晰,表述准确。
2.书面作业和小论文需按时提交,实践作业和思考题可进行课堂分享。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给予反馈,并对优秀作业进行表扬。
5.掌握牛顿的光的色散理论,了解光的波长与颜色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验导入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三棱镜分解太阳光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采用问题驱动法,提出一系列与光的色散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光的色散现象的意义。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
-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太阳光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光的色散现象。
-结合实验结果,讲解太阳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并介绍光谱的排列顺序。
2.教学内容:
-讲解光的波长与颜色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
二、学情分析
《光的颜色 色散》教案1 (2)

《光的颜色色散》教案横截面为三角形或梯形的棱镜叫三棱镜。
三棱镜对光有偏折作用,白光经过三棱镜折射会被分解为彩色的光谱,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形成色散的原因是各种不同色光在同种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造成的。
同种介质对不同的色光的折射率从小到大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不同色光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
引入课题:复习:1.折射定律的内容是什么?2.什么是折射率?介质的折射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问题:介质的折射率与光的颜色有关吗?新课教学:实验:观察光的色散现象。
现象:白光被分解成七色光带。
现象分析: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呢?一、三棱镜1.概念:横截面为三角形或梯形的棱镜,叫三棱镜。
2.三棱镜对光线的作用如图,设有一束单色光斜射到玻璃棱镜的一个侧面AB 上,可根据折射定律做图求出出射光线。
(1)三棱镜对光线有向底边偏折的作用。
θ称为偏折角。
(2)棱镜成像如图,点光源S 射向棱镜的发散光线经棱镜折射后,出射光仍发散,S 经棱镜所成的是正立的虚象。
即棱镜成的像是正立的虚象,像与物的位置相比,其位置向顶角偏移。
画图:如图所示的仪器是三棱镜吗?是,这种棱镜对光有什么作用呢?ABCSS ' ABCθ(3)全反射棱镜A .概念:横截面是等腰直角三角的棱镜叫全反射棱镜。
B .对光线的作用光从玻璃进入空气的临界角为42°,当光由玻璃射向空气的入射角为45°时,一定发生全反射。
C .应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成像(如图所示的潜望镜光路示意图)等。
全反射棱镜和平面镜在改变光路方面,作用是相同的,但相比之下,全反射棱镜成像更清析,光能损失更少。
在初中我们知道,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出射光线是一个彩色光带,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二、光的色散1.光的色散45° 45° 45°45° 45° 45° 45° 45°使光路改变90° 使光路改变90°(1)概念: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出射光线是一个彩色光带,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第5节 光的色散 教案

第5节光的色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八年级下册,第5章光现象,第5节光的色散。
详细内容包括:光的色散现象的定义,太阳光为何为白色,彩虹形成的原因,光谱的种类,以及色散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2. 培养学生运用光谱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彩虹、日光等。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的色散现象的理解,光谱的种类及特点。
教学重点:光的色散现象的定义,彩虹形成的原因,光谱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棱镜,白屏,激光笔,色散实验装置。
2. 学具:白纸,彩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彩虹、日光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光的色散。
2. 知识讲解:1)介绍光的色散现象,解释太阳光为何为白色。
2)讲解彩虹形成的原因,展示三棱镜分解太阳光的实验。
3)介绍光谱的种类及特点。
3. 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色散实验,让学生观察光谱,并记录下来。
2)学生用彩笔在白纸上画出光谱,比较实际观察与理论知识的差异。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运用光谱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现象。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光的色散2. 主要内容:1)光的色散现象的定义2)彩虹形成的原因3)光谱的种类及特点4)色散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为什么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
2)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光的色散现象,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 答案:1)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经过三棱镜后,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的折射率不同,导致光发生色散,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
2)示例:彩虹、日光等。
彩虹是由于雨后空气中的水滴对光的折射和反射作用,使光发生色散形成的;日光经过大气层时,也发生色散,形成绚丽的朝霞和晚霞。
《光的色散》教案2.doc

