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及老子三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立依存转化的例子,由此推论出圣人应该遵循 的治国之道(无为思想)。 • “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 创建、去发挥能动性,去贡献力量,去成就大众 的事业。(有为)
四、阅读理解
【理解】 • 而顺着自然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据为己
有。“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 除占有的冲动。人类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 张自己的欲望,因而老子极力鼓吹“功成而弗居” 的精神。
向,音声相互协调,前后相互跟随,这是自然永恒的状态。
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
自由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而不自居。正由于
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四、阅读理解
【理解】 • 本章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 。认为只 有无为才能无不为。让人民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 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死不相往来”。
三、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已被打破, 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各 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天下争战不 断,动荡不安。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 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 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 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到了战国时 期,周天子更是名存实亡。几个实力强大的诸侯 国都想通过战争吞并其他国家,统一天下,它们 之间爆发的战争规模更大,杀人更多。
二、《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是一本微妙令人费解的书,文笔 极其隐晦,可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书中主要概念 是“道”。道的大体意思是:“自然”或“自然 法则”“道法自然”。《老子》以“道”解释宇 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 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茅山神像
泉州石像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子像,宋代石雕,高约6米, 著名规划专家任震英题词曰:“老子天下第一”
无锡铜像
孔子向老子问礼
·
唐 赵 孟 頫 书 法 作 品 《 道 德 经 》 部 分
青牛骑出函谷关,紫气东来敬老聃。 道法自然垂宝训,无为而治仰高瞻。
二、《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又名《老 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 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 学思想,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著作。原书分上下两编,上 编为《道经》(37章),下 编为《德经》(44章),合 称《道德经》(共81章), 为道家学派经典。
老子画像
《道德经》陶艺书法现身广州
二、《道德经》简介
道家认为:人不应该与道作斗争,而应服从 道,按道来办事。积极追求得到权力与其说是不 道德的,倒不如说是愚昧无知和徒劳无益的。道 是不可消灭的,人们在生活中应力求顺道而行。 道家学者指出水是无限柔软的,它驯顺地流向最 低点,甚至对最弱的力也不加抵制,但是它却是 不可毁灭的,而最硬的岩石是最终会被磨掉的。
二、《道德经》简介
对个人来说,通常应提倡纯朴和自然,应避 免使用暴力,如同避免一切追名逐利的行为一样。 人们不应该寻求改造世界,而应该尊敬世界。对 政府来说,稍有消极的政策,通常也是最英明的 政策。规章繁冗,通过更多的法律或严厉施行旧 法律,通常会使事情弄得更糟。高税赋、雄心勃 勃的政府计划和发动战争,这一切都是与道教哲 学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四、阅读理解
【理解】 • 怎么看待“清静无为”?
教学课件
学习要点
• 1.了解老子其人、其书、其“道”。 • 2.认识老子抱朴、守柔、谦下、不争的处世
观念。 • 3.体会《老子》在语言、修辞上的特色。
一、老子其人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前471年),春秋时思想家。 据传被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 是彭祖的后裔。姓李名耳, 字伯阳,又称老聃(dān),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 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世界文化名人。
三、历史背景
老子反对提倡“仁义”和“礼”,因为在他看 来,“仁义”并不是人的天性中本然具有的东西, 而“礼”则完全是外在的虚文,适足以助人作伪。 和“无为”思想相适应,在个人立身处世上,老子 也强调柔弱、谦下、自足、不争,认为唯有这样才 能全身远害。
四、阅读理解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二、《道德经》简介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 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 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 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 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 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二、《道德经》简介
一、老子其人
相传老子的母亲(理氏吃李子)怀了七十二 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 眉毛、白胡子、大耳朵,所以被称为老子、名耳 (大耳贼)。曾做过东周王朝的“守藏室之 史”(管理藏书的史官),晚年辞官归隐。
老子学问渊博,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受益 颇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 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 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 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
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始。生而不
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
去。
四、阅读理解
【译文】
•
天下都知道美好所以为美好,于是丑恶就呈现出来了;
都知道善良所以为善良,于是不善良就呈现出来了。有无
相互转化,难易相互对立,长短相互成形状,高下相互倾
三、历史背景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老子和他基本同时而略 早。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对于从政 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 治”。
