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酸梭菌
丁酸梭菌代谢产物
丁酸梭菌代谢产物
丁酸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其代谢产物是目前医学和工业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
丁酸梭菌是一种厌氧细菌,常常生长在土壤和消化道中。
在代谢中,它会产生许多有用的化合物,例如丁醇和丁醛等,这些产物都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
第一步:了解丁酸梭菌的产物
丁酸梭菌的主要产物包括丁醇、丁醇酸、丁醛等,在许多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这些产物都是由丁酸梭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这也使得它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细菌。
第二步:了解丁酸梭菌的代谢途径
丁酸梭菌的代谢途径非常复杂,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代谢来产生不同种类的产物。
其中最常见的代谢途径是丁酸氧化途径和丁醇氧化途径。
这些途径可以最大化地利用丁酸梭菌所拥有的代谢能力,从而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
第三步:了解丁酸梭菌代谢产物的应用
丁酸梭菌的产物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学和食品工业中。
在医药领域,丁醇用于制造抗生素、镇痛剂和抗癌药物等。
在化学领域,丁醛可以用于合成纤维、树脂和涂料等。
在食品领域,丁酸梭菌可以用于制造香料和酸奶等食品。
第四步: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和丁酸梭菌代谢产物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对于丁酸梭菌的研究也将越来越深入。
未来研究的重点可能包括丁酸梭菌代谢产物的生产成本降低、产量增加和应用领域的拓展等方面。
这些研究成果有望在医学、化学和食品等领域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总之,丁酸梭菌代谢产物是一种十分有用的化合物,其研究在医学和工业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未来随着生物技术和工业技术
的不断发展,该领域的研究也将不断推进,不断地创造新的价值和贡献。
丁酸梭菌培养方法
丁酸梭菌培养方法丁酸梭菌是一种常见的肠道菌群中的细菌,它在人体肠道中起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为了研究和了解丁酸梭菌的生物学特性,科学家们需要进行丁酸梭菌的培养。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丁酸梭菌培养方法。
准备培养基。
丁酸梭菌通常生长在含有丁酸和其他特定成分的培养基中。
一种常用的培养基是丁酸梭菌选择性富营养培养基。
这种培养基中含有丁酸和其他有机物,可以提供丁酸梭菌所需的营养物质。
另外,为了抑制其他细菌的生长,培养基中还应添加抗生素,如氯霉素或万古霉素。
接下来,进行样品的处理。
样品可以是来自人体肠道或其他环境中的样品。
首先,将样品收集到无菌容器中,然后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的目的是去除样品中的杂质和其他微生物。
一种常用的预处理方法是通过高速离心将细菌沉淀,然后将上清液倒掉,保留细菌沉淀。
然后,将细菌沉淀接种到培养基中。
首先,将培养基加热至适宜的温度,通常为37摄氏度,以杀灭其中的其他微生物。
然后,将细菌沉淀均匀地涂布在培养基表面,可以使用无菌的棉签或铁环进行涂布。
涂布后,将培养皿盖好,置于37摄氏度的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培养环境的无菌。
避免将空气中的细菌带入培养皿中,可以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操作,如在无菌工作台或无菌箱中进行。
此外,还要定期检查培养皿的生长情况,观察是否有丁酸梭菌的生长。
丁酸梭菌通常呈现出典型的菌落形态,如黄色或白色的小圆形菌落。
进行丁酸梭菌的鉴定和纯化。
在培养基上生长出的菌落可能不仅包含丁酸梭菌,还可能包含其他细菌。
为了获得纯种的丁酸梭菌,需要进行鉴定和分离。
常用的方法包括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确定哪些菌落是丁酸梭菌,然后将其分离培养,得到纯种的丁酸梭菌。
丁酸梭菌的培养方法包括准备培养基、样品处理、接种培养基、培养和鉴定纯化。
通过这些步骤,科学家们可以成功地培养出丁酸梭菌,并进行后续的研究工作。
丁酸梭菌的培养方法在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进一步了解丁酸梭菌的生物学特性和病原机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酪酸梭菌酪酸梭菌的疗效方法
什么是酪酸梭菌酪酸梭菌的疗效方法酪酸梭菌又称酪酸梭状芽孢杆菌,酪酸杆菌,酪酸菌,丁酸梭状芽孢杆菌,丁酸梭菌,丁酸杆菌,丁酸菌。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酪酸梭菌资料,欢迎阅读。
什么是酪酸梭菌1、它是人的正常肠道菌之一,严格厌氧,为革兰阳性菌。
由于产生的酪酸又叫丁酸,所以也被称为丁酸梭菌,丁酸杆菌或丁酸菌。
2、酪酸梭菌是1933年由日本千叶医科大学宫入近治博士首先发现并报告的, 因此又名宫入菌。
本菌存在于土壤、动物和人体的肠道中。
酪酸梭菌的优势特色1、能修复肠粘膜的益生菌。
分泌肠粘膜的主要能量酪酸(丁酸),修复受损肠粘膜,同时恢复菌群平衡,效果更好!2、室温保存,服药依从性好制备工艺先进,能室温保存,质量稳定,患者外出可随身携带,服药依从性好!3、不含肠球菌。
肠球菌易产生耐药性、移位及室内感染,世界卫生组织不建议益生菌中含肠球菌。
由于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中国暂时有多种益生菌制剂含有肠球菌,像妈咪爱,培菲康等,尽量避免。
4、相当于多联菌的作用。
酪酸梭菌进入肠道,自己快速繁殖的同时,分解食物中的多糖为低聚糖,促进肠道其他有益菌快速生长,相当于多联菌的作用。
酪酸梭菌的疗效解放军总医院等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实验等方法进行的临床研究表明,酪酸梭菌活菌胶囊(商品名:阿泰宁)治疗非细菌感染性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效果都很好。
治疗急性腹泻总有效率为98.0%,治疗慢性腹泻14-21天的总有效率达100%,疗效优于日本进口药米雅。
阿泰宁治疗冷凉泻、喝酒泻患者,14—60天的总有效率为100%,痊愈率为97%,随访2个月无复发。
美沙拉嗪联合阿泰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比单用美沙拉嗪效果好,可将结肠炎复发率同比下降3倍以上,且可降低美沙拉嗪的副作用。
酪酸梭菌的药理作用本品为酪酸梭菌活菌制剂,能耐受胃酸进入肠道,分泌肠粘膜再生和修复的重要营养物质酪酸( 丁酸)并能促进双歧杆菌等肠道有益菌生长,抑制痢疾志贺氏菌等肠道有害菌生长,恢复肠道菌群平衡,减少胺、氨、吲哚等肠道毒素的产生及对肠粘膜的毒害,恢复肠免疫功能和正常的生理功能。
厌氧细菌丁酸梭菌的培养实验指导书
厌氧细菌丁酸梭菌的培养实验指导书一、实验目的1.了解氧对厌氧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及其原理;2.学习厌氧微生物的培养方法,使学生对工业微生物的培养方法有较全面的认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
二、基本原理分子氧对好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都有毒害作用,因为在有分子氧存在的条件下,会在微生物胞内生成超氧阴离子,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对于好氧微生物,由于能合成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剧毒的超氧阴离子先被超氧化物歧化酶转化成毒性较低的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再被过氧化氢酶迅速分解,从而消除其对微生物细胞的毒害作用。
而厌氧微生物不能合成这些酶,不能将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迅速转化掉,细胞易被杀伤,故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时不能生长。
因此,在培养厌氧微生物时,需要消除环境中的氧气并降低培养基的氧化还原势。
消除氧气的方法有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或它们的综合使用。
简单地介绍如下:(1).通无氧气体。
向厌氧微生物培养的小环境和培养基中通入无氧气体,如高纯氮气和二氧化碳,即可基本驱除其中的氧气。
(2).添加还原剂。
向培养厌氧微生物的培养基中添加还原剂,如半胱氨酸和硫化钠,可消除其中的氧,降低培养基的氧化还原势。
(3).碱性焦性没食子酸法。
焦性没食子酸与碱溶液作用后形成易被氧化的碱性没食子盐,能通过氧化作用而形成黑、褐色的焦性没食子橙,从而除掉密封容器中的氧。
