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校本课程课案及分析

合集下载

历史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历史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历史校本课程设计:中国现代人物研究系列课程一、选题背景1、中国现代史在中国国家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中国近现代史是我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渡的历史,而中国现代史更是记载了辛亥革命后现代民主政治以及现代化思想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我国目前发展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和挑战都是在那段转型期埋下的伏笔;对中国现代史这一段历史时期进行讨论,有利于帮助学生对我国历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2、人物研究对于历史研究和学生历史理解的作用历史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生与发展的历史,故而从某种程度上说,一切历史都是人物史;历史人物的思想、言行,以及他们所做出的决策影响着历史的发展轨迹;故而对历史长河中的人物进行研究有利于帮助学生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一种同情心和同理心;同时,以人物为课程的主角,有利于丰富课程资源,提升课程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时代背景:民国热、知识分子研究热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对民国史和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研究热潮;无论是学术探讨,还是通俗类的历史读物层出不穷;本课程的设置也是迎合了社会大众对于这一历史问题的兴趣,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对社会上流传的通俗读物进行一定的甄别,引导学生从他们感兴趣的角度出发进行历史思考;4、与高中历史课相衔接在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中,中国现代史是缺失的,在1912到1937年间的历史中只有抗日战争出现在了课本里;这就导致学生对中国现代史的认识和了解是很不够的;希望通过这一系列课程可以对此进行一些弥补;二、课程目标1、记住并能说出若干个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影响;2、通过对人物的具体分析,能理解在特定历史情境下不同人物做出的不同选择,并能够进行分析和评价;3、对中国现代史历程中国家转型的整个过程形成较为宏观的理解,能够对当下中国发展应如何应对西学与东学的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创新;4、感悟历史人物为国家发展做出的牺牲与贡献,能关心国家大事,培养家国情怀;三、课程内容1、课程范围本课程将时间年限设定在1912-1949年,对中国现代史上的历史人物进行分类分专题的探讨;2、课程框架本课程为中国现代史人物研究系列,共分三个分支课程,每一课程针对一类历史人物展开,课程内部再分专题组织教学;课程一:中国现代史上的军政要员课程内容:课程由5个专题组成,从政治、军事和外交三个方面了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艰辛过程,感恩那些对革命事业付出心血的人们,对历史人物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可观的评价; 专题一:辛亥革命时期分裂的革命阵营4课时结束了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辛亥革命中,涌现了一批思想先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些革命派大多来自由孙中山和黄兴组成的同盟会,他们与保守的改良派持有不同的政治态度,并采取了雷厉风行的军事行动;但在后期,革命阵营出现了分裂局面;本专题包含了在辛亥革命中起重要作用的任务,有孙中山、黄兴、章太炎和宋教仁等人;通过了解各个人物的政治观念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和碰撞,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时空框架内评价人物,理解他们的政治理想和选择; 专题二:割据一方的封建军阀4课时辛亥革命后出现的混乱局面催生了各个军阀势力,他们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割据一方;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他们之间的关系或是联合,或是冲突;本专题包含了主要的军阀势力的领导人,有袁世凯、段祺瑞、冯玉祥和张作霖等;通过了解各军阀的地方统治、与帝国主义的关系及军阀之间的联合与冲突,学生对军阀派系有系统的了解,更全面地认识军阀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作用;专题三:国民党的军政要员中国国民党从建党到退出大陆统治的十几年中,曾一度统治大部分地区,拥有大量政治、军事人才,这些人物在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专题包含蒋介石、汪精卫、李宗仁、等高级领导人,也有张学良、何应钦等军事高级将领;通过了解国民党人的政治理念和军事成就,学生对国民党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和评价,了解国民党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专题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最终使中国结束了半个多世纪的屈辱,成立了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也在革命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壮大实力,吸取来自各个阶层的人才,他们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本专题包含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