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防控宣传
鼠疫防治知识宣传
![鼠疫防治知识宣传](https://img.taocdn.com/s3/m/f5f6ff23fe4733687f21aa50.png)
附件鼠疫防治知识宣传鼠疫是自然疫原性疾病,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发病急、传染性强、传播快、病死率高、被WHO规定为国境检疫传染病,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控法》法定的甲类一号传染病。
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严重的鼠疫流行,也曾经给我国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鼠疫防控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控制了人间鼠疫的发生和流行,逐步了解和掌握了鼠疫发生和流行的规律。
当前,我国的鼠疫疫情与世界疫情走势一样,开始出现上升趋势,并呈现四个特点:一是新疫源地不断出现,流行范围逐步扩大;二是有些鼠疫疫源地静息多年后重新活跃;三是鼠疫疫情向城市、人口密集区逼近;四是鼠疫远距离传播的机会增加。
尤其是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毒力强、侵袭力高,疫情形势更为严峻。
随着航空、铁路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与便利,拉近了大城市与各鼠疫疫源地间的距离,加大了疫情向城市、人口密集区逼近的可能。
一旦感染鼠疫,将会通过飞机、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在很短的时间内传播到各个城市,严重危害当地广大公众的健康安全,同时也给当地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
一、鼠疫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烈性传染病。
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它具有发病急、病程短、传播快、病死率高、传染性强的特点。
鼠疫原发于啮齿动物之间,并能引起人间鼠疫流行。
传染源主要是啮齿动物,传播途径主要是跳骚。
肺鼠疫病人也可成为传染源,造成人类鼠疫流行。
二、鼠疫自然疫源地在动物鼠疫流行过程中,鼠疫菌寄生于特定的宿主,主要以跳骚为传播媒介在宿主和其它动物间传播,可以不依赖于人类而长期在自然界中循环延续,这种现象称为鼠疫自然疫源性。
具有这种自然医源性的地区就称为鼠疫自然疫源地。
三、鼠疫防控相关的法律法规针对我国的鼠疫流行情况,国家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鼠疫列为甲类1号传染病,并先后制定了《国家鼠疫控制应急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鼠疫地区猎捕和处理旱獭卫生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法防控鼠疫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鼠疫防治知识》课件
![《鼠疫防治知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e17f25e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0a.png)
03
鼠疫的预防措施
个人防护措施
01 02 03
避免接触可能携带鼠疫病毒的动物 ,如老鼠、旱獭等。
在野外活动时,应穿长袖长裤、戴 口罩和手套,避免暴露皮肤。
尽量减少在人群密集场所的活动时 间,保持社交距离。
环境卫生措施
01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鼠疫的传播途径
鼠类传播
鼠类是鼠疫杆菌的主要携带者,通过 鼠类传播的鼠疫往往发生在野外或者 农村地区。
感染了鼠疫杆菌的鼠类可能会在死前 或者死后通过唾液、尿液和血液将病 菌排出体外,健康人接触了这些污染 物后可能会感染鼠疫。
跳蚤叮咬传播
01
跳蚤是传播鼠疫的重要媒介,当 跳蚤叮咬了感染鼠疫的鼠类后, 再叮咬人类,就会将病菌传给人 类。
,保持室内外卫生
清洁。
02
定期清理垃圾,消 除鼠类和蚤类的生
存环境。
04
避免在野外露营或
使用未经消毒的物
03
品。
对可能携带病毒的 动物栖息地进行消
毒处理。
灭鼠灭蚤措施
01
采取灭鼠、灭蚤措施,减少鼠类和蚤类的数量 。
03
对动物栖息地进行监测和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病 原体。
02
使用灭鼠药和灭蚤药,注意安全使用方法和注 意事项。
呼吸道隔离
2
对于患有肺鼠疫的患者,需要进行呼吸道隔离,以减少飞沫
传播的风险。
心理支持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和焦虑情绪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支持治疗
补液治疗
由于鼠疫会导致高热、呕吐、腹泻等症状,患者容易出现脱水。因此,需要进行补液治疗,以维 持水电解质平衡。
预防鼠疫宣传标语
![预防鼠疫宣传标语](https://img.taocdn.com/s3/m/8fa86668ff00bed5b9f31de0.png)
预防鼠疫宣传标语为有效预防鼠疫的发生和流行,提醒同学们增强对鼠疫的认识和了解,提高预防鼠疫的的意识,根据《玉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2015年鼠疫防控知识宣传周活动的通知》精神,2015年4月13日-19日为2015年鼠疫防控知识宣传周,活动主题为“人人参与,预防为主、科学防控”。
我校各班班主任的精心组织,全校开展了预防鼠疫知识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
为办好本次主题活动,各班班主任提前几天就做好了资料收集的准备工作,我校就鼠疫防控进行了专门的知识讲座,学校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讲座中,教师就什么是鼠疫、鼠疫的传播、治疗、预防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重点指出:鼠疫可防可控可治,早期发现疫情,早期报告,及时处理疫区是制止鼠疫蔓延的关键措施。
因此,要充分发动群众,充分发挥乡村医生和各级卫生组织力量,建立疫情报告网,确定疫情报告员,认真“三不”、“三报”制度。
“三不”制度:不接触、不剥皮、不煮食病旱獭及其它病死动物;不在旱獭洞周围坐卧休息,以防跳蚤叮咬;不到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家中探视护理或吊丧。
“三报”制度:发现病旱獭和其它病动物要报告;发现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应立即报告;发现原因不明的急死病人应立即报告。
