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

合集下载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网络和新媒体是当代社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人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网络和新媒体的概念、历史、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网络和新媒体的概念网络是指由一定数量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线路互相连接而成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网络的核心是信息传递和数据交换,通过计算机将数据或者信息转存到一个地方,共享无数人。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信息交流和获取的主要途径。

新媒体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数字化、终端多样化等技术实现的信息内容的生产、传播和利用方式。

它是一种新的传媒方式,包括了网络媒体、数字电视、移动通信、电子书籍等多种形式。

新媒体提供了更加便利快捷的信息发布方式,同时也成为了广告、文化传播等领域的重要工具。

二、网络和新媒体的历史网络和新媒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

那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障信息传输安全,开发了一种名为互联网的技术,这是当今互联网的前身。

1989年,英国物理学家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万维网协议,为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开辟新的大门。

从那以后,互联网和新媒体开始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三、网络和新媒体的影响1.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购物、学习、娱乐等,同时也可以和朋友、亲人随时随地保持联系。

人们不再需要强制性的时间和地点,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这极大地增加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灵活性。

2.企业的商业模式的转变互联网和新媒体也深刻地改变了企业的商业模式。

通过网络,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网上商店,实现线上线下销售的无缝衔接,从而扩大更多的销售渠道,增加收益。

同时,企业也开始通过新媒体进行品牌传播和宣传,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影响力。

3.社交网络的出现和发展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社交网络也应运而生。

社交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自由的社交平台,同时也成为了广告和营销的重要渠道。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 课程代码:ZJ12040022.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能力课程3.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必修4. 课程目的:本课程主要介绍新技术与新媒体的流变及其当下发展态势;网络与新媒体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网络与新媒体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意义、基本功能;网络与新媒体给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特别是传媒业带来的变化、挑战与机遇。

5. 学时与学分:学时为39学时,理论30学时,课内实践9学时,学分为2.5学分。

6. 建议先修课程:无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网络与新媒体绪论计划学时:3学时基本要求:(1)了解新传播革命的本质、基本特征、挑战。

(2)掌握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

基本内容:(1)人类社会的四次传播革命。

(2)新传播革命的本质、基本特征、挑战。

(3)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

思考题:1、新传播革命的本质是什么?2、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是什么?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计划学时:3学时基本要求:(1)理解新媒体的基本特征与主要类型。

(2)掌握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及难点: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基本内容:(1)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

(2)新媒体的基本特征、主要类型。

(3)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思考题:1、新媒体的技术特征、传播特征、外部效果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2、从硬件角度、软件角度、经营性质、应用功能如何给新媒体分类?第三章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计划学时:3学时基本要求:(1)掌握互联网的基本功能。

(2)掌握互联网各方面的应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应用。

基本内容:(1)信息传播的通道。

(2)知识生产、人际交往的平台。

(3)娱乐新天地。

(4)商务活动的平台、意见自由市场。

思考题:1、从信息传播的通道、知识生产的平台、人际交往的平台三方面解析互联网的应用。

2、作为娱乐和商务平台,互联网的应用有哪些?3、作为意见自由平台,解析当前互联网的应用。

网络和新媒体概论

网络和新媒体概论

网络和新媒体概论网络和新媒体概论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网络和新媒体正在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及社会结构,它们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和新媒体是一个既包含科技,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的概念,也涉及到了媒介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消费。

本文将从技术、社会和文化三个角度探讨网络和新媒体。

一、技术角度下的网络和新媒体网络是由若干个计算机互联而成的通信系统。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商业和文化交流等。

互联网的基础技术是TCP/IP协议,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信息交流的角度来看,互联网无疑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发达的信息通讯系统。

此外,随着计算机与移动设备的发展,智能手机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必备品。

手机 APP 更是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娱乐和社交的主要方式之一。

新媒体的涵义从技术和内容两方面进行考虑。

新媒体技术是指应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数字化、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实现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

例如,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博客、微博、微信等。

从内容来看,新媒体包括人们使用各种数字技术和手段,通过适合互联网等新型媒体传播和交流的形式,传播自己的想法、文化和其他信息的产品。

新媒体的诞生极大的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来源,在以前的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上无法查到的细节,现在都可以在在线新闻或社交媒体上轻松找到。

