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数据采集记录系统的发展与思考
海上地震勘探系统的技术发展与趋势
海上地震勘探系统的技术发展与趋势地震勘探系统是一种关键的工具,用于检测和研究地下的地震活动。
它通过记录和分析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特征,可以帮助地质学家和地震学家更好地理解地壳结构和地震活动的模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得到了显著的技术发展,这些发展不仅提高了数据采集的效率和准确性,还增加了勘探任务的范围和深度。
本文将探讨海上地震勘探系统的技术发展与趋势。
从传统的海底地震勘探设备到现代化的多传感器系统,地震勘探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传统的海上地震测量通常利用单一传感器,如水下声纳或磁力计,通过测量海底的地震信号来获取地下地壳的信息。
然而,这种方法有一些限制,例如对数据的处理速度较慢、只能测量有限的参数以及不能进行高分辨率的地下成像等。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多传感器地震勘探系统逐渐成为主流。
这些系统结合了多种传感器,如水下声纳、地震仪、磁力计和测量钻孔,以获取更多的数据和参数。
其中一个关键的发展是多传感器的同时采样和记录,这使得研究人员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数据并进行实时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是多传感器系统的自动化,使得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更加高效和准确。
除了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的技术发展,海上地震勘探系统还受益于数据处理和成像算法的进步。
传统的地震数据处理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计算资源,而现代的算法和技术可以更快地处理海量的数据并生成高分辨率的地下成像结果。
例如,全波形反演是一种先进的算法,可以通过分析全部的地震波数据来提高成像的质量和准确性。
此外,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也被应用于地震数据的处理和解释,以帮助解决一些复杂的地下问题。
随着海上地震勘探系统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趋势也逐渐出现。
首先,海上地震勘探系统正朝着更大深度和更高分辨率的方向发展。
为了探测和研究更深的地下结构,勘探船和设备需要具备更大的工作范围和深度能力。
同时,为了获取更清晰的地下成像结果,系统需要提高分辨率,以便更好地解析地壳的细节。
单点接收的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回顾与展望
Q技术( 系 列) 是 目前 西 方地 球 物 理 公 司 ( WG C, 以下 简 称 西 方 公 司) 服 务 于 国 际 地 球 物理 采 集 市 场 的 一 张 王 牌, 也 是 西 方公 司 占领 高 端 地 震 采 集 市 场 的核 心 技 术 。为 了维 持 Q 技 术 对 市场 的 占有 率 , 其 装 备 平 台只 提 供 数 据 采 集 服 务 而 从 未 对 外销 售 , 在 一 段 时 间形 成 了西 方 公 司特 有 的技 术 品牌 与 市 场 独 占格 局 。 Q 技 术 的 诞 生 与高 密度 地 震 采 集 技 术 的 发 展 密 不 可 分 。 自 Q 技 术 诞 生 之 日, 围绕 它 的 话 题 也 就 从 未 间 断 : 有 学 者 认 定 这 的确 是 引领 未 来 的前 沿地 球 物 理 采 集 技 术 , 是 未 来 解 决 复 杂 地 质 构 造 成 像 的发 展 方 向 ; 但 也 有 学 者 认 为该 技 术 了无 新 意 , 贪大求全 , 有 些技 术 环 节甚 至是 误 导 油 公 司 增 加 对 地 震 采 集 的投 入 , 实 际 上 仍 然 无 法 解 决 复 杂
t e r c o mp u t i n g a b i l i t y s h o w t h e a d v a n t a g e s o f s i n g l e r e c e i v e r t e c h n o l o g y t O i mp r o v e t h e g e o l o g i c a 1 i ma g i n g e f f e c t t O
地震采集技术发展动态与展望
样 定理要求 的采 集 ) 、光纤传 输等 ,文 中也 没有 涉及 。
精 细 表 层 调 查 和模 型驱 动 的采 集 设 计 ,进 行单 点 接
收 、大 动态范 围 、无线化 传输 、超 多道 记录 、小 面元 网格 、高覆 盖次数 、高 品质震 源 、多分量 接收 、全方
1 “ 以记 录 波场 为 中心" 的采 集新理 念
文献标识码 :A
地震 技术结 合多学 科高新 技术 发展最 新成果 ,在
上地 震新技 术等方 面 总结 了近 年来地 震采 集技术 的发
展动 态 ,展 望采集 技术 的发展 方 向。限 于篇 幅 ,没有 详 细介 绍 目前 在采 集 中 已普 遍 使用 的一 些方 法 技 术 ,
油 气勘 探 开发 中发 挥 了 日益 重要 的核 心 支撑作 用 I 】 1 。 在遵 循 采集 、处理 、解释 一体化 的发 展思路 下 ,借 助
勘探 需求 的精 细采 集方 向发展 。采集 理念 由过去 的追 求共 中心点叠 加次数 向 “ 以记 录波 场为中心”转变 ,采 用2 4位 超万 道地震 仪 、数字检 波器加 网络 技术 支撑 ,
采集 效应 的消除 ,山前 带 、沙 漠 、滩 海等特 殊环境 的
采集 等 。一 些新 的技 术在采集 中 的应 用 ,如稀疏 采样 ( 包括 随机采样 、压缩采样 等在空 间 、时 间域 中突破采
3 6 石油 科技论坛 ・ 2 0 1 4年 第 5期
¨;等 :地 采 技 术发 垠 动 念 ‘ 腱
( 大偏 移 距 和全 方位 角 )能 够 记 录到 大部 分 对地 质 目 标 有影 响 的资料 。在 当前 和 可预见 的未来 ,还 是不可
采 集宽方 位资 料 的成 像照 明更好 ,噪声 也更小 ,后者 资料 的炮 数是 前者 的 4 倍 。这 说 明非 均衡 的震 源 、检 波 器 数 量 的 采集 比均 衡 采 集要 好 。稀 疏 炮 成 像 的改
思考题1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在整个地震勘探中的作用2
第三章 思考题
1、 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在整个地震勘探中的作用?
