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中药材的功效作用和用法用量
中草药的作用及用法大全
![中草药的作用及用法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248fef493968011ca200913f.png)
中草药➢灯心草甘,淡,微寒。
归心、肺、小肠经。
1,利水渗湿,利水通淋,热证之小便不利,淋漓涩痛。
2,清心火,除烦,心热烦躁,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小儿夜啼,惊痫等症。
➢珠子参苦,甘,微寒。
归肝、肺、胃经。
3-9克。
可单味煎汤或研末服。
外伤出血,研细粉敷伤口。
祛风除湿,补肺,养阴,舒筋活络,滋补强壮,补血止血。
烦热口渴,关节疼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咳血,外伤出血,吐血,便血,月经不调,熟品气血双亏,虚劳咳嗽。
通活经络。
➢生姜皮辛,凉。
归脾、肺经。
2-5克,温中回阳、温肺化饮、温经止血用干姜;止泻止血、温中散寒用炮姜;生姜皮利水渗湿行水消肿;生姜辛温解表、发汗解表、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化痰。
利水渗湿,行水消肿,兼和脾胃。
水肿胀满,小便不利,多配合其他渗湿,利水,行气药同用。
➢地枯蒌辛、甘,平。
9-12克,利水消肿,化积滞,面黄肿胀,胸腹肿胀,食积腹泻,痢疾,痞块。
化道等各种癌症。
➢金雀根甘、苦,辛,平。
归肺、脾经。
15-30克。
益气,补脾,祛风除湿,活血, 肺脾气虚之倦怠乏力,咳嗽,盗汗,眩晕耳鸣,浮肿,妇女月经不调,白带,乳少,风湿痹痛,半身不遂等。
➢茺蔚子苦,微寒。
有小毒。
归心包、肝经。
4.5-9克。
过量中毒症状:突然全身无力,下肢不能活动呈瘫痪状态,严重的可出汗虚脱。
理血活血化瘀,调经,清肝明目。
妇女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头晕胀痛,崩中带下,产后瘀血作痛,肝热头痛,目赤肿痛,或目生翳膜等症。
➢楮实子寒。
归肝、肾经。
煎服:6-12克。
胃寒呕吐,中满滑泄者勿食。
小儿多食损牙。
补益,补阴,补肾,清肝明目,利尿。
腰膝酸软,虚劳骨蒸,体弱,头晕目昏,目生翳膜,水气浮肿➢胡芦巴苦。
归肝、肾经。
4.5-9克,阴虚火旺者忌用。
补益,补阳,温肾阳,散寒祛湿,止痛。
肾脏虚冷,小腹冷痛,寒湿脚气,腿膝冷痛无力,小肠寒疝,少腹连睾丸作痛等症。
亦可癌症病人表现腰酸体软,四肢不温,怕冷,小便清长,精神不振,阳痿,闭经,免疫系统低下等脾肾阳虚证候者。
15种家庭常用中药材,用好了,全家人一生受益!
![15种家庭常用中药材,用好了,全家人一生受益!](https://img.taocdn.com/s3/m/6cadca89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35.png)
15种家庭常用中药材,用好了,全家人一生受益!说到中药材,可能大家就会立马联想到中药房还有那令人难以下咽的中药汤剂,其实中药材的用途广泛,绝不是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会用它,在日常生活保健中,这些小小的药材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今天老刘就给大家讲讲家庭常用保健中药!1、人参:强身补气,延缓衰老。
可以切成薄片,含服或煎汤服用,一天不超过3克。
体内有虚火的人,可改用花旗参,即西洋参。
2、黄芪:增加抵抗力,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调整血压,有性激素作用,可用来抗衰老。
用100克炖整鸡,喝汤即可。
3、茯苓: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养神宁心,利尿退肿,抗癌抑瘤。
可服用清宫茯苓饼,也可磨粉后每天煮15克喝。
4、山药:健脾补肺,固精降糖,可消肾炎。
每天60克,煮食。
5、薏米:补肺利尿,抗癌解毒。
每天60克,煮食。
6、生地:强心利尿,黑发降糖,养血生精。
取500克煎水,兑适量蜂蜜熬膏,每天服两汤匙。
7、首乌:养精血,强筋骨,涩精液,乌头发,强心降脂,软化血管。
磨粉,每天30~60克,用蜂蜜水冲服。
8、桂圆:养血安神,健脑益智。
每天15克,加红枣10克,大米60克,煮粥。
9、阿胶:止血、生血、补血之品,每天炖服6克。
10、枸杞子:滋肾补肺,平肝明目,防治脂肪肝,促进肝细胞再生。
每天吃30克。
11、黄精:降压消脂,健脾补气,滋阴润肺。
鲜品煎汤,每日30克。
12、桑葚:滋阴降压,黑发明目。
取500克煎水,兑适量蜂蜜熬膏,每天服两汤匙。
13、菟丝子:壮阳滋阴,温而不燥,补而不滞,调肾佳品。
取250克泡适量白酒,每日25毫升。
14、肉苁蓉:补肾壮阳,强心降压,通便。
可取适量同羊肉一起煮食。
15、生杜仲:调肾降压,强筋壮骨。
每天15克,煎水代茶饮。
以上就是15种家庭常用中药材介绍,用好这些药材日常保健养生效果很好的!。
132种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简表(全)
![132种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简表(全)](https://img.taocdn.com/s3/m/b670080c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69.png)
132种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简表(全)132种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简表解表药1.发散风寒药麻黄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3-10g 发汗解表,平喘止咳,利水退肿。
桂枝 3-10g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 5-10g发散风寒,行气宽中。
荆芥 5-10g祛风解表,止痒,透疹,炒炭止血。
防风5-10g祛风解表,祛风湿,止痛。
羌活3-10g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
2.发散风热药薄荷3-6g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牛蒡子6-12g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消肿。
蝉蜕5-10g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菊花5-10g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柴胡 3-10g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葛根10-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石膏 5-15g泻火除烦,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清利湿热。