我校还利用校园板报、宣传栏及教室布告栏,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地将预防鼠疫知识展现给大家,并且在教室内张贴宣传单,要求学生回家也向家长宣传预防鼠疫的知识。
通过此次主题活动的举办,集中向学生宣传普及了预防鼠疫知识,同学们通过对鼠疫科普知识图片的学习,深刻认识到鼠疫的危害性,同时掌握了鼠疫的传播、预防及治疗措施。
活动结束,要求同学们向家长也做了预防鼠疫的宣传工作,并下发了宣传资料。
附:鼠疫防控宣传资料一、什么是鼠疫?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被列为甲类传染病,具有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等特点。
是国际性检疫传染病之一。
人与患有或死于鼠疫的野生动物接触才有可能得病,通过跳蚤叮咬也可得病,肺鼠疫病人也可称为传染源。
2024年鼠疫防控知识培训总结
![2024年鼠疫防控知识培训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6c23869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c8.png)
2024年鼠疫防控知识培训总结一、概述2024年,全球鼠疫的防控工作变得更为紧迫。
为了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和能力,鼠疫防控知识培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本次培训旨在介绍鼠疫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措施等内容,并提供相关的实操培训,以增强公众对鼠疫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二、鼠疫的基本知识1. 鼠疫概述: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分为鼠疫疫鼠型和鼠疫肺型。
疫鼠型常见于野生啮齿类动物,而肺型鼠疫可直接从人际传播。
2. 鼠疫的传播途径:鼠疫主要通过跳蚤叮咬传播,跳蚤叮咬感染的患者可以通过飞沫传播给他人。
此外,鼠疫也可通过接触感染、空气飞沫传播和食物污染传播。
3. 鼠疫的症状和临床表现:鼠疫感染后,患者会出现发热、头痛、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进而发展为肺部症状、淋巴结肿胀等特征性表现。
三、鼠疫的预防控制措施1. 个人预防措施:(1)勤洗手:鼠疫病原体可以通过手部接触传播,因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是防止感染的重要手段。
(2)戴口罩:在可能接触感染源的场所,应佩戴符合标准的口罩,有效阻挡飞沫传播。
(3)避免接触疫源:尽量避免接触野生啮齿类动物、死亡的动物和可能携带鼠疫的环境。
2. 家庭预防措施:(1)清洁环境:保持室内环境整洁,定期清理垃圾、杂物,以减少啮齿类动物的繁殖。
(2)封堵入口:修补家中的缝隙,阻止啮齿类动物的进入。
封堵门窗和下水道,防止跳蚤和其他寄生虫的侵入。
(3)合理食品储存:食品储存应适当密封,以防止食品被啮齿类动物污染。
3. 社区预防措施:(1)环境整治:清理河道、垃圾堆积场所等潜在的啮齿类动物繁殖地,减少感染源。
(2)卫生宣传:开展鼠疫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防控意识和知识水平。
(3)流行病学调查:对发病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追踪,及时采取隔离和治疗措施。
四、鼠疫的紧急处置措施1. 现场处置:在发现鼠疫疫情时,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对患者进行快速有效的治疗,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疫情传播途径和范围。
鼠疫预防知识
![鼠疫预防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80929c04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39.png)
鼠疫预防知识1、鼠疫是主要在小动物啮齿动物及其跳蚤中间传播的一种动物源性疾病;病原体为鼠疫耶尔森菌,该菌也可通过受感染跳蚤的咬伤、直接接触、吸入和吃入传染物吃入的情况极少有在动物与人之间传播;鼠疫是人类的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中的甲类传染病,如果不给予及时有效治疗,病死率为30%-60%;2、通过空气感染了鼠疫菌后可能在1-6天内发病;3、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1鼠疫的传染源:主要是鼠类和其它啮齿类动物,根据调查结果,青藏高原最主要最多见的是牧区草原上数量很多的旱獭,其他还有狐狸、狗、猫、猞猁、黄羊、藏系绵羊及多种鼠类等,这些动物能把鼠疫传染给人;人间鼠疫的重要传染源是肺鼠疫病人;2鼠疫的传播途径:人感染鼠疫的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接触患有鼠疫的动物,如剥皮、煮食等;二是被带有鼠疫菌的跳蚤叮咬;三是肺鼠疫病人传播;3人群易感性:人群对鼠疫耶尔森菌普遍易感;预防接种使易感性降低,患病后有持久免疫力;4、受感染者通常在3-7天潜伏期之后,开始出现“流感样”症状;患者通常表现为发烧、虚弱,迅速并发肺炎而出现呼吸短促、胸闷、咳嗽,有时咯出血痰或稀薄泡沫;也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和腹痛;如果不及早治疗,肺鼠疫通常导致呼吸衰竭、休克和猝死;视传染途径而定,临床鼠疫感染通常表现为三种类型:腺鼠疫、败血性鼠疫和肺鼠疫;1腺鼠疫的主要症状:腺鼠疫是由传染性跳蚤咬伤造成的最常见的鼠疫类型,是鼠疫临床上最多见的病型;鼠疫菌通过咬伤部位进入皮肤并通过淋巴系统到达最近的淋巴结;由于鼠疫菌将在此处大量繁殖,淋巴结因此变得红肿;肿胀的淋巴结被称为“腹股沟淋巴结炎”,剧烈疼痛,非常痛苦,并且会在感染晚期作为开放性溃疡化脓;2肺鼠疫的主要症状:肺鼠疫是鼠疫的最致命和极少见的类型;通常肺鼠疫是由最初腺鼠疫晚期感染的继发性传播引起的;原发性肺鼠疫是由吸入烟雾状传染性飞沫造成的,并可在没有跳蚤或动物卷入的情况下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未经治疗的肺鼠疫具有极高的病死率; 