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论文内容集合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的科学。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社会心理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一、社会心理学的概念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影响的科学。
它主要研究人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思维和情感,并探索这些现象的原因和规律。
社会心理学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作用对人的感受、思考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二、影响因素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这些行为和心理状态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人们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文化对于同一事件的评价和看法也不尽相同,这种差异存在于大量的社会现象中。
2、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社会制度、社会经济等因素也会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产生很大的影响。
社会因素会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决策,从而影响到人们的行为。
3、个体因素:个体因素指的是个人的个性、性格、教育程度以及家庭背景等因素。
这些因素会影响人的思维和行为,从而影响到社会生活。
三、应用社会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几方面是它的主要应用:1、广告设计:社会心理学对广告设计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通过研究人们的心理特点,广告设计师能够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从而提高广告的效果。
2、领导力培训: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领导者了解员工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同时,社会心理学也可以帮助领导者更好地处理团队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3、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心理学可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
四、结语本文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状态,这些行为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研究与反思论文(共3篇)
社会心理学研究与反思论文(共3篇)>第1篇:探讨社会心理学的文化研究意义社会心理学以经验社会中的文化现象作为自己的分析要素时,社会心理学走上了对以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经验论”之路;对于文化现象的关注还促成了精神分析学说由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理论向社会心理学理论的转变,使精神分析理论成了最为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之一;在社会行为的研究中,文化向度的引入不仅使社会心理学更为深刻地把握了社会行为的本质,还完善和发展了社会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一、社会心理学独立形态的确立当社会心理学以经验社会中的文化要素作为自己的基本话语时,社会心理学也就走上了对以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经验论”之路。
而首先迈出这一步的典型样板则是在这一时期社会心理学的最初形态———民族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通过对文化要素的分析证明,“除个体意识之外,还存在着表征团体心理性质的某种东西,并且,个体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是由这种东西决定的”。
这也就是个人心理与群体心理或社会心理的关系问题。
尽管现代社会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已经截然不同于民族心理学,但是,个人心理与社会心理或个人意识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一直就是社会心理学的中心课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心理学作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源头,对今天社会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文化研究与精神分析理论的转向对于文化现象的关注,不仅使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以确立,而且还促成了精神分析学说由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理论向社会心理学理论的转变,从而使精神分析理论成了最为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流派之一。
安德列耶娃指出:“不考虑精神分析的影响,就不可能理解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整个面貌及其某些根本特征和方向。
”这足以说明作为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之一的精神分析理论在整个西方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但是,如此重要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在它创立之初却与社会心理学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它甚至都算不上是一种心理学理论,而仅仅是一种关于神经病的治疗学说。
社会心理学学术论文(2)
社会心理学学术论文(2)社会心理学学术论文篇2浅谈农民工偏见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摘要】农民工群体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但这个群体在经济上、政治上和社会生活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偏见和歧视对待。
社会心理学可以对农民工群体受到偏见歧视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如何减少或消除对农民工偏见的几点思考,以期能促进农民工早日融入城市,实现与城市居民的和谐相处,最终达到社会和谐。
【关键词】农民工;偏见;社会心理学一、农民工所受的偏见及其表现“偏见(Prejudice)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偏见常和歧视联系在一起,但二者有所不同。
偏见是一种态度,而“歧视主要指基于偏见而做出的不公正、不合理的行为方式。
”可见,偏见是歧视行为得以产生的基础,一旦人们对农民工这一群体产生偏见,就极易引发歧视。
在当前社会中,农民工所受到偏见和歧视的现象比比皆是。
首先,在经济上,农民工群体受到偏见的最大表现之一是就业偏见。
许多用工单位往往认为农民工素质底下,是“从乡下来的”,只适合做又粗又累的重活。
由于农民工从事的职业社会地位低,他们的工资报酬水平低,就算和城市工人同工也不同酬,而且不能或是很少能享受到单位正式职工的福利和其他经济待遇。
甚至由于他们在政治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缺陷,政治话语权较弱,使得各种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不良现象频发,严重侵害了农民工的经济利益。
在政治方面,我国长期实行严格的城乡“二元”分治,出台了许多相关法律规范将城市居民和农民区分开来,这无疑侵害了农民工的合法政治权利。
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农民工遭受各种偏见和歧视,这种政治制度结构使城市人和农民间有了一道严格的界限和鸿沟,农民工自然也就成为备受偏见和歧视的对象。