等政治家;还有彭德怀、陈毅等高级将领;学生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贡献,对他们的抛头颅洒热血怀抱着感恩之心;专题五:活跃于国际舞台的外交官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下,从初入国际舞台到取得一定的国际地位,外交官的努力功不可没;本专题包含了陆征祥、宋子文、陈叔时等从事外交事务的官员;学生结合当时的国力条件、国内政治环境与国际环境,能认识中国在不同时期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与外交冲突;课程二:中国现代史上的社会活动家暂定课程内容:本专题课程主要分为五个专题,每个可专题占2-3个学时加上讨论课和活动课共计18个学时专题一:教育事业工作者这一专题主要包含对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其中有人完善了中国现代的教育体制,提出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如陶行知、蔡元培等;有人致力于平民与乡村教育事业,普及教育,开化民智,如晏阳初、梁漱溟等;专题二:医疗卫生事业工作者这一专题主要包含对近代医疗事业与公共卫生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士;他们其中有人在战时参与医疗救援工作,如红十字会缔造者沈敦和,有人开创了近代中国的检疫防疫体系,如伍连德;专题三:社会慈善事业工作者这一部分主要包含热心于社会公益活动的社会活动家;他们其中有人捐资参与赈灾活动,如熊希龄,有人关怀社会底层孤寡、残障等弱势群体,如实业家陆伯鸿;专题四:艺术家与民间艺人这一部分主要包含从事艺术创作传承民族文化的人物;他们其中有名扬海外的艺术大师与文化名人,如齐白石、梅兰芳等,也有来自底层社会的民间艺人,如阿炳等;在动荡的年代,他们不仅保存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用艺术表现形式表达了他们对底层民众生活的关怀,如漫画家张乐平、文艺大师丰子恺等;专题五:外籍援华人士这一部分主要包括近现代以来为中国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援助的外国友人;他们有的为中国公共事业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有的在战争中救助中国难民,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他们的活动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南京安全区委员会的成员如拉贝、威尔逊等人都是值得我们纪念的;课程三:中国现代历史上的知识分子课程内容:本课程共分四个专题,每个专题3-4课时,共12-16课时;专题一: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多重面向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既屈辱又伟大的一段历史;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和1930年代中国国力低下的现实,中国知识分子在对日态度上,以及对抗日战争前景的展望上产生了较大的分歧;其间出现了周作人、陶希圣等亲日派,出现了在战乱中选择内迁避乱的一派,也出现了进行激烈的反日斗争的郑振铎等人;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希望利用对不同知识分子在国难面前的选择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抗战时期国家面对的内外危机,以及知识分子深切的家国情怀和对知识的不懈追求;专题二:现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主义的失败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失败原本是一个较为高深的研究课题,不太适合在高中进行讲解;然而高中生正处在叛逆期,他们对于中共和我国国家体制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激;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由学生对现代史上我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主张进行自主探究,从单个的或者一组人物入手,将他们的主张和自身经历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对我国政治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同理心;专题三:知识分子与中国现代学科体系的建立设置这一专题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在我国现代学科建立过程中起到奠基作用的历史人物的学习,对学生在未来专业选择上有一定的指导性,让他们对各专业和领域有所了解;具体的如梁思成的建筑学、梁启超等人对历史学的贡献等;专题四:西学东渐下现代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坚守现代史上的中国是一个西学东渐,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分子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产生了很多的质疑,甚至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全盘抛弃;而与此同时,还有很多知识分子如梁漱溟等人发起对传统儒学等传统的保护和再生;通过对这一专题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面对现代西方文化的冲击,我国知识分子的不同选择,从而指导他们在今天如何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四、课程展开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讲解为辅;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资料收集、史料分析和整理等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2、成果展示:以课堂报告、辩论、小论文等形式对小组探究成果进行汇报3、评价标准:以探究活动开展的积极性、严谨性、学生分工合理性和结论的完整性、科学性等为评价标准,无标准答案;。

