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应用的

合集下载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运用-PPT课件全篇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运用-PPT课件全篇

治疗时机
早期给药是治疗成败的关键,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呻吟,立即给药,不要等到X线出现典型的RDS改变。(摘自《实用新生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7月第4版,P397)
剂量
每种PS研制者各有推荐剂量,且各不相同,一般每次100~200mg/Kg,也有报道首剂用200mg/Kg,需用100mg/Kg,也有用50~100mg/Kg。珂立苏70mg/Kg。(摘自《实用新生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7月第4版,P397)
治疗
治疗目的 保证通气及换气功能,等待自身PS产生
治疗
一般治疗
保温 置于暖箱内或辐射式抢救台上,保持皮肤温36.5℃; 监测 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气 保证液体和营养供应 第1天5%或10%葡萄糖液65~75ml/(㎏·d),以后逐增加到120~150ml/(㎏·d),并补充电解质 病情好转后改为经口或鼻饲管喂养,热卡不足时辅以部分静脉营养
成分
产生
作用
脂类 85%~ 90%
磷脂酰胆碱(lecithin,PC) 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 磷脂酰甘油(PG) 磷脂酰丝氨酸(PSe) 磷脂酰肌醇(PI) 磷脂酰乙醇胺(PE) 鞘磷脂(SM)
PC于孕18~20周开始产生,缓慢增加,35~36周迅速增加 SM含量较恒定,只在28~30周出现小高峰
【临床表现】
(1)宫内感染性肺炎 多在生后24小时内发病,常有窒息史,复苏后可有气促、呻吟、呼吸困难,体温不稳定,反应差。肺部听诊呼吸音可为粗糙、减低或闻及湿啰音。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DIC、休克或持续肺动脉高压。周围血象白细胞大多正常,也可减少或增加。X线胸片常显示为间质性肺炎改变。
胸片
X线改变
特点

应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护理措施

应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护理措施

应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护理措施【摘要】目的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采取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时的护理措施进行研究。

方法选取本院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例数合计76例,选取时间范围是2021.5月到2022.5月,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采用针对性护理的36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将另外40名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对患儿进行护理。

对比两组患儿采用不同护理方式后的血气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血气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

结论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治疗中,在采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患儿进行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对患儿进行护理,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血气情况,临床应用价值突出值得推广。

【关键词】NRDS;PS;应用效果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这一疾病在临床治疗中,主要是由于患儿肺泡表面缺乏活性物质,从而诱发的一种特发性疾病,这一疾病也是导致早产儿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还容易诱发患儿出现慢性肺部疾病。

经研究发现,患儿体重越低以及孕周越小,出现这一疾病的概率越高。

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患儿进行治疗,属于这一疾病的特效治疗手段,近些年来在国内外应用程度在逐渐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死亡率,我国诸多医院已经将这一治疗手法称为治疗NRDS的主要治疗手段,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为了对患儿治疗中护理的有效措施进行研究,本人将以本院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护理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例数合计76例,选取时间范围是2021.5月到2022.5月,观察组36例,对照组40例。

观察组-性别方面对比,男:女=5:4;胎龄方面统计,上限:36周,下限29周,平均值(31.4±2.8)周,体重方面对比;最重1910克,最小1654克,平均值(1724.23±61.25)克;对照组-性别方面对比,男:女=23:17;胎龄方面统计,上限:36周,下限29周,平均值(31.6±2.7)周,体重方面对比;最重1921克,最小1678克,平均值(1738.58±65.35)克。

