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名著导读《论语》知识点整理及孔子生平介绍
论语的文学常识知识点总结
论语的文学常识知识点总结论语的知识点一、文学常识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
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二、关于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后人尊为“至圣”“圣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
孔子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
三、字词积累1、通假字(1)不亦说(yuè)乎。
(“说”同“悦”,愉快。
)(2)诲女(rǔ)知之乎。
(“女”同“汝”,你。
)(3)是知(zhì)也。
(“知”同“智”,聪明。
)2、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
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一定的时间。
(2)温故.而知新。
故: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体会,新的发现。
(3)见贤.思齐焉。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3、古今异义(1)可以..为师矣。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2)是.知也。
是:古义,这,这个,这样。
今义,表示肯定判断的动词。
(3)死而后已。
.. 已: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4)三.人行。
三:古义,表示多。
今义,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1)而:①学而.时习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温故而.知新。
而:表承接。
②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表转折,却。
(2)知:①人不知.而不愠。
知:了解。
②温故而.知新。
知:领悟。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明白。
④是知.(zhì)也。
知:同“智”,聪明。
5、涉及的成语(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见贤思齐(5)三人行,必有我师 (6)择善而从 (7)任重道远(8)死而后已 (9)岁寒松柏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 学而不厌 (12) 诲人不倦 (13) 不耻下问四、区分内容1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
高中必读论语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读论语知识点总结1. 孔子的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体系贯穿于《论语》全书。
其中,孔子的思想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仁者爱人”,“人不仁,无法立身”。
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德观念,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体谅,互相关爱。
义是指孔子所强调的正义和公平,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义来行事,才能取得天命。
礼是指社交礼仪和行为规范,孔子主张人们要以礼来治国,以礼来修身。
智是指思想的敏锐和明晰,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具备智慧,才能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判断。
信是指诚信和信用,孔子认为人们应该信守承诺,建立诚信的人际关系。
2. 孔子弟子的思想除孔子之外,《论语》中还记载了孔子的一些弟子的言行,他们也对仁、义、礼、智、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比如,子路主张“吾日三省吾身”,自我反省,修身养性;子贡提出“舍我其谁”的思想,强调个人的责任和担当;颜渊则强调修养个人的品德和道德。
这些弟子都在不同的角度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发扬和深化。
3. 政治思想《论语》中也涉及了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主张仁政,以仁治国,他认为君主应该具备仁德,爱民如子,体谅百姓的疾苦,并以民为本,实行民本政治。
同时,孔子也主张用礼来治理国家,礼乐之邦,使人民安居乐业。
此外,孔子也提出了富国强兵的政治主张,认为国家应该富强,才能保住国家的疆土。
4. 教育思想在《论语》中,孔子还提出了他的教育思想。
孔子认为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他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学诗,无以言”等教育观念。
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主张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同时,他也主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强调教育要以立身为本。
5. 家庭伦理《论语》中也包含了孔子对家庭伦理的思考。
孔子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睦才能社会和谐。
他主张孝道,认为孝敬父母是人之本,是立身之本。
同时,孔子也提出了妇女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妇女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从小就应该明辨是非,注重修养品德。
《论语》名著导读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臣愚以为:‚诸不在 ‘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通,勿使并进。邪辟 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 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 董仲舒
意思是:
如果没有孔子,中国的历 史会比黑夜还长.
