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合集下载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名作动,筑舍定居
名作动,命名
名作状,往东
名作状,从旁边
形作名,深度
名作动,识其本名,说明白
形作动,照明
谬,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
词类活用
非常
于是
至于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于是余有叹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请他,于是他来了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6
1、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 2、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古人求思之深
奇观常在险远
有志
有力
有物
尽吾志 无悔矣
余之所得
——议
翻译第四段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 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 思而慎取之也。
议力
议物






















精要得当、平实深刻、言简意丰
04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03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02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01
3、文笔简洁,语言凝炼
课堂练习
1、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距其院东五里 4、有泉侧出 5、入之甚寒,问其深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7、火尚足以明也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游褒禅山记》课件59张+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游褒禅山记》课件59张+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记游者甚众
后洞
窈、寒、深 记游者少
→悔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⑴ 前洞的 平旷 ——后洞的 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 甚众 ——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 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余所至”之 浅 —— “好游者”所至之 深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 欣喜 ——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 懊悔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 用是什么?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合作探究:
请你结合课文与自己的实际感受, 说说完成一件事需要那些条件,对于 成功的重要性.你认为哪个条件最为重 要?
“志” “力” “物”
词类活用
课堂练习
1、慧褒始舍于其址
名作动,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作动,命名
3、距其院东五里
名作状,往东
4、有泉侧出
名作状,从旁边
5、入之甚寒,问其深
形作名,深度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作动,说明白
7、火尚足以明也 形作动,照明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动用法,弄错,使…… 错。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
古今异义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不同寻常
非常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意外的事故
三年佐荒州 市有弃饿婴 崎岖山谷间 百室无一盈
由群牧判官后来知常州提点江东刑狱 进京担任度支判官。 这一过程初步完成了他的能力强化。
➢ “三不足”: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可法,

人言不足恤。
➢ 天象的变化不足为惧,祖宗的
规矩不一定效仿,人们的议论
也不需要担心。
王安石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固执,又 有一种超乎时代的思维方式,是一个非常 复杂而又具有某种人格魅力的人。他总是 给人一种积极的印象“虽千万人吾往矣”。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优秀 ppt课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优秀 ppt课件

后(1070年)拜相。
作。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9 ,
解题
• “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 记。
• 分为四类: 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
• 本朝人尚理 ——严羽《沧浪诗话》
• 利用游记进行说理
10
朗读课文,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褒bāo禅chán山 卒zú 庐冢 zhǒng 谬miù 窈yǎo然 怠dài 咎jiù 瑰guī怪 无物以相xiàng 之 慎shèn取 深父fǔ 今言“华(huā )”如“华(huá ) 实”之“华(huá )”者
34
整体感知
中心句——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 悔矣。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 慎取之
35
游山而有顿悟。先明古人观物,思之恒
在,往往有所得。借此将议论层层披露:人
生践行都必须有“志”,有“力”,有“物”
的帮助,做到“尽志无悔”;研究学问要
“深思慎取”。 感慨既发,瞬间纵横古今,
所悟哲理也就和盘托出。
(4)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 当 于“我”、“我们”、“自己”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 乐也”
43
2 语气词 (1)表示反问的语气 例:“其孰能讥之乎?” (2)表示测度、委婉的语气 例:“其皆出于此乎?” (3)表示希望、劝勉的语气 例:“吾其还也”
44
知识归纳 ——词类活用
1、慧褒始舍于其址名→动,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动,命名 3、有泉侧出 名→状,从侧面 4、入之甚寒,问其深 形→名,深 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形→动,走到尽头 6、则其见愈奇 动→名,见到的景象 7、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名,到达的人
问:这样说来,这观点是 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 “花山”被误传为“华山” 这两件事说的呢?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中心句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 深思而慎取之
空间方位图
研读课文
第一自然段
❖ 介绍褒禅山概况 ❖ 行文顺序
本名①→别名由来及证明②③ →华山洞名来由④→从仆碑 看出本名⑤→指出音谬⑥
重点字词
❖ 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东:名词作状语,往东 . ❖ 乃;副词,表判断,有“为、是”
明妃曲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桂枝香
金陵怀古
之意. 这里作“在”讲.
特殊句式
❖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
谬也. ❖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
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 “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一个句子 是一般判断句.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 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 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 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 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 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 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 庭遗曲.
背景知识
❖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 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 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 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 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 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 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 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 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 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 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游褒禅山记》课件[