城市人在社会中对农民工也存在偏见和歧视,他们对所谓低等的农民工往往出言不逊,对农民工的心理造成伤害。
城市人还瞧不起农民工,刻意回避与农民工的接触。
在许多公共场合,城市人对农民工抱有极大偏见,通过歧视农民工的行为显示自身的高贵地位。
关于社会心理学的论文
关于社会心理学的论文社会心理学自诞生开始,就从孕育它的两个母体“心理学和社会学”里继承了两种基本的研究取向,形成了所谓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会心理学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社会心理学的论文篇一《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摘要: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是社会心理学的一大研究热点。
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透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寻找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心理因素,以及解决方法,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克服交往障碍、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类型;心理障碍因素;对策所谓人际关系,是指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所发生的直接的、可感的心理关系,它是在社会关系的内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关系。
通俗地说,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它是社会学的范畴。
社会学认为,传播和沟通对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无比深远的决定性的意义。
人类的祖先通过它产生了群体、社会和生产力。
换句话说,没有人的沟通和传播,即人际关系,就没有人类的一切。
学术思想,技术和科学发明只有相互进行沟通和交流,社会才能进步。
所以,交往、交际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手段和渠道。
可以说,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都必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生活。
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展开的。
人生目的和人生理想的形成,人生价值目标的确立和实现,也都是在一定的人际关系的发展中实现的。
大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人际关系具有独特的特点。
因此,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大研究热点。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类型人际关系网络,不仅是个体正常学习,生活的保障,更是自我发展的深层需要。
大学生作为已“成年”但还未“成人”的一个特殊群体,人际关系中的主要问题也有特殊性,纵观国内外有关大学生交际的研究,我们认为可大致分为几种: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第三类:与他人交往平淡;第四类:感到交往有困难;第五类:社交恐惧症;第六类:不想交往。
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本
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本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本,希望大家喜欢!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本篇一《论影响社会印象的心理因素》【摘要】本文从介绍社会印象及其意义着手,结合现实生活诠释了影响社会印象的六大心理因素,具体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仁慈效应、定型效应等,点出了每个因素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形态,并启迪人们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
【关键词】影响社会印象心理因素社会印象是留在记忆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简言之就是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像。
认知客体在头脑中的像,可以是一草一木,也可以是人和人群、社会,还可以是由人和物及其各种关系构成的社会事件。
社会印象一般地是对人、对由人构成的群体和社会的印象,对群体和对社会的印象也是对人的印象。
但在实际生活中,对物的印象也常常成为社会印象,这种物像转化为社会印象,是因为其中渗透或体现了人的东西,是物化了的人像。
总之就是社会上的一切东西在你头脑中形成的印象反映出来就是你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社会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它是一个个体的特征在另外一个或几个个体眼中或心目中的形象的复制。
而在其中,常常有一个基本的情感取向,即总体感觉是好还是坏,或者说是喜欢还是憎恶。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基本的情感取向就给今后的判断定下了基调,而作为一种主观的形象复制,它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自己情感取向的影响。
常言说的一白遮百丑就是这个道理。
在措综复杂的心理中,主要以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仁慈效应、定型效应等六个因素对社会印象的影响最为深远。
一、首因效应的影响(一) 首因效应的定义。
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3000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3000导论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思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复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显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应用,以及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如何认知他人、自己和整个社会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问题。
多重视角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他人时会同时考虑多个角度,通过这些角度来更加全面地了解他们。
社会认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人际关系中的互动,还可以帮助我们解释社会中的种种现象。
群体心理学群体心理学探讨了集体行为和群体思维的特点。
当个体融入一个群体时,他们的行为和想法会受到群体影响。
集体行为和决策的心理机制成为研究的热点。
其中,群体决策的集思广益效应、噪音与偏误等现象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而又普遍存在的现象。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受到他人的行为和观点的影响。
从康申韦效应到斯坦福监狱实验,社会影响的种种表现形式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是如何被塑造和影响的。
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指的是个体出于关心和同情而采取的行为。
研究表明,人类在生活中常常展现出亲社会的特质,帮助他人、分享资源是人类社会中的常见现象。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因素。