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安玉香“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教师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或办学宗旨,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的科学评估,以自己或与他人合作的途径,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等方式,在校内实施并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历史教师或历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或历史教师与其他机构、人员合作,在具体实施历史国家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学校学生需求的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教育哲学或办学思想,采用选编、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等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这些专业活动必须含有历史知识。

一、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1.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历程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一种课程类型。

相反,可以有不同的变式,不同的类型,可以是活动课,也可以是选修课,也可以是必修课。

从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来看,绝大部分校本开发的课程领域仍然集中于选修课、活动课与研究性课程,因为只有这一部分课程国家控制不十分严格。

如果仅从这一点来看,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也就是选修课、活动课与研究性课程的开发。

从这一角度来看: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一些重点中学逐步开设历史选修课,到了90年代,逐渐有了历史活动课,在1999年和2000年的重点中学里又开始有了历史研究性课程。

目前,一些重点中学又开始了新的课程开发与实施。

在紧跟时代步伐的历史课程改革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一是教师凭自己的爱好、兴趣开发课程,缺乏课程理论的支撑,不能保证课程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又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二是课程类型繁多,既造成开发资源的浪费,又使学生疲于应付,违背校本课程开发的初衷。

2.研究的薄弱性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对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是相当薄弱的。

笔者查阅了中国学术期刊网,从1994年到2003年,笔者能见到的有关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文章只有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赵俊老师的《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初探》一文。

新学期历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新学期历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新学期历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一、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课程的校本化已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方向。

为了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和文化的了解,本校制定了新学期历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二、目标本实施方案的目标是:1. 提供丰富全面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2. 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对历史的认识;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考和分析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内容和教学方法1. 内容:课程内容将涵盖本地历史、国家历史和世界历史三个层面,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内容。

2.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验、实地考察等,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四、实施步骤1. 制定教材:编写符合校本课程需求的历史教材。

2. 培训教师:组织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

3. 制定教学计划:根据课程要求,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表。

4. 实施教学:根据计划进行教学活动,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学生互动。

5. 评估与反馈:定期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及时反馈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五、评估方法1. 考试评估:定期进行历史考试,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 作业评估:布置历史作业,通过作业评估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实践评估:通过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对历史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六、预期效果通过实施本校本课程实施方案,预期能够达到以下效果:1.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了解程度显著提高;2. 学生的历史思考和分析能力得到有效培养;3.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有明显提升;4. 学校的历史校本课程实施得到较好的效果和反馈。

结论通过本实施方案的实施,有望在新学期内使学生对历史课程产生更高的兴趣与参与度,提高他们的历史思考和分析能力,并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推动学校历史校本课程的发展。

以上是新学期历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合作!*注:该文档仅供参考,实施时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初中历史校本课程教案

初中历史校本课程教案

初中历史校本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兴起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重要人物、事件等知识;
3. 能够理解和分析古希腊和罗马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4.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和哲学思想;
2. 罗马的共和政体和征服扩张。

教学难点:
1. 理解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影响;
2. 分析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1. 教学资料:PPT、教材、图片等;
2.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出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兴起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20分钟)
1. 介绍古希腊文明的起源和特点;
2. 讲解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和哲学思想;
3. 介绍罗马文明的兴起和发展历程;
4. 讲解罗马的共和政体和征服扩张。

三、讨论(15分钟)
1. 学生分组讨论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异同点;
2. 汇报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古希腊和罗马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四、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认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短文,包括对其起源、特点和影响的描述。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希腊和罗马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修养。

历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历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历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更好地推进历史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文化传承能力,我
们制定了历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该方案旨在通过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构建具有时代特色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历史学科教育体系。

首先,我们将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

历史课程应当贯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
世界历史发展的主线,突出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我们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设计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历史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学习,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我们将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丰富历史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同时,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历史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在评价体系上,我们将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头答辩,
我们还将引入课堂表现、作业表现、课外阅读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历史学习成果。

同时,我们也将注重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注重学生的历史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最后,我们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通过
定期的教研活动和专业培训,不断提升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历史教育服务。

总之,历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的制定旨在推进历史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历史
素养和历史文化传承能力。

我们将不断完善和调整该方案,以期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历史教育服务,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初中历史教学材料分析教案

初中历史教学材料分析教案

初中历史教学材料分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中国商业与货币的发展历程;2. 掌握古代中国商业活动的特点和重要性;3. 熟悉古代中国的货币制度及其影响;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 古代中国商业活动的特点和影响;2. 古代中国货币制度的演变和影响。

3. 如何分析古代商业与货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中国的商业与货币有什么特点;2. 提出问题:古代商业活动如何影响社会发展?二、讲授(20分钟)1. 讲解古代中国商业活动的发展历程,包括商品经济的萌芽、商业活动的兴盛等;2. 探讨古代中国货币的演变过程,介绍不同朝代的货币制度及其重要性;3. 分析商业与货币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讨论与实践(15分钟)1. 分组讨论:商业活动如何促进社会发展?货币制度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2. 学生展示成果,并进行讨论。

