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孤儿》的写作风格
最新整理读《雾都孤儿》有感于狄更斯的行文风格范文.docx
云绯我很惊异于《雾都孤儿》的成书仅仅是在查尔斯•狄更斯年仅二十六岁的时候,这般年纪能有如此丰厚的社会阅历以及如此灵动、直扣心弦的文笔创作出这样一部不朽的巨作,不得不说查尔斯•狄更斯确实不负生前身后之盛名,他是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坛的耀眼巨星。
《雾都孤儿》的文字犀利,而且极具狄更斯风格,即用冷幽默正话反说的方式来讲述长达35万多字的长篇故事。
其中很多亮眼的章节,比如主人公奥利弗•特威斯特在济贫院请求多添点粥而引发的骚乱、奥利弗在棺材店与诺亚打架并顶撞邦布尔先生、奥利弗前往伦敦的路上遭受的困苦并与机灵鬼相逢、奥利弗因同伴行窃被伦敦市民追逐等生动的情节让人百看不厌。
但凡是阅读狄更斯作品的读者都能发现他冷幽默式的叙述方式独具一格,正是这一点狄更斯在其他作家堆里拔地而起、独树一帜。
这位高产且作品精良的作家看待当时英国底层社会显然有着独到的眼光和见解,这源于他早年在贫民窟做童工的经历以及造化赋予他的天赋。
《雾都孤儿》自打问世以来就被多次搬上银屏和舞台,它们和原着一样令人百看不厌。
在我看来,这部作品有一个非常传奇的地方就是:故事中的人物正邪两派分明,除了南希这个女性角色外,几乎没有灰色人物。
这种非黑即白的脸谱化人设往往是文学作品中的大忌,但神奇的是在《雾都孤儿》中,这种界限分明的人物刻画却毫无假大空之感。
我想狄更斯胜在设置的剧情引人入胜(简直有看《猫和老鼠》的痛快感),幽默且极具文采的文笔使得脸谱化人物的棱角变得圆润。
《雾都孤儿》虽然是现实主义小说,但是它丝毫不缺乏浪漫特质以及只有在舞台上才会出现的戏剧性巧合,比如奥利弗非常神奇地在参与团伙犯罪中巧遇自己的亲人,最后回到善良富有的亲人身边过起了幸福而俗套的团圆生活。
当然由于《雾都孤儿》还是狄更斯的早期作品,所以整体构架的设置还不能做到完美。
令人扼腕的是男主人公在获得了幸福结局的同时,女主人公却惨遭杀害。
在我看来,后者恐怕才是当时英国社会底层的常态,南希的死把《雾都孤儿》推向了最后的高潮。
19世纪英国社会变革的写实描绘——《雾都孤儿》分析
19世纪英国社会变革的写实描绘——《雾都孤儿》分析1. 引言1.1 概述19世纪是英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被视为工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时代。
这一时期的英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转变,从传统的农业经济逐渐转向现代工业化社会。
在这个背景下,社会阶层分化、贫困问题、政治改革和法律制度变革成为了当时备受关注的议题。
而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是19世纪英国文学中最著名和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雾都孤儿》(Oliver Twist)则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通过描绘孤儿奥利弗在恶劣环境下生活并与贫困、犯罪及社会不公进行抗争,深刻地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变革所带来的阴暗面。
本文将通过分析《雾都孤儿》来深入探讨19世纪英国社会变革对社会及个体造成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了19世纪英国社会变革的背景,并介绍了狄更斯和他的作品《雾都孤儿》。
第二部分将详细讨论19世纪英国社会变革的背景,包括工业革命及其影响、社会阶层分化与贫困问题以及政治改革和法律制度变革。
第三部分将深入探讨《雾都孤儿》的创作与背景,包括狄更斯简介、小说创作背景与目的以及小说内容概述及主要人物介绍。
第四部分将重点分析《雾都孤儿》中对19世纪社会变革的描绘,包括工业发展与城市阴暗面描写、贫困、犯罪和社会道德危机的描述以及政治腐败与法律不公揭露。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雾都孤儿》在反映19世纪社会变革方面的意义与价值观,并探讨了当代社会对该小说的启示和警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雾都孤儿》这一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揭示19世纪英国社会变革的真实情况及其对社会和个体带来的影响。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该小说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的启示和警示作用。
通过对19世纪英国社会变革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并从中汲取教益,在当代社会建设中提供有益的经验和思考。
2. 19世纪英国社会变革的背景:2.1 工业革命及其影响:19世纪是英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被称为工业革命时期。
雾都孤儿查尔斯狄更斯的社会写实主义小说
雾都孤儿查尔斯狄更斯的社会写实主义小说《雾都孤儿》——狄更斯笔下的社会写实主义巨著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巨擘,他的作品不仅在情节上扣人心弦,更在思想上富有深度。
其中,以《雾都孤儿》为代表的社会写实主义小说,以其细腻入微的描写和铺垫激发着我对于社会问题的深思。
本文旨在探讨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展现社会写实主义的手法和对现实社会的犀利批判。
1. 揭示社会底层的真实面目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通过主人公奥利弗的视角,展现了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社会底层的贫困、艰辛和残酷。
小说中虽然人物众多,但每个角色都栩栩如生,同时也都承载着一定的社会代表性。
通过奥利弗的亲身经历,狄更斯向读者展示了贫民窟中食不果腹的孩童、孤儿院的酷刑、盗贼集团的黑暗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让读者对当时社会的现状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2. 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深刻剖析《雾都孤儿》中的人物形象各异,狄更斯通过这些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例如,小说中的富翁博思先生和布朗罗先生与贫穷的孤儿奥利弗命运的对比,表现了社会阶层的固化以及富人对穷人的奴役。
同时,通过对亚谢尔夫人和南希这两个角色的刻画,狄更斯揭示了妇女在当时社会中所受到的束缚和压迫。
这些角色的鲜明形象使得小说中的人物更具代表性,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3. 强调个体力量对抗社会黑暗虽然《雾都孤儿》中描绘的是一个充满黑暗和不公正的世界,但狄更斯却并非完全绝望。
小说中的主人公奥利弗作为一个孤儿,身世可怜,却保持着纯洁和善良之心,他一直坚信自己能够打破命运的桎梏。
通过奥利弗的努力和奋斗,狄更斯表达了对人性的乐观和对改变社会现状的希望。
小说中不少人物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脱离了贫穷的困境,这种个体力量的强调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一线希望。
《雾都孤儿》中狄更斯细腻入微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都彰显了他作为社会写实主义作家的才华。
作品中的社会写实主义元素让读者对贫困、不平等等社会问题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让读者对于社会的公正和人性的伟大有了更多的思考。
从《雾都孤儿》解读狄更斯浪漫主义文学情怀_0