汉平帝时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唐代开始加封为‚文宣王‛ 元代又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代以后封为‚大成至圣先师‛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罗大经《鹤林玉露》载:
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
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
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
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 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宋代儒学的变革——理学
程颐程颢兄弟和大儒周敦颐 改革儒学,使其更加符合封建伦理道德 和政治统治,时称“理学”。 南宋朱熹为“理学”的集大成者, 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进 一步明确了“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 德。
1974年1月18日 毛泽东发动“批林批孔”运动
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开的批林批孔大会
现代新儒家
1921年,以学衡社为主阵地,以纯学术 的形式融化新知昌明中国文化的精粹, 标志儒学和中华文明的复兴。代表人物 有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 钱穆、冯友兰等人。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 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孔子的“仁”的思想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仁”不是自然人欲,也不是克制或消 灭这“人欲”的“天理”,而是约束自 己,使一切视听言行都符合礼制,从而 产生“仁”的情感。
孔子的交往之道
论语导读知识点总结高中
论语导读知识点总结高中导读:《论语》是孔子及孔门弟子言行录的集录,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后学编成。
《论语》代表了孔子的思想和对社会伦理的看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本文将对《论语》的内容、思想以及影响进行总结和导读,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论语》这一经典著作。
一、《论语》的背景及形成1.《论语》的背景:《论语》是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后学整理而成的,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集录。
《论语》大多数篇章以对话形式呈现,包括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和他们的日常言行。
2.《论语》的形成:《论语》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汇集材料、整理、编辑三个步骤。
汇集材料是指孔子的弟子们逐渐记录、记载孔子的言行。
整理是指后来的学生将这些材料整理编纂为书。
编辑是指各个版本不断修订、整理成为现在的形式。
二、《论语》的内容1. 《论语》的体裁:《论语》包含了一系列关于孔子思想和言行的记录。
内容涉及政治、伦理、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
2. 《论语》的主要内容:《论语》全书共有20篇,主要内容包括孔子和弟子的言行、思想观点、对社会伦理的看法、政治理念等。
例如《学而》篇讨论了人的修养、道德、学问等问题,《为政》篇探讨了治理国家的方法和道理。
三、《论语》的思想1.《论语》的道德观:《论语》强调了“仁”的思想,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孔子认为人的行为应该以仁、礼为准则,倡导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生。
2.《论语》的政治观:《论语》提出了君主专制统治的政治理念。
孔子主张仁政治国,他认为君主应该仁爱臣民,以仁义和礼制度来治国。
此外,孔子也主张君主要有道德、有品德,才能得到臣民的尊敬和理解。
3.《论语》的教育观:《论语》对教育有着深刻的思考。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以“师出有名,弟子入则,冠,学文,经习之,或不得与,或不免乎”为原则,注重师生关系,强调师傅的影响和学生的自觉。
四、《论语》的影响1. 《论语》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论语》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道德风尚和礼仪法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儒家”思想传统。
语文高一论语知识点
语文高一论语知识点论语是我国古代经典文化遗产之一,是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记录和总结。
作为一部重要的语文教材,掌握论语的知识点对于高中生学习语文非常重要。
下面将从论语的作者、内容、影响等方面,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语文高一论语的知识点。
一、作者论语的作者是孔子及其学生。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曲阜人,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孔子的思想对于我国的社会、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说被称为儒家学说,而《论语》则是儒家学说的主要经典之一。
二、内容《论语》是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记录和总结,内容非常丰富。
主要包括孔子的言行、学生的问答以及他们对于各种道德和社会问题的讨论。
《论语》的内容涉及仁、孝、忠、信等各个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论语》,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化、道德和思想。
三、影响《论语》在古代中国以及现代社会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首先,它对于我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论语》中围绕着仁、义、礼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传统。
其次,它对于后来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教育理念,强调了学生的积极主动和持续努力的重要性。
此外,《论语》也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人际关系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总之,语文高一的论语知识点主要包括作者、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还可以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认真对待论语这一重要经典,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名著导读《论语》知识点整理及孔子生平介绍
《论语》知识点整理:简介_成语_名句!《论语》是部怎样的书?《论语》是一部极为重要的传统文化经典,是记录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全书共20篇,492章,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集中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内涵一百多个成语、几百则格言警句,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