肺表面活性物质临床应用及护理

肺表面活性物质临床应用及护理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适应症
预防性用药 胎龄<32周(27周?),出生体重
<1250g 产前未接受地塞米松治疗的早产儿 证实胎儿肺不成熟,PS缺乏者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适应症
治疗性用药 原发性SP缺乏 NRDS 继发性SP缺乏 ARDS MAS
PS使用方法
使用时机 预防性用药 开始治疗时间越早越好 治疗性用药 早期用药 晚期用药 预防性、早期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更有效,
用药前护理
环境宽敞明亮,符合无菌操作要求,病室用多功能动 态杀菌机消毒空气,24h连续使用,最好应用层流
用药前需查血气分析、血生化、摄胸部x线片,接好心 电监护,监测心率、呼吸、SpO2,纠正低温、低血 压、低血糖、贫血及酸中毒等异常情况。
如果存在张力性气胸,也应先处置再给药。患儿暂禁 食,防止呕吐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有效的氧 疗或辅助呼吸,提高血氧饱和度,准备好简易呼吸器、 气管插管装置,吸痰装置。
监测血气、电解质、血糖。
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由于ps是直接在气管内给药,必须严格无菌操作,整 个操作过程需戴无菌手套、口罩、帽子,使用一性注 射器,吸痰管、呼吸机管道、NCPAP管道、简易呼吸 器严格消毒后使用。
患儿先天不足机体抵抗力低下,气管插管、吸痰等操 作,使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需做好保护性隔离,物 品专人专用,定期更换消毒,做灭菌处理。
雾化吸入
气流(>5L/min)将药液吹成雾状,形成气雾粒 子,沉积于呼吸道以至下呼吸道的细支气管内, 从而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起到治疗作 用,在短时间内能有效改善肺换气和弥散功能, 促进氧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特别 是肺部感染),缩短呼吸机应用时间。
管内给药方法
临床上提倡早期足量应用ps特别是早产儿要预 防性应用以替代内源性ps的不足,将患儿置于 远红外辐射台上,取平卧位,头稍后仰,行气 管插管,听诊两侧呼吸音是否对称,吸净呼吸 道分泌物,简易呼吸器加压给氧1~2min维持 患儿心率、血压、呼吸平稳,SpO2在95%以 上

肺表面活性蛋白B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作用

肺表面活性蛋白B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作用

【关键词】肺表面活性蛋白b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 肺表面活性物质ps是指分布于肺泡内具有降低气液界面表面张力的物质,主要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合成,具有高度表面活性,存在于被覆肺泡表面的液体中。

其主要生理功能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维持肺泡结构之间的相对稳定,调节肺顺应性,防止肺泡萎陷和肺水肿。

ps为磷脂蛋白复合物,其中磷脂约占90%,主要存在形式为二棕榈酰卵磷脂(dipalmitoyl phosphatidylcholine,dppc)和磷脂酰甘油(phosphatidylglycerol,pg),对降低肺泡表面张力有重要作用。

ps 中与磷脂分子相互作用的特异性蛋白质称为 sp,约占8%~10%。

迄今为止已发现4种sp,根据发现的顺序命名为sp a、sp b、sp c、sp d 4种亚型。

其中,sp a、sp d 为大分子亲水性sp,sp b、sp c为小分子疏水性sp,它们是ps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必需物质。

sp促进磷脂向液体表层分布并扩散,疏水性sp b、sp c功能最强,能独立发挥生理效应,且与sp c相比,sp b作用更强。

2 sp b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生理功能2.1 sp b 分子生物学特性sp b基因(sftpb)位于人类第2号染色体短臂,约9.5 kb,由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组成,第11外显子是不可译的。

sftpb编码2 kb mrna转录物,该转录物在去除23个氨基酸组成的第一信号肽后被翻译成含381个氨基酸的sp b前体蛋白(precursor protein,prosp b),分子量约42 kda。

prosp b具有一个典型的疏水性起始序列,使之能顺利通过内质网孔进入加工处理过程。

第129 131和311 313位氨基酸经糖基化作用,n 末端糖基化位点被g.1580c&t清除,使131位苏氨酸被异亮氨酸取代,再经过由组织蛋白酶h及其它蛋白参与的一系列蛋白水解过程,去除c 、n 末端的氨基酸,最终形成只有79个氨基酸的成熟 sp b,由第6~7外显子编码[10,11]。

新生呼吸窘迫患儿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新生呼吸窘迫患儿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临床观察和护理

新生呼吸窘迫患儿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临床观察和护理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于治疗新生呼吸窘迫患儿的临床疗效以及相应的护理方法。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新生呼吸窘迫患儿8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各40例。

对照组患儿采取机械通气的治疗措施,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患儿采取的治疗措施基础上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且两组患儿均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动脉血指标变化、治疗总有效率以及肺部X线表现。

