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合集下载

第四章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投资学》PPT课件

第四章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投资学》PPT课件

③市场导向型。
④生产和销售国际化型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2)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的特点
(一)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
第一,投资国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小越好;
第二,中小企业在制造业的投资比大企业更具有优势;
第三,无论是投资国还是东道国,都不需要有垄断市场。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赫克歇尔(-一)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 (俄第3)林二小(,岛凡H清⁃的是O比具)较有模优势比型投较的资成基理本论本的优假基势定本的是命题行合业理,
① 产业因素 ③ 国家因素
影响因素
② 企业因素 ④ 地区因素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3.市场内部化收益和成本比较 市场内部化的收益来源于消除外部市场 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具体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1)统一协调生产经营,消除“时滞” (2)制定有效的差别价格以及转移价格 (3)消除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 (4)有效防止技术优势扩散和丧失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所分析的对外直接投资往往是 跨国公司针对内部因素进行决策的结果,除了区位 因素外,忽视了外部环境,如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对直接投资的影响。
该理论对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不具备解释 力。
局限性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三)内部化理论
1.内部化理论简介
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 Theory) 起源于1937年美国学者罗纳德·科斯 (Ronald H. Coase)的交易成本理论 (Transaction Cost Theory)。“内部 化”这一概念是由科斯首先提出来的, 他指出市场配置资源是有成本的,当市 场交易成本高于企业内部协调成本时, 企业内部的交易活动将取代外部市场的 交易活动。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和原因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说明。

该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摒弃长期以来流行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所惯用的完全竞争假定,根据厂商垄断优势和寡占市场组织结构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

但该理论无法解释不具有技术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也日益增多地向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无法解释没有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对外投资行为。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贸易方面,随着产品从“创新”到“标准化”,创新国会由出口国变为进口国,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则由进口国变为出口国。

而且新产品的周期演进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投资方面,具体内容:投资国生产、技术等优势,而东道国拥有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等的区位优势,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投资者就可以克服到国外生产所引起的附加成本和风险。

对产品周期理论评价对产品周期理论评价对产品周期理论评价对产品周期理论评价三、市场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是英国学者巴克利和卡森以及加拿大学者拉格曼以科斯与威廉姆森等人的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内部化理论来解释企业跨国投资的原因。

内部化理论认为由于中间产品市场的交易成本过高,因此企业才选择跨国直接投资的方式,将中间产品交易内部化,即把本来应该在外部市场交易的业务转变为公司所属企业之间进行,以维持垄断优势和降低交易成本。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核心是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

所有权特定优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独占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优势,另一是企业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

内部化特定优势,是指跨国公司运用所有权特定优势,以节约或消除交易成本的能力。

内部化的根源在于外部市场失效。

区位特定优势是东道国拥有的优势,企业只能适应和利用这项优势。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所产生的优势,如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方便等;另一是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政策法规灵活等形成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基础设施等。

国际投资学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课本精炼知识点含课后习题答案

国际投资学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课本精炼知识点含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第一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西方主流投资理论(一)垄断优势论:市场不完全性是企业获得垄断优势的根源,垄断优势是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市场不完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偏离完全竞争的一种市场结构。

市场的不完全包括:1.产品市场不完全2..要素市场不完全3.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市场不完全4.政策引致的市场不完全。

跨国公司具有的垄断优势:1.信誉与商标优势2.资金优势3.技术优势4.规模经济优势(内部和外部)5.信息与管理优势。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主要来源于其对知识资产的控制。

垄断优势认为不完全市场竞争是导致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

(二)产品生命周期论:产品在市场销售中的兴与衰。

(三)内部化理论:把外部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过程。

(纵向一体化,目的在于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的外部市场,从而降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并取得市场内部化的额外收益。

)(1)内部化理论的基本假设:1.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2.企业可能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3.内部化跨越了国界就产生了国际直接投资。

