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常州历史文化——对常州地名由来研究
精彩纷呈的常州地名
精彩纷呈的常州地名作为一个自小在常州长大的人,我可以说对自己的家乡十分了解。
无论是其历史,还是著名人物,又或者是其他一些方面,都有所涉及。
这次的历史课题研究,我选择了常州地名,因为这里面的内容很丰富,既包含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也有常州的地方文化十分值得研究。
由于时间原因,未深入研究,只能概括介绍一下。
既然要说常州地名,那一定要先介绍一下常州的情况。
初中地理曾经学过:常州,周称延陵邑,秦置延陵县,汉为毗陵郡,晋改晋陵郡,隋曰常州,历来为府治所在。
在东晋以及南朝时期常州分别置南兰陵郡、南东莞郡、南东海郡、南琅琊等郡,留下当时中原移民于此的历史痕迹。
元称常州路,明初为常春府,不久复称常州府。
至清常州府乃领武进、阳湖、无锡、金匮、江阴、宜兴、荆溪、靖江八县。
民国时期废常州府存武进县,1949年共和国成立,常州为江苏省辖市。
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常州的人文历史十分丰富。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发生在常州历史上的、曾经轰动一时的事件,除了在一些历史史料典籍中有所记载、或在民间口头传承外,作为最具有直接纪念意义的,能流传至今的、最直观的恐怕就是地名了。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最能直接地保存和反映常州的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的,就是常州的地名。
常州的地名很有特色,主要和历史有关。
就举道路名称为例,上海的道路名称有很多都是用城市名命名的,比如厦门路、宁波路、南京路、汉口路、九江路等等,而常州几乎没有这样命名的,如荆川路,是纪念英雄唐荆川的;清凉路,因清凉寺得名;怀德路,与旧时城门有关;关河路,就是因为河流……因此,仅从道路名这一个方面就很容易可以看出,常州的地名里蕴含着这一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在里面。
常州的地名总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与历史上名人胜迹有关常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千百年来人文荟萃,名家辈出,并留下许多精彩的历史事件或趣闻逸事。
随着社会不断的变迁就逐渐沦为了民间传闻,汇集到地名上使地名的附加含义就愈加深厚,为此常州留下许多与历史名人有关的地名和名胜古迹。
常州地名及由来
常州青果巷明代万历年之前,时京杭大运河流经常州旧城南部,自今文亨桥、毗陵驿遗址,入西水关,借东、西下塘的市河,最后穿东坡公园奔东。
东下塘北岸有条小巷,因运船舶如梭,商贾云集,渐渐成为南北果品的集散地。
沿岸俯视巷,触目皆各类果品店肆,故称"千果巷"。
许是太直欠雅,后遂衍名"青果巷"。
1581年,常州知府穆炜下令重拓运河,形成如今大运河环绕城南的格局。
东下塘顿然冷落,巷内的商贾豪户、果店货铺纷纷迁徒,生意日渐萧条。
经济的衰败无形中又化福音,书香人家贪这儿氛围静谧绝喧,环境清秀临水,便纷纷寻此围墙扩院,营宅建楼,数百年来,竟书风盈巷,墨香飘河。
青果巷隐伏闹市喧街身畔,尤其城中路至和平南路段,依然披裹往昔风尘,青砖小瓦,高墙深院,一色明清风格。
巷北,大多为旧时的书香门第,官宦富家,翰墨芬芳,书卷气浓,院套院,宅连宅。
其间穿插不少室内备弄,狭窄幽深,寻步之中,犹如迷陷八卦阵,形成典型的江南民居群落。
巷南则多为普通民居,进深约20多米,夜夜枕河而眠。
城河极幽,仅宽10多米,稀有桨楫橹稿打扰。
不管春流秋水,总是悠悠地行,静静地淌。
居民推窗见波,绿树婆娑相映,颇蕴诗情画意。
数百年来,青果巷许是淡了商业味,浓了书卷气,仅长数百米的小巷,明清两代居然走出进士近百名。
清乾隆十年状元钱维城无疑是小巷进士中的骄子,可他的文名则远逊于明嘉靖八年进士唐顺之。
他号荆川,与王慎中、归有光并称"嘉靖三大家",是明代著名文学流派"唐宋派"的首领之一,晚年又率军抗击倭寇,屡立战功。
唐家人丁兴旺,共有贞和、礼和、松健等八堂散布小巷。
不晓是否巧合,与唐顺之出生地仅数墙之隔的八桂堂天香楼,却诞生了另一位属于中国革命的才子。
1899年年1月29日,就在二层小楼,中国新文化的先驱瞿秋白开始了他人生的旅程。
国际知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家居小巷东端,一幢回字形转楼,虽灰颜色黯,趋呈衷败,却仍可寻当年的不凡气派。
常州这些老地名的由来,每个名字都有一段故事!你知道几个?