该法操作简单,无需特殊和昂贵的设备,但其除氧速度较慢。
对于一些厌氧要求较高的微生物,如产甲烷菌,单一的除氧方法无法达到其生长所需的厌氧程度,常需结合两种除氧方法。
如对培养基进行除氧,制作预还原培养基时,常先向培养基中通高纯氮气,先去除培养基中的绝大部分的氧后,再往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还原剂,即可制成高度无氧的预还原培养基。
厌氧微生物的培养方法有多种,主要是在培养过程中避免使菌与氧气接触,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1).深层穿刺培养法。
在试管中倒入适当高度的预还原固体培养基,凝固后穿刺接菌种,用胶塞封口。
丁酸梭菌的特性和功效
丁酸梭菌的特性和功效丁酸梭菌的特性和功效赵长昆1,齐树亭2(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天津,300130 )(河北工业大学海水利用中心,天津,300130)摘要:本文叙述了丁酸酸菌的特性、功能。
首先,介绍了丁酸梭菌的发现及形态,并且对其生理特性进行了描述。
然后,讲述丁酸梭菌的功效,重点陈述了它在肠道中的作用。
最后是丁酸梭菌应用的理论意义和实践需求,以及它诱人的产业化前景和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丁酸梭菌;芽孢;益生菌;微生态学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iveness ofclostridium butyricumZHAO changkun,QI shuting(Institute Of Chemical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300130)(Seawater Utilization Center Of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300130)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iveness are reviewed.First,the discovery and morphology of clostridium butyricum is introducted,and also its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s described. Then,the effectiveness of clostridium butyricum is telled,and the function when it is in intestinal is importantly stated. The last part includes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 practice requirements of clostridium butyricum,application,and the tempting industrial prospect and market competitiveness of it .Keywords:Clostridium butyricum;bacillus;probiotics;Micro-ecology1丁酸梭菌的发现和特性1.1发现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又名丁酸梭菌,是梭状芽孢菌属中的一个种。
丁酸梭菌治疗炎症性肠病
8 6 4
<3.0
2 0
双歧杆菌 乳酸杆菌 拟杆菌属
1.94
1.96
产气加膜杆菌
酪酸梭菌
30例健康受试者连续10天服用酪酸杆菌制剂(1片, tid, 活菌量1.2*105CFU/日),服药前后收集受试者新鲜粪便
Source: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1999;11(6):332-338
--- 米雅®促进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增殖分化
药理作用:抑制结肠粘膜炎症
MIYA酪酸梭菌抑制结肠炎大鼠肠粘膜炎症反应的实验
溃疡指数
1000
(mm2)
过氧化物酶活性 (MPO)
40
(U/5cm)
50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P<0.05
800 P<0.05 30 P<0.05
40
35.9
600
477 400 10 135
0 0
30 20 18.7 20 7.9 10 23.2
IBD 已成中国消化系统 随着生活习惯改变,纤维摄入减少,导致丁酸梭菌代谢底物(主要为纤维素) 常见疾病 不足,产生丁酸不足;卫生条件提高,阻止丁酸梭菌进入体内,导致丁酸合 成不足。 有人出差法国会患 UC , 发达国家饮食缺乏纤维素,另经长期生活习惯改变,外界环境丁酸梭菌减少。 但回国后缓解 基因易感性和遗传特 所谓的遗传性可能是子代和父代的生活习惯(卫生条件高、纤维素摄入少) 质性 ;饮食、吸烟、 接近所导致,而不是染色体遗传导致;所谓的吸烟、产期事件或阑尾切除术、 产期事件、阑尾切除 口服避孕药可能都导致了体内丁酸梭菌的减少。黑人低于白人可以理解为白 术、 口服避孕药 。种 人卫生条件高和纤维摄入少;一级亲属发病率高可以理解为生活习惯接近。 族差异,单卵双胎高 , 一级亲属发病率高 感染因素:许多病毒 所谓的“正常菌群”中都含有一定比例的致病菌 ,其中致病菌产生的毒素会 和细菌推测为启动因 对肠粘膜造成损害,诱发IBD,而绝不能说”正常的肠道菌群是IBD的催化剂”, 子。 因为若按此推论,所有人的风险都是极高的。 实践者感觉一般国内 国内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是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乳酸菌。对于受损的肠粘膜, 益生菌没有正向作用。 乳酸过多反而会腐蚀肠粘膜而延迟愈合,但丁酸梭菌会将乳酸代谢成酸性更 弱的丁酸,没有腐蚀性,而且又提供了肠粘膜修复过程中的能量。 治疗使用抗炎药物 单纯的对症抗炎治疗只能暂时抑制粘膜炎症而不能使粘膜重新生长。
新微生物饲料药物添加剂——丁酸梭菌
丘 实 施 , 护 企 业 和 广 大 市 民 的 合 法 维
权 益 , 据 < 业 产 品 生 产 许 可 证 根 工 管 理 条 例 》 规 定 , 9月 1 日起 , 的 从 食 品 用 纸包 装 、 品 用纸 容 器 的 0 食 S 管 理 正 式进 入 查处 期 。 有 取 得 0 没 S
( 农 业 厅 农 垦 局 刘 彦 雷 摘 省
使食 品免 于 二 次 污 染 。 口 品在 饲 料 中作 为 微 生 物饲 料 添 加 剂 械 化 管理 司有 关负 责 人 表 示 ,拖 拉 和 使 用 ,
使 用 。 该 产 品 经 急 性 毒 性 试 验 、 机 、联 合 收割 机 等 农 业 机 械 操 作 人
。
K 淀 粉 酶 等 物 质 , 有 保 健 作 用 : 割 机 操 作 人 员 不 得 操 作 与 本 人 操 、 具
“ 发 族 工作 ” 如 当加 油 站 员 工 、 银 , 民 三 是 丁 酸 梭 菌 的 主 要代 谢 产 物 丁 酸 作 证 件 规 定 不 相 符 的 拖 拉 机 、 合 联 调 人 员 , 是 接 送 夜 归 孩 童 回 家 等 是 肠 道 上 皮 组 织 细 胞 的 再 生和 修 复 收 割 机 , 不 得 操 作 未 按 照 规 定 登 或 工作 。口
据 了 解 ,为 保 证 食 品 用纸 包 装 、 器 等 制 品 生 产 许 可 制 度 有 效 容
其 果实 营 养 丰 富 ,可 溶性 固性 活菌 / 配合 饲料 ) 口 吨 。 物 高达 2 . 名 3 . 茗 6 5 一 0 2 。每 l O克 O f 农业厅饲料兽药管理处 省
丁酸梭菌在养猪业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2020年第4期(总第273期) 文献综述79丁酸梭菌在养猪业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刘虎传 杨培培 王莎莎 刘开东 戴正浩(山东省青岛市畜牧兽医研究所 266100)中图分类号:S85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733(2020)04-0079-02丁酸梭菌又名酪酸梭菌、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是芽孢杆菌科、梭菌属的一种产丁酸的革兰氏阳性菌厌氧细菌。
具有芽孢结构,能够耐受饲料加工过程中的高温、高压环境,对人工胃液、肠液和胆盐也有较强耐受性。
丁酸梭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能产生短链脂肪酸、氨基酸、酶等多种益生物质,具有促生长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能,其主要代谢产物丁酸还可作为肠道上皮组织细胞再生和修复的营养物质[1]。
作为一种益生素的活菌制剂,能够改善畜禽消化道菌群平衡,提高机体的抗病毒、新陈代谢、养分消化吸收的能力,预防消化道疾病,具有调节消化道菌群和促进畜禽生长的双重作用。
本文主要将今年来丁酸梭菌对猪生长性能、肠道屏障功能、免疫功能及抗氧化功能进行综述,以期对广大养猪从业者提供参考。
1 丁酸梭菌对猪生长性能的影响丁酸梭菌作为饲料添加剂能够增强消化吸收能力,提高生长性能及饲料转化率。
郑有秀等[1]研究发现,饲粮添加250和1000mg/kg 丁酸梭菌的断奶仔猪ADFI 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腹泻率较对照组分别显著降低了40.99%和44.32%(P< 0.05)。
