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第二章

合集下载

农业气象学中的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

农业气象学中的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

农业气象学中的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第一章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农业生产过程中常常受到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

为了更好地面对突发天气事件,农业气象学也逐渐成为重要的领域之一。

农业气象学中的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也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详细探讨农业气象学中的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

第二章灾害预警2.1 灾害预警基础概念预警是在预测到可能出现危险情况之前,采取告知措施,通知相关人员及组织机构做好应对准备的一种行动,包括气象灾害预警、地质灾害预警、水文灾害预警等多种类型。

灾害预警是指根据一定的预警指标,提前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预警,并及时启动预案,以减少灾害损失。

2.2 农业气象预警系统灾害预警需要具备完备的技术手段和设备,而农业气象预警系统就是其中之一。

农业气象预警系统主要包括气象观测站、卫星遥感、数值模式预报和灾害信息发布平台等组成部分。

气象观测站是灾害预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监测气象因素的变化,实现实时数据传输。

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对灾害来源的监测和预警,避免一些难以人工监测的情况。

数值模式预报则是通过应用数学方法进行模拟预报,减少气象预测误差。

灾害信息发布平台则是可以迅速向政府和农户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2.3 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指标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指标主要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和当地气象情况制定。

以我国为例,农业气象灾害按影响因素划分为寒潮、冻害、霜害、干旱、洪涝、风灾等多种类型。

不同区域在灾害预警方面也应进行适当的调整。

例如,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地方,需要关注水稻耐寒指数等参数。

第三章应急响应3.1 应急响应基础概念应急响应是一种在突发灾害事件发生时,快速调动应急物资和力量,迅速开展抢险救灾工作的机制,以最大程度的减少灾害损失。

应急响应是灾后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涵盖了灾后遗址的处理和应急供应等多个方面,要求各相关部门有更高效、更快捷、更科学、更合理的救援支持。

农业气象学第二章

农业气象学第二章
第二章 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
主要内容
§1 光的生物学意义与植物的光学特性 §2 光照长度对植物的影响 §3 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影响 §4 不同光谱成分对植物的影响 §5 光能利用率及其提高途径 实习1:作物光能利用率的计算及分析
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
光合有效辐射、光周期现象、感光性、光饱 和点与光补偿点、光能利用率等基本概念。
光周期学说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光―光合 作用关系分析,光能利用状况及提高途径分析。
本章难点:
光周期学说及1 光的生物学意义与植物的光学特性
一、光的生物学意义 二、植物的光学特性 三、光在群体中的分布
一、光的生物学意义 1、太阳辐射的重要性 ●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主要
北半球不同纬度地区昼夜长度的季节变化
3、植物光周期现象
(1)植物光周期现象的概念
昼夜光照与黑暗的交替对植物发育(主要 是开花)有显著影响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photoperiodism)。植物的开花、休眠和落 叶,以及鳞茎、块茎、球茎等地下贮藏器官的 形成都受昼夜长度的调节,但是,在植物的光 周期现象中最为重要且研究最多的是植物成花 的光周期诱导。
在实际应用中,禾谷类作物K值较稳定, 因而使用平均值代替。
一般地,k值小于1。据门司和佐伯测算, 草中的k值为0.3~0.5,水平叶子作物层中的 k值为0.7~1.0。而中科院上海植生所测得的 水稻叶层的k值在0.67~0.74之间,平均达到 0.71(表2.3)。
表2.3 叶层的光分布及光强衰减系数 (上海植生所,1959)
● 农田中各高度透光率存在着相同的日 变化,由于太阳高度角的改变,中午时透光 率最大,早晚时透光率较小。
例如在对棉花的观测中发现,在始花期, 早晚的透光率为10%,而正午时透光率可达到 41%。