结论社会心理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对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在社会环境中的互动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激发更多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并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2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中国学者对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可以概括为社会心理的涵义与特征、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以及社会心理学建设的基本途径五个方面。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篇1浅谈腐败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摘要腐败是当前较常见的一种社会现象。
本文从社会心理角度透视腐败现象,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腐败现象产生及泛滥的原因。
腐败心理的形成是腐败主体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和转化的结果,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部分质变到心理结构总体质变的过程。
关键词腐败现象社会心理学分析心理救治1产生腐败的社会心理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性的全面张扬和“解放”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一些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变化的动因。
腐败从心理上说,其根本原因还是人性的非善良因素的恶性膨胀。
心理的形成,既不是与生俱来、后天无法改变的,也不是完全由客观环境决定、个人无力抗拒的。
它是腐败主体内在动因和外在诱因相互作用、转化的结果。
外在诱因包括微观社会环境,即与腐败主体在各个方面保持着长期而密切联系的家庭环境和工作环境;中观社会环境,即以腐败主体的交际圈为范围,包括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同乡、邻居等;宏观社会环境,指一定时期的党风、民风和社会风气。
比如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由于风气不正,监督机制乏力,使得少数腐败分子得不到及时查处,即使查处了也是不痛不痒,有的甚至边查处边升官;而一些清正廉洁的干部却往往吃不开,被斥为没本事。
1.1贪婪心理有些人从小打小闹开始,贪污受贿达到一定数额后,贪欲已无法控制,有的受贿多达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仍感到不满足,聚敛金钱已成为一种习惯性心理。
违纪违法金额高达100多万元的浙江省台州市原市长孙某一次收受一笔美元后,竟与妻子两人坐在床上一张张地数着、欣赏着。
社会心理学论文3000字
社会心理学论文3000字心理学是一个复杂的学科,下面跟着小编的脚步来阅读以下社会心理学论文!欢迎阅读。
社会心理学论文一、对领袖人格的心理预期领袖人格是领袖人物在社会政治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持久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的总和。
与其说,统治阶级在夺取权力的过程中,会涌现出一个最为优秀的领袖人物或一个领袖群体。
毋宁说,每一个时代,都有着对极具感召力和创造力的领袖人物的渴求。
领袖人物所具备的这种感召力和创造力,源自领袖独特的能力、性格、气质及道德品质,即人格魅力。
领袖人格体现了领袖人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应承担的角色,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以其特有的渗透力,发挥着领袖职位权力所不具备的作用,直接影响领袖的政治行为。
伯恩斯在谈及领袖的作用时说,“领袖的作用是由社会的实际变化来判定的,后者又是以动机及对人们的需求和渴望的满足为尺度来加以衡量的。
”[2]这里所说的人们的需求与渴望,即人们对领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创造力的期待,也即社会公众对领袖人格的心理预期。
至于公众为何会对领袖产生这样一种心理预期,库利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社会个体在其成长发育的过程中这种潜在的内心需求。
库利认为,在社会个体特别是追随者的身上,存在着未得到引导的精力。
他说:“个体的精力、激情以及对人类生活的某些趋向,都隐藏在他的内心深处,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别人都无法测度,但他们却是以往社会生活的全部精髓,这类成分的存在使人产生一种要生存、要去感知、要去行动的朦胧要求;倘若没有放松和引导这一本能倾向的外来刺激,他就无法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或者他起码会处于一个不正常的状态,他的内心储存着易燃的因素,只有碰上合适的火花,它们才能释放出来。
而这个火花通常是某个人的暗示、某种能释放生命力、把骚动着的生命能量转化为力量的激发因素。
”[3]这种来自人的内在要求而非外部强加的要生存、要去感知、要去行动的朦胧需求与存在于体内的未得到引导的精力相结合,便在青年中、在一般人的想象和热切渴望中产生了对崇拜的渴求。
关于社会心理学的参考论文
关于社会心理学的参考论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社会情景交互影响的科学。
在1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社会心理学一方面致力于解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完备的学科体系与不可替代的学科地位。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关于社会心理学的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社会心理学的参考论文篇一《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摘要: 高校作为社会特殊领域,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显而易见,尤其是针对思想观念活跃的大学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
本文旨在透过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探究大学生道德问题的表现及其归因,并结合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新时期背景下,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与心理问题往往同时存在,所以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从了解人的心理开始,找到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等各要素同教育对象的认知结构的最佳契合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宽视野,从而探索出更加行之有效的对策。
一、大学生道德问题的社会心理学视角大学生的道德问题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形式。
从品德研究的角度出发,将道德问题分成四类:道德认知模糊、道德情感淡漠、道德意志缺乏、道德行为不佳。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大学生的道德问题可分为:个体层面的道德问题、道德角色认知不准确、道德人格偏离、道德信仰缺失等;人际层面的道德问题,大学生人际关系中权利等因素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关系到自身利益的行为时诚信问题严重,恋爱道德和性道德问题比较突出;群体层面的道德问题,公德意识、集体观念淡化,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有待加强,网络道德行为尚有欠缺等等。
【1】二、大学生道德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归因个体心理层面对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正处于由未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易带主观片面性、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较大的阶段。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从众心理分析)(五篇范文)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从众心理分析)(五篇范文)第一篇: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从众心理分析)【摘要】:从众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
