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及老子三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 。认为只 有无为才能无不为。让人民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 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死不相往来”。
三、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已被打破, 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各 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天下争战不 断,动荡不安。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 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 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 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到了战国时 期,周天子更是名存实亡。几个实力强大的诸侯 国都想通过战争吞并其他国家,统一天下,它们 之间爆发的战争规模更大,杀人更多。
一、老子其人
相传老子的母亲(理氏吃李子)怀了七十二 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 眉毛、白胡子、大耳朵,所以被称为老子、名耳 (大耳贼)。曾做过东周王朝的“守藏室之 史”(管理藏书的史官),晚年辞官归隐。
老子学问渊博,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受益 颇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 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 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 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二、《道德经》简介
对个人来说,通常应提倡纯朴和自然,应避 免使用暴力,如同避免一切追名逐利的行为一样。 人们不应该寻求改造世界,而应该尊敬世界。对 政府来说,稍有消极的政策,通常也是最英明的 政策。规章繁冗,通过更多的法律或严厉施行旧 法律,通常会使事情弄得更糟。高税赋、雄心勃 勃的政府计划和发动战争,这一切都是与道教哲 学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茅山神像
泉州石像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子像,宋代石雕,高约6米, 著名规划专家任震英题词曰:“老子天下第一”
无锡铜像
孔子向老子问礼
·
唐 赵 孟 頫 书 法 作 品 《 道 德 经 》 部 分
青牛骑出函谷关,紫气东来敬老聃。 道法自然垂宝训,无为而治仰高瞻。
二、《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又名《老 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 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 学思想,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著作。原书分上下两编,上 编为《道经》(37章),下 编为《德经》(44章),合 称《道德经》(共81章), 为道家学派经典。
向,音声相互协调,前后相互跟随,这是自然永恒的状态。
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
自由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而不自居。正由于
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四、阅读理解
【理解】 • 本章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
对立依存转化的例子,由此推论出圣人应该遵循 的治国之道(无为思想)。 • “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 创建、去发挥能动性,去贡献力量,去成就大众 的事业。(有为)
四、阅读理解
【理解】 • 而顺着自然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据为根源,就在于人人扩 张自己的欲望,因而老子极力鼓吹“功成而弗居” 的精神。
三、历史背景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老子和他基本同时而略 早。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对于从政 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 治”。
老子提倡以“无为”之道治国,要求统治者无 事、无欲、好静,顺乎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为, 让天下百姓也复归于“朴”“静”,像婴孩一般无 知无欲。与此相联系,老子反对战争。
二、《道德经》简介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 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 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 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 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 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二、《道德经》简介
教学课件
学习要点
• 1.了解老子其人、其书、其“道”。 • 2.认识老子抱朴、守柔、谦下、不争的处世
观念。 • 3.体会《老子》在语言、修辞上的特色。
一、老子其人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前471年),春秋时思想家。 据传被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 是彭祖的后裔。姓李名耳, 字伯阳,又称老聃(dān),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 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世界文化名人。
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
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始。生而不
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
去。
四、阅读理解
【译文】
•
天下都知道美好所以为美好,于是丑恶就呈现出来了;
都知道善良所以为善良,于是不善良就呈现出来了。有无
相互转化,难易相互对立,长短相互成形状,高下相互倾
四、阅读理解
【理解】 • 怎么看待“清静无为”?