2、 地震勘探野外采集工作主要包括哪些内容?野外组织管理形式?
4、 地震震源有哪些类型?对地震震源有何基本要求?各有何特点?
5、 地震检波器的主要作用?陆上检波器和海洋检波器有何区别?
6、 海洋地震勘探与陆上地震勘探有何异同?
7、 海上常见的地震震源有哪些?目前什么震源使用的最广泛?
8、 炸药震源对井深和药量有何特别要求?
9、 如何选择合适的道间距才能避免空间假频?
10、地震低速带的测定通常采用什么方法?
11、陆上地震野外采集中有哪些主要的干扰波?各有何特点?
12、陆上野外地震采集中有哪些压制干扰波的方法?
13、海上地震勘探中有哪些特殊的干扰波?如何压制?
14、地震2D和3D勘探中测线布置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5、什么叫地震的观测系统?在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中如何确定覆盖次数?
16、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主要有哪些形式?
17、如何在观测系统图中确定共炮点线、共反射点线、共接收点线和共炮检距线?。
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地震勘探是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广泛应用于地质矿产勘探、工程地质勘察、地下水勘探及地震灾害预测等方面。
地震勘探数据的处理技术是地震勘探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地震勘探的成果和应用效果。
本篇文章将从地震勘探数据的搜集与处理、数据处理方法与技术和数据处理的应用三个方面探讨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一、地震勘探数据的搜集与处理地震勘探数据搜集的核心是地震仪器和数据采集系统,包括重锤、爆炸震源、振动震源、地震测井、地震阻抗仪等。
地震勘探数据采集的精度和数据质量对后续数据处理的影响非常大,它直接决定了勘探数据的可靠程度。
时下在数据搜集与处理方面,地震勘探数据采集主要采用数字化的方法进行。
数字地震勘探系统的出现,使得数据采样量大幅增加、信噪比提高且数据采集精度较高。
一般情况下,数字地震勘探系统还会配备有实时监测数据的功能,实现快速优化的数据处理方法。
二、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方法和技术1.地震数据记录与处理地震数据处理是指通过高精度采样仪器搜集到的地震记录数据,对数据进行滤波处理、去除异常人工信号、对观测记录建立各种地震模型等操作。
数据处理过程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其中最常用的有数据滤波处理、时序延迟处理、反演处理、信噪比改善等。
2.地震数据反演地震勘探数据反演是指通过对大量的地震记录进行预处理,运用物理模型求解地下介质的分布特征和物理参数。
其中,反演算法是数据处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地震勘探反演方法主要有走时反演、层析成像、全波形反演等技术。
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地震数据处理数据挖掘技术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学方法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数据中有用信息的方法,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可以提高地震勘探的搜寻效率和精度,是数据处理领域的新兴技术。
三、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应用数据处理是地震勘探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数据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勘探成果的精度和可靠程度。
中国地震监测网络建设与发展
中国地震监测网络建设与发展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及时准确地监测地震活动,中国地震监测网络的建设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地震监测网络的建设背景、网络体系结构、技术创新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地震监测网络建设背景地震监测网络的建设是为了提高地震预警能力、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中国地震监测网络的建设始于上世纪50年代,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地震监测网络的覆盖范围和监测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二、地震监测网络的体系结构中国地震监测网络采用多级监测体系结构,由国家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警系统、震源参数确定系统和地震监测实验室等组成。
1. 国家地震台网中心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是中国地震监测网络的核心机构,负责地震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和发布工作。
它通过遍布全国的地震观测站和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地震波的传播和震级信息。
2. 地震预警系统地震预警系统是中国地震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通过准确测量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提前几秒到几十秒进行地震预警,为公众提供宝贵的逃生时间。
3. 震源参数确定系统震源参数确定系统是用来测定地震的震源位置、震级和震源机制等参数的关键设备。
它通过对收集到的地震波进行复杂的计算和分析,最终确定地震的各项参数。
4. 地震监测实验室地震监测实验室是地震监测网络的研发和创新中心,通过不断引进新技术、研发新设备,提高地震监测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
三、地震监测网络的技术创新地震监测网络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推动。
目前,中国地震监测网络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技术创新,提高了监测能力和预警准确性。
首先,中国地震监测网络在地震监测设备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
传感器、地震仪和数据传输设备等方面的技术不断更新,使得地震数据的采集和传输更加稳定和高效。
其次,中国地震监测网络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地震监测技术是防震减灾的重要手段,通过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可以及时预警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本文将探讨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其在防震减灾中的应用。
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132年,中国汉代的张衡就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候风地动仪。
该仪器通过感知地震波的传播方向,能够初步监测地震的发生和方向。
现代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则起源于19世纪末期,随着地震学理论的不断进步,地震仪器的精度和灵敏度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目前,地震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地震波监测、GPS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等方法。