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一方面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充满热情,勇于创新,常常以标新立异的装束和独特的言谈举止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是很强,往往会陷入焦虑、困惑和迷茫之中,导致行动上随波逐流,思想上迷失自我。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行为从众心理引言: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本组使用自编量表调查大学生从众行为的总体状况,量表内容包括大学生四种主要从众行为的比例和表现形式。
结果显示,这四种主要从众行为包括:学习从众、消费从众、恋爱从众、上网从众。
从分布的总体情况看,大学生消费从众的比率最高占67.5%;其次是学习从众,占51.8%;最后是恋爱从众和上网从众,分别占24.6%和18.2%。
一、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表现1、学习从众。
新生入学后都在探索大学环境新的学习方法,寻求新的学习动力。
班级、宿舍每个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以及平时学习时间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员最直接的“参照物”。
他们在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程度不同地与班级、宿舍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高校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入校时实力相当并且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在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2、消费从众。
进入高等学府,对于刚刚脱离高中苦海的大一新生来说可谓是大开眼界,校园里有些大学生追求档次、崇尚名牌、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经常光顾高消费文体娱乐场所;配备高档通讯设备;聚会交友大讲排场等。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1.3 研究目的 (5)1.4 研究方法 (5)二、社会心理学概述 (6)2.1 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8)2.2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9)2.3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0)三、社会认知理论 (12)3.1 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 (13)3.2 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 (15)3.3 社会认知理论的应用案例 (16)四、群体行为理论 (17)4.1 群体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 (18)4.2 群体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 (20)4.3 群体行为理论的应用案例 (21)五、人际关系心理效应 (23)5.1 亲密度心理效应 (24)5.2 相似性心理效应 (25)5.3 权威性心理效应 (26)5.4 稀有性心理效应 (28)六、社会比较与自尊心 (29)6.1 社会比较的概念和类型 (30)6.2 自尊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2)6.3 提高自尊心的方法探讨 (33)七、社会支持与应对策略 (35)7.1 社会支持的概念和功能 (37)7.2 应对策略及其分类和特点分析 (38)7.3 提高应对策略的有效性探讨 (40)八、结论与展望 (41)一、内容描述本论文《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旨在深入探讨社会心理学这一学科的核心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本文将对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包括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群体行为、社会认知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
在理论研究部分,本文将详细阐述社会心理学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主要流派的观点。
通过对经典理论和现代研究的回顾,我们将对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介绍问卷调查、实验、观察等常用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并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我们还将探讨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以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
在实际应用方面,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展示社会心理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精品文档关于社会心理学论文内容集合
二、论班杜拉的自我强化论的主要含义及其意义自我是人格的核心,它代表了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在我们如何行动和如何统一我们的机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Will JamJames认为只有在理解了自我的背景下才能理解所有的心理过程。
1.强化与自我强化的概念,所谓自我强化(self-managed reinforcement)是指个人依据强化原理安排自己的活动或生活,每达到一个目标即给予自己一点物质的或精神的酬报,直到最终目标完成,自我强化时人们倾向于做出自我满意的行为,拒绝那些个人厌恶的东西。
自我强化是较高水平的激励方式。
不可能要求人人都达到这种水平。
但通过教育、指导,也可以帮助人们逐步具备这种能力。
在进行教育、指导时,主要应帮助人们确定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让人们自己确定评价标准,使之自我检查、自我评价。
只要某人不受外部因素影响能够独立地安排自己的活动并不断取得进步,就说明他具备了自我强化能力。
自我强化的现象举例自我效能的功能主要是调节和控制行为,并通过行为调控影响2.自我强化的现象举例如幼儿画画,画的不好,自己看看是不是光线不好,颜料没有调好,或是没有仔细去画等等原因,这就是最简单的自我强化现象。
3.自我强化的实践意义自我强化是较高水平的激励方式。
不可能要求人人都达到这种水平。
但通过教育、指导,也可以帮助人们逐步具备这种能力。
在进行教育、指导时,主要应帮助人们确定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让人们自己确定评价标准,使之自我检查、自我评价。
只要某人不受外部因素影响能够独立地安排自己的活动并不断取得进步,就说明他具备了自我强化能力。
三态度的形成过程3.1态度的形成和转变,实际上就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一个人出生时,仅是一个生物体,一个自然人。
在其成长的过程中。
他要学习知识、技能、各种社会行为规范,也就是要经过社会化的过程,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被社会接受。
能很好适应社会环境的社会人。
一个人也正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周围世界的各种态度,形成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社会心理学论文
社会⼼理学论⽂社会⼼理学是指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中的⼼理和⾏为发⽣及变化规律。
社会⼼理学在个体⽔平和社会群体⽔平上对⼈际关系进⾏探讨。
在个体⽔平上进⾏研究的内容有:个体社会化过程,交往,⾔语发展,伙伴,家庭和居住环境及学校对个⼈的影响等。