常州这些老地名的由来,每个名字都有一段故事!你知道几个?地名如人名,一个名字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特色,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渊源与意义。
老地名更是如此,不仅见证着城市的历史变迁,还是一笔珍贵的人文财富。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看看,常州老地名背后都有怎样的故事……双桂坊起源:双桂坊,位于南城厢,东起打索巷,西至南大街。
此处原为“来贤坊”,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寓居此处的宋维、宋绛两兄弟同时考中进士,县令宋蟾建牌坊上书“来贤”坊。
到宋嘉佑元年(1056年),丁宗臣、丁宝臣兄弟俩又同登甲科,更名为“双桂坊”,取“蟾宫折桂”之意。
现在:双桂坊历古以来是本邑饮食业的特色街巷,现在仍是如此。
在双桂坊,可以品尝到银丝面、三鲜馄饨、加蟹小笼包等常州名小吃。
早科坊起源:早科坊,位于西瀛里与织机坊(西大街)之间。
南宋宝佑元年(1253年),此处有一霍超龙者,取得少年省试第一,弱冠又中进士,职受翰林院待诏,理宗皇帝命常州郡守建早科坊第,以示少年早成。
从此街由坊得名,沿用至今。
附近旧有“二贤祠”,系纪念苏东坡、杨龟山专祠,原为城南书院。
现在:早科坊附近的吾悦国际广场、莱蒙时代是常州的时尚潮流聚集地。
正素巷起源:正素巷,南起青果巷,北至东门内直街。
宋代《隐逸传》载,北宋治平四年,寓居于此的张举中进士,朝廷多次征召,坚辞不就,自愿闭门读书,奉养亲人,造福一方。
张举居此四十年,校注书典万卷,受到苏轼等人称道。
卒后,道行声闻乡里,朝廷赐谥“正素”,在此建正素坊,巷由此得名。
现在:主要是居民居住地,附近有常州购物中心、常州二院等。
本乡本土觅渡桥起源:觅渡桥,始建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由常州知府李嵩建造。
初名舜宜桥,因桥北有舜宜巷而得名,俗名灭渡桥,跨子城河。
民国十年(1921年)为方便行人车辆通行,改单孔石拱桥为条式板桥。
桥南接织机坊,有圈门右通早科坊,左连杨柳巷,桥西为西门小水关,桥北庙沿河通舜宜巷、茅司徒巷、柏花楼等。
现在:桥北建于光绪卅一年(1905年)的冠英小学堂,至今还沿用觅渡桥小学的名称。
历史常州,文化路名的研究
历史常州,文化路名的研究时间:2012-2013学年班级:高二(6)班指导老师:杨乐课题成员:崔宇鸿张珊张潮杰陆芸婷骆元王珮李鸣钱婷赵淮迁周礼贤王嘉敏高蕾马昊赵雪徐漪高贤培钱旦妮缪胤吉芮晶鑫一、确定课题:课题名称:历史常州,文化路名的研究指导老师:杨乐课题成员:崔宇鸿张珊张潮杰陆芸婷骆元王珮赵雪徐漪李鸣钱婷赵淮迁周礼贤王嘉敏高蕾马昊高贤培钱旦妮缪胤吉芮晶鑫班级:高二(6)班时间:2012-2013学年课题背景简要说明:常州是一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古今人文荟萃。
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条条阔路就地卷起。
有路,便有名称,还记得那些从前遗留下来的历史道路吗?还记得那些路名的由来吗?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常州历史,了解常州的变化,我们展开了这个研究可行性分析:1.这个课题与我校学生和大部分常州市民有关,所以调查起来既方便又有意义。
2.这个课题贴近市民生活也与大家息息相关,研究起来不会很麻烦,大家也比较感兴趣。
课题研究目的:通过调查研究,可以与大家一起了解常州历史文化为路名的学问,意义等方面有更深入的研究并对一些发扬和继承方面做出贡献,同时通过此次研究可以锻炼大家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主导课程:历史相关课程:语文,信息技术,摄影二、活动过程:1、收集资料:常州路名概况:路名是人们赋予宇宙中特定地理实体的代号具有一定地域性, 是“城市名片”和形象塑造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一个城市的广义文化水平和品位,体现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深浅和现代化意识强弱。
具有代表性和说服性.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踏在我们脚下的路记载了城市过去经历的风风雨雨,也是千百年来沧桑岁月的见证,时代的印记,研究历史文化路名可以让我们子孙后代牢记历史,了解常州文化古韵,挖掘了城市自身资源,充分利用了常州自身的历史,民族,文化资源.也使我们更好的通晓自己生活的城市.通过这次研究历史文化路名我们常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脉络和常州人民数典记祖的优秀文化传统。
寻访常州历史文化——对常州地名由来研究教学文案
三、人文地理与地名
• 常州文风蔚然,每年高考升学率在江苏省历年数 第一,全市人均购书量连续七年全国第一。教育
使常州历代人文荟萃,名家辈出,这里先后出了 15位皇帝、9名状元、1546名进士,56名常州藉两 院院士。涌现出一批杰出人物,如大家耳熟能详
的瞿秋白、恽代英、张太雷、刘海粟、华罗庚、
李公朴、盛宣怀、赵元任、吴祖光等。龚自珍曾
一、地名分布 二、地理环境与地名 三、人文地理与地名
四、地名保护
目录
一、地名分布
研究地名的分布,首先要揭 开地名的文字伪装,即辨淮之间有很多村庄叫舍,反映开发初期的 只是一个小房舍。舍在吴语区俗写作厍(晏殊第七 子注(下同):如吴江有北厍镇),《广韵》为始 夜切,应读sa,江淮方言的泰(州)如(皋)片的 舍今读sa。邻近泰州、兴化的高邮水乡有很多厦, 读sa,不是大厦,其实就是舍(注:高邮农村,× 家厦的村庄名非常多),因为高邮在江淮方言的淮 扬片,淮扬片把舍读作sei或xi,所以听到高邮东乡 里下河地区的sa(舍),就记作厦了。同样,在北 边的滨海县,sei(舍)有时被误写为同音的社,比 如清代治河书籍中黄河(今废黄河)边的陈家社应 该是陈家舍。因为睢宁、宿迁、邳州、赣榆等淮北 州县实行乡社制,所以诱人犯错。
• 我们知道文化有核心区和外围区,地名区也一样。有 些看来只分布于特定区域的地名,实际分布范围要超 过那个核心地区。比如有学者认为泾、浜局限于太湖 以东、长江口以南、杭州湾以北水网密集地带,长江 以北完全没有以泾、浜为名之地。实际上,江北的滨 海县有河浜,淮安、盐城有泾口,宝应有泾河浜(注 :又,海门东南部有汲浜镇)。其他很多江南特色的 地名在江北都有,比如:作为河流的港,遍布于江苏 的江淮之间;以常州为分布中心的墅,江北的阜宁有 郭墅,高邮有邱墅阁,江都有戚墅庙。吴语区的地名 在外围分布一般不越过淮河,这是江南为核心的地名 影响北界。所以地名区的划分不但要注意核心区,还 要考察外围区。江北的少数江南特色地名可能是江南 移民带入的,也可能是历史时期此类地名群退化后的 残迹。
江苏常州的由来
江苏常州的由来数据内容仅供参考学习江苏常州地处江苏省南部,东濒太湖,南与安徽交界,北襟长江。
常州在先秦地理著作《禹贡》中为扬州之域。
商末,周太公长子太伯奔吴,设都城于梅里,自号“勾吴”,常州时属勾吴古国。