3败血型鼠疫的主要症状:败血性鼠疫在感染直接通过血流传播时发生,但无“腹股沟淋巴结炎”的迹象;也是临床上最严重的病型之一,病人有极度明显的全身反应,...5、不同;鼠疫病菌引发两种类型的鼠疫;但是,二者传播途径不同,症状也不同;肺鼠疫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而腺鼠疫则不能;肺鼠疫影响肺部,人通过吸入空气中的细菌而感染,而腺鼠疫则因受到被感染跳蚤咬伤或皮肤伤口接触受染物所致;如果腺鼠疫不接受治疗,细菌会通过血液传播而感染肺部,引起现发性肺鼠疫;6、鼠疫病菌感染肺部引发肺鼠疫;它是通过感染者或动物咳嗽或打喷嚏时喷出的飞沫而传播的;通常与患者或被感染动物直接的近距离接触2米以内后发生;如果没有医治,腺鼠疫或败血性鼠疫患者体内的细菌扩散到肺部后,也可能引发肺鼠疫;7、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死者以千万计,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发生多次流行,病死率极高;1992年全世界报告发生人间鼠疫的有巴西、中国、马达加斯加、蒙古、缅甸、秘鲁、美国、越南及扎伊尔等9个国家,共1582例,病人大多集中在非洲,病死率为8.7%;我国29例,集中在西双版纳;截止2003年,中国证实的鼠疫疫源地分布在19个省自治区、278县市、区,动物鼠疫不断;人间鼠疫由1985年二个省区青海、西藏扩大至云南、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六个省区;1994年毗邻的印度暴发鼠疫693例;我国防治鼠疫的工作仍非常重要;8、1流行情况:疫源地空间分布广、面积大;染疫动物和昆虫种类多;动物间鼠疫流行点多、持续时间长、年季变化不明显;人间鼠疫流行,常发生于动物间鼠疫之后;对于鼠疫,国家都有标准的公共卫生响应机制,可以随时控制;2季节性:人间鼠疫多发生在夏秋季,这与鼠类繁殖活动有关;3职业性:人间鼠疫首发病例常与职业有关,如狩猎者等;首发病例即本次疫情第一个发病的人;9、可以;与被感染者有过密切接触后,如果在接触后7天内开始接受治疗,可以大大减少发病的可能性;治疗包括至少服用7天的抗生素;如怀疑自己感染了肺鼠疫,应寻医诊治;10、可以;根据治疗专家的意见,如诊断为鼠疫疑似病例,患者应住院并进行医学隔离;同时,进行化验测试,包括鼠疫菌的血液培养及淋巴腺、血液和唾液样本的显微观测;取样完毕后,应尽早抗生素治疗;为了预防高死亡率的危险,应在首次出现症状后24小时内服用抗生素;有几种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治疗和预防鼠疫;在应对生物恐怖袭击时的早期,可能要对生物战剂鼠疫菌进行试验,以确定哪种抗生素对于所使用的某种具体生物战剂最有效;密切接触过鼠疫患者尤其是肺鼠疫患者的人员应进行诊断、医学隔离和评价;11、治疗鼠疫的特效药物是链霉素、其他氨基甙类抗菌素如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也有较好的疗效,磺胺类药物对鼠疫有一定的疗效,常用于鼠疫的辅助治疗和预防性投药,常用的有磺胺嘧啶SD、复方新诺明片、增效联磺片等;治疗中选用两种以上药物联合用药进行治疗可提高疗效;12、治疗原则可归纳为四句话:消毒隔离、防止传播;及时治疗、减少死亡;正确用药、提高疗效;精心护理、促进健康;鼠疫病人如不及时治疗,容易死亡,尤其是肺鼠疫和鼠疫败血症病死率为30%-60%;若及时抢救,方法得当,注意血压变化,防止休克,绝大多数病人能够治愈;因此,对鼠疫病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3、快速诊断和治疗对于减少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极其重要;如果得到及时诊断,有效的治疗方法几乎可使所有鼠疫患者得到治愈;这些方法包括服用抗菌素和采用支持性疗法;14、对与鼠疫患者密切接触时间在9天内的人,要进行健康隔离即所说的“留验”;如已去外地,应当通报追踪,就地隔离留验,每日测体温2次;用磺胺类或广谱抗菌素进行预防性服药,诊察病人及解剖尸体参加者也必须事先服用;15、报自毙旱獭及其它原因不明的病死动物;报诊断不明的高烧、腺肿、咯血病人;报诊断不明的急死病人;16、不剥食旱獭和其它原因不明的病死动物,不接触鼠疫病人及疑似病人;不在旱獭洞周围坐卧休息,以防跳蚤叮咬;不到鼠疫病人或疑似病人家中探视、护理或吊丧;17、鼠疫疫苗曾经得到广泛使用,但未证实它是一种可有效预防鼠疫的做法;在暴发情况下不建议将疫苗用于直接保护;疫苗注射只建议用于有极高危的人员,例如实验室人员或在疫区工作的人员;到有鼠疫发生的国家旅游的人士通常都没有必要接受注射,除非他们接触鼠疫的机会非常高;就算如此,他们服用一个短暂的抗生素四环素或多西环素预防药物疗程是较为上算的;18、预防措施的目标是使民众了解动物源性鼠疫活跃的地区并在鼠疫流行地区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跳蚤咬伤和处理尸体;民众应避免直接接触传染性组织或接触肺鼠疫患者;19、1立即就医诊治:为预防疾病,肺鼠疫感染者必须立即接受抗生素治疗;如果感染后发病,应在首次出现症状后24小时内服用抗生素,以减少死亡的危险性;2报告:立即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以便立即开始调查和控制疫情;3如怀疑是生物恐怖袭击,卫生部门将通知有关部门,国家将迅速应对;20、直接和密切接触肺鼠疫患者,应当佩戴一次性外科医生用口罩;患者应隔离,并在抗生素治疗的至少48小时内进行医学隔离;接触过传染性患者后,立即接受抗生素治疗可以预防发病;21、耶尔森菌容易被阳光或干燥条件所杀灭;即使如此,这种细菌最长可以存活一小时,具体视情况而定;22、1在人类病例暴露的地区查明最可能的感染源,通常寻找有大量小动物相继死亡的群集地区;采取相应的卫生和控制措施以终止暴露源;2确保向卫生工作者传播关于鼠疫疫区、鼠疫临床特征和病例定义的信息;3核实是否已对患者进行适当抗菌素治疗并且疫区有足够的抗菌素用以治疗后续病例;4隔离肺鼠疫患者;5获得标本进行实验室确认;23、鼠疫的诊断和确认需要实验室检测;恢复和鉴定来自患者样本的鼠疫菌培养对于确认是必需的;根据鼠疫的表现形式:腹股沟淋巴结炎样本、血液和痰是用于快速检测和培养的最适宜的标本;可对感染初期和晚期采集的血清进行检查以确认感染;快速纤维素试纸试验已可供现场使用,迅速筛查患者的鼠疫菌抗原;应采集标本并将其送往实验室进行鼠疫检测;24、1开展调查以查明在该地区鼠疫的地方性动物病周期中涉及的动物和蚤类物种并制定一项环境管理规划以限制其潜在传播; 2对动物源性疾病疫源地的积极长期监测和快速应对以便在兽疫流行暴发期间减少接触,以便在减少人类鼠疫方面取得成功; 3国家已建立了鼠疫检测网络,可以在第一时间迅速应对和控制疫情;25、全国公共卫生机构储备了大量药物供遭遇生物恐怖袭击时使用;这些药物可以在12小时内运送到境内的任何地点;。
资料鼠疫防治知识培训专业人员ppt
![资料鼠疫防治知识培训专业人员ppt](https://img.taocdn.com/s3/m/1eb5e25b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55.png)
皮肤或消化道:剥离旱獭等染疫动物等 注:鼠疫人间病例的传染期开始
○ 于临床症状出现的时候, ○ 随着病情加重传染性增强
易感人群
01 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 02 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一.鼠疫自然疫源性 世界各地存在许多自然疫源地,野鼠鼠疫长期持续存在。人间鼠疫多由野鼠 传至家鼠,由家鼠传染于人引起。偶因狩猎(捕捉旱獭)、考查、施工、军事活动进入疫区而被感 染。 二.流行性 本病多由疫区籍交通工具向外传播,形成外源性鼠疫,引起流行、大流行。 三.季节性 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情况有关。人间鼠疫多在6~9月。肺鼠疫多在10月以后流行。 四.隐性感染 在疫区已发现有无症状的咽部携带者。
03
鼠疫的诊断原则:
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鼠疫
