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生态类群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海水为微碱性缓冲溶液
4、海水的密度
海水的密度是温度、盐度、压力的函数, 通常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盐度和压力的 增加而增大。 海水密度大,重力效应对海水中生物的影 响较小,不需要坚强的骨骼系统。
5、海水的黏性 其实质是海水对流动的阻力,通常随温度 升高而变小,随盐度增加而变大。 6、 海水的表面张力
C、偶然浮游生物:这类原非浮游生物,仅有时 (如夜晚)短暂地离开底层营浮游生活,如涟虫 类、糠虾类、等足类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形类等底栖动物。
(五)浮游植物主要类别 单细胞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最主要的自 养生物,包括硅藻、甲藻、蓝藻、金藻、绿藻、 黄藻等。
骨条藻
根管藻
角刺藻
星杆藻 硅藻
原多甲藻
膝沟藻
甲藻 涡鞭藻
鞭毛虫纲
肉足虫纲
吸管虫
纤 毛 虫 纲 草履虫
钟虫
哲水蚤
栉水母是 一类极美丽的 海洋动物,在 黑暗的环境下 它们一般都会 发出不同颜色 的荧光。
球栉水母
箭虫
箭虫聚集
箭虫箭虫体细而小,矢状,分头、躯干和尾三部。雌雄 同体,一般为异体受精。我国沿海所产己知有20种以上, 常见的为肥胖箭虫(上左)。此类箭虫好聚集(上右图 中长形半透明者),有人曾在一立方米的海水中发现过 一千多只箭虫。
按照个体大小对浮游生物进行分类比较方 便,这种划分对研究水体中的生物学过程和经 济动物的产量也具有其重要性,如作为饵料生 物时,浮游生物的大小就有意义。
2、按浮游生活阶段在生活史中所占时期长短分类A、 终生浮游生物:大多数浮游生物属于这一类。 B、阶段浮游生物:即在生活史的某一阶段(一 般为幼体阶段)营浮游生活,成体则营底栖生活, 特别是在热带、亚热带沿岸浅海区常见。
毛颚动物
三、游泳动物
海洋鱼类、哺乳类(鲸、海豚、海豹、海 牛)、爬行类(海蛇、海龟)、海鸟以及某些 软体动物(乌贼)和一些虾类。
(一)游泳动物的特点 1、运动器官发达,游泳能力强,体型较大; 2、多为肉食性; 3、是水层中能量需求最大的种类; 4、流线体型,体表光滑,运动阻力小; 5、具有保持身体漂浮状态的机制:鳔、充气腔、 脂类体质; 6、很多种类具有周期性洄游习性。
鲈鱼
斑点九棘鲈
暗纹东方鲀
星点东方鲀
黑斑河鲀
彩虹鳗
褐菖鲉
噬人鲨 硬骨鱼,鲭鲨科
真鲷
花尾胡椒鲷
五带笛鲷
红笛鲷
海 马
海 龙
羊齿鮟鱇
疏棘鮟鱇
强 生 氏 鮟 鱇 黄鮟鱇
2、 其他游泳动物
(1)甲壳类
(2)头足类
(3)海洋爬行类 (4)海洋哺乳类 鲸目,鳍足目,海牛目。
蓝 藻
金 藻
小 等 刺 硅 鞭 藻
普 氏 棕 囊 藻
绿藻
赤潮异弯藻
海洋卡盾藻
黄藻
(六)浮游动物主要类别
1、原生动物
2、浮游甲壳动物
3、水母类和栉水母类
4、毛颚动物
5、被囊动物
6、其他浮游动物
放射虫 夜光虫
如果在海边,可在 黑暗的晚上看到海面上 一条光带,是它们受波 涛振荡而激发出的荧光。 放射虫是浮游生物的 主力军,多生活在热带海 洋。骨骼结构很美精巧。 分裂、出芽生殖兼而有之。
僧 帽 水 母
猛 水 蚤
海 蝇
组成:
硅藻、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 等的一些种类。
适应机制: 充满气体的浮囊体,捕捉气泡,吞入空 气,轻薄的贝壳保持气体等。
二、浮游生物
(一)浮游生物定义 浮游生物:是指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 漂浮在水层中的生物群。 (二)为什么说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有 非常重要地位? 1、浮游生物虽然个体小,但它们的数量多、分 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 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最主要环节。 2、浮游植物生产的产物基本上要通过浮游动物 这个环节才能被其他动物所利用。
3 、浮游动物通过摄食影响或控制初级生产力, 同时其种群动态变化又可能影响许多鱼类和其 他动物资源群体的生物量。 4、有些浮游生物本身就是渔业对象。 5 、有些浮游生物可以作为判别水团、海流的 指示种。
6 、浮游生物尸骸沉积海底形成的沉积物对海 洋地质及海洋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三)浮游生物适应浮游生活具有的结构和能力的 几种类型