下面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源自《论语》【瑚琏之器】——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
该成语比喻人特别有才能,能担当大任。
出自《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日:'赐也何如?';子日:'汝器也';日:'何器也?'日:'瑚瑚也。
'"【敏而好学】——敏,聪明;好,喜好。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谓之'文’也。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谓之'文’也。
”【善与人交】——善于与别人交朋友。
《论语·公冶长》:“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三思而行】——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再去做。
《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下面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来自《论语》▲学习之道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后经常实践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论语导读 上课实用
名著导读《论语》2名著导读2020/6/28名著导读《论语》一、孔子其人兴办私学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了教育事业上。
他打破了教育垄断,广收门徒,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
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其中有很多是各国的栋梁之才。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一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终不见用,政治抱负难以施展。
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孔子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以传先王之道。
删改鲁史官所记《春秋》,成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二、孔子思想《论语》是先秦儒家语录体典籍,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共二十篇。
内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和方法等。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一.血缘亲情之爱:即‘‘孝悌”,这是“仁”的内涵的核心.二.仁者爱人:推己及人,要把父母子女之爱推广到一切人.三.个人品性:时时以“仁”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久而久之,即可以转化为人的内在的品质和性格.四. 理想境界: 孔子最称道的个人品德莫过于“杀身成仁”,孔子的最高社会理想则是“天下归仁”.五.仁和礼:‘‘克己复礼”为仁,只有具有道德理性自觉的仁人,其行为才能自觉地守礼或合乎礼。
思想主张一言以蔽之:克己复礼以为仁。
以德服人(德治)“仁”为根基,内核“礼”为形式,外化孝悌之道忠恕之道君臣之义,父子之道,长幼有序,男女有别。
严己宽人孝亲尊长君子与小人之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学习态度: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意动用法,以…..为耻;下:形容词做名词,不如自己的人。
5、知识点梳理《论语》
《论语》知识点整理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2、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竭尽心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我可以顺从意愿,不越过法度。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多么高尚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学问)为快乐的人。
《论语》名著导读
有:同 “又”。
立:懂得礼仪,可 以立身于世
一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知天命:指能 正确认识自己 不被外界事 物所迷惑
耳顺:指能正确 对待别人对自己
的各种评价
逾, 越过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
《论语》是一部_语_录_体散文集,是孔 子的_弟_子_和__再_传_弟_子_所辑录的孔子 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 《_中_庸_》《_孟_子_》《_大_学_》合称为 “四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 者寿。 ◆夫仁己知,患其不能也。”
忧虑,担心
否定句 宾语前置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
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评析】强调在别人不了解自己,即在自己的品德、 学识等不为人知的情况下,不埋怨别人,而是反躬 自问,反省自己的不足。这段话表明,人要有自知 之明,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名著导读
孔子像
孔子(前551~前479),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被誉为“万世师 表”、 “千古圣人”, 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子其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 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的创始人。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 (公元前551),生有异质,学无常 师。尝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 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 年五十摄鲁国相事,其后不用,遂周 游列国,年六十八返鲁。卒于敬王四 十一年(公元前479),年七十三。
高考论语必考知识点
高考论语必考知识点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对于中国人而言具有极高的重要性。
在高考中,论语常常是考查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对高考论语必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儒家学派创始人。
高考中常常考查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包括他的出生地、教育理念、政治主张等等。
二、论语的基本特点和组成论语是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
它以言简意赅、言犀利、语重心长为特点,内容兼具道德、教育、政治等方面的思想。