(2)市场内部化的影响因素:1.产业因素(最重要)2.国家因素 3.地区因素4.企业因素(最重要)(3)市场内部化的收益:来源于消除外部市场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包括1.统一协调相互依赖的企业各项业务,消除“时滞”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2.制定有效的差别价格和转移价格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3.消除国际市场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4.防止技术优势扩散和丧失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市场内部化的成本:1.资源成本(企业可能在低于最优化经济规模的水平上从事生产,造成资源浪费)2.通信联络成本3.国家风险成本4.管理成本当市场内部化的收益大于大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和为实现内部化而付出的成本时,跨国企业才会进行市场内部化,当企业的内部化行为超越国界时,就产生对外直接投资。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决定跨国公司行为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基本因素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即“三优势范式”。

第三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三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规模经济优势案例:
企业是国内融资成本低还是国外融资 成本低?
公司规模较小,国内融资成本低 公司规模较大,国际融资成本低
瑞士雀巢公司 英国糖果公司
知识产权优势
包括生产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及销售
技能等一切无形资产在内。
销售技能、渠道的重要性
投资要重视现金流的连续性
渠道为王 现金为王
案例:山东秦池酒厂的没落
没有提及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产业、技术
和市场等)
第二节 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国际直 接投资理论
垄断优势论
产品生命周期论 内部化理论 边际产业扩张论
国际生产折衷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 (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
1.理论背景: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又
两人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二人并列为这一理论的创立者; 由于该理论主要是以产业组织学说为基础展开分析,因此也被称为产业组织理
论分析法。
斯蒂芬·赫伯特·海默
斯蒂芬·赫伯特·海默(Stephen Herbert
Hymer),1934-1974, 加拿大经济学家, 跨国公司理论之父。生于蒙特利尔,死于美 国纽约州的山达肯的一场车祸。 1960年美 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在 麻省理工学院完成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 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率 先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首次提出了垄断 优势理论。
称所有权优势论、公司特有优势理论。
1960年,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Hymer)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
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垄断优势来解释FDI的理论;

第三章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三章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1、厂商垄断优势理论 • 1960年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 Hymer)在他的博士 论文中提出了以垄断优势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理 论。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市场不完全”与“垄断优 势”。
• 在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市场具有效率,信息不 产生费用,没有贸易障碍、公平竞争),国际贸易 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或对外扩张的唯一方式,企业 根据比较利益从事出口活动。 • 而事实是:美国跨国企业在东道国筹集并投资而不 是在美国筹集(举债投资);大量证券资本涌入美 国,而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美国;只投向某些部门。 • 这种事实难以用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来解释。
结论
• 可见,随着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生命周期演进, 比较优势呈现出动态转移的特点,国际贸易格局 相应发生变动,各国的贸易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 创新国由出口国变为进口国,而劳动成本低的欠 发达国家最终则由进口国变为出口国。
• 根据该理论,各国应当依据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 决定生产区位选择与贸易方向。
评价: 进步性: ●把比较优势原理从国际贸易领域(流通)引入到国 际投资(生产)领域;
资本移动
利息率(利润率)
各国资本的供求关系
资本供给
资本需求
(二)麦克道格尔—肯普理论
• 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由大量的买者和卖者, 任何一个买者和卖者都不能影响市场的价格;产 品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完全 自由流动,没有任何干扰;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市 场情况理上的距离、文 化差异和社会特点等;
(3)国家特定因素,如有关国家的政治和财政制度
(政府在关税、税收、利润汇回、汇率政策等方面对外部市场实施干预时,跨国公司 可通过内部化来避免其某些政府的干预 ;市场进入限制等);
• 没有反映新技术革命对当代国际投资的影响。产 品更新速度加快,生命周期缩短,致使三个阶段 并不一定都依次在最发达、较发达、发展中国家 中进行。而且三阶段在三国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 不明显。

