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技术在医学的发展及应用

合集下载

超声诊断在医学中的应用及技术发展

超声诊断在医学中的应用及技术发展

超声诊断在医学中的应用及技术发展超声诊断技术是医学领域中一种广泛应用的检查手段。

它是利用人体组织不同声阻抗产生的反射声波来构建图像,以达到检查和诊断目的。

超声诊断技术不仅精度高,而且无痛、无创、无辐射,而且成本较低,因此应用广泛且越来越受欢迎。

超声诊断技术目前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超声诊断技术也在日益进步。

现在,人们已经可以使用三维立体成像技术进行超声诊断,这种技术可以更加准确地诊断人体内部的病变。

此外,超声诊断技术的图像清晰度也非常高,医生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组织和器官的结构,以及不同部位的异常变化。

这些特点使超声诊断技术在许多医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首先,在妇产科领域,超声诊断技术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检查手段,可以用来检测妊娠、识别胎儿异常情况、判断性别、检查子宫内膜和卵巢等器官,以及指导宫颈手术等。

该技术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孕妇和胎儿的健康状况,是孕期检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其次,在皮肤科领域中,超声诊断技术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可以利用超声诊断技术检测皮肤的厚度、血管和毛囊的状态,了解皮肤层的构造和组织类型。

这对于诊断皮肤病、深入了解皮肤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非常有帮助。

此外,在普外科、儿科、心血管科、消化内科等多个领域,超声诊断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可以用来检测腹部器官、肿块、肾脏、胰腺、肝、胆管等内脏的问题,以及检测心脏、血管等疾病,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另外,除了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超声诊断技术在其他领域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航天领域中,超声技术可以用于太空探测器探测,以及对太空器材和太空站进行检测和维护。

在建筑业中,超声技术可以测量墙面、地板和天花板的钢筋深度和布局。

在工业领域中,利用超声技术可以检测机器设备的结构和状态,以及测量材料的厚度和质量等。

总之,超声诊断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医学诊断手段。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超声诊断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并且图像清晰度和准确度正在不断提高。

超声波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相关研究进展

超声波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相关研究进展

超声波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相关研究进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波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它不仅提供了生物组织结构的高分辨率影像,还支持各种医学过程的实现,例如引导手术、肿瘤治疗和心脏病诊断等。

本篇文章将探讨超声波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及相关研究进展。

一、超声波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1. 诊断成像近年来,病人对于非侵入性和无创伤的诊断方法的需求日益增加,超声波技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它可以通过高频率声波产生图像,将人体内部结构可视化。

医生可以通过这些图像来检测器官和生物组织的状况,发现异常区域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最近,超声波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肿瘤的定位、测量和诊断。

临床应用中,超声波技术可以通过不同的成像模式来获取多重的影像。

例如,B模式可以展示生物组织的常规结构,而M模式可以展示运动状态下的结构信息。

此外,新的技术如三维超声、彩色胸膜超声等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它们可以让医生更清楚地识别肿瘤和病变区域。

2. 引导手术超声波技术可以作为一种引导手术和治疗的工具。

它通过实时成像,帮助医生更快、更准确地定位病变区域,并指导手术进行。

这样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和缓解患者疼痛的同时,提高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

目前,超声波引导手术已广泛应用于肝脏、胆囊、肺脏和骨骼等多种慢性病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这种技术还可以用于腹腔及胸腔手术,其成功率和安全性远高于普通手术。

3. 治疗超声波技术是一种无创伤的技术,可以使用在很多病种上。

目前,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是一种利用聚焦超声技术进行治疗的方法,它可以引起局部热损伤,从而杀死肿瘤或损坏有害的细胞。

近年来,HIFU技术在肝癌、肾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甲状腺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该技术的优点在于不依赖放射性的药物,同时可以达到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二、相关研究进展1. 三维成像技术传统的超声成像技术采用二维图像,无法直观地显示目标组织的三维结构信息。

超声波成像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超声波成像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超声波成像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超声波成像技术是一种通过超声波对物体进行扫描,并将物体内部结构形象地显示出来的技术。

它具有无创、安全、重复性好等优良特性,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本文将从技术发展、临床应用、未来前景等方面介绍超声波成像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一、技术发展20世纪初,超声波成像技术只是一种理论,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逐渐被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20世纪40年代,第一个超声波成像显示仪被研制出来,70年代时,由于计算机、电子技术和超声传感器的发展,超声波成像技术快速发展。

到了80年代,彩色超声技术、三维超声技术、超声心动图技术等先进技术相继问世,各种多功能、高效的诊断仪器逐渐被广泛使用。

二、临床应用超声波成像技术已经成为医学诊断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诊断结果快速、准确,同时具有成本低廉、创伤小等优良特性。

下面介绍超声波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的临床应用。

1、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技术是指利用超声波成像技术来观察人体心脏运动、结构的一种诊断手段。

它可以帮助医生检测心脏结构异常、心脏功能异常、心功能障碍等病情,快速准确地进行诊断定位,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2、肝脏病变的诊断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之一,肝脏疾病的诊断一直是医学中的难题。

超声波成像技术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肝脏的定位、表面、形态等状况,并对肝脏硬度进行测量,判断肝脏是否受到损伤。

此外,它还可以检查肝脏内部的血管、占位性病变等情况,早期诊断肝脏癌、脂肪肝等疾病,为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3、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泌尿系统疾病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超声波成像技术可以对泌尿系统进行全面、准确的观察。

通过扫描,医生可以观察肾脏、输尿管、膀胱等器官的形态和功能,并对结石、肿瘤、肾积水等病变进行诊断,为治疗提供指导。

三、未来前景未来的医疗科技将会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信息化。

超声波成像技术也将随着科技的进步逐渐发掘其应用的更多可能性。

未来,超声波成像技术将不仅只是一个观察器,还会通过更精确、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将更多的数据、信息、流程等整合在一起,达到更好的诊疗效果。

医学超声成像技术的进展及其应用

医学超声成像技术的进展及其应用

医学超声成像技术的进展及其应用近年来,医学超声成像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不仅为医学诊断提供了更加精准的手段,还为医学科研以及手术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医学超声成像技术的进展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不断拓展。

一、医学超声成像技术的发展医学超声成像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是在牙科领域中应用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超声成像技术得到了不断的改进,逐渐成为了影响广泛的医学检查手段。