地震波监测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布设地震台网,实时监测地震波的传播情况,确定地震的震中位置、震级和震源深度。
GPS监测则利用全球定位系统,监测地壳运动和变形,提供地震前兆和震后变形信息。
卫星遥感监测通过卫星影像和雷达数据,监测地震引发的地表变化和地震灾害范围,为灾后救援和恢复提供重要信息。
在防震减灾中,地震监测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通过地震监测技术,可以实现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地震波的传播情况,在地震波到达目标区域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预警信号,为人们逃生和避险争取宝贵时间。
例如,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在地震发生前几秒钟发出预警信号,成功避免了大量人员伤亡。
其次,地震监测技术可以用于地震灾害评估和响应。
通过地震监测数据,可以迅速评估地震的破坏范围和严重程度,制定科学的应急响应方案。
例如,在汶川地震发生后,通过地震监测数据,迅速评估了震中位置和震级,为救援队伍的部署和灾区救援提供了重要依据。
地震监测技术还可以用于地震科学研究和防震减灾规划。
通过长期监测和积累地震数据,科学家可以研究地震的发生规律和前兆现象,提升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例如,通过对地震台网数据的分析,科学家发现了一些地震前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波速度变化、地壳应力变化等,为地震预测提供了重要线索。
地震预警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地震预警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地震是一种具有摧毁性的自然灾害,为了提早预警和应对地震灾害,许多国家致力于发展地震预警系统。
本文将对地震预警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减少地震灾害中的作用。
一、国内地震预警系统发展现状在我国,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初的地震预警技术是基于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距离来进行预测的,由于技术条件限制,该系统只能提供很短的预警时间,并且存在较大误报率。
近年来,借助于先进的地震监测设备和信息处理技术,我国的地震预警系统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我国的地震预警系统已经实现了全国覆盖,并且能够在地震发生之前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内发出预警信息。
这一成就离不开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和技术的进步。
我国地震台网已覆盖全国范围,并通过实时数据传输和高精度仪器设备的使用,能够准确监测地震活动,并将监测数据快速传递到地震预警中心。
地震预警中心则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发出准确的预警信息。
二、国外地震预警系统发展现状与我国相比,一些发达国家在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日本是全球地震频发的国家之一,其地震预警系统已经成熟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能够提供准确的预警信息,并且在发生强震时能够启动自动化的安全措施,比如关闭电梯和停止高铁等。
美国也在地震预警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开始研发地震预警系统,并逐步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地震监测台网。
美国的地震预警系统已经在加利福尼亚州等地进行了实际应用,并为公众提供了可靠的地震预警服务。
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如墨西哥、土耳其、意大利等,也在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这些国家都重视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并且希望能够在地震发生后及早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损失。
三、地震预警系统的作用和未来发展趋势地震预警系统对减少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提供宝贵的预警时间,让有关部门和公众有足够的时间做好应对措施。
地震监测系统中的数据采集与实时处理方法研究
地震监测系统中的数据采集与实时处理方法研究一、引言地震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种重要自然灾害,对于地震的监测和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震监测系统是一种用于收集、传输、处理和分析地震相关数据的复杂系统。
其中,数据采集和实时处理是地震监测系统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深入探讨地震监测系统中的数据采集与实时处理方法的研究。
二、地震监测系统数据采集方法为了对地震进行准确监测,地震监测系统需要收集各类地震相关数据。
数据采集主要包括地震仪器的选取、数据传输方式以及数据存储等环节。
1. 仪器选取地震监测中常用的仪器有地震计、地面加速度仪和地下液压仪等。
地震计是记录地震波形数据的主要设备,地面加速度仪用于测量地震震级及其他参数,地下液压仪用于监测地壳变形。
在选取仪器时,要根据监测的特定目标和条件进行综合考虑。
2. 数据传输方式地震监测系统中的数据传输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
有线传输可以通过地下电缆或光纤网络进行,传输稳定可靠;无线传输则可以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技术,克服传输距离和复杂环境的限制。
3. 数据存储采集到的地震数据需要进行存储以备后续分析和处理。
常见的数据存储方式有物理介质存储和云存储。
物理介质存储包括硬盘、光盘等,云存储则通过将数据上传至云端进行存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三、地震监测系统实时处理方法地震监测系统中的实时处理方法对于快速、准确地判断地震情况至关重要。
实时处理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和事件定位等环节。
1. 数据预处理地震数据预处理主要包括地震数据质量控制、滤波和去噪等。
地震数据质量控制通过对数据进行差错检查和纠正,确保采集到的数据完整、准确;滤波则可以去除无关的频率成分,使得后续数据处理更加精确有效;去噪则可以去除地震数据中的噪声干扰。
2. 特征提取特征提取是地震监测系统中的关键步骤,能够从海量的地震数据中提取出重要的地震参数。
常见的特征包括地震波形、频谱分析、震级和震源参数等。
地震监测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展望
地震监测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展望地震,这一自然界的巨大力量,常常给人类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和伤痛。
为了提前感知它的到来,减少其造成的危害,地震监测技术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