从《雾都孤儿》解读狄更斯浪漫主义文学情怀摘要:查尔斯・狄更斯一直被公认为英国十九世纪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很少有人去认真解读他作品中的浪漫主义成分。
本文试图通过狄更斯在《雾都孤儿》所使用的个性化的语言、色彩对比、故事情节的安排以及其丰富的想象力四个方面来窥探早期狄更斯的乐观浪漫主义情怀。
关键词:个性化乐观心理浪漫情怀巧合想象力一、对《雾都孤儿》传统意义上的解读《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的第二部著名长篇小说。
这位年仅二十五岁的小说家以自己儿时的经历勇敢地直面人生,真实地表现当时伦敦贫民窟的悲惨生活。
他抱着一个崇高的道德意图:抗议社会的不公,并唤起社会舆论,推行改革,使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贫民得到救助。
正因为如此,狄更斯被定为“英国文学上批判现实主义的创始人和最伟大的代表”。
也因为小说对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黑暗和下层人民生活的疾苦的描写和对资本主义的虎狼本质的揭露,人们将《雾都孤儿》定义为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小说。
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
但任何事物不能只看其片面或将其绝对化,文学艺术亦如此,不能将作者的客观文字任意地主观化,将其“现实主义”的外延无限扩大,而忽视作者自身经历和想用文字或故事为自己缔造一个世界的真正意图。
事实上,作家运用的创作方法多种多样,因人而异,这和作家的特殊气质和性格特点密切相关。
狄更斯的创作,想象力极为丰富,充满诗的激情,他着意渲染自己的道德理想,处处突破自然的忠实临摹,借用一句歌德的话:它比自然高了一层。
这和萨克雷、特洛罗普等坚持的客观、冷静、严格写实的方法有显著的区别。
而在《雾都孤儿》里他处处向世人表露了他早期的乐观主义文风。
二、《雾都孤儿》中透露的乐观浪漫主义色彩(一)个性化的语言个性化的语言是狄更斯在人物塑造上运用得十分出色的一种手段。
书中的流氓、盗贼、妓女的语言都切合其身份,甚至还用了行业的黑话。
然而,狄更斯决不作自然主义的再现,而是进行加工、提炼和选择,避免使用污秽、下流的话语。
《雾都孤儿》读后感
《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讲述了孤儿奥利弗·退斯特在伦敦的贫民窟长大,经历种种磨难,最终找到幸福的故事。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感震撼,不仅为奥利弗的不幸命运而惋惜,更为当时英国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而痛心。
小说中,奥利弗·退斯特出生不久便成了孤儿,被迫在伦敦的贫民窟长大。
在这个充满罪恶和黑暗的地方,他经历了种种磨难,包括被恶毒的姐姐南希欺骗、被邪恶的比尔·赛克斯虐待等。
然而,奥利弗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纯洁的心,对生活充满渴望和期待。
正是这种美好品质,让他不断遇到善良的人,如布朗罗先生、罗斯女士等,最终获得幸福。
与此同时,小说深刻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问题。
在奥利弗的成长过程中,他目睹了贫富差距、道德沦丧、官商勾结等现象。
这些问题不仅使奥利弗遭受苦难,更是导致他命运多舛的根源。
狄更斯通过奥利弗的遭遇,对当时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批判,表达了对社会公正和人文关怀的强烈呼唤。
此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奥利弗的善良、勇敢和坚韧不拔,让我们为他心疼的同时,也为他祝福。
而南希、比尔·赛克斯等邪恶人物,则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狄更斯展示了善恶斗争的激烈,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光芒。
《雾都孤儿》是一部充满震撼力的小说,它让我们看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黑暗,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通过奥利弗的成长历程,我们认识到,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保持善良、勇敢和乐观,相信未来会更加美好。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的不公和问题,为实现公正、平等和美好而努力。
雾都孤儿的写作特点
雾都孤儿的写作特点《雾都孤儿》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品,以揭示19世纪英国贫困、暴力、不平等为主题,是其现实主义风格的典范之作。
本文旨在探讨《雾都孤儿》的写作特点。
一、对社会问题的揭示《雾都孤儿》描写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贫民窟、孤儿院、家庭暴力、无节制的追逐金钱等社会问题。
小说通过描述社会的不公平和剥削,揭示出社会黑暗的一面,展现出小人物们的悲惨命运和无力改变现状的境遇。
小说情节曲折、各色人等井喷,精神层面的恐怖与肉体上的痛苦交织起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中通过本人亲眼目睹的“石墙”偷听场景,将异客杏色艾尔尔丝的悲痛与父母被迫卖身犯罪对声望产生的影响,在多个侧面展现了贫穷和弱势者的悲惨命运。
这是狄更斯文学生涯中最直接、最有力的对社会问题的揭露和抨击。
二、社会现象的人物化在《雾都孤儿》中,狄更斯大胆地选择了一群充满生命力的人物,用真实的性格和行为,来生动地描绘当时社会的各种现象。
比如小说中的贪婪鬼夫夫人、疯狂的小学校长、病态的法官、卑鄙的盲人、神秘的捕鼠人等等,在狄更斯笔下都展现出了强烈的个性和现实主义风格。
同时,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塑造,狄更斯不仅仅揭示了他们背后的社会现象,也表达了对这些现象的强烈反对和愤怒。
三、对正义的渴求在《雾都孤儿》中,除了对社会问题的揭示,狄更斯也表达了他对正义的渴求。
小说主要情节是孤儿奥利弗被逼为窃贼,却最终在良心发现的帮助下得到了恢复名誉和拥有亲人的崭新生活。
小说结尾处,读者能够看到大量的感人场景,比如奥利弗产生感情的老人、互相寻觅的家庭成员、为了奥利弗生活而受苦的人物等等,这些场景都可以看作是作者对社会和人性上的渴望。
总的来说,《雾都孤儿》倡导着正义和道德,是一部发人深思的现实主义小说。
四、对恶行的揭露《雾都孤儿》中除了对社会问题的揭示之外,还有一个非常显眼的写作特点,就是对恶行的揭露。
小说中描绘了负责孤儿院的夫妻将孤儿们逼迫犯罪的种种行径,以及裁判官判决并残忍地杀害艾尔格。
雾都孤儿论文
雾都孤儿论文1. 引言《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创作于19世纪的一部小说,被广泛认为是维多利亚时代小说的典范之作。
该小说以浓厚的社会现实主义风格展现了工业革命时期伦敦的贫困和社会不公。
本论文旨在对《雾都孤儿》的主题、人物塑造、社会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2. 主题分析《雾都孤儿》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对贫困人民的关注和对社会不公的揭示上。
狄更斯通过描写贫民窟中的孤儿奥利弗的遭遇和奋斗,展现了工业革命时期贫穷无助的人们所面临的艰辛生活。
小说通过奥利弗的经历,呼吁社会对贫困阶层给予关注和援助,并对社会不公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3. 人物塑造《雾都孤儿》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丰满,对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进行了精细的刻画。
其中,奥利弗这一主角形象是整部小说的核心。