1、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 主要表现为赤道向两极的太阳辐射强度逐 渐减弱,季节差异逐渐增大,每日光照持续时 间不同,从而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季节差异和 不同纬度海区的温跃层模式。
2、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 主要由于光照只能透入海洋的表层(最多 不超过200m),其下方只有微弱的光或是无光 世界。温度也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底层温度很 低且较恒定,压力也随深度而不断增加,有机 食物在深层很稀少。
世界地图
马里亚纳海沟底 部计算机三维图
(二)海与洋的区别
海 海是洋的边缘部分,隶属各大洋, 以海峡或岛屿与洋相通或相隔,面 积较小,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1% 离大陆近,深度较浅,一般在 2000m 以内 不具有独立的潮波系统和潮流系统 水文状况受大陆影响,各种环境因 子变化剧烈,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沉积物多为陆相沉积 洋 是地球上连续咸水水体的主体部分, 面积辽阔,远离大陆 水体深,一般在2000m 以上 具有独立的潮波系统和潮流系统 水文状况不受或很少受到大陆的影 响,相对比较稳定 沉积物多为海相沉积
1、扩大个体表面或成群体增加浮力
缩小体积可增大相对表面积,从而增加抵抗 下沉的阻力; 具有刺毛、突起或连结群体,抵抗下沉。 2、减轻比重增加浮力
产生气体、油等比重轻的物质;分泌胶质; 增加水分;外壳和骨髂退化或消失。
3、依靠纤毛或鞭毛的摆动及依靠肌肉的收缩运动 产生微弱的“主动性运动” 使生物体向前移动并 可使生物保持悬浮状态。
湾、红海、黑海和波罗的海。
二、海水特性及其对海洋生物生活的意义
1、 海水中的溶解物质
2、 海水的热力学特性 热容量、蒸发潜能、比热容和热导率都 是海水的热力学特性。 海水热容量和蒸发潜能很大,因此具有相 当高的阻止温度大幅度突发性变化的能力。导 热性很小,热量向周围扩散很慢,水域温度比 较稳定。海洋为其中生物的生存及生命活动提 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温度环境条件。
1、最大的海是位于太平洋的珊瑚海(Coral Sea),面积为4.79×106Km2。 2、最小的海是马尔马拉(Marmara),面积为 1.1 ×104Km2 。
(三)海的分类
根据所处位置,可以分为:
边缘海、陆间海、内陆海、海湾、海峡等。 边缘海:靠近大陆边缘的海,它以岛屿、群岛或 半岛与大洋相隔。黄海、东海和南海。 内陆海:深入大陆的海成为内陆海。渤海、波斯
一、漂浮生物
二、浮游生物
三、游泳动物
四、底栖生物
一、漂浮生物
特指生活在海水最表层中和表面膜上的一类生 物,又称海洋水表生物。
类型:
水漂生物(pleuston):生活于水-气界面。
表上漂浮生物(epineuston):生活于海水表面膜上。
表下漂浮生物(hyponeuston):
海 蝇 帆水母 蓝壳蜗牛
(四)浮游生物的类别 浮游生物是一个大的生态类群,包括浮游植 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别。
1、按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分类 A、微微型浮游生物:<2μm B、微型浮游生物: 2~20μm C、小型浮游生物: 20~200μm D、中型浮游生物: 200~2000μm E、大型浮游生物: 2000μm~20mm F、巨型浮游生物:>20mm
(三)游泳动物的主要类别
1、 鱼类
(1)圆口纲
(2)软骨鱼纲
(3)硬骨鱼纲
七鳃鳗
蓝点刺鳐
孔鳐
颗粒犁头鳐
中国团扇鳐
扁头哈那鲨
灰星鲨
吻沟双髻鲨
皱唇鲨
通常栖息于水深60米以内 海域的中下层。分布于我国南 海、东海和黄海南部。
大黄鱼
喜栖息于软泥或者泥沙底 质海区。分布于我国东海、黄 海和渤海。
小黄鱼
(2)环境的理化因素具有季节性和突然性的变化; (3)由于受大陆径流的影响,营养元素和有机物质 丰富; (4)生物种类和生物量大,生物多为广温性和广盐 性; (5)是许多经济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和栖息地。
2、大洋区环境特点
(1)空间广阔,垂直幅度大;
(2)透明度大,呈现深蓝色; (3)化学成分稳定,盐度较高,营养成分较低; (4) 生物种类和生物密度低; (5)理化性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不大。