当前,地震监测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首先,地震台网的建设日益完善。
在全球范围内,分布着众多的地震监测台站,这些台站通过各种先进的传感器和仪器,实时捕捉着地球内部的微小震动。
这些台站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密集的监测网络,能够更准确地确定地震发生的位置、震级和震源深度。
地震仪是地震监测中的核心设备之一。
现代地震仪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精度,能够检测到极其微弱的地震波信号。
它们采用了先进的电子技术和数据处理算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记录和分析地震波的特征。
除了传统的地面监测手段,空间技术也逐渐应用于地震监测。
例如,卫星遥感技术可以通过监测地面的形变来间接反映地震活动。
在地震发生前,地壳可能会发生微小的形变,卫星能够捕捉到这些变化,为地震预测提供重要的参考。
另外,深井观测技术也为地震监测带来了新的突破。
通过在深井中安装传感器,可以更直接地获取来自地球深部的信息,更好地了解地震的孕育过程。
然而,现有的地震监测技术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虽然我们能够较为准确地测定地震的基本参数,但对于地震的准确预测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地震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我们对这些因素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在监测精度方面,尽管仪器的性能不断提高,但在一些特殊的地质环境或复杂的构造区域,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仍有待提高。
而且,地震监测台网的覆盖范围也存在一定的空白区域,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和海洋地区,监测能力相对薄弱。
展望未来,地震监测技术有望在多个方面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它们将在地震监测和预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对海量的地震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和分析,有望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规律和特征,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
新型传感器的研发将不断提升监测的性能。
中国地震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应用
中国地震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经常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为了对地震进行及时预警和准确响应,中国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地震监测工作。
本文将对中国地震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探讨它在地震预警和防灾减灾方面的应用。
一、中国地震监测体系中国地震监测体系是由国家地震监测预报中心、各省级地震局和地震台网组成的网络。
其中,地震台网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陆地地震台网通过布设在全国各个地区的地震仪器和设备,能够实时收集和传输地震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地震的发生时间、震级、震源深度等关键信息。
二、地震数据的分析地震数据的分析是根据收集到的地震监测数据,对地震的规律和趋势进行研究和判断。
主要方法包括震相分析、地震波形分析、震源机制研究等。
1. 震相分析震相是指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路径和速度。
通过分析震相,可以确定地震的震源位置、地震波传播路径等信息。
震相分析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和人工观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 地震波形分析地震波形是指地震产生的地面振动信号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图像。
通过分析地震波形,可以确定地震的震级、震源特性等信息。
地震波形分析是地震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3. 震源机制研究震源机制是指地震发生时的破裂面和破裂方式。
通过研究震源机制,可以了解地震的发生原因和地球内部的构造变化。
震源机制研究对于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三、地震数据的应用地震监测数据在地震预警和防灾减灾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地震预警地震监测数据可以用于实时地震预警,及时告知可能受到地震影响的地区,使人们有足够的时间采取应对措施。
地震预警系统的建立和精确预警的关键在于对地震监测数据的准确分析。
2. 地震灾害评估通过对地震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快速评估地震灾害的程度和影响范围。
这对于灾害应急救援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合理调配救援力量和资源。
3. 地震科学研究地震监测数据是地震科学研究的基础数据,可以用于研究地震发生的规律、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震预测等。
地震记录初至拾取方法对比和研究
地震记录初至拾取方法对比和研究地震记录初至拾取方法是指从地震信号中识别和提取初至波(地震波第一次到达记录仪器的时间)的技术。
这种技术在地震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地震事件的各种特征。
本文将介绍地震记录初至拾取方法的发展历程、比较分析、应用情况及未来展望。
传统的地震记录初至拾取方法主要基于人工操作,通过观察地震记录图的波形变化来识别初至波。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动化方法被提出。
这些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小波变换、基于信号处理滤波器和基于机器学习等技术。
小波变换是一种将信号分解成不同频率组成的方法,通过调整小波基和分解层数,可以将信号中的不同成分分离出来。
基于信号处理滤波器的方法则是通过设计特定的滤波器,将地震信号中的初至波进行提取。
而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则是通过训练机器学习模型,让它自动学习和识别地震记录中的初至波。
传统方法和最新技术各有优缺点。
传统方法虽然容易理解和操作,但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且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而最新技术虽然可以提高提取效率,但需要特定的计算机技术和信号处理知识,且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训练。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需求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
地震记录初至拾取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地震预警系统中,初至拾取技术可以快速识别地震事件,为政府和公众争取到宝贵的预警时间。