细菌诊断或间接血凝试验、
血清F1抗体诊断阳性结果。
04
鼠疫的治疗原则 :
及时治疗、减少死亡。
正确用药,提高疗效。
精心护理,促进康复。
消毒隔离,防止传播。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一般症状:危 重的全身中毒 症状
发病急剧,恶寒战栗。体温骤升至39℃~40℃,呈稽留热
头痛剧烈,有时出现中枢神经性呕吐、头晕,呼吸促迫,很快陷入极度虚弱状态
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音弱,脉博每分钟120次以上
血压下降,多在10.7~12.0/6.13~6.67Kpa (80~90/45~50mmHg)范围 重症病人早期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意识不清,昏睡,狂燥不安,谵语,步行蹒跚,颜面潮红或 苍白,有时甚至发青,有重病感或恐怖不安,眼睑结膜及球结膜充血,出现所谓的鼠疫颜貌
青藏铁路沿 线省份地图
鼠疫预防与控制
![鼠疫预防与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a0d004e3856a561253d36f07.png)
鼠疫的预防与控制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理及临床症状 四、临床诊断依据及诊断标准 五、治疗原则 六、感染控制 七、预防与控制
一、病原学
鼠疫耶尔森菌
鼠疫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
最适pH值为6.9-7.1,对高温和常
用化学消毒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
鼠疫是一种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在特定的地 理和生态环境中鼠疫菌通过媒介蚤在啮齿动物中流行。 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染疫动物或媒介蚤将鼠疫传给人, 可造成人类鼠疫流行。 存在鼠疫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区称为鼠疫自然疫源地。
鼠疫患者治愈出院要求
体温恢复正常,一般症状消失,可考虑出院。不同 病型者还需达到下列要求: 1.腺鼠疫患者,肿大的淋巴结仅残留小块能够移动 的硬结,或完全触碰不到,全身症状消失后,观察 3-5天,病情无复发。 2.肺鼠疫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一般症状消失,血、 痰及咽部分泌物连续3次以上鼠疫菌检验阴性(每 隔3天做鼠疫菌检验1次)。 3.败血型和其他类型鼠疫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一 般症状消失,血液连续3次以上鼠疫菌检验阴性 (每隔3天做鼠疫菌检验1次)。
临床诊断依据
(5)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上下眼睑水肿。
(6)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休克综合征。
(7)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 成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水泡破 溃后创面呈灰黑色。 (8)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谵语妄动、脑压 高、脑脊液浑浊。
临床诊断依据
3.实验室检查 (1)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或眼分泌物, 或尸体脏器、管状骨骨髓标本中分离到鼠疫菌。 (2)上述样本中针对鼠疫菌cafl及pla基因的PCR扩增 阳性,同时各项对照成立。 (3)上述标本中使用胶体金抗原检测、酶联免疫吸附 试验或反相血凝试验中任何一种方法,检出鼠疫FI抗 原。 (4)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被 动血凝实验检测,针对鼠疫FI抗原的抗体滴度呈4倍 以上增长。
鼠疫防治知识了解鼠疫的传播途径
![鼠疫防治知识了解鼠疫的传播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74a85e46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6c.png)
鼠疫防治知识了解鼠疫的传播途径鼠疫是一种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传染病,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跳蚤叮咬传播、直接接触传播以及飞沫传播。
了解鼠疫的传播途径对于预防和控制该疾病至关重要。
一、跳蚤叮咬传播鼠疫的主要传播媒介是跳蚤,其中以侵袭啮齿动物的鼠蚤最为常见。
当感染鼠疫耶尔森菌的啮齿动物(如鼠类)被跳蚤叮咬后,菌体会在跳蚤的消化道内繁殖,并在尤其在跳蚤排泄物中产生。
当被感染的跳蚤叮咬人类时,跳蚤的排泄物中的鼠疫耶尔森菌可能通过皮肤损伤或者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导致人类感染鼠疫。
二、直接接触传播除了跳蚤叮咬传播之外,鼠疫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当人类与感染鼠疫的啮齿动物(如鼠类)接触时,其中的体液(如血液、尿液等)可能携带鼠疫耶尔森菌。
如果通过人类的口腔、鼻腔或者眼睛等黏膜进入体内,鼠疫耶尔森菌会引发感染。
三、飞沫传播飞沫传播是指当感染鼠疫的人咳嗽、打喷嚏或者呼吸时,口鼻部分的液体飞沫中的鼠疫耶尔森菌被他人吸入体内,导致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通常发生在密切接触的情况下,比如在家庭、医院或者其他封闭空间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较近。
为了有效防治鼠疫,应采取以下措施:1. 预防跳蚤叮咬: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减少啮齿动物的滋生和繁殖,安装防护网、密封门窗等措施,有效阻止跳蚤的侵入;使用驱虫剂等方法进行跳蚤的预防和控制。
2. 避免直接接触:尽量避免与潜在感染鼠疫的啮齿动物接触,尤其是避免直接与其体液接触。
在处理可能感染鼠疫的动物时,应佩戴手套和口罩等个人防护装备。
3. 加强个人防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面部接触;佩戴医用口罩,在与疑似感染者接触时,尽量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探访鼠疫高风险地区。
4. 加强家庭和室内环境的清洁: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及时清理垃圾、堆积物,定期使用杀菌剂进行消毒。
