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新课标1卷(全国乙)文综历史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高考新课标1卷(全国乙)文综历史解析相信大家拿到昨天的试卷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整体上比去年的要简单,考察的知识点比较传统,比较稳,试卷中出现题目热点也在我们平时的把握之中,在平常的练习中也会经常见遇到,具体内容如下。
12个选择题目,依然是秉承并延续了去年的模式与设问方式,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C
这道题的知识点是儒家思想,去年此部分的选择题中没有涉及儒家思想的题目,今年大家准备这四个选择题的时候,如果准备了儒家思想方面的,那这时候是有用武之地的,看同学对汉代儒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和掌控的能力。
A选项中五经是孔子自己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空子弟子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五经的话可以很简单的排除掉。
B选项中“背离”这两个字,和儒学的传统和发展历程是不符合的。
D选项儒学由秦始皇焚书坑儒而断绝,断绝不符合历史事实。
所以分析以后选择C,儒学是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下来的。
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铁力牛耕、节气农时)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未体现)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东汉田庄经济)
答案:D
画像这个题不是十分陌生,山东卷曾经出现过,考察小农经济,主要在这个地方队四个选项进行了考察和区分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如果不看选项很像在优美的跳舞,精耕细作具体指向生产工具的进步。
C选项与D选项相悖。C选项中土地公有制在中国古代不是没有出现,比如说在唐代,东汉末年都出现了一些田庄,课时在田庄里都是共同劳动共同生产,在田庄里的人有对农业生产的责任也有保护农庄的义务,东汉田庄经济发展的会比较充分一些。
故D。
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答案:A
中国古代史官的记史原则,记史求真,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遵守此原则方可称为良史。代表《史记》、赵盾弑其君。
此题重在考查史学理论,史学方法,尤其是中国古代史官的优良传统。
今年12个选择题中比较新颖的考察点。给大家一个小小的技巧,我们在评价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如果在选项中出现全部肯定或全部否定的时候,这个选项都需要斟酌,另外就是中国古代史在我们学习的时候我们一般都强调最具史学价值的正史。
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C
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从这里开始就是所考的第二部分内容,中国近代和中国现代新中国历史,也是所有12个选择题中最简单的,直接考察了中国近代经济的演变过程,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也给大家举了例子,大家现在在生活中也能经常听得到。这些变化是1840年之后再中国慢慢出现的,如果市场上有要求的话,那么就会有所供应。这个情况表明的一定是本质问题。A选项中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这个地方用了开始这个词,跟我们发展一定是不符合的。B基本自然经济,自然经济真正被取代是在1956年,取代这个词就不恰当。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是在1978年,以改革开放为节点,点线面的规则开始开放。
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29题开始难度有所提升,在平时练习的时候也要注意一定的军备优势。
A中用了已完成这个词,绝对肯定,所以我们要分析一下,我们会知道这三个字用在这个时间点是不是恰当的。所以A和C这两个选项都是比较明显的错误。D选项我们在分析的时候是1840年以后,社会发展的主题就是救亡图存,国外也想把中国变成殖民地,所以一定不会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外部援助,所以D选项跟我们所学的历史也是不符合。
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 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
30题在这里出现比29题还要难一些。这个地方有同学说A选项很难排除,我们来具体看一下。这个题可以看出中国是考察方向,也体现出了出题者的求真的担当精神。1943年看到这个时间点是抗日战争时期,我们一定要记住。
相持阶段国民政府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
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答案:B
50年代-一边倒
50年代末-60年代,两个拳头出击
60年代末-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
80年代、90年代,无敌国外交,国家利益
1965年时间点,发展史拓展了一下,50年代一边倒:苏联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我们都倒向苏联。50年代末苏联的,中苏两国从1959年开始破裂,是新中国外交史上比较困难的一段时间。60年代末到70年代,尤其是在尼克松访华以后,中美关系正常化,从此之后中国的外交开始出现了缓和的局面,在中日关系、中美关系建交后,外交关系一路往东延伸,也和整个西欧连成一大片。1965年这个时间正好符合一条线一大片80年代和90年代随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我们的原则是无敌国外交,1965年这个时间点对应着1959年这个时间点,中苏关系破裂后,我们专注于西方国家外交关系。稍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