第五讲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五讲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区位优势是指投资的国家或地区对投资者来说在投资 环境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它包括直接区位优势,即东 道国的有利因素;和间接区位优势,即投资国的不利 因素。 形成区位优势的三个条件: (1)劳动力成本。直接投资把目标放在劳动力成 本较低的地区,为寻求成本优势; (2)市场潜力。即东道国的市场必须能够让国际 企业进入,并具有足够的发展规模; (3)贸易壁垒。包括关税与非关税壁垒,这是国 际企业选择出口抑或投资的决定因素之一; (4)政府政策。是直接投资国家风险的主要决定 因素。

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是指物价水平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 条件下的利息率。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关系
1 r i 1 1 p 或i r p

其中:

i——实际利率; r——名义利率; p——价格指数。
基本原理
R3 R1 R2 V 2 3 1 r 1 r 1 r
3、机构投资者成为国际资金流动的主体 机构投资者包括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养老基金管理 的基金、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基金会、捐款基金, 以及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 对冲基金:一是它主要活动于离岸金融市场,从而可 以回避大部分管制与约束。二是它在市场交易中负债 比率非常高。三是它大量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交易。
2、国际直接投资的两种主要形式 (1)绿地投资(新建投资) (2)跨国并购(兼并和合并)

没有统一的最低股份标准

3、国际直接投资的流量和总量
4、国际直接投资的模式
(1)自然资源导向型 原材料、低廉的非熟练劳动力、熟练劳动力、包括内含于个人、企 业和群体之中的技术、革新和其他创造资产(如商标名称)、物质 基础设施(港口、公路、电力、通讯) (2)市场导向型 市场规模和人均收入、市场增长、区域性和全球性市场准入、一国 特定的消费者偏好、市场结构 (3)劳动力导向型 (4)战略导向型 经劳动生产率调整后的B中所列的资源和资产的成本,其他投入的 成本,如至东道国或东道国国内的运输和通讯成本、其他中间产品 的成本 拥有有利于建立地区性公司网络的地区性一体化协定的 成员资格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引言国际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是指一国或地区的企业将资本投资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并且通过投资控制或拥有该企业的至少10%以上的股权。

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变得越来越重要,对全球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以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1.内生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

投资者通过跨国投资,将资金和技术引进到目标国家,从而促进了该国的经济发展。

此外,国际直接投资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工人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内生增长理论强调了国际直接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

2.市场失灵理论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是因为市场存在失灵而产生的。

在某些情况下,市场机制无法提供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合理的收益。

通过国际直接投资,投资者可以绕过市场的限制,直接控制和管理资源,并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市场失灵理论对于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和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3.资本国际化理论资本国际化理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是企业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而进行的策略决策。

通过跨国投资,企业可以利用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并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资本国际化理论强调了企业竞争力对于国际直接投资决策的影响。

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1.促进经济增长国际直接投资可以带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入,促进目标国家的经济增长。

外国投资者的投资使得目标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提高了整体经济效率和生产力水平。

2.促进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有助于扩大目标国家的出口和进口规模。

外国投资者可以通过在目标国家设立生产基地,提高本国产品在目标市场的竞争力,并促进双边贸易的增长。

3.促进技术进步国际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入,可以促进目标国家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外国投资者通常具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通过与本地企业合作,可以改善其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

