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制视域下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30916c69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7c.png)
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动高校之间的良 性竞争,促进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不断优化 。
04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实践 案例
国内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案例
北京大学
作为中国高校的代表,北京大学在内部治理结构上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以学院为重点,赋予 学院更大的自主权和自治权。同时,北京大学还设立了各种委员会和学术机构,如学术委员会、教学 委员会、学生委员会等,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管理体制的创新
鼓励高校结合自身特点进行管理体制的创新 ,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新模式。
提升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教育教学质量
01
02
03
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制定完善的教学质量 标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等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资源的优化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 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 分利用。
教师队伍的建设
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大学在内部治理结构上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同时设立了各种委员 会和学术机构,如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生事务委员会等。斯坦福大学还 特别注重教授的参与和决策,赋予教授更多的自治权和决策权。
中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比较分析
要点一
共高校在内部治理结构上都实行了“校-院-系”三级 管理,设立了各种委员会和学术机构来确保决策的科学 性和民主性。同时,中外高校都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反馈 ,设立了学生事务委员会等机构来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 议。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 学能力。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1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它关系到高校的管理效能和学术水平。
2
当前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存在一些问题,如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失衡、监督机制不健全等 。
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探析
![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a3f8092d941ea76e58fa04d3.png)
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探析我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将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作为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的具体要求。
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体现了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也是当前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
我国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是由主要管理权力机构的结合而构成。
目前我国高校的内部管理权力主要包括了学术权力、行政权力以及政治权力。
如何協调并处理好以上三种权力的关系,是我国高校内部治理成败的关键。
目前我国高校的内部治理模式均属典型的集权模式,其主要的弊端就是政治权力强化、行政权力泛化以及学术权力弱化。
为此,针对现阶段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做出一系列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希望对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标签:现代大学制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1 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科学内涵现代大学制度不同于以往大学制度的方面,主要体现在规范权力的结构,同时涉及政府、社会与高校的关系及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其实质是在政府和市场的约束下,由学校自我建设发展的过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四项内容,包括完善治理结构、加强章程建设、扩大社会合作、推进专业评价,均涉及高校内部治理结构调整。
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后续推进工作中,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已然作为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内部核心。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是指为了保证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对高校内部的权力做出合理的分配及制衡的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的内部管理权力主要包括了学术权力、行政权力以及政治权力。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实质上是高校内部的相关利益主体间对这三种权力的分化与配置,追求主体间对于权力、利益、义务的相互均衡。
2 我国现阶段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在历经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长期探索实践中,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方面大体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的内部治理结构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的内部治理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5dce678d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a1.png)
四、优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对 策建议
四、优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对策建议
1、完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的决策机制,包括广泛的代表性、科学的风险评 估机制等,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四、优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对策建议
三、现代大学制度对内部治理结 构的要求
三、现代大学制度对内部治理结构的要求
1、民主决策: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大学的决策机构必须具备广泛的代表性,充 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三、现代大学制度对内部治理结构的要求
2、学术主导: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学术机构在大学内部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 确保学术事务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的内部 治理结构
目录
01 一、内部治理结构的 含义
02
二、内部治理结构的 重要性
03
三、优化内部治理结 构的措施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大学已经成为全球知识经济的重要支柱。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大学作为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其制度建设尤为重要。 其中,内部治理结构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核心,它决定了大学的运行机制和管 理模式。本次演示将探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的内部治理结构。
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公开大学的政策文件、财务报告、人事任免 等信息,增强大学的透明度。通过媒体和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公众和师 生员工传递大学的最新动态和重要信息,提高大学的公信力。
5、推进依法治校