他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孤儿,对待他人总是充满了善意和正直。
奥利弗的形象反映了社会中受压迫的弱势群体的纯真和正义感。
与奥利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偷首领费金。
费金是一个狡猾聪明、阴险狠毒的人物,他与奥利弗的对比反映了社会中的善与恶的斗争。
狄更斯通过费金刻画了社会中那些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利益的人物。
4. 社会描写《雾都孤儿》通过对伦敦社会的描写,展现了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现实。
小说中的伦敦被描绘为一个充满恶劣环境和不公平现象的城市。
贫民窟的贫困和犯罪氛围对比明显,显示了社会的不平等。
小说中描写的孤儿院,则体现了工业革命时期对弱势群体的冷漠和漠视。
孤儿院的管理者对于孤儿们缺乏关爱和呵护,在小说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5. 主题的现实意义《雾都孤儿》所展现的社会现实问题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着。
贫困与社会不公是全球范围内面临的严重问题。
小说中对贫困人群的关注和呼吁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本书通过塑造奥利弗的形象,唤起人们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关心,促使读者思考我们对于社会不公的态度和行动。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捐赠、志愿者服务等方式,为贫困人群提供帮助和支持。
读书心得——《雾都孤儿》中的哥特式创作手法分析
读书心得——《雾都孤儿》中的哥特式创作手法分析哥特式的文学创作带有神秘、夸张及极端的特点,能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并且在场景、人物及建筑等方面,哥特式小说有自身的特点与风格。
在狄更斯的代表作《雾都孤儿》中描写了英国底层社会人们的生活悲苦,其中人物具有爱憎分明的性格特征,结合特定的场景描写,能使读者感受作者想要表述的恐怖、陌生及痛苦的感觉,使小说十分生动形象并富有感染力。
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通过哥特式的创作手法完成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写作任务及写作目的,通过小说的情节描写将社会黑暗深刻地进行批判与揭露。
一、哥特式内涵的特征哥特式最早出现于13世纪,主要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形式,哥特式最为主要的特点是以恐怖、黑暗、绝望、痛苦等为主题,死亡、古堡、黑夜、诅咒等为主要标志性元素,通过小说中神秘恐怖元素的描写,继而更好地体现人们内心世界中神圣与邪恶、爱与绝望之间的挣扎。
“哥特式”一词的来源主要是德语中“上帝”一词,因此,哥特式可以理解为“接近上帝”的意思,或形式上、感觉上能接近上帝的感觉。
哥特式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文学创作、音乐表演、服装设计等领域,呈现夸张、奇特及复杂的艺术形式。
哥特式小说的繁荣发展主要是浪漫主义小说占据统治地位时期,但哥特式小说并非像浪漫主义小说一样,借助正面描绘手法构建理想社会氛围及政治制度、道德观念等,而是通过对人物及环境等实物的描写,揭露人性的阴暗及社会的黑暗。
在哥特式的发展过程中,通俗作家及现实主义作家更加喜爱且热衷于使用哥特式进行艺术创作,并且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例如,狄更斯的《雾都孤儿》通过哥特式的艺术表现手法更好地展现英国底层社会人们的不幸生活,使哥特式小说从边缘地位走向主流地位,充分展现了哥特式小说的传统性。
二、《雾都孤儿》中的哥特式情景及人物塑造1.哥特式主体在《雾都孤儿》中能感受到社会底层善良的力量与邪恶力量的相互交融,善良的小说主人公与邪恶势力形成鲜明的对比[1]。
雾都孤儿赏析
雾都孤儿赏析《雾都孤儿》赏析《雾都孤儿》是查尔斯·狄更斯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
该小说通过描绘贫寒孤儿奥利弗的命运转变,以及对社会的道德批判,展现出了狄更斯对当时英国社会黑暗现实的深刻洞察力。
本文将从情节、人物塑造及主题等方面对《雾都孤儿》进行赏析。
小说以伦敦为背景,通过复杂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
狄更斯以雾都伦敦的贫民窟为切入点,揭示了当时社会底层的悲惨生活状况。
奥利弗因为家庭背景贫寒,被送进了孤儿院。
在孤儿院中,他遭受了各种剥削和虐待。
随后,奥利弗被当做学徒送进了棺材制造厂。
在那里,他受到了恶劣的待遇,但他的善良和纯真的天性使他能够保持自己的尊严。
命运之神对他眷顾,在一连串的磨难后,他成功逃离了棺材制造厂,并在伦敦的大街上结识了一群与他命运相似的无家可归者,其中包括贫民窟金字塔的霸主——富勒梅先生。
在他们的帮助下,奥利弗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家。
小说中的人物塑造生动鲜明,充满了独特的个性。
奥利弗是一个具有良好人品和道德勇气的人,他无论遭受多大的苦难,都能够保持一颗善良赤诚的心。
露西·琼斯是另一个重要角色,她是一位善良美丽的女孩,为奥利弗提供了帮助和支持。
相比之下,富勒梅先生则是一个不择手段的坏人,他在贫民窟中控制着一切,利用自己的权势和残忍对待其他人。
这些精心刻画的人物形象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知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雾都孤儿》的主题突出了狄更斯对社会不公和人性的深刻观察。
通过对贫困和黑暗的呈现,狄更斯揭示了贫富悬殊和阶级固化的现实。
他批判了当时社会中的底层群体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呼吁社会关注贫困人群的生活和权益。
此外,狄更斯还赋予了故事积极向上的力量,通过奥利弗的成长和努力,表达了对人性的信仰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总之,《雾都孤儿》是一部透彻揭示当时社会黑暗的杰作。
通过精心构建的情节、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主题思想,狄更斯成功地勾勒出了一个残酷而真实的社会画卷。
《雾都孤儿》:探究狄更斯笔下的哥特式创作手法
《雾都孤儿》:探究狄更斯笔下的哥特式创作手法黑暗中看起来模糊可怕的物体变得越来越清晰,渐渐恢复了熟悉的形状——《雾都孤儿》说起雾都,不论国内外,我们可能会想起很多城市。
随着世界环境的改变,随处可见的雾霾充斥在大街小巷,所以现在说来,可能哪一个有发展的城市就可以被定义为雾都。
但是今天我要说的雾都,是一本名扬世界的书籍——《雾都孤儿》。
这是一本写实类小说,出版于1838年,由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创作。
小说以雾都伦敦为创作背景,讲述了有着悲惨身世和命运的小孤儿奥利弗的种种人生经历与痛苦的遭遇,但最终的他摆脱了苦难,走向幸福的故事。
狄更斯在书籍的创作中运用了多种多样的人物刻画以及环境描写,意在揭露当时雾都伦敦的种种社会问题。
而且这本书一经发行,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当时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伦敦所具有的丑陋一面。
不仅如此,与其他书籍不同的是,作者在创作这本书的时候也大量运用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手法——哥特式手法。
哥特式文学的创作手法以文体夸张、新奇、古怪为主,能够使读者有着很强烈的精神共鸣。
而且,在建筑、文化、场景描写等方面,哥特式创作手法也有其独有的特点与风格。
那么,接下来就跟随我一起来探究一下狄更斯笔下的哥特式创作手法。
一、哥特式创作手法的内涵哥特式写作手法最早应该追溯到13世纪,当时这一手法主要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文化形式。