王腾浩[2]研究发现,添加丁酸梭菌能显著提高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显著降低料重比和腹泻率,能较好的替代抗生素。
耿正颖等[3]研究发现,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不同浓度的丁酸梭菌对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耗料增重比均无显著影响,但不同添加剂量丁酸梭菌处理组的腹泻率随添加剂量的上升呈线性显著增加,各处理之间断奶仔猪粪便评分差异显著。
孙华等[4]研究发现,添加丁酸梭菌组仔猪平均日增重均高于对照组,料重比均低于无饲料源抗生素组。
丁酸梭菌
感谢观看
实验表明,已知健康人的粪便菌群以厌氧菌为主,并知双歧杆菌在人和动物体为最高和最常见的正常菌群之 一。张达荣等证实,肠易激综合症患者中菌群失调,表现为与粪便菌群中主要比例的总厌氧菌双歧杆菌、乳酸杆 菌的量减少,而占肠道菌群比例中较少的具有潜在致病性梭菌却显著增多,经丁酸梭菌治疗后,粪便菌群中的双 歧杆菌、无芽孢厌氧菌、大肠菌、肠球菌和乳酸菌与健康人无显著差异,占肠道比例多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显 著上升,而具有潜在致病性的梭菌明显下降,并且临床症状相应明显改善。赵熙等研究报道,酪酸菌制剂使肠道 内的双歧杆菌数量增加,差异极显著(P≤0.01),乳酸杆菌的数量增加,差异显著(P≤0.05)。傅思武等证实, 服用酪酸菌制剂后,受试者的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的数量无明显变化。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数量增加,差 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张雪平等用酪酸菌制剂对肠道致病菌体外生物拮抗作用研究表明,丁酸梭菌和双 歧杆菌在体外能明显抑制大肠埃希氏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生长繁殖。陆俭等研究表明,酪酸菌对霍乱弧菌 有拮抗作用,具有抑制霍乱弧菌的作用。吕存女等实验证明,酪酸菌和婴儿双歧杆菌能明显抑制艰难梭菌的生长, 并且两菌联合比各自单独培养时显示出更强的生物拮抗作用。这一系列实验研究说明,酪酸菌制剂对调整肠道微 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意义
丁酸梭菌T4是一种能够高效利用木糖发酵产氢的细菌,通过研究初始底物浓度和pH对产氢菌——丁酸梭菌T4 的生长及产氢的影响,采用间歇培养方式对丁酸梭菌T4发酵木糖进行产氢,按照累积产氢量的公式,计算丁酸梭 菌T4的产氢量,这样,就可以采取较为合理的培养条件,从而提高其对底物的利用率及产氢效率 。
此外,丁酸梭菌也可做为兽药使用,由于其对链霉素等多种抗生素具有抗性,与这些抗生素配合使用时其生 物作用不受影响,还能加强治疗效果。丁酸梭菌对多种抗生素的抗性,对其在饲料中普遍添加抗生素的情况下仍 能发挥其效能有特别意义。
丁酸梭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2020.3苏志星1王元1王松刚2(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200090;2.泰州市春达动物药业饲料有限公司,江苏泰州225763)水产养殖业中抗生素的滥用可能导致抗药性细菌的出现以及抗药残留物等许多负面作用,对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作为替代抗生素的产品,益生菌已被广泛用于水产养殖业,并被证明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以促进鱼类的生长,增强免疫力,提高抗病性。
一、丁酸梭菌菌体形态丁酸梭菌属于梭菌属,是一种厌氧的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由人类粪便和土壤中分离而来,大小为(0.5~1.7)微米×(2.4~7.6)微米,周边有鞭毛,可以运动。
菌体为直杆或微弯的短链状,既有单生又有对生,后期产生孢子。
孢子两端一般为圆形或卵圆形,中间部分隆起,整体呈梭形,无孢外壁和附属丝。
菌落为灰白色,边缘不规则,稍稍突起,表面有光泽,不透明,直径为1~3毫米,略有臭味。
二、丁酸梭菌生理功能1.维持鱼类肠道微生态平衡,抑制致病菌的生长肠道作为鱼类重要的消化器官,内部细菌种类繁多且数量庞大。
正常情况下肠道微生态菌群维持平衡状态,但内外环境改变可能会导致微生物菌群平衡破坏,致病菌大量繁殖使机体出现病态。
丁酸梭菌具有抑制致病菌在肠道内繁殖以及促进有益菌群生长的双重作用。
丁酸梭菌与鱼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有益菌共生并促进它们的繁殖,纠正肠道内菌群的紊乱,这在 鱼的研究中已经证实。
丁酸梭菌可以在肠道内大量繁殖并黏附在肠上皮细胞上,占据了致病菌的定植位点,抑制致病菌的增殖,同时减少各种有害代谢物的产生。
有研究表明,丁酸梭菌可以有效抑制鳗弧菌、爱德华氏菌以及嗜水气单胞菌等鱼肠道致病菌的繁殖。
而丁酸梭菌对有害致病菌的拮抗作用可能与其产生丁酸、乙酸素等短脂肪链有关,丁酸、乙酸等使得肠道pH 下降,低pH 对病原菌有抑制作用。
2.提高鱼体抗病力鱼类的免疫系统是防御外源致病微生物攻击的重要防线,主要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024年丁酸梭菌市场发展现状
丁酸梭菌市场发展现状引言丁酸梭菌是一种重要的细菌菌种,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市场潜力。
本文将对丁酸梭菌市场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估,以期为相关行业和企业提供参考和指导。
丁酸梭菌简介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厌氧芽孢杆菌,具有较高的代谢活性和产气能力。
其主要特点包括快速繁殖、耐受性强、适应性广泛等,在医药、食品工业和农业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1. 医药领域丁酸梭菌在医药领域应用广泛,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肠道相关疾病,如肠胃功能紊乱、炎症性肠病等。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和消费能力的增强,医药市场对丁酸梭菌的需求逐年增长。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发的不断深入,丁酸梭菌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2. 食品工业丁酸梭菌也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的发酵和防腐等工艺中。
其代谢产物如丁酸、乳酸等不仅能够保护食品,延长保质期,还能增加食品的口感和风味。
目前,丁酸梭菌在食品工业中的市场规模尚有待扩大,但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需求的增长,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前景仍然是巨大的。
3. 农业领域丁酸梭菌在农业领域主要用于土壤改良、植物保护和生物肥料等方面。
其能够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并且对土壤环境友好。
当前,丁酸梭菌在农业领域的市场规模较小,但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可持续农业的推进,丁酸梭菌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市场竞争状况目前,丁酸梭菌市场存在一定的竞争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竞争:目前在丁酸梭菌领域拥有专利技术和成熟产品的企业较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和产品质量,以保持竞争优势。
2.产品同质化:丁酸梭菌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市场上同类型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差异不大。
企业需要通过不断创新和技术升级,提供独特的产品和服务,以区别于竞争对手。
3.监管政策:丁酸梭菌作为一种生物制品,受到监管政策的影响较大。
丁酸梭菌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动物生产 572021.4丁酸梭菌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徐长春(大连市金普新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大连 116600)肠道是畜禽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是饲料消化和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微生物的最大栖息地,全机体60%的免疫细胞和70%~80%的免疫球蛋白在肠道中,肠道健康对动物机体有重要意义。
肠道中的有害菌是机体最大的疾病源,肠道黏膜受到威胁,导致肠道黏膜受损脱落,肠道内菌群紊乱,屏障作用降低下降,消化吸收功能受阻,致使动物生长缓慢,易死亡,是引发动物疾病的主要原因。