5、推进依法治校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大学的各项管理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加强法律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同时,加强 对法律法规的执行和监督力度,确保大学的各项管理行为合法合规。
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e9e54b6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83.png)
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公办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治理结构也变得愈发重要。
这种结构不仅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和运行,也关系到教育质量、师生关系以及社会责任的履行。
本文将对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进行研究,探讨其中的关键要素和影响因素。
首先,我国公办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由校董会、校委会和校长领导班子组成。
校董会作为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由政府、高校校友、社会知名人士等组成,其职责是监督学校的管理和发展方向。
校委会是学校的重要决策机构,它由各学院院长、教授代表和学生代表等组成,其职责是决策学校的教育教学方针和相关政策。
校长领导班子则是学校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具体的运营、管理和实施学校的各项工作。
其次,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关键要素包括权力分配、权责衔接和信息流动。
权力分配是指将权力合理分配给各个决策机构和管理层,保证各方都能行使自己的职责,并形成一种良好的权力平衡机制。
权责衔接是指各个决策机构和管理层之间明确权力和责任的关系,保证决策的有效执行和结果的负责任。
信息流动是指学校内部各层级之间沟通和信息共享的机制,保证信息的准确传递和充分利用,以支撑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再次,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制度环境、管理水平和人文因素。
制度环境是指学校所处的教育制度和高等教育管理政策的整体框架,它对学校内部的治理结构起到了制约和规范作用。
管理水平指的是学校领导班子的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良好的管理水平能够推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和改进。
人文因素则是指学校内部师生之间的关系、价值观和文化氛围等,它们对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稳定性和和谐性具有重要影响。
最后,为了进一步优化我国公办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校董会和校委会的功能和作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其次,加强学校内部各个层级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建立信息共享的机制,推动信息的流动和利用。
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1c0bf2beff9aef8951e0621.png)
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大学作为传承和研究高深学问的学术组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大学将承担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传承与创新文化的重要使命。
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课题。
本文以现代大学制度为视域,以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为中心,以大学内部治理运行机制为切入点,力图深入分析和论证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这对矛盾,对现代大学制度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分析现代大学制度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成因、演变与现状,阐明现代大学制度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确立深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基本命题,提出现代大学制度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构架。
力图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式构建,达到对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中具体实践的指导。
基本思路是:建立“董事会(理事会)框架内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大学内部领导体制,健全“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师生参与”的共同治理模式,形成“党委政治权力、校长行政权力、教授学术权力、师生民主权力”的协调运行机制。
本文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国内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透视。
首先进行归纳总结,将国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划分为三种模式进行分析。
其次,分析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要素的现状与大学“去行政化”问题。
在此基础上,对大学及其本质进行探讨。
二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架构。
分析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阐述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功能及其实现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董事会(理事会)框架内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三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的党委领导。
分析我国公办大学内部领导体制的历史演变,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必然性,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存在问题分析,提出健全完善党委领导的运行机制的路径。
四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的校长治校。
分析校长治校是大学内部治理的关键,校长治校的机理分析,大学理念与校长治校模式,健全校长的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
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
![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7217d89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e6.png)
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2017年第5期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赵毅(辽宁科技学院辽宁本溪117004)【摘要】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中之重。
高校治理核心是处理好政府、社会、学术共同体与大学之间的关系。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科学化和完善化关系到现代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和学术研究的健康开展。
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当前存在的泛化的行政权力、弱化的学术权力和虚化的民主权力等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达到重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目的。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问题路径【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036-02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渗透于高校使现代大学成为不同于传统大学的社会组织机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治理结构”。
高等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准确定位,优化教育教学和学术科研机构,创新运行机制和完善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具有各自优势特色的教育、科技体制。
一、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与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从这一定义来说,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与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是密不可分的。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中之重。
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是新时期建设和谐高校、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实现教育使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必须推动高校内部大学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重大事务决策的结构和过程,确保大学不偏离其核心理念与基本目标。