另外,初至拾取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地震学研究,包括地震震源机制、地震波传播特性等方面的研究。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初至拾取方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地震事件通常伴随着大量的噪声干扰,这些干扰可能会影响初至波的识别和提取。
另一方面,地震事件的复杂性也给初至拾取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为不同类型的地震事件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和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记录初至拾取方法也将不断进步和完善。
未来,这种方法将会朝着更加自动化、智能化、高精度和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地震监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地震监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地震是地球上最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之一。
它造成的破坏性极大,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而且还给人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创伤。
早期的地震研究依靠的是人的感觉和自然现象,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地震监测技术也得以不断提高,对于预防地震和减少地震造成的伤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地震监测技术现状当前,地震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地震震源机制研究、地震震源参数反演、地震前兆和预警、地震波形分析等。
其中,地震波形分析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技术,可以采用多种设备来监测地震,如地震仪、加速度计、应变计和GPS等。
(一)地震仪地震仪是一种能够监测地震波传播情况的设备,它的原理是通过测量地面的振动来记录地震波的振动情况。
地震仪的准确性与精度取决于它的灵敏度和测量范围。
地震仪可以有效地记录并解析地震波的传播路径、振幅、频率等参数,为地震震源参数反演和地震前兆预警等提供了重要数据。
(二)加速度计加速度计也是一种测量地震振动的设备,它可以用来测量地面振动的加速度,是地震力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设备之一。
加速度计的精度可以达到0.001g,可以测量从微小震动到大地震的振动情况。
(三)GPSGPS技术可以监测地壳变形,通过测算地壳形变率和位移量来预测地震。
GPS技术主要是通过测量卫星信号与地面接收器之间的传播时间差异来确定位置坐标,可以用来监测地壳变形情况。
二、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人们对地震的认识和了解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不仅可以预测地震,还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监测地震的震源机制、波形、前兆等。
然而,对于地震的深层参数和地震后果的预测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
(一)深层地震参数反演当前,深层地震参数研究仍存在一定的挑战和困难。
地震震源的机制和地震发生的深度等都是需要通过深入研究才能够获得的。
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是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通过高精度计算来反演地震地下过程中的各种参数。
(二)地震前兆预警地震前兆预警是未来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
地震技术的历史回顾与发展趋势
地震技术的历史回顾与发展趋势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经常给人类社会带来重大破坏。
为了减少地震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威胁,人们一直致力于发展地震技术。
本文将回顾地震技术的历史,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地震技术的历史回顾地震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32年,中国东汉时期的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可用于检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地动仪通过铜制的童蛙托盘和八个铜制龙头,能够精确测定地震发生的方向和规模。
这是地震技术历史上的重大突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19世纪末,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里克特发明了水银震级计。
这个仪器通过测量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将能量转换为水银的波动,从而测量出地震的震级。
水银震级计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地震研究的发展。
随后,地震监测技术逐渐向多学科、多领域发展。
20世纪初,地震监测中引入了电子技术,使得地震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变得更加精确和高效。
利用地震波传播的规律,人们开始研究地壳的内部结构和地震发生的机制。
二、地震技术的发展趋势1. 网络化和智能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地震监测变得越来越网络化和智能化。
传感器和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地震仪器能够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并将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进行分析。
国际上建立了一系列地震监测网络,实现了全球地震数据的实时共享。
未来,地震监测将更加智能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将在地震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 黄金定位和早期预警系统地震发生后的黄金定位和早期预警是减少地震灾害的关键。
通过快速准确地确定地震发生的位置和强度,并向周边地区发送预警信息,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采取适当的措施应对地震。
当前已经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地震早期预警系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未来,地震监测技术将更加精确和快速,早期预警系统将得到全面应用。
3. 数据融合和综合分析地震监测产生的海量数据对于地震研究和预测具有重要价值。
未来,人们将更加注重地震数据的融合和综合分析。
中国地震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技术
中国地震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技术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和危害。