四、总结(5分钟)1. 结合课程内容,总结古代中国商业与货币对社会发展的作用;2. 引导学生思考:商业与货币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撰写一篇文章,阐述商业与货币在古代中国的重要作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古代中国商业与货币的发展历程,掌握相关知识,并培养了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和实践环节,学生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分析与反思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分析与反思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分析与反思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历程,掌握相关知识,并能够分析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老师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是如何发展的。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二、讲解(15分钟)1. 老师介绍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历程,包括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手工业的兴起等。

2. 老师讲解相关概念和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古代中国农业与手工业的重要性。

三、活动(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古代中国农业与手工业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结论。

2.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结果,与全班进行分享和讨论,互相交流观点。

四、展示(10分钟)1. 老师展示相关图片、文物等实物,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代中国农业与手工业的生产场景。

2. 学生就展示内容展开讨论,加深对古代中国农业与手工业的理解。

五、总结(5分钟)1. 老师进行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并强调古代中国农业与手工业的重要性。

2.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总结出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反思与完善:本节课设计对于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历程有一定的帮助,但在活动环节需要更多的互动和合作,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在展示和总结环节可以加入更多的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古代中国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加强案例教学和实地考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初中历史校本课教案

初中历史校本课教案

初中历史校本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华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2. 掌握中华古代文明的特点和贡献。

3. 培养学生对中华古代文明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
1. 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2. 中华古代文明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教学难点:
1. 掌握中华古代文明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2. 理解中华古代文明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准备:
1. 教材《历史》
2. 多媒体设备
3. 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中华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习(25分钟)
1. 介绍中华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2. 分析中华古代文明的特点和贡献。

3. 讲解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三、讨论(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探讨中华古代文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和意义。

四、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性和价值。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阅读、调研或写作任务,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古代文明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中华古代文明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培养了对中华文明的兴趣和热爱。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激发他们对中华文明的广泛兴趣。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方案 新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方案 新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方案新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方案一、方案背景为了更好地开展高中历史教育,满足学生的研究需求,特制定本校本课程方案。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通过研究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文化修养。

2. 原则:简洁性、针对性、实用性、综合性。

三、课程设置1.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

- 必修课: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共计500课时。

- 选修课:根据学生兴趣和发展需求,设置多元化的选修模块,如:文化史、经济史、政治史、艺术史等。

四、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1. 中国古代史:重点研究从远古先秦时期到清朝末年的历史事件、人物与文化。

2.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研究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政治发展与经济建设。

3. 世界现代史:重点研究从欧洲文艺复兴到二战结束的国际关系、历史事件和文化交流。

4. 选修课内容和安排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及师资力量灵活确定。

五、教学方法与资源1. 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

2.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包括课本、多媒体教具、实物文物、学术期刊等。

六、评价方式1.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项目研究、课堂表现、作业等。

2. 评价要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历史意识的培养。

七、实施与改进1. 学校应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包括教师培训、教材选用和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

2. 持续改进,根据实践情况对课程方案进行修订和优化。

以上即为本校本课程方案的概要内容,希望能为高中历史教育提供有益的指导。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

所以,历史教研组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特制定本方案。

课程名称一:中外历史风云人物评述一、课程简介(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各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与实践,更加深切感受和理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更清晰的理顺历史发展脉络,从而学会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进一步提高大家的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可以更加走进历史人物,走近他们的思想、生活、主要活动,帮助大家更好的汲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以更多的聪敏和智慧去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二)课程内容(三)授课方式及计划本课程授课时间为一学期,共18课时,授课15课时,复习考试3课时。

使用多媒体投影、录像资料等教学设备。

(四)课程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在授课和学习过程中对同学们进行参与度、作业完成等过程性评价,学期授课结束时通过纸笔测试或小论文、研究报告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

二、选课建议1、选择本课程的同学应对历史学科有较高兴趣爱好和一定的历史学习基础。

2、限定人数50----60人。

课程名称二:世界优秀文化遗产一、课程简介(一)课程目标通过对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人类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的辉煌灿烂的文明,体会这些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同学们不仅可以得到美的享受,而且可以收到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世界优秀文明的濡染。

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弘扬民族精神,开阔国际视野,确立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思想。