夏枯草10-15g清泻肝火,解毒散结。
2.清热燥湿药黄芩苦,寒。
归肺胃胆、大肠膀胱经。
5-15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苦,寒。
归心、胃、大肠、肝经。
2-10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
归肝胆、大肠肾膀胱经。
6-10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3.清热解毒药治湿热病药金银花微苦辛甘,寒。
归肺心胃大肠经。
10-15g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苦、微辛,寒。
归心肺、小肠经6-15g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板蓝根 10-15g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10-30g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清利湿热。
鱼腥草辛,微寒。
归肺经 15-30g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白头翁苦,寒。
归大肠经。
6-15g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治咽喉肿痛药射干 6-10g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4.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甘、苦、寒。
归心肝、胃、肾经。
10-30g 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
玄参甘、苦、咸,寒。
归心肺胃肾经。
20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20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https://img.taocdn.com/s3/m/6b109693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de.png)
20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鹿角味咸,性温;归肾、肝经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行血消肿的功效。
主治肾虚腰脊冷痛,阳痿遗精,崩漏,白带,尿频尿多,阴疽疮疡,乳痛肿痛,跌打瘀肿,筋骨疼痛。
内服:煎汤,5-10g;研末,每次1-3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磨汁涂、研末撒或调敷。
熟用偏于补肾益精,生用偏于散血消肿。
注意事项:1、阴虚火旺者禁服。
2、《本草经疏》:无瘀血停留者不得服,阳盛阴虚者忌之,胃火齿痛者不宜服。
3、《得配本草》:命门火炽,疮毒宜凉者,并忌之。
2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
主治肝血亏虚,月经不调,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
内服:煎汤,5-12g;或入丸、散。
大剂量可用15-30g。
平肝阳宜生用;养肝柔肝宜炒用。
1、中药配伍禁忌:恶芒硝、石斛,畏鳖甲、小蓟,反藜芦。
2、中西药配伍禁忌:(1)不宜与降血压药合用,以防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等。
(2)不宜与强心苷药物合用,药效累加,增加毒性。
(3)与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合用可增加出血倾向。
(4)茶碱可以减弱白芍对肠收缩的抑制作用,不宜同用。
注意事项:1、白芍属寒凉之品,凡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脾胃虚寒、肾阳虚衰等证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妇人月经不调属虚寒者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气虚自汗,阳虚汗出者忌用。
2、白芍酸寒收敛,伤寒病在上焦之阳结、疹子忌用。
3、白芍有中枢神经抑制作用,昏迷患者忌用;婴幼儿、老年人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4、孕妇产后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3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
主治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证,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等。
内服:煎服,10-20g,大剂量30-60g。
固表止汗、托疮排脓、生肌敛疮、利水退肿宜生用,补脾益气升阳宜炙用。
中药剂量标准表
![中药剂量标准表](https://img.taocdn.com/s3/m/e0d7c15c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8b.png)
中药剂量标准表一、草本植物类1.甘草:一般用量为3-9克,但清热解毒宜生用,补中益气宜炙用。
2.黄芪:一般用量为9-30克,补气升阳宜炙用,其他宜生用。
3.白术:一般用量为9-15克,益气健脾宜炒用,固表止汗宜生用。
4.茯苓:一般用量为9-15克,利水渗湿宜生用,健脾宁心宜炙用。
5.当归:一般用量为9-15克,补血活血宜酒炙用,活血行瘀宜生用。
6.川芎:一般用量为3-9克,活血行气宜生用,止痛宜酒炙用。
7.菊花:一般用量为3-9克,疏散风热宜生用,平肝明目宜黄菊花或白菊花。
8.葛根:一般用量为9-15克,解肌退热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9.羌活:一般用量为3-9克,散寒祛风宜生用,止痛宜炒用。
10.白芍:一般用量为9-15克,平肝敛阴宜生用,养血调经宜炒用。
二、灌木植物类1.玫瑰花:一般用量为3-6克,疏肝解郁宜生用,活血散瘀宜醋制。
2.木棉花:一般用量为9-15克,清热利湿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3.款冬花:一般用量为9-15克,润肺止咳宜蜜炙用。