结果:两组患儿肺部X线表现均有显著改善,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以及肺部X线表现方面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患儿。

结论:在新生呼吸窘迫患儿的治疗过程中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患儿的临床疗效,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并且在患儿的治疗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护理,可使患儿的临床疗效更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标签:新生呼吸窘迫患儿;肺表面活性物质;临床观察和护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是因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产生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或不足而引起的患儿严重呼吸障碍[1]。

为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是否可以有效提高患儿的临床疗效,本文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80例新生呼吸窘迫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分别采取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机械通气和单纯机械通气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对比,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新生呼吸窘迫患儿8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各40例。

所有患儿在出生后12h内均表现出进行性呼吸困难的临床症状,经过检查后根据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最终确诊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其中观察组患儿中男21例,女19例,胎龄最低为32周,最高为36周,平均胎龄为(35.2±0.8)周;对照组患儿中男20例,女20例,胎龄最低为31周,最高为36周,平均胎龄为(34.9±0.7)周。

应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X线变化及诊断

应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X线变化及诊断
2 0 9: - 0 7, 12.
( 收稿 日期 :0 0—0 2 1 5—1 ) 7

论 著 ・
应 用外 源性肺 表 面 活性 物质 治 疗 新 生儿 呼 吸 窘 迫综 合 征 的临床 X线 变化 及 诊 断
田喜 军 丛 力宁 杨娅 丽 丁 占平
【 摘要 】 目的 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 R S 患儿应用外源性肺表 面活性 物质后 的胸部 x线 N D)
回顾 4 例 出生后 经 临床和 影像 学确诊 l
影像 改变特 点, 分析可能的原 因及其与 治疗和预后的关 系。方法
为ND, R S 并使 用肺表 面活性物质 ( 珂立苏) 治疗病例 , 分析用药后 8~1 2h患儿的胸部 x线片及 临床 资料 。
结 果 应 用表 面活 性 物 质 后 首 次 复 查 胸 片 双肺 透光 度 恢 复 l 例 , 第 1次胸 片 明 显 好 转 者 2 l 较 7例 ; 变无 病 改 变或 进 展 3例 。 出现 肺 及 纵 隔 内 气 漏 1 。 病 例 中 2 例 6例 患 儿 再 次 复 查 胸 片 时 表 现 均 较 第 2次 好 转 。 结论 使 用 肺 表 面 活 性 物 质 治 疗后 , 分 病例 可 有 一侧 或双 侧 肺 透 亮度 增 高、 气 管 充 气征 消 失 等 改 变 , 部 支 x
7 李慧敏 , 侯维宁. 倍他乐克与缬 沙坦治疗舒 张性心力衰 竭的对 比分 析. 临床 医学 ,0 8 14 41 20 , :0 . 8 刘相飞. 脏舒 张功 能不全 的超 声心动 图评价. 血管病 学进展 , 心 心
2 08, 9: 5 - 5 0 2 6 1 6 3.
9 范利. 老年舒 张性心力 衰竭 的研究 概况. 中华老 年心血 管病杂志 ,