研究表明,丁酸梭菌在维持肠道健康中具有重要意义,丁酸梭菌具有较高安全性、无残留、抗逆性强等多种优点,具有维持消化系统正常机能的重要作用。
1 丁酸梭菌简介丁酸梭菌又被称为酪酸菌、丁酸菌等,一般存在于土壤或健康动物的粪便中,属于芽孢菌科梭菌属。
有科学家在1935年首次成功在人的粪便和土壤中分离。
丁酸梭菌长5微米左右、宽约1微米,丁酸梭菌长相奇特,两边钝圆,中间部分轻度膨胀,呈直杆状或稍有弯曲,能运动。
在营养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具有酸臭味,可形成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不规则菌落;在条件不适宜的情况下,以芽孢形式存在,能够起到耐高温、耐盐碱、耐辐射等作用。
丁酸梭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活性很强的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其他多种酶。
这些酶将直接参与并影响肠道内饲料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
丁酸梭菌也可分泌多种维生素,这些维生素可以通过肠道直接被集体吸收,起到保健作用。
2 丁酸梭菌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2.1 加快物质吸收,提高生产性能丁酸梭菌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各种酶类不仅能够提高饲料利用率,而且能加快机体对蛋白质、脂肪等多种物质的消化吸收,提高动物的生长性能。
有研究表明,在肉鸡日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可明显提高肉鸡的日采食量和日增重,由此可以看出,在肉鸡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能够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
2.2 抑制细菌滋生,维持机体健康动物摄入的营养物质主要是在小肠内进行消化和吸收,小肠内的绒毛高度决定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程度,绒毛高度增加,消化吸收速率加快,促进动物生长。
丁酸梭菌生产工艺
丁酸梭菌生产工艺丁酸梭菌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属于梭菌科。
它具有较高的耐热性和耐酸性,能够在酸性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丁酸梭菌在食品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用于生产丁酸和其他有机酸。
丁酸梭菌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菌种培养、发酵和提取等步骤。
首先,选择优良的丁酸梭菌菌种进行培养。
一般来说,可以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得到丁酸梭菌,并通过连续传代培养来提高其纯度和活力。
培养基的选择对于菌种的生长和产酸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常用的培养基成分包括蔗糖、蛋白胨、酵母粉、无机盐等。
在培养基中添加适量的丁酸和其他有机酸可以促进丁酸梭菌的生长。
接下来,将培养得到的丁酸梭菌菌种接种到发酵罐中进行发酵。
发酵条件的控制对于丁酸梭菌的生长和产酸能力同样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适宜的温度为35-40摄氏度,pH值为5-6。
同时,还需要控制好氧气供应和搅拌速度,以保证菌体的充分接触和营养物质的均匀分布。
发酵过程中,可以通过测定培养液的pH值和浓度来监测丁酸梭菌的生长情况。
当丁酸梭菌的生长进入稳定期后,可以进行提取和纯化。
提取可以采用离心、超滤、浓缩等方法,将丁酸梭菌从发酵液中分离出来。
纯化则是通过色谱、电泳等技术将目标产物从其他杂质中分离出来,以获得纯度较高的丁酸梭菌产物。
丁酸梭菌生产工艺的优化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培养基的优化,可以通过改变培养基成分和添加适量的辅助营养物质来提高丁酸梭菌的生长速度和产酸能力。
其次是发酵条件的优化,可以通过调整温度、pH值、氧气供应和搅拌速度等参数来提高丁酸梭菌的生长效率和产酸效果。
此外,还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丁酸梭菌菌株,提高其产酸能力和抗逆性。
总之,丁酸梭菌生产工艺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对菌种培养、发酵条件和提取纯化等环节进行精确控制。
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和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可以提高丁酸梭菌的生长速度和产酸能力,从而实现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广泛应用。
水产 丁酸梭菌 含量标准
水产丁酸梭菌含量标准水产产品是指由淡水或海水中的各类水生动植物加工而成的食品。
水产产品中有丁酸梭菌这种微生物,它在水产产品中的含量是需要关注的重要指标。
以下是有关丁酸梭菌含量标准的参考内容。
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芽孢形成的厌氧菌种。
它常常存在于土壤、水体、植物肠道中,并且在淡水和海水中也能够找到。
丁酸梭菌在水产产品中的含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养殖环境、处理和储存方式等。
因此,需要建立相关的含量标准来保证水产产品安全和质量。
一般来说,丁酸梭菌含量的标准是由国家相关的食品安全机构规定的。
以下是一些国际间通用的关于丁酸梭菌含量标准的参考内容:1. 丁酸梭菌的最大容许值:根据国际标准组织(ISO)的规定,水产产品中的丁酸梭菌的最大容许值为每克不得超过100个菌落形成单位(CFU/g)。
2. 监测方法和技术要求:针对丁酸梭菌含量的监测,可以采用培养方法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
培养方法主要是利用传统的菌落计数法,而分子生物学方法则是利用PCR等技术来检测其DNA。
3. 特殊群体的限制:对于婴幼儿食品或其他特殊群体食品,丁酸梭菌的含量标准可能会更为严格,以确保其安全性和适宜性。
4. 相关的卫生要求:除了对丁酸梭菌含量的限制,还需要考虑水产产品处理和储存过程中的卫生条件,以避免丁酸梭菌的交叉污染和生长。
这包括设施的清洁与消毒、食品从加工到储存的温度控制等方面。
5. 法规监管: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法规监管机构对于水产产品中丁酸梭菌含量的要求。
在制订和执行标准时,需要遵循相关的国家和地区的法规要求。
在水产产业中,丁酸梭菌的含量是需要关注的重要指标。
通过制定相应的含量标准和监管要求,可以确保水产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食品。
同时,也需要加强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管理和监测控制措施,以减少丁酸梭菌的食品污染和生长。
这样有利于提高水产产品的质量,保护消费者的健康。
产抑菌蛋白的丁酸梭菌作为饲料益生菌制剂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产抑菌蛋白的丁酸梭菌作为饲料益生菌制剂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饲用抗生素在促进畜禽生长、不断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减少粮食损耗、提高动物产品产量等五方面具有显著六项的效果。
有机肥随着抗生素在饲料中的长期广泛使用,它的弊端正日益凸现,如导致动物胃肠道菌群失调,产生细菌耐药性和动物产品药物等。
微生态制剂被认为是抗生素的潜在替代物之一,已被广泛关注。
丁酸梭菌是从弯果阳动物肠道分离出来的一种严格厌氧的革兰氏和性芽孢杆菌,具有产丁酸、产酶、微量元素等益生物质等特性。
近年来,对丁酸梭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医学和生物化工方面,在家禽饲料工业上研究相对较少。
相比于非芽孢杆菌,丁酸梭菌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并能促进动物栽种、调节动物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在畜牧生产中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旨在筛选出对动物常见致病菌具有广谱抑菌活性的产抑菌蛋白的丁酸梭菌菌株,对其进行鉴定,并生物学在体外研究其抗逆性和益生特性,为其在动物生产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1材料与设备1.1材料与试剂仔猪盲肠内容物10份,取自3个猪场;K88)、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S.aureusATCC25923);梭菌增值培养基(RCM培养基)、梭菌选择性培养基(TSN培养基)、LB培养基,国产分析纯;细菌生化微量反应管、药敏纸片;细菌DNA提取试剂盒;猪胆盐,胰蛋白酶、蛋白酶K、过氧化氢酶,人工胃液、人工肠液根据中国药典进行配制;蛋白酶测定试剂盒、淀粉酶测定试剂盒、脂肪酶测定试剂盒。