4.腊梅花:一般用量为3-9克,解暑生津宜生用,止咳化痰宜蒸用。
5.夏枯草:一般用量为9-15克,清肝明目宜生用,解毒消肿宜炒用。
6.金银花:一般用量为3-9克,清热解毒宜生用,解表疏风宜蜜炙用。
7.茵陈:一般用量为9-15克,利胆退黄宜生用,祛湿止痒宜茵陈蒿。
8.枇杷叶:一般用量为9-15克,清肺止咳宜蜜炙用。
9.蒲公英:一般用量为9-15克,清热解毒宜生用,消痈散结宜醋炙用。
10.红花:一般用量为3-9克,活血通经宜生用。
三、藤本植物类1.雷公藤:一般用量为3-6克,祛风除湿宜生用,消肿止痛宜炙用。
2.天南星:一般用量为3-9克,化痰止呕宜生用,祛风定惊宜制用。
3.何首乌:一般用量为9-15克,补益精血宜生用,解毒截疟宜制用。
4.络石藤:一般用量为6-12克,祛风通络宜生用。
5.钩藤:一般用量为3-12克,平肝熄风止痉宜生用。
6.桑寄生:一般用量为9-15克,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宜生用。
各种常用中药材功能主治用法用量
![各种常用中药材功能主治用法用量](https://img.taocdn.com/s3/m/a9def5bae45c3b3566ec8ba4.png)
北沙参功能主治: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热病津伤口渴。
用法用量:~9g玉竹功能主治:养阴润燥,生津止渴。
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 6~12g莲子功能与主治: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
用于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
用法与用量: 6~15g百合功能主治: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用于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然。
用法用量: 6~12g芡实功能主治: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
用于梦遗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用法用量: 9~15g薏苡仁功能主治: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
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
用法用量: 9~30g山药功能主治: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只,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
麸炒山药补脾健胃。
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用法用量: 15~30g红枣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
用法用量: 6~15g枸杞子功能主治:滋补肝肾,益聪明目。
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用法用量: 6~12g龙眼肉功能主治: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用于气血缺少,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
用法用量: 9 ~15g党参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用于脾肺衰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 9~30g当归功能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害,痈疽疮疡。
酒当归活血通经。
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害。
赤小豆功能主治:利水消肿,解毒排脓。
用于水肿胀满,脚气肢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用法用量: 9 ~30g。
外用适当,研末调敷菊花功能主治:散风清热,平肝明目。
中药茯苓的功效与用法用量
![中药茯苓的功效与用法用量](https://img.taocdn.com/s3/m/ffd26522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19.png)
中药茯苓的功效与用法用量茯苓,是一味中药材,其学名为茯神,属于白色无味的真菌类草本植物。
茯苓目前在中药临床应用中被广泛使用,并且有着广泛的功效和用法用量。
本文将探讨茯苓的功效与用法用量。
首先,茯苓有利尿作用。
茯苓可以增加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增加尿液的排出量,减少排尿次数。
茯苓还能促进体内积聚的水分排出,对于水肿、尿路感染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一般的用法用量是每次10-15克,煎水服用。
其次,茯苓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研究发现,茯苓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抑制心肌细胞内的钠离子流入,减少心脏负荷,降低心肌缺氧和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而且,茯苓还能延长心脏细胞的动作电位,增加心脏传导系统的稳定性。
用法用量方面,一般建议每次10-20克,煎水服用。
此外,茯苓还具有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
茯苓中的多糖和三萜类化合物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它们能够增加白细胞数量,调节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增强机体的抗炎能力和抗氧化能力。
一些研究还表明,茯苓可以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平衡机体的免疫反应。
一般建议用法用量为每次10-15克,煎水服用。
此外,茯苓还有镇静催眠作用。
茯苓内含的有效成分具有镇静和安神的效果,可以缓解焦虑、失眠等症状。
专家建议,可将茯苓研磨成粉末,每次3-5克,用温水冲服。
另外要注意的是,茯苓具有一定的药物相互作用。
茯苓有降血压作用,患有低血压的人应慎用。
茯苓可增加尿路感染患者尿蛋白含量,患有肾脏疾病的人应避免使用。