经喉罩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经喉罩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物质 ( P s ) 是 通过 气管插 管 送 人新 生 儿肺 中, 但 由于气管 插 管可 导致 口 腔 内软 组 织损伤 、 声 门下水 肿, 新生儿 缺氧 时更 易发生心
跳 骤停 。 故2 0 0 9年 1 月起我 院 试行 经喉 罩气 管 内应 用 P s的方
仍不低于 5 0 %, 病 情 无 改 善, 则 改为 气 管插 管 机 械 通 气 。 。 临床治 愈标 准 : 患儿呼 吸 困难 症状、 体征 消失 , 胸 片特 征性 改变 消失 , 并逐 渐脱 离 呼吸机 支 持
例, 胎龄 ( 2 9 + 2 ) 周、 体质 量 ( 1 2 9 8 +1 - 4 5 ) g 。 随机 分为 喉 罩 ( L M) 组( 2 0例 ) 及 气 管 内插 管 ( T I ) 组( 2 0例 ) 。 两组 间胎 龄、 体 质 量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 = 2 . 0 0 、 0 . 2 7 , P均 > 0 . 0 5 ) 。 L M 组选 用 1 号
状 阴影, 严重者见 支气管充气征 或 白肺等 。 4 0例 中男 2 1 例、 女1 9
L M 组治疗 前 、 后p H 值分 别为 ( 7 . 1 3 +0 . O 5 ) 、 ( 7 . 3 3 +0 - . O 3 ) , T I 组为 ( 7 . 1 5 + - 0 . O 4 ) 、 ( 7 . 3 2 + 0 . O 4 ) , 两组治 疗 前、 后差异 均有统 计 学 意义 均 < 0 . 0 1 ) 。 两组治疗后 动脉血 氧分压 ( P O ) 、 a / AP O : 均 较 治疗 前 明 显 升 高 均 < 0 . 0 1 ) , P a C O 较治 疗 前 明显 降 低 ( P 均< 0 . O 5 ) ; 但两 组 之 间 差异 无 统 计学 意义 均 > O . O 5 ) 。 L M 组 治愈 1 8 例; 1 例 患儿治疗 4 8 h F I O : 仍> 5 0 %, 改为 气管 插管机 械 通气 ; 1 例 死亡 , 治愈率 9 0 %。 T I 组 治愈 1 9例; 1 例死 亡, 治 愈率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观察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观察
o d s :1 0 0 p a t i e n t s we e r r a n d o ml y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r e a t me n t NRDS g r o u p o f 5 0 p a t i e n t s a n d a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o f 5 0 p a t i e n t s ,t wo g r o u p s we r e s i r — e n c o n v e n t i o n l a t r e a t me n t s u c h a s me c h ni a c a l v e n t i l a t i o n,o n t h e b si a s o f t h e t ea r t me n t g r o u p g i v e n i n t r a t r a c h e l a i n s t i l l a t i o n o f p u l mo n a r y
【 关键词】 肺表面活性物质 ; 新生儿 ; 呼吸窘迫综合征
Ne o n a t a l r e s p i r a t o r y d i s t r e s s s y n d r o me o f e a r l y l u n g s u r f a c t a n t t h e r a py c l i n i c a l o b s e r v a t i o n L EI Do n g — h o n g, Y A N
临床肺科杂志 2 0 1 3 年7 月 第1 8 卷第 7 期
1 2 3 9
新 生儿 呼 吸 窘迫 综 合征 早 期 应 用肺 表 面 活性 物 质治 疗 的观 察
雷东红 闰凡 王利 东 迟 建秀 葛文文

肺表面活性物质

肺表面活性物质
正常肺表面活性物质

表面活性物质的化学成分
PS中蛋白质占10%,与表面活性物质相 关的,称表面活性物质蛋白,分A、B、 C、D几种。其中疏水性蛋白SPB和SPC可 促进磷脂在肺泡气-液界面的吸附和扩 展,并有助于单分子层的形成和稳定。 SPB还通过改变磷脂膜的结构,增强磷 脂表面活性。亲水性蛋白SPA、SPD可促 进肺泡巨噬细胞的活性,抵抗渗出到肺 泡的蛋白质等对PS的抑制作用,促进肺 泡上皮细胞再吸收PS。
常用于部分其他疾病疾病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常继发于肺损伤,PS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导致肺功能下降。由于肺Ⅱ型细胞受损, PS合成及分泌减少;肺泡-毛细血管膜的损伤,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及肺水肿的产生,渗到肺泡内的纤维 蛋白降解产物、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白蛋白、氧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物和磷脂酶等加速了PS的裂解。外 源性PS的加入可减轻或抵消抑制的影响。
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功能
肺表面活性物质这种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理 意义,可归纳为“2降1防”,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 降阻力: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 2. 降张力:在肺泡缩小(呼气)时,表面
活性物质的密度增大,降低表面张力的 作用加强,肺泡表面张力减小,因而可 防止肺泡萎陷,维持肺泡的稳定性。 3. 防水肿:防止肺水肿。肺表面活性物质 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小肺泡回缩力, 减弱对肺毛细血管血浆和肺组织间液的 “抽吸”作用,从而防止肺水肿的发生。
给药方式
一.气管滴入法是常规给药方法。PS以混悬液形式,通过气管插管,经细导管滴 入肺内。用前先吸清气道分泌物,确认气管插管位置正确。PS分成4等分,将 5F胃管插入气管插管内,从左、右侧位并分别抬高或降低头位4种不同体位完 成左上、下及右上、下肺部注药。每部位每次注入时间5~10秒,每注完一部 位后手控通气1~2分钟,并进行拍背,使PS均匀分布至该肺,4部肺注药时间 共计10分钟,注毕全量后再进行机械通气。注药后2~4小时不作气管内吸引。 也有人通过气管插管接头侧孔向气管内缓慢滴入给药,给药时间不改变体位, 不停用呼吸机,药物随吸气相进入双肺。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中的应用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中的应用