老子提倡以“无为”之道治国,要求统治者无 事、无欲、好静,顺乎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为, 让天下百姓也复归于“朴”“静”,像婴孩一般无 知无欲。与此相联系,老子反对战争。
四、阅读理解
【理解】 • 而顺着自然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据为己
有。“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 除占有的冲动。人类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 张自己的欲望,因而老子极力鼓吹“功成而弗居” 的精神。
向,音声相互协调,前后相互跟随,这是自然永恒的状态。
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
自由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而不自居。正由于
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四、阅读理解
【理解】 • 本章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 。认为只 有无为才能无不为。让人民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 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死不相往来”。
三、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已被打破, 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约束各诸侯国。各 诸侯国致力于武力征伐,争强图霸。天下争战不 断,动荡不安。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凸显出来, 不少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大夫掌握,公 族、卿大夫和国君之间矛盾尖锐,甚至出现了国 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到了战国时 期,周天子更是名存实亡。几个实力强大的诸侯 国都想通过战争吞并其他国家,统一天下,它们 之间爆发的战争规模更大,杀人更多。
二、《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是一本微妙令人费解的书,文笔 极其隐晦,可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书中主要概念 是“道”。道的大体意思是:“自然”或“自然 法则”“道法自然”。《老子》以“道”解释宇 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 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茅山神像
泉州石像
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子像,宋代石雕,高约6米, 著名规划专家任震英题词曰:“老子天下第一”
无锡铜像
孔子向老子问礼
·
唐 赵 孟 頫 书 法 作 品 《 道 德 经 》 部 分
青牛骑出函谷关,紫气东来敬老聃。 道法自然垂宝训,无为而治仰高瞻。
二、《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又名《老 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 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 学思想,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著作。原书分上下两编,上 编为《道经》(37章),下 编为《德经》(44章),合 称《道德经》(共81章), 为道家学派经典。
老子画像
《道德经》陶艺书法现身广州
二、《道德经》简介
道家认为:人不应该与道作斗争,而应服从 道,按道来办事。积极追求得到权力与其说是不 道德的,倒不如说是愚昧无知和徒劳无益的。道 是不可消灭的,人们在生活中应力求顺道而行。 道家学者指出水是无限柔软的,它驯顺地流向最 低点,甚至对最弱的力也不加抵制,但是它却是 不可毁灭的,而最硬的岩石是最终会被磨掉的。
二、《道德经》简介
对个人来说,通常应提倡纯朴和自然,应避 免使用暴力,如同避免一切追名逐利的行为一样。 人们不应该寻求改造世界,而应该尊敬世界。对 政府来说,稍有消极的政策,通常也是最英明的 政策。规章繁冗,通过更多的法律或严厉施行旧 法律,通常会使事情弄得更糟。高税赋、雄心勃 勃的政府计划和发动战争,这一切都是与道教哲 学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四、阅读理解
【理解】 • 怎么看待“清静无为”?
教学课件
学习要点
• 1.了解老子其人、其书、其“道”。 • 2.认识老子抱朴、守柔、谦下、不争的处世
观念。 • 3.体会《老子》在语言、修辞上的特色。
一、老子其人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前471年),春秋时思想家。 据传被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 是彭祖的后裔。姓李名耳, 字伯阳,又称老聃(dān),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 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世界文化名人。
三、历史背景
老子反对提倡“仁义”和“礼”,因为在他看 来,“仁义”并不是人的天性中本然具有的东西, 而“礼”则完全是外在的虚文,适足以助人作伪。 和“无为”思想相适应,在个人立身处世上,老子 也强调柔弱、谦下、自足、不争,认为唯有这样才 能全身远害。
四、阅读理解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二、《道德经》简介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 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 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 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 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 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二、《道德经》简介
一、老子其人
相传老子的母亲(理氏吃李子)怀了七十二 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 眉毛、白胡子、大耳朵,所以被称为老子、名耳 (大耳贼)。曾做过东周王朝的“守藏室之 史”(管理藏书的史官),晚年辞官归隐。
老子学问渊博,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受益 颇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 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 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 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
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始。生而不
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
去。
四、阅读理解
【译文】
•
天下都知道美好所以为美好,于是丑恶就呈现出来了;
都知道善良所以为善良,于是不善良就呈现出来了。有无
相互转化,难易相互对立,长短相互成形状,高下相互倾
三、历史背景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老子和他基本同时而略 早。关于为政,孔子最看重的是“礼”。对于从政 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 治”。
老子提倡以“无为”之道治国,要求统治者无 事、无欲、好静,顺乎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为, 让天下百姓也复归于“朴”“静”,像婴孩一般无 知无欲。与此相联系,老子反对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