目前,医学超声成像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高分辨率:第三代医学超声成像技术采用了多普勒、三维超声以及声表面波等技术,可以对人体内部的细节进行更加精准的观察和分析,从而得到更为准确的诊断。

2、非侵入性:医学超声成像技术不同于其他检查手段,如X 光、CT等需要进行切开手术,而是通过声波的反弹来进行人体内部构造的观察,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侵害。

3、低成本:相较于其他的医学检查手段,如CT、MRI等,医学超声成像具有成本低廉的优势,可以为大众提供更为普惠的服务。

二、医学超声成像技术的应用1、临床诊断:医学超声成像技术可以用于诊断心血管疾病、乳腺肿瘤、胃肠道疾病等多个临床领域,在诊断速度、精度上都具有很大的优势。

举个例子,妇科领域常用的B超检查,是采用高频声波穿透到人体内部,返回来的声波经过电脑的数码转换,显示在医生的屏幕上,这样可以对子宫、卵巢等部位进行观察。

通过B超检查,医生可以对孕妇的胎儿进行观察,了解胎儿的大小、发育情况,从而判断孕妇的妊娠情况是否正常。

2、医学科研:医学超声成像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医学科研中。

比如通过超声成像技术可以对小鼠心脏进行观察,研究心脏的功能和病理变化;通过超声成像技术可以对人体内部器官进行三维建模,研究不同病理情况下人体内部构造的变化等。

3、手术治疗:医学超声成像技术在手术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通过超声成像技术可以对患者的血管进行观察,帮助医生诊断病变情况;通过超声成像技术可以对折叠在腹腔中的器官进行观察,帮助医生在手术中进行更精细的操作等。

超声波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与发展

超声波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与发展

超声波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与发展超声波技术是一种基于声波特性的医学成像技术。

它可以通过超声波的反射和散射,产生人体内部器官的可视化影像。

超声波成像特点明显,具有无创、无辐射、操作简单、反应快速等优点。

因此,它已成为医学影像诊断中不可或缺的技术。

本文将介绍超声波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与发展。

一、超声波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研究进展超声波是高频声波,它在人体组织中传播时,会遇到不同介质的相互作用,反射和散射出不同的声波信号。

通过探头和超声波发射器的合作,就可以将这些声波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然后再通过计算机的信号处理,生成一幅可视化的人体结构图像。

超声波技术自问世以来,不断地进行着技术改进和研究。

如今,超声波成像已实现三维成像和动态成像,可支持实时操作成像,而且其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和灰度分辨率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些改进和进展都使得超声波技术成为医学影像诊断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

二、超声波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一)心血管超声诊断心血管超声是一种常用的心脏病检查和评估方法,可以用来检查心脏病患者的心脏结构、功能和瓣膜运动情况等。

通过心血管超声检查,医生可以得到患者心脏的图像、尺寸和各项功能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评估心脏病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二)妇科超声诊断妇科超声是一种用于妇科病变诊断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可以检查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宫腔积液等病变的大小、形状、数量等信息,这对于妇科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三)肝胆胰脾等超声诊断肝胆胰脾等超声检查是一种用于诊断肝胆胰脾等肝内和周围脏器疾病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检查肝脏的形态,大小及脂肪肝、肝囊肿、肝肿瘤等疾病,同时还可以检查胆体积、胆结石、胆囊壁增厚等疾病。

(四)泌尿超声诊断泌尿超声是泌尿系疾病检查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通过超声波成像技术对肾、输尿管、膀胱等进行检查,可以发现肾囊肿、肾积水、输尿管结石、肾内结石等疾病。

医学超声调研报告

医学超声调研报告

医学超声调研报告医学超声调研报告超声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影像技术,已经在医学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次调研就医学超声技术的应用情况、发展趋势和优势进行了深入了解和分析。

一、应用情况医学超声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领域:影像学、产科、儿科、心脏病学、肿瘤学等。

在影像学中,医学超声技术可以直观显示人体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和形态,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如检测肿瘤、观察胎儿发育等。

在产科中,医学超声技术可以进行胎儿的观察和评估胎儿的成长。

在儿科和心脏病学中,医学超声技术可以检测儿童器官的异常情况和心脏病的发展情况,指导治疗。

二、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医学超声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未来医学超声技术的发展趋势可能包括以下几方面:1. 高清晰度影像:通过提高超声探头和图像处理设备的分辨率,使医学超声影像更加清晰,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 与其他影像技术的融合:将医学超声与其他影像技术(如CT、MRI等)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观察患者的病情,并提供更精确的诊断结果。

3. 三维和四维超声:通过增加超声机的数据处理能力,实现对人体器官的三维和四维观察,更好地评估疾病的程度和发展趋势。

4. 移动超声设备的发展:随着移动医疗的兴起,将医学超声设备小型化、便携化,方便医生进行随时随地的检查和诊断。

三、优势医学超声技术相对于其他影像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 无辐射:与X射线等影像技术相比,医学超声不会产生辐射,对患者和医护人员更加安全。

2. 简便快速:医学超声可以快速地获取患者的影像信息,不需要特殊的准备和操作步骤,对患者来说更加方便。

3. 可重复性:医学超声可以反复进行,无任何副作用,可以根据病情的发展情况进行多次观察和评估。

4. 成本低廉:医学超声设备相对于其他影像技术来说成本较低,适合在医院的各个科室进行应用。

综上所述,医学超声技术在医学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

同时,医学超声技术相对于其他影像技术具有无辐射、简便快速、可重复性和成本低廉等优势,对患者和医生来说更加便利和安全。

超声在医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超声在医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超声在医学中的应用与发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已经成为医学领域中最常用的影像学工具之一。

超声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以通过声波穿越人体或者物体来获取影像,其安全、快速、可重复性高以及成本较低的特点,使得超声在医学诊断、治疗和科研方面有着很大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超声的原理、超声检查技术、超声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等角度来阐述超声在医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第一部分超声原理超声是指具有超过20kHz频率的声波,其频率比肉眼能够听到的声音高出很多。