1.2实验方法1.2.1分离培养方法采用厌氧培养箱来进行的液体培养、分离和稀释平板计数。
取盲肠内容物10g加到90mLPBS中,放人80℃水浴10min以杀死非芽孢菌,放入RCM培养基,于37℃厌氧培养36h;将样品四组稀释到10-3、10-5、10-7,涂布于TSN培养基,37℃厌氧培养48h;采用影印平板法分离菌种,选取严格厌氧生长的菌株,进行镜检;根据丁酸梭菌的培养出来特性、菌落形态和显微形态等特征,挑选符合特性的菌株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DNA序列分析。
丁酸梭菌的生物学功能及其研究进展
丁酸梭菌的生物学功能及其研究进展张吉鹍㊀孙国平(湖北博大生物股份有限公司ꎬ湖北黄石㊀435000)基金项目:黄石市重大技术研发项目(编号:2017A013)ꎻ中央农业技术项目推广应用项目资助作者简介:张吉鹍(1964-)ꎬ男ꎬ江西武宁人ꎬ博士ꎬ研究员ꎬ主要从事动物营养繁殖研究ꎬE-mail:346884018@qq.com㊀㊀摘㊀要:本文简单介绍了丁酸梭菌的生物学功能㊁抑菌作用及其作用机制ꎮ关键词:丁酸梭菌素ꎻ抑菌ꎻ丁酸1㊀丁酸梭菌的生物学功能1.1㊀调节肠道菌群平衡ꎬ促进肠道有益菌的增殖ꎬ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动物肠道菌群失衡会引发各种肠道疾病ꎬ丁酸梭菌作为一种厌氧的内生芽孢杆菌ꎬ比需氧菌更能够适应宿主肠道内环境ꎬ从而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宿主肠道内包括嗜酸乳杆菌㊁拟杆菌㊁双歧杆菌㊁粪杆菌㊁粪链球菌以及乳酸菌等在内的益生菌的增殖[1-4]ꎬ并能有效地抑制宿主肠道内包括葡萄球菌㊁伤寒沙门氏菌㊁腐败菌㊁痢疾杆菌㊁大肠杆菌㊁绿脓杆菌㊁弯曲杆菌㊁产气荚膜梭菌㊁霍乱弧菌㊁念珠菌以及克雷伯菌的生长ꎬ同时还能够减少吲哚类㊁硫化氢以及胺类等有害物质的产生[5-6]ꎮ在宿主肠道内起着整肠㊁治疗肠道炎症㊁调节菌群平衡㊁促进动物生长的多重作用[7-8]ꎮ曹广添等[9]将丁酸梭菌分别与大肠杆菌㊁沙门氏菌㊁产气荚膜梭菌㊁乳酸杆菌㊁双歧杆菌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后进行培养ꎬ并与各菌种单独培养进行比较ꎮ发现ꎬ经36~48h培养后ꎬ联合培养组大肠杆菌㊁沙门氏菌㊁产气荚膜梭菌菌数均显著低于单独培养组(P<0.05)ꎻ当菌数比例为(1~100):1至100:1时ꎬ丁酸梭菌对沙门氏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ꎻ当丁酸梭菌与其它菌的比例为100:1时ꎬ丁酸梭菌对大肠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抑制作用最强ꎻ当丁酸梭菌与其它菌的比例为10:1时ꎬ丁酸梭菌对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增殖效果最好ꎮ联合培养8h后ꎬ菌数比例为10:1时ꎬ丁酸梭菌对双歧杆菌的增殖效果最明显ꎮ赵熙等[10]的研究结果不仅验证了丁酸梭菌制剂可以显著地增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㊁乳酸杆菌等益生菌的数量ꎬ而且还能有效地调控肠道微生物生态环境ꎮ由此可见ꎬ丁酸梭菌一方面通过促进益生菌增值ꎬ另一方面通过抑制致病菌的生长来校正宿主肠道菌群的失衡ꎬ从而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ꎬ降低腹泻率ꎬ减少肠应激综合征与胃肠炎等疾病的发生ꎮ正常健康动物粪便所含的菌群ꎬ以双歧杆菌等厌氧菌为主ꎮ当动物患病ꎬ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时ꎬ粪便菌群中占比较高的双歧杆菌㊁乳酸菌等益生菌的含量减少ꎬ而占比较少的潜在致病性菌梭菌却显著增加ꎮ当患病动物经服用丁酸梭菌治愈后ꎬ其所排出的粪便中ꎬ所含的菌种(如双歧杆菌㊁乳酸菌㊁无芽孢厌氧菌㊁肠球菌㊁大肠菌等菌类)及其含量与健康动物相似ꎬ主要表现在宿主肠道菌群中占比较高的双歧杆菌㊁乳酸菌等益生菌的比例显著增加ꎬ而潜在致病菌性梭菌的比例显著下降ꎬ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1]ꎮ郑有秀等[12]报道ꎬ在(25日龄)断奶仔猪日粮中ꎬ添加250mg kg-1丁酸梭菌ꎬ即可有效抑制断奶仔猪盲肠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等有害菌的增殖(P<0.05)ꎬ增加乳酸菌与双歧杆菌的数量(P<0.05)ꎬ综合考虑包括仔猪腹泻率在内的仔猪生长性能㊁肠道结构㊁肠道菌群与免疫功能等各项指标的改善ꎬ建议在25~55日龄断奶仔猪日粮中丁酸梭菌的添加水平以250~500mg kg-1为宜[11]ꎬ但要缓解仔猪的氧化应激ꎬ丁酸梭菌的添加水平必须到达500mg kg-1[12]ꎮKuroiwa等[13]发现ꎬ丁酸梭菌能与双歧杆菌㊁乳酸菌和粪杆菌等肠道有益菌共生ꎬ其培养滤液中含有能促进双歧杆菌生长的因子ꎬ能够促进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生长ꎻ当将丁酸梭菌与致病菌混合培养时ꎬ会对弗氏志贺菌㊁霍乱弧菌与嗜水气单胞菌的生长ꎬ产生抑制作用ꎻ当将丁酸梭菌与产胺和氨的腐败梭菌共同培养时ꎬ可抑制产胺和氨腐败梭菌的生长繁殖ꎬ从而减少肠道内有害的胺与氨的产生ꎬ进而减少宿主的中毒或器官的病理性变化ꎮ张达荣等[14]采用丁酸梭菌治疗肠易激综合症动物的菌群失调ꎬ发现经治疗的动物:一方面ꎬ其肠道内菌群与健康动物无显著差异ꎬ其中尤以双歧杆菌与乳酸菌的比例增加明显ꎬ而潜在致病性梭菌的比例则显著下降(P<0.05)ꎻ另一方面ꎬ其粪便菌群中的大肠菌㊁无芽孢厌氧杆菌㊁双歧杆菌㊁乳酸菌和肠球菌等菌的含量均达到健康动物的标准ꎬ其中以双歧杆菌与乳酸菌的比例增加最为明显ꎬ而具有潜在致病性的梭菌的比例则显著下降(P<0.05)ꎬ临床症状相应改善ꎮ1.2㊀增强免疫功能ꎬ预防肿瘤发生丁酸梭菌具有提高机体的免疫力㊁降低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的作用ꎮ给动物饲喂丁酸梭菌ꎬ动物体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和IgM的含量增加ꎮ丁酸梭菌的细胞壁组分及其产生的胞外多糖(半乳糖:葡萄糖=13.5:86.5)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ꎮ用热灭活丁酸梭菌制成的疫苗能够激活NK细胞与巨噬细胞ꎮ用ELISA法测定摄食丁酸梭菌死菌体(109CFU g-1)鸡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的含量ꎬ试验组为6μg mL-1ꎬ要显著高于未摄食菌体的对照组(0.5μg mL-1)(P<0.05)ꎮ给鸡饲喂添加有丁酸梭菌制剂的饲料后ꎬ观察其血清中ND-HI抗体效价的变化ꎮ1周后ꎬ供试鸡的ND-HI滴度迅速上升ꎮ丁酸梭菌还具有抗肿瘤活力ꎮ分别给移植肉瘤180前㊁后小鼠的腹膜注射丁酸梭菌液剂ꎬ发现丁酸梭菌产生的胞外可溶性多聚糖ꎬ能够抑制肉瘤的生长ꎮ用热杀死丁酸梭菌后制成的菌体疫苗ꎬ对BDF鼠的B16-F10黑素瘤具有抗转移作用[15]ꎮ1.3㊀在肠道产生益生产物1.3.1㊀酶丁酸梭菌在动物肠道内既能产生多种帮助动物消化的胞内酶ꎬ又能分泌大量帮助动物消化的胞外酶ꎮ这些酶种中主要的有蛋白酶㊁半纤维素酶㊁纤维素酶㊁淀粉酶㊁脂酶㊁糖苷酶等ꎬ对宿主所采食的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ꎮ例如ꎬα-淀粉酶能够水解α-1ꎬ4糖苷键ꎬ从而可以将多糖水解成D-葡萄糖㊁麦芽糖㊁糊精和寡糖ꎮβ-淀粉酶能够作用于淀粉的非还原性末端ꎬ每次从淀粉大分子上水解下一个麦芽糖分子[16]ꎮ在α-淀粉酶与β-淀粉酶的共同作用下ꎬ把宿主肠道中的多聚糖转化为低聚糖ꎬ为肠道益生菌的生长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ꎬ从而促进其增殖ꎮ特别是日本学者Nakajima[17-18]发现的丁酸-拜仁梭菌组菌产生的裂解酶与果胶甲基化酶ꎬ用于内切和外切果胶ꎬ将肠道中的果胶酶解为可被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利用㊁并促进其增殖的中间产物 寡聚半乳糖㊁4ꎬ5-不饱和半乳糖醛酸ꎬ最终酶解为可被机体吸收利用的主要由乙酸和少量丁酸与甲酸组成的挥发性短链脂肪酸(SCFA)ꎮ这样动物每天摄入体内的大量纤维和果胶物质ꎬ由于有这些酶系的作用ꎬ均能被机体很好地吸收利用ꎮ姜芳芳等[19-21]采用Folin酚法测定酶活ꎬ就丁酸梭菌C.L24的产蛋白酶条件进行了优化ꎬ确定了其培养液的最佳碳源是可溶性淀粉ꎬ最佳氮源为酵母膏ꎬ最佳培养液起始pH为7ꎬ最佳培养温度37ħꎬ最佳接种量为2%ꎬ最佳培养时间为48hꎮ在此条件下ꎬ菌株C.L24产蛋白酶的活力最高可达68.46U mL-1ꎬ比其初始酶活49.54U