光的色散教学目标1.通过色散实验,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用实验让学牛•体验色光的混合和颜料混合是不同的。
2.能用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仑知识简单解释五光十色的壯界,使学生对探索白然充满兴趣。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
(2)引导学生观察口然现象,并使学生了解通过实验探究口然现彖的基本方法。
2.难点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实验。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科学探究法。
教具准备演示实验:水杷、平面镜、光碟、两个相同的三棱镜、投影仪、铁架台、光屏。
学生实验:三只聚光灯、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透明胶片、光屏、放大镜、颜料盒、调色板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师:欣赏一幅美术作甜,用什么灯光照明最合适?牛甲:用柔合的灯光最合适。
生乙:用柔合的白色灯光最合适。
师:对,用柔合的白光最合适。
你知道吗?一朵红色的刀季花在阳光下十分鲜艳可爱,可是当它受到蓝光照射时就失去了光彩。
所以欣赏一幅美术作品,用柔和的片光最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白光的色散现象。
二、新课教学导入课前要求你们做课本P60图4-30实验,实验观察:太阳光经玻璃、水反射和折射后产生的现象,伤〈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生:看到了白色的太阳光变成彩色的了。
师:做这个实验,最好在阳光下进行。
纸板离盛水脸盆近了,光斑展不开,现象不够明显,远了,光斑亮度不够,现象也不明显,所以实验时要进行调整,获得较好效果、师:将光碟放在阳光或H光灯下,你们乂看到了什么现象?弓I导学生观察从一个三棱镜射岀的光还是口光吗?有儿种颜色,分别叫什么?七色光从第二个三棱镜射出后,是什么颜色的光?生卬:从第一个三棱镜射出的光不是白光,是七种颜色的光,分别叫红、橙、黄、绿、蓝、靛、紫。
牛乙:七色光从第二个三棱镜射出后乂变成…束口光。
师:白光分解成七种颜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七利「颜色的光汇合后变成一条白色光带, 叫色光的复合。
板书:第四节光的色散1.光的色散。
《光的色散》教案

《光的色散》教案一、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通过观看自然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2.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形成丰富的颜色。
3.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初步生疏红外线和紫外线及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试验了解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2.探究色光的混合,获得有关学问,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通过收集、沟通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2.初步生疏科学技术对社会进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初步建立可持续进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光学是有用的,表现在它的学问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光可以分解也可以合成,表达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学学问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诞生了彩色电视机;光学学问与颜料混合的学问相结合呈现出七彩的世界。
本节教材尽量多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试验活动,让学生亲身观看、体验,获得最直接、最生动的试验事实资料,感悟试验方法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成长。
教学重点:光的色散现象、光的三原色。
教学难点:光的色散演示试验、光的三原色的混合试验演示。
三、教学策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各种颜色,而对彩虹类的现象见之不多,对其成因较难理解。
通过小组试验、争论、沟通,知道有复色光与单色光的区分,并尝试解释彩虹形成的缘由,体会三原色组合应用,了解看不见的光。
看不见的光,其内容抽象,在理解方面难度较大,找准切入点是关键。
本课承受先从生活入手,抓住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而让学生探究其特征和缘由,进而再回到生活中查找实际应用。
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到光学的巨大魅力,感悟自然现象的多样性和自然规律之间和谐完善的统一,培育他们理性的规律思维力气和辩证的推断力气。
《光的色散》教案(精选5篇)