为了及时预警和准确评估地震危险性,中国地震监测系统通过收集大量的监测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本文将介绍中国地震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技术,以及它们在地震灾害预测和评估中的重要作用。
一、地震监测数据的采集与处理1. 数据采集中国地震监测系统利用地震仪器网络在全国范围内实时采集地震信息。
这些地震仪器包括地震台、地震观测站和地震传感器等,可以记录并传输地震波数据。
通过这些地震仪器,我们可以获得地震的时刻、震源位置、震级和地震波形等基本信息。
2. 数据处理地震波形数据是地震监测数据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为了准确分析地震波形数据,我们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数据处理工作。
首先,对采集到的连续地震波形数据进行去噪处理,去除由于仪器噪声和环境干扰引起的噪声信号。
然后,对地震波形进行时域和频域分析,提取地震波的主要频率和振幅特征。
最后,通过对多个地震台和观测站的数据进行比对和校正,得到更为准确的地震参数。
二、地震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应用1. 地震活动性分析地震监测数据可以反映某地区的地震活动情况,通过对地震波形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判断地震的震源位置和震级等参数。
此外,还可以利用地震监测数据分析地震的发展趋势和周期性规律,为地震活动预测和危险性评估提供依据。
2. 地震灾害评估地震监测数据在地震灾害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地震波形数据的分析,可以确定地震的破坏范围和影响程度,并预测地震灾害的发生概率。
同时,结合地震监测数据和相关地质地貌信息,可以评估地震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影响,为地震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3. 地震预警与应急响应地震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地震预警与应急响应。
通过对地震监测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分析,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地震预警,向可能受到地震影响的地区发出警示。
这为人们采取应急措施和疏散行动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有助于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地震数据采集记录系统的发展与思考
地 震 数 据 采 集记 录系 统韵 发 展 与思 考 0
I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l易碧金 姜 耕 高 华
摘 要:地震数据 采集记 录系统是地球物理勘探 的核心装备之一。 随着物探技 术与电子技 术的发展 , 一 系统在不断地 这 更新、换代。文章从 未来地球 物理勘探 开发 的需求 出发 , 分析 了目前世界主要地球物理装备制造市场仪 器现状 以及在用或强
力推 出的 几种 不 同 结构 、不 同数 据 回 收 方 式 的仪 器 的 优 缺 点 ,阐述 了未来仪 器将朝着超大道数、混合型 方向发展的思想。
关键词 :数据传输
无线仪器
节点式仪器
本地存储 数 字 检 波 器
混 合 型 系统
D I 03 6  ̄.s. 0 — 0 x2 1 . .0 O :1 . 9 in1 2 3 2 .0 00 0 7 9 s 0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几 道 的模 拟 仪 器 发 展 到 了十 万 道 的全 数 字 仪 器 ,命 令 或 采集 数 据 的传输 或 通 讯 覆 盖 了通 过 双 绞线 或 光 缆有 线传输 、借助 VH F频段 或 I M频段 的无线传 输 、 S
G S 时控 制 的本地 存储 回收 P 授 。 因此 ,我们通 常
德 国 DMT公 司推 出 的 S mmi 1、美 国 S 公 司推 出 u t 1 I
S2 0 ,以及 A cn e 推 出的 Ut [l 。它们各有 自 I00 se d o G la 等 r加
己的技术 特色 ,可能在 某一领域 还 占据 领先地位 ,但
地震监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地震监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地震是一种具有灾难性的自然灾害,它不仅能够造成人员伤亡,破坏基础设施,还能够引起其他次生灾害。
因此,在地震管控中,如何对地震进行有效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地震监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地震监测技术的现状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有着长期的历史。
最初的地震监测技术是人工地震观测,它需要人员在地震后及时地到达灾区,并且进行各种地震数据的手工记录和处理。
这种技术的主要问题是需要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对于突发地震来说会造成很大的误差和滞后。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地震监测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
根据地震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地震预测,二是地震监测。
在前者的领域中,智能化、网络化地震预警系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地震监测方面则有多种技术应用,如弹性波/走时定位技术、地磁/变形/重力监测技术、通用/分布式传感网技术等。
其中,传感器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提升是地震监测技术能够实现大范围和高密度监测的关键。
由于传感器技术的进步,高密度、高频率的数据监测成为可能。
同时,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更有效地发掘和预测地震危险性。
二、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在未来几年中,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将会呈现以下趋势:1. 无人机技术的应用:无人机能够在空中进行便捷的遥感监测,通过高清遥感图像捕捉地表的细微变化和捕捉地震后的影像变化,这将会对地震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产生积极的影响。
2. 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的应用:通过对大数据进行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处理,实现对地震的预测分析以及对地震的追踪分析。
这些数据和分析能够更好地提高地震手段的准确度和预测精度。
3. 高精度、远距离无线电波技术的应用:通过采用高精度的无线电波技术,能够对物理量进行非接触性的测量,降低设备的使用难度,提高测量的效率和准确度。
4. 多传感器、多模式、多捷径的地震监测技术应用:利用多传感器、多模式、多捷径的地震数据融合技术,对地震灾害进行全面监测。
地震流动观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技术研究