《游褒禅山记》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演讲完毕,感谢聆听
WATCHING
THANKS FOR
演讲人姓名
背景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游褒禅山记》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古代散文的鉴赏能力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目的
《游褒禅山记》简介
王安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者在游览褒禅山时,因见山中景色秀美,洞穴幽深,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游记。
本文采用散文形式,笔触细腻,语言简练,寓意深刻。
对王安石的评价
王安石作为一位改革家,在游山过程中展现出的坚毅果敢、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肯定。他的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游山过程中,也贯穿于他的政治改革实践中。
01
对文中人物的评价和启示
章节五
文中景物描写技巧及作用
CHAPTER ONE
景物描写手法举例说明
对比烘托 文中通过对比不同景点的景象,烘托出褒禅山的独特之处,如将前洞与后洞的景象进行对比,突出了后洞的幽深和神秘。 细腻描绘 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山洞深处的景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拟人化手法 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山洞赋予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于未能尽兴游览的遗憾之情。
章节六
课后思考与拓展延伸
CHAPTER ONE
课后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梳理文章结构,概述各部分内容。 解析文章中的重点词句,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领悟其艺术魅力。
课后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探讨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启示意义。 【答案解析】 文章结构梳理:本文按照游览的顺序,先写未游之前的所见所闻,再写游历经过和感受,最后写游后的感慨和启示。

《游褒禅山记》课件21张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游褒禅山记》课件21张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 文体知识 • 1、记亭台楼阁: •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 2、记游: • 《石钟山记》《小石潭记》 • 3、记(事)物: • 《核舟记》
写作背景:
王安石34岁时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 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本 文。
预习检测:翻译下列句子
1、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 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2、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 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 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整体感知:
1、研读第一自然段,分析本段依次记述了什么?
名 寺 洞

2、作者看到“仆碑”想到了什么呢?
当理想照进现实,我们必须要抓住这道曙光,争当志气盎然、胸有成 竹的当代青年。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自我的提升,应当是我们这代 青年人致死不渝的奋斗目标。无志便寻志,无力便努力,无物便借物,而 最终,集志、力、物三者之势的我们,终将达到梦想的彼岸
立志、奋力、借物,以达险远之处
“有志者,事竟成。”我们从小便被灌输着这样的概念, 有志,所以心里 有火,眼底有光,知道为何而生,如何做正确有意义的事。怀着“生来绝非 溪流,要立于高山之巅。”让女孩们去往外面世界的“志”,“华坪女高” 校长张桂梅在与病魔抗争的痛苦中坚持自己的事业,在获得大量关注度后却 不止“志”,这才是时代楷模。反观有些人,在浮华俗世中忘记了、放下了 “志”,沉沦于虚幻的世界,最后大梦初醒,留下的尽是泡影。
他21岁考中进士步入官场,拥有主政地方近30年,曾两 次担任宰相,又两次被罢免的传奇人生。

《游褒禅山记》复习ppt课件

《游褒禅山记》复习ppt课件

10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幽暗昏惑,形作名,幽深昏暗、让人迷乱的地方]
[谬,使动用法,使……错,弄错。传,动作名,流传文字。名,名作动,称说, 说出]
11
(三)解释下列实词的意思 1 .得
此余之所得也 心得,收获 古人之于天地、……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能够 可以 2 .道 有碑仆道 路 何可胜道也哉 说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6
复习一:文章脉络
记叙
褒禅山命名的由来
游 (议论的基础)

游洞的经过


游华山洞的心得

议论
(记叙的深化)借仆碑抒发感慨


无尽 悔吾 矣志
而 不 能 至 者 ,
不 可 不 深 思 而 慎 取 之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7
复习二:归纳主题
本文把______和_游__山___两个不同治的学事物联系起来,借______的体验,说 明了处事、治学都要“________”和“________ ”的道理。
《游褒禅山记》复习
1
点击高考
(一)名句默写
1.(2012年湖南卷)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至焉,