水底环境
1、水底环境划分
潮上带(supratidal zone):高潮线以上。 潮间带(intertidal zone):有潮汐现象和受潮汐影响的区域。 潮下带(sub-tidal zone):潮间带下限至水深200m。 深海带(bathyal zone):水深200至1000~4000m。
深渊带(abyssal zone):深海带以下至6000m。
3、大洋区分层 上层(epipelagic zone):0~200m,亦称有光带。 中层(mesopelagic zone):200~1000m,有光透入 但满足不了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需求。 深层(bathypelagic zone):1000~4000m。 深渊层(abyssopelagic zone):4000~6000m。 超深渊层(hadal pelagic zone):6000m以下。 深层和深渊层统称无光带,或称黑暗带。
第二章 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生态类群
第一节 海洋环境
一、导论 二、海水特性及其对海洋生物生活的意义 三、世界大洋 四、中国海 五、海洋环境的划分
一、导论
(一)基本知识
地球的面积: 5.1×108Km2 海洋的面积: 3.62 ×108Km2
平均深度:3800m
最大深度:11034m 海洋体积: 1.37 ×109Km3
超深渊带(hadal zone):深渊带以下。
2、深海海底的环境特点
光线极微弱或完全无光;部分海底温度终 年很低(-1~5℃ ),无季节变化,但在热液喷 口的海底水温变化急剧;海水很少垂直循环, 仅微弱的水平流动;没有光合作用植物生长, 但有化能合成细菌作为生产者,因此生活着不 少种类的底栖生物。
3、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从沿海向外延伸到开阔大洋的梯度主要涉 及深度、营养物含量和海水混合作用的变化, 也包括其他环境因素(如温度、盐度)的波动 呈现从沿岸向外洋减弱的变化 。
(二)海洋环境的划分
水层环境:从海水的表层到大洋的最大深度, 即覆盖于海底之上的全部海域。
水底环境:包括所有海底以及高潮时海浪所 能冲击到的全部区域。
水层环境
水平方向划分 近海带(neritic):又称沿岸区和近岸区。 大洋区(oceanic):又称远洋区,占世界海洋 的大部分。 近海带与大洋区在水层垂直方向的界限通常 是在200m等深线处。此处一般是大陆架的边缘, 同时大体上相当于水层环境中真光带和无光带的 界限。
1、近海带特点:
(1)盐度变化幅度较大,一般盐度低于大洋;
(2)海洋沉积物的类型:
A、按深度划分 近岸沉积物(0~200m);深海沉积物(1000~ 4000m);深渊沉积物(4000~6000m)和超深 渊沉积物(6000m至深海海底)。
B、按沉积物的来源
大陆边缘沉积(岸滨及陆架沉积、陆坡 及陆裾沉积)
深海沉积(红黏土软泥、钙质软泥、硅 质软泥)
第二节 海洋生物的生态类群
深海龙鱼
鮟 鱇 鱼
吞噬鳗
五、海洋沉积物
1、海洋沉积物的来源及其类型
海洋沉积物是通过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沉积作用过
程所形成的海底沉积物的总称。 (1)海洋沉积物来源: 来自陆地岩石风化和剥蚀所形成的砂、粉沙和黏土; 生物作用和化学作用所形成的各种沉积物;火山碎屑;海
洋裂谷溢发来自地幔内部的物质;宇宙尘埃等。
随温度和盐度的升高而
增大 。海蜘蛛依靠表面张力
生活在海洋表面。
海蜘蛛
三、世界大洋
四、中国海
1、渤海 2、黄海 3、东海 4、南海
中 国 海 及 相 邻 海 域
五、海洋环境的划分
(一)海洋三大环境梯度
(二)海洋环境的划分
(一)海洋三大环境梯度
1、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 2、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 3、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二)游泳动物的洄游 1、产卵洄游:动物从索饵场或越冬场向繁殖地— —产卵场移动。 溯河洄游:由大海游向河口并溯河而上到适 宜的产卵场产卵,如鲑鱼、鲟鱼。 降海洄游:成体大部分时间在淡水中度过, 性成熟后向河口移动,聚集成群 向深海产卵,如美洲鳗鲡。
大西洋鲑鱼
红色大麻哈鱼
鳗鲡
2、育肥或索饵洄游:从繁殖地或越冬场向育肥 地移动。 3、越冬洄游:从繁殖地或育肥场向越冬场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