迄至春秋,常州始有见于史籍的名称——延陵。
那么,延陵缘何得名?一说源于“绵延的丘陵”。
常州域郊虽属水乡平野,但南、西、北三面,小丘相连,故名。
一说源于季札受封于此而得名。
《春秋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子使札来聘。
吴称其子何也?善使延陵季子,故进之也。
”有人以此为据,认为地以人名。
但细味这句话,地因人而名的理由似不充分。
而据《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春秋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
”似乎季札获封前,此地已名延陵。
因延陵之名历史久远,究竟先有延陵,还是因季札封于此后得名延陵,已不可考。
但有一点是明白的,常州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大约就始于季札封于延陵之后。
季札是吴太伯之后,吴王寿梦的第四子,自幼聪明能干,父王及兄长都想让位于他,而他固辞不受,并愿弃室而耕。
周灵王二十五年(前547),封季札于延陵,称延陵季子。
他讲仁德,保名声,司马迁称他是“仁心,慕义无穷”、“闳览博物”的君子。
常州民间至今还流传“延陵世泽,让国家风”的春联以对其表示敬意和怀念。
战国时期,延陵先后属越和楚。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王嬴政并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始置延陵县,属会稽郡。
延陵之名沿用了三百多年。
西汉高祖二年(前205)改为毗陵,“毗”意为相连,与“延”义相近。
仍属会稽郡。
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篡权,他望文生义,大改地名,反其道而行之,改毗陵为毗坛。
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复改为毗陵。
三国时,置毗陵典农校尉,治所在毗陵。
西晋太康二年(281)省毗陵典农校尉,置毗陵郡,此为毗陵设郡之始,属扬州。
西晋永嘉五年(311),因将毗陵郡封给东海王越的世子毗为食邑,为避其讳,改毗陵为晋陵,仍属扬州。
常州3200年历史的由来
常州3200年历史的由来常州3200年历史的由来发布时间:2011-05-09 来源:虞建安臧秀娟对于常州的历史,《常州市志?总述》记述:“常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从春秋时代命名‘延陵’以来,已有2500多年历史,被誉为‘八邑名都’、‘中吴要辅’”。
但常州自古被认为是吴文化的一部分,从泰伯奔吴计起,吴文化的历史当有3000多年。
同为吴文化一部分的无锡,在《无锡市志?序》中便记有:“自商末泰伯定居梅里、开发江南起,无锡的文明史已有3000多年”。
那么常州的历史究竟有多长时间呢?《常州市志?总述》的描述是否矛盾或者错误呢?要解释这一疑问,首先需要回答的是,常州是不是吴文化的一部分,是否应该以泰伯奔吴为常州历史的起源。
其次,“泰伯奔吴”与“延陵封邑”的标准是否存在矛盾。
一、吴文化与常州吴文化,即吴地区域文化,泛指吴地自有人类至今的各种物质的、精神的文化创造。
吴地区域范围,一般指长江三角洲地带,形象地说,即以太湖为躯体,上海、南京作首尾,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嘉兴、湖州为节肢的一个区域。
一般认为,吴文化的中心区域是指紧靠太湖的苏锡常地区(即苏南)。
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证据证明,常州历来便是吴文化的中心区域,是泰伯属地。
早期吴地文化的考古遗存。
吴文化源远流长。
考古发掘证实,约1万年前,太湖东山的三山岛上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这是太湖流域吴地文化核心地区目前发现的最早人类活动的遗存。
在旧石器文化时期,吴地及其周边地区已经是人类活动的集中区域,人类活动范围大致分布在苏皖浙丘陵山区及长江两岸。
距今1万年后-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人类活动由丘陵山区转向河谷、湖地等低地平原、沼泽地区,开始稳定的聚落定居生活。
常州圩墩、武进青龙的潘家塘等文化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具有新石器文化特征,距今约6000年,大概相当于马家浜文化晚期。
良渚文化以太湖为中心,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从出土文物分析,良渚文化墓葬地点以武进最多,出土的琮璧(古代祭祀天地的礼器)数目以寺墩为最突出,且琢磨精致。
常州历史溯源
常州历史溯源常州地处太湖流域,经济富庶,文化昌盛,教育发达,人才荟萃,是一个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江南文化古城。
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常州先民就在此生息繁衍,与太湖流域其他地区的先民一起创造了光辉灿烂、独树一帜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为缔造中华民族辉煌的古代文化作出了贡献。
常州地区,古属吴地。
公元前547年,吴王寿梦之子季札受封此地,建邑立邦,始称延陵,并有过毗陵、毗坛、晋陵、长春、武进、常州等名称。
自西晋,迄今的1700余年间,常州始终是郡治或府治的所在地。
清雍正二年(1724年)常州府始辖武进、阳湖、无锡、金匮、宜兴、荆溪、江阴、靖江八县,故有“八邑名都”之称。
人类发祥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古生物学家,在溧阳上黄镇水母山,发现包括1500多颗牙齿在内的哺乳动物化石近万块,测定时间距今约4500万年。
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中华曙猿”。
“中华曙猿”是地球上高级灵长类动物的祖先,它的生长时代比非洲高级灵长类,要提前800万到1000万年。
中华曙猿的发现,证明了中国上黄是人类祖先的发祥地。
史前文化常州地区的人类活动史和文明史的源头,可追溯到约5000年前。
常州市戚墅堰区的圩墩,是常州地区先民活动的区域和常州文明的发祥地。
这是一处典型的马家浜文化遗存。
同时,它又是一处典型的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址。
当时自圩墩文化2000余年后,常州地区进入了典型的农耕文明社会。
在距今约3000年时,常州地区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得到了巨大的改进,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人们的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原始社会已经基本瓦解。