,而人之所罕
2.(2011年天津卷)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
,亦不能至也。
3. (08年浙江)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_______。
4 . (08年湖南)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古:不同寻常、不平凡 今: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 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课件5: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课件5: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天变人言不足畏,变法图强有慧思。 新法恢恢宏略出,万机日理难解衣。 开宗立说兴新学,除却浮华存精实。 文章质朴尚有物,唯求实用能补世。 心地高洁能撑船,胸襟豁达拯苏子。 唐宋八家居其一,千古一相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当时他 33 岁,从 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此山。褒禅山, 在安徽含山县东北。王安石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该山 后,写成此文。4 年后(1058 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 改革政治。16 年后(1070 年)拜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 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 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 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 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 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 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 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 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 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吴趼人号 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 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 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 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 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 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 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 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 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 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 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 忠公。

课件《游褒禅山记》获奖PPT

课件《游褒禅山记》获奖PPT



文章思路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段:第记游二华段山洞:的经记过游。 华山洞的经过。
写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记叙)
操控光子蕊片的“魔术师”沈亦晨
拓“记展”是升一华第种—文—三体悟,段“尽有志:奏”记写、游游记洞、杂华记。山的心得。 年华正好第,无四悔段的奔:跑才借能仆让我碑们的抒生发命之感树枝慨繁。叶茂。
六 比较阅读
同样是山水游记,为什么《游褒禅山记》和《赤 壁赋》抒发的情感如此不同?
作品
作者 写作背景 写作特点
情感
《赤壁赋》 苏轼
仕途不顺 以文为赋 屡遭贬谪 写景 抒情
议论
身处逆境 乐观旷达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变法前夕 因事说理 踌躇满志 叙议结合
积极进取 尽志无悔
作业
王安石游览褒禅山有了自己的很多心得和 启示,我们生活中也一定有很多事物、很 多景致也触发了你很多的联想和感悟,请 将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即把课上分享游玩 的所得转述为文字)写成一篇不少于400 字的文章。
在生活与学习中多多地观察和思考,将 “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记。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理解作者“尽志无悔”与“深思慎取”的观点。 研发中国民营火箭的“85”后舒畅
文质兼美的东西写入文章,让通透的思 理解作者“尽志无悔”与“深思慎取”的观点。
分为四类: 并分享交流模拟游览的体会。
研发中国民营火箭的“85”后舒畅
写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记叙)
写景 抒情 议论
王安石游览褒禅山后“有所得”,我们生活中也一定有很多事物、很多景致也触发了你很多的联想和感悟。
有志无力 有志有力而无物 分为四类:

游褒禅山记 课件(共34张PPT)

游褒禅山记 课件(共34张PPT)

对比
悔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
疏通文意
这时
感慨 语气助词 观察
对于
在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
动作名,
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心得
表原因 因为 他们 探求 思考 深入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平坦 表并列,而
险阻
表转折 但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景,则至者少。而
奇丽 雄伟 珍贵奇特 不同寻常 古今异 象 形作名 险阻偏远的地方
探究文本
三个条件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个?
思考
“志”是最重要的条件,起决定作用。 1、作者在阐述“力”与“物”两个条件时,分别把
“有志”作为前提,再次强调了“志”。这就揭示了
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即先有志再有力还要有物,把
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一定的物质条件的重
要性依次排列,逻辑缜密。
2、“然力足以至焉…其孰能讥之乎?”作者通过对比“力足以至”
明确字音
华山 (huā) 春华秋实 (huá) 咎其欲出者(jiù) 于人为可讥(wéi) 庐冢 (zhǒng) 王回深父 (fǔ)
舍于其址(shè) 好游者 (hào) 瑰怪 (guī) 谬其传(miù)(chuán) 何可胜道也哉(shēng) 无物以相之(xiàng)
疏通文意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
者尽 ,吾 可志 以而 无不 悔能 矣至
不 可 不 深 思 而 慎