哥特式在传统世界文化中被广泛使用。
因其夸张、恐怖等的创作特点,往往被用来描述悲惨的世界以及阴暗的人性。
另外,说起哥特式,我们还应该联想到常见的古堡、黑夜、诅咒等的周围环境,这些我们都会在一些文化作品中看到它们,也说明了,哥特式从起源以来,一直被广泛应用。
“哥特式”一词的主要来源是从德语的“上帝”演化而来。
因此,古往今来,后人在文化创作的过程中,也将其理解为接近上帝的意思,意即能够感受到上帝的存在。
哥特风格的艺术形式广泛用于建筑设计、文学创作、音乐演出、服装设计等领域,是表现夸张、特殊、复杂的艺术形式。
雾都孤儿文学介绍
01
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充满
生命力
《雾都孤儿》中的奥利弗、费金、
02
邦布尔等角色,都以其鲜明的个性
和生动的表演,深入人心
狄更斯通过这些人物,展现了社会
03
的善恶与矛盾,激发了读者对社会
公正的深思
5
叙事风格
叙事风格
狄更斯的叙事风格独特而引人入胜,
01
他以其幽默、讽刺和感人的笔触,
成功地吸引了大量读者
着深远的影响
8
结语
结语
《雾都孤儿》是英国文学的 一部经典之作,它以其生动 的描绘、深入的社会剖析和 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了世 界文学的瑰宝。这部小说展 示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各种 问题和不公,挑战了当时的 道德价值观,并激发了人们 对社会改革的思考。它不仅 展示了狄更斯的卓越才华, 也展现了英国文学的独特魅
2
3
以下是对《雾都孤儿》及其所代表的英国文学的一些深入介绍
1
查尔斯·狄更斯
查尔斯·狄更斯
1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是英国维多利亚 时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被誉为"英国文学的灵魂"
2
他以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批判 而闻名,用生动的人物描绘和极富 表现力的叙事风格,揭示了19世纪
雾都孤儿文学介绍
-
1 查尔斯·狄更斯 3 小说主题 5 叙事风格 7 社会影响
2 《雾都孤儿》的故事背景 4 人物塑造 6 英国文学特色 8 结语
雾都孤儿文学介绍
1
《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一部深具影响力的作品
这部小说深刻地描绘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底层生活,以其生动的人 物塑造和细腻的社会环境描绘,赢得了读者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
《雾都孤儿》中的哥特式手法
《雾都孤儿》中的哥特式手法【摘要】哥特式创作手法最早出现于18世纪的中晚期,哥特式创作手法出现之后为许多小说家所注目。
在《雾都孤儿》中,狄更斯不仅运用了哥特式的创作手法,而且将其与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有机结合起来,本文主要分析哥特式创作手法在《雾都孤儿》中的体现。
【关键词】哥特式;创作手法;《雾都孤儿》;狄更斯中国分类号:I106狄更斯,全名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英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家,创造了众多经典著作,《雾都孤儿》是其中的一篇,另外还有《双城记》,《艰难时世》,《匹克威克外传》,等等。
狄更斯的小说多描写一些小人物,着重描写小人物在英国社会最底层生活的不幸遭遇,将当时英国社会的现实状况全面而深刻地反映出来了,狄更斯为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哥特传统在英美文学的发展之中,哥特式创作手法是其发展传统之一,哥特式创作手法发展时间长,其影响广泛而持久。
“哥特”本为日耳曼民族的一个部落的名称。
哥特部落的人们素来剽悍,叶曼。
在建筑领域内,“哥特”的名称最早被运用。
具有哥特式风格的建筑的一般特征是,房子顶端是高耸的尖顶,墙壁是厚重的石壁,窗户十分狭窄,玻璃皆被染色,房子内部幽暗的,附有阴森的地道,甚至在低下附有藏尸所。
文艺复兴时期,“哥特”充满着黑暗色彩,野蛮色彩,神秘色彩,恐怖色彩,等等。
哥特式的创作手法在文学领域之内的运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的中晚期。
在文学领域内,由于哥特式风格与浪漫主义的很多因素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学界倾向于将哥特式风格看作是浪漫主义的一个分支。
哥特式的风格呈现出神秘,野蛮,恐怖,极端的特征,能有效激起读者情感上的恐惧,敬畏,同情等方面的共鸣,可以说,哥特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在心理上关于恐惧的需要。
哥特式创作手法所针对的对象是一些恐怖的,怪异的,以及超自然的东西。
具体到人物描写上,哥特式创作手法在刻画人物的时候不添加任何雕琢的色彩,而是运用像漫画一样的夸张、极端、怪异的方式。
《雾都孤儿》课件
小说中奥利弗对教育和家庭的渴望,提醒我们要重视教育和家庭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政府和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资源,同时也要支持和鼓励家庭在培养孩子方面 发挥更大的作用。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作品中奥利弗作为童工的形象,揭示 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童工问题, 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
主题二:个人成长与救赎
个人成长
奥利弗在经历种种磨难后,逐渐 认识到社会的残酷,并学会了如 何在困境中求生存。他的成长历 程反映了个人在社会压力下逐渐
成熟的过程。
救赎与宽恕
小说中通过善良人物对奥利弗的 救助,体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宽 恕。同时,奥利弗在经历磨难后 内心的转变也体现了自我救赎的
04 语言与写作风格
狄更斯的语言特色
口语化
狄更斯的语言特色之一是使用地 道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口语,使 得作品更贴近现实,易于读者理
解和接受。
生动描绘
狄更斯善于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 形象和场景,使得作品中的画面感 极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幽默诙谐
狄更斯的作品中充满了幽默诙谐的 语言,使得作品在反映社会现实的 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娱乐性。
《雾都孤儿》ppt课 件
目录
CONTENTS
• 简介 • 主题分析 • 人物分析 • 语言与写作风格 • 结论
01 简介
作者查尔斯·狄更斯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以其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和批判而闻名。 他的作品大多以现实主义风格描绘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狄更斯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关注弱势群体
小说中奥利弗的悲惨命运,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孤儿和贫困儿童。 政府和社会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保护,确保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的权利和尊严。