同时,应注意茯苓对消化系统的刺激作用,用药期间应避免食用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总结起来,茯苓是一味有广泛功效的中药材,适合治疗水肿、心脏病、免疫系统调节、焦虑和失眠等症状。
在用药时,要注意合理的用法用量,尤其要注意茯苓的相关药物相互作用。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茯苓的疗效和用法用量会得到更加深入的研究。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8d00e596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09.png)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是根据中药的性质、功效、使用方法和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因素来确定的。
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用量标准,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药用量标准:
1. 质地较轻的花类药物,如菊花、金银花等,用量通常在10-30克之间。
2. 木质类药物,如桂枝、桑枝等,用量通常在10-20克之间。
3. 毒性较强的药物,如附子、乌头等,用量通常在3-10克之间,需要经过炮制和煎煮,以降低毒性。
4. 滋补类药物,如人参、鹿茸等,用量通常在5-15克之间。
5. 清热解毒类药物,如黄连、黄芩等,用量通常在10-20克之间。
6. 利水渗湿类药物,如茯苓、泽泻等,用量通常在15-30克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用量标准并不是绝对的,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实际使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来确定用量,并在煎煮时进行适当的加减。
此外,中药的用量标准也会受到地域、季节、药材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总之,中药用量标准是中药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根据中药的性质、功效、使用方法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确定,以确保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
中药养身常用药材的功效与使用方法
![中药养身常用药材的功效与使用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011ce73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dc.png)
中药养身常用药材的功效与使用方法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疗效和养生功效,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在中药中,有一些常用的药材以其独特的功效成为养身的好伙伴。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种常用中药药材的功效与使用方法。
1. 高丽参高丽参被誉为“东洋人参”,是中药中的珍品之一。
其主要功效有滋养肺胃、益气补阳、健脑益智、增强免疫力等。
使用方法:可将高丽参切片后炖煮,或者与其他药材搭配制成药膳食用,每次服用3-5克。
2. 黄芪黄芪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材,被誉为“百草之君”,主要功效有益气补虚、提高免疫力、调理脾胃等。
使用方法:可将黄芪煮水喝,或者搭配其他中药材煎煮,每次服用10-15克。
3. 枸杞子枸杞子是一种具有强壮身体作用的中药材,被誉为“养生之果”。
其主要功效有滋补肝肾、明目、养肝护肝等。
使用方法:可将枸杞子泡水喝,或者炖煮成汤品,每次服用5-10克。
4. 铁皮石斛铁皮石斛是一种常用的滋阴补肺中药材,其主要功效有养阴润燥、清热解毒、滋补肺肾等。
使用方法:可将铁皮石斛泡水喝,或者与其他药材煎煮,每次服用10-15克。
5. 当归当归是女性常用的药材之一,主要功效有补血养颜、活血调经、舒缓经痛等。
使用方法:可将当归切片泡水喝,或者搭配其他补血药材煮汤,每次服用6-9克。
6. 三七三七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消肿、缓解疼痛等功效。
使用方法:可将三七切片后泡水喝,或者与其他药材煎煮,每次服用3-6克。
7. 金银花金银花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热、消炎止痛的功效。
使用方法:可将金银花泡水喝,或者煎煮成药膏外敷,每次服用10-15克。
总结:以上所介绍的中药材都是常见且容易取得的,它们具有独特的功效和作用,在日常养生中可以很好地应用。
然而,我们在使用中药材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中药材;其次,使用中药材前需要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意见,确保使用方法和药量的准确性;最后,应该坚持规律使用,而不是片面追求短期效果。
(完整版)中药用量
![(完整版)中药用量](https://img.taocdn.com/s3/m/36e6666c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eb.png)
第1章解表药1.发散风寒药麻黄---煎服,2~9g。
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桂枝煎服,3~9g紫苏一-煎服,5~9g,不宜久煎生姜煎服,3~9g,或煎汁服附:生姜皮一煎服,3~10g生姜汁用量3~10滴,冲服香薷---煎服,3~9g,用于发表,量不宜大,且不宜久煎(5—10min);用于利水消肿,量宜大,且须浓煎荆芥一煎服,4.5~9g,不宜久煎。
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
荆芥穗更长于祛风防风煎服,4.5~9g羌活煎服,3~9g白芷煎服,3~9g,外用适量细辛-—煎服,l~3g;散剂每次服0.5~lg藁本煎服,3~9g苍耳子---煎服,3~9g.。
或入丸散剂附:苍耳草一本品有毒,,内服不宜过量,亦不能持续服用。
用量6~15g,水煎或熬膏及入丸散。
外用适量辛夷一-煎服,3~9g,本品有毛,易刺激喉咙,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葱白---不写在处方上,要写在病历上,一般2~3段,鲜品需量多,外用适量2.发散风热药薄荷-—煎服,3~6g;宜后下。