PS研发历史的回顾
JOURNAL OF APPLIED CLINICAL PEDIATRICS,2003,18(2)宋国维
PS 制剂
国内:现有制剂,生物提取 猪肺 固尔苏 120mg/1.5ml 240mg/3ml 牛肺 柯立苏 70mg/2ml
生物提取PS中DPPC、POPC的构成比 与新生儿自身PS比较
早期使用---谁是需要的人?
28周-32周 三个高危因素 早期使用
1. 胎龄<28周 2. 出生前未使用激素或激素用量不足 3. 男性 4. 出生时窒息 5. 出生时需要气管插管 6. 母亲患糖尿病 7. 择期剖腹产 8. 多胎 9. 家族易感性危险因素
不同胎龄根据吸氧浓度 早期使用
1. 胎龄<26周者,FiO2>30% 15min 2. 胎龄>26周者,FiO2>40%(B)2小时
畸形、死胎、
产时感染等
预防性应用PS 100或200mg/kg Curosurf
抢救性应用PS 100或200mg/kg Curosurf
纳入三个随机对 照试验,进行 meta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
分析指标:预防性应用PS与抢救性应用PS,脑室周出血(PIVH)发生频率及严重性的比较
24-31周早产儿, 预防性应用PS显著降低PIVH的发生频率及严重性
同样,AARC指南认为:
✓ 选择性治疗出现RDS症状的患儿,可能会延迟 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使得肺部炎症和含蛋白的 液体大量涌入损害气体交换。
✓ 与选择性治疗相比,早期预防性应用PS能显著 降低死亡率和肺部并发症。
预防性应用PS vs 抢救性应用PS 研究设计
随机
N=147, 胎龄为筛选

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

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

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总结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

主要包括治疗前后在用药过程、病情监测、呼吸道管路等采取综合护理措施。

认为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确切,而对治疗前后采取的综合护理措施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

标签: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表面活性物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指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等症状,主要是由于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所引起,导致肺泡进行性萎陷,患儿于生后4~12h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呻吟、发绀等,严重者发生呼吸衰竭。

研究发现,肺表面活性物质能明显改善NRDS患儿的缺氧情况,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能提供恒压气流,使患儿在吸气相得到所需的气压和流量,避免气道和肺泡塌陷,保护肺表面活性物质,刺激黑-伯反射,使自主呼吸变得规律[1]。

本院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NCPAP治疗NRDS患儿7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2年7月~2014年5月我院新生儿收治7例NRDS患儿均使用了肺表面活性物质,其中男4例,女3例;所有患儿均符合邵肖梅等主编《使用新生儿学》有关NRDS的诊断标准[2]。

入选标准:①胎龄≤35w;②出生后4~6h内出现自然呼吸、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吸气性三凹症,双肺呼吸音减低;③胎龄≤37w,母亲患有孕期糖尿病,出生后10~24h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④血气分析提示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症状和体征。

1.2方法患儿明确诊断入院后立即行气管插管,给药前充分吸尽气管内分泌物,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珂立苏[3],按100mg/kg气道给药,加用复苏皮囊加压吸氧2~3min使肺表面活性物质在肺泡内均匀分布,排除严重CO2潴留和气胸患儿后,拔出插管,给予NCPAP呼吸支持治疗。

