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精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第一讲考点分析

第二讲一词多义

第三讲古今词义的变化(古今异义)

第四讲词的偏义:偏义复词

第五讲词类活用

第六讲文言实词含义推断的常见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第七讲文言虚词

第八讲文言句式

第九讲文言文翻译

第十讲高考古文小段翻译练习

第十一讲文言文断句

第一讲考点分析

文言文考点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⑤筛选文中信息,概括主要内容,分析作者观点

考点: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阐析: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

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

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又是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含义: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常用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

文言实词的复习一不要离开原文(语言环境),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推断实词的含义是最有效的方法.

文言实词主要有三个特点:通假性,单音性,多义性

把握古代汉语实词主要通过: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1.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

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

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是有关的.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

2. 文言文的单音性:注意文言文词语以单音为主的特点

3.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如“发”字,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中作“发射”,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中作“出发”;在“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中作“点燃”;在“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中作“打开”;在“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中作“发动”;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中作“抒发”;在“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赤壁之战》)中作“派遣”;在“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中作“征发,征调”;在“即道意

中事,无毫发爽”(《促织》)中作“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在“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作“开

放”等.这些都是课内所见的,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

4.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这是词义演变.

5.词类活用.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

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关键要用心去理解.

第二讲一词多义

一.了解词义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

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最初的意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为跑等.

另一种理解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基本意义是“兵士”,“走”的基本意义是“步行”.在现代汉语中所谈的基本义是指后者.例:(1)战则请从[跟随](2)后因伐木,始见此

山[攻伐](3)范增数目项王[眼睛](4)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换取]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是从表面到底部或从外

面到里面的距离大.如说:“这条河很深”、“这个院子很深”、“深山”、“深耕”.这几个“深”用的都是“深”的基

本义.从深的基本义发展出来以下这些引申义:

①深奥,深刻,深入.如:“道理很深.”②深厚,深刻.如:“友谊很深.”③时间久.如:“夜深人静.”④浓,重.如:“颜色太深.”

“深”的引申义和基本义的联系是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

例:指出下列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

(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身:本义“身体”,引申义“亲自”(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碴臿以为民先)、“自己”“自身”(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身孕”(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性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等.

(2)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

士:本义“对男子的美称”,引申义“做官的人”(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读书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有才能的人”(胜不敢复相士)、“兵”(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相:本义是“察看、仔细看”,引申义是“辅助、辅佐”(无物以相之)、“选择”(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辅佐帝王的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比喻义,也属于由词的本义的一种引申,就是词的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但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它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面产生的新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意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

地下工作——“地下”比喻隐藏在敌人势力范围内.

点滴经验——“点滴”比喻零星的,微小的.

冻结资金——“冻结”比喻阻止流动或变动.

乱扣帽子——“帽子”比喻罪名或坏名义.

例:(1)手足情深,焉能或忘

本义“手和脚”,比喻义“兄弟”“党羽”.

(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本义指“头和颈”,比喻义指“某个集团的领导人”.

(3)草菅人命,纵横乡里

本义“野草”,比喻义“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所谓词的假借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字现象.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现象.甲字是本字,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这里的乙字就含有了假借义.如:“旦日不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