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牛蒡子---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蝉蜕---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
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桑叶---煎服,5~9g;或如丸散。
外用煎水洗眼。
蜜炙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菊花---煎服,5~9g.。
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宜用白菊花蔓荆子-—煎服,5~9g<中药用量总表〉柴胡---煎服,3~9g。
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10~30g;疏肝解郁宜醋炙,5~6g,可用到10g,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升麻煎服,3~9g。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宜炙用葛根一煎服,9~15g。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附:葛花一常用量3~15g淡豆豉-—煎服,6~12g 浮萍一-煎服,3~9g。
外用适量,煎汤浸洗第2章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石膏-—生石膏煎服,一般为20~30g,宜打碎先煎;清气分热用,可用到60~120g。
常见中草药及用途
![常见中草药及用途](https://img.taocdn.com/s3/m/cc2cabd4da38376baf1fae60.png)
常见中草药及用途金银花金银花全身都可入药,是国务院确定的名贵中药材之一。
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保肝利胆的功能。
临床应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头痛咽痛等疾病。
1.抑菌,金银花对葡萄菌、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都有抑制作用。
2.金银花能与胆固醇进行中和,从而减少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
3.流行性感冒、肺炎、冠心病、高血脂等症。
有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等效果蒲公英性味功能:甘,微苦,寒。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眼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胃炎,痢疾,肝炎,胆襄炎,急性阑尾炎,泌尿系感染。
盆腔炎,痈疖疔疮。
应用参考:1.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鲜蒲公英捣烂敷患处。
2.慢性骨炎:蒲公英15克,酒酿1食匙,水煎混合饭后服。
3.痈疖疔疮:蒲公英,野菊花,金银花,地丁草各30克,水煎服。
野菊性能:苦辛凉,清热解毒.主治用法:1.鼻炎,支气管炎,风火眼痛,疮疔痈肿,咽喉肿痛.五钱至一两煎服.2.蛇咬伤,湿疹,皮肤瘙痒.三至四两,煎汤熏洗,或鲜草打烂外敷.夏枯草性味功用:苦、辛,寒。
①清火明目:治目赤肿痛、头痛。
②清肝火、降血压:治高血压病。
③散结消肿:治瘰疬、瘿瘤、乳痈肿痛。
主治:1、肝虚目痛(冷泪不止,羞明畏日)。
用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共研为末。
每服一钱,茶汤调下。
2、赤白带下。
夏枯草开花时,采来阴干,研为末。
每服二钱,饭前服,米汤送下。
3、血崩。
用夏枯草研为末,每服一小匙,米汤调下。
4、产后血晕,心气欲绝,用夏枯草捣烂,绞汁服一碗,极效。
5、打伤、刀伤。
把夏枯草在口中嚼碎后敷在伤处。
6、汗斑白点。
用夏枯草煎成浓汁,每天洗患处。
7、瘰疬(不论已溃未溃,或日久成漏)。
用夏枯草六两,加水两杯,煎至七成,吃完饭过一段时间以后温服。
体虚者,可用夏枯草煎汁熬膏服,并以膏涂患处。
兼服十全大补汤加香附、贝母、远志更好。
附方:夏枯草的功用是清肝明目,用瘀消瘤,还有利尿降压的作用。
民间又用它来泡茶,作清凉被动暑剂。
65种中药药效大全,太难得了,快快收藏
![65种中药药效大全,太难得了,快快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23078d8b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cc.png)
65种中药药效大全,太难得了,快快收藏中医药是中国的瑰宝,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可以用它们来对付百病。
下面收集了66味养生中药的功效及其日常安全用量,供大家参考。
中药药用知识一览表,太难得了!家庭必备!山楂:消食化瘀的好手生姜:御百邪,助阳气,散一身寒湿金银花:有了它,炎炎夏日也清凉蒲公英:身上长了无名肿毒就用它红枣:补血安神,每天都可以当零食吃黄花菜:健脑清心,乐而忘忧桂圆:养血安神、益智强身,说不完的好处莲花:清心养神,固精气、强筋骨的宝贝鱼腥草:消炎解毒,小草药有大作用艾草:天然养生“舒肤佳”牡丹:凉血妙品,花中神药枇杷叶:清肺热的常用药白芍:养阴补血的女性知音杏仁:润养肌肤,容颜不老白嫩当归:养血圣物,保女人一生平安红花:活血养颜的女人花银耳:润肺滋阴的最佳食物百合:补益五脏,怎么做都好吃菊花:现代人最佳保肝茶饮芦荟:埃及艳后靠它征服世界花椒:麻辣医生.中药驱寒很有性格枸杞子:古人的四季养生不老丹荠菜:“三高”患者的极品蔬菜薄荷:清咽利喉的芳香疗法桃仁:最擅长活血祛瘀、润肠通便南瓜子:每天吃一把,不用担心前列腺陈皮:身边最常见的健脾良药板蓝根:治感冒的经典药方薏苡仁:不是珍珠胜似珍珠白茅根:凉血止血的草根太医茴香:慢性胃炎的缓解药白果:治疗咳喘,当仁不让何首乌:温补肾阳,再活500年还是黑发飘飘罗汉果:可以降血糖的甜果子栀子:擅长解全身热毒丁香花:香喷喷的暖胃好手灵芝:固本祛邪,神仙上药人参:每天吃一点,健康延年好福杜仲:双向调节血压第一药凤仙花:外用可以清热解毒的“女儿花”甘草:养人又养颜,平民百姓的补益药桔梗:让大长今微笑的止咳药膳紫苏:散寒暖胃,吃海鲜绝对少不了它槟榔:消食化积,南药第一名茱萸:外用降血压的最佳选择冬桑叶:止盗汗、自汗之妙品落地生根:傣家跌打损伤圣药酸枣仁:失眠去无踪,美梦伴一生款冬:久咳不愈肺寒患者的首选良药石菖蒲:善入心经,冠心病患者的福音卷柏:消炎止血的还魂草仙鹤草:让人迅速恢复体力天麻:聪明人一辈子不糊涂的保护神远志:治疗惊悸健忘、失眠多梦的特效药蒲黄:可以降血脂的花粉冬虫夏草:世间有、天上无的阴阳双补药三七:起死回生“金不换”芡实:对脾肾忠心耿耿的水中仙子女贞子:补肝益肾,完美的天人合一杜仲:双向调节血压第一药山药:神仙药食,养足我们的后天之本番木瓜:“万寿果”保你肠胃平安藿香:助脾胃正气,让你想怎么吃就怎么吃白茯苓:健脾补中,连慈禧都能“返老还童”紫苏:散寒暖胃,吃海鲜绝对少不了它。