现代大学的内在本质在于学术性。
大学既是一种学术机构又是一种社会组织。
作为一种学术机构,其轴心都是围绕着学术这个中心进行的。
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突出其靠行政管理来保障组织活动的正常有序。
尽管双方所代表的利益主体不同,但是工作目标是一致的。
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研究
![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66838daec3a87c24028c4c0.png)
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研究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实质是高校适应现代社会复杂环境、提高治理水平的运行机制,利益相关主体在遵循内部发展逻辑和契合外部环境的互动博弈中实现力量平衡。
单就参与治理的主体权力本身来看,就存在着政治权力强化、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异化和民主权力虚化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引发高校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绝对领导地位,以学术权力为代表的符合新时代高校治理精神的权力主体被退到了次要的位置。
面对国家提出的“双一流”建设任务,无论是社会期许还是高校自身发展需求,都呼吁高校对内外部权力的位序进行重新划分,在高校建立一整套利益平衡机制。
实际上,我国高校在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方面已经进行了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出现了诸如复旦章程在内的革新性举措,对于我们进一步探索优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奠定了经验基础。
然而由于当前的改革举措受到行政化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内部改革进程缓慢,并没有真正触及到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以及长期形成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普遍表现为深化改革的文本要求和表面形式多、行动落实和可持续性举措少,内部治理结构效率低下。
如何通过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探索出一条既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又兼顾国情的中国式道路,构建有利于我国高校发展的长效治理机制,成为增强高校自主办学治校能力、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关键。
本文综合利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以及案例研究法,首先围绕国内有关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成果、教育体制改革的政策型文件、国内部分高校已经公布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案等内容进行文献分析,发现虽然国内学者对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却鲜有研究基于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简政放权背景下,高校亟需提升自主办学能力这一现实趋势进行全面且系统的研究。
其次,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之上,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法研究国内高校的发展现状,进一步理清了治理结构优化设计的背景、现状、理念及思路;并通过比较国内诸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具体案例,进一步发现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在治理主体、组织设置、工作机制、推进方式等方面的共通点与不同点。
高校院系内部治理结构现状调查研究
![高校院系内部治理结构现状调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fef707c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36.png)
高校院系内部治理结构现状调查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高校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院系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校院系内部治理结构的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当前院系治理结构的运行模式、存在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文章首先界定了高校院系内部治理结构的内涵与外延,明确了研究范围与对象。
接着,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总结了当前研究的进展与不足,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
在此基础上,文章设计了详细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高校院系进行实地调查和访谈。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访谈内容的深入挖掘,揭示了高校院系内部治理结构的现状、问题及成因。
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优化高校院系内部治理结构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我国高校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高校院系内部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高校院系内部治理结构作为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组织理论、治理理论以及教育管理理论。
这些理论为高校院系内部治理结构的构建和优化提供了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
组织理论强调组织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对组织效能的影响。
在高校院系内部治理结构中,组织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明确院系内部各层级、各部门的职责和权力关系,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
通过合理的组织设计,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升院系的办学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治理理论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协商共治的理念。
在高校院系内部治理中,治理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构建多元参与、共同决策的机制,发挥教授、学者、行政人员、学生等多方主体的作用,形成协同治理的局面。
通过治理理论的指导,可以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治理效能,推动院系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和发展。
教育管理理论关注教育组织的运行规律和管理策略。
在高校院系内部治理结构中,教育管理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遵循教育规律,优化管理流程,提高教育质量。
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研究
![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02d0799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d0.png)
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研究一、本文概述《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讨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其优化策略。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学校的内部治理结构日益成为影响其办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素。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主要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优化建议,以期为我国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与完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对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定义、内涵及其重要性进行了阐述,明确了研究范围和目标。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系统梳理了国内外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文章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当前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揭示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权力配置不合理、决策机制不科学、监督机制不完善等。
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优化策略和建议。
包括优化权力配置,实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相互制约与协调完善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加强监督机制,确保内部治理的公正性和有效性等。