《光的色散》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这里的5篇《光的色散》教案是作者小编为您分享的光的色散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光的色散教案篇一教材简析:本次《语文七色光》是根据单元主题设计的一些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内容,它共分四部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习、日积月累、知识窗和由学生搜集小笑话、小幽默等为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大家一起来”。
旨在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多途径,突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课内外的沟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整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设计理念: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
”生动、逼真的情境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两个基本理念:一是努力让学生全身心地感受语文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奇情妙趣:二是打破教材原来的板块顺序,先带领学生走进充满奇情妙趣的语文世界,再以语言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去进行表达和运用,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教学目标:1、填词训练,了解语言的某些规律,夯实语言文字基础。
2、积累成语,在语言环境中学会恰当运用成语。
3、积累名人名言,使学生逐渐养成积累语言材料的良好习惯。
4、了解“国际盲人节”的有关知识,用爱心去帮助盲人。
教学重、难点:1、字词的综合性练习、日积月累和大家一起来。
2、理解名人名言所蕴涵的内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将一起走进《语文七色光》,领略其中的无穷乐趣。
先来唱响《七色光》(学生随音乐齐唱歌曲),欢迎大家带着七彩梦一起走进《语文七色光》。
二、一起练一练。
1、智填词语。
(1)情境创设。
(课件出示)瞧,一只快乐的白鸽带着七彩梦从远方飞来了,它在向同学们汇报这一路来它看到的美丽景色呢!同学们仔细听……哎呀,小白鸽飞得太高了,我们听不清,那只有靠同学们自己来想象了,有信心吗?(文字随图片依次出现)小白鸽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着,带着自己的七彩梦,飞过()的云,飞过()的山,掠过()的塔。
【核心素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5节《光的色散》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4.5《光的色散》教学设计现象:太阳光可以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色光的顺序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它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教师讲述牛顿发现光的色散的故事.板书:太阳光是白光,它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例1】(多媒体展示)观察下图,请归纳你发现的现象:(1);(2).解析:本题属于观察探究,观察点是三棱镜和光屏,探究点是太阳光的色散现象.答案:(1)太阳光是由七色光组成,光屏从上到下分别呈红、橙、黄、绿、蓝、靛、紫(2)三棱镜的作用是将太阳光(复合光)分散成七色光(单色光)(二)色光的混合教师向学生演示实验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2:用手中的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画面上的各色光条,可以发现,电视屏幕上显现出的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此实验也可以安排课前学生在家中完成)人们发现,红、绿、蓝三色光混合能产生各种色光,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实验3:教师引导学生分别用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透明胶片挡在三只手电筒前面,观察它们射出的光在白墙或白纸上重叠部分A的颜色.(如图)生:通过实验,可以发现重叠部分A是白色的,即三原色光可以合成白光.注意:教学中,教师不应让学生死记三原色光合成的结果,而应让学生在探究中去认识几种单色光合成的效果,在实验中获得感性认识.(三)看不见的光1.光谱白光是单色光还是复色光?生:白光是复色光.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带,自上而下分别是什么颜色的光?生:三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不同颜色的光.把这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此外,在红光之外是红外线,紫光之外是紫外线,这两种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光.板书: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叫做太阳的可见光谱.2.红外线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P86~P87有关红外线的内容.红外线有哪些特性?生: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它的“热效应”,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红外线有哪些应用?生1:物体在温度升高时,它辐射的红外线会大大增强.人体生病时,局部皮肤的温度异常,如果在照相机里装上对红外线敏感的胶片,给皮肤拍照并与健康人的照片对比,有助于对疾病做出判断.。
《光的色散》教案

《光的色散》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光的色散现象;(2)掌握将白光经过棱镜分解成色散光谱的方法;(3)了解望远镜、显微镜、光谱仪等光学仪器的运用原理。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珍惜光的创造力和应用价值的意识;(3)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健康的科学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归纳和总结光的色散现象;(2)利用实验分析有效地观测光的色散现象。
2.教学难点:(1)理解光的色散现象的原理;(2)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理和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热身引入:利用彩虹的常识,让学生回想和总结光的色散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光的色散现象。
2.深化认识:(1)向学生展示一个实验现象:将白光通过一个玻璃棱镜,会发现白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谱。
(2)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用激光笔照射玻璃棱镜,观察激光光束通过棱镜后的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光的色散现象与棱镜的造型有什么关系。
(3)讲解光的色散现象实验及分析结果,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棱镜对光分解成色散光谱的原理。
3.拓展应用:(1)利用实验室设备和光源,分析光的色散现象对科学实验和仪器的应用,如望远镜、显微镜、光谱仪等。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光是白色的?4.综合应用:(1)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各自选取一个光学仪器,讨论该仪器的原理和应用,并展示给全班。
(2)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
五、课堂练习:1.单选题:(1)下列哪个不是光的基本颜色?A.红色B.黄色C.蓝色D.白色(2)以下哪个仪器利用了光的色散现象?A.温度计B.望远镜C.温度表D.指南针2.设计实验题: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光通过棱镜时会发生色散现象。
光的色散教案

光的色散教案教案:光的色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小学科学教材,第三章“光与色彩”的第五节“光的色散”。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光的色散现象,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以及各种颜色的光在色散过程中的表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色散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难点:光的色散原理的解释和实验操作的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透明塑料袋、水、彩笔、放大镜、白纸、投影仪。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透明塑料袋、一杯水、一支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彩虹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彩虹的成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光的色散现象,使用投影仪展示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了解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3. 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将透明塑料袋装满水,用彩笔在塑料袋上画出彩虹的颜色,然后用放大镜观察塑料袋中的颜色,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光的色散现象。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光的色散原理。
5. 练习:让学生用白纸代替塑料袋,用彩笔在白纸上画出彩虹的颜色,然后用放大镜观察白纸上的颜色,巩固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光的色散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光的色散现象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到。
实验中,用透明塑料袋装满水,用彩笔在塑料袋上画出彩虹的颜色,然后用放大镜观察塑料袋中的颜色,可以观察到光的色散现象。
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光的色散现象,并说明太阳光是由哪些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2. 请描述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并解释实验结果。
答案:1. 光的色散现象是指太阳光经过透明介质时,由于各种颜色的光的折射率不同,导致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现象。
2024年八年级物理《光的色散》教案