比如说,在过去的时代里,我们看电视时必须等到预定时间才会有所期待,内容更是由广电总局就必须的内容设定,人们没有太多更多的选择。

但是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人们可以随时在线观看任何内容,不再为了看到所期望的内容而等待,而是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这种观看方式为了能够适应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而进行不间断的调整和定制。

因此,新媒体的出现与普及,使传统的媒体走向了瓶颈期。

二、社会角度下的网络和新媒体网络和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对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社会正在逐渐向“网络社会”转变。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一、网络与新媒体概论1、网络与新媒体概念网络与新媒体概念是指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结合,它们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网络技术是指使用计算机网络连接多台计算机,实现信息的传输和共享。

新媒体技术是指使用新型媒体,如互联网、移动网络、虚拟现实等,实现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2、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更加安全,更加高效。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上学习、网上游戏等活动,实现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此外,新媒体技术也发展迅速,如互联网、移动网络、虚拟现实等,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更加安全,更加高效。

3、网络与新媒体的应用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商业、教育、政府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商业方面,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拓展市场,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企业形象。

在教育方面,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可以帮助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学习效率。

在政府方面,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政府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政府的效率,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

二、网络与新媒体的安全1、网络与新媒体安全概念网络与新媒体安全是指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安全性,它是指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安全管理,保护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安全性。

2、网络与新媒体安全的重要性网络与新媒体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网络账号和密码等,防止黑客攻击,防止病毒传播,防止网络诈骗,保护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安全性。

3、网络与新媒体安全的措施网络与新媒体安全的措施主要有:1)加强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安全管理;2)定期更新系统,增强系统的安全性;3)安装杀毒软件,防止病毒传播;4)加强用户的安全意识,防止网络诈骗;5)建立网络安全机制,防止黑客攻击。

三、网络与新媒体的未来1、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趋势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网络技术将越来越普及,新媒体技术将越来越发达,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将越来越完善。

网络与新媒体技术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技术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技术概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变。

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概念、应用和影响。

网络技术是现代科技的重大成果之一、它使得信息在全球范围内能够快速、高效地传播。

通过计算机、手机等设备,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联网,获取各种信息,进行各种交流和互动。

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全球互联网的普及,还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传输速度和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

新媒体技术是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媒体形式。

它包括了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多种形式。

新媒体技术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方式,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可以实现更加直观和生动的内容呈现。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技术具有交互性、实时性和便捷性等特点,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覆盖面。

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网络社交和信息传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人们越来越依赖互联网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社交媒体也成为人们交流、表达意见的重要渠道。

其次,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改变使得传统媒体必须不断创新和转型以适应新的需求。

再次,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起到了推动作用。

电子商务的兴起促进了商品交易的全球化,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也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宣传和推广渠道。

当然,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信息泛滥和虚假信息的传播成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网络空间中,人们很难辨别真假信息,让人们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信任危机。

其次,个人隐私保护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变得越来越易于获取和传播,因此如何保护个人隐私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再次,网络安全成为了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头号任务。

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问题威胁着个人和社会的安全,因此网络安全问题愈发重要。

总的来说,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和机遇,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1)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1)

三、 中国的互联网发展
中国从 1994 年正式联入互联网,1995 年出现互联网商 用服务,起步虽然较 晚,但发展极其迅速。 以 1994 年为 界,分为起步建设与普及应用两个阶段。 1.起步建设阶段 2.普及发展阶段
第二节 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这一次的“新媒体”孕育出独特 的内涵。 不仅相对于 “ 旧媒体” 诞生出丰富多彩的 新型媒体形态,更革命性地重塑了现有传播生态环 境, 颠覆了大众传播的既有线性传播特征,全面、深远地影 响了整个社会的政治、 经济与文化,成为与“ 传统媒 体” 明显不同的“ 新媒体” 。
“新媒体冶将媒体的功能不断拓展,从最初的网络邮件、 新闻组到门户式 新闻网站、传统新闻信息推送,发展到 运用媒体进行社会交往、管理商务工作、 处理海量数据、 进行地理定位等。
第四节 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网络与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伴随着几大关键性技术的产 生。 从早期的光导 纤维(optical fiber)、电脑技术 (computer technology)、多媒体(multimedia)、数字 化技术(digital technology)、互联网(Internet) 等发展 到现在的流媒体技术 (Streaming Media Technology)、 IPTV 技术、WAP 平台技术、海量存储技术等。 新技 术的发展,
二、 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 Web1. 0 到 Web3. 0
• Web 1. 0 时代沿袭了传统媒体大众传播的模式,以早 期门户网站 Yahoo! 为代表,是 一个用户完全被动接受 信息的时代
• Web2. 0 将互动传播提升到重要位置,以博 客、微博、 在线流媒体为代表,开启了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方式
一、 互联网的起源