春秋文明夏商周三代至先秦,常州地区的文明与中原地区同步发展,目前国内最古老、最完整的春秋时期城市遗址――淹城,就位于常州南郊。
淹城遗址,是确定的现今中国奴隶制时代城市遗存,也是常州古文明史的见证。
淹城的形制比较独特,在现存的古代城市中堪称绝无仅有。
它利用江南水系丰富的特点,巧妙地用三道河水圈起了三道城池,并筑城墙以拒来敌,保证了自己部落的安全。
常州渊源历史
常州渊源历史第一篇:常州渊源历史常州文脉被现代行政区域划分的支离破碎月华如水,夜色阑珊。
今晚的月色真美。
这个时候,正好在读张戬炜的《旧时月色》,一看书的名字,就生出几跟欢喜。
在常州住了数十年的我,自认对常州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很多常州的风物,在我的少年时代,就已经变成历史,进了档案馆,进了人们那封存的记忆,对我而言,那只是人们偶尔口头上谈及的断片,对这座生我养我的城市没有感性认识的我,想要捕捉那一点点残存的常州文脉,怕是力不从心的。
近年来,本地报纸上多了对老常州的记忆,那些属于那个时代的回忆,现在出现在我们这些读者的眼前。
不过,那多是个人的感怀,而能一气呵成,同时又娓娓道来叙述旧常州府的往事,这样的文章和书,还是很少。
那些或者已经在史书里,或者尚在那些老人们的心里的往事,需要钩沉,而张兄就做了件大好事,他把这些碎珠串起来,如同在历史的天空下闪烁出灿烂光芒的常州府文化。
现在的常州,仅占了旧常州府1/5的地方,即武进这一块,而其他几个旧的属县,现在由于行政区划的变更,都和常州脱离了,而武进的西来桥,马山等乡镇,现在也没了,常州被割头断足,地脉断了,文脉也为之一蹶不振。
有回看到某个帖子,大意说是旧常州府的文脉大部分被无锡继承了,理由是无锡现在管辖三个旧属常州府的县市,时空变幻,人物更迭,风流不再,只留下荒草野蔓,给人以黍离之感,幸而有张兄重拾府城旧家山河,于文化常州的残垣断壁间,支撑起一片新的天地,也可以说是承继了原常州府的荣光,风云咸淡,星聚星散,此地留下的风流,尚不至被雨打风吹去。
但是影像只是在纸面上记载了那当时的宇宙,而现实中,作为危房处理掉的常州特色住宅,甚至是名人故居,寺庙,那些传承着,曾经传承着常州的人文历史的载体,都在现代化的口号中灰飞烟灭,后人如果没有前人的指引,哪会知道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厚重的历史?旧时的月色值得我们想念,但那只是梦,而张兄的这本书,作为文史小品也好,作为旧闻轶事也好,都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品味那与城市共呼吸的感觉。
常州老城区古地名考结题报告
常州老城区古地名考结题报告一、课题背景常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从有文字记载的“季子让国”迁居延陵算起,已有二千五百余年历史了。
坊、巷、溪、桥分布全城,各有来历含义,这些老地名记录了沧桑巨变的历史,铭刻着常州人独特的乡土风俗,包含着一方水土悠久而多彩的文化内涵。
它是常州先民留给子孙后代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继承这份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二、课题现状我们对常州古城区老地名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收集并整理了详细的相关资料,并经大家讨论后提出了一些不太成熟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三、活动主要过程与内容我们组同学成立了研究探讨常州老地名的学习小组,由刘老师担任指导老师,推选姚俊为组长,共同探究常州一些典型的老地名的来历,并根据这些老地名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存在价值提出有效的保存和利用方法。
带着这个研究目的,我们首先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查阅了大量资料。
大家分工合作,对重要资料进行了摘录、复印,并分类整理。
通过查阅和抄录这些资料,大家学到了许多有关常州文化、历史、地理等的知识,特别是了解到许多有价值的常州老地名的情况。
在查阅学习资料的同时,我们还重点考察了怀德路、西瀛里、青果巷、和平路、延陵东路、五角场南路、关河路、早科坊、杨柳巷、南大街、公园路、化龙巷、东西横街、博爱路、健身路、人民公园、红梅公园等地,并随机走访了十几位市民。
这些活动让我们大开眼界,对常州老地名的今昔有了更直观、更全面的了解。
经过采访市民、考察遗迹、查阅资料,我们得知,常州老地名的由来大致有以下几种:1、以城垣、城濠命名位于广化门外的广化桥、广化街,青山门外的青山桥,德安门外的德安桥、德安街,外子城外的迎春桥,内子城外的玉带桥、玉带路,以及关河路、水门桥等,均以城垣、城濠命名,反映了“中吴要辅、八邑名都”的历史风貌。
2、以战争遗迹和驻军营地取名自宋元以来,常州经历了多次激烈战争,曾遭到金兵焚烧,数百年来虽已时过境迁,却留下了一些地名、遗迹让后人凭吊。
寻访常州历史文化——对常州地名由来研究分析
3.城市地理对地名的影响
• 南京作为一个政治中心,周围和军事有关的地名很 多,比如市郊很多门是明朝外郭城的城门。扬州城 东南旧有头桥、红桥、高桥、大桥、吴桥、砖桥、 霍桥、施桥、黄桥、谢桥十个乡镇,淮安城东南有 车桥、仇桥、平桥、席桥、季桥、朱桥六个镇,这 么多以桥而名的镇集中在淮、扬二城东南不是偶然 的。在干旱地区和水太多的苏州,很少有很多以桥 为名的镇。水稍多的淮扬地区小县城周围也不会有 ,因为那里经济不怎么发达:所以只有在淮、扬二 城周围才会有这么多以桥而名的镇。
还有以神化传说得名的地名,如化龙巷、升 仙弄、凤冠弄、石柱弄等。有以数字排列为名的 如头条弄、二条弄、四美里、十八间等;有以姓 氏为名的如庄家场、胡家场、艾家场、郑家场、 周家巷、陆家巷、许家村等四五十处。在常州市 郊的506个自然村中以姓氏冠名的村占90%以上
2. 经济地理对地名的影响
• (1)产业地理。 • 吴必虎做过苏北平原墩、垛的分布图,据图可知 ,墩集中在盐城地区,垛集中在旧泰州地区,墩 最初是海边盐民住的高土台,垛是湖中农民住的 高土台。又如1942年从上海转移到阜宁县的文学 家阿英发现南通地区的市镇(注:这里的镇指的 是历史上自然形成的集镇,而非今天经过撤并后 的建制镇)明显比西面的如皋县、泰县、泰兴县 多(见阿英《敌后日记》1942年6月5日,江苏人 民出版社,1982年),这是因为南通的商业向来 比如皋发达。
再看常州: 依据地形,地势得名的地名,有牛角尖、马蹄巷、三角场、 五角场、高墩子、高头村、高墩湾、低坝头、黄泥坝等。 有许多的地名以方位得名,如东、西、南、北大街,五角场 东、西、北路,关河东、中、西路,劳动东、中、西路, 怀德南、中、北路,和平南、北路,浦前东、西、北路, 延陵东、西路,东、西横街,东、西下塘,西、南、北城 脚,大、中、小马园巷,大、小火弄,前、后湾,前、后 北岸,上、中、下街等。此类以方位定名的地名市区有七 八十处。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常州地名的研究》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常州地名的研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调查地名的由来,感受“巷”、“路”、“桥”的区别;了解地名背后的传说故事、时代背景、风土地貌、名人思想等;根据街名由来创作地名文化牌。