2024年八年级物理《光的色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物理教材《光的色散》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太阳光的色散现象、光的折射与色散、光谱的组成、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光的色散现象,理解光的折射与色散的关系。
2. 使学生掌握光谱的组成,了解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色散现象、光谱的组成、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光的折射与色散的关系、色散现象的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幻灯片、三棱镜、白色光光源、色散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色卡。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彩虹、太阳光照射在三棱镜上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2. 理论讲解:(1)太阳光的色散现象: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当经过三棱镜等透明物体时,不同颜色的光发生不同程度的偏折,形成彩色光带。
(2)光的折射与色散:光的折射现象使不同波长的光发生色散,波长越短,偏折角度越大。
(3)光谱的组成: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包括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3. 例题讲解:(1)题目:解释为什么雨后天晴会出现彩虹。
(2)答案:雨后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小水滴,太阳光经过这些水滴时发生色散,形成彩虹。
4. 随堂练习:(1)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观察彩色光带的组成。
(2)用色卡观察光的色散现象,了解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
5. 小组讨论:探讨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彩虹桥、光盘、光纤通信等。
六、板书设计1. 光的色散现象2. 光谱的组成3. 光的折射与色散的关系4. 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为什么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形成彩色光带。
2. 答案: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当经过三棱镜时,不同颜色的光发生不同程度的偏折,形成彩色光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有了直观的认识,但对光的折射与色散关系的理解还需加强。
初二物理光现象教案

初二物理光现象教案篇1:初二物理光现象教案第5节光的色散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太阳光谱。
2.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是不同的。
3.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4.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
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白光是单色光不能分解,那么是否是单色光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下。
二、新课教学一、光的色散[演示1]照下图甲那样,让一束光穿过狭缝射在棱镜上,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能看到什么现象(屏离棱镜不要太远)。
[演示2]照上图乙那样,把另一个相同的棱镜按相反的方向放在前一个棱镜旁边(两个棱镜要靠得近些),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又能看到什么?实验现象:(1)在演示1中,学生可以看到白光通过棱镜后,不但改变了方向,而且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上的颜色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2)在演示2中,学生可以看到彩色光带将重新会聚成白光。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启发学生把感性认识理性化。
师生共同活动得出以下结论:(1)用棱镜可使太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光谱。
(2)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光的色散:太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色光。
(英国科学家牛顿)布置图课外实验。
按课本图,深盘上盛上一些水,盘边斜放一个平面镜,使太阳光照射到白色的墙壁上,观察墙壁上反射光的颜色。
现象: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反射到白色的墙壁上。
二、色光的三原色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彩色电视机里的各种颜色是怎样产生的呢?紧接着教师打开教室的电视机,把放大镜发给几个同学,让同学们用放大镜看彩色电视画面上的各色光条。
同学们看到什么现象?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电视机屏幕上显现出画面的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色光条合成的。
没有拿放大镜看彩电画面的同学可以看一下课本图师生共同活动分析得:(1)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5节光的色散教案(2)

第5节光的色散知识与技能1.知道白光可分解为七种色光。
2.知道光的三原色。
3.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探究色光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感悟和体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重点:白光的组成,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
难点:色光的混合原理。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如图所示,夏天雨后,天空会出现绚丽的彩虹,这是光的什么现象?弧形彩虹的外侧是什么颜色?内侧是什么颜色?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板块一色散自主阅读教材P85~86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如图甲所示,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正放的三棱镜上,并用白屏承接射出的光,观察现象;如图乙所示,再将另一三棱镜倒置后放在原来的三棱镜后,观察白屏上有什么现象。
答:太阳光经过一个三棱镜后,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经过两个三棱镜后,白屏上承接的依然是白光。
2.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把光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因此太阳光(白光)为复色光。
3.如图所示,在白色圆形纸板上分别贴上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彩纸,再把圆纸板安放在陀螺上,使陀螺快速旋转,并观察圆纸板上颜色的变化。
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后变成什么颜色?答: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后变成白光。
知识板块二看不见的光自主阅读教材P86~87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4.红外线的特性及应用(1)定义:在光谱中的红光之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红外线。
(2)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
(3)红外线的特性①热效应强,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温度升高,因此人们利用红外线来加热物体。
②穿透云雾能力强,利用这一特性,人们发明了红外遥感技术。
第5节光的色散教案