mL-1提高了38.2%ꎮ1.3.2㊀维生素丁酸梭菌在肠道内能够合成维生素B1(又名硫胺素㊁抗神经炎素)㊁维生素B2(核黄素)㊁维生素B3(又名烟酸㊁维生素PP)㊁维生素B5(又名泛酸㊁遍多酸)㊁维生素B6(吡哆醇)与维生素B9(叶酸)等B族维生素以及维生素K(凝血维生素)等维生素类物质ꎬ同时还能促进维生素E的吸收ꎬ增强动物机体的抗病力ꎬ对机体具有保健作用ꎮ用对维生素K缺乏高度敏感的家禽进行的试验表明ꎬ丁酸梭菌能够在肠道内产生动物必需的维生素K[4-6]ꎮ需要指出的是ꎬ丁酸梭菌较其它菌种能够合成更多的B族维生素ꎬ尤其是合成的烟酸是其它菌种的3~6倍[4]ꎮ这些维生素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与动物生产性能ꎮ1.3.3㊀以丁酸为主的短链脂肪酸丁酸梭菌在肠道内能够产生丁酸等短链脂肪酸[20-21]ꎬ而以丁酸为主ꎮ据报道ꎬ大肠不同部位的肠黏膜细胞均以丁酸作为优先利用的主要能量来源ꎬ其次是谷氨酰胺与葡萄糖[22]ꎮ丁酸等短链脂肪酸不仅可以促进有益菌的生长ꎬ抑制致病菌的增殖ꎬ而且还可以作为肠道绒毛生长的直接能量来源或肠道损伤修复与上皮组织细胞再生的重要营养物质ꎬ促进肠绒毛的发育[23]ꎮ小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等是评价小肠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指标ꎮ刘婷婷等[3]发现日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可以提高断奶仔猪十二指肠及回肠的绒毛长度ꎬ降低其隐窝深度ꎬ表明丁酸梭菌能够改变肠道结构ꎬ从而提高肠道的营养吸收效率ꎮ2㊀丁酸梭菌的抑菌作用2.1㊀单个菌种的抑菌作用丁酸梭菌对一些常见有害菌具有抑制作用ꎮ唐宝英等[24]研究证明ꎬ丁酸梭菌在体外对猪大肠杆菌㊁鸡大肠杆菌与鸡白痢沙门菌有较强的颉颃作用ꎮ同时丁酸梭菌还能够抑制霍乱弧菌的生长[25]ꎮAkahashi等[26]将丁酸梭菌Miyairi588与致病性大肠杆菌O157:H7共同培养ꎬ发现丁酸梭菌不仅可以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长ꎬ减少类志贺氏毒素(Stx)的产生ꎬ并且可以抑制大肠杆菌对Caco-2细胞的黏附ꎻ在小鼠模型中ꎬ观察到丁酸梭菌可有效降低致病性大肠杆菌所致的病死率ꎬ减少粪便中类志贺氏毒素Stx1和Stx2的含量ꎮ王腾浩等[27]的研究表明:青霉素类㊁头孢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对丁酸梭菌ZJU-F1的抑菌作用较强ꎬ在饲料生产中不宜配伍ꎻ丁酸梭菌ZJU-F1对多肽类㊁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耐受性较强ꎬ在动物生产中可以配伍ꎮ2.2㊀复合菌种的抑菌作用鼠李糖乳杆菌属于乳杆菌ꎬ不仅具有较强的耐酸与耐胆碱力[28]ꎬ而且还具有抑制有害菌[29]与抗氧化活性的作用ꎬ并且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ꎮ目前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均被广泛用作饲料添加剂ꎮ张玲等[30]的研究表明ꎬ将丁酸梭菌与来自于肠道中的沙门氏菌㊁金黄色葡萄球菌㊁产气荚膜梭菌与大肠杆菌等4种致病菌混合培养ꎬ可将这些致病菌的菌落数降低3~5个数量级ꎬ表现出明显的抑菌作用ꎬ但当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组成复合菌ꎬ再与这4种致病菌混合培养ꎬ这些致病菌的菌落数仅降低3~4个数量级ꎮ表明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在抑菌方面ꎬ不存在正的组合效应ꎬ也就是无协同作用ꎮ2.3㊀日粮中预防性地添加丁酸梭菌目前丁酸梭菌在生产上的使用主要是预防性地添加到动物日粮中ꎬ但预防性添加的丁酸梭菌对健康机体在急性应激致损时的应用效果鲜见报道ꎬ预防性添加能否帮助健康宿主缓解急性应激损伤还有待进一步研究ꎮ吴杰等[31]研究了丁酸梭菌对健康大鼠生长性能及脂多糖(Li ̄popolysaccharidesꎬLPS)致急性应激大鼠肠道结构㊁肠道二糖酶活性及肠道炎症的影响ꎮ发现日粮中添加0.05%丁酸梭菌对健康大鼠的生长无负面影响ꎬ给大鼠饲喂预防性剂量的丁酸梭菌可抑制LPS急性应激下LPS对肠道蔗糖酶活性的降低ꎬ缓解LPS对肠道黏膜结构(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的破坏ꎬ提高宿主肠道免疫功能ꎬ降低肠道炎症ꎮ3㊀丁酸梭菌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丁酸梭菌调节肠道菌群结构ꎬ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ꎬ其机理较复杂ꎬ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机理就是丁酸梭菌所产生的丁酸梭菌素这种蛋白质类抗菌物质ꎬ对梭状芽孢杆菌等致病菌的杀灭作用ꎮ丁酸梭菌素最先由威尔士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学学院的Clarke等[32]从丁酸梭菌NCIB7423菌株中分离到ꎬ命名为丁酸梭菌素7423ꎬ而且是在对数期生长的丁酸梭菌NCIB7423分泌的丁酸梭菌素最多ꎮKonisky[33]指出ꎬ丁酸梭菌素是一种疏水的细菌素ꎬ经丁酸梭菌处理的细胞ꎬ其DNA㊁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受到抑制ꎬ且其F1F0-ATPase活性也受到抑制ꎬ导致ATP浓度降低ꎬ细胞内的K+外流ꎮ巴斯德梭状芽孢杆菌经过量的丁酸梭菌素处理后ꎬ其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ꎬ细胞内的代谢产物和一些离子流出胞外ꎮ如用丁酸梭菌素处理已吸收铷离子(86Rb+)的梭状芽孢杆菌ꎬ则86Rb+迅速地从细胞内流出ꎮ在非致死量低浓度丁酸梭菌素作用下ꎬ巴斯德梭状芽孢杆菌的K+外流但不影响膜电势的变化ꎻ在致死或超致死浓度的丁酸梭菌素作用下ꎬ巴斯德梭状芽孢杆菌的膜电势被消除ꎬK+的主动吸收也被破坏[34]ꎮ关于丁酸梭菌素的分子结构㊁作用机制及其抗菌谱等ꎬ目前还了解得不是很清楚ꎮKuroiwa等[35]的研究表明ꎬ丁酸梭菌之所以能够促进肠道有益菌的增长ꎬ是因为:①丁酸梭菌在肠道中产生的淀粉酶ꎬ将淀粉水解成低聚糖ꎬ供乳酸菌与双歧杆菌利用ꎬ从而增加了乳酸菌与双歧杆菌的数量ꎻ②丁酸梭菌不能分解蛋白质ꎬ因此也就不会产生氨㊁硫化氢与吲哚等有害物质ꎬ也就不会引起宿主中毒或器官的病理性变化ꎻ③丁酸梭菌增殖快ꎬ能够产生大量有机酸(丁酸㊁醋酸与乳酸等)ꎬ降低肠道pHꎬ使有害致病菌生长受限ꎮ参考文献[1]赵熙ꎬ冉陆ꎬ杨宝兰ꎬ等.丁酸梭菌活菌制剂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ꎬ1999ꎬ(6):14-15ꎬ20.[2]朱晓慧ꎬ唐宝英ꎬ刘佳.酪酸菌对肠道有益菌的增殖作用和共生关系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ꎬ2004ꎬ16(4):193-194.[3]刘婷婷ꎬ张帅ꎬ邓斐月ꎬ等.谷氨酰胺与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㊁免疫功能㊁小肠形态和肠道菌群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ꎬ2011ꎬ23(6):998-1005. [4]HowieJWꎬBakerF.Rumenandcaecalmicroorganismsassymbionts[J].ProceedingsoftheRoyalSocietyofLondonꎬ1952ꎬ139(895):193-196.[5]曹广添ꎬ刘婷婷ꎬ周琳ꎬ等.丁酸梭菌对致病菌和有益菌的体外作用效果研究[J].中国饲料ꎬ2012ꎬ(4):16-19.[6]张玲ꎬ周琳ꎬ杨彩梅ꎬ等.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体外混合培养对肠道致病菌的影响[J].中国饲料ꎬ2012ꎬ(21):9-12.[7]梁明振ꎬ李莉ꎬ刘浩.丁酸梭状芽孢杆菌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ꎬ2013ꎬ49(23):64-67.[8]陆俭ꎬ张雪平ꎬ孟筱琦.酪酸菌和婴儿型双歧杆菌对霍乱弧菌的拮抗试验[J].微生物学通报ꎬ2000ꎬ27(5):338-341.[9]曹广添ꎬ刘婷婷ꎬ周琳ꎬ等.丁酸梭菌对致病菌和有益菌的体外作用效果研究[J].中国饲料ꎬ2012ꎬ(4):16-19.[10]赵熙ꎬ冉陆ꎬ杨宝兰ꎬ等.丁酸梭菌活菌制剂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ꎬ1999ꎬ11(6):332-333ꎬ335.[11]郑有秀ꎬ王超ꎬ姚静宜ꎬ等.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㊁抗氧化能力和肠道菌群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ꎬ2018ꎬ44(2):190-198.[12]郑有秀ꎬ王超ꎬ邹晓庭ꎬ等.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㊁肠道结构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ꎬ2018ꎬ30(7):2683-2689.[13]KuroiwaTꎬWanagaMꎬKobariKꎬetal.PreventiveeffectofClostridiumbutyrigumM588againsttheprolf ̄erationofClostrldiumdifficileduringantimicrobialther ̄apy[J].JpnAssocꎬ1990ꎬ64(11):1425-1432. [14]张达荣ꎬ董晓旭ꎬ包幼莆.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服用酪酸菌制剂前后肠道菌群状况[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ꎬ1999ꎬ11(3):164-166.[15]YangCMꎬCaoGTꎬFerketPRꎬetal.Effectsofpro ̄bioticꎬClostridiumbutyricumꎬongrowthperformanceꎬimmunefunctionꎬandcecalmicroflorainbroilerchick ̄ens[J].PoultSciꎬ2012ꎬ91(9):2121-2129.