狄更斯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狄更斯的写作特点及风格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是19世纪英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以描绘社会现实、关注弱势群体和强调人道主义价值而闻名。
狄更斯的写作特点和风格丰富多样,深受读者喜爱。
狄更斯的写作特点之一是对社会现实的描绘。
他以揭示当时英国社会的黑暗面为己任,通过刻画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情景,展现出社会不公、贫富差距和人性的丑恶。
例如,在《雾都孤儿》中,狄更斯以孤儿奥利弗的视角,揭示了贫困、犯罪和虐待在当时社会中的普遍存在。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描绘使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味,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狄更斯的作品充满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同情。
他关注妇女、儿童、穷人和受压迫者的命运,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出他们的苦难和追求幸福的渴望。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悲惨的孤儿、被剥削的女工和受虐待的儿童等形象。
狄更斯通过这些形象的刻画,呼吁社会关注和改善这些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
他的作品使人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促进了对社会公正和人道主义价值的思考。
狄更斯的作品以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为特点。
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栩栩如生。
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人物,如悲观压抑的雾都居民、善良热情的年轻女孩、坚毅勇敢的青年等。
狄更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出他们的喜怒哀乐、矛盾心理和成长变化。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
狄更斯的作品以丰富的幽默感和戏剧性为特色。
他善于运用夸张、讽刺和幽默的手法,以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给作品带来一种戏剧性的效果。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滑稽的场景和幽默的对白,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匹克威克外传》中,狄更斯以幽默的笔调描写了一系列搞笑的事件,让读者忍俊不禁。
这种幽默感和戏剧性的元素使他的作品更加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
总的来说,狄更斯的写作特点和风格丰富多样,他的作品以描绘社会现实、关注弱势群体、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为特点,同时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味、人道主义价值和幽默感。
简论《雾都孤儿》现实性和浪漫性的融合
简论《雾都孤儿》现实性和浪漫性的融合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其作品中常常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融合在一起。
《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的杰作之一,也是他的第一部社会批判小说。
本文通过对《雾都孤儿》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融合性的分析,揭示了工业革命后英国伦敦黑暗的生活,再现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矛盾,体会狄更斯在早期创作中写作特点和价值观,并且认识到维多利亚时代现实主义作品的特征。
标签:狄更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资本主义;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被认为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顶峰时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学作品的繁荣。
在这个时期涌现了大量的现实主义作家,这些作家作品或多或少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融合,尽管他们的创作角度与风格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共同特点是关心广大百姓的生活与命运,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罪恶。
狄更斯就是其中的代表。
查尔斯·狄更斯是十九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
在狄更斯的一生中,他塑造了大量生动丰富的儿童形象,这在世界文学上是史无前例的。
狄更斯的儿童作品,大多是和他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和他的个人经历相关。
例如《雾都孤儿》发生在当时早期的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表现出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虚伪以及狄更斯对资产阶级丑陋面孔的厌恶。
同样,小说也表达了狄更斯对童年生活的不堪回首的记忆。
狄更斯作为早期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也受到了浪漫主义的影响。
作为其早期作品,《雾都孤儿》既体现出了现实主义手法,同样也表达出了浪漫主义色彩,现实性和浪漫性在这里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浪漫性中的现实性《雾都孤儿》全书共53章,以资本主义社会为背景,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出生在济贫院的孤儿,描述其悲惨的身世和坎坷的一生,历经心酸,最终在善良人们的帮助下获得幸福。
小说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真实地描写了英国最底层社会人们的悲惨生活,从而揭露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虚伪。
《雾都孤儿》:社会的黑暗与孤独的心灵
《雾都孤儿》:社会的黑暗与孤独的心灵1. 引言1.1 概述《雾都孤儿》是查尔斯·狄更斯的经典小说,以19世纪伦敦为背景,深刻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人们内心的孤独。
该小说通过主人公奥利弗·特威斯特的经历,展现了社会阶级之间的不平等、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城市工业化与现代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同时,小说还着重刻画了奥利弗和其他角色内心孤独、无助、被遗弃的心灵。
本文将对《雾都孤儿》中社会黑暗和孤独心灵这两个核心主题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