第5节光的色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八年级下册第5节“光的色散”。
详细内容包括:1. 了解白光由七种颜色组成的现象——色散。
2. 学习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的色散现象。
3. 掌握牛顿的光的色散实验。
4. 了解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色散的概念,理解白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
2.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光的色散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色散现象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牛顿的光的色散实验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棱镜、白炽灯、白色光屏、彩色笔。
2. 学具:白纸、剪刀、透明胶带。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彩色笔在白纸上画出一条彩虹,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彩虹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颜色?”2. 例题讲解:讲解光的色散现象,引导学生了解白光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
3. 实验演示:(1)将三棱镜放在白炽灯和白色光屏之间,观察光屏上的色散现象。
(2)进行牛顿的光的色散实验,让学生了解光的色散原理。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剪刀和透明胶带制作简易三棱镜,观察色散现象。
(2)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色散现象。
六、板书设计1. 光的色散2. 内容:(1)色散现象(2)牛顿的光的色散实验(3)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色散现象及其原理。
(2)举例说明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色散现象:白光经过三棱镜等透明介质后,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
(2)色散应用:彩虹、太阳光照射在水滴上产生的彩色光环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注意观察学生对色散现象的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光的色散与物体颜色的关系,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实验演示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
4.5光的色散第2课时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4.5 光的色散第2课时教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我设计这节《光的色散》的第二课时教案,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理解光的色散现象,掌握光的折射规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设计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力求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理解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一是让学生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二是让学生掌握光的折射规律,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三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上,我将其设定为光的色散现象的成因和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
我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深入理解光的色散现象,并能够运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我会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现象引入课题,例如彩虹的出现,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彩虹,引出光的色散现象。
然后,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光的色散的实验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光的色散现象。
接着,我会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透明塑料尺、玻璃瓶、水、彩笔等工具,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光的色散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光的传播路径,观察颜色如何分散开来。
通过实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光的色散现象。
我会进行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然后,我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课后反思中,我会思考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光的色散现象和光的折射规律,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发现有学生没有掌握,我会进行针对性的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理解所学知识。
在拓展延伸环节,我会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有趣的实践活动,如自制彩虹实验、 sunlight透过树叶形成的彩色图案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光的色散现象和光的折射规律的理解。
同时,我还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光的色散》的第二课时教案中,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光的色散 》教案 (公开课教案)2022年人教版 2

第五节光的色散【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的。
2.知道色光的三原色。
3.了解可见光谱,以及红外线与紫外线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光的色散实验,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2.探究光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分解太阳光,进行色光混合的实验中,产生探索未知物理知识的欲望与兴趣,并解决问题的喜悦心情。
2.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开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初步建立可持续开展意识,养成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光的色散和色光的三原色。
2、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光的色散现象;色光的混合【教具、学具准备】教师用:三个硬纸圆盘〔分别涂满红、绿、蓝三种颜色〕、陀螺、放大镜、电视机、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水槽、平面镜、白纸、三棱镜、白屏、课前搜集有关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学二、光的色散【视频】如下图,在“五岳〞之首泰山上,历史上曾屡次出现“佛光〞奇景。
据目击者说:“佛光〞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光环,与常见的彩虹色彩完全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光产生的奇妙现象让学生感知光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设疑】神奇的“佛光〞真的是活佛显灵而产生的吗?如果不是佛光普照,那么你知道它形成的科学道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板书课题】§4-5光的色散【创设情境】雨过天晴,天空有时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像一座“彩色的桥〞悬挂在半空中,同学们想不想现在就亲眼目睹美丽的彩虹呢?【过渡】想不想亲自动手再现一次“彩虹桥〞呢?我们也可以让太阳光经过三棱镜,然后照到白屏上来试试看。
【学生分组实验】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从三棱镜折射出的光照射到白屏上,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光的色散》教案设计(含教学反思)