三、核心思想及其内涵论语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仁、礼、孝、忠等,这些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代表着人际关系中的友善、善意和关怀;礼则是社会生活中的规范与规矩;孝则是对待父母的敬重和孝顺;忠则是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
四、经典语录及其含义论语中有许多经典的语录被广泛引用和传颂,这些语录往往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启示。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识的持续积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则告诉我们知识的掌握应当与实践相结合。
五、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虽然论语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但其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例如,“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论语告诉我们应当注重一个人的品格和内涵,而非只看表面的言辞和外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在他人身上寻找榜样的价值。
结语:高考论语必考知识点主要包括孔子的生平与思想、论语的基本特点与组成、核心思想及其内涵、经典语录的含义以及论语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等。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考生可以更好地应对高考论语相关的题目,提升分数。
论语导读知识点总结归纳
论语导读知识点总结归纳《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学习《论语》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重要途径。
一、《论语》的基本概述1. 作者和成书年代《论语》的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是一个集体编撰的作品。
约成书于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包括了孔子在世时的言行及其对话,以及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及评论。
2. 体裁和内容《论语》是一部以对话形式为主的儒家经典著作,全书共20篇,包括了学而、为政、子罕、述而、泰伯、公冶长、雍也、述而、子罕、阳货、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子张、述而、子张、中庸、颜渊、子路等。
全书以对话形式展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言行和思想交流。
3. 思想内容《论语》涵盖了丰富的儒家思想内容,包括了仁、义、礼、智、忠、孝、谦逊、诚信等各种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书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人际和谐、政治清明、社会有序等。
二、《论语》的重要知识点总结1. 学而篇学而篇是《论语》的开篇,包含了孔子的一些思想和言行,及其弟子对孔子的一些记录和评论。
学而篇主要强调了孔子的教育观念,包括了对知识、道德、修养、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2. 为政篇为政篇重点介绍了孔子对政治的看法和主张,包括了君主治国、官员品行、政治理念等方面的内容。
强调了君主要以仁义为本,官员要以贤能为本,政治要以民为本等。
3. 子罕篇子罕篇是《论语》中的一篇,包含了孔子的弟子子罕对孔子的一些见解和评论。
子罕篇主要介绍了孔子的一些言行和对话,包括了对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4. 述而篇述而篇是《论语》中的一篇,包含了孔子的弟子述而对孔子的一些见解和评论。
述而篇主要介绍了孔子的一些言行和对话,包括了对礼仪、人际关系、学问等方面的内容。
5. 泰伯篇泰伯篇是《论语》中的一篇,包含了孔子对泰伯的一些评论和主张。
泰伯篇主要介绍了孔子对政治治理和官员品行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孔子及论语简介
论语及孔子介绍
【1】孔子生平简介 【2】论语简介
孔子的生平
【1】 孔丘 (前 551 年 9 月
28 日 < 农历八月廿七 > ~前 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 一 > ),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 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之一
不平凡的出身
【1】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华夏族)后裔,故为 子姓 【2】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 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 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嫡长子排行 称伯,庶出长子排行称孟),但有足疾。在当 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 叔梁纥后来又在外纳颜氏第三女征在为妻,生 孔子,因出生之前曾在尼丘祈祷,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 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 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 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 ”摆在首要地位。
★教育思想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 有受教育的的权利。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 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 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 我师”;学习态度要端正。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 有启发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3】孔子的父亲叔梁纥 天生神力,可以 “力举城门”,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 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
【4】据民间传说孔子的出生也很不平凡, 出生之时,头顶向下凹陷,故取名曰“丘 ”。这当然是不严谨的说法,先不说孔子 是否因此得名孔丘,单是头顶凹陷就有点 玄乎。因为在现在的观点看这绝对不是什 么异象,而是新生儿严重缺钙的表现。这 样的新生儿一般智力都有点问题。然而事 实上恐怕没人敢说孔子是“脑残”
《论语》导读第一讲——孔子的时代与生平(共55张PPT)
—《史记·孔子世家》
北京国子监孔子像 山东曲阜孔子雕像
衢州孔氏南宗家 庙孔子行教像
吴道子所画的经典孔子像 南宋马远画孔子像
陕西长武县民间收 藏的明代孔夫子青 铜造像
西周初期在思想上奉行敬天保民之说。施行裕民政治,实现 了社会的安定繁荣。
西周后期,内外矛盾不断加剧,国力日益衰弱。周幽王奢侈 淫逸,贪婪无厌。终于在犬戎进攻下国破身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放弃镐京迁都洛邑,从这年到公元前 476年,是中国史上的春秋时代。
平王东迁以后,王室日益衰微。各诸侯国不再定期向天子纳 贡、朝觐、述职,东周王室失去了诸侯朝聘贡献这一重要收入。 地小贡少的东周天子已不能对诸侯国发号施令,只是在名义上 保持天下共主的地位。
20岁,委吏(仓库)乘田(牛羊); 尝为季孙氏牧牛羊
21岁,任司职吏,司吏人口。