第2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2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二)基本假设
内部化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 ●企业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从事各种贸易活 动存在各种障碍,其内部化经营的目的是 利润最大化 ●生产要素市场尤其是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 时,企业可以以内部市场替代外部市场 ●在不完全市场上实施内部化来到降低生产 成本,当这种内部化跨越国界时就产生了 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品创新阶段
(New Product Stage) 产品成熟阶段 (Mature Product Stage) 产品标准化阶段 (Standardized Product St 将垄断优势、产品生命周期和区位因素结合起
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和区位的选 择 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并增添了时 间因素 把国际直接投资同国际贸易和产品的生命周期 结合起来解释美国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 区位的选择 使国际投资理论既可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也 可用来解释新产品的国际贸易。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 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由所有权优势、内部 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个基本因素决定的。 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对外直接投资 区位优势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产生的背景
(六)内部化理论的局限性
• 与其它理论相比,内部化理论属于一般理 论,能解释大部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同时,内部化理论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其他 理论。
• 未考虑非生产要素的影响,只考虑自 身成本与利润之间关系 • 忽略了外部不完全市场对投资的积极 作用
第三节 考虑区位因素的国际直接投 资理论
• 一、国际产品周期理 论 •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 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四、折衷理论 折衷理论是运用折衷主义的方法对跨国
公司理论进行了概括性和总结性分析,是一 种综合性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提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折衷理论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吸收各家之长, 二是适合于解释不同形式的国际直接投资; 三是能够解释企业开展国际经济活动的三
种主要形式。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简言之,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必须同时具有 企业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生 产国际化的优势。这三种优势的不同组合将直接影响企 业的经营活动决策,见表5.1。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表5.1 企业优势和国际经营方案选择
对外直接投资 出口贸易 许可证安排
所有权优势 1 1 1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用企业内部过程转换替代市场交易,还 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于是跨越国 界的市场内部化过程,就形成了跨国公司和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生产内部化过程带来的收益包括缩短交 易时间,避免市场的不准确性,跨越贸易壁 垒和外汇管制。 生产内部化过程形成的成本主要是跨国 经营管理不便,以及通讯联系方面的费用增 加。
国际金融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在 国际联系的。一些学者 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相关链接
一般认为跨国公司应具备以下三个因素: ①它是一个工商企业,包括设在两国或两个以上 国家的实体;②这种企业必须有一个中央决策体 系,有共同政策;③这种企业的各个实体通过股 权或其他形式形成联系,各个实体之间分享资源、 信息,同时分担责任。
内部化优势 1 1 0
区位优势 1 0 0
注:表中“1”表示具备该种优势;“0”表示不具备该种优势。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是指一国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单独或共同出资,在其他国家的境内创立新企业,或增加资本扩展原有企业,或收购现有企业,并且拥有有效管理控制权的投资行为。

一、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指投资者以控制企业部分产权、直接参与经营管理为特征,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的的资本对外输出。

1、国际直接投资内涵分析国际投资理论的内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或地区)的居民和实体(直接投资者或母公司)与在另一国的企业(国外直接投资企业,分支企业或国外分支机构)建立长期关系,具有长期利益,并对之进行控制的投资。

”日本学者原正行认为,“企业特殊的经营资源在企业内部的国际间的转移。

”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直接投资应该理解为向接受投资的国家传播资本、经营能力、技术知识的经营资源综合体。

这里讲的经营资源是指在经营企业中发挥各种能力的主体,从表面上看是以经营者为核心的,更实质地讲,是指经营管理上的知识和经验,包括专利、技术秘密以及市场调查方法等广泛的技术性的专门知识,销售、采购原料、筹措资金等在市场上的地位,以及商标及信用、情报收集、研究与开发等的组织。

”澳大利亚学者A.G.肯伍德认为,“一国的一家公司在另一国设立分支机构或获得该国一家企业的控股权。

”2、国际直接投资发展脉络西方以发达国家作为投资主体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

在众多的关于发达国家境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流派中,影响较大、被奉为经典性理论的有垄断优势理论、产品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五大学派。

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关注和理论探讨,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的,特别是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跨国公司的著名教授刘易斯威尔斯1983年出版了《第三世界跨国企业》一书,被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开创性成果,威尔斯提出了著名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特殊的技术优势。

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理论介绍国际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和跨国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简称MNC)是国际经济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理论基础、动因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国际直接投资的定义和理论基础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企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进行投资,通过获得股权或控制权来在投资国家或地区直接进行经营活动。

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1.内部化理论:根据内部化理论,企业选择进行国际直接投资是为了通过直接控制海外市场来获取竞争优势,并将垂直整合整个供应链,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益。