超声的产生是靠“压电效应”,即将电压施加在压电晶体上,使得晶体在电场的作用下产生变形,从而产生声波。

另外,超声是具有“反射波”特性的,当声波穿过物体时,会遇到密度较大的物体或边界处反射回来,从而形成影像。

通过超声机将声波发射出去,然后再将反射波接收回来,并转化为可见光或数字信号,即可形成超声影像。

第二部分超声技术超声技术已经成为了医学诊断的重要手段,其检查范围涵盖了人体的各个部位,不同技术也会有不同的应用。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超声技术:1. B超:即超声心动图,它是一种基于超声原理的无创心血管成像技术。

可以通过超声机将声波发送到心脏,通过心脏反射的声波,将心脏的内部结构、心脏瓣膜和血管进行成像。

B超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包括心肌梗塞、心室肥厚和瓣膜疾病等。

2. 超声内镜:该技术是将超声探头嵌入体内,通过超声波成像技术来进行病灶的检查。

可以用于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检查,例如胃肠道、肝脏、脾脏以及前列腺等。

3. 三维超声:该技术是一种基于B超技术的三维图像成像技术。

它可以精确地显示人体内部结构的三维解剖图像,有助于医生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规划。

4. 儿科超声:儿科超声是一种专门用于检查儿童的超声技术。

它可以检查一些常见的儿童疾病,如婴儿肿瘤、胆汁淤积症以及腰椎变形畸形等。

第三部分超声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除了以上介绍的技术之外,超声在医学领域中还有许多其他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场景。

超声诊断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超声诊断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超声诊断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与发展超声诊断技术作为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手段,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利用超声波来获取人体内部不同组织及器官的图像,能够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诊断病情,缩短疾病治疗的时间,降低医疗成本,对医疗工作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超声诊断技术的应用1. 临床医学在人类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超声诊断技术的应用十分普遍。

它可以被用于检测人体内部的器官、组织和主要血管的结构,如心脏、肝、肺、胃肠道、生殖系统等。

此外,它还可以被用于诊断儿童脏器病变、孕产妇等高危群体的相关疾病,如唐氏综合症、胎儿窒息、胎盘异常等。

2. 科学研究超声诊断技术在医学研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心血管研究领域,超声诊断可以用于对心脏结构和功能进行定量和动态的评估,以便研究不同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此外,在癌症研究领域,超声诊断技术也被用来评估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和内在特征,帮助医生做出临床决策。

二、超声诊断技术的发展自超声技术的出现以来,随着医学发展和科技进步,超声诊断技术也得以不断发展。

当前,超声技术已经分为多种形式,涉及到各个医学领域。

1. 三维、四维超声三维、四维超声是现代超声技术的一种进步形式,它是通过将多个二维超声图像结合起来,在三维、四维空间中显示图像。

它可以用于任何器官的立体成像,如脑、心脏、肝脏、肾脏等,可以在任何方向上更准确地描述器官的形态和位置。

此外,它还可以非常方便地帮助医生进行手术设计和真实精准的定位。

2. 组合超声、MRI技术组合超声、MRI技术是将超声技术和 MRI 技术结合起来,旨在为医生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人体影像。

这种技术可以为医生提供 3D 成像和显微血管血流成像等详尽信息,对诊断和治疗效果的提升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3. 医疗器械超声探头随着 3D 打印和医疗器械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器械超声探头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当前,医疗器械超声探头的分辨率、对比度等参数都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使得医生在使用超声技术进行检查时,可以获取更加准确的数据,提高治疗效果并缩短检查时间。

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超声医学成像技术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成像技术,它基于超声波的回声来获取人体内部结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图像进行诊断。

近年来,随着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医学成像技术之一。

本文将着重探讨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及未来的前景。

一、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的历史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人类能听到的20 kHz的声波。

早在1915年,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就发现了超声波的存在,并为其命名。

但是,直到1950年代末期,超声波才被应用于医学领域。

1956年,英国生物物理学家乔治·卢卡斯发明了第一个超声波探头,实现了对人内部器官的检测。

此后,超声医学成像技术快速发展,大大改进了临床医学的诊断手段。

二、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的原理与发展超声医学成像技术是基于超声波在人体组织内的传播特性来进行成像的。

它的主要原理是利用超声波在组织和器官内反射和散射的特性来获取人体内部结构的信息。

超声波探头会发射超声波,然后接受反射回来的波。

通过计算发射和接收波之间的时间差和强度差,可以确定内部器官的位置和形状,并据此绘制图像。

随着电子计算机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超声医学成像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并产生了多种成像模式,包括B超、彩超、Doppler超声、三维超声和超声弹性成像等。

其中B超是最常见和最基本的超声医学成像技术,它能够提供结构清晰的图像,并被广泛应用于妇科、产科、肝脏疾病、心血管疾病和乳腺癌等临床领域。

彩超则是在B超的基础上加入了彩色编码,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血流分布情况,广泛应用于血管病变的诊断。

而Doppler超声则主要用于检测心血管疾病,它可以测量血流速度和方向,诱导流体动力学参数,更全面地评估心血管病变的情况。

超声弹性成像则是一种新型的超声成像技术,它可以检测组织的弹性变形,能够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结节等病变的性质。

三、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的应用超声医学成像技术是一种无创的、安全的、经济的诊断手段,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成像技术。

超声波影像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超声波影像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超声波影像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近年来,医学技术发展迅速,其中超声波影像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据统计,目前全球有超过40万台超声波诊断仪器。

一、超声波影像技术简介超声波影像技术是一种无创检测方法,利用声波的高频振动来形成图像。

它可以观察人体内部组织、器官、血管及心脏的运动情况,对疾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超声波影像技术不仅具有无侵入性、简单易操作的特点,还能够多次观察同一部位,而且辐射量小,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不受孕妇、儿童等限制。

二、超声波在医学上的应用1. 产科领域超声波可以在孕前和孕期对胎儿进行检查。

孕前检查可以发现患者是否有子宫畸形、子宫瘢痕等问题;孕期检查可以识别胎儿是否发育正常、有没有异常情况等。

超声波检查还能够实时观察胎儿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出生缺陷,提高婴儿出生的健康率。

2. 心脏病领域心脏是人体最重要、最复杂的器官之一。

优良的超声心动图技术可以精细地显示心脏结构和功能,通过观察心室的收缩和舒张情况,判断心脏运转是否正常。

利用彩色多普勒技术,还可以显示血流的速度和方向,从而识别心脏病的类型,提升诊断率。

3. 内窥镜领域内窥镜技术可以无创地通过人体腔道进入体内,对器官疾病进行检查和治疗。

超声波在内窥镜技术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内窥镜的最大优点在于直观、全面地了解人体内部情况,定位准确,操作简单。