5.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鼠疫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公众对鼠疫传播途径的了解和防范意识。
同时,鼓励公众及时就医,减少医疗机构的交叉感染风险。
鼠疫的防控措施
![鼠疫的防控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bc9de342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96.png)
鼠疫的防控措施
鼠疫是一种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鼠类传播给人类。
以下是鼠疫的防控
措施:
1. 鼠类控制:减少鼠类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是控制鼠疫的主要手段。
使用鼠类防治剂
和捕鼠器具,清除饲养残留物和垃圾,防止鼠类进入居民区。
2. 个人防护:接触可能带有鼠疫杆菌的鼠类或其体液时,务必采取防护措施,如佩戴
口罩、手套和防护服。
避免直接接触死亡的鼠类或其体液。
3. 提高公众意识:开展鼠疫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鼠疫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教
育民众如何避免接触鼠类和其体液,以及对鼠疫症状的早期识别。
4. 早期发现和隔离:对于疑似鼠疫感染的患者,应立即隔离,并尽早进行鼠疫的确诊。
随后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和隔离。
5. 接种疫苗:建议在高风险地区或从事相关职业的人员接种鼠疫疫苗,以提高身体免
疫力。
6. 传染源控制:对于疫情暴发地区,要及时清除死亡的鼠类和其它可能感染鼠疫的动物,如跳蚤等。
以上措施旨在降低鼠疫疫情的传播风险和控制疫情的扩散。
在高风险地区,建议加强
监测、早期发现和隔离疑似病例,以及加强与相邻地区的信息共享和合作。
深入开展宣传鼠疫灭鼠活动简报范文
![深入开展宣传鼠疫灭鼠活动简报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92fe56a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00.png)
《深入开展宣传鼠疫灭鼠活动简报范文》一、前言近年来,全球各地鼠疫疫情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切实做好鼠疫防控工作,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我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开展宣传鼠疫灭鼠活动。
本简报将对关于鼠疫防控宣传工作进行深入探讨,为大家全面了解宣传鼠疫灭鼠活动提供指导和参考。
二、宣传鼠疫灭鼠活动的必要性1. 鼠疫的危害及传播途径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
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鼠类、跳蚤传播及呼吸道、消化道传播。
加强对鼠类和跳蚤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2. 宣传鼠疫防控的重要性宣传鼠疫防控工作对提高公众防范意识、增强公众自我防护能力、减少鼠疫疫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广泛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鼠疫的危害及传播途径,才能更好地加强防控工作的力度和有效性。
三、如何开展宣传鼠疫灭鼠活动1. 制定宣传方案针对不同的宣传对象和宣传场所,制定相应的宣传方案。
可以通过制作宣传资料、举办宣传活动、开展宣传讲座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向社会公众传达鼠疫防控的相关知识。
2. 加强媒体宣传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评台,积极开展鼠疫防控宣传报道。
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深入的宣传报道和解说,提高公众对鼠疫防控的认识和支持。
3. 加强宣传力度在宣传鼠疫灭鼠活动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鼠疫的危害和传播途径。
可以通过制作宣传海报、宣传单张、引导文化节目等方式,将鼠疫防控宣传工作深入到每一个角落。
四、宣传鼠疫灭鼠活动的成效与反思在开展宣传鼠疫灭鼠活动的过程中,要定期对宣传成果进行评估和反思,总结经验,及时调整宣传策略,不断提高宣传效果,确保鼠疫防控宣传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五、结语鼠疫是一种具有高传染性的疾病,对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深入开展宣传鼠疫灭鼠活动,是当前防控鼠疫疫情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
2024鼠疫及其防制ppt课件
![2024鼠疫及其防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c21a385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f8.png)
01定义02特点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通常在啮齿动物之间流行,偶尔能引起人间流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
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传播迅速。
鼠疫定义与特点鼠疫历史与现状历史鼠疫历史悠久,曾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多次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现状目前全球仍有多个国家存在鼠疫疫情,但得益于现代医疗和防疫措施,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03鼠疫可引起高热、淋巴结肿大疼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出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对人类的危害鼠疫的爆发和流行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如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受到冲击,同时还会引起社会恐慌和不稳定因素。