借仆碑抒发感慨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文章主旨
本文把_游__山___和_治__学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 起来,借__游__山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 要“__尽__吾__志__”和“深__思___慎__取_ ”的道理。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优秀课件PPT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优秀课件PPT
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3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4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
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 的作用是什么
第三自然段结构
古人求思之深
余 之



得 奇观常 有
在险远 力
尽吾志 无 悔矣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有志无力

有志有力而无物
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1直称 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3称官名、 爵名4称籍贯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 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宋仁宗登基第一年为至和元年古 代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 年次表示叫年号纪年法
山、碑 前洞:平旷有泉—夷以近游者众
记叙 洞 后洞:窈然甚寒—险以远至者少
王安石纪念馆江西临川
王安石塑像江西临川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
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庆历二年
1042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
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
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国家积弱贫
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
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
在神宗支持下开始推行变法措
入之愈深 → 进愈难 → 见愈奇
游洞
见少
游 褒
随怠者出所以
记少 悔:不得 乐少 极游之乐
禅 山
古人求思之深 有志
记 议论 奇观常在险远 有力 尽吾志无悔矣
有物
仆碑——深思而慎取
记叙 ——补叙同游者
作者游山似并不沉醉于山水风光而更 留意于事物原委先为华山正名顺势引出华 山洞是埋一伏笔考证花山看似多余却自有 一番用意是再着一点底墨

《游褒禅山记》课件3

《游褒禅山记》课件3

“以”的用法
介词,因为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连词,因为 由山以上五六里 表修饰的连词,“而”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表修饰的连词,“而” 夷以近,则游者众,险 表并列关系的连 以远,则至者少 词,“而” 无物以相之 连词,“用来”
“其”的用法 始舍于其址 它的,代褒禅山的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那,代褒禅埋葬的时间
(5)代词 其中的 例“不能名其一处”
2 语气副词 (1)表示反问的语气“难道” 例:“其孰能讥之乎?” (2)表示测度、委婉的语气“大概”“可能” 例:“其皆出于此乎?” (3)表示希望、商量、劝勉的语气“还是” 例:“吾其还也”
词类活用
1、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 禅” 3、距其院东五里 4、有泉侧出 5、入之甚寒,问其深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名者 7、火尚足以明也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名者
名作动,筑舍定居 名作动,命名 名作状,往东 名作状,从旁边 形作名,深度
名作动,识其本名, 说明白 形作动,照明 谬,使动用法,弄错, 使……错。传,动作名, 回上层 流传的文字
古今异义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不同寻常
非常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意外的事故
非常好 十分 于是余有叹焉 对于这种情况
距其院东五里
那,代慧空禅院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它,代华山洞 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 它的/它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它,代华山洞
问其深 它的,代后洞的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那些,代好游者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他们,代好游者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它,代后洞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它,代洞/那些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他们,代古人
作者介绍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55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55
“志” “力” “物”
练一练
知识归纳 ——词类活用
1、慧褒始舍于其址名→动,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动,命名 3、有泉侧出 名→状,从侧面 4、入之甚寒,问其深 形→名,深 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形→动,走到尽头 6、则其见愈奇 动→名,见到的景象 7、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名,到达的人
万言书,力主改革政治;16年 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
后(1070年)拜相。
作。
王安石在一生从政治学的道 路上就是这样坚忍不拔的前进的。 也正如此,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 世纪的改革家".
本文写于他34岁之时.文 章中所阐述的哲理也正是他在从政 道路上精神的体现.元祐元年 (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 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 “王文公”。
褒禅山也叫华山,由两山组成,东西走向,成条形。其 西原名华山,为慧空禅院的所在地。禅院东五里,为华 阳山,因其在华山之阳而得名,又名兰陵山。今统谓之 褒禅山。华阳山有前后二石洞,称华阳洞。其后洞为王 安石所游之洞。前后洞并不相通。进后洞,黑黝黝的, 窄处仅能容一人通过。后洞究竟有多深?通向何处?至 今还没有人走到底,得出答案。
慧空禅院
前洞