若与超声波技术结合使用,可以提高诊断准确度和手术成功率。

4. 肿瘤领域肿瘤是人体最威胁生命的疾病之一。

超声波又称高频声波,其能量可以穿透体内柔软的组织结构,被生物组织吸收后转换成热量,使组织发生坏死。

因此,高能量激光束结合超声波也成为现代医学领域的一种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肿瘤、去除异物等。

三、超声波技术的发展趋势目前,超声波影像技术的涵盖范围越来越广泛,检测精度越来越高。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在逐渐深化和完善。

1. 超声波多模式成像技术超声波多模式成像技术是近年来超声波影像技术的新发展方向。

超声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超声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超声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超声技术是一种高频声波在物质中传播产生的声波,它可以在医学领域用于各种疾病和疗效的诊断和治疗。

因为它是无创的、无放射性的,声波穿透力强,重要的是它能够直接观察到体内器官和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超声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一、超声成像技术目前,超声成像技术是使用最广泛的超声技术之一。

医生可以通过超声成像仪读取身体内部组织和器官的各种特征,如大小、形状和密度,进而诊断及监测疾病。

其中,超声心动图常用于诊断各种心脏疾病、瓣膜疾病、心肌梗塞、心锁死等心血管疾病,使诊断更加精准,提供更好的临床治疗方案。

此外,超声检查还可以在盆腔内识别妇科、产科乃至泌尿系统内的问题,甚至还可以做到无创的胎儿超声检查。

二、超声治疗技术超声技术除了可以诊断外,还有一种超声治疗技术,即高强度聚焦超声技术(HIFU)。

这种治疗技术透过超声波将器官内部的问题转化成热能,达到治疗的作用。

临床上,HIFU可以用于治疗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结节、瘤栓和其他良性肿瘤等。

HIFU还可以用于实现可控的温度升高,分别激发不同的治疗效果,在肿瘤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超声造影技术超声造影技术可以用于更清晰地查看一些器官和组织的情况,特别是在已经诊断出疾病的情况下更加有用。

超声造影一般是将含有微小气泡的药物通过静脉输注注入体内,这些气泡会反弹出声波信号,从而形成更加清晰的影像。

此技术可用于肝损伤、子宫内膜疾病、子宫肌瘤、前列腺癌等的诊断。

四、体力学诊断技术除上述技术外,以超声技术为基础的生物力学测量技术也可以实现组织和器官的柔性和质地的测量。

常用的技术包括弹性成像和组织畸形测量,这些技术可用于检测肿瘤质地和肿瘤周围组织的柔性。

此外,超声技术还可以检测心内负荷、微小血管流速、振动样式,从而实现临床脉搏诊断和心血管病诊断。

总之,超声技术在医学诊断和治疗方面有着广泛且重要的应用。

超声诊断无创、无放射性,而且成像效果好,成本低,不需要象CT和影像造影剂一样耗费体内资源。

超声波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探究

超声波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探究

超声波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探究超声波技术是一种以超声波相互作用为基础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工业、环保、军事等行业中。

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从医学影像、质检、精密加工到环保检测都离不开超声波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超声波技术也在不断地升级和演变。

本文将从应用案例、技术趋势、发展前景三个角度来探究超声波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一、超声波技术的应用案例1. 医学影像领域在医学影像领域,超声波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诊疗手段。

它可以用来观察人体器官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对于诊断疾病,监测疗效和预防疾病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超声波技术在妇科、产科、血管病、胃肠病等方面应用广泛。

同时,还可以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将超声波信号转换为三维图像,使医生更加直观地观察病变区域。

2. 工业领域在工业领域,超声波技术也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材料检测方面,可以利用超声波检测金属材料的缺陷以及深度等参数,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在无损检测方面,超声波技术也可以检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的缺陷与强度,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

此外,超声波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汽车制造、航空工业等领域,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品质量的保障。

3. 环保领域在环保领域,超声波技术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例如在污水处理中,超声波技术可以通过震荡污水,使得污水中的有机物等被悬移,提高处理效率。

此外,还可以利用超声波技术清洗工业废气中的有害物质,提高工业废气治理的效果。

二、超声波技术的发展趋势1. 多功能化超声波技术将向多功能化发展。

以医学领域为例,目前的超声波设备不仅仅可以用于医学影像领域,还可以用于治疗领域。

此外,还可以将超声波技术与光学、磁共振进行组合,提高医学影像的准确性和诊疗效果。

2. 超高频化随着超声波技术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超声波的频率将会越来越高,例如从现在的超声波频率40 MHz已经发展到100 MHz,而且仍处于不断升级和改进的阶段。

高频率的超声波拥有更高的分辨率和穿透力,可以观察到更细微的结构和病变,为医疗、工业领域带来更多的应用。

超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研究和发展

超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研究和发展

超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研究和发展超声波是一种高频声波,其频率超过20kHz,一般被应用于医学成像和检测中。

超声波成像具有无创、不放射性和高分辨率等优势,因此在临床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超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研究和发展进行探讨,包括超声波成像、超声波治疗、超声波造影和超声弹性成像等几个方面。

超声波成像超声波成像是将声波的特性用于成像,一般利用超声探头向体内发送超声波,再通过计算机处理后产生图像。

这种成像方法具有高空间分辨率、无辐射、便携、实时性强、安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人体解剖学、肿瘤、器官病变、心脏病等多个方面。

超声波成像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诊断疾病,提高手术安全性,甚至可以实现无创治疗。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成像技术的飞速发展,超声成像已经成为医院中非常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尤其是在大规模的肿瘤筛查和妇科护理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超声波治疗超声波治疗是利用超声波在局部聚焦时产生的热效应或者拓展效应,对人体内部的组织进行治疗。

超声波可以通过局部聚焦技术,聚焦于人体局部的病灶处,将超声波的能量释放给筋膜、软组织和肌肉,起到摆脱疼痛、缓解炎症、消除肿胀等作用。

与传统的手术方法和药物治疗相比,超声波治疗具有无创、高精度、快速、良好耐受性和良好安全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肝癌、乳腺癌、子宫肌瘤和前列腺癌等疾病的治疗。