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于新生儿重症肺炎的有效性分析

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于新生儿重症肺炎的有效性分析

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于新生儿重症肺炎的有效性分析发表时间:2017-11-29T14:14:27.720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7期作者:张水军[导读] 探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应用价值。

湘阴县人民医院湖南湘阴 414600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应用价值。

方法:所选研究对象为符合标准为新生儿重症肺炎患儿,时间范围为2015年1月-2017年1月,共纳入病例数为60例。

60例患儿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均符合第四届全国小儿急救医学研讨会拟订的小儿重症肺炎诊断标准。

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60例患儿分为研究组(PS气管内滴入法,n=30)与对照组(综合疗法,n=30)。

对比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氧暴露时间对比,均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48h、72h,两组氧合指数对比,均差异显著(P<0.05)。

结论: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肺炎;肺表面活性物质;氧合指数新生儿重症肺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病死率为5%-20%,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1]。

当前,临床上多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包括抗生素、呼吸道清理、机械通气等。

有研究发现,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

但当前临床上针对PS应用价值的研究仍较少。

本研究为深入探讨PS的有效,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新生儿重症肺炎患儿的一般资料,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所选研究对象为符合标准为新生儿重症肺炎患儿,时间范围为2015年1月-2017年1月,共纳入病例数为60例。

60例患儿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均符合第四届全国小儿急救医学研讨会拟订的小儿重症肺炎诊断标准[3]。

肺表面活性剂在新生儿ALI-NRDS中应用及CPAP序贯治疗论文

肺表面活性剂在新生儿ALI-NRDS中应用及CPAP序贯治疗论文

肺表面活性剂在新生儿ALI/NRDS中的应用及CPAP的序贯治疗【摘要】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剂使用,以及序贯使用cpap治疗新生儿ali(急性肺损伤)/nrds(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54例急性肺损伤及新生儿(胎龄 32~34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为肺透明膜病)分为2组。

治疗组:30例先气管内给予肺表面活性剂,后进行cpap的序贯治疗;对照组:直接气管内给予肺表面活性剂。

比较两组的疗效。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气管内给予肺表面活性剂前的临床基础条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先气管内给予肺表面活性剂,后进行cpap的序贯治疗新生儿ali/nrds能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vap和再插管的风险。

【关键词】肺表面活性剂;急性肺损伤;cpap【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150-0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又称肺透明膜病。

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呼气末肺泡萎陷,致使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

表面活性物质具有降低肺表面张力、保持呼气时肺泡张开的作用。

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时,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泡半径缩小,吸气时必须增加压力,因而造成呼吸困难。

近年来,表面活性剂作为常规用于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

应用肺表面活性剂既能提高气体交换,又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肺表面活性剂在滴入气管后,部分在肺泡发挥作用,其他则进入肺组织进行再循环,再利用。

其代谢主要在肺内。

使用cpap序贯治疗可以促进活性剂在肺表面的弥散。

为探讨肺表面活性剂在新生儿ali/nrds中的应用及cpap的序贯治疗的有效性和临床意义,特对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54例患儿进行早期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2010年12月至2012年8月,我院nicu共收治54例急性肺损伤及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为肺透明膜病)。

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于秀文【摘要】目的对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分析.方法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重症肺炎患儿48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院时间均在2015年5月—2016年8月期间,进行信封式随机分组,将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4例,对照组给予患儿常规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同时实施气管内给药开展PS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氧合指数、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氧暴露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血清与支气管肺泡灌液中SP-B质量浓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OI为明显较对照组低,其a/APO2为(0.39±0.02)明显高于对照组,氧暴露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25.13±10.37)h及(79.53±5.15)h,均明显较对照组短,血清P(SP-B)以及支气管肺泡灌液p (SP-B)分别为(27.08±1.19)ng/mL与(30.93±1.15)ng/mL均较对照组优异(P〈0.05).结论 PS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期刊名称】《世界复合医学》【年(卷),期】2017(003)002【总页数】3页(P69-71)【关键词】肺表面活性物质(PS);新生儿;重症肺炎;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作者】于秀文【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中医医院儿科,山东菏泽27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6新生儿重症肺炎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该疾病在宫内、分娩中以及胎儿娩出后均可发生,病毒与细菌是该疾病的常见诱因[1]。