这些策略和建议旨在推动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和创新,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和促进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研究》一文通过对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和建议,为我国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现状分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许多高等学校在权力分配上存在着明显的行政化倾向,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没有得到很好的平衡。
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机构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难以对学校的决策形成有效的影响。
同时,校内各级组织之间的权力关系尚未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容易出现权力滥用和决策失误的现象。
探讨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问题及解决对策
![探讨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问题及解决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27188ee3ba0d4a7303763a09.png)
王 杰 ( 黑龙江中医 药大学)
摘要 : 在现代 的大学 制度 下 , 高校的 内部治理关系到社会对毕业 使 自 己的权 力 , 而 全 部 内容 都 是 党 委包 办 , 从 而导 致 执 行 生 的认 可程 度 , 同时也 关系到 现行 大学的生死存亡。 如何完善大 学的 不服从 的现象 。 教学保 障 , 从多 元化着手 , 为社会培养正确、 新颖 的人才 , 都将是高校 内部治理 结构的处理方案所要面临 的问题。 关键词 : 现代 大学制度 现代 高校 治理结构
最后 , 内部 管理 不 服众 , 学 生主体 权利 失衡 。 品 , 是高 等教 育所 要 服 务
的对 象, 换而言之就是现行的教育制度的消费者 , 这样就 现代大学的教学质量保 障体 系是高等 院校培养社会 表 明, 大 学生 在教 育工 作 中应该 拥 有一定 的权 利 。 而 目前 , 人 才 的一项 基 石 , 在 高校 生源 数量 急 剧 下降 的 同 时教学 质 我 国在 这 一 方 面 , 对 于 学 生 的 陈述 权 和参 与权 , 并 没 有 给 量 也会相应的下降 , 同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保障体系更 与相 应 的肯定 。 有 很 多 种 的模 式 。 大学 作 为 承担 人 才培 养 以及 科 研 的机 3 通过 分 析 。 完 善我 国大 学 内部治 理 的结构 建设 构, 在 社 会 发 展 中有 着 举 足 轻 重 的作 用 , 高校 管 理 体 制 改 首先 , 我 们 从 学 术 方面 着 手 , 协 调 好 政 权 和 学 术 之 间
革, 在 一定 程 度 上 可 以促 进 大 学 的发 展 , 而如 何 进 行 高校 的关系, 学校 的行 政权 力 是 由党委 进 行对 教 学监 督和 协 调 内部治 理 结构 改 建 , 也 成 为 了高校 研 究 的热点 。 的, 所 以不具 备 干涉校 长 的教 学 的权 力。而教学 中 , 行政 管 1现 代大 学 制度 与 内部 治 理结 构 的定义 理 是不 可 或缺 的 , 所 以其 制度 的完 善 是 最 为重 要 的。而 校 首先 , 现代 大 学制 度 是 2 0 1 0年 我 国才提 出 的 , 要 建立 长 方面 应该 明确 确 立高校 的 目标计 划 。 改 善 中 国特 色 的现 代 大学 制 度 , 进而 从 根本 上 完 善大 学 的 其次 , 我们 分析 行政 方面 , 应 该 明确 党委 的行政 职 责 , 治 理 结构 , 进 行 对校 内管 理体 制 的一 次深 化 改革 。而 在 一 进而 完 善党 委领 导 下 的校 方行使 义务 。 通 过多 年 的实践 证 个 组织 赖 以生 存和 发展 的规 则体 系中 ,一 个 良好 的制度 , 此 类领 导体 制 在 我 国有 一 定 的教 育 基 础 , 而 党 委 作 为 是 决定 成 败 的 关键 。 而伴 随 着 知识 经济 时代 的迅 速 发展 , 明, 高 校 的 最 终领 导 机 构 , 指 导 主 要 方向 , 而校 长则 行 使 自己 大 学 制 度 的现 代 化 建 立早 就 已经 深 入 人 心 ,然 而 怎 么 发 从 而完 成 党委 下 发 的任 务 。 从而 避 免 了党政 不 展?应该是在政府 的宏观调控下进行 , 面向全社会个体依 的执 行 权 , 法 自主 办 学 , 建 立在 民 主管 理 之 上 的 , 从 而 全 面 落 实 大 学 分的情 形 发生 。 然 后 , 针对 决策 , 我们 要 充 分 的执 行教 职 工 和 在 校 大 作 为 法 人 实体 和 办 学 主体 实体 所 应 该 拥 有 的 权 利 的 一 类 学 生 的 自主权 利 , 从 而完 成 民主 管理 。 在探 究教 学 治学 的 管 理 制度 。 有 效 途 径 中 , 发 挥 教职 工和 大 学 生 的作 用 , 是极 其 有 代 表 其次, 高校 内部 的治 理 结构 , 在 大 学 的 内部 , 内部 治理 是 通过 内部安 排 实现 大 学使 命 的一种 结 构部 署 。 例如 我们 意 义 的一项 重 大改 革。民主 管理理 念 是 现代 大学 制度 改革 其 重要 性还 是 体现 在 它 关系 到 了内部 各组 织 所熟知的激励体 制和行政决策体制 , 都是这种部署的一个 的核 心 关键 , 分 类 而 已。 大 学 内部 治理 结 构 其 根 本 还 是 为 了大 学 的健 之 间 的和谐 发展 上 。 最 后 ,我 们 需 要 制定 一 份 完 善 的大 学 章 程 制 度 , 为 康、 有序 发展 而 制定 的 , 制定 的依 据 就 是相 关 的 法律 法规 , 构 建 高 校 内部 治理 结 构 提 供 一 个 范 本 , 从 而 完 善 具 有 中 从 而 对 内部 的权 利进 行 分部 管理 。 国特 色 的 现 代 化 大 学 制 度 ,其 进 程 需 要 加 强 建 设 的 脚 最后 , 在我 国, 现 行 的高 校 内部 治理 结 构 中 , 高校 党 委 是按 照《 高等教育 法》 规定的对高校 的党委领导负责制度 步 。 大学 章 程 制 度 , 如 果 单 纯 通过 政 府 统 一 制 定 , 肯定 是 所选取 的, 而 党 委 就是 这 所 大 学 的核 心 , 是 指 导 整 个 高 校 不 合 适 的 ,而单 纯 依 靠 高校 行 政 部 分 制定 也 不是 尽 善 尽 进 展 的统 领 。 党 委在 宏 观发 展和 重 大事 件上做 的决 策是核 所 以 由政 府 统 一 拟 定 大纲 , 再 由校 方 自行 结合 当地 需 心要 旨, 其 可 以指 导 大学 校 长进 行相 应 的行政 职 权 。而 以 美 , 院系权 责 不 对等 校 长 为首 的行 政 权 力便 是 负责 教 学 、 组织 科 研 , 同时 下 一 求来 进行相 应 的核 定 。从 而对 党政 不 分、 之 类 的事 情进 行 相应 的作 答 , 从 而完 成 大学 内部治 理 结构 级 设 置教 务委 员 , 从 而对 教务 工作 进 行细 分 工 。 的完 善。 2 现代大学制度中高校内部治理的缺陷 4 结 语 首先, 行 政 权 力导 致 学术 难 以进 行 , 从 建 国开 始 , 我 国 高校 的 内部 治理 结构 是 大 学 制 度 的一 项 重 要 组成 机 的高校 内部 主 要还 是 行政 权 力压 学 术权 力一 头 , 而 大学 其
“大部制”视角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问题审视
![“大部制”视角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问题审视](https://img.taocdn.com/s3/m/33d8a1627e21af45b307a8af.png)
2010年3月第26卷 第3期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J iangsu Institute of Educati on (Soci al Science )Mar .,2010Vol,26 No .3“大部制”视角下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问题审视3武 蓓(南京审计学院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29) [摘 要]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过多的管理层级,庞杂的行政部门,使高校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失衡,严重约束高校科研教学水平的提高。
加快符合国情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模式的变革,己经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发展全局需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从政府机构改革的“大部制”思路的视角,延展了“大部制”理论的可适用性,通过精简组织机构,调整行政和学术两种权力结构,来探索更加有利于我国大学组织有效运行的治理模式,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快速、有序地发展。
[关键词] 内部治理结构; 大部制; 组织结构; 权力结构[中图分类号] G 47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696(2010)03-0053-04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
”大学教育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和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的总体水平迅速提升,然而在与全世界范围内科技竞争实力很强的高校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 M D )公布的《2008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显示,中国的科学竞争力和技术竞争力在55个评比对象国当中排17位,而2007年位居第15位。
与此同时,我国高校行政部门机构繁杂,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高校的运行效率。
根据一组数据显示,在西北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和北京大学5所重点大学中,管理部门最少的有27个,最多的达到40个,这已经达到甚至远远超过了国务院的机构设置数量①。
这直接导致了高校发展过程中的“目标置换”,即高校中强调行政管理更甚于强调教学与科研。
《2024年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de41595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ff.png)