2.市场失灵理论:市场失灵理论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等原因,市场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因此,企业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可以直接控制生产要素,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资源基础理论:根据资源基础理论,企业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可以获取特定资源和技术,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跨国公司通过在不同国家之间分散投资,可以充分利用各国的资源和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跨国公司的定义和发展动因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以上国家开展业务的企业。

跨国公司的发展动因主要包括市场扩张、资源获取和资源整合:1.市场扩张:跨国公司通过在不同国家开展业务,可以实现市场的扩张和多元化。

进入新市场可以带来更多的销售机会和收益。

2.资源获取:跨国公司通过在不同国家投资,可以获取各国的资源,如原材料、劳动力、技术等。

这些资源可以为企业提供竞争优势,降低成本。

3.资源整合:跨国公司通过在不同国家之间分散投资,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

例如,利用低成本的劳动力生产产品,再以较高价格销售到其他国家。

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对全球经济具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本流动:国际直接投资促进了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国际投资理论

国际投资理论
✓ 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 ✓ 由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 由于政府的介入而产生某些市场障碍; ✓ 由关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5
垄断优势理论
➢ 理论核心观点: ✓ 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对外直接投资是在厂商具有 垄断或寡占优势的条件下形成的。 ✓ 这种垄断或寡占优势被称为“独占性的生产要素”优 势,或厂商特有优势。 ✓ 这种厂商特有优势可以源于厂商的物质资本,比如大 规模的资本优势,但更主要的是源于厂商所掌握的先 进技术、高效率管理知识等无形资产。
✓ 为了建立这样的内部化组织,企业在向国外扩张的过程中,国 际直接投资就成为当然的选择,而不是国际贸易等其他方式。
8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理论来源: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教授在厂商垄 断优势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产品生命周期研究而提出的 的。
➢ 理论基础: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即新产品从产生到退出 市场经历四个阶段,导入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销售额 (Q)
增长期 导入期
成熟期
衰退期
0
时间(t)
9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理论核心观点:国际直接投资的产生是产品生命周期四 阶段更迭的必然结果。假设世界上存在三种类型的国家, 第一类是新产品的创新国,通常指发达国家,如美国; 第二类是较发达国家,如欧洲各国、日本等工业化国家; 第三类是发展中国家。该理论认为新产品依次经历导入、 增长、成熟和衰退四阶段,其生产将依次在上述三类国 家之间转移。因此,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国际经济理论的重要 分支,它是解释国际直接投资发生机理的理论, 即为什么国际直接投资会发生的理论,因此,也 可以称为国际直接投资动因理论。
1
本讲主要内容:
一、主流优势理论 (以发达国家为背景) ❖ 早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早期宏观理论) ❖ 微观理论(以微观因素为研究视角) ❖ 宏观理论(以宏观因素为研究视角) ❖ 综合理论(架构宏观与微观的折衷主义) 二、新发展 ❖ 发展中国家适用理论 ❖ 中小企业适用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总结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总结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国际直接投资概念国际直接投资指的是以控制国(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对外投资,又称为外国直接投资。

这种控制权是指投资者拥有一定数量的股份,因而能够行使表决权并在企业的经营决策过程中享有发言权。

二、主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垄断优势理论该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由美国学者海默和他的导师金德尔伯格共同创立。

该理论主要以产业组织学说为基础展开分析,因此也被称为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方法。

包括两方面主要内容:1.对外直接投资和垄断的工业部门结构有关,垄断优势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垄断优势分为4类: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来自要素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来自规模经济的垄断优势,来自政府干预的垄断优势。

2.产品和要素的不完全竞争性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在市场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国际贸易是企业参与和进入国际市场或对外扩张的唯一方式,企业将根据比较利益原则从事进出口活动。

现实中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关税非关税壁垒、政府管制等市场障碍和干扰是企业利用自己的垄断优势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国际市场(二)、内部化理论也称为市场内部化理论,由英国学者巴克莱、卡森和加拿大学者拉格曼共同提出。

