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7篇】《登鹳雀楼》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具体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生:(朗诵古诗)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二、讲授新知1、初读感知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

生:(自由读古诗)2、检查读的效果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

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2)易读错字音:入、日。

(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

(电脑屏幕显示生字)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

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

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优秀5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优秀5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优秀5篇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其独特的诗性智慧成为不朽之作,传诵千古。

作为鹳雀楼的实体,有几人能见,有几人能登,有几人能知,楼之享有大名和王之涣的这首诗是分不开的。

如下是可爱的编辑为家人们找到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

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

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

而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较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解释每个字:登,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

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较多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

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

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登鹳雀楼教案1

登鹳雀楼教案1

登鹳雀楼教案关于登鹳雀楼教案汇总六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就难以避开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鹳雀楼教案篇1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育创新思维。

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纳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爱好,《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

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培育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乐观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教具准备:挂图、画纸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你能朗诵一首吗?2、你们知道吗?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叫王之涣,他有一首诗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楼之后,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这首诗《登鹳雀楼》。

(师出示板书,并解题)3、(师范读)边听边想: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二、新课讲授(一)、课前感知:(出示挂图)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学习第一行诗句1、轻读,边读边看插图,看看哪个词的意思表示图上的景色,想想什么意思?2、“日”:太阳。

“尽”:完了。

天上的那一轮红日是夕阳还是朝阳?从哪看出?3、“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意思?(师带读、自读、指读、齐读)学习第二行诗句1、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2、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生仿照)3、把这气势通过读表现出来。

课文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六、教学资源拓展
(1)与《登鹳雀楼》相关的其他古诗: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等,让学生对比阅读,感受不同古诗的魅力。
(2)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其他作品:如《凉州词》、《登飞来峰》等,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诗人及其创作风格。
(3)鹳雀楼的历史文化背景: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
(2)理解诗意:部分学生对古诗的意境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和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文化传承:部分学生对古诗的背景和作者了解不足,需要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和讲解。
(4)审美鉴赏:部分学生对古诗的意境美感受不足,需要教师通过具体赏析和引导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能力。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学生可能对登高望远的美好寓意和爱国情怀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行深入讲解和引导。
(3)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登高望远为主题的诗歌,可以参考《登鹳雀楼》的格式和意境。这个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文学素养。
(4)古诗鉴赏:选择一首唐代古诗,进行鉴赏和分析,要求学生写出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通过这个作业,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作业反馈:
(1)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作业进行评价,指出读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把握得当,并给出改进建议。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精选19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精选19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精选19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篇1一、学习目标1、学习8个生字,理解诗中生字的意思,学写生字“雀”。

2、落实本课生字词,借助图片理解“白日”、“依”、“鹳雀”等词语。

了解即“入海流”是“流入海”,“千里目”是“目千里”。

了解古诗对仗的特点。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4、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1、借助诗句体会傍晚黄河的壮观景象。

2、借助古诗体会“站得高,看的远”的道理。

3、默写古诗。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出示小鸟图和象形文字“隹”。

同学们“隹”是一个象形字,单人旁就像鸟儿的翅膀,里面就像鸟儿的身体(借助“住”识记)隹指短尾巴的鸟,在隹的都上加上“小”(竖钩变成竖)读que,也是指短尾巴的鸟。

能给“雀”组个词吗?2、出示鹳雀图,这就是鹳雀,谁来读它的名字?3、(课件示鹳雀楼图)由于很久以前,鹳雀这种鸟经常喜欢停在山西的一座楼阁上休息,人们就把这座楼称为“鹳雀楼”。

示“楼”词,齐读。

4、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的。

直到唐代,有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楼之一。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吧!3、诗的名字就叫登鹳雀楼,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一)初读古诗正音1、请同学打开书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读,指名读,正音)提醒“更”是后鼻音。

(二)识记生字1、同学们,这些红色的生字你认识吗?你能记住哪个字?(指名说)(三)理解词义、诗句的意思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将你的理解和疑问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小学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小学一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在理解古诗诗句的基础上,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一、引入:1、直接揭示课题《登鹳雀楼》(板书)2、解题:简介作者。

(板书:王之涣)释题。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

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

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

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

(将学生引入诗境)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只有1个要求认的字“鹳”,1个要求写的字“雀”。

(1)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读古诗,正音。

2、理解诗句意思。

学生默读诗句,结合书上注释,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

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1)小组讨论、交流。

(2)质疑、解疑,重点理解目:看。

欲:想要。

穷:尽。

(3)看课件理解。

(4)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

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轮圆日连着延绵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5)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6)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7)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如果我们想要看的更远,就必须登的.更高,因为登高才能望远,在这里诗人也告诉了我们:要想得到好的收获,就必须付出更多更大的努力,大家说对吗?来让我们再一次读这两句,把它深深的刻在我们的心中吧!)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登鹳雀楼》 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 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这首诗。