对社会的危害鼠疫主要在啮齿动物中传播,可引起动物大量死亡,对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对动物的危害鼠疫危害程度评估01020304鼠疫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无鞭毛、无芽孢、有荚膜。
形态与染色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缓慢,需培养72小时以上。
在血液琼脂平板上呈灰白色、半透明、不溶血的小菌落。
培养特性鼠疫杆菌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产酸不产气。
不能分解乳糖、蔗糖及甘露醇。
生化反应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
对一般消毒剂敏感,如5%石炭酸、来苏尔、升汞等都能在10~20分钟内将其杀死。
日光直射4~5小时即死。
加热55℃15分钟或100℃1分钟、高压蒸气灭菌法均可将其杀死。
抵抗力鼠疫杆菌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
当鼠蚤吸取含病菌的鼠血后,细菌在蚤胃大量繁殖,形成菌栓堵塞前胃,当蚤再吸入血时,病菌随吸进之血反吐,注入动物或人体内。
蚤粪也含有鼠疫杆菌,可因搔痒进入皮内。
此种“鼠→蚤→人”的传播方式是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少数可因直播接触病人的脓液、痰液或病兽的皮、血、肉经破损皮肤或粘膜受染。
肺鼠疫患者可借飞沫传播,造成人间肺鼠疫大流行。
易感人群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差别。
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
鼠疫的传播途径与防控策略
![鼠疫的传播途径与防控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c203f5f2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58.png)
鼠疫的传播途径与防控策略1. 鼠疫概述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跳蚤传播,也可通过其他途径如呼吸道、消化道等传播。
鼠疫具有高度传染性、病死率高等特点,是我国法定的甲类传染病。
2. 鼠疫的传播途径2.1 跳蚤传播跳蚤是鼠疫的主要传播媒介。
带菌的跳蚤叮咬人体后,鼠疫杆菌可进入人体引起感染。
此外,人对跳蚤的过敏反应也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2.2 动物源性传播人类通过接触感染了鼠疫的动物(如老鼠、旱獭等)或其排泄物、分泌物等,也可能导致感染。
此外,食用未经煮熟的感染动物肉类也是动物源性传播的一种途径。
2.3 呼吸道传播在鼠疫暴发期间,带菌的飞沫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引起感染。
但这种传播途径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较低。
3. 鼠疫的防控策略3.1 疫情监测与报告建立健全鼠疫疫情监测体系,定期对重点地区、重点动物进行监测。
发现疫情及时报告,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3.2 防控措施3.2.1 跳蚤防控措施1. 定期进行跳蚤灭治,降低跳蚤密度。
2. 做好个人保护,避免被跳蚤叮咬。
3. 家中饲养宠物者,注意宠物跳蚤防治。
3.2.2 动物源性防控措施1. 加强野生动物监管,防止感染动物进入人类生活区域。
2. 提高公众对动物感染鼠疫的认识,避免接触感染动物或其排泄物、分泌物。
3. 加强对动物肉类市场的监管,禁止销售未经煮熟的动物肉类。
3.2.3 呼吸道防控措施1. 加强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勤洗手等。
2. 减少在鼠疫疫情发生地区的户外活动,特别是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
3.3 疫苗接种鼠疫疫苗可有效预防鼠疫,建议在高疫情风险地区的人群接种。
目前我国已批准使用鼠疫疫苗,并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3.4 公众宣传教育加强鼠疫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通过多种渠道,如网络、电视、广播等,普及鼠疫防治知识。
4. 总结鼠疫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掌握其传播途径和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各级政府、卫生部门和公众需共同努力,加强鼠疫防治工作,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
鼠疫防控措施方案
![鼠疫防控措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34425d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57.png)
鼠疫防控措施方案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啮齿动物(如鼠类)传播给人类。
鼠疫在过去曾造成大规模的疫情和死亡,因此控制和预防鼠疫非常重要。
为了做好鼠疫的防控工作,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措施方案。
一、加强监测和预警1.建立鼠类监测系统,包括建立监测点位和使用合适的监测工具,定期进行鼠类密度和种类的监测。
2.建立鼠疫预警系统,通过监测数据和疫情报告及时发现和预警可能的鼠疫暴发。
二、有效控制鼠类1.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环境清洁,及时清理垃圾和废弃物,减少鼠类的栖息地。
2.修缮和封堵建筑物,在建筑物和围栏周围设置防鼠设施,防止鼠类进入居民区和食品加工场所。
3.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灭鼠,如捕鼠器、鼠夹、毒饵等。
同时要注意合理使用杀鼠药剂,避免对人类和其他动物造成伤害。
三、加强传染源控制1.及时处理和清除患鼠的尸体,避免尸体的露天暴露,以免鼠疫杆菌通过气溶胶传播。
2.加强水源管理,避免水源被鼠类和其他动物污染。
3.加强食品卫生监管,保证食品的安全和卫生,避免食物被鼠类污染。
四、加强传染病监测和防治1.建立鼠疫监测点,对疫情高发地区进行重点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
2.及时采取隔离和治疗措施,对疑似鼠疫病例进行隔离和治疗,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找出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3.开展疫情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鼠疫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普及防控知识和措施,避免恐慌和传播。