内部化是指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中,以企业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解决市场不完整带来的不能保证供需交换正常进行的问题,弥补市场机制不完整造成的风险与损失。

该理论认为市场不完全竞争是由于某些市场失灵,某些产品的特殊性质或垄断势力的存在。

内部化理论的3个假设:1.企业在不完全市场经营目的是利润最大化;2.当生产要素特别是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时,企业就有可能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统一管理经营活动;3.内部化超越国界时就产生了跨国公司。

内部化过程取决于4个因素:1.产业特定因素,指与产品性质、外部市场结构、规模经济等有关的因素,是最关键的因素;2.区位特定因素,指地理上的距离,文化差异、社会特点等引起交易成本变动;3.国家特定因素,指东道国的政、法、经制度对跨国公司业务的影响;4.公司特定因素,指不同企业内部市场的管理能力。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六章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的投资者将资本用于他国的生产或经营,并掌握经营控制权的投资行为。

西方经济学国际投资传统理论主要是关予国际间接投资的理论,这是因为对外直接投资仅是近几十年才发生的国际经济现象,而国际间接投资早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就已出现。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国际间接投资得到迅猛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垄断代替竞争并取得统治地位后,在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便出现了所谓的"过剩资本"。

这些国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争夺商品销售市场,便竞相把这些资本输出到国外去。

二次大战后,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由此引起的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和销售活动,超过了传统的商品贸易而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项最重要的活动。

因此,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开始注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西方经济学家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进行抽象和实证研究,形成多种国际投资理论派别。

但概括起来,现代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各个企业为什么要向国外进行直接投资,而不是选择各种间接投资的方式企业为什么选择以生产者的身份,而不是以出口商或许可证授方的身份进行国际经营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如何与占有天时、地利和人和的当地企业进行有效竞争并占据优势为什么国际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某几个行业为什么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为什么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都是一些大型跨国公司下面对几种影响比较大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予以介绍和评论。

第一节垄断优势理论一、海默的基本思想垄断优势理论(‰qheory of Monopoly Advantage)32称市场不完全论(Market Imperfection Theory),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海默(Hymer S.H.)于1960年在其博士论文中第一次提出的,他认为企业的垄断优势和国内、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