《新媒体概论》第二章 新媒体技术

《新媒体概论》第二章 新媒体技术
在万物互联阶段的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时空互联为目 标的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VR、AR 和MR 技术将进一步扩展和应用。应用这些技术的 媒介会将网络与人类感官无缝集成,甚至替代智能手机成为人类娱乐、生活和工作的主要 工具。
目录/Contents
2.1 了解新媒体技术 2.2 常见的新媒体技
第2章 新媒体技术
10
4.万物互联
新媒体中的万物互联是指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将用户和信息加 入互联网中,形成更加宽泛的网络,挖掘信息内容的价值并将其转化为行动,衍生出新的 新媒体应用类型和商业模式,为用户带来更加丰富的体验,为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发 展机遇。在万物互联的情形下,社会生活充满了各种感知、通信和嵌入式信息接收和传播 系统,各种物体被赋予采集、计算、思考、协作和自组织、自优化、自决策的能力,商品、 资源和人通过网络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了高度灵活、人性化、数字化的生产与服务模式。
OPTION 种表示媒体文本、图像、视频和声音的交互技术系统。
2.1.2 新媒体技术的构成
2.按照新媒体技术的信息流动方式和功能划分
第2章 新媒体技术
6
新媒体信息采集技术 新媒体信息传输技术 新媒体信息安全技术
新媒体信息处理及编辑技术 新媒体信息显示技术 新媒体信息存储技术
2.1.3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
新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信息传播、电子商务、新闻出版、广告创作、网络营销等 领域,具有传播先进文化和获取经济效益两个方面的社会和经济双重属性,是一种先进性 和综合性非常强的技术。
2.1.2 新媒体技术的构成
第2章 新媒体技术
5
1.按照新媒体技术自身的特点划分
01 网络媒体技术。网络媒体技术是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上的综合性媒体技术,其硬件

张晨网络与新媒体概论2020教学大纲

张晨网络与新媒体概论2020教学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专业知识课程性质:必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网络与新媒体概论主要介绍山网络技术建构的网络社会原理,探索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和影响,对网络社区和网络社群进行研究的同时,探讨新媒体技术带来的社会生态变化。

课程兼具理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

面向对新闻学、传播学基础已经有所了解的同学开设。

本课程在实践层面之外,主要探讨网络传播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关注各种社会力量对新媒体的塑造,另一方面讨论网络技术带给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

课程在讨论网络传播及新媒体概念、特征、形式、内容和历史的基础上,同时关注新媒体的采纳、扩散、伦理和法制,以及网络传播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上对社会的影响,理解网络传播在社会控制和社会变迁中的重要角色。

成为网络传播时代具有批判能力和责任意识的现代公民。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Network and New Media shows the theory of network society based on network technology, explores the ways and impacts of interpersonal network communication, and discusses the social ecological change brought by new media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study on cyber community and cyber group・The cours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theoret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opens to students with basic knowled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urse mainly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yber communication and the society apart from field practice, on the one hand it focuses the moulding of new media by various social powers, on the other hand it argues the impacts to multiple aspects of the society by cyber technology. The course also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adoption, broadcasting, ethics and legal affairs of new media, the impacts to society by cyber communication on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social structure, helps understand the essential role of cyber communication in social control and evolution, and making them modern citizens with critical capability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in the era of cyber communication.2、设计思路:本课程在实践层面之外,主要探讨网络传播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关注各种社会力量对新媒体的塑造,另一方面讨论网络技术带给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四次传播革命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印刷术电报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变化:传播媒介传播结构传播方式传播观念传播文化传播效果第二节新传播革命的本质一、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人人是记者;监督二、“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三、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第三节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去中心化---再中心化1、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倾向。

原因:互联网技术特点传播资源泛社会化传播权力全民化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2、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原因: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3、“去中心化——再中心化”表现: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强关系”“弱关系”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打破主流媒体的单一话语空间,重塑一个新的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