五、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交流1.加强跨国合作和信息共享,与邻国和国际组织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共同应对跨境传播的鼠疫。
2.及时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保持沟通,了解最新的鼠疫疫情和防控措施。
总之,鼠疫的防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政府部门、公共卫生机构和公众要紧密合作,严密监测鼠疫的传播和传染源,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和控制鼠类的繁殖,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交流,共同应对鼠疫的威胁。
在实施防控措施的过程中,要注重科学性、及时性和高效性,以确保成功控制鼠疫的传播。
鼠疫防治知识宣传讲座
![鼠疫防治知识宣传讲座](https://img.taocdn.com/s3/m/10dc67ad5022aaea998f0fd8.png)
鼠疫防治知识宣传讲座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是以发病急、传播快、传染性强、病死率高为特点的烈性传染病,属甲类传染病。
一、鼠疫流行病学引起鼠疫的病原体是鼠疫耶尔森氏菌,是一种强毒力的病原体,对敏感动物和人具有猛烈的侵袭力和快速传染性。
1、传染源各种感染鼠疫菌的啮齿动物及鼠疫病人2、传播途径1、动物→跳蚤→人,蚤叮咬,经血液传播,多为腺鼠疫。
称为动物型传播。
2、人→空气飞沫→人,传播肺鼠疫,称为人型传播。
3、其他传播途经:剥离染疫动物皮毛时鼠疫菌进入创口而感染,接触传播,或吸入带菌皮毛中的尘埃感染;取食未充分煮熟的染疫兽肉,经消化道感染;实验室感染;染疫动物随运输工具传到其他地区。
3、人群易感性人对鼠疫没有自然免疫力,所有人群都有易感性。
二、临床表现1、潜伏期:一般1—6日,多为2—3日2、临床表现鼠疫作为一种烈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病急剧、进展迅速、疼痛显著、病死率高为其特点。
主要表现为严重的感染性中毒症状,而各种体征并不明显(症状与体症不一致)。
突然发病,恶寒战栗,体温迅速升高至38℃以上,剧烈头痛,全身疼痛,恶心呕吐,呼吸急促,心率增快。
重症患者早期即出现表情淡漠、意识模糊,狂躁谵妄、步态蹒跚如酒醉样甚至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
患者颜面潮红或苍白,有时发绀,表情痛苦,惊恐不安,结膜充血,出现所谓“鼠疫颜貌”。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高(10~30x109/L)。
三、预防1.管理传染源(1)灭鼠、灭蚤,监测和控制鼠间鼠疫。
(2)加强疫情报告,严格隔离病人。
(3)病人分泌物与排泄物应彻底消毒或焚烧。
死于鼠疫者的尸体应用尸袋严密包套后焚烧。
(4)加强疫源地的监测。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国际检疫和交通检疫,对来自疫区的车、船、飞机进行严格检疫并且灭鼠灭蚤。
对可疑旅客应隔离检疫。
3.保护易感者(1)进入疫区的医护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
(2)预防接种鼠疫活苗。
主要对象是疫区及其周围的人群及参加防疫、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
关于鼠疫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关于鼠疫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d60ba48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3d.png)
关于鼠疫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死者以千万计,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发生多次流行,病死率极高。
下面是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分享的鼠疫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鼠疫的预防措施1.严格控制传染源(1)管理患者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应立即按紧急电话和网络报告疫情,城市不得超过2小时,农村不得超过6小时。
同时将患者严密隔离,禁止探视及患者互相往来。
患者排泄物应彻底消毒,患者死亡应火葬或深埋。
对于肺鼠疫患者要进行严格的隔离以防空气传播。
各型鼠疫患者应分别隔离,肺鼠疫患者应单独一室。
不能与其他鼠疫患者同住一室。
腺鼠疫隔离至淋巴结肿完全消散后再观察7天,肺鼠疫要隔离至痰培养6次阴性。
鼠疫接触者应检疫9天,对曾接受预防接种者,检疫期应延至12天。
(2)消灭动物传染源对自然疫源地鼠间鼠疫进行疫情监测,控制鼠间鼠疫,广泛开展灭鼠爱国卫生运动。
2.切断传播途径(1)消灭跳蚤患者的身上及衣物都要喷撒安全有效的杀虫剂杀灭跳蚤,灭蚤必须彻底,对猫、狗,家畜等也要喷药。
(2)加强交通及国镜检疫对来自疫源地的外国船只、车辆、飞机等均应进行严格的国境卫生检疫,实施灭鼠、灭蚤消毒,对乘客进行隔离留检。
3.保护易感者(1)保护接触者在流行时应避免接触蚤,腺鼠疫患者的接触者应用适当的杀虫剂进行灭蚤,所有的接触者是否需要用抗生素进行预防服药都要进行评估,与疑似或确诊的肺鼠疫患者的接触者后要用四环素或氯霉素,分4次服用,从最后接触的时间起连服一周。
也可口服磺胺嘧啶;另外,环丙沙星对鼠疫杆菌也是敏感的。
(2)预防接种自鼠间开始流行时,对疫区及其周围的居民、进入疫区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预防接种。
常用为EV无毒株干燥活菌苗,皮肤划痕法接种,即2滴菌液,相距3~4cm。
2周后可获免疫。
目前的疫苗仍不能对腺鼠疫和肺鼠疫产生长久的免疫保护,因此,一般每年接种一次,必要时6个月后再接种一次。
鼠疫防控知识培训总结
![鼠疫防控知识培训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32543dc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e0.png)
鼠疫防控知识培训总结鼠疫(plague)是一种由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引起的严重传染病,它主要通过啮齿类动物传播给人类。
鼠疫在历史上造成了数百万人的死亡,直到现在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鼠疫的传播,对相关人员进行鼠疫防控知识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本次鼠疫防控知识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鼠疫的基本知识、鼠疫的传播途径、鼠疫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一、鼠疫的基本知识1. 鼠疫的病原体:鼠疫杆菌主要通过鼠类和跳蚤传播给人类。