2、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字词和诗句的含义,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壮丽景色。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掌握诗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书写和运用。

2、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所展现的意境,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讲解法:对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想象法: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4、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哲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鹳雀楼的图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鹳雀楼的历史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是否曾经去过类似的高楼或景点,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2、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出生字词,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正音。

3、理解诗意讲解诗中的生字词,如“鹳雀”“依”“尽”“欲”“穷”等。

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所展现的景象,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4、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登上鹳雀楼时的心情,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重点分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让学生讨论其中所蕴含的哲理,体会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5、朗读背诵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检查,如小组背诵、个人背诵等。

6、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其他描写名胜古迹的诗歌,进行交流和分享。

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如何不断进取,追求更高的目标。

7、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重点和难点。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并欣赏王之涣的诗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学会通过诗歌欣赏,提升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登鹳雀楼》的诗意和背景。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王之涣的诗歌创作风格。

2. 教学难点: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诗歌意境的深入领会。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登鹳雀楼》的诗意和背景。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

2. 学生准备:预习《登鹳雀楼》。

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

激发学生对《登鹳雀楼》的学习兴趣。

2.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正确朗读《登鹳雀楼》。

鼓励学生进行背诵练习。

3. 诗文解析:分析诗文内容,解释生僻字词的含义。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诗歌欣赏:讨论王之涣的诗歌创作风格。

引导学生欣赏和品味《登鹳雀楼》的艺术特色。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登鹳雀楼》的背诵。

选择一首王之涣的其他诗歌进行阅读和简要解析。

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进行评价。

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

六、教学延伸活动:1. 图片展示:教师展示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歌中所描述的景色。

引导学生联系诗歌内容,描述图片中的景色和氛围。

2. 绘画创作:邀请学生根据《登鹳雀楼》的意境进行绘画创作。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画笔表达出自己对诗歌的感受。

七、课堂小结:1. 回顾诗歌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登鹳雀楼》的诗意和背景。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和感悟。

2. 强调诗歌欣赏的重要性:教师强调诗歌欣赏对语文素养的提升作用。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和欣赏诗歌,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6篇)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6篇)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6篇)《登鹳雀楼》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会读会写6个生字,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诗句内容,回答课后问题。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是难点。

课前准备挂图、生字卡片、CAI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并解释题目,激发兴趣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

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

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

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

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

二、教师范读教师一边读,一边演示电脑课件(画面:诗人正站在黄河边的鹳雀楼上观看景色,太阳渐渐地落下山去。

)三、学生轻声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四、指导学习生字1.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书生字,带领学生读音、组词。

2.学生书空练习。

说说记生字的方法。

教师重点指导:楼:lóu,读边音。

“木”字作偏旁时,捺要写成点。

入:rù,独体字,两笔。

注意和“人”区别开。

穷:qióng,三拼音,上下结构,写时不要少写宝盖头下面的撇和点。

目:mù,全包围结构,要和“日”字区别开。

更:gèng,读后鼻音。

独体结构。

有7笔。

层:céng,读平舌音,后鼻音。

五、课堂练习1.组词:人日入目2.在练习本上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一、复习齐读课文。

二、导读课文,适时演示电脑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大意1.指名学生朗读后,逐行导读。

2.指名试读试讲后,教师精讲点拨:第一句:白日:此处指傍晚的太阳。

依:挨着,靠着。

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

尽:完。

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

王之涣《登鹳雀楼》教案案例

王之涣《登鹳雀楼》教案案例

王之涣《登鹳雀楼》教案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认识作者王之涣。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提升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登鹳雀楼》诗意的理解与感悟。

3. 朗读与背诵的训练。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与理解。

2. 对《登鹳雀楼》诗意深入的理解与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生字词、图片等。

2. 准备《登鹳雀楼》的全文打印稿,每人一份。

3.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进行拓展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幅画,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王之涣及其《登鹳雀楼》的背景。

2. 朗读与认读(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美。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词,解释生字词的意思。

3. 诗意解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分析诗的意境和主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

4. 朗读与背诵(1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背诵,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理解。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将《登鹳雀楼》背诵给家长听,并家长签字确认。

六、教学延伸(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景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七、课堂实践(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将《登鹳雀楼》的意境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4篇)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4篇)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4篇)《登鹳雀楼》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案教学设计好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1出示生字楼依尽人欲穷2引导用生字组词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依(依靠依依依山傍水)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入(进入入门出入)穷(穷尽贫穷穷苦)3教学字形/article/(1)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欲:楼:三、课堂练习1读一读,再抄写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2根据句意说出诗句(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4)再登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白日依山尽,景(看)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理(想)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案篇二教学内容:九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会认11个生字。