一、导入新课
问题:白天我们看到的光从何而来?太阳光是什么颜色的?
引入: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白光是最单纯的光,不能分解,到17世纪英国的科学家牛顿通过一个实验发现了一种极为奇妙的 现象,让人们对于上面的问 题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么大家想知道他的实验是怎么做的吗?白光到底能不能分解呢?
扩展:彩色电视机的制成原理。电视屏幕上显现出的画面,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组成的。如果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机画面就会观察到这一现象了。
探究点三看不见的光
1.光谱
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带,自上而下分 别是什么颜色的光?
点评: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带,自上而下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点评:一些色光混合后会产生许多丰富多彩的颜色。
问题:白光色散后的各种色光混合后又复合成了白光,那么七种单色光中的任意两种或几种混合后又将得到什么颜色呢?
[播放色光的混合视频]学生观看
点评:人们发现,把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能产 生各种色彩。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值得注意的是,颜料也有三原色:红、黄、蓝,拿红、黄、蓝这三种颜料混合也可以得到各种颜色的颜料。它跟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红外线的应用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红外线的应用。
问题:红外线有什么应用?
点评:热作用、红外线夜视仪、遥控器。
问题: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的物体,辐射的红外线越强。
这桌子在辐射红外线吗?我们人呢?
点评:辐射;都在辐射。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本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展示:多媒体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第5节 光的色散
教学目标
第四章 第5节 光的色散(教案)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5节光的色散【2022年版课标要求】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色散现象和色光的混合。
难点:色光的三原色的应用。
【教法与学法】教法:实验探究与讲授相结合学法:自学与讨论交流相结合【课前准备】教师:强光手电筒、三棱镜、白色硬纸板、红色透明玻璃纸、绿色透明玻璃纸、蓝色透明玻璃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早晨日出时的朝霞现象,雨过天晴出现彩虹现象,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你有没有想过朝霞和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呢?(附:彩虹图片)学生活动:思考、猜想、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进而引入本节课题《光的色散》。
二、新课教学(一)光的色散现象:教师活动:教师演示实验——将一束白光透过三棱镜折射后,调整角度,将光谱呈现在白色硬纸板上。
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看到的现象,并且用语言描述看到的现象。
学生活动:描述看到的现象。
教师概括:白光透过三棱镜,会分解成许多不同颜色的光,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光的色散。
请同学们把看到的现象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学生活动:画出光的色散图,展示画出的图形,说明有几种色光。
教师活动:概括学生的描述,白光透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我们把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的彩色光带,称之为光谱(可见光)。
利用PPT展示色散现象及光谱。
学生观看PPT及课本光谱图,提醒学生我们能够从中获取哪些知识?(色散情景图片及光谱图)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说明获得的信息。
教师概括总结:1.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即白光是复色光。
2.不同的单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的程度是不同的。
实验中红光偏折的程度最小,紫光偏折的程度最大。
3.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称为单色光。
学生活动:梳理知识点,记忆。
(二)色光的混合教师活动: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白光是复色光,可以分解,进一步提出问题:色散现象有什么应用呢?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色光的混合部分,了解色散现象的生活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节光的色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
2.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3.初步认识红外线和紫外线及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探究色光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光的色散.
教学难点
色光的混合.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激光演示器、盛有水的水槽、手电筒、白炽台灯、棱镜、带狭缝的屏、白屏
学生用:两块带有小孔的硬纸板、彩色蜡笔、陀螺、水彩、毛笔、水、白纸.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光的色散
[师]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白光是单色光不能分解,那么是否是单色光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下.
[演示]照下图甲那样,让一束光穿过狭缝射在棱镜上,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能看到什么现象(屏离棱镜不要太远).
光的色散
二、新课教学
1.[演示]照上图乙那样,把另一个相同的棱镜按相反的方向放在前一个棱镜旁边(两个棱镜要靠得近些),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又能看到什么?