《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篇一一、引言公办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治理结构的合理性与效率性直接关系到大学的发展与教学质量。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现状、问题及优化策略,以期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二、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现状目前,我国公办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主要由董事会(或理事会)、校长领导下的行政系统、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成。
这种结构形式体现了学校的管理与决策的权力分散、层级清晰的特点。
(一)治理结构的层次性公办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分为多个层次,包括校级领导层、中层管理干部和基层教职员工。
每个层次在大学的管理和决策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二)决策的民主性在决策过程中,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参与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决策更加科学、民主。
同时,学术委员会等机构在学术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决策作用。
(三)监督的完善性学校内部设有监察、审计等部门,对学校的各项活动进行监督和审计,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规范性和合法性。
三、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已经相对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权力分配不均、决策机制不科学、监督机制不完善等。
(一)权力分配不均在部分公办大学中,行政权力过于集中,导致学术权力和民主参与权力的弱化。
这可能会影响学校的学术氛围和教学质量。
(二)决策机制不科学部分学校的决策过程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导致决策结果可能偏离实际情况,甚至出现失误。
这可能会对学校的发展和教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三)监督机制不完善虽然学校内部设有监察、审计等部门,但监督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部分学校的监督工作可能存在漏洞和不足,导致学校的一些不法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和惩处。
四、优化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优化策略:(一)调整权力分配结构在保证学校行政权力的同时,加强学术权力和民主参与权力的地位。
《2024年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9ea0d1b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12.png)
《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代高等教育领域,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已经成为评估大学发展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的关键因素。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公办大学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进行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的重任。
因此,对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我国公办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探讨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优化策略。
二、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现状目前,我国公办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主要采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教学科研为主要职能,辅以行政、后勤等支持服务部门。
在内部管理上,一般实行分层管理、分权负责的管理模式,旨在确保大学的日常运转和决策的高效性。
这种治理结构在过去的实践中,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这种内部治理结构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权力分配不均,党委与校长的职责界定不够清晰,容易导致决策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
其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冲突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术权力的过度干预可能导致决策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而行政权力的过度扩张则可能影响学术的独立性和创新性。
此外,一些公办大学在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四、优化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优化策略:1. 明确党委和校长的职责范围,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党委应主要负责政治领导和思想引导,而校长则应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决策执行。
通过明确职责范围,确保决策过程的公正、透明和高效。
2. 强化学术权力在决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立学术委员会等机构,确保学术事务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同时,加强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沟通与协调,避免冲突和矛盾。
3. 优化资源配置和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完善资源配置机制,确保各学院、各学科之间的资源分配更加均衡。
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吸引和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现代大学制度下新疆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现代大学制度下新疆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0028f29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2c.png)
现代大学制度下新疆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新疆高校的数量和规模也在迅速增长。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新挑战。
面对新疆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高校需要建立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内部治理结构,以推动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要探讨现代大学制度下新疆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转型。
在过去,新疆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往往由行政管理层主导,决策权高度集中,而教师和学生在决策中的参与度较低。
然而,现代大学制度的理念强调学术自由、民主和参与。
因此,新疆高校需要建立起一套系统完整、学术规范的内部治理结构,使教师、学生和管理层能够有机地参与到高校的决策过程中。
其次,内部治理结构的建立需要注重权责分明。
新疆高校在推进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时需要清晰界定不同层级的权力和责任。
管理层应负责学校整体规划和发展,同时赋予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参与决策的机会。
教学科研工作应由专业教师主导,学生则有权利参与学校事务,双方形成良性互动。
这样的权责分明能够实现高校内部权力的平衡,并提高高校治理的效能。
同时,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也需要与社会发展相配套。
新疆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其内部治理结构需要与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各方面资源对接。
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能够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创新,培养学生与社会相适应的能力和素质。
因此,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应建立开放、充满活力的机制,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与合作,实现高校与社会的共赢。
进一步,新疆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建立需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应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一定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优秀人才。
但是,由于新疆地域特殊和民族多元的情况,高校在内部治理结构中要注重尊重和保护各个民族的文化多样性,避免一刀切的做法,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融合。