[16]WhelanWJꎬNasrH.TheamylaseofClostridiumbutyr ̄icum[J].BiochemJournalꎬ1951ꎬ48(4):416-422. [17]NakajimaNꎬMatsuuraY.Purificationandcharacter ̄izationofkonjacglucomannandegradingenzymefromanaerobichumanintestinalbacteriumꎬClostridiumbu ̄tyricum-Clostridiumbeijerinckiigroup[J].BiosciBio ̄technolBiochemꎬ1997ꎬ61(10):1739-1742.[18]NakajimaNꎬIshiharaKꎬTanabeMꎬetal.DegradationofpecticsubstancesbytwopectatelyasesfromahumanintestinalbacteriumꎬClostridiumbutyricum-beijerinckiigroup[J].JournalBiosciBioengꎬ1999ꎬ88(3):331-333.[19]姜芳芳ꎬ李圣杰ꎬ丁轲ꎬ等.丁酸梭菌C.L24蛋白酶产酶条件的优化[J].家畜生态学报ꎬ2016ꎬ(1):63-67. [20]KelsicED.Counteractionofantibioticproductionanddegradationstabilizesmicrobialcommunities[J].Na ̄tureꎬ2015(521):516-519.[21]CostelloeK.Theapplicationofecologicaltheoryto ̄wardanunderstandingofthehumanmicrobiome[J].Scienceꎬ2012(336):1255-1262.[22]ChapmanMAꎬGrahnFMꎬBoyleAMꎬetal.Butyrateoxidationisimpairedinthecolonicmucosaofsufferersofquiescentulcerativecolitis[J].Gutꎬ1994ꎬ35(1):73-76.[23]GaoQXꎬWuTXꎬWangJB.InhibitionofbacterialadhesiontoHT-29cellsbylipoteichoicacidextractedfromClostridiumbutyricum.AfricanJournalofBiotech ̄nolꎬ2011ꎬ10(39):7633-7639.[24]唐宝英ꎬ朱晓慧ꎬ刘佳.新一代微生态制剂 酪酸菌的研究和开发前景[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ꎬ2000ꎬ(5):53.[25]陆俭ꎬ张雪平ꎬ孟筱琦.酪酸梭菌和婴儿型双歧杆菌对霍乱弧菌的颉颃试验[J].微生物学通报ꎬ2000ꎬ(5):338-341.[26]TakahashiMꎬTaguchiHꎬYamaguchiHꎬetal.TheeffectofprobiotictreatmentwithClostridiumbutyricumonenterohemorrhagicEscherichiacoliO157:H7infec ̄tioninmice[J].FemsImmunologyandMedicalMicro ̄biologyꎬ2004ꎬ41(3):219-226.[27]王腾浩ꎬ宗鑫ꎬ宋德广ꎬ等.产抑菌蛋白的丁酸梭菌的筛选和鉴定及体外益生功能研究[J].中国畜牧杂志ꎬ2015ꎬ51(13):75-81.[28]王玉华ꎬ高晶ꎬ冯印ꎬ等.鼠李糖乳杆菌耐酸及胆盐能力研究[J].食品科学ꎬ2008ꎬ20(12):449-451. [29]吴光伟ꎬ韩建春.鼠李糖乳杆菌(ATTC53103)产细菌素的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ꎬ2009ꎬ40(8):81-85.[30]张玲ꎬ周琳ꎬ杨彩梅ꎬ等.丁酸梭菌与鼠李糖乳杆菌体外混合培养对肠道致病菌的影响[J].中国饲料ꎬ2013ꎬ(21):9-12.[31]吴杰ꎬ邓波ꎬ李孝辉ꎬ等.丁酸梭菌抑制脂多糖致急性应激大鼠肠道损伤的效果研究[J].动物营养学报ꎬ2018ꎬ30(4):1530-1537.[32]ClarkeDJꎬRobsonRMꎬMorrisJG.Purificationoftwoclostridiumbacteriocinsbyproceduresappropriatetohydrophobicproteins[J].AntimicrobAgentsChemoth ̄erꎬ1975ꎬ7(3):256-264.[33]KoniskyJ.Colicinsandotherbacteriocinswithestab ̄lishedmodesofaction[J].AnnualReviewofMicrobiol ̄ogyꎬ1982ꎬ36(1):125-144.[34]ClarkeDJꎬMorleyCDꎬKellDBꎬetal.Onthemodeofactionofthebacteriocinbutyricin7423.Effectsonmembranepotentialandpotassium-ionaccumulationinClostridiumpasteurianum[J].EurJBiochemꎬ1982ꎬ127(1):105-116.[35]KuroiwaTꎬWanagaMꎬKobariKꎬetal.PreventiveeffectofClostridiumbutyrigumM588againsttheprolf ̄erationofClostrldiumdifficileduringantimicrobialther ̄apy[J].JpnAssocꎬ1990ꎬ64(11):1425-1432.。
丁酸梭菌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
当前我国养殖已进入无抗养猪时代,并且在当前非洲猪瘟以及“新冠”疫情背景下造成生猪出栏量大幅下降,因而在养猪生产中寻求一种绿色高效的饲用抗生素可替代物对于养猪效益具有积极意义。
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CB)是以有机酸(乙酸、丁酸等)为主要代谢产物的细菌,为严格的厌氧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是一种优良的新型饲用微生态制剂[1]。
研究表明,CB具有促进生长、改善机体肠道功能、改善机体抗氧化性能、改善机体免疫性能以及抑菌等诸多生物学功能,同时具有减少药物残留、耐热、耐酸、耐受多种抗生素等优良生物学特性[2],因此在仔猪、生长育肥猪以及母猪中均有着良好的饲用价值。
文章就CB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展开综述,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以期为养猪生产中CB的合理运用以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进而有效地推动我国生猪养猪朝着健康绿色高效的发展方向前进。
1CB的生物学特性CB在形态上呈现杆状或弯曲状,无荚膜,丝状菌体,为革兰氏阳性菌(但培养时间较长(24h 左右)可转为阴性)[3];当温度25℃~37℃、pH为4.0~9.8为CB最适生存环境,但CB在酸性环境(pH1.0~5.0)仍可存活,且在高温环境(55℃)存活率达100%[4];对抗生素(庆大霉素等)、胆盐(0.35%)、酸(pH=2或3)、人工胃液以及肠液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和遗传稳定性[5,6];这显示了CB作为潜在饲料抗生素可替代物的潜力。
同时,研究也显示CB对于多种致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研究证实CB上清培养液分别与鼠伤寒沙门氏菌、猪丁酸梭菌的生物学功能陈辉(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武汉430070)摘要: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CB)是以乙酸、丁酸为主要代谢产物的厌氧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作为一种新型的益生菌微生态制剂,在养猪生产中发挥着有益作用。
研究表明,丁酸梭菌具有促进生长、改善机体肠道功能、改善机体抗氧化功能、改善机体免疫性能以及抑菌等诸多生物学功能,在仔猪、生长育肥猪以及种猪生产中均具有积极的饲用作用。
丁酸梭菌对肉鸡脂肪代谢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共3篇
丁酸梭菌对肉鸡脂肪代谢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共3篇丁酸梭菌对肉鸡脂肪代谢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1丁酸梭菌对肉鸡脂肪代谢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随着肉鸡养殖业的迅猛发展,肉鸡的养殖效益与肉质品质已成为养殖户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而脂肪代谢是直接影响肉鸡肉质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丁酸梭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肠道中的细菌,其在肉鸡中的存在与脂肪代谢紧密相关。
本文将介绍丁酸梭菌对肉鸡脂肪代谢的影响机理和研究现状。
一、丁酸梭菌的生理功能及作用机制丁酸梭菌是一种厌氧菌,在肠道内能够利用葡萄糖代谢产生丁酸,供肠道上皮细胞和肠道中其他菌群使用。
丁酸梭菌还能通过阻止营养物质的吸收来控制肠道内菌群的平衡,维持肠道生态平衡。
此外,丁酸梭菌还具有调节肠炎、提高免疫力等多种生理功能。
二、丁酸梭菌对肉鸡脂肪代谢的影响丁酸梭菌对肉鸡脂肪代谢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调节肠道内的营养物质吸收,降低肥肉含量。