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第四节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传统媒体舆论和网络舆论精英“冷眼旁观”普通民众“一点就燃”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自由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新消费主义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理论:福柯“全景监狱”少数人看多数人意义:安全(信息,一时形态)政策推行措施:可操作的“解释框架”第五节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全球化”与“个人化”时代背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重点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重点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重点一.什么是新媒体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等传统媒体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二.新媒体特征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超时空是新媒体的外部效果特征数字化与多媒体交互性与共享性超时空与即时性碎片化与社交化分众化与个性化精准化与智能化三.新媒体主要类型/形态1.门户信息型(雅虎、新浪)2.搜索信息型(谷歌、百度)3.社交分享型(脸书、微博)4.智能推送型(今日头条)四.Web1.0发展1994年,杨致远和大卫费罗创办了“网页目录”Yahoo网景公司:互联网繁荣的开始(1995)Netscape 全球第一个大规模运用的商业浏览器。

1996年,全球首个门户网站“雅虎”上市。

1997年,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创建Google(谷歌)2001年,李彦宏和徐勇创建百度(baidu)。

中国互联网三大门户:新浪、搜狐、网易BAT 百度阿里腾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TMD 美团字节跳动滴滴出行中国于1994年正式完成接入互联网,成为全球接入互联网第77个国家,作为互联网雏形的阿帕网(ARPA)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

1983年,互联网的TCP/IP协议被指定为互联网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的第一次飞跃。

1989年,英国人蒂姆·博纳斯·李提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即WWW)的技术构想。

美国保罗. 巴兰发明了“渔网理论”,主要特征是去中心化和扁平化,又被称分布式通讯系统理论。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调查报告》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5亿五.Web2.0 社交网络时代博客、微博兴起1998年克林顿与莱温斯基(德拉吉报道)2001年美国“911”事件,博客(Blogger)引起关注2002 方兴东在中国推广博客2006年博客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推出Twitter服务2007年微博在中国兴起,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互联网产品模式。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课件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课件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

2、互联网的发展阶段
第一次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1983年,TCP/IP协议成为美国互联网的标准通 信协议(即从主机到主机的传输控制协定TCP和网络之间的协定IP)。
2、互联网的发展阶段
1995年至2019年全球网民数量统计
第二次飞跃:20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进入以资源共享为中心的商业化实用服务 阶段,迅速走向世界。
第三,数字化技术为海量信息传播提供基础。以数字化技术为特征的新 媒体基于互联网平台,将全世界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形成 巨大无比的数据库,几乎可以无限量地储存和传播信息并进行高效信息 管理。
2、交互性
2、交互性
案例:2017年7月29日“人民日报”《军装照》
传播效果 7月30日24时,突破6000万 7月31日10时,突破1亿 7月31日17时,突破2亿 8月1日13时,突破5亿 8月1日24时,达7.31亿
8月1日当天累计浏览次 数高达3.94亿。截至8月7日, “军装照”H5的浏览次数累 计10.08亿,独立访客累计 1.56亿,一分钟访问人数峰 值高达41万。
2、交互性
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的信息采集、制作与传播
愈发便捷,运用电脑、手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 等新媒体,每一个“受众”都能变成“传播者”,每 一个人都可以检索、接收、发布、回复、评论各种 信息,信息的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随时能够进行双向 实时的交流。 新媒体的交互性特征,不仅体现在传播的方向上,还 体现在整个信息形成过程的改变带来的信息控制力的 变化,还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个性化。
20世纪 80年代
语音
AMIS/T ACS
20世纪 90年代200源自年以后语音和文 本数据服务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人类社会的四次传播革命1. 语言传播:人类最早的传播方式,通过口头语言传递信息。

2. 文字传播:文字的发明使得信息可以记录下来,传播更加广泛和持久。

3. 印刷传播: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大量复制和传播信息成为可能,进一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4. 电子传播:电子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

二、新传播革命的本质新传播革命是指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技术革命。

其本质是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互动性和全球化。

三、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2. 网络化:互联网连接了全球的计算机和设备,实现了信息的即时共享和交流。

3. 互动性:用户可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

4. 多媒体:互联网可以传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丰富了信息的表达方式。

5. 全球化:互联网打破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和交流。

四、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 信息过载: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巨大,用户难以筛选和处理。

2. 网络安全:互联网上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3. 数字鸿沟:互联网的发展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数字鸿沟问题,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信息获取能力差距加大。

4. 媒体素养:互联网用户需要具备一定的媒体素养,才能正确使用和评价网络信息。

五、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1. 技术创新: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不断创新,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2. 商业模式: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推动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一、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1. 互联网的起源:互联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立的一个网络。