在新疆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自主权的保障。
高校作为独立的学术机构,应有足够的自主权,确保学术独立性和科学性。
《2024年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7eba6d6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dd.png)
《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办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个合理、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的办学质量和效率,还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分析其现状、问题及改进措施,以期为公办大学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现状目前,我国公办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主要包括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术委员会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
在这种治理结构下,大学实行分权管理,将权力分配给不同的机构和人员,如行政机构、学术机构、教职工等。
这种分权管理有助于大学实现高效、有序的运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三、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问题1. 权力分配不够合理。
一些大学的权力过于集中在高层管理者手中,导致决策过程不够民主、科学。
同时,学术机构的权力相对较弱,影响了学术研究和教学的质量。
2. 内部沟通机制不够完善。
大学内部的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导致信息传递不畅、决策执行困难。
3. 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大学的监督机制主要依赖于内部的审计、监察等机构,但这些机构的独立性不强,监督效果不尽如人意。
四、改进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措施1. 优化权力分配。
应建立更加合理的权力分配机制,将权力下放到学术机构和基层单位,增强学术机构的权力和地位。
同时,应加强民主决策,确保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2. 完善内部沟通机制。
大学应建立有效的内部沟通机制,加强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协作,确保决策的顺利执行。
3. 强化监督机制。
大学应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加强内部审计和监察工作,确保监督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同时,应加强社会监督,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评价。
五、结论通过对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合理、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对于大学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024年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619386e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f1.png)
《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办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治理结构的问题日益凸显。
公办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直接关系到学校的运行效率、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对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进行研究,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现状我国公办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主要包括学校领导体制、决策机制、监督机制和执行机制等。
目前,大多数公办大学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但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学校领导体制方面,一些大学的领导层存在权力过于集中、决策过程不透明等问题。
这导致学校的决策往往只由少数人决定,缺乏广泛的参与和监督。
其次,决策机制方面,一些大学的决策过程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
在制定重大决策时,往往缺乏充分的论证和讨论,导致决策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受到质疑。
再次,监督机制方面,一些大学的监督机构设置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导致监督效果不佳。
执行机制方面,一些大学的执行层对决策层的决策执行不力,存在拖延、推诿等现象。
三、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重点针对上述问题,对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三、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重点首先,需要加强对学校领导体制的研究。
应当明确领导层的权责划分,实现权力的制衡和监督,确保决策过程的透明和公正。
同时,应鼓励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形成多元共治的管理模式。
其次,应完善决策机制。
在制定重大决策时,应充分论证和讨论,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同时,应建立决策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反馈决策执行情况,对决策进行持续改进。
再次,应强化监督机制。
完善监督机构的设置,增强监督力度,确保监督效果的实现。
同时,应建立执行机制的评价体系,对执行层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价和监督。
四、结语总之,对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
(修改好)AL10020_“大部制”视域下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研究
![(修改好)AL10020_“大部制”视域下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b903c51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ff.png)
(修改好)AL10020_“大部制”视域下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研究“大部制”视域下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研究【摘要】随着我国高校改革的深入发展,改革制度对我国的高校管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改革的发展,从90世纪开始我国开始对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机制进行了宏观至微观的“大部制”改革,并根据每所院校的机制体系进行了制度分配,为高校的行政管理开拓了新的管理模式,但是,在各个高等院校实行“大部制”改革后,其改革效果并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同时引发了教育界巨大的争议,使得高校很难取得“大部制”行政管理改革成效,因此迫切需要在大部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政策和措施。
【关键词】视域下;高校行政;改革研究0.引言高校教育的开展得益于管理,从高校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目标进行分析,进行有效的“大部制”行政管理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变革我国目前高校的权力体系,同时不断的健全现代高校教育中的运转机制,将学术教育放在首位,借助有效的行政管理模式,完善教师的聘任制度,根据教师的教学状况开展相应的考核,希冀更好的提升高校的教学效率以及管理水平。
一.高校大部制改革概述1.高校大部制改革的内涵大部制体制在西方国家实施比较普遍,虽然从我国的历史文明上也曾经出现过大部制体系,但是相关的内容偏少,同时我国大部制改革观念同西方国家而言起步较晚。
通常大部制改革具有不同的说法,首先大部制的改革理念就是将政府的部门进行重置,将其中职能业务内容类似的项目进行统一的管理,借助系统的管理模式防止政府的职能出现交叉或重复的现象,使政府可以专门性的解决相关的问题;其次就是大部制可以将不同的繁杂因素在差异化的组织内进行有效的融合,最终可以有效的提升执行效率,减少组织由于数量大造成的成本负荷支出,让组织可以更好的完成组织的任务目标。
2.高校大部制改革的定位对我国的政府部门而言,实施大部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解决由于职责交叉所引发的政府部门管理不当以及管理成本高等相关的问题;在职能定位上,职能定位是实行大部制改革的前提要求,也是一个组织中不同岗位工作内容与职责的定位,而机构是这些组织成员的载体,当大部制的改革改变了载体中人员的职能时,其岗位人员的数量以及规模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当高校在建立大部制时,需要对高校不同岗位的职能做到明确的认识,并把职能内容重叠的部门进行整合,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综合型组织,从而使每个岗位的职能都能够明确关联性;在大部制的决策、执行、监督改革方面,这些都属于大部制体系过程中关键管理对象,权力和责任不统一的现象其实属于大部制体系的重点管理对象,而大部制的管理与改革就是通过建立决策、执行以及监督,不断的让高校在决策制度上更具有民主意义[2]。
《2024年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c71cfe4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e1.png)