106种药食同源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2024年最新)
![106种药食同源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2024年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a52be950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7d.png)
106种药食同源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丁香辛、温,脾、胃、肾经1、温中降逆:主治胃寒呕吐呃逆;或中焦虚寒,吐泻食少,每与温中止呕药同用。
2、温肾助阳:适用于肾阳不足,下元虚冷,男子阳痿尿频,女子寒湿带下等。
2~5克畏郁金;热症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2八角茴香辛、甘、温。
归肝、肾、脾经。
1、具有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
2、主治寒疝腹痛,腰膝冷痛、胃寒呕吐,脘腹疼痛,寒湿脚气。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无3刀豆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1、具有温中下气,益肾补元的功效。
2、主治虚寒呃逆,肾虚腰痛。
内服:煎汤,9-15g;或烧存性研末。
无4小茴香味辛,性温;归肝、肾、膀胱、胃经1、具有温肾暖肝,行气止痛,和胃的功效。
2、主治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脘腹冷痛,食少吐泻,胁痛,肾虚腰痛,痛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炒热温熨。
无5小蓟味甘、苦,性凉;归心、肝经具有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的功效。
主治衄血,吐血,尿血,血淋,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内服:煎汤,5-10g;鲜品可用30-60g,或捣汁。
外用:捣敷。
无6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具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的功效。
主治脾虚食少,倦怠乏力,便溏泄泻,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内热消渴等。
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60-25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捣敷。
补阴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黄用。
1、中药配伍禁忌:恶甘遂。
与海螵蛸、龙骨、牡蛎、瓦楞子等碱性药物合用降低药效。
2、中西药配伍禁忌:(1)慎与维生素C及烟酸、谷氨酸、胃酶合剂等酸性较强的药物联用,可使上述药物分解,药效降低。
(2)慎与降糖药同用。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7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
具有消食化积,行气散瘀的功效。
主治饮食积滞,泻痢腹痛,疝气痛,瘀阻胸腹痛,痛经。
中药学数据表
![中药学数据表](https://img.taocdn.com/s3/m/1526b874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25.png)
中药学数据表
该数据表列举了一些常见的中药及其属性、主要功效以及用法
与用量。
中药在中国传统医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们被广泛用来
治疗各种疾病,并且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这些中药拥有丰富的活
性成分,被认为具有药理学上的治疗效果。
为了达到最佳疗效,使用中药时应该遵循医生或中药师的建议,并且按照正确的用法与用量使用。
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功效与适
应症,所以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材,并且遵循
专业人士的指导。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中药有一定的药理作用,但它们并不是万
能的,也并非适用于所有疾病。
在使用中药时,应该了解中药的适
应症与禁忌症,并且咨询医生或中药师的意见。
该数据表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关于中药的基本信息以及使用的参考。
对于更详细的中药知识和疾病治疗方案,请咨询专业的医生或
中医师。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c5a4e59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2a.png)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疗效。
中药的用量标准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中药的用量标准,以便更好地使用中药治疗各种疾病。
1. 当归(Angelica sinensis)当归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常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根据中医药理论,当归能够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一般情况下,当归的用量为6-15克,可以煮水泡服或煮汤饮用。
2. 人参(Panax ginseng)人参是一种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增强免疫力的中药。
对于体虚乏力、心悸失眠等症状,人参是一个有效的药物选择。
一般情况下,人参的用量为3-9克,可以煎煮成汤或用来炖煮。