在社会群体⽔平上进⾏研究的内容有:群体交往结构、群体规范,态度、种族偏见攻击⾏为、风俗习惯和⽂化等。
社会⼼理学论⽂1 社会⼼理学历史通常划分为三个时期,1908年到⼆战为学科形成阶段;⼆战到60年代为学科发展阶段;从60年代末期开始,社会⼼理学研究遭遇严重危机,反省和试图消除这种危机构成70年代以后社会⼼理学研究主旋律。
危机意识促使社会⼼理学共同体从研究主题选择、主宰⽅法偏好、理论模型构造和研究潜在假设等所有⽅⾯进⾏冷酷⽽全⾯⾃我反思和检讨。
西⽅社会⼼理学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全⾯理智转型。
或者说,在过去20年中,西⽅社会⼼理学已经超越危机时期苦闷,从研究程序、研究技术和理论构造到研究主题拓展,从基础研究到应⽤研究等各个⽅⾯,都有突飞猛进演化。
⼀、西⽅社会⼼理学危机 1、当代西⽅社会⼼理学危机是认知主义危机 上世纪50年代后社会⼼理学研究及其主要成果,如⼈际知觉与归因理论、认知⼀致性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社会⽐较理论等。
⾛都是认知主义路线。
因此,50年代以后西⽅社会⼼理学就是认知社会⼼理学,所谓当代社会⼼理学危机更准确地说是社会⼼理学中认知主义危机。
60年代中后期,受到波普尔批判理性主义、库恩范式论、现象学、解释学以及后现代哲学思潮影响,社会⼼理学开始从某个个别、具体研究到核⼼认识论、⽅法论,对认知主义开始进⾏全⾯反省和深刻批判,认知主义在社会⼼理学中主导地位开始动摇。
80年代末后现代社会⼼理学、⽂化⼼理学兴起,以及建构主义为其哲学基础⼼理⽣态观出现,昭⽰随着⼈们对社会⼼理学基本理论问题认识不断深化,当代西⽅社会⼼理学研究模式运⽤于重要⽂化转向。
社会心理学学术.doc
社会心理学学术论文社会心理学学术论文篇1浅谈我国老年人热衷保健品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摘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普遍热衷保健品的消费,其心理动机备受社会关注。
老年人热衷保健品的消费心理具有较为突出的个体同质性、易受感染性和人格对应性等特征。
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为老年人的消费市场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前景,积极引导老年人的健康消费心理,保障其快乐晚年生活具有较为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老年人;保健品;消费心理;社会心理学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和地区进入老龄化的标准。
以此为标准,我国自2000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处于人生中的特殊发展阶段,由于个体、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原因,我国老年人普遍对保健品的消费倾注大量精力和金钱,该种行为意蕴于老年人心理健康备受关注。
正如学者所言,老年人的健康状态是一种综合的状态,需要通过综合评价手段进行正确诊断,进而实施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
[1]本文试图对我国老年人热衷保健品消费做出社会心理学分析,以期正确引导老年人的健康消费。
一、我国老年人热衷保健品消费的心理动机调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老年人对保健品消费的热衷也就自然成为普遍现象。
社会心理学认为,消费行为是目的性明确的社会行为,其受到心理动机的确切指导,而这种心理动机源于个体的客观需要。
故而,我国老年人热衷保健品消费其心理动机与客观需要之间应然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基于此种考虑,我们对一定范围内的老年人群体进行心理动机调查。
第一,我国老年人对保健品的消费居于较高的水平,热衷于其中的判断属于较为科学的研究结论。
相关数据和实证研究中对老年人的访问基本上都是在较为开放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老年人对此话题的认知情绪很高。
第二,我国老年人的现实消费主要集中在保健品、老年病药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三个方面,其中对保健品的消费居于首位,且对其熟悉的保健品的普遍信任度较高。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引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感受、思维和行为的科学。
它深入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基本原理,并帮助我们了解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论文旨在探讨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理论,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领域。
论文将重点阐述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集体行为这三个主要研究领域,并展示其在解析社会问题、提升个体生活质量以及培养持续发展的社会关系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个体的认知与情感上,如顺从、偏见、态度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心理学逐渐关注人类的群体行为以及社会与文化因素对个体的影响。
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集体行为成为该领域主要的研究方向。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为了深入了解社会心理学现象,研究者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实验、观察、问卷调查和模拟实验是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这些方法,研究者能够揭示人类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此外,社会心理学还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理论框架,如认知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
具体来说,认知一致理论、自我认同理论和集体认同理论等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集体行为的重要性及应用在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主要领域中,社会认知探讨了人类个体对他人行为和态度的理解。
社会影响则关注他人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集体行为研究了群体思维与群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有助于解析各种社会问题,如偏见、群体暴力和社会追随等。
此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还可以应用于提升个体生活质量和培养持续发展的社会关系,如通过社会支持来缓解压力、促进合作和共享资源等。
结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研究学科,通过深入探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
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集体行为是该领域的核心研究领域,其研究成果不仅对解析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提升个体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关系的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本文关键词:社会心理学,整理,论文范文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本文简介:教育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仅有30余年历史的新兴学科,学科体系尚不完善,其研究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入。
本研究在分析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作了论证和探讨,并提出关于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新见解。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社会心理学论文的具体内容。