29岁,(公元前523年,鲁昭公19年。)孔子学琴于师襄子。
神农氏造五弦琴,禁止淫邪,匡正人心。桐木,能知闰 年,能知秋,
长三尺六寸,象征着一年三百六十日; 宽六寸,象征六合;前广后狭,象征尊卑; 五弦,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 大弦为君,小弦为臣。宫、商、角、徵、羽五音。
先祖为宋国君主
周封纣的庶兄微子启于宋。
微子启—弟微仲—后四世弗父 何为宋卿。
弗父何—宋父周—世子胜—正 考父—五世孔父嘉(“五世亲尽, 别为公族”,遂为孔氏)
后四世木金父—孔防叔—伯 夏—叔梁纥—孔子
孔姓第一人——孔父嘉 夏邑县的孔子还乡祠
2、孔子生平
孔子的形象 “生而首上圩顶”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
论语入门知识点总结归纳
论语入门知识点总结归纳1. 孔子的生平《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因此要想深刻理解《论语》,就必须了解孔子的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社会、政治、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儒家思想的核心《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里面包含了孔子的言论和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
其中,仁是最重要的思想。
孔子认为,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仁是一种道德品质,包括关心他人、关爱他人、宽容他人、理解他人等。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了仁的重要性,并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强调和体现仁的价值。
3.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了“三纲五常”的教育思想。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是上下级、父子、夫妇关系的准则;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对自己的弟子进行教育,还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了教育指导。
4. 孔子的政治思想在《论语》中,孔子对政治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他提出了“治国有道,以德为先”的政治理念。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首先要以德治国,要注意培养人民的德性和道德,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在《论语》中,孔子对不同的政治问题和现象都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5. 儒家与其他学派的辩论《论语》中还记录了孔子与其他学派的辩论。
在孔子时代,除了儒家外,还有道家、墨家、法家等多个学派。
他们彼此之间进行了理论交锋,争论各自的主张。
在这些辩论中,孔子经常表现出聪明睿智的一面,通过言辞和逻辑争辩,宣扬儒家的思想和主张。
6. 《论语》的价值与影响《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历史、教育等价值。
孔子的知识点总结
孔子的知识点总结一、孔子的生平孔子生于鲁国(今山东省南部),他的父亲叫丘,是一个贵族,但并不富裕。
孔子的母亲早逝,由父亲亲自抚养成人。
孔子年幼时就非常聪明,对学问非常感兴趣。
后来,他担任了鲁国的官职,但由于他对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进行批评,最终辞官离开。
后来,孔子周游列国,传授自己的思想,并试图找到一个可以实践自己思想的地方。
但他并没有真正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最终返回故乡,终老在鲁国。
二、孔子的思想1. 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最重要的价值观念。
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体现出人性的善良和慈爱。
他认为仁是一种情感、品德和行为方式,是指导人们行为的理想准则。
2. 礼:孔子提倡重视礼仪和规范,认为人们应该遵守传统礼法,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尊重传统习俗和规范,从而使社会秩序井然、和谐稳定。
3. 忠:孔子强调忠于国家、忠于君主、忠于家庭和友情。
忠诚是他所提倡的一种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使人们能够尽心尽力地办好自己的岗位,做到忠诚、勤奋和奉献。
4. 孝:孔子认为孝是人伦关系的根本,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对于家庭和社会的和睦稳定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倡导子女应该孝敬父母,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
5. 信:孔子强调人们应该言行一致、言行可靠。
信是指言行合一,言行一致,不虚伪,不欺骗,不说假话。
只有信,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友谊。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强调一切教育都应该以德为先。
他认为对学生品德的培养才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他倡导严师胜友,认为学生应该尊重师长,孝敬老师,并且学会向老师学习。
孔子主张注重语文数学的教育,主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师长和同学的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四、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提出“五德”,即仁、义、礼、智、信。
他认为只有君子具备这些德才能成为合格的政治领袖。
名著复习——《论语》知识点整理
名著复习——《论语》知识点整理
1. 作者和历史背景
-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人记录整理的。
-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重要的儒家学派创始人。
2. 内容概述
- 《论语》是由孔子的言行记录组成的,内容包括他的思想、
道德观念、政治理念和教育理念。
- 《论语》分为20篇,每篇都包含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对话和
言论。
3. 主要观点和思想
- 孔子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
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认为仁是人的基本美德,是实现社
会和谐的关键。
4. 重要的知识点和经典语录
-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 关键概念和理解
- 仁:关心他人,具有爱心和同情心,是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
- 礼:社会礼仪和规范,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基础。
- 君子:具有高尚品德和道德修养的人。
6. 当代价值和应用
- 《论语》对于研究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有重要价值。
- 孔子的思想在现代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尤其在道德与伦理、
教育和领导理念方面。
以上是我对《论语》知识点的简要整理,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
帮助。