1.2 文章结构本文首先介绍《雾都孤儿》背景及其创作背景;然后分析伦敦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工业化与城市化对社会带来的影响;接着从角色分析入手,重点剖析主要人物奥利弗·特威斯特、芬努格尔先生和桑保罗夫人夫妇、博尔金斯先生和南希女士;随后探讨小说中展示孤独心灵的描写以及相关主题,包括家庭关系中的孤独、被抛弃和无助所引发的情感变化;最后,通过归纳总结,探讨小说对社会黑暗问题的警示作用,深入剖析孤独心灵主题在《雾都孤儿》中的深刻探讨,并提出读者应该从中获得的启示与思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雾都孤儿》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解读,揭示19世纪伦敦社会存在的黑暗问题以及人们内心深处无法逃离的孤独感。
通过深入探究作者塑造角色形象、运用场景、语言和符号等手法来展现主题,在此基础上分析小说对读者在当今社会中面临类似问题时可能产生的启示和思考。
目标是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文学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智慧与思想,并从中汲取力量与勇气去面对可能存在的社会困境及个人困境。
2. 雾都孤儿的背景:2.1 伦敦的社会状况:《雾都孤儿》这部小说发生在19世纪的伦敦。
伦敦当时正处于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浪潮之中,城市不断扩张,工厂逐渐兴起,大量来自乡村的人涌向城市,希望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然而,这种迅速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2.2 工业化与城市化对社会带来的影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伦敦变得越来越拥挤、污染且不卫生。
分析《雾都孤儿》小说的创作背景及写法技巧和策略-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分析《雾都孤儿》小说的创作背景及写法技巧和策略-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本文以《雾都孤儿》的哥特式创作策略研究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哥特式写作手法的起源与特征,分析小说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在创作《雾都孤儿》这本长篇写实小说时,运用哥特式创作写法的技巧和策略。
综合多方面,哥特式创作写法在《雾都孤儿》中的应用是具有较高价值的。
关键词:《雾都孤儿》;哥特式;创作;Abstract:This paper refers to study gothic origin and features thoroughly from the gothic creating tactics. It analyzes creation background of novel and the writers technique of gothic writing. Gothic writing method is of high value in the application ofOliver Twistin many ways.Keyword:Oliver Twist; gothic; creation;狄更斯是英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雾都孤儿》使其代表作品之一。
狄更斯在创作此小说时,运用了大量的哥特式写作手法。
哥特式创作写法带有神秘、夸张和极端的特点,使得《雾都孤儿》这本长篇写实小说更具有独特魅力和吸引力,也更能够激发读者真实情感,引发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一、哥特式的起源与特征(一)哥特式的起源哥特式创作手法作为英美文学的发展传统之一,与其他的普通创作手法相比,其影响范围更广,发展时间也相对较长。
哥特起源于日耳曼民族中一个贫穷、落后了且粗犷和野蛮的部落名字,在后期发展过程中应用于建筑构建,并形成哥特式风格建筑。
与哥特式风格相关的建筑普遍特征是窗户狭小不透光,屋子里常年不见阳光,阴森又昏暗的,并且每个哥特式风格的建筑基本都具有地道,在以往的影视作品或书籍里面都可以看到,这个地道极有可能会成为藏尸的场所。
浪漫主义视角下的《雾都孤儿》艺术表现分析
浪漫主义视角下的《雾都孤儿》艺术表现分析作者:门鹏锐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4期摘要:本文在浪漫主义视角下对《雾都孤儿》的艺术表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突出了《雾都孤儿》中多重创作元素和表现手法。
关键词:浪漫主义;《雾都孤儿》;艺术表现作者简介:门鹏锐(1982.12-),男,陕西咸阳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1从《雾都孤儿》的主旨上来看,作者想表达的是深切的社会现实,但是从表达技巧上来看,《雾都孤儿》蕴含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浪漫主义视角下重新审视小说《雾都孤儿》,分析其艺术表现手法,也是使其持续散发魅力的重要手段。
一、突出的色彩对比查尔斯·狄更斯在创作《雾都孤儿》时,对主人公生活场景色彩的设置进行了精心的安排。
在设置奥利弗的生活场景时,为突出其在社会最底层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与最终获得幸福生活的强烈对比,在色彩上也进行了巧妙的对比。
奥利弗生活在救济院时,其所有的生活场景包括周围的景色都是灰色调的,甚至于在人们心目中象征生命的眼神都是黯淡无光的。
从整体上来看,所有象征生命的色彩都是灰蒙蒙的。
奥利弗被送到棺材店以后,老板对奥利弗也并不友善,甚至出现虐待行为,此时,奥利弗的生活场景也全部是灰色的,毫无生机可言。
然而在奥利弗试图向命运抗争时,在狄更斯的设置下,奥利弗整体的生活氛围呈现出生机勃勃、一片辉煌的样子,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随着情节的起伏与转折,奥利弗生活的氛围又出现了由期望转变为失望的色彩。
奥利弗十分欣喜地到达梦想之地时,再次发现所有的色彩又成为了灰色、毫无生机的,甚至充满绝望的气息。
通过渲染氛围、调和对比色彩,狄更斯将雾都伦敦的真实状况呈现出来。
二、丰富的想象力《雾都孤儿》整体的创作中都体现了作者丰富的形象力,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充分表现,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在塑造反面人物时也不例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200份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1 斯嘉丽的新女性形象探析2 《飘》中生态女性意识的研究3 On the Disposal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4 论《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的口语化语言、幽默讽刺和地方色彩5 汉民族节日名称英译中的文化价值取向研究6 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7 浅析广告英语中修辞的魅力8 从交际方式的角度比较中美课堂差异9 《动物农庄》的极权主义的研究10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浅谈吉祥语的翻译11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飘》中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12 从《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13 论象征在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14 