2.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收集常州市的地名,深入研究地名的由来,引导学生主动关心身边的事,关注社会生活;提高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从中感受家乡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通过地名研究,了解其中蕴藏的文化,感受常州的发展变化,展望美好未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1.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地名的由来,学会综合运用各种收集信息的方法。
2.通过地名调查学习生活中的语文,感受中国常州的历史文化。
【教学难点】1.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解决研究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地名研究了解中国常州的历史和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之情。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1)收集常州市有典型特点的地名,了解地名的由来,写成关于“地名由来”的调查日记;(2)自制的地名小书签;(3)卡纸、彩笔。
2.教师准备:自制课件、青果巷介绍等。
【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双桂坊这个地方吗?双桂坊原来叫季子坊,旧址在现在的老干部活动中心,原来那儿还有个季子庙呢。
在宋代时出了宋氏兄弟二人,双双考中进士,几十年后,又有丁氏二兄弟高中进士,官府就把地名改为双桂坊。
看,地名记录着历史,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收集、研究地名也是件有趣的学习活动呢。
二、汇报常州地名研究情况,学会收集信息的方法。
(一)汇报一共收集多少地名。
1.请一个小组说说收集的地名个数。
(1)鼓励本组收集地名个数最多的学生。
师:你目前创造了你们组最高的纪录!(2)鼓励刷新纪录的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师:还有没有同学能从数量上超过他?2.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收集到的各个地名。
让大家看看,你不仅收集得多,而且书写得整齐美观,花了许多心思吧。
3.汇报地名。
常州地名与重大历史事件【精品文档-doc】
常州地名与重大历史事件延陵路是现今常州最宽阔、最通畅的东西干线。
它的命名是1987年通过有奖征名活动而择定的。
延陵,作为常历史上的第一个名称,具有永久的纪念意义。
那是公元前547年,吴王余祭封其弟季札于延陵,从此常州就有了第一个地名。
以延陵命名,是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意蕴的。
王守沿、临川里、古村三处地名,都来源于常州人民英勇的抗元史实。
南宋德 元年(1275年),元兵大举南侵,元军统帅左丞相伯颜率20万兵丁围攻常州,而守城的只有2万多没有作战经验的义军和数千宋军。
这座被伯颜讥称为"纸城"的孤城人民,忍饥挨饿,浴血奋战,坚守达半年之久,终因寡不敌众,粮尽城破。
守军大部战死。
都统王安节在战斗中阵亡于西水关附近,遗体埋葬于此,时人哀亡,名其地名为王守沿,以示纪念。
后来,他的四世孙王伯 (明正统年间举人)与弟来常守墓,住县衙前,死后附葬在王安节墓旁。
因王安节、王伯 均为江西临川人,故后人将王伯 与其弟住处称为临川里。
古村又名十八家村,元军攻破常州城后,愤恨常州人民宁死不屈,坚持抗元斗争,使元军三易主帅、遭受重大损伤,元军因此烧杀抢掠,屠杀人民。
据传,全城仅有7人逃出,幸免于死,后这些幸存者聚居于此,仅18户,故称十八家村,又名古村,意为劫后仅存之古老村庄。
后来,民族英雄文天祥战败,被押送北上,途经常州时,作《常州》诗,有"山河千里在,烟火一家无,壮甚睢阳守,冤哉马邑屠"之句,他在这首诗的序中说:"常州古睢阳都也,北兵愤其坚守,杀戳无遗种,死者皆忠义之鬼,哀哉!"表达了他对常州人民的崇敬和对元兵屠城暴行的义愤。
西瀛里之名,缘于明代大将汤和驻兵于此,称为西营。
后因经常失火,认为"营"字头上有两把火。
故改"营"为"瀛",瀛字旁有水以克火之意。
常州的坊名与科举中国历史上推行的科举制度,为历代封建王朝选取人才、举贤任能,巩固统治起过很大作用。
常州历史文化介绍
常州历史概况
常州是一座具有两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的文 化古城,底蕴深厚。公元前547年的春秋时期, 建邑立邦,始称延陵。别名龙城,系春秋时期吴 王寿梦的第四子季扎的封邑。秦代置县。城名多 次更迭为毗陵、毗坛、晋陵、兰陵、常州、南兰 陵、尝州、武进等。“常州”之名始于隋,此前 称“郡”,此后至宋称“州”,元称“路”,明 、清称“府”,均有辖县。1953年1月常州市定 为省辖市。
常州历史文化遗产——淹城
淹城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中心城区湖塘镇大坝 行政村,占地一千亩,考古确认为春秋时期所筑。淹城古称 “奄”国,建于春秋晚期,距今有2500余年的历史,学界 较权威的说法为古奄国是由山东曲阜一支殷商后裔来此建立, 后水源充分,地方县志改为“淹” 。
淹城是我国目前春秋晚期城池遗存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 座古城遗址。从里向外,它由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 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组成。这种筑城形制在中国的城 市建筑史上,可谓举世无双、绝无仅有。因为当时的城,大 多为一城一河,少数是两城一河或两城两河,而三城三河, 在国内仅此一家。பைடு நூலகம்城,呈方形,周长500米;内城,呈方 形,周长1500米;外城,呈不规则椭圆形,周长2500米。 另外,淹城外城河的外侧还有一道外城廓,周长3500米。 淹城东西长850米,南北宽750米,总面积约65万平方米。
常州西瀛门城墙
西瀛门明城墙景色
常州梳篦
梳篦,又称栉,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是 江苏省常州市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古 代汉族妇女常把精美的蓖箕插在发髻上当作发饰。 梳篦制作是精湛的汉族技艺,用料精良,制作过 程颇为讲究。制作梳篦的主要材料为毛竹、木材、 兽骨等。 制篦业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始祖是陈七子,常 州篦梳其制作技艺形成于魏晋时期,至今已有 1600多年的历史。常州梳篦声名之盛,在于选材 严格,工艺独特,制作精良。篦箕和木梳从原料 到成品,分别需经过72道半和28道工序方可完成。 常州梳篦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单位为常州梳篦厂。