《论语》导读(一)——孔子和《论语》
《论语》导读(一)一、孔子的经历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一生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1.早年经历孔子早年生活非常艰难,三岁时,父亲就病逝了,他和他的母亲被父亲的正妻赶出了家门。
母亲就带着幼小的孔子来到曲阜的一条叫阙里的街上过着清贫的生活。
贫困的生活使孔子很早就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的本领。
15岁时,孔子就将自己的志向定在做学问的方向上。
20岁时,开始做委吏,也就是当了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官。
25岁时,开始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孔子开始开办私人学校。
2.中年经历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33岁的孔子被迫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
到公元前504年时,孔子回到鲁国但没有出仕,而是退隐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随孔子学习。
公元前499年,52岁的孔子再次出仕,担任鲁国大司寇,并行使相国的权力,鲁国出现非常安定的局面。
3.周游列国公元前497年春天,孔子政治上渐渐不得志,不得已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他带着弟子先到了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又被迫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公元前492年,孔子六十岁,经过郑国到陈国去,结果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落魄得如同丧家之犬。
4.晚年生活孔子周游列国14年,经过百般努力仍然无法推行自己政治主张,公元前483年,又回到了鲁国。
68岁的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
二、孔子的贡献和地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他开创的儒家思想成为了我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对我国,乃是整个东亚、东南亚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四年,这种精神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学者。
论语高考知识点总结pdf
论语高考知识点总结pdf一、《论语》的作者《论语》的作者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孔子整理了“春秋”等古文献,并总结和阐述了自己的思想,形成了《论语》中的言行录。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和总结,是孔子学说的集大成者。
二、《论语》的内容《论语》共20篇,大部分为对话形式,以言行录的方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和弟子的弟子们的言论和行动。
全书主要集中于教育、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包括仁、孝、忠、信、礼、义、治国、修身养性等,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1. 仁:《论语》中多次提到仁的重要性,并强调仁爱是做人的根基。
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
2. 孝:孝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论语》中强调了孝道对于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
3. 忠信:《论语》中多次提到忠信,孔子认为忠诚和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4. 礼:孔子重视礼仪,认为礼仪习惯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5. 治国:《论语》中涉及到了关于政治和治国的观念,孔子提出了君臣、父子、朋友之间相处的原则。
6. 修身养性:《论语》中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者,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等名言。
《论语》的内容丰富多彩,包含了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和哲学思想的精华,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价值观念。
三、《论语》的思想《论语》的思想融合了孔子的生活哲学、伦理观念、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
《论语》反映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最核心的思想是“仁”,即爱心、仁爱、仁义、仁德等。
《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反身性善”思想,主张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并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从教育方面来看,孔子提出了针对不同人的不同教育方式的思想,主张培养人的品德和个性、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此外,在政治方面,孔子提出了仁政思想,强调了君子治国的原则和方法。
高二语文论语十则知识点
高二语文论语十则知识点一、入门知识点:论语的背景与作者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编著。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他提出了儒家思想,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二、思想体系:仁、礼、义的核心1. 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观念。
仁指的是人类之间的情感关系、道德修养以及行为规范。
《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优则仕”,强调通过修养自己的品德来服务社会,实现个人的完善与社会的和谐。
2. 礼:礼是孔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礼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遵循的规范、仪式和行为准则。
通过遵循礼仪规范,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3. 义:义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包括道德义和法律义,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守的准则和观念。
通过遵守义理,可以实现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的运行。
三、教育观:以“学而时习之”为核心1. 学习的重要性:孔子非常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不断地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才能和修养,实现个人的追求和价值。