超声波造影超声波造影是在超声波成像的基础上,注射一种含有微小气泡或者硫酸盐晶体的致密剂,用于血管和内脏的成像。

这种造影技术能够显示血液流动的速度,可以通过超声波成像仪直接显微观察中小血管内腔的分支、转曲和狭窄病变,对于心血管病、脑血管病、下肢深静脉血栓等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超声波弹性成像超声波弹性成像又称为超声弹性成像或者弹性图像计算,该技术利用超声波的压缩和扩散特性,通过对组织弹性常数的不同来进行区分。

这种技术可用于鉴定人体内一个异常区域的硬度质地及其对周围组织的影响,能够进一步准确定位肿瘤的位置,并评估其边缘和内部结构。

超声医学的进展与应用——新技术和新领域的探索与发展

超声医学的进展与应用——新技术和新领域的探索与发展

超声医学的进展与应用——新技术和新领域的探索与发展超声医学的进展与应用——新技术和新领域的探索与发展2023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医学的不断进步,超声医学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超声医学是一种利用超声波在人体内部进行成像和诊断的医学技术,其非侵入性、灵敏度高、安全性好等特点,使其成为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工具之一。

本文将从超声医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超声技术的发展随着超声医学技术的发展,其技术特点越来越明显,同样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如何在保证成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量、提高准确度仍然是超声医学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

目前,超声医学成像技术主要包括两大类:常规超声和三维超声。

常规超声是最常用的超声成像技术,它能够通过图像的灰度变化来判断组织的特征和状态信息。

而三维超声则将成像技术从二维拓展到三维,能够更加精准地获取组织结构的三维信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医学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

比如,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能够通过对组织硬度的分析,帮助医生实现早期的肿瘤检测和诊断。

此外,高频超声技术也不断发展,能够更加详细地观察小器官和血管的结构,进一步提高了超声医学技术的诊断精度。

二、新的应用领域除了常规的超声技术应用以外,超声医学技术在新的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智能超声技术的发展智能超声技术是一种综合了超声成像、和自动化技术的医学诊断技术。

这种新型技术将尤其适用于复杂的临床诊断中,如甲状腺肿瘤、心脏瓣膜病等。

它不仅能够自动识别不同病变所在的位置、形态和大小等信息,还能够提供全面的定量和定性信息,减轻了医生的工作负担,同时也提高了诊断的准确度。

2. 超声治疗技术的应用超声治疗是一种新型的非侵入性治疗方法,它能够在不破坏组织结构的情况下通过调控声波的频率和幅度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目前,超声治疗主要适用于肝癌、前列腺癌、子宫肌瘤、甲状腺结节等疾病的治疗,对于一些传统治疗方法难以达到的疾病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超声波技术在医学影像方面的发展和应用

超声波技术在医学影像方面的发展和应用

超声波技术在医学影像方面的发展和应用一、概述超声波技术是一项广泛应用于医疗设备的成像技术,它通过声波在物体中传播并回声到探头上,从而生成图像。

由于它具有安全、无创性、实时性等优点,以及相对较低的成本,因此在医学应用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超声波技术在医学影像方面的发展和应用。

二、基础原理超声波成像利用的是超声波在物质中的传播和返射,首先以极快的频率(通常为几兆赫兹,即每秒钟数百万次)将声波从发射源(探头)引入人体,这些声波穿过组织、骨骼和其他内部结构,被组织反射和散射。

探头会反向接收回来的声波,并转化成电压信号。

这个信号根据传入信号的延迟时间,以及回声的强度被分解成一系列二维像素,并在显示器上组成一幅图像。

这种图像显示出不同组织的反射特性,可以在医疗诊断中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如肿块、器官异常等。

三、医疗应用1.诊断肾脏和膀胱疾病超声波技术可以通过描绘肾脏、膀胱、尿道和输尿管等器官的外形、大小、形状、位置以及内容物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增强诊断。

通过肾脏和膀胱超声检查,可以探查与肾脏和膀胱相关的膀胱疾病和泌尿系统的其他疾病,例如,肾肿瘤、肾盂肾炎、肾结石、输尿管积水、膀胱癌等。

2.产科学超声波技术在产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检测孕妇和胎儿情况的一种重要手段。

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许多潜在的产前问题,例如流产、胎儿宫内发育不良、胎儿畸形、多胎妊娠等。

孕期三次B超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对胎儿的器官、肢体和发育情况进行检查,同时还可以检查胎盘和羊水的情况。

3.内窥镜辅助超声检查内窥镜辅助超声检查是一种新的医学影像技术,通常用于诊断消化道、泌尿道等病变。

双重通道内窥镜可以同时提供直视和超声图像信息,并可以清楚地查看异常区域的形态特征和超声特征。

这种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能清晰地显示病变,是消化道、泌尿道和妇科的常规检查手段之一。

4.血管检查通过超声波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对心血管系统的疾病进行检测和诊断。

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一、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超声医学成像技术是一种利用高频声波穿透人体组织来形成图像的医疗诊断技术。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最早的超声波成像设备使用的是海洋用于探测鱼群的声纳设备。

随后,人们开始尝试将超声波用于医学领域的诊断,但由于当时的声波发射和接收技术的限制,其分辨率和成像质量都非常有限。

20世纪50年代,随着声学和电子技术的发展,超声医学成像技术开始逐渐成熟。

1955年,美国物理学家Floyd Firestone等人首次提出了利用超声波进行医学诊断的可能性,并在随后的几年中发明了第一台超声波诊断设备。

6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超声成像技术的不断创新,超声医学成像技术逐渐成为医学领域一个重要的诊断工具。

二、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的应用领域超声医学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常见的应用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妇科领域:超声医学成像技术可以用于婴儿的产前检查和妇科疾病的诊断,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

2. 心脏领域:超声医学成像技术可以用于诊断心脏疾病,如心肌梗塞、心脏瓣膜病等,同时可以评估心脏功能和心脏瓣膜的运动。

3. 消化系统领域:超声医学成像技术可以用于检查肝脏、胆囊、胰腺等消化系统的器官,可以检测器官的结构、大小、形态以及功能等信息。

4. 血管领域:超声医学成像技术可以用于评估动脉和静脉的血流状况,检测动脉硬化、血栓等血管疾病。

三、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趋势目前,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的应用领域已经非常广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医学成像技术也在持续地进化和改进。