外国品牌中译的创新翻译研究15 英语谚语的民族性及其艺术特色16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词汇差异17 The Dilemma of Career Woman in The Millstone18 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19 从容•重生—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人物心态20 从中美商务谈判语言看中美文化差异21 流行歌曲歌词中的英汉语码转换研究22 浅析《飘》中人物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23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性格分析24 从习语来源看中西文化之不同25 浅谈英语“根据”表达法26 论叶芝的写作风格27 对话中语用意义的理论视角28 对比评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和盖茨比的梦想29 机器翻译回顾--案例分析谷歌30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动物意象研究31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围城》中言语幽默的翻译32 《远大前程》中的“远大”可以是“错误”的33 英汉颜色词语的内涵差异及翻译34 英语网络语言特点研究35 《简爱》与《名利场》中家庭女教师形象与命运的对比研究36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礼貌原则37 浅论现代汉语新增词语的英译方法38 守望爱情的孤独勇士--论电影《暮光之城》爱德华的永恒魅力39 论反语的语用功能40 The Study of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Native Language on Junior School English Teaching41 中英谚语体现的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42 巧克力包装的研究43 An Interpretation of A Rose for Emily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Socialization44 探究汉英翻译的中式英语现象45 从《所罗门之歌》中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看美国黑人成长46 A Study of Mark Twain’s Rhetorical Devices: Irony and Humor in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47 从“绯闻女孩”与“我的青春谁做主”中浅析中美青年婚姻爱情观的异同48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礼貌现象研究49 高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现状研究综述50 《远大前程》中乔的人道主义精神51 林黛玉和简.爱不同命运的对比52 分析双城记中的讽刺用法53 以《新时代汉英大辞典》为例析中文谚语英译54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Novel to Film55 海明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56 认知角度下的隐喻翻译57 Beowulf: A Christianity Guided Pagan Epic58 时事政治汉译英该注意的几个问题59 文化负迁移对翻译的影响60 安妮•赖斯小说《夜访吸血鬼》的新哥特世界61 中西面子观的比较研究62 基于认知的颜色词隐喻研究63 目的论下英语广告仿拟格的汉译64 口译者心理环境的适应研究65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影视字幕翻译——结合美剧“绯闻少女”进行个案分析66 An Analysis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67 A Contrastive Study on Language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68 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中的运用69 解读《纯真年代》中的爱伦的悲剧原因70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生态意识71 A Study of C-E Translation of Tourist Materi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e72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73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74 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75 问题类型对TEM阅读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76 On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Subtitle of Ashes of Time Redux77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78 东方主义视角下康拉德《黑暗的心脏》中西方殖民话语分析79 对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中“爱”的比较及其文化影响初探80 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之体裁分析81 死亡,马丁•伊登的解脱---对伊登自杀必然性的探究82 论《月亮和六便士》中的自然主义特色83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Chapter Title Transl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84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研究85 英语交际中害羞心理产生的根源及其克服方法86 Analysis of the Subtitle of White Collar under Skopostheorie87 A Feminist Reading of The Portrait of a Lady88 《闻香识女人》角色分析89 论宋词词牌名的翻译90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浅析91 伍尔夫的悲剧—电影《时时刻刻》观后92 论《卡斯特桥市长》中女性的“物化”现象93 浅析英文电影在高中英语教学应用94 《荆棘鸟》中的三位女性形象——追寻荆棘的女人95 《永别了,武器》的意象分析96 从电影功夫字幕翻译谈文化负载词的翻译97 The Influence of Westward Movement on American National Character98 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本的对比研究99 On the Features of 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Song of Soloman100 浅析《喜福会》中母亲们悲惨遭遇的成因101 从目的论看电影《音乐之声》中对白的汉译102 初探法律英语用词的准确性与模糊性103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104 英语公益广告中隐喻的应用及翻译研究105 觉醒的灵魂——解读《兔子归来》中的女性主义106 英语法律文本翻译原则107 论英语中的矛盾修辞108 继承与颠覆—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模式109 不伦,还是不朽?