(二)课程内容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北京故宫2、古代埃及的历史遗产-----雄伟的金字塔3、佛教建筑的瑰宝-----印度泰姬陵4、圣城----耶路撒冷5、石头的交响乐-----巴黎圣母院6、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三)授课方式及计划本课程授课时间为一学期,共18学时,授课15课时,复习考试3课时。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评析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评析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评析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字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

2. 掌握古代文字的特点、表现形式和用途。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重难点分析:1. 重点:古代文字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

2. 难点:理解古代文字的特点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

2. 古代文字的图片资料。

3. 复古风格的教学板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展示幻灯片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字的形式和用途,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二、讲授(15分钟)1. 介绍古代文字的发展历程:象形文字、指事文字、会意文字、形声文字等。

2. 讲解古代文字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3. 分析古代文字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实践活动(20分钟)1. 分发古代文字样本,让学生尝试认读并写出对应的词语。

2. 带领学生讨论古代文字的表现形式及其不同之处。

3. 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他们收集古代文字相关资料,并写出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四、梳理(10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古代文字的发展与演变。

2. 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并巩固课堂内容。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完成收集资料和写作任务,对古代文字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进行深入了解。

评析:该教案设计科学合理,教学目标明确,操作性强。

通过导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古代文字的特点,加深了对课题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在梳理部分对课堂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回顾,有助于学生对整个课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通过此教案的实施,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还培养了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探究欲。

初中历史校本课程方案模板

初中历史校本课程方案模板

一、课程名称《初中历史校本课程》二、课程背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我校特制定本校本课程方案。

三、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2.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具备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 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课程内容1. 中国古代史:从夏、商、周到明清,重点讲述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 中国近现代史: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重点讲述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

3. 世界史:从古代文明到现代文明,重点讲述世界各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4. 地方史:介绍我校所在地的地方历史,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五、课程实施1.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图片等,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实际,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

3. 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六、课程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参与活动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通过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课程资源1. 教材:选用教育部推荐的历史教材,并结合校本课程内容进行补充。

2. 多媒体资源:收集整理历史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丰富课程内容。

3. 校外资源:联系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的机会。

八、课程特色1. 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注重地方史教育,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3. 强调实践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历史。

初中历史教案案例分析

初中历史教案案例分析

初中历史教案案例分析教学内容:介绍古希腊城邦的特点及其发展历程教学目标:1. 了解古希腊城邦的概念和特点2. 理解古希腊城邦的政治组织和制度3. 掌握古希腊城邦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教学重点:1. 古希腊城邦的概念和特点2. 古希腊城邦的政治组织和制度3. 古希腊城邦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教学难点:1. 理解古希腊城邦政治组织和制度的复杂性2. 了解古希腊城邦的文化发展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教学资料:古希腊城邦的发展史料3. 班级分组活动所需材料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你知道古希腊城邦是什么吗?有哪些特点?2. 通过图片展示和视频介绍,激发学生对古希腊城邦的兴趣。

2. 讲解(15分钟)1. 介绍古希腊城邦的概念和特点,包括政治组织、制度、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2. 讲解古希腊城邦的发展历程和影响。

3. 活动(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古希腊城邦进行深入研究。

2.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展示他们对所选城邦的研究成果。

4. 总结(10分钟)1. 回顾古希腊城邦的特点和发展,强调它们对西方文明的重要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古希腊城邦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对当代社会有何启示?5. 作业布置(5分钟)让学生回家写一篇关于古希腊城邦的小结,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希腊城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理解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研究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在未来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古希腊城邦的影响展开更深入的讨论,促进他们思考古希腊文明对今日世界的启示。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模板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模板

一、课程背景与目标1. 背景分析:- 结合我国历史教育现状,分析当前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调研学校周边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素材。

- 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明确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

2. 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历史素养。

- 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 提升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结构1. 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a. 中国古代史: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b. 中国近现代史: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c. 世界历史: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d. 地方历史:学校周边历史文化资源的相关知识。

2. 课程结构:- 按照学年、学期划分课程模块,确保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 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 设计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历史剧表演、历史知识竞赛等,增强课程趣味性和实践性。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1. 课程实施:- 组织教师进行课程开发与实施,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历史素养和教学能力。