重点字词
• 侧: 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 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物。 • 至: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 • 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 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段二
游褒禅山
王 安 石 记 念 馆
荆公回步处
褒禅山:据安徽省据安徽省含山县县志记载,
1 代词 (1)人称代词 他 他们 它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人称代词 他的 他们的 它的 例:“问其深” (3)指示代词 那 那些 例:“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4)人称代词 活用为第一人称,我、自己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第三段:重点句子翻译
1.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 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 乎?
语句翻译
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 谓前洞也。 2、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 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6、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
得极夫游之乐也。
(2)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讲 例:“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3)第一人称,我、自己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指示代词,那、那些 例:“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2 副词 (1)表示反问的语气,可译为“难道”
例:“其孰能讥之乎?” (2)表示测度的语气,可译为“大概”
例:“其皆出于此乎?” (3)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希望”
例:汝其勿悲、吾其还也 (这里的“其”表示祈使语气, 同时带有商量的语气) (4)表期望语气,可译为“一定不要” 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 连词
用于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例:“其如是,孰能御之? ”
4 助词 ,无实义
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 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三段:重点词语
往往有得
心得,收获,名词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因为 / 并且,连词
夷以近…险以远 而,连词
古人之观于天地 观察,动词
非常之观
不平常 / 景观,名词
常在于险远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到达 / 帮助
至于幽暗昏惑 于人为可讥
形→名,让人迷乱的地方 他们 它”
代词 (2)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
(3)第一人称,我、自己 (4)指示代词,那、那些
其 副词
(1)表示反问的语气,可译为“难道” (2)用于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3)表示婉商语气,可译为“希望” (4)表期望语气,可译为“一定不要”
(1)用于并列的分句,表示选择,可译为“还是”、 “是……还是……”
游褒禅山记
作者简介
列宁称其为 “中国十一世 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 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 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 书”。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 书,提出变法主张,1070年任宰相,推 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 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 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 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 荆国公,故世称“荆公”。1086年司马 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实”之“华( huá)”者 3、盖音谬( miù)也 4、有穴窈( yǎo)然
5、则或咎(jiù )其欲出者 6、无物以相(xiànɡ)之 7、何可胜(shēnɡ)道也哉
8、王回深父( fǔ )
总结文言虚词“其”的用法
1 代词 (1)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他们、它”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然) 乃 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就)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分组合作
①词句翻译,(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 义词、词类活用、句式)
②概括内容。
第1、2组 第3、4组 第5、6组 第7、8组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五段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叙
连词 (2)用于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助词 ,无实义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大概,表推测) 盖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表原因)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如果,表假设) 有穴窈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然 然视其左右(然而,连词)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样,代词) 是进亦忧,既退忧,然则何时而乐也?(既然这样)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是,在)
在文学上为宋朝一大家。其散 文雄健峭拔,语言简练,是“唐 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答 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等。 其诗歌长于说理,精于修辞,也 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遒劲有力。如《明妃曲》 《北陂坡杏花》《泊船瓜洲》等。所作词不多,他 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字音
1、庐冢( zhǒnɡ ) 2、今言“华( huā)”如“华( huá)
归纳主题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 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 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走过年少轻狂的日子,母爱依然;走过风风雨雨
的岁月,故乡依然;多少次跌落与登顶,奋斗依
然……蓦然回首,山水依然,初心依然。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文章。
记游洞经过
前洞 后洞
平旷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记游洞后 所感
→悔
重点词语
有泉侧出 名→状,从旁边 有穴窈然 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
问其深 形→名,深度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形→动,到尽头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动→名,见到的景象 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名,到达的人 / 更 火尚足以明也 形→动,照明。 则或咎其欲出者 有人 / 责怪,埋怨
题目:
依然
要求: 1.内容具体生动,有真情实感;
2.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议
余之 所得
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奇观常在险远
有志 有力
尽志无悔
有物
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补叙同游者 以及作记的时间及作者。
课堂小结
本文把__游__山__和__治__学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 系起来,借_游__山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 学都要“_尽__吾__志___”和“深__思__慎__取__ ”的道 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