第6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商务》

第6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商务》
提出产品创新——接近市场——通过竞争降低成本的跨国投资 模式;Louis T.Wells Jr(1983)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和Sanjaya Lall (1983)的技术地方化理论都强调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具有的 竞争优势不是绝对优势而是相对优势。
6.2.2 交易成本和内部化理论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和内部化理论(theory of internalization) 的根源来自于1930年代的科斯(R.Coase,1937)关于公司的理 论。其基本原理如下:由于公司内部和市场机制在执行不同类
小岛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将陷入比较劣 势的产业(可称为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而这些产业是东道国 具有明显或潜在比较优势的部门,但如果没有外来的资金、技 术和管理经验,东道国的这些优势又不能被利用。因此,投资 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
应该说,该理论比较日本学者赤松要的“雁式形态理论”,更符 合日本现实的国情,反映了当时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通 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
FDI分为两种。一种是FDI流入(inward FDI),指外国人获取本国 资产或外国投资者对本国的投资;另一种称为FDI流出 (outward FDI),指本国投资者获取外国资产或对外国的投资, 又称对外直接投资。我们将投资者所在国称为投资国(the home country),将投资流入的国家称为东道国(the host country)。
6.3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关系理论
究竟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是相互替代还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呢? 是否存在其他关系?
FDI与国际贸易之间究竟是互补还是替代的关系,联合国贸发会议 (UNCTAD)将FDI分为三种:资源寻求型、效率寻求型和市场 寻求型。这三种不同的投资类型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FDI与贸 易之间的关系。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市场内部化的影响因素
*
*
知识产品、交易费用、转移价格、内部化
知识产品的交易费用高
转移价格 Transfer Price
手段和途径
将生产建立在公司内部。 以公司内部市场取代 外部市场。 内部化
-为什么? -知识产品的形成耗时长,费用大;在市场上转让相当于扶持了竞争对手,削弱了自身竞争力; 价格不易确定(保密需要,收益只有在投入生产过程后才能确定)。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示意图: 不同类型国家生产和出口产品的更替
0
t
0
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产品的要素密集性质发生了变化,拥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发生了变化,导致进出口的方向也发生变化。
t0为美国开始生产时间,t1为美国开始出口和欧洲开始进口时间, t1 -t2为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口时间,t3为欧洲国家开始出口时间, t4为美国开始进口时间,t5为发展中国家开始出口时间。
1
2
市场具有效率、信息不产生费用、没有贸易障碍、公平竞争
什么叫市场完全?
政府政策的不完全性 关税、进口限额等 政府其他管制,如价格管制、利润管制等 自然的不完全性:产品与要素市场、规模经济
市场不完全的表现:
对外投资的必要性——市场的不完全性
对外投资的可行性——企业的垄断优势
(1)技术优势:拥有先进的技术并且内部化使用 (2)对某些原材料的垄断。“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 (3)先进的管理经验。 (4)雄厚的资金实力:金融和货币方面;内部融资 (5)信息优势。 (6)国际声望。信誉和商标优势 (7)有独立的销售网络
技术内部化——防止技术优势的丧失。
微软通过建立自己拥有控制权的子公司或分公司使得许多交易都在内部进行,所有利润的归微软,这样就获得了最大利润。因为交易价格由微软自己制定,不存在竞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主流优势理论
(一)微观理论
微观理论是从微观主体,即企业的视角来解释和说明国际 直接投资的发生机理,具体包括: 1. 垄断优势论 2. 内部化理论 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4. 厂商增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
➢ 理论来源:海默于1960年在其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的。 ➢ 理论假设前提:市场不完全。
✓ 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 ✓ 由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 由于政府的介入而产生某些市场障碍; ✓ 由关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销期
衰退期
0
时间(t)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理论核心观点:国际直接投资的产生是产品生命周期四 阶段更迭的必然结果。假设世界上存在三种类型的国家, 第一类是新产品的创新国,通常指发达国家,如美国; 第二类是较发达国家,如欧洲各国、日本等工业化国家; 第三类是发展中国家。该理论认为新产品依次经历导入、 增长、成熟和衰退四阶段,其生产将依次在上述三类国 家之间转移。因此,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一种动态理论。