未来,超声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三维成像:目前,超声医学成像技术主要采用二维成像,虽然可以获取人体的多个截面图像,但无法提供器官的全貌信息。

未来,超声医学成像技术将会发展出更高级的三维成像技术,可以实现对人体内部器官的立体成像,并且可以实现更好的精度和清晰度。

超声波成像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超声波成像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超声波成像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一、引言近年来,超声波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作为一种无创、无辐射的检查方法,超声波成像技术具有安全、便捷和实时性的优势,已经成为临床医生常用的诊断工具之一。

本文将从应用方法、影像质量、临床应用和技术发展等方面,探讨超声波成像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二、超声波成像技术的应用方法超声波成像技术可分为超声多普勒血流成像和超声图像成像两种方法。

超声多普勒血流成像可以用来测量血流速度、检测颈动脉斑块、评估心脏功能等。

超声图像成像则可用于检测器官的形态、大小、结构以及异常情况。

三、超声波成像技术的影像质量超声波成像技术的影像质量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超声探头、扫描方式和信号处理等。

超声探头是影响成像质量的重要因素,其频率越高、阵元越密集,成像分辨率越高。

扫描方式包括二维扫描、三维扫描和实时成像等,不同扫描方式适用于不同的病情诊断。

信号处理技术的提升可以进一步提高超声波成像技术的影像质量,例如去噪、增强对比度等。

四、超声波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超声波成像技术在临床应用上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

在妇科领域,超声波成像技术可以用于评估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的大小、位置和形态。

在心脏病学中,超声波成像技术是评估心脏功能的重要手段,可以观察心腔大小、心肌收缩情况等。

此外,超声波成像技术还可以应用于肿瘤检测、肾脏病变评估、血管病变检查等多个医学领域。

五、超声波成像技术的发展和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需求的增加,超声波成像技术在医学中不断发展。

目前,超声波成像技术已经实现了高频多普勒、三维成像以及彩色超声等技术的突破。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使超声波成像的准确性和敏感性进一步提高,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病情。

此外,云端医学影像平台的兴起也为超声波成像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使其可以远程传输和共享影像数据,为医生提供互联互通的诊断服务。

六、结论超声波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无辐射的检查方法,已经在医学领域广泛应用。

超声的应用总结报告范文(3篇)

超声的应用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超声技术,作为现代医学影像学的重要分支,凭借其无创、实时、便捷等优势,在临床诊断、治疗和科研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旨在总结超声技术在各类疾病诊断、治疗及科研中的应用,分析其优势与局限性,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二、超声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1. 心脏疾病诊断超声心动图是心脏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可直观地显示心脏各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通过二维超声、M型超声、多普勒超声等技术,可对心脏瓣膜病变、心肌病、心包疾病等进行诊断。

2. 腹部器官疾病诊断超声在腹部器官疾病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如肝脏、胆囊、胰腺、肾脏、甲状腺等。

通过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三维超声等技术,可对肿瘤、囊肿、炎症、结石等疾病进行诊断。

3. 妇产科疾病诊断超声在妇产科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早期妊娠、胎儿发育监测、胎盘定位、胎儿畸形筛查等。

通过二维超声、三维超声、四维超声等技术,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4. 血管疾病诊断超声在血管疾病诊断中具有独特优势,如动脉粥样硬化、静脉血栓、动脉瘤等。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三维超声等技术,可直观地显示血管病变情况。

5. 肌肉骨骼系统疾病诊断超声在肌肉骨骼系统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如关节积液、肌腱损伤、韧带损伤等。

通过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技术,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三、超声技术在治疗中的应用1. 介入超声介入超声是将超声技术与介入治疗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

通过超声引导,可进行肿瘤穿刺活检、囊肿穿刺抽吸、血管栓塞等治疗。

2. 聚焦超声聚焦超声是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技术,通过聚焦超声波的能量,对肿瘤组织进行破坏。

该技术适用于肝脏、肾脏等部位的肿瘤治疗。

3. 超声消融超声消融是一种利用超声波的热效应和机械效应对肿瘤组织进行破坏的治疗方法。

该技术适用于肝脏、肾脏、甲状腺等部位的肿瘤治疗。

四、超声技术在科研中的应用1. 基础研究超声技术在基础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如细胞器结构观察、分子生物学研究等。

超声诊断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应用

超声诊断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应用

超声诊断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应用超声诊断已经成为医学领域最为常见和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

它拥有安全、无创、准确等优良特性,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临床诊疗中。

近年来,超声诊断技术不断升级,新技术不断涌现,不仅在传统学科领域拓宽应用范围,而且在新兴领域也有着各种创新的应用。

本文将从超声诊断技术的新进展和其应用两个方面,较为详尽地阐述相应细节。

一、超声诊断技术的新进展1.超声心动图的三维技术三维超声心动图是一种可以显示心内结构和功能的超声诊断技术。

相较于二维超声心动图,三维超声心动图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现心脏器官的形态和空间位置,精确诊断心脏病变。

近些年,人们对三维超声心动图的应用不断深入,同时发展出了更为精准的“4D”超声心动图技术,能够将心脏病变的形态可视化、可定量分析分区运动和功能,为心脏病变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2.超声心血管应变成像技术应变成像技术可基于超声图像来评估组织的变形情况。

超声心血管应变成像技术结合这种评估组织变形的手段并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可以高准确性地预测心脏病的存活率和恢复情况,为心脏相关疾病的治疗,如高血压、肥胖和歧视心肌梗死(AMI)等,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

3.彩超弹性成像技术彩超弹性成像技术是超声图像当中的一种特殊成像方式,它能够通过数量化反映某个物质或组织局部的弹性变形情况。

近年来,彩超弹性成像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病理诊断中,尤其是在癌症、肝硬化及脑部肿瘤等疾病的检测过程中,能够较准确地提示病变的范围及其严重程度,有助于临床医生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二、超声诊断技术的应用1.超声产前诊断超声诊断在孕妇的产前检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能够清晰、准确地了解胎儿的大小、体重、体位、面部特征、内脏器官的发育情况,还可以对胎盘、羊水、子宫等情况检查,并及早发现畸形、分娩危险等问题,为优生学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2.超声肝癌诊断肝癌是一种严重的、危害性极大的肝脏疾病。