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

(3)春分日和秋份日, δ=0 °,太阳 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日照时间均为 12 小时。
(4)赤道上, φ =0 °,全年的日照时 间均为 12小时。
日照时数简表(各月15日值。单位:小时)
纬度
0o
月份
20 o
30 o
40 o
50 o
70 o
1
12.08 11.04 10.25 9.39
8.33
0
红外线
10
无线电波
波长(μm)
电磁波谱的划分
二、太阳辐照度
大气上界:地球气层外界。 太阳辐照度(E):单位时间单位面积 垂直投射的太阳能量(J/m2s)。 太阳常数:日地平均距离时,大气上界 的太阳辐照度。常数为1367.69 J/m2s。 地面太阳辐照度:E’ =E0sinh⊙
三、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作用
一、太阳辐射光谱
短波辐射 0.475 (波长0.15-4um) 包括紫外线、可 见光、红外线。 0.4 波长(um) 0.2 0.8 2.0 3.0 太阳辐射能随波长而变化,出现最大值时波 长为0.475um。
太阳辐射
X射线
γ射线
紫外线
大气辐射
可见光
10-5 10-4 10-3 10-2 0.4 0.76
= 1367 W . m-2
= 1.4 . 105 Lux (lx)
S0
So =1.96卡.厘米-2分-1 = 1367 W . m-2 =1.4 . 105 Lux (lx)
四季的划分
四季 天文学
二、季节
气候学 农业科学 古代民间 10-22℃ >22 ℃ 10-22℃ <10 ℃ 立春至谷 雨 立夏至大 暑 立秋至霜 降 立冬至大 寒

《农业气象学》课件第二章 温度

《农业气象学》课件第二章 温度

农业气象学第二章温度第一节热量交换方式一、辐射热交换是地面与大气之间热交换的主要方式,也在空气和空气之间进行二、分子传导是土壤中热交换的主要方式;三、流体流动热交换1.对流热力对流; 由热力原因引起的,通常发生在低层气温剧烈增高或高层温度冷却时动力对流:由动力作用而引起的,通常发生在空气水平运动遇山时被迫抬升时2.乱流:当地面受热不均匀,或空气沿粗糙不平的下垫面移动时,常出现一种小规模、无规则的升降气流或空气的涡旋运动3.平流:大范围空气的水平运动四、潜热交换:通过相变转移热能的方式第二节土壤温度一.地表的热量收支R = Q(1 - r)- F = P+ Qs+ LEQs:土壤热通量 LE: 潜热热通量 L : 汽化热 P : 乱流交换热通量二、土壤热特性土壤热特性包括:容积热容量: 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 1℃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导热率: 当土壤温度垂直梯度为1℃/m时,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截面积上的热量。

导温率:土壤的导热率与容积热容量之比。

单位:m2·s-1三.土温的变化(一)土壤表面温度的日变化1.日变化规律: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最高值出现在13时左右2.影响土温日较差因素:1)太阳高度角:辐射日变化大,日较差也越大.2)土壤热特性:λ大的土壤ΔT较小; Cm大的土壤,温度日较差较小.3)土壤颜色:深色ΔT日>浅色ΔT日4) 地形:凹地ΔT日>平地ΔT日>凸地ΔT日5)天气:晴天ΔT日>阴天ΔT日(二) 土壤表面温度的年变化:土壤表面月平均平均最高温度一般出现在7~8月,最低出现在1~2月.(三)温度在土壤中传播规律1)土层深度按算术级数增加,而土壤温度的振幅按几何级数减小.2)最高和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随深度增加而落后,其落后的时间与土壤深度成正比.大约深度每增加10cm,最高和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落后2.5~3.5小时.(四)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1 日射型:土壤温度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农业气象学原理

农业气象学原理

农业气象学原理第一章绪论1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生物体的全部生命过程,既存在它内部生命活动的矛盾,又存在它与外界自然环境的矛盾,这些矛盾构成一个辩证的统一整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就是这些矛盾作用下的结果。

生物有机体发展的内因充满着各种矛盾,同化和异化则是基本矛盾,贯穿于生命活动的始终。

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外因也是一个复杂的外部矛盾的总体,既有不同的外界自然因子如土壤、气候、地形地势等与生物有机体的矛盾,又有外界人为因素如农业措施,社会经济条件条件等与其生育的矛盾,外部矛盾是生物体发展的条件,它和内部矛盾一起,影响生物体发展的进程,参与决定生物体发展的性质和方向。

2、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在影响农业生产的外界自然环境的诸因子中,气象因子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动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基本因子。

农业生产的一个特点是地域性和季节性都很强,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因时因地制宜”,所谓时,实际是指气象条件,说明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良传统之一,就是推行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这也是我国农业生产一个显著特点。