--从柏拉图的哲学理论视角解读《洛丽塔》110 小议《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人性的回归111 《追风筝的人》翻译中的美学体现112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自主学习模式研究113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114 论英语新闻翻译中的文化干扰及相应对策115 探析《蝴蝶梦》中的悬念写作手法116 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117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赵丽蓉的小品118 《奥罗拉•李》中的女性形象解读119 英文歌词翻译的原则和技巧120 性别与语言风格121 Application of Foregrounding Theory to Translation of Simile and Metaphor 122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12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TVs in China and U. S.124 从莎翁作品透视伊丽莎白时期女性社会地位125 英语新闻中批评性语篇的对比分析126 论《厄舍古屋的倒塌》的哥特式写作风格127 论神话中的民族精神——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之比较128 西方吸血鬼与中国鬼的文学形象比较129 中西丧葬礼俗的对比研究130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研究中国菜单翻译131 关于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运用情况的调查132 从小说人物分析简•奥斯汀的情感智慧133 英语环境的营造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134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仿拟翻译的应用分析135 An Analysis of Gothic Features in Poe’s The Cask of Amontillado136 从象征主义视角看《阿拉比》和《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137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两个概念的区别研究:以公示语为例138 汉语新词及其英译策略研究139 《夜莺与玫瑰》中的唯美主义140 从宝洁公司的运营模式看美国文化的多样性141 以目的论为指导的化妆品商标翻译142 法律英语中情态动词的语用功能及翻译技巧143 法律英语词汇特点及其翻译144 中英寒暄语的对比与研究145 永不凋落的玫瑰—从女性主义分析《红字》中的海斯特146 维多利亚时期简爱与苔丝的不同命运147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148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幽默翻译149 浅析新闻英语中模糊语言的运用150 唐诗意象英译中的文化障碍和策略151 Angelic devil: a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Catherinein Wuthering Heights152 NBA和CBA的文化差异分析153 The Services of Selfless Love---A Thematic Study of O Henry's Short Stories154 浅谈英文原版电影与高中英语教学155 从女性主义看《呼啸山庄》156 澳洲土著语言的演变及原因157 从《绝望的主妇》的字幕翻译中看文化因素158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英语言语幽默的翻译159 英国历险小说《所罗门王的宝藏》160 A Brief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Philanthropists in Recent Ten Years161 从《大象的眼泪》看人与动物的关系162 《魔戒》中的女性人物163 基于会话含义理论分析电影《飘》中女主角郝思嘉的性格特征164 论归化翻译法在宋词文化意象英译中的运用165 Tragedy of a Marginalized Man——An Analysis of Shylock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166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分析167 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168 浅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169 阿加莎•克里斯蒂探案小说《罗杰疑案》叙事独特性探究170 当女人成为男人--试析《紫色》中西莉的性向转变171 英文电影中俚语的翻译策略172 从时间视角分析伍尔芙的《达洛卫夫人》173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谈美剧《生活大爆炸》双关翻译174 从《老友记》看美国幽默175 中美文化差异对外贸谈判的影响176 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情感教育177 The Differences of Beauty Standard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178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179 从《爱玛》看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意识180 浅析美国慈善捐赠的文化动因181 功能对等理论下汉语新词英译研究182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183 遗忘曲线在记忆英语词汇中的运用184 模糊数词在英语习语中的构成形式及其修辞功能185 On Application of TBLT to Junior High School Oral English Teaching186 汉语无主句英译方法探析187 论《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188 《天黑前的夏天》中女主人公凯特的自我救赎之路189 Women in the Roaring Twenti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 Great Gatsby and The Sun Also Rises190 素质教育下农村小学英语现状初探--以某县为例191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192 《爱玛》女主角爱玛伍德豪斯人物分析193 从文化角度看品牌名称翻译194 语用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在商业广告中的有效运用195 广告语中预设触发语的语用分析196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风声》的字幕翻译策略197 英汉语广告的词汇比较研究198 浅析英语广播新闻的语言特色199 论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和意境英译——基于萨皮尔-沃夫假说200 非语言交际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