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咬文嚼字[2020年最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 ”字形象鲜明,突出了春天变化的过程。 六、课堂小结
我们通过本文学习, 知道了我们不但读书应该咬文嚼字, 写作更应该字斟句酌。 这不仅
是技术问题,更是态度问题。希望同学以后应该发扬认真的态度,钻石的精神,认真读书,
认真写作。
2.背景探寻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媒介和手段。然
而,长期以来文学研究、文学批评对语言不够重视。一般人也常常把推敲文字看成是
“雕虫
小技 ”,不太重视语言修养,不注重推敲文字,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针对这一现象, 朱光潜先生写下了这篇文章,指出: “文学是件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
想精髓,揣摩写作艺术,则最好能 “咬文嚼字 ”。再则,阅读经典作品,尤其是文学类的,要
真能吸取其中的营养,还是得下 “咬文嚼字 ”的功夫。
②人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在逐步提高的。对于阅读障碍比较大的作品,开始不妨
“不求甚
解 ”,以后再慢慢 “咬文嚼字 ”,或者不必 “咬文嚼字 ”,就豁然贯通了。
所以说,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 “不求甚解 ”和 “咬文嚼字 ”:它们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认识
明确:过分的斟酌字词句,也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在文中是贬词褒用。指 “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 。
2.全文可分为哪几个部分?试给文章划分层次。 (学生再次浏览课文, 注意圈画每个自然段中的关键句、
主旨句等, 再根据每段所讲内
容划分层次,会归纳概括文段信息。)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5 段),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 3)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 4)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
( 5)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古时用木板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
( 6)陈言务去:指写作时务必除去陈旧的言辞,努力创造、革新。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自主思考问题。
1. “咬文嚼字 ”的本意是什么?在文中该如何理解?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指出成语本意即可,在文中的理解可以在第三段里有所提及,可提示学生注意理解。 学生根据问题提示在文章中筛选出主要信息。)
论述联想的正面意义, 说明用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 确定与控制。控制好了, “可以使意蕴丰富 ”,控制的不
对比论证
剖析
好,则 “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 ”。
“柳腰桃面 ”等套语 的评述
指出误用联想意义的负面效果,引出 “套板反应 ”, 并说明 “套板反应 ”是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 情趣。
小结:通过论证,作者指出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寻求思想情 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2.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 这一点?
分析: 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强调语言是跟着感情走的, 强调更动 了文字的同时就更动了思想感情, 文字的推敲, 其实是在情感上的推敲。 这个观点抓住了语 言的本质,从这一点出发对问题的理解就能够清晰一些了。
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分析: 学生能从每段中提炼出主要事例, 能归纳概括出关键信息, 并能根据作者的分析 理解举出这一事例要说明的观点。
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完成下面表格。
事例
道理
论证方法
郭 沫 若 对 “你
针对同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从
“句
是 没 有 骨 气 的 文 式不同,意味不同 ”的角度强调不论何种句式,都必须
(使学生在学完一课之后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
在归纳总结时启示要明确, 有理有
据,条理清晰,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第一,咬文嚼字 “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如文中对 “你这 ”式、 “你是 ”式两
种语法的探究比较,告诉我们,无论阅读还是写作一个字都不能马虎。 第二, 咬文嚼字要有较强的语感, 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及进行由此及彼、
第二部分:(第 6、 7 段),说明文字善用联想的意义。 第三部分: (第 8 段),总结全文,点明读者应从文章阐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领略并
运用文字应有的谨严精神,养成琢磨的好习惯的主旨。 四、深入探讨,合作交流
1.在文中我们明白了 “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的 “咬文嚼字 ”这
个道理,那么作者选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这些例子分别说明什么道理?并思考
8. 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写作思路。 2.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文中论证方法。
3.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
重点难点
“咬文嚼字 ”精神。
1.理清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理解并能正确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学习举例论证的写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他把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 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大家猜一
举例子,析观点上都很有特点,在写作上有很多可借鉴之处。 明确: ( 1)举例典型,论证有方。作者举例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时,
所举例子都很典型,很精辟,说服力极强。如文中所举用字成功之例,都是名篇中的名句,
并且事例的类型也不尽相同,从句式上、字数上、字眼上,正反相间,有古有今,避免了重 复,又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由表及里的思考
能力。如文中作者对 “推 ”“敲 ”二字的品味。 第三, 咬文嚼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要敢于创新。 如文中作者就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
样,对于郭沫若、王若虚、韩愈这些名人,不盲从,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2.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语中提出了 反,请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的看法。
“读书不求甚解 ” 观点,恰与本文作者的观点相
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他旨在引导人们体会语言
文字的妙处,养成 “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精神,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学生齐读,了解作者写作目的。)
3.释义 ( 1)援例:引用成例。援:引用。
( 2)锱铢必较: 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 都十分计较。 锱、 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形成统一看法。老师引导总结:
《不求甚解》专就读书而言, 《咬文嚼字》虽然主要是从写作的角度来讲的,但也反映
了作者对读书的主张。比较两篇文章的观点,要从读书方面来谈。 ① “不求甚解 ”和“咬文嚼字 ”这两种读书方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
如果为的是开阔视野、获取信息,那么 “不求甚解 ”能大大提高效率;如果意在领悟作品的思
猜他是谁呢?人生在世,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都需要有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今 天我们来学习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感受其中的精神和价值所在。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朱光潜, (1897-1986), 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
基者之一。代表作品 :《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人 ”的修改
为准确的表达思想情感服务。
王若虚对《史 记》李广射虎一段 的改写
对王若虚修改的否定和批评, 作者以此为例说明文 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例证法
贾 岛 “僧 推 月
此例说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 每个字所蕴含
下门 ”一句的推敲
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突出为文炼字的重要性。
引证法
苏轼《惠山烹 小龙团》中诗句的
提出的一种读书方法, 它们之间构不成彼此否定的关系, 它们的存在也不会排斥别的读书方
法。
3.鲁迅把 “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成 “忍看朋辈成新鬼 ”,这一改在感情上有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老师引导总结:
“忍看 ”含有反问语气,悲愤的感情表达得更为强烈。
4.王安石把 “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为 “春风又绿江南岸 ”,表达上有什么变化?
( 2)叙议结合,析评交织。如文章开篇举出炼字的例子,边举例,边分析,边讨论, 叙中有议,评不离析。文中提出的观点有事例做论据,有分析作支撑。全文道理与例子、观
点与材料结合紧密,周密而精要。 五、拓展延伸
1.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 同学们谈谈自己的认识。
“咬文嚼字 ”的水平极高, 这对我们 “咬文嚼字 ”有什么启示?请
明确: 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是为了指出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是从文字和情 感上的推敲出发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在阅读时,品味语言,更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透彻,情感凝练,这样才能 恰当的使用语言文字。
3.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这篇课文是随笔,却有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在写法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