2. 互联网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普及,互联网逐渐从军事领域走向民用,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网络。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新媒体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20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第十章互联网与网络舆论

20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第十章互联网与网络舆论

1、网络舆论的积极影响
当前我国网络舆论呈现的强度和烈度,是特定时空背景下,公民日益 增长的权利意识、表达诉求、政治参与热情与现有体制结构下制度化表达 渠道相对不足的矛盾产物。化解这一矛盾,关键在于顺应网络民意崛起之 势,弥补特定历史环境下制度化参与渠道的匮乏,创造性拓展公众表达渠 道,使自上而下的合法性需求,与自下而上的维权与充权需求交汇于网络 舆论表达的空间之内。
7、网络舆论的“次生效应”
在这个意义上,“次生事件”产生的根
源与现实社会中的“泄愤事件”有相似的内
在机理,即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网民借突发
事件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以发泄情绪为
主,绝大多数的网民都抱着“路见不平”或
“借题发挥”的心态,意见领袖则在舆论发
展的关键节点转移议题框架,通过迎合网民
的利益诉求和偏好,达到吸附大规模网民群
2、网络舆论的消极影响
(2)跟风严重 一旦某个事件成为网络热点,网络上就会出现一系列相似的案例,而其中很多都 是子虚乌有或是刻意杜撰、造谣。例如在网民揭发了名下房产众多的“房姐”“ 房叔”之后,网上立刻出现了一大批对“房爷”“房祖宗”的揭露,但细看之下 ,都没有确凿的证据,只是一味炒作、争夺眼球。
2、网络舆论鲜明的指向性
网络舆论形成了指向政府、官员的鲜明指向性。网络舆论事件最关注的 问题是政府官员的行政问题与民生问题。政府管理阶层的贪污腐败、工作作 风和生活作风问题成为网民关注的重点。中国互联网出现了功能扩展的现 象,即现实中互联网逐步替代现有的制度化通道,成为政治传播系统中为民 众传递诉求的通道。
激奋,民众抗议此起彼伏。5月9日《人民日报》网络版开通“强烈抗议 北约暴行BBS论坛”,使激愤的民情获得宣泄的渠道。
2、网络舆论的成长期(2003—2008)

网络与新媒体技术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技术概论
新媒体推动网络发展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也在不断发展和优化,以满足 更高的用户需求。
网络与新媒体的相互促进
网络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使得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新媒体在各行各业的应用
媒体行业
新媒体在新闻、广播、电视等领域的应用 ,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传播和互动性。
医疗行业
新媒体在远程医疗、健康管理等领域的应 用,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和效率。
以社交媒体和移动媒体为 代表,实现了信息的交互 性和移动性传播。
第三阶段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 术为代表,实现了信息的 智能化处理和个性化推荐 。
新媒体技术应用场景
新闻传播
新媒体技术可以提高新闻报道的及 时性和多样性,实现信息的快速传 播和分享。
广告营销
新媒体技术可以实现精准营销和个 性化推荐,提高广告效果和营销效 率。
新媒体内容运营与数据分析
数据监控
通过数据监控工具,对新媒体内容的 阅读量、转发量、评论等数据进行实
时监控和分析。
用户互动
通过与用户的互动,收集反馈信息 ,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喜好,为新媒
体内容创作和传播提供参考。
运营策略调整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调整新媒体内 容的创作和传播策略,提高运营效 果。
危机公关
针对可能出现的新媒体危机事件, 制定应急预案和危机公关策略,减 少负面影响。
新技术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许多新技术不断涌现,包括云计算、物 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这些新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人们 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
02
新媒体技术概述
新媒体定义与特点
定义:新媒体是继传统媒体之后,依托互联网技术、移 动通信技术等新兴信息技术手段,以网络、移动设备等 为传播媒介,实现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媒介形式。 数字化:新媒体技术以数字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传播。