社会心理学论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本文内容:教育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仅有30余年历史的新兴学科,学科体系尚不完善,其研究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入。
本研究在分析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作了论证和探讨,并提出关于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新见解。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社会心理学论文的具体内容。
社会心理学论文一:题目:大学生网贷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 各种网络借贷平台兴起, 迎合了大学生的消费需求, 但发展过程中出现非法逼债、高利贷、非法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 这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网络借贷的强烈关注。
本文以计划行为的理论为视角, 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这个三个控制变量对大学生网贷行为的实现过程进行社会心理学的分析, 希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态度, 规范大学生的网贷行为。
关键词:网贷行为; 社会认知; 社会行为;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 各种网络借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大学生信贷市场更成为各家金融机构争夺的阵地。
但在其蓬勃发展的背后, 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和隐患。
比如20xx年, 网络借贷平台"借贷宝"流传出来的一份"裸条"8.75G压缩包, 其中包含了167名女大学生的裸照及视频, 更是把非法校园贷推向了风口浪尖。
校园贷存在的审核不严、高利率、高违约金等风险, 以及进一步衍生出来的非法逼债、高利贷、非法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社会心理学小论文(共五则范文)
社会心理学小论文(共五则范文)第一篇:社会心理学小论文大学生恋爱心理学小论爱情,一个永恒的话题。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人是群居动物。
形形色色的人群中,人际吸引的过程无非是人和人之间从互不相识到开始注意对方,到表面及进一步接触,以至于后来的建立友谊关系,最终到各种亲密状态。
而爱情大约就是人与人关系中最亲密的状态了吧。
就如莎士比亚说的:爱情是感情的最高位阶。
大学生作为社会结构中占重要组成部分的活跃群体,感情生活亦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大家相处,相识,相知。
友情、爱情,也许会有失去,但总能收获些什么。
谈到爱情,根据人际吸引法则,大学生的爱情可简单的分为如此三部曲:1、好感。
好感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所产生的一种彼此欣赏的情感体验。
2、爱慕。
男女之间在好感的基础上,经过对对方的爱好、志趣、性格、为人等各方面的更多的了解,而产生的更深刻的情感体验,以致这种内在感情使人心旷神怡,萌发了解希望与其结合的强烈情感倾向,并在理智支配下,发展成对对方的爱慕之情。
3、相爱。
男女之间单方面的爱慕还不是爱情,只有相互爱慕,爱情才能建立。
在恋爱中,从单方爱慕到互爱,有时可能是同步到来,有时也可能是异步的,或者还会经受一些波折与非难,但只要双方心心相印,无论是谁首先打开自己的心扉,最终都会赢得对方的回,开出绚丽多彩的爱情之花。
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绝无期。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就如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的一样,“再没有比爱情更容易让人受伤的了”。
有光明存在的地方就有阴影,那么有相恋必然有人失恋。
解读爱情,解读失恋,让我们更好的把握爱情,让心不那么伤。
1、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点自主性强文化层次高,思想开放,易接受新观念,独立意识强等特点。
在恋爱问题上,个性比较突出,不太受他人尤其是长辈的影响。
注重情感注重情感体验和交流。
注较重形式比较重形式,有些表面化。
不稳定性大学生谈恋爱的成功率是很低的。
与自我概念紧密相关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自我比较敏感,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评价,也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题目及评分标准(推荐五篇)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题目及评分标准(推荐五篇)第一篇: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题目及评分标准论文题目:1、试论贫富差距对民众社会心理的冲击2、大学生自杀行为分析3、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分析4、大学生侵犯行为的危害与预防5、大学生恋爱中的心理困境分析6、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预防7、美国(德国、英国、韩国、中国等)国民性格分析8、社会认知偏差的成因分析9、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分析10、气质类型与职业的关系11、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12、如何如提高自己的人际吸引力13、自我意识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课程论文成绩评定成绩评定按百分制,分90~100分、80~89分、70~79分、60~69分、59分以下四等,具体要求如下:90~100分:独立工作能力较强、较好地完成课程论文;论文主题能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有针对性和实际应用性;能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加工整理;分析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中心突出,论据充分,层次分明,逻辑清楚,文字结构严谨,格式符合要求。
80~89分: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能够较好地按基本要求完成课程论文;论文主题能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有针对性;能较好地进行加工整理;分析问题正确、全面;中心突出,论据较充分,层次比较分明,文句通顺,符合格式规范。
70~79分:独立工作能力较差,能够按基本要求完成课程论文;论文主题能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整理;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论据,文字尚通顺,格式基本规范。
60~69分:独立工作能力较差,按基本要求完成课程论文;论文主题体现部分基本理论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文字基本通顺,格式尚规范。
59分以下(不及格):独立工作能力差,不能按基本要求完成课程论文;论文主题偏离本门课程内容;加工整理差;问题分析有错误,层次混淆不清;不符合格式规范;基本内容属抄袭他人作品。
第二篇:课程论文评分标准采购管理课程论文评分标准论文成绩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档次评定。
关于社会心理学学术论文(2)
关于社会心理学学术论文(2)关于社会心理学学术论文篇二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摘要: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多发,方式日趋激烈,对我国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主要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对群体性事件的起因、参与人群的社会心理进行细致分析,反思具体原因,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以期促进社会稳定和良性发展。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学;分析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101-02近几年来,我国的群体性事件呈现多发的趋势,方式日趋激烈,群体性事件日益成为影响我国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不良因素。