超声肝癌诊断已经成为肝癌早期发现和诊治的关键手段之一,无创、非辐射性的检查方式在肝脏体积一定的情况下,对肝癌的检出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

超声波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超声波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超声波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引言超声波是一种高频声波,具有穿透力强、无辐射、成本低廉等优势,因此在医学诊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超声波在影像学、超声心动图及超声手术中的应用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超声波在影像学中的应用超声波在医学影像学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它能够准确地显示人体内部器官的位置、形状、大小、结构和血流动力学信息。

在超声波影像学中,医生可以通过超声波图像来检测病变部位及大小、了解肿瘤的边界情况等。

超声波影像学可以用于检测多种疾病,如肝脏疾病、心脏疾病、肾脏疾病等,有助于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此外,超声波在孕产妇影像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用于检测胎儿的发育情况、胎盘位置等。

二、超声波在超声心动图中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是超声波在心脏诊断中的一种应用。

它可以在不需要开刀的情况下,实时地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超声心动图,医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情况,检测心脏瓣膜功能、判断心肌缺血以及感染等。

此外,超声心动图还可以用于检测心脏血流情况,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房间隔缺损等心血管疾病。

三、超声波在超声手术中的应用超声波在医学诊断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超声手术。

超声手术是利用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产生热量,从而达到切割或凝固组织的目的。

这种非侵入性的手术方法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精确性,因此在肿瘤治疗、尿路结石治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超声波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手术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超声波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首先,随着超声波设备技术的提升,超声波影像学的分辨率将会更高,能够更清晰地显示组织结构和病变部位。

其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超声波影像学的自动化分析将会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也将使超声波在医学诊断中更加直观、可视化。

总结超声波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涵盖了多个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声技术在医学的发展及应用摘要: 随着声学原理和电子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医学超声影像学的新技术层出不穷,从B型、M型、彩色多普勒超声发展到三维、声学造影、血管内超声等多种技术,极大地拓展了超声影像学的临床应用范围,几乎包括对所有疾病的超声诊断、结构成像和运动成像,医学超声诊断技术已成为临床诊断中必不可少的甚至是首选的方法。

关键词:超声;影像学;临床应用医学超声诊断技术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其发展主要依赖于声学原理、探头技术、电子电路、计算机技术、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的紧密配合。

由于其操作无创伤及对患者无电离辐射损伤而深得医学界推崇。

目前医学超声影像学的新技术层出不穷,诸如三维超声成像、谐波成像、腔内超声已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

现对医学超声的进展和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1 医学超声技术的发展及其临床应用1.1 二维超声成像 B型超声应用回声原理,即发射脉冲超声进入人体,然后接受各层组织界面的回声作为诊断依据。

由于B超能直观地显示脏器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并可将实质性、液性或含气性组织区分开来,故医生根据得到的一系列人体切面声像图进行诊断。

它所构成的二维(2D)实时动态图像具有真实性强、直观性好、无损伤、操作方便等优点,目前应用最广泛。

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腹部脏器损伤、肿瘤、儿科和妇产科疾病及其它疾病的诊断。

如二维超声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可清楚地观察到心内膜赘生物的形状大小及部位,检查率达80%~100%,特异性达80%以上,还可以发现腱索断裂瓣周脓肿、心包积液等并发症[1]。

但二维超声对含气空腔(胃、肠)和含气组织(肺)以及骨骼显示不清,还由于切面范围和扫查深度有限,对病变所在脏器或组织的毗邻结构显示不清。

1.2 三维超声成像三维(3D)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主要有立体几何构成法、表现轮廓提取法和体元模型法。

3D超声成像的基本步骤是利用二维超声成像的探头,按一定的空间顺序采集一系列的2D图像存入3D重建工作站中,计算机对按照某一规律采集的2D图像进行空间定位,并对相邻切面之间的空隙进行像素补差平滑,形成一个3D立体数据库,即图像的后处理,然后勾划感兴趣区,通过计算机进行3D重建,将重建好之3D图像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

3D超声成像技术包括数据获取、三维图像重建和三维图像的显示。

1961年Baum和Greewood最先提出3D超声的概念,但其后的30年发展比较缓慢。

近十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与超声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3D超声成像技术已由实验研究阶段走向临床应用阶段[2],可分为(1)静态3D:收集一定数量的2D图后作3D组图,然后作各种3D显示,其中又分脏器实质3D和血管流道3D。

(2)动态3D:在不同时间点取不同空间的多幅2D图输入存储,然后用心电统一时间点,将原不同时间中取得的图形作3D组图,依心电图时间序列组图后回放。

目前在心脏、妇产科、小器官、血管、泌尿生殖系统等各系统与部位都有广泛应用[3]。

与2D超声相比,3D超声能够显示组织结构的立体解剖形态和空间关系,具有图像显示直观、能精确测量医学诊断参数等优点。

1.3 介入性超声介入性超声是在超声显像基础上,应用超声显像仪通过侵入性方法达到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可在实时超声引导下完成各种穿刺活检、X线造影、抽吸、插管、局部注射药物等[4]。

伴随着各种导管、穿刺针、活检针及活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介入性超声使超声导向细胞学诊断提高到组织病理学诊断的水平。

由此,将介入性超声学推向了“影像和病理相结合,诊断与治疗相结合”的新阶段,为促进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现主要应用的领域有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经皮穿刺造影、经皮穿刺引流、手术中超声、腔内超声(经直肠、经阴道、经食管、血管内超声)等。

1981年日本创用了超声内镜,目前临床开展的有膀胱镜、直肠镜、阴道镜、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超声等的超声内镜检查。

由于腔内超声避免了体表超声检查难以克服的气体或骨骼干扰、位置较深等缺陷,并且能使用更高频率(5-30MHz)的探头检查,所以图像质量更清晰,使诊断更为准确。

余奇侠对103例腹腔脏器囊肿患者采用超声引导经皮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超声引导经皮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对腹腔脏器囊肿的诊断率为95.2%,明显高于单纯超声扫描的诊断率85.44%;28例手术病理对照其诊断符合率为96.4% [5]。

1.4 M型超声该技术在心脏形状和定位异常的情形下,采用M模式解剖成像取代探头成像产生更为准确的信息。

自上世纪80年代起,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房室平面的移动作为一种简单指标评价左室功能,左侧的房室平面的移动与二维超声心动图、核素左室造影以及左室造影计算的左室射血分数之间已经显示很好的相关性,它被用于所有不同疾病患者左室功能的评价。