常州的历史沿革
常州的历史沿革常州的历史地理沿革人文学院历史0811 0820501114 周婷[摘要]:从周朝开始,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变化,常州这块土地的名字从延陵邑开始不断变迁,直到建国之后确定为常州;它的境域也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改变。
这块土地上的历史文化遗产经历了各朝各代文化雅客的不断书写,最后写成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历史遗迹。
[关键字]:常州;沿革;历史地理常州是一座具有两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底蕴深厚。
早在公元前547年的春秋时期,此地就建邑立邦,始称延陵。
此后,常州地名几经改变,境域也产生了较大的变迁,原辖境域今有划入他市县者,本属他境者,今又划归市辖。
常州位居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处于长三角中心地带,与上海、省会南京等距相望,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苏锡常都市圈。
春秋末期(前547年),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开始了长达2500多年有准确纪年和确切地名的历史。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改称毗陵。
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改置毗陵郡。
自此,常州历朝均为郡、州、路、府治所,曾有过延陵、毗陵、毗坛、晋陵、长春、尝州、武进等名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始有常州之称。
于1949年设市。
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行政区,以及两个新区,新北高新区和武进高新区。
常州,周称延陵邑,秦置延陵县,汉为毗陵郡,晋改晋陵郡,隋曰常州,历来为府治所在。
在东晋以及南朝时期常州分别置南兰陵郡、南东莞郡、南东海郡、南琅琊等郡,留下当时中原移民于此的历史痕迹。
元称常州路,明初为常春府,不久复称常州府。
为避明光宗朱常洛讳,常州府一度改为尝州府。
至清常州府乃领武进、阳湖、无锡、金匮、江阴、宜兴、荆溪、靖江八县。
民国时期废常州府存武进县,1949 年共和国成立,常州为江苏省辖市。
常州地名的历史沿革大概课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延陵。
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子季札为避让王位躬耕于舜过山(今武进郑陆东);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吴王徐祭遂封季札于延陵。
追溯龙城历史,感悟中国文化
常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从泰伯奔吴计起,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经有3200多年。
常州历史上第一个见于史籍的名称是“延陵”,春秋时期吴王梦寿第四子季札受封于此。
从春秋时期命名延陵以来,常州拥有准确纪年和确切地名的历史已有2500多年,被誉为“八邑名都”“中吴要辅”。
自古以来常州就称“龙城”,常州市人大代表薛焕炳在考证中发现,历史上明确写常州是中华龙城的古诗词有16首,《韩非子》中首次记载延陵为龙城。
常州历史文化悠久灿烂,有着距今近3000年的、我国目前西周到春秋时期保存下来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古城池——淹城遗址,还有距今约2500多年的、吴王夫差开凿的大运河的最古老的河段,古城、古河孕育了常州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里有被称为“常州人文始祖”的延陵季子,抗倭英雄唐荆川,代表常州红色文化精神的“常州三杰”——瞿秋白、恽代英、张太雷,“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爱国实业家刘国钧等一大批历史名人。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常州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我校开发了《龙城史话》乡土课程,并以社团活动的形式开展。
下面,笔者主要结合实践谈谈如何通过《龙城史话》乡土课程内容的选择来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现状通过对我校总校和分校的全体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社会上宣传比较多的内容比较了解,如“常州的人文始祖你知道是谁吗?”,有75.8%的学生都能正确选择季札。
反之,对社会上宣传不是很多的内容了解甚少,如“常州之名是何时开始出现的?”,能正确选择“隋朝”的学生只占36.3%。
而对“你对常州历史文化是否感兴趣”这一问题,选择“很感兴趣”和“感兴趣”的学生达到了850人,占参与调查人数的近90%。
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常州传统文化有着较高的认同感,普遍兴趣较大,但由于了解渠道比较狭窄,学生对常州传统文化的实际了解程度比较低。
二、《龙城史话》乡土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原则(一)乡土课程内容开发主体的多元性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
常州地名典故一览双桂坊是与科举制度相关的最古老的地名北宋
常州地名典故一览双桂坊是与科举制度相关的最古老的地名。
北宋乾隆五年(967年),在此居住的宋维、宋降兄弟,同登进士第,常州官府令改“来贤坊”以纪其事。
无独有偶,北宋景幼元年(1034年),又是在此居住的丁宗臣、丁宝臣兄弟同科中进士,更名双桂坊,取双双蟾宫折桂之意。
双桂坊东起晋陵中路,西至南大街,全长399米,是饮食业较集中的街巷,市政协、市工商联、市老干部活动室等在此驻地,在宋代,双桂坊还是与乡同级的行政区划之一。
椿桂坊东起元丰桥、西至琢初桥,全长520米,市区古老地名之一。
北宋1103年,居住在此的张彦直及其子张守,父子同榜高中,登进士第。
六年后,张宰、张宦、张宇三兄弟又同科中进士。
父子五人金榜题名,乡里甚感荣耀。