他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说通过学习,可以获得快乐和知识,同时也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2. 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孔子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他主张要以德治国,并通过儒教经典的学习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
《论语》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君子学道则爱人,好学则仁慈,知识然后审,审然后知,知然后定,定然后能。
能然后可以任生。
孰不素餐终日,葫芦管上砥柱。
”3. 教育方法:孔子提倡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他认为教育需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性格和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他曾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强调学生应该保持虚心好学的态度,不以问问题为耻。
四、家庭伦理观:亲兄弟,明也不可无义孔子非常重视家庭伦理关系,并强调家庭是社会基本单位的重要性。
论语孔子知识点总结
论语孔子知识点总结本文将从《论语》中总结孔子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主要包括孔子的生平事迹和思想理念,希望能够对读者进一步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有所帮助。
一、孔子的生平事迹孔子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家境殷实。
他的父亲名叫孔鲤,是鲁国的贵族,而母亲则是外戚后稷氏的女儿。
孔子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对经史等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年轻时,孔子曾历经贫困和逆境,但他从不放弃对学问和理想的追求。
孔子在鲁国的郑武公任相国时,出任过韩国的司空和卫国的司寇,后来又担任过鲁国的司政、司寇和司空等官职。
但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并没有得到实现,他因政治立场而多次受到排斥和打压,最终一次次遭到失败。
不过,尽管如此,孔子对政治仍有着极大的兴趣,一生致力于治国安邦。
孔子一生辗转于鲁、齐、卫、陈、楚等国之间,尝试向国君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够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他一直不断寻求可以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但最终未能如愿实现。
公元前479年,孔子因病逝世于鲁国都城曲阜。
二、孔子的思想理念1. 仁爱之道孔子提倡仁爱之道。
他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要做别人对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孔子主张“仁”,认为“仁者以宽厚信爱之”,并强调了仁的深切内涵。
他认为,仁者就是要有人情味,能理解他人之苦,以诚待人,做到与人相处和睦、宽厚、宽恕、宽宏大量,做到宽仁大量,以爱之情待人。
2. 善治之道孔子主张善治之道,“政之所安在民”,即治国安邦的根本在于得民心。
孔子提倡贵贱、贤与愚、贫与富、贱与贵无不高视,强调真诚与共识,强调了道德规范和政治体制的重要。
3. 学习之道孔子主张学习之道,认为“学而时习之”,“学而优则仕”,即要不断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
他提出“温故而知新”,认为要重视传统,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在孔子看来,学问是一种能够启示人类社会如何生存,如何运作的力量,所以他对于学问十分重视。
4. 处世之道孔子提出了处世之道,认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对待他人时,要用同等标准来对待他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知识点整理:简介_成语_名句!《论语》是部怎样的书?《论语》是一部极为重要的传统文化经典,是记录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全书共20篇,492章,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集中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内涵一百多个成语、几百则格言警句,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
下面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源自《论语》【瑚琏之器】——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
该成语比喻人特别有才能,能担当大任。
出自《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日:'赐也何如?';子日:'汝器也';日:'何器也?'日:'瑚瑚也。
'"【敏而好学】——敏,聪明;好,喜好。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谓之'文’也。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谓之'文’也。
”【善与人交】——善于与别人交朋友。
《论语·公冶长》:“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三思而行】——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再去做。
《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下面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来自《论语》▲学习之道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后经常实践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5.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
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
6.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7.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君子之道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
3.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4.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5.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6. 君子下达,小人下达。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
7. 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孔子说)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别人。
▲修身之道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孔子说)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2.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
行容一个人的处世态度,当为世所用时,则积极努力地去做;当不为世所用时,则退而隐居起来。
3.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孔子说)国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国家无道,还要正直,但说话要随和谨慎。