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会认11个生字。

会写6个字。

2、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道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古诗录音、有关古诗的资料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言激趣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进行古诗背诵比赛,看一看谁的古诗背得又多又好,是“诗王”,好不好。

2、当学生背到《登鹳雀楼》时,教师引言导入,板书课题。

(出示CAI课件)这天,当诗人王之焕来到了黄河边上的鹳雀楼,登楼远望,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在脚步下,黄河波涛汹涌,奔腾入海,非常壮丽。

这时,诗人王之焕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9、《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通用8篇)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通用8篇)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 词语。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通用8篇) 篇2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 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字词课件)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 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 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 ,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 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 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 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 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 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 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根据教学内容教 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 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登鹳雀楼》 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 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这首诗。

2、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字词和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壮丽景色。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景象。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1)领悟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意境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著名楼阁的图片,如黄鹤楼、滕王阁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是否知道鹳雀楼,以及对它的了解。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以及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心境。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诗句讲解(1)逐句讲解诗中的字词,如“白日”“依”“尽”“欲”“穷”“更”等。

(2)结合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想象出夕阳西下、黄河奔腾的壮观景象。

5、诗歌赏析(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之美,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所展现的宏大场景。

(2)分析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探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蕴含的哲理。

6、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带着感情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2)通过小组比赛、个人展示等方式,鼓励学生背诵诗歌。

7、拓展延伸(1)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登高望远的经历,以及当时的感受。

(2)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像诗人一样,不断追求进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8、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诗歌的意思、情感和哲理。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9、布置作业(1)默写《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5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5篇

过渡:是啊!想看到更远的景象就再登上一层楼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登高 望远的道理。(板书:登高望远)
四,朗读成诵,演一演,背一背 1,同学们,请看书上的插图(多媒体课件放映并配音:日落西山,晚霞满 天,滔滔的黄河水东流而去,多么壮丽的景象!) 过渡: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象,此时,你们想不想像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 2,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先小组读,再个别打扮成小诗人表演读。) 过渡:真不错,多像一位小诗人呀!读到这里,会背这首诗吗谁来试一试。 3,学生背诵(个别背,男,女生打擂台,齐背等形式) 五,注重积累,扩展延伸 课件出示:王之涣写的《凉州词》,让学生读一读,回家背一背,并收集有 关王之涣的其它诗。
充分体现新理念呢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1—6 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 文 160 篇(段)。各年级对古诗的学习要求也不同。一,二年级的古诗教学只 要求读读背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堪称盛唐佳作的《登鹳雀楼》被北师大版一册教材编入第八单元,作为阅读 内容。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之涣所著,写了诗人登高远望祖国山河的壮观,表达 了诗人豁达开朗的情怀。教学时,我根据年段要求和低年级学生爱读爱背,记忆 力强的特点,进行灵活处理教材,重点放在读读背背,学习生字,写字上。在理 解诗句时采用以读代讲,以画促读的教法。一改逐句,逐词讲解翻译的传统教法。 注重创设情境,再现画中景,体现画中情,让孩子们在美的景物中,感受古诗的 语言美。本课设计力求体现快乐学习,自主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3.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读古诗,(自由读、互读、指名读、赛读、配乐读) 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4.指导学生想象画面景象,背诵古诗。 (四)作业。 有韵味地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生字,培养兴趣。 1.出示生字卡片:白、日、目、人、入、千。 2.读准字音:这些字中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 3.记住字形,你会其中的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用形象记忆法记“日”, 先让学生认识“日”最早的写法“☉”;熟字记忆法;“日”字加撇就是白,“日” 中加横就是“目”,“十”上加撇就是“千”。 4.指导书写: ①弄清笔顺: 白: 日: 目: 人:丿人

古诗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优秀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让学生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让学生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三、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歌内容和教学要点。

相关背景资料,用于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课前准备:教师应提前熟悉诗歌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准备相关的教学问题和讨论题目。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歌《登鹳雀楼》及其作者王之涣。

4.2 诗歌讲解: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结合相关背景资料,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4.3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掌握。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强调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