感染鼠疫杆菌后,人体会出现高热、头痛、呕吐、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进而发展成败血症,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
2. 鼠疫的发病期:鼠疫潜伏期较短,一般为2-7天,最长不超过10天。
感染后,人体会迅速出现症状,并迅速进展。
3. 鼠疫的分类:鼠疫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鼠源性鼠疫(由鼠类传播)、人源性鼠疫(由人传播)、特殊类型鼠疫(如肺鼠疫等)。
二、鼠疫的传播途径1. 鼠源性鼠疫的传播途径:鼠源性鼠疫主要通过被感染的鼠类传播。
感染鼠类的人接触感染鼠类、其体液、组织等获得感染。
2. 人源性鼠疫的传播途径:人源性鼠疫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人传播。
密切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呼吸道排泄物等可获得感染。
3. 特殊类型鼠疫的传播途径:特殊类型鼠疫主要通过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
感染者的呼吸道排泄物、喷嚏等会进入空气中,他人吸入后可感染。
三、鼠疫的预防控制措施1. 鼠疫的早期预警:鼠疫的早期预警是鼠疫防控工作的关键。
各级疾控部门要加强对鼠类活动情况的监测,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鼠疫风险。
2. 鼠类及跳蚤的防制:对可能感染鼠疫的鼠类进行有效防制是鼠疫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
这包括封堵鼠类的进入途径、消灭鼠类的滋生地、使用安全有效的灭鼠药物等。
3. 个人防护措施:对从事鼠疫防控工作的人员来说,个人防护措施非常重要。
这包括佩戴防护口罩、穿戴防护服、戴手套等。
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消毒。
4. 健康教育宣传:针对公众,我们要加强鼠疫的健康教育宣传,让大家了解鼠疫的预防知识和传播途径,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鼠疫防治知识
![鼠疫防治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617136b580eb6294dd886ccc.png)
鼠疫防治知识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发病急、传播快、传染性强、病死率高为特点的烈性传染病。
鼠疫被WHO规定为国境检疫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
一、鼠疫流行病学病原体引起鼠疫的病原体是鼠疫耶尔森氏菌:典型的鼠疫菌呈短而粗,中段膨大,两头钝圆的短小杆菌。
有荚膜,无鞭毛,无芽孢。
为革兰氏染色阴性。
鼠疫菌是一种强毒力的病原体,对敏感动物和人具有猛烈的侵袭力和快速传染性。
(一)、传染源各种感染鼠疫菌的啮齿动物及鼠疫病人(二)、传播途径主要传播途径:1、动物→跳蚤→人,蚤叮咬,经血液传播,多为腺鼠疫。
称为动物型传播。
2、人→空气飞沫→人,传播肺鼠疫,称为人型传播。
其他传播途经:1、剥离染疫动物皮毛时鼠疫菌进入创口而感染,接触传播,或吸入带菌皮毛中的尘埃感染。
2、取食未充分煮熟的染疫兽肉,经消化道感染。
3、实验室感染。
4、染疫动物随运输工具传到其他地区。
(三)、人群易感性人对鼠疫没有自然免疫力,所有人群都有易感性。
职业因素在各型鼠疫自然疫源地内不同职业与发病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该职业人群与染疫动物及其媒介接触机会的多寡,而不是职业本身造成对鼠疫的感受性差异。
在旱獭鼠疫疫源地内,鼠疫病例以男性居多,占78.28%,原因是他们多为狩猎者或野外务工人员,直接接触旱獭机会多。
在黄鼠和家鼠鼠疫疫源地内,鼠疫病例男、女几乎各占50%,其原因为室内或居住区内蚤叮咬所致(四)、人间鼠疫流行季节1、各类旱獭及达乌尔黄鼠疫源地:流行高峰在7、8、9月。
(单峰型)2、长爪沙鼠疫源地:每年4~5月和10~11月两个高峰。
(双峰型)3、南方家鼠疫源地:长年可流行。
中国鼠疫疫源地类型与分布1、包括旱獭、黄鼠、沙鼠、田鼠、家鼠5大类型鼠疫疫源地。
2、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东南的19个省、自治区、291个县。
3、疫源地总面积140余万平方千米。
(五)、我国鼠疫疫源地概况我国现有11块鼠疫疫源地,多数分布在西北、西南,尤其是青海、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旱獭,俗称为“哈拉”,是一种食草动物,主要生活在草原上。旱獭的个体随年龄、季节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体重也从几斤到几十斤不等。旱獭是一种冬眠动物,常于每年10月至第二年4月在洞内冬眠。
四、人:(1)患有或死于鼠疫病的各种动物,如旱獭等;(2)动物体外寄生的跳蚤等;(3)鼠疫病人。
四坝小学
一、什么是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在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被列为甲类传染病,具有起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等特点。是国际性检疫传染病之一。人与患有或死于鼠疫的野生动物接触才有可能得病,通过跳蚤叮咬也可得病,肺鼠疫病人也可称为传染源。
二、鼠疫是怎样传播给人的?
鼠疫的传播途径:一是从动物——跳蚤——人的传播;二是通过人——人的空气飞沫传播造成肺鼠疫;三是通过剥食患有鼠疫病死动物时,鼠疫菌直接进入创口感染,引起腺鼠疫、肺鼠疫和鼠疫败血症。
人感染鼠疫菌的途径也有三种:一是接触患有鼠疫病的动物,如剥皮、煮食等;二是被带有鼠疫菌的跳蚤叮咬;三是鼠疫病人传播。
五、怎样发现鼠疫疫情?什么是“三不三报”制度?
鼠疫可防可控可治,早期发现疫情,早期报告,及时处理疫区是制止鼠疫蔓延的关键措施。因此,要充分发动群众,充分发挥乡村医生和各级卫生组织力量,建立疫情报告网,确定疫情报告员,认真“三不”、“三报”制度。
“三不”制度:(1)不接触、不剥皮、不煮食病(死)旱獭及其它病死动物;(2)不在旱獭洞周围坐卧休息,以防跳蚤叮咬;(3)不到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家中探视护理或吊丧。
“三报”制度:(1)发现病(死)旱獭和其它病(死)动物要报告;(2)发现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应立即报告;(3)发现原因不明的急死病人应立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