4.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孔子说)危险的地方不去,混乱的地方不住,国家有道则出去做事,国家无道则隐居起来。
5.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孔子说)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在诸侯国做官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也不怨天尤人。
6.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孔子说)有过错却不加以改正,这才是真正的过错。
7. 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说)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
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社会、伦理、情感1. 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说道)奔流而去的河水是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地不停流。
形容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2.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无兄弟也。
君子对工作谨慎认真,不出差错;和人交往态度恭谨而合乎礼节。
那么普天之下到处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3.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孔子说)没能侍奉好人,怎么能侍奉鬼呢?在君父活着的时候,如果不能尽忠尽孝,君父死后也就谈不上孝敬鬼神。
他希望人们能够忠君孝父。
4.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5.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6.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气却不可以改变。
7.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孔子说)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8.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工作之后还有余力的就应该去学习、进修,不断提高自己;学习、研究之余要多参与具体的工作与实践。
9.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读《论语》,能提升价值判断能力,成熟心智,明辨是非,懂得善恶美丑,使人的一生进退有依据,培养仁、义、礼、智、信的人格道德素质。
读书的目的是让自己找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此来培养心灵健康、善良诚信的好人,造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才,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秀文明。
孔子生平整理:▲一、孔子年表钱穆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男,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孔子年表”出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出版《论语新解》一书。
鲁襄公二十二年(西历纪元前五五一年)孔子生。
鲁襄公二十四年孔子年三岁。
父叔梁纥[hé和]卒。
鲁昭公七年孔子年十七岁。
母颜征[zhēng争]在卒在前。
鲁昭公九年孔子年十九岁。
娶宋幵[jiān坚]官氏。
鲁昭公十年孔子年二十岁。
生子鲤,字伯鱼。
鲁昭公十七年孔子年二十七岁。
郯[tán谈]子来朝,孔子见之,学古官名。
其为鲁之委吏乘田当在前。
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年三十岁。
孔子初入鲁太庙当在前。
琴张从游,当在此时,或稍前。
孔子至是始授徒设教。
颜无繇[yóu由]、仲由、曾点、冉伯牛、闵损、冉求、仲弓、颜回、高柴、公西赤诸人先后从学。
鲁昭公二十四年孔子年三十四岁。
鲁孟厘[应作“釐”,音xī(西),古同“僖”,用作谥号;此人为鲁国大夫]子卒,遣命其二子孟懿子及南宫敬叔师事孔子学礼。
时二子年十三,其正式从学当在后。
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年三十五岁。
鲁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奔于齐,孔子亦以是年适齐,在齐闻韶乐。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鲁昭公二十六年孔子年三十六岁。
当以是年反鲁。
鲁昭公二十七年孔子年三十七岁。
吴季札适齐反,其长子卒,葬嬴博间,孔子自鲁往观其葬礼。
鲁定公五年孔子年四十七岁。
鲁阳货执季桓子。
阳货欲见孔子,当在此后。
鲁定公八年孔子年五十岁。
鲁三家攻阳货,阳货奔阳关。
是年,公山弗扰召孔子。
鲁定公九年孔子年五十一岁。
鲁阳货奔齐。
孔子始出仕,为鲁中都宰。
鲁定公十年孔子年五十二岁。
由中都宰为司空,又为大司寇。
相定公与齐会夹谷。
鲁定公十二年孔子年五十四岁。
鲁听孔子主张堕[ huī辉,古同“隳”,毁坏]三都。
堕郈[hòu 后],堕费,又堕成,弗克。
孔子堕三都之主张遂陷停顿。
鲁定公十三年孔子年五十五岁。
去鲁适卫。
卫人端木赐从游。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岁。
去卫过匡。
晋佛肸[bì xī碧溪,春秋末年晋卿赵鞅的家臣,为中牟的县宰,但投靠范氏、中行氏]来召,孔子欲往,不果,重反卫。
鲁定公十五年孔子年五十七岁。
始见卫灵公,出仕卫,见卫灵公夫人南子。
鲁哀公元年孔子年五十八岁。
卫灵公问陈[“陈”即“阵”,行兵布阵之意],当在今年或明年,孔子遂辞卫仕。
其去卫,当在明年。
鲁哀公二年孔子年五十九岁。
卫灵公卒,孔子在其卒之前或后去卫。
鲁哀公三年孔子年六十岁。
孔子由卫适曹又适宋,宋司马桓魋[tuí颓]欲杀之,孔子微服去,适陈。
遂仕于陈。
鲁哀公六年孔子年六十三岁。
吴伐陈,孔子去陈。
绝粮于陈、蔡之间,遂适蔡,见楚叶公。
又自叶反陈,自陈反卫。
鲁哀公七年孔子年六十四岁。
再仕于卫,时为卫出公之四年。
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年六十八岁。
鲁季康子召孔子,孔子反鲁。
自其去鲁适卫,先后凡十四年而重反鲁。
此下乃开始其晚年期的教育生活,有若、曾参、言偃、卜商、颛[zhuān专]孙师诸人皆先后从学。
鲁哀公十二年孔子年六十九岁。
子孔鲤卒。
鲁哀公十四年孔子年七十一岁。
颜回卒。
齐陈恒弒其君,孔子请讨之,鲁君臣不从。
是年,鲁西狩获麟,孔子《春秋》绝笔。
《春秋》始笔在何年,则不可考。
鲁哀公十五年孔子年七十二岁。
仲由死于卫。
鲁哀公十六年(西历纪元前四七九年)孔子年七十三岁,卒。
▲二、孔子一生李零李零,男,祖籍山西武乡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从事先秦考古研究及中国古汉语研究。
其主要著作有《孙子古本研究》《李零自选集》等。
“孔子一生”“孔门弟子”两文出自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
孔子一生,很不得志。
他活了73岁(或74岁),现在很一般,过去,算是活得很长。
《春秋》十二公,最后四公,襄、昭、定、哀,他都赶上了。
10岁以前,襄公还在。
10岁以后,是昭、定、哀,正好在春秋晚期这一段。
孔子是个苦孩子,小时候,“贫且贱”(《孔子世家》)。
传说孔子出生时,爸爸70岁,妈妈20岁,他是老阳少阴所生。
有人说,这种孩子特别聪明,不知有没有遗传学的道理。
司马迁说,小时候的孔子就不同一般,他玩游戏,都是表演行礼,“常陈俎豆[zǔ dòu祖逗],设礼容”;父母死了,都是他一人发送,合葬于防山(在今曲阜东),真是大孝子;服丧期间,他去参加季氏的宴会,被阳货轰了出来,很受刺激(《孔子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