《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快速发展的教育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国公办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及其效率性变得日益重要。
合理的内部治理结构不仅能有效地保障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更能体现出一所大学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因此,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公办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旨在为进一步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现状目前,我国公办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主要由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构成。
决策层主要由校领导、学术委员会等组成,负责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执行层则由各职能部门和学院组成,负责执行决策层的决策;监督层则主要由监察、审计等部门组成,负责对学校内部事务进行监督。
这种治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大学的稳定运行和教学质量。
然而,现实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部分大学的决策机制不够透明,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未能完全理顺,以及监督机制执行不力等。
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大学内部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三、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方向(一)强化决策透明度首先,应建立更加透明的决策机制,使决策过程更加公开、公正、公平。
这包括决策的制定过程、决策的内容以及决策的执行情况等都需要进行公开,接受广大师生和社会的监督。
(二)理顺行政与学术的关系其次,应理顺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
大学作为学术机构,学术权力应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应建立以学术为主导的治理机制,使行政权力为学术发展服务,而非干预学术活动。
(三)强化监督机制最后,应强化监督机制,确保其独立性和权威性。
监督部门应独立于执行部门,对学校的各项事务进行全面、公正的监督。
同时,应建立完善的问责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四、实施策略与建议(一)完善法律法规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大学内部治理提供法律保障。
同时,应明确各层级的职责和权利,确保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制度建设大学应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024年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3cb0d6d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9d.png)
《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公办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治理结构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的管理效率,还能促进学术研究的进步,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现状、问题及优化策略。
二、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现状目前,我国公办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主要包括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术委员会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
这种治理结构体现了党的领导与学术自治的结合,具有政治性、教育性和学术性等特点。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的核心。
党委负责把握学校的政治方向,维护学校的稳定与发展;校长则负责学校的行政工作,执行党委的决策。
这种治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校的政治方向和行政效率。
学术委员会制度是保障学术自治的重要机制。
学术委员会负责审议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位授予等重要事项,保障了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则是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途径。
教职工代表大会参与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三、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校的稳定与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决策机制不够科学,决策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其次,学术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影响了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
此外,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渠道还不够畅通,影响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优化我国公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策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优化我国公办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完善决策机制。
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和监督机制,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同时,加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领导,确保学校的发展方向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2. 改革学术评价机制。
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学术评价机制,鼓励学者进行高水平的学术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部制视域下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2008年政府机构“大部制”改革成为了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新思路。
本文在对大部制内涵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大部制与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之间的内在契合性,及我国目前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现状,并从大部制视角出发,提出其改革的基本路径。
标签:大部制;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改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大部制改革”并在十八大报告中,再次提及,“大部制”俨然成为高频词汇。
自2008年起,我国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政治机构改革,而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初步成效,人们开始设想如何运用大部制理论来推进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
近几年来,“大部制”先后在山东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少数高校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展。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大部制”改革是高校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相比于政府的“大部制”改革,这种改革显得任重道远。
探索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必需打破行政束缚,突破原有体制,如此,才能促进高等教育更快发展。
1 大部制及相关概念界定1.1 大部制内涵大部制,顾名思义,即大部门体制,就其内涵的界定,尚没有统一的定论。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汪玉凯教授认为,“所谓大部门体制,或者大部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
”[1]具体的说,大部制是要实现在合并职能交叉部门的同时,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相互分离但有机统一,使其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1.2 治理与治理结构“治理”一词来源于拉丁语“gubemare”,在希腊语中与“舵手”同义,最初被广泛用于经济学、政治学领域。
对于治理结构,最先被运用在企业中,严格地说,与治理的概念是不同的。
治理更侧重于强调动态制衡的过程,为了实现组织的使命,通过一系列策略与方式动员资源。
而治理结构可以被看做是达成治理状态的手段,更侧重于静态制衡,强调组织内部分权与制衡的关系,确保组织的社会公信力,使组织长期健康的发展。