二、《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是一本微妙令人费解的书,文笔 极其隐晦,可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书中主要概念 是“道”。道的大体意思是:“自然”或“自然 法则”“道法自然”。《老子》以“道”解释宇 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 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三、历史背景
老子反对提倡“仁义”和“礼”,因为在他看 来,“仁义”并不是人的天性中本然具有的东西, 而“礼”则完全是外在的虚文,适足以助人作伪。 和“无为”思想相适应,在个人立身处世上,老子 也强调柔弱、谦下、自足、不争,认为唯有这样才 能全身远害。
四、阅读理解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老子画像
《道德经》陶艺书法现身广州
二、《道德经》简介
道家认为:人不应该与道作斗争,而应服从 道,按道来办事。积极追求得到权力与其说是不 道德的,倒不如说是愚昧无知和徒劳无益的。道 是不可消灭的,人们在生活中应力求顺道而行。 道家学者指出水是无限柔软的,它驯顺地流向最 低点,甚至对最弱的力也不加抵制,但是它却是 不可毁灭的,而最硬的岩石是最终会被磨掉的。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 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死不相往来”。
三、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已被打破, 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各 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天下争战不 断,动荡不安。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 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 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 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到了战国时 期,周天子更是名存实亡。几个实力强大的诸侯 国都想通过战争吞并其他国家,统一天下,它们 之间爆发的战争规模更大,杀人更多。
一、老子其人
相传老子的母亲(理氏吃李子)怀了七十二 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 眉毛、白胡子、大耳朵,所以被称为老子、名耳 (大耳贼)。曾做过东周王朝的“守藏室之 史”(管理藏书的史官),晚年辞官归隐。
老子学问渊博,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受益 颇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 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 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 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二、《道德经》简介
对个人来说,通常应提倡纯朴和自然,应避 免使用暴力,如同避免一切追名逐利的行为一样。 人们不应该寻求改造世界,而应该尊敬世界。对 政府来说,稍有消极的政策,通常也是最英明的 政策。规章繁冗,通过更多的法律或严厉施行旧 法律,通常会使事情弄得更糟。高税赋、雄心勃 勃的政府计划和发动战争,这一切都是与道教哲 学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茅山神像
泉州石像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子像,宋代石雕,高约6米, 著名规划专家任震英题词曰:“老子天下第一”
无锡铜像
孔子向老子问礼
·
唐 赵 孟 頫 书 法 作 品 《 道 德 经 》 部 分
青牛骑出函谷关,紫气东来敬老聃。 道法自然垂宝训,无为而治仰高瞻。
二、《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又名《老 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 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 学思想,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著作。原书分上下两编,上 编为《道经》(37章),下 编为《德经》(44章),合 称《道德经》(共81章), 为道家学派经典。
向,音声相互协调,前后相互跟随,这是自然永恒的状态。
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
自由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而不自居。正由于
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四、阅读理解
【理解】 • 本章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
对立依存转化的例子,由此推论出圣人应该遵循 的治国之道(无为思想)。 • “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 创建、去发挥能动性,去贡献力量,去成就大众 的事业。(有为)
四、阅读理解
【理解】 • 而顺着自然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据为根源,就在于人人扩 张自己的欲望,因而老子极力鼓吹“功成而弗居” 的精神。
三、历史背景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老子和他基本同时而略 早。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对于从政 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 治”。
老子提倡以“无为”之道治国,要求统治者无 事、无欲、好静,顺乎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为, 让天下百姓也复归于“朴”“静”,像婴孩一般无 知无欲。与此相联系,老子反对战争。
二、《道德经》简介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 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 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 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 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 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二、《道德经》简介
教学课件
学习要点
• 1.了解老子其人、其书、其“道”。 • 2.认识老子抱朴、守柔、谦下、不争的处世
观念。 • 3.体会《老子》在语言、修辞上的特色。
一、老子其人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前471年),春秋时思想家。 据传被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 是彭祖的后裔。姓李名耳, 字伯阳,又称老聃(dān),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 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世界文化名人。
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
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始。生而不
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
去。
四、阅读理解
【译文】
•
天下都知道美好所以为美好,于是丑恶就呈现出来了;
都知道善良所以为善良,于是不善良就呈现出来了。有无
相互转化,难易相互对立,长短相互成形状,高下相互倾
四、阅读理解
【理解】 • 怎么看待“清静无为”?
二、《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是一本微妙令人费解的书,文笔 极其隐晦,可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书中主要概念 是“道”。道的大体意思是:“自然”或“自然 法则”“道法自然”。《老子》以“道”解释宇 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 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三、历史背景
老子反对提倡“仁义”和“礼”,因为在他看 来,“仁义”并不是人的天性中本然具有的东西, 而“礼”则完全是外在的虚文,适足以助人作伪。 和“无为”思想相适应,在个人立身处世上,老子 也强调柔弱、谦下、自足、不争,认为唯有这样才 能全身远害。
四、阅读理解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老子画像
《道德经》陶艺书法现身广州
二、《道德经》简介
道家认为:人不应该与道作斗争,而应服从 道,按道来办事。积极追求得到权力与其说是不 道德的,倒不如说是愚昧无知和徒劳无益的。道 是不可消灭的,人们在生活中应力求顺道而行。 道家学者指出水是无限柔软的,它驯顺地流向最 低点,甚至对最弱的力也不加抵制,但是它却是 不可毁灭的,而最硬的岩石是最终会被磨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