- 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拓展课程内容。

- 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博物馆等,丰富课程实施手段。

2. 课程评价:-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

- 定期开展课程评价,了解课程实施效果,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内容与结构。

- 关注学生学习成果,如历史知识掌握程度、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实践能力等。

四、课程管理与保障1. 课程管理:- 建立健全历史校本课程管理制度,明确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的职责和流程。

- 定期召开课程管理会议,协调解决课程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建立课程资源库,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

初中历史校本课程教案大全

初中历史校本课程教案大全

初中历史校本课程教案大全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相关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对历史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历史材料,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2. 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资源:历史教科书、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2. 教学环境:保持教室安静整洁,确保教学效果。

3. 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某个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
1. 开场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 授课内容:介绍历史事件的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让学生对事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历史事件中的关键人物、重要事件和影响,让学生理解事件的复杂性。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探讨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5. 总结提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历史知识。

五、教学反思
1. 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评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提高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对历史的热爱和认识。

初中历史教案评析

初中历史教案评析

初中历史教案评析
教案名称:火药的发明与应用
教学内容:火药的起源与发明、火药的应用
教学目标:
1. 了解火药的起源和发明历史
2. 掌握火药的制作原理和应用方法
3. 能够分析火药在军事、民用等领域的应用
教学重点:
1. 火药的发明历史
2. 火药的制作原理
3. 火药的应用领域
教学难点:
1. 火药的制作原理
2. 火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通过一个问题引入:火药是怎么发明的?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二、讲授火药的起源与发明(15分钟)
介绍火药的起源和发明历史,让学生了解火药的起源和发明过程。

三、探究火药的制作原理(20分钟)
通过实验或模型展示,让学生了解火药的制作原理,如硝酸钾、木炭和硫磺的比例和混合方法。

四、学习火药的应用(15分钟)
介绍火药在军事、民用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火药的广泛应用领域。

五、讨论与总结(10分钟)
与学生一起讨论火药的优缺点、潜在危险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火药发明历史和应用领域的小结。

教学评价:
本教案设计合理,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引入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目标清晰明确,重点难点明确,教学过程设计合理,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火药的制作过程,加深对火药的理解和认识。

初中校本课程_【课堂实录】走进学校的历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校本课程_【课堂实录】走进学校的历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走进学校的历史》教学设计一、活动主题的提出本学期我们开展了教材中的相关实践活动,同学们兴趣大增,师生共同探讨,从众多的主题中选中了“学校的历史”这一最感兴趣的主题:虽然踏入校园已近六个春秋,学校虽然是大家熟悉的场所,但细想对学校的各种情况了解的还是很少,如学校的规模、设施、发展、办学特色、荣誉等知道的就更少,很想通过调查研究,加深对学校的历史了解。

学校是是学生成长的沃土,为了让学生在这个洒满师生辛勤的汗水、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无限梦想的乐园里,去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旅行吧!同时也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愿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我们决定在六年级开展以《走进学校的历史》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1、从学校的基本情况、办学特色、荣誉等方面去了解学校的历史。

2、培养多渠道收集信息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学校、为校争光的思想感情。

重点:多方面了解学校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学校、为校争光的思想感情。

难点:参观、调查、访问过程中的信息处理与收集。

三、活动计划:1、活动时间:三个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2、活动内容:调查学校的基本情况、名称校址的变化、办学特色及荣誉等。

四、活动器具准备:教师提前一周准备好《走进学校的历史》活动计划表、调查表、照相机、摄像机等活动器材。

五、活动过程(一)确定主题,明确方向教师与学生探讨感关于学校历史感兴趣的主题,然后将研究主题进行归纳、筛选、整理后,再按照感兴趣、能实现、有价值的原则确立研究方向:1、学校基本情况2、学校校址及名称的变化3、学校的特色4、学校取得的荣誉(二)成立小组、制定方案1、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自由组合成立活动小组;由小组成员民主选定组长,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主题,教师适时调整,分为四个调查小组,分别针对以上四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2、各小组根据本小组的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教师予以指导。

(三)按照方案,调查研究各小组按照活动计划方案,按照小组成员分工,调查了解各个活动主题的相关内容,同时收集相关的资料,准备与大家分享。

2024年历史课第二课堂活动方案(2篇)

2024年历史课第二课堂活动方案(2篇)