常州太守在此建坊旌表,取“灵桂丹桂”之意命名椿桂坊。
历代相沿,至今800余年。
早科坊原名灶窠巷,南宋1253年,霍端友六世孙霍超龙荣登进士第,是年霍超龙年仅18岁,少年高中。
皇帝宋理宗喜其年少有为,命郡守将此巷改名早科坊,至今700余年。
世科坊来源于“世科第”牌坊。
该牌坊是庄氏家族为光祖耀祖建于清康熙27年(1688年)。
庄氏是常州的望族,族中为官者、中举者颇多,名声极盛。
“世科第”的意思就是世世代代有人登科及第。
牌坊上记有庄氏104名有功名的成员姓名。
在“世科第”牌坊附近,还有一座“兄弟翰林坊”,亦为庄氏所建。
世科坊名沿用至今300余年。
正素巷南起青果巷,北至延陵路,全长415米。
北宋治平4年(1067年)寓居此处的张举中进士后,不愿去朝廷做官,闭门谢客,醉心读书,家有藏书数万卷,一一阅读,亲手校核,颇多的论著,为当时文翰楷模。
大臣们(包括苏东坡在内)屡次推荐于朝廷,宋神宗、宋哲宗两代皇帝先后受以州学教授、秘书郎等职务,均坚持不出,致力治学。
年益高,德益勋,望益重。
至宋徽宗时赐号正素处士,常州太守为其建立正素坊,巷名因此而来。
半山亭此处原为后河沿岸。
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王安石(号半山)任常州知州,兴修水利,关心百姓疾苦。
常州地名源流考
常州地名源流考摘要:常州境域,《禹贡》列为扬州之域。
商代属于淮夷活动之地,周初为勾吴辖地。
春秋为吴邑,为季札(季子)所居之封邑。
作为封邑政区地名,历有古文献所载。
境域内历史文化深厚。
今择其要作地名考释。
关键词:延陵;毗陵;晋陵;常州地名源流考常州境域,《禹贡》列为扬州之域。
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活动繁衍。
商代属于淮夷活动之地,周初为勾吴辖地。
作为封邑政区地名,历有延陵、毗陵、毗坛、晋陵、长春、常州、武进之称,[[1]]皆有历史文化可考。
今择其要作地名考释。
延陵,古邑名。
后为春秋吴邑,为季札(季子)所居之封邑。
《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2]]《汉书·地理志上·会稽郡》:“毗陵,季札所居,江在北,东入海,扬州川。
莽曰毗坛。
”《后汉书·郡国志四·吴郡》也载其事,并注引《越绝书》云:“县南域,古淹地(注:今常州市武进区淹城遗址)。
上湖中冢者,季子冢也,名延陵墟。
”延陵,何以为名?延,源于康矦簋(西周初青铜器)。
古今文中有近20种释义,其本义为长、久之意。
《书·召诰》:“我不敢知曰,不其延。
”《韩非子·十过》:“延颈而鸣,舒翼而舞。
”《说文·延部》:“延,长行也。
”皆释为此义。
陵,大土石山。
《国语·其语》:“陆、阜、陵、墐、井、田、畴均,则民不憾。
”《诗经·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皆释为此义。
延陵,以“延绵山陵”之意为名。
延陵邑,当为勾吴古邑,得名当在季子封邑之前。
其得名于何时,难以稽考。
最初很可能是姬周章继位称吴国君主之时,所设置军事邑。
周章,生卒年不知,姬姓,名周章。
《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载:吴太伯死后,无子,弟伯雍立,是为吴仲雍。
周章为吴仲雍曾孙,叔达之子,周朝诸候国吴国第五任国君。
周武王灭商,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做吴君,使就地封其为吴国国君;又封周章之弟虞仲为虞候(今山西平陆县境内),史称虞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青果巷位于常州老城区中部偏南地段,东至和平 路琢初桥,西面直通商业中心南大街,南面是护 城河。
篦箕巷位于城西古运河北岸,从明朝正德十四年起(1519年),毗
陵驿即设于此,毗陵驿是古时供传递公文 的差役和官员途径本地时歇 宿、换马的住所。清乾隆年间,毗陵驿也被称为皇华馆。接官亭叫做 皇华亭,亭前的码头叫做大码头,现在可看到大码头牌坊、皇华亭, 亭内的毗陵驿石碑以及古运河畔的大码头。
•
旧常州武进、无锡、宜兴、江阴为中心地区有很 多地名带墅字,往西的丹阳、江宁越来越少,苏 州也很少(注:江宁、栖霞一带尚有桦墅、大里 墅、宋墅等村庄名,苏州仅保留了浒墅关镇,以 及越溪附近的蠡墅)。墅的本义是农舍,引申为 别墅。北宋徐铉《稽神录》卷一《李诚》:“江 南军使苏建雄,有别墅在毗陵,恒使人李诚来往 检视。乙卯岁六月,诚自墅中回,至句容县西。 ”说明苏建雄住在江宁府(今南京),有别墅在 常州,他之所以到常州建别墅,可能是离南京较 近的缘故,这可能是常州多墅的初始原因。
3.城市地理对地名的影响
• 南京作为一个政治中心,周围和军事有关的地名很 多,比如市郊很多门是明朝外郭城的城门。扬州城 东南旧有头桥、红桥、高桥、大桥、吴桥、砖桥、 霍桥、施桥、黄桥、谢桥十个乡镇,淮安城东南有 车桥、仇桥、平桥、席桥、季桥、朱桥六个镇,这 么多以桥而名的镇集中在淮、扬二城东南不是偶然 的。在干旱地区和水太多的苏州,很少有很多以桥 为名的镇。水稍多的淮扬地区小县城周围也不会有 ,因为那里经济不怎么发达:所以只有在淮、扬二 城周围才会有这么多以桥而名的镇。
• 常州为江南水乡,河渠纵横,桥梁众多。许多地 名以河渠桥梁得名。诸如:关河路、三宝浜路、 龙游路、大圩沟、新河滩、池塘沿、小河沿、沟 浜头、采菱路、青龙路、梅港巷、前北岸、后北 岸、长沟弄、横沟弄、西庙沟、白云渡、乌衣浜 、太平桥路、万福路、玉带路、吊桥路、怀德路 、青山路、罗汉路、芦墅路、虹桥湾、锁地区有很多村庄名字带野、空 田(注:泰兴黄桥镇附近有野屋,泰州有野徐镇 ,姜堰有野杨、野朱、野庄等村庄,如皋袁桥镇 附近有小空田,下原镇附近有王家空田等),这 是否说明这里现在很空旷呢?相反,两泰地区是 江苏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根据1993年《泰兴县 志》第五章《区、乡(镇)简况》,以野、空田 为名的村子建立时间最晚,在这之前确实很荒凉 ,但是人口迅速增长,使得荒野都兴建为村。野 、空田在如皋也有。
寻访常州历史文化
——常州地名由来研究
前 言
常州,别称龙城,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文字记载的古城,也是中 国新兴的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她位于江苏省南部,北倚长江,南濒太 湖,与上海、南京等距相望,有着十分优越的区位交通,水陆空交通 便利。常州现辖5个行政区、2个县级市,人口380多万,全市总面积 4375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864平方公里,2002年就已经形成了建设 特大城市的基本框架。因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所以气候温和湿润, 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5摄氏度左右,是个典型的鱼米之乡。得天 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它自古就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的美誉, 也使它成为长江三角洲上的一颗明珠。