《新媒体概论》第二章 新媒体的类型

《新媒体概论》第二章  新媒体的类型
新媒体概论第二种是广播方式即移动多媒体广播利用数字广播电视技术通过地面或卫星广播电视覆盖网如地面的tdmbdvbhmediaflo卫星的sdmb等向手机pdamp3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以及在车船上pdamp3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以及在车船上二手机新媒体的小型接收终端点对面提供广播电视节目其特点是一对多传播传输带宽大图像质量高覆盖面广经济实用接收终端广泛手机只是诸多接收终端中的一种
二 新媒体
新媒体 概论
第二种是广播方式,即移动多媒体广播,利用数字广播电 视技术,通过地面或卫星广播电视覆盖网(如地面的TDMB、DVB-H、Media Flo,卫星的S-DMB等)向 、 PDA、MP3、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以及在车船上 的小型接收终端点对面提供广播电视节目,其特点是“一 对多”传播,传输带宽大、图像质量高、覆盖面广、经济 实用、接收终端广泛, 只是诸多接收终端中的一种。
刊》评选为播客之首,得票率高达52.7%。
一 互联网新媒体
新迄今,国内出现了一批播客站点, 土豆网、播客中国、播客天下等网站先后推出播客服务, 反波、有一说二、聆听雨婷等播客已经具有相当的知名 度,一批富有个性的音视频节目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 播客在互联网上产生的影响甚至波及到传统媒体,上海 东方广播电台推出了《波歌播客秀》节目,北京文艺台 推出了《播客风暴》节目,“播客”概念一时间沸沸扬 扬。2006年2月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网络电台和互 动社区——银河台网站(radio )全新改版上
二 新媒体
2.2.2 报
新媒体 概论
1. 报是依托 媒介,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 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 可通过 浏览到当天发生的新闻,因而 报 被誉为“拇指媒体”和“影子媒体”。它的 实质是电信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产 物。具体来说, 报是将传统媒体的新闻内 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 上,从而在 上开发发送短信新闻、彩图、动漫和

20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第三章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