二是通过调节繁殖和生长激素的分泌来影响脂肪合成和降解过程,进而调节脂肪代谢。
1. 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调节丁酸梭菌能够通过分泌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短链脂肪酸等,抑制肠道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从而降低血糖水平,减少葡萄糖转化为脂肪的机会,进而降低肉鸡体内脂肪含量。
此外,丁酸梭菌能够引起肠道内乳酸和醋酸的增加,进一步抑制脂肪合成和促进脂肪降解,从而减少肉鸡体内脂肪积累。
2. 调节脂肪代谢的激素分泌丁酸梭菌通过调节肠道内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脂肪代谢。
其通过抑制肌酐的分泌,减少脂肪合成,增加脂肪降解。
同时,丁酸梭菌还能增加生长激素的分泌,对雌二醇和睾酮水平的调节,进而影响瘦肉和肥肉的生产和积累。
三、丁酸梭菌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由于丁酸梭菌能够调节肠道内菌群平衡,影响肉鸡脂肪代谢,因此已经成为肉鸡生产中的一个新兴应用。
目前,一些研究已经表明,添加丁酸梭菌后,肉鸡腹脂厚度、背脂厚度显著降低,肉质品质得到显著改善。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认为,丁酸梭菌还能通过提高肉鸡的免疫力,降低肉鸡疾病的发生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产生益生物质
1、丁酸梭菌的主要代谢产物是丁酸,而丁酸是结肠上皮细胞的能量代 谢和正常生长主要的营养物质。 2、丁酸梭菌还产生乙酸和丙酸等短链脂肪酸,短链脂肪酸在产生部位 直接被吸收,同时刺激肠道蠕动,改善肠道微环境,调节微生态平衡, 治疗相关疾病。 3、丁酸梭菌产生的氨基酸、B 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能促进维生素E 的 吸收,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 4、分泌淀粉酶、糖苷酶以及降解饲料的果胶酶、葡聚糖酶,产生促双 歧杆菌发育的因子,同有益菌群共生,对机体产生各种保健功能。 5、丁酸梭菌还能分解胺类、吲哚类、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减少癌症的 发生率和改善粪便的恶臭,从而提高健康质量和改善环境。
-
4.2 抑制有害菌生长
1、丁酸梭菌能使糖类发酵形成大量丁酸、醋酸和乳酸等短链脂肪 酸,这些短链脂肪酸能维持酸性环境,降低肠道的pH值,防止病原 菌及腐败菌在肠道内异常增殖,减少肠毒素。 2、丁酸梭菌对霍乱弧菌、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鸡 大肠杆菌、猪大肠杆菌、猪肠炎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鸡白 痢沙门氏菌、产气荚膜梭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痢疾志贺菌、霍 乱沙门菌等有害菌具有明显的拮抗抑制作用。
-
1.2 培养及生化特性
1、丁酸梭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培养初期试管上部呈 轻微浑浊,产生大量的气体,后期沉淀较多。 2、不水解明胶,不消化血清蛋白,能够发酵葡萄糖、蔗 糖、果糖和乳糖等糖类产酸,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产生淀粉 酶,水解淀粉但不水解纤维素。 3、菌落,正面圆形,边缘整齐, 侧面低凸,表面湿润光 滑,乳黄色,不透明,略有酸臭味。
-
2.2 增强免疫功能,促进动物的生长
1、在临床应用中,用热灭活的丁酸梭菌制成的疫苗具有激活巨 噬细胞和NK 细胞的作用,显著增加了血清中IgA 和IgM 含量。 2、利用丁酸梭菌发酵动物饲料能降低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提 高氨基酸、维生素、有机酸和有机磷等营养物质,改善适口性、 摄入量和利用率。 3、添加到动物饲料具有替代抗生素预防和治疗相关动物疾病的 潜力,抑制内源性疾病的发生,且增强机体免疫和血液中白细 胞(CD4+)的数量,以及改善动物的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减 少抗生物用量,提高经济效率。
-
3.1 稳定性好
1、丁酸梭菌来源于自然,能够形成芽孢,加热至90℃10min、 100℃5min不会失活。
2、PH值在1.0—5.0时仍能存活,PH值在4.0-9.8时能适合其 生长。
3、在体内不受胃酸、消化酶、胆汁酸的影响。 4、丁酸梭菌的固体原粉在室温干燥情况下保存3年,活菌未见 显著减少。
-
第四章 丁酸梭菌的作用机理
4.1 促进益生菌生长。
4.2 抑制有害菌生长。
4.3 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抗氧化功能。
4.4 生多种酶类,合成多种维生素。
4.5 去亚硝酸盐、降氨氮,降低COD和PH值含量,缓解
舍内空气质量。
-
4.1 促进有益菌生长
1、丁酸梭菌能够分泌低聚糖酶,把多糖降解为低 聚糖,被双歧杆菌、乳酸菌、粪肠球菌等肠道有益菌 所利用,利于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的消化吸收,从而 促进有益菌的生长。
-
第二章 丁酸梭菌生物学功效
• 2.1 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肠道有益菌增殖。 • 2.2 增强免疫功能,促进动物的生长 • 2.3 产生益生物质 • 2.4 其它功效
-
2.1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肠道有益菌增殖
1、丁酸梭菌具有防止病原菌及腐败菌在肠道内的异常 增殖和促进肠道有益菌群增殖、发育的双重作用,从 而纠正肠道菌群紊乱,减少肠毒素的产生。 2、丁酸梭菌对艰难梭菌具生物拮抗作用,初步证实是 通过细胞紧密接触抑制毒性蛋白的表达,其抑制机理 仍待深入研究。 3、丁酸梭菌芽孢萌发与扩增的速率是艰难梭菌的两倍, 产生的短链脂肪酸更有效的抑制艰难梭菌芽孢的萌发 及其生长。
-
1.3 稳定性
1、丁酸梭菌制剂中活菌是以芽孢形式存在的。
2、对各种恶劣环境、存贮及加工运输过程高温、高湿、 酸性、机械磨擦和挤压等因素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
1.4 药物敏感性
1、丁酸梭菌具有很强的耐药性,可与某些抗生素同时使用,不干扰其他 细菌感染的治疗。 2、只对新生霉素、先锋霉素、万古霉素和四环素等少数几种抗生素敏感。 3、在临床上可与某些抗生素联合应用,避免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给动物 及人类的身下仍能发挥效能,明显有别于双 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非芽孢类微生态制剂。
丁酸梭菌
-
第一章丁酸梭菌的生物特性
• 1.1 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 1.2 培养及生化特性 • 1.3 稳定性 • 1.4 药物敏感性
-
1.1 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丁酸梭菌是一种厌氧的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呈直杆状或稍有弯曲, 单个或成对,短链,偶见有丝状菌体,菌体灰白色,呈煎蛋样,中间隆 起。两端钝圆,中间部分轻度膨胀,周身鞭毛,具有运动性。孢子卵圆, 偏心或次端生。革兰染色初培养的菌为阳性,后期培养可变为革兰阴性。
-
4.3 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抗氧化功能
1、丁酸梭菌能够提高血清中IgG和C3含量,具有提高血清IgA含量 的趋势。(C3是由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组织、骨髓、腹膜和肝脏等合成的一种β球蛋白)
2、在肠道丁酸梭菌内产生的丁酸是肠黏膜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 具有修复肠道黏膜和黏膜通透性增加逆转的功能。
-
3.2 用法广泛
1、丁酸梭菌对多种菌种可合用,如可以和地衣芽孢杆菌、粪肠球 菌、双歧杆菌等菌合用。 2、对常用的抗生素药物,如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庆大 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氯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复方新诺 明、硫酸新霉素、金霉素、阿散酸、杆菌肽锌、红霉素、林可霉 素、马杜拉霉素、莫能霉素、土霉素、盐霉素等不敏感,可与多 种抗生素合用。
-
2.4 其他功效
1、丁酸梭菌或与双歧杆菌、益生元等合用,对于因菌群失调而引起 的动物急慢性腹泻、肠易激综合症、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等症状有良 好的疗效。 2、丁酸梭菌还能促进维生素E的吸收,降解胆酸和提高抗氧能力。
-
第三章 丁酸梭菌的特点
• 3.1 稳定性好 • 3.2 使用方式广泛 • 3.3 保存时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