• (2)地区经济差异对地名的影响。 • 江苏的淮北、淮南、江南是三个经济层次,钱大 昕(注:钱大昕,清中期诗人、史学家,江苏嘉 定(今属上海)人)在宝应县泛光湖边感叹:“ 行到淮南胜淮北,草房渐少瓦房多。”(《潜研 堂诗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61页) 正是淮北地区主要住草房,所以瓦房(瓦屋)有 了指示作用。新沂、淮阴、滨海、阜宁有瓦房庄 ,沛县、淮安、盱眙、金湖、宝应有瓦屋庄。江 南很少用瓦房作地名,因为那里都是瓦房。
再看常州: 依据地形,地势得名的地名,有牛角尖、马蹄巷、三角场、 五角场、高墩子、高头村、高墩湾、低坝头、黄泥坝等。 有许多的地名以方位得名,如东、西、南、北大街,五角场 东、西、北路,关河东、中、西路,劳动东、中、西路, 怀德南、中、北路,和平南、北路,浦前东、西、北路, 延陵东、西路,东、西横街,东、西下塘,西、南、北城 脚,大、中、小马园巷,大、小火弄,前、后湾,前、后 北岸,上、中、下街等。此类以方位定名的地名市区有七 八十处。
1. 百姓、习俗、 文化对地名的影响
常州是文化古城,人文荟萃之地。许多地名 以历史名人或史迹得名。诸如十子街、正素 巷、周线巷、荆川路、雪洞巷、王守沿 、 半山亭、临川里、百花楼、书卷弄、赵家园、 唐家湾、盛家湾、孙府弄、久思弄、陈渡桥、 民元里等。还有以出资修路、建桥之人命名 的如留芳路、琢初桥、椿庭桥、世丰桥、润 芝桥、广成桥等。
还有以神化传说得名的地名,如化龙巷、升 仙弄、凤冠弄、石柱弄等。有以数字排列为名的 如头条弄、二条弄、四美里、十八间等;有以姓 氏为名的如庄家场、胡家场、艾家场、郑家场、 周家巷、陆家巷、许家村等四五十处。在常州市 郊的506个自然村中以姓氏冠名的村占90%以上
2. 经济地理对地名的影响
• (1)产业地理。 • 吴必虎做过苏北平原墩、垛的分布图,据图可知 ,墩集中在盐城地区,垛集中在旧泰州地区,墩 最初是海边盐民住的高土台,垛是湖中农民住的 高土台。又如1942年从上海转移到阜宁县的文学 家阿英发现南通地区的市镇(注:这里的镇指的 是历史上自然形成的集镇,而非今天经过撤并后 的建制镇)明显比西面的如皋县、泰县、泰兴县 多(见阿英《敌后日记》1942年6月5日,江苏人 民出版社,1982年),这是因为南通的商业向来 比如皋发达。
• 有以相关地物的名称得名的地名。如大仓路、西 仓路、东仓桥路等是因当地有府、县的仓廒而得 名;红梅路、公园路、因傍公园而得名;体育路 、健身路因体育场而得名;黄石墙(匠)弄因弄 内原有黄色石墙而得名;红壁弄因原常州府文庙 有红照壁而得名;还有因宾馆尔有迎宾路,因邮 电局而有邮电路,因民丰场而有民丰路等。
• 常州历来商业、手工业比较繁荣,有许多地名为 证。如青果巷、蔬菜弄、鲜鱼巷、惠商弄、米市 河、豆市河、缸行街、马山埠、当店弄、浴室弄 、伞店弄、石灰弄、炒米浜、木匠街、木梳路、 蓖箕巷、织机坊、打索巷、铁市巷、斛樘巷、麻 巷、硝皮尖、竹行弄、爆仗弄等。 • 以动植物名得名的地名的有东、西狮子巷、金鱼 弄,鹤园弄、蛤蜊滩、杨柳巷、荷花池、桑园村 、大树头、茭蒲巷、花椒园、柏树头等。
目 录
一、地名分布
二、地理环境与地名
三、人文地理与地名
四、地名保护
一、地名分布
研究地名的分布,首先要揭 开地名的文字伪装,即辨明同义异字 和同字异义。
•
比如在江淮之间有很多村庄叫舍,反映开发初期的 只是一个小房舍。舍在吴语区俗写作厍(晏殊第七 子注(下同):如吴江有北厍镇),《广韵》为始 夜切,应读sa,江淮方言的泰(州)如(皋)片的 舍今读sa。邻近泰州、兴化的高邮水乡有很多厦, 读sa,不是大厦,其实就是舍(注:高邮农村,× 家厦的村庄名非常多),因为高邮在江淮方言的淮 扬片,淮扬片把舍读作sei或xi,所以听到高邮东乡 里下河地区的sa(舍),就记作厦了。同样,在北 边的滨海县,sei(舍)有时被误写为同音的社,比 如清代治河书籍中黄河(今废黄河)边的陈家社应 该是陈家舍。因为睢宁、宿迁、邳州、赣榆等淮北 州县实行乡社制,所以诱人犯错。
椿桂坊,位于新坊桥东,元丰桥西。据《武阳志余》记 载,北宋时寓居于此的张彦直(官太傅)有四子相继登科 ,常州郡守徐申,取五代时五子登科的“灵椿丹桂”典故 ,在巷内建造“椿桂坊”以贺,街因此得名。
• 有以祥词得名的地名。千百年来,人们盼望吉祥 如意,福寿延年,安居乐业。把这种愿望定为地 名以图吉利。如东升路、和平路、振祥路、长生 路、成全巷、兴隆巷、仁寿里、百安里、济美里 、留余里、日新街、光明巷、博爱路等。
•
有些地名分布区是中间消失,保留两头。比如墟 ,现在作为地名多见于长江以南,但是淮北的涟 水、沭阳、连云港一带也有不少,比如沭阳有高 墟、连云港有墟沟,《雍正安东县志》记载安东 县(今涟水县)有瓦墟、张墟、石墟、团墟、桑 园墟。江淮之间古代有柴墟镇(在今泰州市口岸 镇),但是今天则几乎没有一个墟。
据清代光绪年间《武进阳湖志》记载,北宋乾德5年(967年), 居住此地的宋维、宋绛两兄弟同时考中进士,常州官府建造牌坊以示 庆祝,命名“来贤坊”。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居住此街的丁宗 臣、丁宝臣两兄弟又同科高中进士 ,地方官府便将“来贤坊”更名 为“双桂坊”,寓示“双双蟾宫折桂”之意,自此双桂坊名声大振, 至今已978年。
三、人文地理与地名
• 常州文风蔚然,每年高考升学率在江苏省历年数 第一,全市人均购书量连续七年全国第一。教育 使常州历代人文荟萃,名家辈出,这里先后出了 15位皇帝、9名状元、1546名进士,56名常州藉两 院院士。涌现出一批杰出人物,如大家耳熟能详 的瞿秋白、恽代英、张太雷、刘海粟、华罗庚、 李公朴、盛宣怀、赵元任、吴祖光等。龚自珍曾 赞叹说:“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 ”千年的文明沉淀下来众多的名胜古迹,吸引着 古今中外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来观光浏览。如清 朝的康乾二帝六次南巡都是必游常州,一代文豪 苏东坡更是顾盼流连,最后终老于此。
•
我们知道文化有核心区和外围区,地名区也一样。有 些看来只分布于特定区域的地名,实际分布范围要超 过那个核心地区。比如有学者认为泾、浜局限于太湖 以东、长江口以南、杭州湾以北水网密集地带,长江 以北完全没有以泾、浜为名之地。实际上,江北的滨 海县有河浜,淮安、盐城有泾口,宝应有泾河浜(注 :又,海门东南部有汲浜镇)。其他很多江南特色的 地名在江北都有,比如:作为河流的港,遍布于江苏 的江淮之间;以常州为分布中心的墅,江北的阜宁有 郭墅,高邮有邱墅阁,江都有戚墅庙。吴语区的地名 在外围分布一般不越过淮河,这是江南为核心的地名 影响北界。所以地名区的划分不但要注意核心区,还 要考察外围区。江北的少数江南特色地名可能是江南 移民带入的,也可能是历史时期此类地名群退化后的 残迹。
十子街,东起娑罗巷,西至化龙巷,其街名来自于北宋文学家邹浩家 世。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邹浩归居常州,称“道乡先生”,其祖邹霖 之父元庆生有十子,其中三人中进士,邹霖是第十子。子孙遍及常州,一 门科第不绝,为纪念邹家迁常始祖,将其居住地称为十子街,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