内部化理论
➢ 理论来源:“科斯定理”,即交易成本学说。
✓ 寻找和确定合适的贸易价格的活动成本; ✓ 确定合同签约人责任的成本; ✓ 接受这种合同有关的风险成本; ✓ 对从事市场贸易所支付的交易成本。
➢ 理论假设前提:由于交易成本过高,外部市场失效,主 要是知识产品市场。知识产品市场机制失效,是指产权 知识产品价格及产权知识传播价格不能被有效确定,产 品知识的模仿者可以以比产权知识的创造者较低的成本 获得和运用该知识。
一、主流优势理论
(二)宏观理论
宏观理论是从宏观视角,即国别因素来解释国际直接投 资的发生机理。主要包括: 1. 资本化率理论 2. 比较优势理论
资本化率理论
➢ 理论来源:197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阿利伯在其《对 外直接投资理论》一文中,提出了用不同国家的资本化 率差异来解释国际投资活动的理论,即资本化率理论 。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理论核心观点:
销售额 (Q)
———发较发达发展国达中家国国家家
0 时间(t)
厂商增长理论理论
➢ 理论来源:彭罗斯发表于1956年的《对外投资与厂商增 长》的论文。
➢ 理论假设前提: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前提下,经理 控制的企业有追求企业规模增长最大化的内在动因。
➢ 理论核心观点:对外直接投资是厂商追求增长最大化的 自然结果。增长最大化厂商的对外扩张一般要经历出口、 许可生产、跨国企业三个阶段。这既是厂商追求增长最 大化的内在要求,又是增长最大化厂商对外投资的战略 体现。
比较优势理论
➢ 理论观点:
✓ 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趋于比较劣势的产 业(又称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些边际产业是对方国家(东道国) 具有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边际产业开始进行投 资,可以使对方国家因为缺少资本、技术、经营技能等而未能 显现或未能充分显现出来的比较优势,显现出来或增强起来, 可以扩大两国间的比较成本差距,实现数量更多、获益更大的 贸易。属于贸易创造型投资,可以增进双方国家的福利。
一、主流优势理论
(一)早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 早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研究是笼统地置于国际资本流动范 畴之中的。
➢ 最早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源于纳克斯发表于1933年的题 为《资本流动的原因和效应》的论文 。
✓ 纳克斯运用的是资本流动的分析思路,即国与国直接的利息差 引起资本流动;
✓ 纳克斯关注的是产业资本流动,将利息差引申为利润差,由此 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发生机理。
➢ 理论内容:
✓ 资本化率是指使收益流量资本化的程度,用公式可表示为K=C/I, 这里K为资本化率,C为资产价值,I为资产收益流量。
✓ 资本化率是一个外生变量,与一国的货币强弱等因素有关,一 国的货币越强,资本化率越高;反之,越低。
资本化率理论
➢ 理论内容:
✓ 由于国与国之间资本化率的差异,导致了国际直接投资从强币 国向弱币国流动,因为强币国资本化率高,同等收益情况下形 成更高的资产价值,在东道国资产收购中处于优势地位。
垄断优势理论
➢ 理论核心观点:
✓ 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对外直接投资是在厂商具有垄断或寡 占优势的条件下形成的。
✓ 这种垄断或寡占优势被称为“独占性的生产要素”优势,或厂 商特有优势。
✓ 这种厂商特有优势可以源于厂商的物质资本,比如大规模的资 本优势,但更主要的是源于厂商所掌握的先进技术、高效率管 理知识等无形资产。
✓ 为了建立这样的内部化组织,企业在向国外扩张的过程中,国 际直接投资就成为当然的选择,而不是国际贸易等其他方式。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理论来源: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教授在厂商垄 断优势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产品生命周期研究而提出的 的。
➢ 理论基础: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即新产品从产生到退出 市场经历四个阶段,导入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 国外子公司获得的收益应根据投资来源国(母国)的资本化率重新 转化为投资资本,而不是以东道国的资本化率来确定。
比较优势理论
➢ 理论来源: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在20世纪70年代中 期根据国际贸易比较成本理论,以日本厂商对外直接投 资情况为背景提出的。
➢ 理论基础:采用正统国际贸易理论2×2模型,即两个国 家和两种产品进行分析。
第二讲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1
什么是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国际经济理论的重要 分支,它是解释国际直接投资发生机理的理论, 即为什么国际直接投资会发生的理论,因此,也 可以称为国际直接投资动因理论。
本讲主要内容:
一、主流优势理论 (以发达国家为背景) ❖ 早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早期宏观理论) ❖ 微观理论(以微观因素为研究视角) ❖ 宏观理论(以宏观因素为研究视角) ❖ 综合理论(架构宏观与微观的折衷主义) 二、新发展 ❖ 发展中国家适用理论 ❖ 中小企业适用理论
内部化理论
➢ 理论核心观点:
✓ 厂商所具有的知识资产优势,不是形成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 件,厂商特有优势是在国内形成的,必须以低成本的方式转移 到国外,因转移而发生的成本必须低于由转移而带来的收益。
✓ 跨国企业为降低转移成本,或者说是交易成本,倾向于构造一 个内部化市场以替代通常的外部化市场。所谓内部化是指“建 立由公司内部调拨价格起作用的内部市场,使之像固定的外部 市场同样有效地发挥作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