3. 陈皮(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陈皮是一种具有健胃、理气作用的中药,常用于消化不良和胃脘胀满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陈皮的用量为3-10克,可以入药方中煮汤或泡茶饮用。
4.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黄芩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抗炎作用的中药,常用于感冒、咽喉炎等疾病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黄芩的用量为6-15克,可以煎煮成汤或入药方中服用。
5.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丹参是一种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中药,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丹参的用量为6-15克,可以煮汤或入药方中服用。
6. 白芍(Paeonia lactiflora)白芍是一种具有补血、调经、止痛作用的中药,常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白芍的用量为6-15克,可以煎煮成汤或入药方中服用。
7. 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何首乌是一种具有补肾益精、黑发的中药,常用于肾虚、脱发等问题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何首乌的用量为10-30克,可以煎煮成汤或入药方中服用。
以上仅是一些常见中药的用量标准,不同的中药对应的用量会有所不同,具体的用量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药方来确定。
本草纲目-常见中药材篇
![本草纲目-常见中药材篇](https://img.taocdn.com/s3/m/573ff03967ec102de2bd8975.png)
野 菊 花
本品为菊科植物野菊干燥头状花序。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归肝、肺经。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成分】含野菊黄酮甙、野菊花甙、野菊花内酯、苦味素、挥发油等。
【药理】1、降压作用。2、抗病毒抗菌作用。
【用法用量】10-18g。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无
桔 梗
本品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苦、辛,平。归肺经。
【功能】宣肺,利咽,祛痰,排脓。
【主治】咳嗽多痰,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痰,疮疡脓成不溃。
【成分】含桔梗皂甙。
【药理】
1、祛痰止咳作用。
2、抗炎作用。
3、解热、镇痛和镇静作用。
【用法用量】6-10g
【注意事项】大量与生食易引起中毒,宜加注意;咳嗽痰稠不利者慎用。
---------------------------------------------------------------------------------------------------------------------------
【性味归经】辛,凉。归肝、肺经。
【功能】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主治】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胁胀闷。
【成分】含挥发油,主要为薄荷醇、薄荷酮等。
【药理】
1、薄荷醇局部应用可治头痛,神经痛,搔痒等。
2、薄荷醇、薄荷酮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
白 果
本品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的干燥成熟种皮
【性味归经】甘、苦、涩,平;有小毒。归肺经。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d1515ce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32.png)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中药用量标准是指中药使用的推荐剂量范围。
中药用量的确定与中药的性能特点、理论依据、临床实践和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中药的用量标准。
1.芍药:每次9-15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或用于外敷。
2.陈皮:每次3-10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
3.当归:每次10-15克,一日1-2次。
可作煎剂或用于外敷。
4.甘草:每次3-10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或用于外敷。
5.白术:每次6-15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
6.枸杞子:每次6-15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
7.黄芪:每次6-30克,一日1-3次。
可作煎剂。
8.党参:每次6-30克,一日1-3次。
可作煎剂。
9.人参:每次3-15克,一日1-3次。
可作炮制或作煎剂。
10.三七:每次3-9克,一日1-2次。
可作炮制或作煎剂。
11.黄连:每次3-9克,一日1-2次。
可作煎剂。
12.茯苓:每次6-15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
13.防风:每次3-10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或用于外敷。
14.白芍:每次9-15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
15.当归尾:每次10-15克,一日1-2次。
可作煎剂。
以上为一些常见中药的用量标准,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特别是在儿童、孕妇、老年人、肝肾功能受损者等特殊人群使用时要慎重。
另外,中药的剂量还需要根据病情轻重、病程长短、个体差异等因素进行调整,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中药剂量不可任意增加,超出合理用量可能导致中毒或副作用。