若患儿存在进行性呼吸困难与持续性低氧血症的情况,可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则可诱发患儿死亡。

该次研究旨在探究将PS用于新生儿重症肺炎临床治疗中的效果,为今后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依据,特抽选2015年5月—2016年8月收治的48例患儿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

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

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冯丽梅;陈捷;杨茵;钟日荣【期刊名称】《中外医学研究》【年(卷),期】2017(015)001【摘要】目的:探究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于新生儿重症肺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重症肺炎新生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通气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PS治疗,对两组患儿血氧相关指标、肺表面活性蛋白B(SP-B)、氧暴露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等进行比较;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儿在治疗24、48及72 h后氧合指数(OI)、动脉/肺泡氧分压比(a/PaO2)、PaCO2、血液pH和SP-B浓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暴露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有效率达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用于新生儿重症肺炎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总页数】3页(P16-18)【作者】冯丽梅;陈捷;杨茵;钟日荣【作者单位】福建省立医院南院福建福州 350000;福建省立医院南院福建福州350000;福建省立医院南院福建福州 350000;福建省立医院南院福建福州3500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J], 马丽娜2.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J], 马丽娜;3.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 [J], 刘晓梅4.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J], 于秀文;5.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J], 于秀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S应用后的并发症 应用后的并发症
出生时使用可减少RDS的发病率,但单剂 Exosurf不能改变RDS的发病率 所有的PS均可减轻RDS的严重性,使RDS的 死亡率下降40%-60%,早产儿1岁以内的死亡 率显著下降 外源性的PS减少了RDS患儿50%的气漏的发 生率
PS应用后的并发症 应用后的并发症
PS的临床应用 的临床应用
治疗适应症: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 先天性心脏病心内手术中体外循环时的PS应 用 先天性肺发育不良、先天性膈疝并肺发育不良 其他:重症肺炎,宫内感染性肺炎
PS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1)滴入法: 方法: 先作气管插管,再将PS配制成33mg/ml浓度,按四个不同体位滴 入,每一体位滴完后均用呼吸气囊加压1-2分钟,本法疗效满意 也有一个体位一次或分两次滴入 剂量:100-200mg/kg,但国外多用75-100mg/kg 2-3剂,间隔12小时
PS中磷脂的功能 中磷脂的功能
DPPC是PS薄膜中的主要成分,最具表面活性 PG也有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且促进PS的吸 附和稳定
PS中蛋白质的功能 中蛋白质的功能
SP-A、SP-B和SP-C:促进PS薄膜的形成, 展开和吸附 SP-A、SP-B:调节磷脂的摄取,促使磷脂和 SP的结合,反馈性促进磷脂的合成和摄取
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的应用
儿科
孙云霞
肺表面活性物质( 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PS)