2024年历史课第二课堂活动方案一、活动主题:探寻古代文明之美二、活动目标:1.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综合素养;3. 引导学生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看待历史;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活动内容:1. 古代文明展览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不同的古代文明进行深入研究。

每个小组负责展示一种古代文明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宗教信仰、艺术特点、科技成就等方面的内容。

展览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图片、展示板、模型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并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

2. 观摩古代文化表演邀请专业的古代文化表演团队来校进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向学生展示古代文化的魅力。

表演内容可以包括舞蹈、音乐、戏剧等多种形式,以不同的文明为主题,展现出各种古代文化的独特之处。

3. 古代文化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古代文化的体验活动,例如制作古代文物模型、体验古代服饰、品尝古代食物等。

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代文化的内涵。

4. 古代文明之旅安排学生参观当地的古代文化遗址或博物馆,亲身感受和触摸古代文明的遗迹。

在导游的带领下,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深入了解古代文化的底蕴。

5. 名人演讲和座谈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进行演讲和座谈会,向学生介绍古代文明的重要人物和他们的贡献。

学生可以主动提问,与专家进行互动,进一步了解和探讨古代文化的相关问题。

四、活动流程:1. 第一周:组织学生分组,指导学生选择研究的古代文明,并进行初步调研和资料收集。

2. 第二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展示板、模型等展示材料,并进行组内讨论和准备。

3. 第三周:古代文明展览活动,在学校指定的场地进行展览,并邀请其他年级的学生前来参观。

4. 第四周:观摩古代文化表演,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5. 第五周:进行古代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古代文化。

6. 第六周:组织学生参观古代文化遗址或博物馆,加深对古代文明的理解。

初中七下历史教案及反思

初中七下历史教案及反思

初中七下历史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 了解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表现。

2. 掌握唐朝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能力。

教学内容:1. 唐朝的政治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

2. 唐朝的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3. 唐朝的文化繁荣: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成就。

4. 唐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安史之乱、怛罗斯战役、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建立。

2. 提问:你们对唐朝有什么了解?唐朝有哪些特点?二、新课内容展示(20分钟)1. 政治繁荣:介绍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政治局面,引导学生了解唐朝的政治稳定和国力强盛。

2. 经济繁荣:讲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让学生了解唐朝的经济繁荣原因和表现。

3. 文化繁荣:介绍唐朝的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成就,引导学生感受唐朝文化的魅力。

4. 历史事件和人物:讲述安史之乱、怛罗斯战役、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了解唐朝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

三、课堂互动(15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讨论唐朝的繁荣表现,并选出代表进行分享。

2. 问题解答: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讨论。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唐朝的繁荣特点。

2. 提问:你们认为唐朝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3. 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反思唐朝的繁荣原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表现,使学生了解了唐朝的辉煌历史。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互动和问题解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通过总结和反思,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原因和意义。

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讲解较为简略,可能无法满足学生对于具体历史细节的需求。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讲解,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初中历史教案评析

初中历史教案评析

教案评析:初中历史“一五计划”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本教案针对初中历史课程中“一五计划”的内容进行设计。

一五计划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对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取得的成就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取得的成就和分布特点,掌握一五计划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资料、联系理解、利用示意图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党、国家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取得的成就。

2. 教学难点:一五计划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单元学过的线索,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2. 讲授新课:详细讲解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取得的成就和分布特点,分析一五计划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 课堂互动:设置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五计划的意义和影响,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4. 案例分析: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分布特点。

5. 情感教育:结合一五计划的成就,培养学生对党、国家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一五计划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五、教学评价本教案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的全面评价。

评价方式包括课堂问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情感表达等。

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对一五计划的认识程度,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特点,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校本课程课案及分析:




泸县六中罗其美
历史校本课程课案及分析
泸县六中罗其美
根据课改精神,历史教学必须以注重学生健康个性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特征,在注重课程目标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

因此,我认为历史教学可以多采用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课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下面是我设计的一堂七年级历史活动课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课程目标]
七年级历史主要学习了中国古代史的前面部分,即从原始社会讲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过程中有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情况,有早期国家的建立(夏、商、西周),有春秋、战国社会发生的剧烈变革,也有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军国家的建立(如:秦、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再次出现分裂局面。