地震流动观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技术研究地震是地球内部的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了解地震活动的规律和趋势对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流动观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技术研究是地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地震流动观测数据的有效采集和快速传输,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地震活动的情况,为预测地震、减轻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地震流动观测数据采集和传输技术的背景、数据采集方法、数据传输技术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震流动观测数据采集技术地震流动观测数据的采集技术是地震研究的基础,其关键在于准确有效地采集地震数据。
地震流动观测数据包括地震震级、震源深度、震中位置等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可以了解地震活动的规律和趋势,为地震预测和灾害减轻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常用的地震流动观测数据的采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地震台网观测技术地震台网观测是最常见的地震流动观测数据采集方法之一。
通过在地震活跃地区布设一系列地震台站,利用地面仪器和设备记录地震的振动信号,并将这些信号传输到地震台网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
地震台网观测技术通过多个观测点的联合观测,可以提高地震活动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度。
2.移动观测技术移动观测技术是一种灵活的地震流动观测数据采集方法。
通过在车辆或船只上安装地震仪器和设备,实时记录地震的振动信号,并将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
移动观测技术可以快速部署和撤离观测点,适用于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和复杂地形的环境。
3.遥感观测技术遥感观测技术是一种无接触式的地震流动观测数据采集方法。
通过卫星和航空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地震活动区域的地表形态、地貌和其他相关信息。
遥感观测技术可以覆盖大范围的地震活动区域,获取大量的地震流动观测数据,为地震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二、地震流动观测数据传输技术地震流动观测数据的传输技术是确保地震数据能够准确、及时地传输到数据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的关键环节。
地震数据库管理与应用技术研究
地震数据库管理与应用技术研究概述: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可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地震数据库的管理和应用技术变得日益重要。
本文将介绍地震数据库的管理和应用技术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目前的发展和未来的挑战。
1. 地震数据库的管理:地震数据库的管理涉及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等方面。
首先,数据采集是地震数据库管理的基础工作。
通过使用地震传感器和其他地震监测设备,可以准确地记录地震的发生时刻、震级、震源深度和地震波形等信息。
其次,数据存储是地震数据库管理的核心环节。
地震数据通常以数字形式进行存储,需要建立高效可靠的数据库系统来管理这些数据。
最后,数据处理和分析是地震数据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提取有价值的地震特征,并为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提供支持。
2. 地震数据库应用技术研究:地震数据库的应用技术研究可以提高地震监测、预警和理解地震过程的能力。
首先,地震数据库可以用于地震监测和预警。
通过实时监测地震数据,并将其与预先建立的地震模型进行比较,可以实现地震预警系统的实时响应。
其次,地震数据库可以用于研究地震过程。
通过对大量地震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地震的发生规律和机制,进而提高对地震的理解和认识。
此外,地震数据库还可以用于地震灾害评估和防灾减灾决策。
通过对历史地震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评估地震灾害的风险和潜在影响,并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3. 地震数据库管理与应用技术的发展:随着地震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数据库管理与应用技术也在不断提升。
首先,地震数据采集技术得到了显著改进。
传感器的精度和采样频率不断提高,使得地震数据的质量和数量得以大幅提升。
其次,地震数据库系统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通过采用分布式数据库和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实现地震数据的高效存储和处理。
最后,地震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地震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提高了地震数据的利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难题,适应宽方位、高密度、多波等物探新技术的 发展,地震采集道数已从原来的几百道发展为几千 道、以至上万道。这就要求未来地震仪器具备超强带 道能力、性能指标高,且体积小、施工灵活方便。因 此地震仪器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信号发生器、高速数据回收接口。这些也是适用于复 杂地区单点采集的节点式地震数据采集系统。
——Geometrics 公司推出的 Geometrics Geode DZ 3- D 系统、StratiVisorTM NZXP + Geodes 系统也是一种很适 合于小型三维、高精度勘探的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其 20kHz 的工作带宽(采样率从 0.02µs 至 16ms)既适应于 超高频工程调查,又使用于低频的天然或人工地震的 监测[7]。
30 石油科技论坛·2010 年第 2 期
易碧金 等:地震数据采集记录系统的发展与思考
二、不同输方法的地震仪特点
随着社会各种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通讯技术 和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地震仪器研制人员一 直在不断地探索着把其他领域发展所形成的先进技术 应用于地球物理的勘探开发领域,以便进一步降低仪 器成本和勘探开发的作业成本,并更好地满足地球物 理勘探开发的要求。目前出现了多种地震仪器,它们 在地震数据的采集、传输、应用等方面各具特色,不 仅丰富了仪器市场,也为不同的地球物理勘探开发提 供了个性化需求的服务选择。
—— ION 公司推出的是 SYSTEM 系列、Scorpion R、 ARIES Ⅱ等有线传输的仪器,但一直在研究和尝试推 出无线与存储相结合的仪器,例如 SYSTEM Ⅳ VC、 Firefly R。目前最新的有线传输仪器产品是 ARIES Ⅱ(图 1)、ScorpionR ,无线采集系统是 Firefly R。
在数字检波器研究方面,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国 外地球物理制造商开始研制检波器和采集站一体化采 集系统。ION 公司 2002 年推出的 SYSTEM Ⅳ和 2006 年 推出的 Scorpion R 系统都可以配接数字检波器。SERCEL 在 2002 年推出的系统实现了基于 MEMS 的全数字系统 408DSU。这两家公司的地震仪器和数字检波器仍是当 前最先进的。