20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第三章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
用户使用报告
六、意见自由市场
博客、微博和微信赋予中国的受众表达意见和交锋观点的重 要平台,传统媒体越来越多地关注自媒体上的事件和观点,并引 为自己的新闻线索,也常常由于互联网上激烈的意见交锋而扩展 自己的报道边界,提供更为全面和客观的报道从而实现自己的价 值。
总之,未来互联网将与我们的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互联网不再是虚拟的赛博空间,而是真实的客观现实。
三、人际交往的平台
互联网的互动性、即时性成就了其作为人际交往的新平台。
1.电子邮件(E-mail) 在全球范围内,现在有超过60亿个电子邮件帐户。 平均而言,全球人类每小时发送的非垃圾邮件数 量超过30亿封。 据麦肯锡表示,一般工作人员每周花13个小时阅 读和回复电子邮件。有些人认为电子邮件的主导 作用将会消失,有很多替代品出现,包括社交媒 体,消息应用程序和无数其他在线通信工具。
四、娱乐新天地
4.图片分享
Flickr为用户提供免费及付费的数位照片储存、分 享方案的线上服务,也提供网络社群服务的平台
图片社交应用Instagram,目前总用户数达7亿
五、商务活动的平台
电子商务的主要形式包括B2B、B2C、C2C等模式。在中国,淘宝、京东等一大 批电子商务网站的出现构成中国人新的消费模式。网上比价、当天送达、商家信 用等新概念不仅刷新了人们的购物理念,也推动物流、线上金融等产业的发展。
三、人际交往的平台
2.即时通信(IM) 即时通信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即时交流信 息的业务,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络即时 传递文字、图片、语音或视频,根据终端 不同可分为PC即时通信和手机即时通信。
三、人际交往的平台
3.IP电话 IP电话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或其他使用IP技术的网络来实现通话的新型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事实上,“新媒体”在人类社会传播史中一直存在。作为一 个相对的概念,有“旧”就有“新”。广播之于报纸,电视之于 广播,每一次传播技术变革都会带来所谓的“新媒体”,一系列 新型媒介形态在相应的历史时期都属于“新媒体”,媒介形态始 终处于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中。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2、互联网的发展阶段
1990年,英国人蒂姆·伯纳斯·李提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概念,采 用超文本标识语言(HTML),个可以获得图形信息的超文本互联网协议,支持图 形、声音、视频和文本。
3、中国的互联网发展
中国从1994年正式联入互联网,1995年出现互联网商用服务,起步虽然较 晚,但发展极其迅速。主要分为2个阶段:
后改名腾讯QQ风靡全国。 1999年9月9日马云带领下的18位创始人
在杭州正式成立了阿里巴巴集团 ②第二次互联网大浪潮:2001年-2008年,从搜索到社交化网络。
2001年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 2002年,博客网成立 2002年,个人门户兴起,互联网门户进入2.0时代 2003年淘宝网上线,下半年阿里巴巴推出支付宝 2004年网游市场风起云涌 2005年博客元年 2006年熊猫烧香病毒泛滥,感染数百万台计算机 2007年电商服务业确定为国家重要新兴产业 2008年中国网民首次超过美国
1988年初,中国第一个X.25分组交换网CNPAC建成,当时 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沈阳、西安、武汉、成都、南 京、深圳等城市。同年底,清华大学开通电子邮件应用。
1990年11月28日,中国正式注册登记中国的顶级域名CN。 1994年4月20日,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
2、互联网的发展阶段
第一次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1983年,TCP/IP协议成为美国互联网的标准通 信协议(即从主机到主机的传输控制协定TCP和网络之间的协定IP)。
2、互联网的发展阶段
1995年至2019年全球网民数量统计
第二次飞跃:20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进入以资源共享为中心的商业化实用服务 阶段,迅速走向世界。
新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 发展,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 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主要 支撑,以数字化、交互性、超 时空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新媒 体形态。
1、数字化
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数字化技术把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模拟信息转换 成0和1的计算机可读信息。数字化技术是新媒体技术的基础,它像处理数值一样处理所有 形式的信息,彻底改变数据和信息的生产、获取、处理、传输和储存方式,提高传输效率。
1999年1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的卫星主干网全线开通。 2000年3月30日,北京国家级互联网交换中心开通。
3、中国的互联网发展
①第一次互联网大浪潮:1995年-2000年,从四大门户到搜索,垫定BAT基础。
1997年6月,丁磊创立网易公司; 1998年张朝阳正式成立搜狐网; 1998年邮箱普及&第一单网上支付完成 1998年11月腾讯成立,由马化腾、张志东等五位创始人创立。 1998年12月,由王志东先生创立新浪 1999年聊天软件QQ出现,当时叫 OICQ,
(1)起步建设阶段:1986年-1994年。 (2)普及应用阶段:
①第一次互联网大浪潮:1995年-2000年。 ②第二次互联网大浪潮:2001年-2008年。 ③第三次互联网大浪潮:2009年至今。
3、中国的互联网发展
(1)起步建设阶段:1986年-1994年。
1987年9月,CAnet正式建成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 邮件节点,9月20日,发出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揭开了 中国使用互联网的序幕。
现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
3、中国的互联网发展
(2)普及应用阶段:
1995年1月,邮电部电信总局分别在北京、上海设立的通过美国Sprint公司接入 美国的64K专线开通,通过电话网、DNN专线以及X.25网等开始向社会提供 Internet接入服务。这是中国互联网应用真正走向公众,进入社会普及阶段的 标志。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第二ຫໍສະໝຸດ 互第联一网章、新绪媒论体与新技术
授课人:X X X 2019.09
目录
一、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三、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四、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
互联网(Internet)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它有三方面的含义: 在逻辑上由一个以国际互联协议(IP)及其延伸的协议为基础的全 球唯一的地址空间连接起来;能够支持使用传输控制协议和网络互 联协议(TCP/IP),或其他IP兼容协议的通信;公开或不公开地提 供利用通信和相关基础设施的高级信息服务。
1、互联网的起源
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署(ARPA) 与美国的一些大学共同开发的军用计算机网络 ARPAnet,又称“阿帕网”。试图设计一种在冷 战时期可以不被核弹攻击击毁的通信系统。
ARPA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圣巴巴拉分校、 斯坦福研究所以及犹他大学分别设立四个节点, 这四台计算机组成的“阿帕网”诞生,标志人 类历史翻开了网络时代的新篇章。
3、中国的互联网发展
③第三次互联网大浪潮:2009年至今,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入口从搜索到
各种各样APP分流。
2009年 SNS社交网站活跃,人人网、开心网、QQ、等SNS平台为代表 2010年团购网站兴起,团购成为城市一族最潮的消费生活方式 2011年微博迅猛发展,政务、企业微博等出现井喷式发展 2012年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过台式&微信朋友圈上线 2012年3月今日头条上线 2012年双11阿里天猫与淘宝的总销售额达到191亿 2014年滴滴快的巨资红包抢用户,“互联网+交通”出行 2015年首次提出“互联网+” 2016“魏则西事件”引发网络平台监管责任边界大讨论 2016年,互联网直播、网红等热词“风靡全国”, 短视频造就第一网红papi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