5.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六、教学活动设计6.1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4)纸质材料:提供相关的古诗文选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阅读,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5)评价工具: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评价、学生自评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评价,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为教学提供反馈。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登鹳雀楼》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5. 请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自己对《登鹳雀楼》的理解和朗读技巧。
例题型及答案:
1. 请用自己的话解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思。
答案:这句话描绘了太阳依傍着山峦即将落下的景象,黄河之水流入大海中去。
2. 请解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寓意着人们应当不断努力,追求更高的境界。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以上拓展阅读材料,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等途径,了解唐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更多相关的古诗文。
7. 请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自己对《登鹳雀楼》的理解和朗读技巧。
8. 请学生进行诗歌翻译比赛,将《登鹳雀楼》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义。
9. 请学生进行诗歌欣赏与创作比赛,展示自己对《登鹳雀楼》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10. 请学生进行诗歌知识问答比赛,测试自己对《登鹳雀楼》及相关古诗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强调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重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4篇)

《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4篇)

《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4篇)《登鹳雀楼》篇1一、教材分析: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这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思。

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图片与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诗的`意境“情感与态度”目标: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人胸襟的宽大,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article/四、教具准备:挂图,词卡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英英学古诗》中,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吗?(静夜诗)2、集体背诵。

问:诗的作者是谁?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17、登鹳雀楼,齐读课题。

4、解题:“登”:登上。

“鹳雀”:一种鸟。

“鹳雀楼”:楼名。

“登鹳雀楼”:登上鹳雀楼。

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5、介绍鹳雀楼及写诗背景。

鹳雀,一种鸟儿,形状像鹳。

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因常有鹳雀楼留在上面休息,人们就给这座楼取了这个名字。

楼高三层,是唐代游览胜地。

`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黄河水冲没。

二、初读课文1、出示课文内容2、借助拼音自读古诗三、理解诗句1、学习一二行(1)出示课文挂图,设置情景:一天傍晚,诗人登上鹳雀楼,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出示:A、“依”有三个意思:靠、依靠;按照;顺从“白日依山尽“中的”依“是什么意思?(2)在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白日) 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靠着连绵不断的青山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语是“靠着”的意思?(依)引导学生理解“尽”的意思。

唐诗《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唐诗《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唐诗《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共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唐诗《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唐诗《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两篇《登鹳雀楼》教案设计一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

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

它位于黄河东岸,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

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

而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2、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解释每个字:登,登这个字在《青蛙看海》这节课已经学过了。

凡是带有撇和捺的字写时要舒展一下,登这个字下面是个豆。

鹳,这个字是本诗中笔画最多
的一个字,这个字右边是只鸟。

雀,上面是个小字头,雀这个字,小字头我们在脚尖的尖中学过这个部分,那下面部分是“隹”部,隹这个字一般都跟鸟有关,比方说“小鹰学飞”中的“鹰”,
雁过留声中的“雁”都有隹部,所以它指的一种鸟,凡是带有隹部的这个字,写
的时候距离要紧一些。

“楼”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

那楼这
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诗中带斜线是的作用?(停顿)
学生读题目(登鹳雀楼)
所以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 鹳雀楼。

全班齐读。

生再读。

录音机范读。

2、诗会读了,要想弄清是的意思就要弄清每个字的意思,现在让我们和诗人一
起登上鹳雀楼看一看你们看。

要想学一首古诗,要先把它读好,那你再把诗读一遍,把生字宝宝认一下。

三、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

问“想不想接受一下老师的挑战?”
1、检查生字
鹳雀楼一共三层。

那么每一层都会给你们带来一些生字宝宝。

如果你们读准我们就可以一层一层的登上去了。

①现在看第一层:谁来读?“入层”其中“层”是平舌音。

②第二层我要交给你们加大点难度了。

三个字了。

依河目
③第三关,那我再加大点难度。

最后抽查一下,随便从中挑几个字。

现在我们三层楼都登上了,没有难住你。

那如果你能接受住下一个考验,你就能
站在最高的一层楼上看到美丽的景色了。

你想不想看?
2、再出示易混淆的生字
指导写字,注意笔顺。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
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

千:去掉一笔
是“十”。

明白区别之后在手掌心写这两个字。

四、品读诗句
1、刚才让大家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有点难理解啊。

但小朋友别着急,让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

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

问: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
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依山尽是说太阳——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

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
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

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

(示第一句话)指名,两边赛读,齐读。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在想什么,引读——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

(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

(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这是因为——?让生试说。

(登高才能望远)
引出——所以中国就有一句俗语叫做:站得高,看得远。

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了一首美丽的诗,现在我们一起跟着王之涣的脚步一起来看下这首诗(播放歌曲)
多美丽的景色啊,白日、远山、黄河、组成了一幅壮美的景象,让我们也胸襟大开,想要登高远望,看到千里之外更开阔更高远的地方,真是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呀!这首诗的最后两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有人在作文中用到它,也
有人把他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追求更高的理想。

今天老师也想把这首诗送给大家,当我们想要自己编的更优秀时,就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激励自己。

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我们也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鼓励”自己。

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要更上一层楼
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欲穷千里目。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