突发性群体事件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稳定,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带来严重的破坏,社会必须予以高度关注。
本文拟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群体性事件进行阐述,对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机制、过程与不同参与者的心态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化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把握群体性事件参与主体的社会心理,促进社会稳定,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一、群体性事件起因的社会心理学分析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界定,是我们研究问题的基础。
利用社会学的知识来说,对概念的澄清和界定是研究问题的首要原则。
通过查阅资料,关于群体性事件的定义目前还没有达成一个广泛的共识。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群体心理就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群体心理因心理共性或共鸣而具有感染性、鼓动性、动员性和集体性。
因而群体性事件基本可定义为:一种个人或团体组织在为保护其特定利益而采取的自发的、以情绪发泄为主要特征、不受理智指导和控制的群体行为。
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且在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大背景下是不可避免的,但其对社会的危害性之大、破坏性之深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从其定义下手对其进行准确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是当务之急。
从客观上来看。
按照社会心理学的分析观点,群体性事件的起因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事件的发生,并且这一事件具有某种令人愤怒的种子,这一事件便理所当然成为导火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社会心理学论文内容集合————————————————————————————————作者:————————————————————————————————日期:ﻩ二、论班杜拉的自我强化论的主要含义及其意义自我是人格的核心,它代表了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在我们如何行动和如何统一我们的机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Will JamJames认为只有在理解了自我的背景下才能理解所有的心理过程。
1.强化与自我强化的概念,所谓自我强化(self-managed reinforcement)是指个人依据强化原理安排自己的活动或生活,每达到一个目标即给予自己一点物质的或精神的酬报,直到最终目标完成,自我强化时人们倾向于做出自我满意的行为,拒绝那些个人厌恶的东西。
自我强化是较高水平的激励方式。
不可能要求人人都达到这种水平。
但通过教育、指导,也可以帮助人们逐步具备这种能力。
在进行教育、指导时,主要应帮助人们确定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让人们自己确定评价标准,使之自我检查、自我评价。
只要某人不受外部因素影响能够独立地安排自己的活动并不断取得进步,就说明他具备了自我强化能力。
自我强化的现象举例自我效能的功能主要是调节和控制行为,并通过行为调控影响2.自我强化的现象举例如幼儿画画,画的不好,自己看看是不是光线不好,颜料没有调好,或是没有仔细去画等等原因,这就是最简单的自我强化现象。
3.自我强化的实践意义自我强化是较高水平的激励方式。
不可能要求人人都达到这种水平。
但通过教育、指导,也可以帮助人们逐步具备这种能力。
在进行教育、指导时,主要应帮助人们确定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让人们自己确定评价标准,使之自我检查、自我评价。
只要某人不受外部因素影响能够独立地安排自己的活动并不断取得进步,就说明他具备了自我强化能力。
三态度的形成过程3.1态度的形成和转变,实际上就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一个人出生时,仅是一个生物体,一个自然人。
在其成长的过程中。
他要学习知识、技能、各种社会行为规范,也就是要经过社会化的过程,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被社会接受。
能很好适应社会环境的社会人。
一个人也正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周围世界的各种态度,形成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人的一生中,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从家庭走向学校然后是工作岗位,甚至最后进入老年生活阶段,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要求人们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的知识。
也就是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社会化过程中。
在这个过程中,要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态度,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事物的态度也会发生相应的转变,以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
3.2态度形成和转变受五个因素的影响和制约1社会群体的因素:对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单位以及其它一些与人们有联系的群体,都影响到人们的态度形成。
人们学心吸收大量的知识,经验日益丰富,交往的范围更加广阔。
特别是学校,不但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而且它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都使人们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对客观世界产生了自己的态度。
如果一个人的态度与群体发生冲突,他可能就会受到这种压力的影响。
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看法。
2宣传因素:指的是在宣传过程中由宣传者的威信、宣传内容、宣传的方式和方法等结全成的一种客观的说服力,影响被宣传者态度的形成和转变。
3个性特点。
4态度系统特性因素。
另外,一个人生活的社会情景也影响到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环境,都影响到人们的态度。
一个人形成某种态度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来孕育和准备。
态度一经形成就比较持久和稳定。
态度开成和转变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服从阶段:人们为了获得某种物质和精神的满足,为了避免某种惩罚而表现出来的,等合他人要求或规范要求要求的行为。
不管是服从或是顺从,都是在压力的推动下产生的行为。
而不是心甘心愿的行为。
它是暂时性的,当压力被解除的时候,行为和观点就可能改变,而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也正是从这种服从和顺从开始,由于种种压力,人们从表面转变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逐渐形成稳定的态度。
2同化阶段:这一阶段不是被迫的行为。
而是自觉自愿的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行为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求想接近。
这时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逐渐向认知、情感等方面发展。