实验现象:
(1)在演示甲中,学生可以看到白光通过棱镜后,不但改变了方向,而且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上的颜色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2)在演示乙中,学生可以看到彩色光带将重新会聚成白光.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启发学生把感性认识理性化.师生共同活动得出以下结论:
(1)用棱镜可使太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光谱.
(2)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想想做做]
在做好“色散”的演示实验后,为增加学生对色散的兴趣和体验.可让同学们分组做一下“分解太阳光”的实验.“分解太阳光”的活动内容是利用平面镜和水来使白光色散的一个方案.把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反射到白色的墙壁上很醒目.
学生分组实验
按课本85图4.5—2,深盘上盛上一些水,盘边斜放一个平面镜,使太阳光照射到白色的墙壁上,观察墙壁上反射光的颜色.
现象: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反射到白色的墙壁上.
2.色光的三原色
[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彩色电视机里的各种颜色是怎样产生的呢?紧接着教师打开教室的电视机,把放大镜发给几个同学,让同学们用放大镜看彩色电视画面上的各色光条.
[师]同学们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答]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电视机屏幕上显现出画面的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色光条合成的.
[师]没有拿放大镜看彩电画面的同学可以看一下课本图4.5-3、4.5-4.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得:
(1)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2)利用这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来.
3.红外线
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师]红外线有哪些特性?
[生]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它的热效应,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
[师]红外线有哪些应用?
[生甲]物体在温度升高时,它辐射的红外线会大大增强.人体生病时,局部皮肤的温度异常,如果在照相机里装上对红外线敏感的胶片.给皮肤拍照并与健康人的照片对比,有助于对疾病做出判断.
[生乙]夜间人的体温比野外草木、岩石的温度高,人辐射的红外线比它们强,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红外线夜视仪.
[生丙]红外线还可用来进行遥控.如电视机遥控器的前端有一个发光二极管.按下不同的键时,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实现电视机的遥控.
[生丁]利用红外线遥感技术可以在飞机或卫星上勘测地热.寻找水源、估计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等.
[生戊]利用红外线的热作用,可以加热物体、烘干油漆和谷物、进行医疗等.如市场上烤制鸡鸭等肉类食品的“远红外烤箱”.
教师对同学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后,为使学生获得真实、充实的学习信息.教师也可以补充以下材料:
红外线位于红光外,它的频率范围在1012 Hz~5×1014 Hz.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多.物体在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
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因此人们利用红外线来加热物品.工业上用红外线烘干汽车表面的喷漆,家庭用红外线箱烤食品,浴室用的浴室暖灯用红外线来取暖.医疗上利用红外线来理疗.
由于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比较较强,利用灵敏的红外线探测器吸收物体发
出的红外线,再利用电子仪器对吸收的信号进行处理,可以显示出物体的形状和特征,这就是红外遥感.利用红外遥感技术可以对地球勘测,寻找水源,监视森林水灾,估测大面积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预测风暴和寒潮,在军事上也有重要的应用.
4.紫外线
让同学阅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师]在光谱的紫端以外,也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ultraviolet ray).那么紫外线有何特性呢?
[生甲]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
[生乙]紫外线具有荧光效应.
[生丙]紫外线能杀菌.
[师]紫外线有哪些应用呢?
[生甲]紫外线能促使人体合成维生素D,这种维生素有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所以儿童常晒太阳能预防缺钙引起的佝偻病.但是过高的紫外线会使皮肤粗糙.甚至诱发皮肤癌.
[生乙]紫外线有荧光作用,有些物质受到紫外线照射时能够发出可见光.日光灯管的管壁上涂的就是一种荧光物质.大额钞票上也有用荧光物质印刷的文字,用紫外线照射则会发出可见光,这是一种防伪措施.
[生丙]紫外线能杀死多种细菌,所以医院和食品店常用紫外线消毒.
[生丁]紫外线很容易使照相底片感光.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后讲解.
1.紫外线的频率范围是7.5×1014 Hz~5×1016 Hz,在光谱上位于可见光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2.不要误认为紫外线是紫色的或蓝色的,紫外线是看不见的“不可见光”.紫外线看起来是淡蓝色的,那是因为除了紫外线外,它们还发出少量蓝光和紫光.
3.地球上的天然紫外线,来自太阳光.地球周围的大气层阻挡了大量的紫外线进入地球表面,才使地球上的生物获得生存的条件.为了保护人类生存家园.我们应有环保的意识,承担起环保的责任和义务.
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3.红外线的特性及应用.
4.紫外线的特性及应用.
四、布置作业
阅读本节课文.
五、板书设计
1. 光的色散: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3.红外线
特性
①红外线的热效应强.
②红外线的穿透云雾的能力很强.
应用
①利用红外线加热物体.
②利用红外线实现遥感、遥控.
4.紫外线
特性
①紫外线的化学作用.
②紫外线的生理作用.
③紫外线的荧光效应.
应用
①紫外线可使照相底片感光.
②紫外线的生理作用.
③医用消毒、防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