今天讲的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它对今后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它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秦灭六国的进步意义。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2、思想目标:根据秦始皇重视人才,教育学生应努力学习,成为将来的人才。

如果成为管理人才也要重视人才。

通过介绍万里长城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教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能力目标:思考秦始皇政策措施中,有哪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评论秦始皇,以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认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培养阅读、归纳能力。

2、收集资料,通过整理认识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我国历史的新局面。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认识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

3、秦朝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如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作用。

(确定原因:贯穿本课的核心问题是"统一",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国家,北筑长城,开发南疆,维护统一国家)
[教学难点]
焚书坑儒。

(因为对初中学生来,难以理解,易主观臆断)
[教学课时]
1课时。

具体时间分配:活动一、二约5分钟(导入),活动三约3分钟,活动四约20分钟(重点),活动五约5分钟,活动六、七约5分钟,机动时间约2分钟。

[教具]
CAI课件,试卷,粉笔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秦灭六国的原因,让学生初步掌握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方法以及比较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一目,并填写地图,使学生能够把历史材料和地图联系起来,进行想象,建立正确的历史时间和空间观念。

3、通过制作"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表,简单教会学生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便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

4、指导学生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初步教会学生压缩信息的记忆方法。

[教法指导]
1、通过学生看书讨论探索,教师出示图片,理解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突破教学重点。

2、通过教师讲述,让学生了解焚书、坑儒两件事发生的背景、动机。

指出秦始皇采取的手段是极其野蛮、粗暴的,对他的这种做法应予以批判。

最后,指导学生分析焚书坑儒所产生的后果。

这就教会学生从中进行思考、分析,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
活动一: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电影《英雄》的投影片剪辑,再现秦始皇扫灭六国的磅礴气势。

)(时间约3分钟)
教师提问:"战国有哪几个主要诸侯国?"待出示“战国形势图”学生回答后,进一步追问:"经过长期争霸哪一个国家逐渐强大?""为什么说秦有条件完成统一?"学生回答:(商鞅变法的作用,长平之战的胜利)这样既复习旧课,又交代了秦统一六国的背景。

活动二:
学生看书,了解秦统一六国的情况,并请一名学生简述秦统一六国的情况。

(出示投影片: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1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定都咸阳)
活动三:
学生速读P56-57,同桌讨论回答P57"动脑筋"题
答:任用许多能干的人,不以出身高低取人,礼贤下士,任人唯贤,敢于向部下承认错误。

活动四:
学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重点)
教师发试卷,让学生分组根据表格提示讨论: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学生四人为一组,讨论后,每组派一人发言)
1、政治上创立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由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一个比较
抽象的概念,教师出示投影片来说明,加深学生理解。


皇帝 最高统治者 太 丞 御 君
尉 相 史 主
大 专 夫 中央政府 制 中 郡(守) 央 集 县(令) 地方政府 权
(出示投影片)作用: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2、经济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出示投影片)"秦统一货币""秦统一文字"
(出示投影片)作用: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及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3、思想文化上:"焚书坑儒"。

学生复述,出示课件(内容)(P58郭沫若的话),学生分析危害:
加强了思想控制,但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莫大损失。

4、军事上:北伐匈奴,修筑长城,开凿灵渠,开发南疆。

(出示投影片)"秦朝疆域图""灵渠" 教师简介具体情况
蒙恬 反击 匈奴 万里长城
灵渠 勾通
作用: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的形成。

活动五:
让学生动手学习秦朝的疆域
1、教师出示秦朝疆域图,讲解秦朝的疆域,让学生制作简表
长城一带
陇西 东海
南海
2、学生填秦朝疆域图(课堂作业)
活动六:
学生小结:
本课重点学习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活动七:活动与探究
出示(出示投影片)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长江水系
珠江水系
" (学生四人为一组,讨论后,每组派一人发言)
评价秦始皇。

(结合P59的思考题和P61 1题)教会学生评价历史人物一分为二,从功和过两方面评价的辩正唯物主义观点。

板书设计:
政治上:()经济上:()
秦始皇
思想文化上:()军事上:()
[课后反思]
充分体现课改理念和课标要求,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动形式多样,取得良好效果。

今后我将大胆探索课改精神,力争在课改道路上留下更深的脚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