以数据通讯的方式把仪器分为有线仪器(采用双绞 线传输技术)、无线仪器(采用无线传输技术)和节 点式或独立型仪器(采用授时和数据本地存储技 术)。然而,地球物理勘探开发所面临的高精度地球 物理勘探技术研究与应用的难题,对目前仪器的状 况似乎有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低成本、高效益的要 求。开发什么样的仪器、如何开发具有前瞻性的地震 仪器系统也越来越受到地球物理勘探开发公司、设 备研制厂商的重视。
目前国内外正在使用的地震仪器还是以有线传输 技术的仪器为主体,使用的道数以满足三维勘探为 主,一般使用 4000 道左右的采集作业(实际排列在 8000 道左右),测线数在12~16 线之间,测线距200~300m, 道距一般为 50m(小量采用 25m)。目前已经有万道的 采集施工,总的来说道数朝大道数发展。无线仪器作 为有线仪器的补充使用,主要用于海上或沼泽地区, 目前使用较少。而存储或节点型仪器,由于地震数据 不能进行实时控制、需要进行后处理等存在一定风险 等原因,除在个别地区进行过特殊勘探应用外,一直 处于试验和探索应用阶段。
408UL、428XL 等。 2 . 无线传输式采集系统 无线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GPS(全球定位系统)
的不断普及和完善,为无线数据传输仪器最终能够取代 有线传输仪器提供了可能,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无线 仪器的最大特点是省去了有线仪器中占有 60%以上重量 的地震数据通讯的专用传输电缆,由于采集站之间不需 要有形连接,对地表的人员通过要求也相应降低。但是 由于无线传输的特定因素,例如,无线电干扰、频率带 宽限制、通讯盲区等不利因素,使无线仪器在稳定性等 施工方面出现缺陷;另外,由于使用电台、采集站单独 供电等,导致仪器成本偏高。但是随着电源管理技术、 无线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原来纯无线传输仪器在 不断改进,缺陷也在弥补。例如,利用 VHF 长距离通讯 的特点,加上 GPS 信息解决排列部署时站点的定位;适 用于地震仪器控制命令的发送和同步等方面,采用 ISM 频段的有关技术来解决传输速率等问题。
图 1 有线传输仪器 ARIES Ⅱ —— SERCEL 公司推出的是 408、428 系列的有线 传输仪器,目前主推 4 2 8 系列。新推出的无线仪器 UNITE 作为有线仪器的补充,兼容 428 主机。 —— FAIRFIELD 公司原来一直致力于开发无线传 输的地震数据采集记录系统。最新推出 Z-LAND,这 种系统的野外采集单元集传感、信号调理与 AD 转换、 数据存储、同步控制、电源及电池于一体,是当今设 备最简化、体积最小的系统之一。适用于复杂地区的 单点采集,自称为可进行真正宽方位角的节点式 (NODE)数据采集系统[5]。 —— OYO GEOSPACE 公司以生产海上地震采集装 备和井中采集装备而著称,其主要产品有井间地震 仪、海底电缆、地震检波器等。最新推出 GSR 存储式 地震仪器[6],其采集站整合了 GPS 接收机、内置测试
这类仪器结合了无线通信、数据存储和电力技 术,是一种高效能、HSE 较好的新型地震仪器。目前 比较典型的仪器包括 MS2000、3S-1、GSR、Z-LAND 等, Ultra 5、 SigmaTM、Firefly R 也具有该类仪器的存储功能。
以下为最新推出的几种无线仪器或独立存储型仪 器对比表(表 1)。
除以上所述的几家主要生产厂家生产的地震仪器 外,还有日本 JGI 公司推出的 GDAPS 系列和 MS2000、 德国 DMT 公司推出的 Summit Ⅱ、美国 SI 公司推出 SI2000,以及 Ascend Geo 推出的 Ultra[10]等。它们各有自 己的技术特色,可能在某一领域还占据领先地位,但 系统的整体性能尚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实力。
关键词:数据传输输无线仪器输节点式仪器输本地存储输数字检波器输混合型系统 DOI:10.3969/j.issn.1002-302x.2010.02.007
地震数据采集记录系统(以下简称地震仪器)是 集地震数据传感、采集、传输、处理和控制于一体的 高精度复杂系统之一。它作为地球物理勘探开发最 前端的数据采集设备,自诞生以来一直就受到地球 物理界人士的关注。地震仪器几十年的成长已经从 几道的模拟仪器发展到了十万道的全数字仪器,命 令或采集数据的传输或通讯覆盖了通过双绞线或光 缆有线传输、借助 VHF 频段或 ISM 频段的无线传输、 GPS 授时控制的本地存储回收[1,2]。因此,我们通常
2010 年第 2 期·石油科技论坛 29
专家论坛
一、地震仪器市场状况
目前研究和生产地球物理勘探开发装备的厂家很 多,他们生产的设备因技术优势或经验的差异以及设 备的应用场合、重点解决的勘探问题等原因而各具特 色。但是,主要是以ION、FAIRFIELD、OYO GEOSPACE、 SERCEL 等老牌的仪器服务公司为代表,Geometrics、 JGI、DMT、Seismic Instrument、Ascend Geo、Seismic Source 等公司也在推出自己的特色仪器[3,4]。
易碧金 等:地震数据采集记录系统的发展与思考
地震数据采集记录系统的 发展与思考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易碧金金姜金耕金高金华
摘摘要:地震数据采集记录系统是地球物理勘探的核心装备之一。随着物探技术与电子技术的发展,这一系统在不断地 更新、换代。文章从未来地球物理勘探开发的需求出发,分析了目前世界主要地球物理装备制造市场仪器现状以及在用或强 力推出的几种不同结构、不同数据回收方式的仪器的优缺点,阐述了未来仪器将朝着超大道数、混合型方向发展的思想。
1 . 有线传输地震数据采集系统 以双绞线为传输媒体的有线传输系统一直被认为 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最为稳定、可信赖的实时传输系 统。目前光缆的成功应用又为这种系统注入了新的活 力,从根本上解决了万道以上实时数据采集的传输障 碍。这种仪器由于整个系统内部各个部件之间全部采 用双绞线这种有形介质连接,能够自动地形成野外站 体的拓扑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相对独立的封闭系 统,从而受其他外界信号的影响较少,因此它相对稳 定,使故障判别容易、定位准确,排除故障简单快速。 由于集中供电,需要配备的电源等辅助设备较少。 另外,激发前能够使用激发源控制系统来确保在 每次放炮前所有采集参数满足最优的技术条件;在数 据的采集过程中,能够实时对来自每个地面站的每个 数据包进行检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一旦出现数据 中断,则会通过重传数据包来解决。因此这种具有遥 测数传结构、自动质量控制和激发源控制器集成在一 起的有线系统能够确保采集的地震数据精确、可信、 无风险。另外,随着具有良好的抗噪声干扰、长的传 输距离、较高的传输速率和多站能力的 RS-485 技术[11], 具有短距离高速传输的 LVDS(低电压差分信号传输) 技术[12],具有费用低、数据端用户入网灵活、站点或 某个端用户失效不影响其他站点或端用户通信等优点 的网络通讯技术[13]等一系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有 线仪器的实时数据传输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但是,由于部件之间的有形连接,需要人工布置 电缆,对地表有人员通行的要求。另外,笨重的大线 需要人员和运载设备资源。这类仪器占有目前绝大市 场份额,应用最多的仪器包括 Scorpion R 、ARIES Ⅱ、
三、地震勘探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及对 地震仪的需求
当前,国内的油气藏勘探已进入一个发展和运用 复杂地区地震资料采集技术及低信噪比数据处理技 术、解释技术等新的阶段。地层岩性、小断块、深层 圈闭等复杂领域的油气勘探开发,复杂地表区以及非 构造和隐蔽油气藏已逐渐成为未来勘探的主要对象。 需要在复杂的地表条件和复杂构造条件下发现新的远 景勘探领域,需要寻找更多的埋藏深度大和复杂程度 高的油气藏,并要解决构造精细解释和储层参数精细 描述等问题。面对勘探对象越来越复杂的地形条件、 地表结构、地腹构造和储层非均质性的特点,如何改 善深层数据品质、提高复杂地质体成像质量、提高地 震勘探的分辨率和保真度,已是目前国内物探技术正 着力解决的技术难题。为了解决勘探开发生产中的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