50年代初Macklin发现肺泡表面有一层薄膜 1955年Pattle首次从动物肺中分离出这层物质, 称为肺表面活性物质(PS) 1959年Avery和Mead首次发现NRDS为PS缺 乏所致,PS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合成分泌, 分布于肺泡表面形成单分子层,降低肺泡表面 张力,防止肺泡萎陷和肺水肿
实验证明新生家兔DPPC的再循环时间为10小 时,而成年家兔只需5小时,但再循环率新生 家兔超过95%,而成年家兔只有50%。外源性 PS滴入肺后,也进入PS的再循环,可被多次 利用
PS的功能 的功能
调节肺泡的表面张力,呼气相时降低肺泡表面 张力的作用增强,使肺泡不致萎陷,保留一定 残气量 保护肺泡上皮细胞,PS在肺泡表面气液面上, 起保护作用 降低毛细支气管末端的表面张力
PS的组成 的组成
PS主要成分为磷脂,约占90%, 其次为PS蛋白质(Surfactant Protein,SP), 占5%-10%,其余为中性脂肪和糖。
PS的主要成分 磷脂 的主要成分-磷脂 的主要成分
含6种磷脂: 磷脂酰胆碱(PC): 80%,其中的一半为二棕榈酸 卵磷脂(DPPC),是PS薄膜中的主要成分 磷脂酰甘油(PG),5-10% 磷脂酰乙醇胺(PE),3-8% 磷脂酰肌醇(PI),2-3% 磷脂酰丝氨酸(PS),2-5% 鞘磷脂(SM),3-10%
PS的内分泌调节 的内分泌调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ACH) 甲状腺激素:有较强的作用,但不易透过胎盘 屏障,动物脑组织中的TRH(甲状腺释放激素) 的结构和功能与T3、T4相似,且能通过胎盘, 加强ACH的疗效,两者合用 泌乳激素 表皮生长因子
PS制剂的种类 制剂的种类
天然PS:从动物肺脏中提取,含SP-B、SP-C Surventa(美国)牛肺+合成 Infrasurf(美国)牛肺 Surfactant(日本)牛肺 Curosurf(意大利)猪肺 Alveofanct(欧洲)牛肺 肺活通(中国-上海)猪肺 天然PS起效快,NRDS 1-2小时内症状缓解,用于治 疗..
PS使用方法和剂量 使用方法和剂量
气雾法: 将PS配制成20mg/ ml的混悬液,按5 ml /kg置 于喷雾器中,试用于动物和成人的ARDS中取 得良好效果,但由于吸入量不肯定,疗效尚有 争议。
PS应用后的并发症 应用后的并发症
500-700g的早产儿使用PS的益处有限,但 Surventa大样本试验显示,出生体重600750g的早产出儿,死亡率明显下降,生存者 的结果也大大改善,一项NICHD(Neonatal research Network)对PS的评估:出生体重 601-1300g,出生即用PS的早产儿,总的死亡 率为28%
PS的种类 的种类
合成PS:不含蛋白质 Exosurf(美国): Pneumactant(欧洲) 用于治疗疗效不及天然PS,需12-18小时才能 改善症状,可用于预防,在预防方面,天然与 合成PS在预防中对降低NRDS的发生率和存 活率相仿
PS的临床应用 的临床应用
预防: 预防: 使用对象:<28周,怀疑RDS的早产儿,生 后30分钟内使用 剂量:75-100mg/kg,100mg/kg与200mg/kg 区别不大 间隔:12小时 使用次数:2-3剂区别不大,但较单剂效佳
PS的代谢及再循环 的代谢及再循环
PS的磷脂和蛋白质被Ⅱ型细胞摄取,可能通 过胞浆内多泡体的运输,之后分解代谢或运输 到板层体再循环,PS的蛋白质在多核糖体合 成,并在内质网、高尔基体及多泡体调整, PS的蛋白质可在板层体或与板层体紧密相连 的分泌小泡内检测到
PS的产生 的产生
PS的再循环 的再循环
PS的主要成分 蛋白质 的主要成分-蛋白质 的主要成分
含有4种蛋白质(SP):占PS的10%,与表面活性相 关的只占1-2%: SP-A,亲水性 SP-B,疏水性 SP-C,疏水性 SP-D,亲水性
PS的组成 的组成
PS的产生 的产生
PS的磷脂在Ⅱ型细胞的粗面内质网合成,通 过高尔基体运送到多泡体,最后在分泌前被板 层小体包裹,板层小体通过细胞外分泌作用, 使PS分泌到肺泡表面,PS形成复杂的格子样 排列,叫管状髓磷脂(管鞘),使肺泡表面气 液间形成单分子层,SP-B使PS在气液面上展 开,SP-C使PS吸附在肺泡表面
总体来说,PS并未减少慢性肺部疾病(CLD) 的发病率,但Exosurf的研究资料显示CLD的 发病率显著下降 循证医学研究显示: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 总的发生率并未因是否用PS而改变,但出生 体重>1250g的较成熟的早产儿,IVH及S中蛋白质的功能 中蛋白质的功能
SP-A、SP-D:防御功能,增强吞噬细胞的功能及趋 向性;使T辅助细胞发生抗原性而产生抗体,在Ca++ 的存在下使某些病毒凝集,然后由纤毛排出呼吸道。 SP-D还可增强单核细胞对与多种铜绿假单胞菌的摄取, 且增强了单核细胞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对某些铜绿假 单胞菌株分泌的脂多糖的反应,这些反应均较SP-A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