同时,中药的用量还需要根据煎煮方法的不同进行调整,如煮多久、加热强度、煎煮次数等都会影响到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提取率。
总之,中药的用量标准是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在使用中药时一定要遵循医嘱,遵循正确的用药原则,切勿盲目增减用量,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常用中药的功效和用法
![常用中药的功效和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56a867da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87.png)
常用中药的功效和用法解表药1.发散风寒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荆芥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防风发表散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羌活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白芷解表散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藁本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苍耳子散风除湿,通窍止痛。
辛夷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2.发散风热药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牛蒡子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散肿。
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止痉。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葛根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淡豆豉解表,除烦。
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寒水石清热泻火。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
竹叶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淡竹叶清热除烦,通利小便。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2.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秦皮清热燥湿,解毒,止痢,止带,明目。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3.清热解毒药①治湿热病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
贯众清热解毒,杀虫,凉血止血。
蚤休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
②治热毒疮疡药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
葳红花的功效和用法用量
![葳红花的功效和用法用量](https://img.taocdn.com/s3/m/054477fb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2e.png)
葳红花的功效和用法用量
葳红花是一种中药材,它的功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消炎解毒:葳红花具有抗炎、抗菌作用,可用于治疗皮肤疮疡、痈疽、湿疮等炎症病症。
2. 清热解毒:葳红花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火热引起的口舌生疮、肝炎等症状。
3. 凉血止血:葳红花有止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出血性疾病如便血、咯血等。
4. 舒筋活络:葳红花可以舒筋活络,对于风湿关节炎、痛经等病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葳红花的用法用量一般为:
1. 口服:将葳红花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3-10g,一日2-3次,可以直接用水送服或者用开水冲服。
2. 外用:将葳红花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温水搅拌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2-3次。
需要注意的是,葳红花属于中药材,使用时应遵循医嘱,且不宜过量使用。
另外,对于个别人群如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等,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归甘补辛散,苦泄温通,既能补血又能活血,且兼行气止痛。入心、肝、脾三经。心主血,肝藏血,脾通血,故能主治一切血症,为血病之要品,尤为妇科良药。因此,凡妇女月经不调,经闭、经痛,胎产等症,不论血虚血滞,皆常用为主药。另外也可用于痈疽疮疡、跌打损伤、肠燥便秘。总之,凡属血虚血滞所引起的一切病症,均可使用,而以血分有寒者最为适宜。当归惟属补润之品,又有活血之功,故湿盛中满,大便泄泻,及崩漏经多之症,则不宜用。
茯苓【功能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用法用量】9~15g。
生甘草: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黄芪是补气药,是用蜜炙过了的,增加了补中益气的补益作用.【功能主治】益气补中。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党参:[功效]:益气、生津、养血。[应用]:1、用于中气不足的体虚倦怠,食少便溏等。能补益中气,常配黄芪、白术等。2、用于肺气亏虚的咳嗽气喘,语声低弱等。能补益肺气,可配黄芪、五味子等。3、用于气津两伤的气短口渴,及气血双亏的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等。有益气生津和益气生血的功效。
炒白芍:炒后长于养血和肝,多用于肝旺脾虚痛泻者。炒白芍,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月经不调,自汗,盗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