1.3 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一般说,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是指对内部利益相关者都有关的决策结构和过程,涉及校内外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比如,学校的董事会、校长、院系、科研机构、辅助机构、校办产业机构等。
”[2]它是一种高校内部的制度安排,涉及学校内外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我国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包括高校内部领导体制、执行系统、民主参与及民主监督等机构与职责权限组成。
我国高校大部分实行的都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是校内行政的最高领导,学术机构是学术委员会,民主参与机构为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
《高等教育法》规定了校长和党委书记的职责范围,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存在职能重叠、交叉的现象。
同时,也规定了“重大事项”须经党委讨论决定,但对于“重大事项”却没有明确的界定。
2 大部制的理论分析2.1 大部制产生的背景多位学者曾在不同的场合都提及大部制,但被正式提出是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
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严格控制编制。
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3]此次改革中涉及变动的有15个部门,其中国务院撤销了6个部门,新组建了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这次改革的形式主要是加强部门的宏观调控,合并横向部门、完善纵向结构。
可以说,此次的大部门体制改革,在实质上明晰了各部门间的职权关系、协调了部门间职能交叉的现象。
但汪玉凯教授认为,此次改革的整体效果并不高,走过场、走形式的居多,大的创新还是比较少。
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再次提及大部制,要求”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
[4]专家认为,这意味着新一轮的大部制改革将紧锣密鼓地开展。
2.2 大部制与我国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契合性2.2.1 高等教育体制与政府组织体制相类似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大部制改革,目的在于解决国务院各部门之间存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职权归属不明确的现象,树立部门间的权责关系。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与之相类似,各级政府、各级教育机构之间也存在职权交叠的现象,另外,中央政府与教育部、地方政府及相关教育管理机构之间管理权责也有待明晰。
可见,两者有待解决的问题相类似,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式对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并不是一定要仿效大部门体制改革的形式,毕竟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与教育体制在管理对象及职能等方面还存在的不同之处。
2.2.2 “大部制”与高校管理机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首先,“大部制”与学术本位取向内在一致。
高校的本质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学术组织,“大学制度化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灵活的制度安排来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从而在制度上保障人们的思想自由,使之消除思想和精神的顾忌,敢于突破常规甚至禁区,充分释放其学术创新的活力。
”[5]高校管理机构不应过多的干预学术事务,因此,建立适应学术组织的“大部制”管理机构是必然结果。
其次,“大部制”与精简效能要求内在一致。
精简是尽可能地减少高校管理机构,精干管理队伍,前提是保障工作的正常开展。
效能是办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
“大部制”要求高校精简机构和人员,并且依据管理目标梳理行政权力,使其提升管理效能。
3 大部制视角下我国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3.1 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现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对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中的权利构成与配置已做出了原则性的表达和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党委常委和校长、副校长由主管部门的党组织决定任命,其中党委常委必须在党内选举的基础上,由上级党组织任命;学校党委对学校干部有任命权,对重大事项有决定权,校长对行政、学术、教学、外事等工作有决定权。
”[6]然而,“重大事项”难以清晰界定,真正操作起来,还存在很大缺陷。
在我国高校中,学术委员是高校教学、科研的保障,主要由教师代表组成,具有为决策提供咨询和审议的作用。
教职工代表大会具有参政与监督的作用。
从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实践来看,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虽然适合我国国情,但仍存在较大缺陷,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3.2 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3.2.1 高校机构设置过多,机构膨胀建国以来,我国高校一直被视为政府机关的附属单位,政府的意志深入高校内部。
近年来,一些高校对内部组织结构进行了优化与重组,但其自身行政运作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仍具有行政色彩。
高校“目前,我国高校的行政组织机构(含党群系统)动辄达三四十个,点击吉林大学网站,从其首页“机构设置”栏目中,查到该校共有60个管理部门,其中党委职能部门14个,行政职能部门46个,行政人员数以千记。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查到北京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的管理部门结果分别为:28个和39个。
大学里普遍设有组织部、宣传部、房地产管理部(处)、基建工程部(处)、审计处、科技处等单位。
如果仅看这些机构,我们完全可能认为这不是一所高校。
”[7]有人形容如今的高校为“一级政府”:“校级领导一走廊,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部一操场。
”对于高校的机构设置,大部分人都认为应该精简高校机构,但提到自己所在的岗位时,却认为本部门地位重要,工作量还很大,反而需要增减编制。
这样恶性循环下去,行政人员反而有增无减。
行政管理队伍的不断扩张,带来了许多问题。
(1)经费问题。
以北京大学为例,28个行政机构,假设平均每个部门20人,机关干部就有560人,每人每年需要5万元开支,一年下来就是2800万,也就相当于500多名学生的学费(按每人5000元学费计算)。
巨额的行政开支使本来有限的教育经费受到严重挤压。
(2)效率低下问题。
部门之间职能交叉、职能重叠的现象直接影响了行政的效率。
“如近些年高校纷纷设立的发展规划处,如何与学校办公室和高等教育研究所划清职责权限,真正实现设立发展规划处的初衷便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8]3.2.2 行政权力为中心,学术主体地位缺失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并存着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
其中一方过于强大,则另一方将会被边缘化。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学术委员会”等各种审议学术事项的任务型组织形式,并明示或默示了其合法性。
即便如此,绝大部分仍然是由行政领导兼任或指派“学术机构”的组成人员,他们的职责也是按照党委等部门的“要求”进行的。
,这些人处于最基层部门,人微言轻。
因此,很少在教育与学术决策中发挥作用,有的官员甚至以教授的身份介入学术性组织,借助自身的行政地位和权力左右学术决策和评定、掌控学术资源,导致学术权力被弱化、被替代,学术性机构逐渐沦为行政机构的附属物,高校学术权力体系丧失其独立的地位和功能,最终影响到高校三大职能的正常发挥。
3.2.3 科层制模式、官本位思想严重目前,我国高校的管理结构设置、领导的任命及管理模式都是比照党政机构来建构,体现了严重的科层制模式。
同时,高校行政权力的泛化也导致了官本位思想的泛滥。
许多教师在官本位的刺激下,无心学术,甚至不惜牺牲学术道德去谋取权威,断送了自己的前途。
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封闭的高校,招聘教师,升迁提拔等,凡是都要靠人际关系,只对人不对事。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曾说:“高校己经成为一个官场,不仅有官场的结构,还有官场的文化,官场的行事方式。
整个的结构官僚化,所有的官员、干部、院系、所管理人员都变成了官员……”。
[9]3.2.4 党政界限模糊目前,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党委该如何领导,在管理实践中,主要依据高校的内部制度、机制和个人风格等。
这也导致了部分高校对党委与行政工作的分工认识模糊,按照领导个人的工作风格和惯例开展工作,如此形成了一党委为核心的管理运行模式,校长听命于政府,学校内部的呼声及意见非常微弱。
4 我国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的路径选择4.1 整合部门结构提高治理效率这要求我们做到:一是要对不同的职位进行细致的任务分类与职务分解,将服务与管理分开,避免互相推诿的现象发生,再此基础上,实行严格的定编、定岗、定员,做到一岗多事,因事设岗的人员编制计划。
使每个职工、每个部门都能发挥出最大效能;二是要合并职能相近的部门。
为了加大管理机构设置的概括性和综合性,及部门设置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可以根据情况将职能相近的部门进行合并,并重组出新的“大部门”,将服务型的机构从管理系统中剥离,没有必要保留的部门进行撤销;三是要重新拟定各部门机构的职权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