3内化阶段:一个人内心已发生真正的变化,他深信并接受了他人的观点。
霍兰德等人提出了一个以刺激的反应学习理论为依据的态度转变模式,认为:个体接受到态度对象的刺激从而发生相应的反应,即对态度对象产生或转变了态度。
但这种反应的发生,必须经过注意、了解、接受三个过程态度形成和转变的第一步是吸引个体注意信息传播带来的刺激。
第二步必须使个体了解信息的内容。
第三步是让个体接受信息内容所主张的观点,如果他接受了这种观点,就可能导致他转变原来的态度或者是更坚定了原来的态度。
因此这一步是态度形成与转变的关键,要使他们接受这种信息的观点,必须要增加他们对这种新的观点的期望,这样有可以使他们放弃原来的观点,而接受新的东西。
4态度系统特性因素。
3.3转变态度的方法。
社会心理学中的转变,是指一个人已经形成的在接受某一信息或意见的影响后,所引起的相应的变化。
改变人的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其转变的方法有:1说服宣传,这是一种借助语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广告等各种传播媒介来传播信息,影响人们,使之发生转变的方法。
2活动参与法,是通过引导人们参加与改变有关的活动来改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耳闻不如眼见,眼见不如亲身体验”,有时候让人们亲自体验一下会非常有效地改变他们的。
3群体影响法。
通过群体的规范对个体所具有的影响也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
四、如何提高交往能力4.1. 交往能力的重要性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怎样才能给别人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下面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24条方法秘诀,当我们遵照这些法则行事的时候,我们就能增加自己的关系账户上的财富。
社交能力与社交经验的关系如此密切,如果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人们的日常社交生活也会得到改善。
人们不单可以减少与别人发生冲突,亦可以令自己和别人有更愉快的交往经验.4.2影响交往能力的因素1.交流水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密切,彼此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2、互酬水平心理学家指出: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具有“互酬性”,即,“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
这里的“酬”不仅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情绪情感等心理方面的内容。
人与人相处中,彼此的互酬水平越高,关系越是稳定密切。
有些同学之所以与别的同学处理不好关系,互酬性低,恐怕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表现对同学的需求、困难漠不关心,使人感到你很冷漠。
3、评价水平通俗地讲,就是你对别人怎么看,以及要求别人怎么看你,评价水平的高低,主要不取决你讲别人好话的多少,而在于评价是否真诚和符合实际。
4、包容水平人与人之间的生理,心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这种差异能否包容也是人际是否协调的表现,包容水平越高,与他人相处的适应性也就越大,人际关系相当好,反之亦然。
ﻫﻪ4.3提高交往能力的途径三、树立积极的处世态度:1一个人对人生的看法及其处世态度,会很大程度地影响他的人际交往态度和方式。
2战胜自卑和羞涩:自卑和羞涩,常常使人不敢大方地与人平等交往。
虽然主观上有与人交往的强烈欲望,但在实际生活中,则不敢进入社交场合,惟恐受到别人的拒绝和耻笑,对参加社交活动感到情不自禁的紧张和恐惧,回避与人们的交流和交往,其严重者就表现为“社交恐惧症”。
3培养良好的礼仪和风度:良好的社交礼仪和风度是成功交往的基本条件,因为它制约着你在交往对象心目中形成的印象,也制约着对方以何种方式做出反应。
人的社交风度是其内在素质和修养的外部表现,它包括精神状态、待人态度、仪表礼节、行为神态、言词谈吐等等,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格、思想感情、个性气质、学识教养、处世态度乃至交往诚意。
4良好的人际来源于经常做“角色互换”式思考每个人具有不同的社会角色,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是作为特定的社会角色与他人交往的。
由于我们习惯于从自己的角色出发来看待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就可能带上片面性。
五、论目前我国道德社会化存在的问题道德和社会化是两个不同质的范畴,但一定程度上又是相关联的。
道德既是实施道德教育的手段,也是传播社会文化的一种途径。
个体的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道德作为客体要素一直对个体的完善施加影响。
因此,如何认识道德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顺利实现其道德人格的进一步发展。
虽然其道德发展的总体状况是良好的,但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中,仍然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影响着其道德的顺利发展。
如大学生道德人格发育的土壤"先天"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性失衡与滞后性,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模式的单一,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机制不灵,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高校和社会等的高度重视和深度研究。
1. 道德社会化的含义大学生道德人格不是个体心理因素的单独发展,而是在业已形成的有着悠久历史的校园文化的耳濡目染和正规的大学教育中形成的。
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先天”发育不足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中国的现代化是基于经济水平较低、国力较弱、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程度不高的背景下展开的,这种社会环境不利于现代化道德人格的顺利和健康发展。
其二,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发育中缺乏稳定的价值规范和精神支柱。
他们在扬弃传统时常因“传统文化未吃透”而无处着手,在选择西方现代文明时又因“外来文化未看透”而无所适从。
这些先天不足,造成其价值趋向的多重混乱,也造成一代人急功近利的趋向,并且加深了道德人格的失调,若不及时加以调控,重视先天不足的人格塑造,造就的将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现代新人,而是早产后的现代化畸形儿。
①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的教育任务不仅仅是要教育学生什么是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价值判断,加强对大学生价值判断的引导,教会学生如何在多重混乱的价值中进行选择显得更为重要。
2.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因素3.(一)家庭个体从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的地位。
家庭在社会化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
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规范方面的习得均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4.(二)学校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
个体进人学龄期后,学校成为其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
学校教育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其成就动机,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互动的机会。
学校还具有独特的亚文化、价值标准、礼仪与传统。
在早期社会化中,学校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