而解剖M型超声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超声新技术,应用这一技术可克服传统M型超声取样线仅能在扇形角90度内取样的限制,可在360度内任意取样,对任意点、任意角度的M型超声心动图进行分析,从而极大地扩展了M型超声精确定量时间、空间分辨率的优势,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解剖M型超声可应用于对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分析研究、正常人心房功能的分析研究以及检测心房功能、房室旁道、肺动脉高压等方面。

采用解剖M型超声后处理系统,李越等人观测21例合并有三尖瓣返流的肺动脉高压患者以及21例年龄和性别与病变组配对的正常人的肺动脉干运动曲线并测定肺动脉干前侧壁搏动幅度(PAWPA),同时用常规超声心动图测定肺动脉干内径、右心房内径、肺动脉瓣血流频谱上升支加速时间(ACTpv)、三尖瓣返流峰值流速,并根据后者推算肺动脉收缩压(PASP)。

结果发现,肺动脉高压组的PAWPA低于正常组,肺动脉高压组PAWPA与PASP呈中度负相关、与ACTpv呈中度正相关。

提示,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可用于观测PAWPA,该参数有可能作为一个新的简便易行评估肺动脉高压的定性或半定量指标[6]。

1.5 彩色多谱勒血流显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它的全称是实时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它是使用多频道法获取断面不同深度的脉冲多普勒信号,用高速计算机进行相位检测、自相关处理、彩色灰阶编码,把平均血流速度以彩色显示,实现解剖断面和血流空间与时间分布的实时二维重叠显示。

这是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发展的第一阶段,也是多普勒技术发展的里程碑[7]。

CDFI作为近年来影像学检查的一项新技术,包括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已应用于颅脑疾病、急性肾功能衰竭、下肢静脉血栓、肿瘤、非典型性宫外孕、不完全流产的检查与诊断。

如经阴道彩色多普勒(TVS-CDFI)检测,常在4~4.5孕周间即可发现孕囊[8]。

彩色血流信号的显示为滋养层周围性血流,即单相或双相、频谱增宽的高速低阻动脉血流频谱,或比目鱼状怪异频谱。

在附件区非特异性包块中检测到的与卵巢分离的低阻血流,代表了异位妊娠囊的滋养血流,其发现可以提高异位妊娠诊断的敏感性[9]。

1.6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多普勒组织成像新技术,可对左心室壁各节段心肌运动进行速度取样,获得全心动周期的速度图,达到定量测定左心功能的目的。

QTVI可在组织灰阶信息的基础上迭加色彩(血流速度)信息,可与心室功能的某一方面进行比较,如对来自某一区段心肌的速度、应力与应力比和通过多重心搏周期与另一心肌区段进行比较研究。

QTVI克服了多普勒心肌成像只能在低帧频率下获得二维彩色多普勒的心肌速度和回声信息的局限性,可于同一时相对不同节段的心肌进行多点取样,同时可以显示出2~8个点的心肌运动曲线,也可以对同一患者不同时期的心肌组织彩色成像中心位置取样,对得出的运动曲线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运动异常的特点,定量测定室壁运动异常节段心肌运动速度,所以可应用于正常心室壁、心肌运动检测及各种心脏疾病如心肌梗塞、冠心病、高血压、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缺血的检查与诊断。

Garcia-Fernandez MA等应用脉冲波多谱勒组织成像技术评价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结果表明缺血性心肌局部室壁收缩功能受损,脉冲波多谱勒组织成像可用于评价左室收缩功能和左室心肌运动情况[10]。

邓劲松等[11]采用QTVI技术评价30例心衰患者左室收缩与舒张功能,结果表明心衰患者左室壁各节段心肌运动的速度明显降低,该技术为临床快速、无创的早期诊断心衰提供了影像依据。

1.7 组织追踪显像组织追踪显像(TTI)是基于组织多普勒显像的一种新的超声心动图技术,能迅速评价收缩期左室所有心肌组织向心尖方向的运动距离,用7种层次颜色表示。

组织追踪显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快速的评价左室功能的方法,特别在图像质量差的患者中,它比传统的方法更敏感。

采用TTI技术,看到了实时的左心室活动图像,在收缩期应用了基于图象的组织运动速率测量技术、彩色编码技术、定量组织图等来说明心肌运动的局部变化,为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开辟了一种新的途径。

已有研究证实TTI测定的收缩期二尖瓣瓣环下移距离与左室射血分数有很好的相关性[12]。

为明确TTI技术在评价心肌梗塞患者左室功能是否较谐波超声心动图更适用,Borges AC等[13]对40例健康对照者和40例心梗患者做了组织追踪成像和谐波超声心动图检查,并与磁共振成像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TTI能定量评价心梗患者局域心肌收缩功能。

朱梅等人[14]观察了组织追踪显像技术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左室室壁运动和左室功能变化,发现TTI技术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治疗后局部血运改善的评价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TTI通过定量检测组织位移来判断左室壁节段性运动能够无创、快速、客观和较为准确地评价左室节段性收缩功能和心肌缺血,并可以对冠心病室壁节段运动异常进行量化[15]。

TTI能定量、准确快速评价左室节段性收缩功能和左室壁心肌运动异常,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16]。

1.8 声学造影显像新型声学造影剂结合超声新技术能有效增强心肌、肝、肾、脑等实质性器官的二维超声影像和血流多普勒信号,反映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的不同血流灌注,明显提高超声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目前很重要的研究方向。

理想的新型声学造影剂应具备以下特点:高散射性、低弥散性、低溶解性、无生物学活性(对人体无害),可自由通过毛细血管,组织显影好,微泡大小均匀,直径5μm左右,有类似红细胞的血液动力学特点。

新一代声学造影剂多以含氟气体为微泡的核心,因含氟气体为惰性气体,分子量大,在血液中的溶解度和弥散性差,故稳定性好。

包裹超声造影剂微气泡的物质有人体白蛋白、脂类物质、棕榈酸、聚合物。

国内研究的声学造影剂有南方医院研制的“全氟显”,为白蛋白包裹的含氟微气泡,已进入临床实验阶段。

另有为数很少的单位在实验室初步研制的声学造影剂用于动物实验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