3、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运用农学和气象科学技术来不断揭示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农业气象问题,以谋求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战胜不利气象因素,促使农业发展的实用性学科。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不能单指生物体及其生产过程,也不能单指生物体所处的气象环境,而是生物体与气象条件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影响,一方面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反应,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另一方面也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影响。

4、农业气象学的主要内容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农业气象基本方法与理论的研究(二)农业小气候研究(三)农业气象灾害规律及防御措施的研究(四)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五)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方法研究与服务(六)因地制宜开展专业气象研究和服务第二章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1、光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源泉到达地球上的太阳辐射就其最主要的作用而言是产生光合效应、热效应和光的形态效应。

农业气象学课件——绪论

农业气象学课件——绪论

农业气象学课程简介●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考核形式●基本要求及目标●教材及参考书课程性质●是应用气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气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植物营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

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 2 学时第二章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12 学时第三章热量条件与农业生产12 学时第四章水分条件与农业生产14 学时第五章二氧化碳、风与农业生产 6 学时第六章农业气象模式简介 6 学时总学时:52 学时上课:46 学时实习:6 学时基本要求及目标●掌握农业气象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农业气象学分析、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1 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2 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及其主要内容§3 农业气象学的诞生与发展本章重点●农业与气象的关系●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农业气象学的主要内容§1 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影响农业生产的外界自然条件●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主要方面●农业生产中应该重视的几个气象问题●“土壤—植物—大气”系统(SPAS)一、影响农业生产的外界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土壤:土壤性质(沙、壤、粘)、PH值土壤肥力—有机质、氮、磷、钾气候:光、热、水、气地形地势:海拔、坡度坡向、小地形、水体二、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主要方面1、气象条件作为自然资源,直接或间接地为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及其产量形成提供必需的能量与物质。

2、农业生物的生命过程既然是在外界自然环境中完成,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有利和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

即使今后农业生产技术达到了极高水平,人们还是要根据以至于控制气象条件来安排农业生产。

3、气象条件还会通过其它外界环境条件如土壤、水文和地面覆盖物的作用来影响农业生产。

4、在气象条件中,光、热、水、气诸因子既不能互相代替,又互相制约,综合地影响着农业生产,其不同的组合对农业生产会有不同的影响。

不利的组合将导致减产,有利的组合必使农业增产,而最优的组合才有可能使农业生产高产、优质、高效。

农学类《气象学》名词解释

农学类《气象学》名词解释

绪论:气象学:专门研究大气中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学科。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所有气象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一门科学。

第一章: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 水汽+ 固体杂质+ 液体微粒= 大气干洁空气:除掉水汽、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的混合空气。

水汽:其来源于下垫面,因而越靠近地面水汽含量越多。

固杂:尘埃、尘土、污染粒子等。

液微:主要以云、雾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

包括过冷却水滴、冰晶、云滴,对流层:为云、雾、雨、雪发生的主要层次,是气象学研究的重点层次,但不足大气厚度的1%,平均厚度为十几km。

三大特征:①气温随Z升高而降低,气温直减率γ= -dT/dz;②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③对流运动强。

气象要素:是指表示大气中物理现象的物理量。

如: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力、云、能、天、降水、日照等。

温度: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气压:任一高度的气压就是在这个高度上单位面积所承受的大气柱重量:P=Mg/A=Mg。

大气静力学方程:条件是在铅直方向上大气无运动。

dP= -ρgdz湿度:表示空气潮湿程度或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

水汽压e:大气中水汽所具有的压强。

单位同气压,mb、mmHg饱和水汽压E: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的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压强。

相对湿度f:f=e/E×100﹪,e与E要在同温下的比值才是f。

f反应了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

饱和差d:d=E – e 在温度相同时,E与e的差值。

d也反应了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露点温度Td: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降低温度,使空气饱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就叫Td。

第二章:辐射:自然界所有物体都以电磁波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放射能量,这种放射形式称为辐射,放射的能量称为辐射能,又称辐射。

黑体:能全部吸收所有波长的辐射的物体我们称之为黑体:辐射差额(R):在一定时段内,物体吸收的辐射能量与放出的辐射能量的差值。

R=收入-支出基尔霍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任何物体对一定波长的放射能力与吸收率之比为一常数。

[实用参考]农业气象学.ppt

[实用参考]农业气象学.ppt
光周期学说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光―光合 作用关系分析,光能利用状况及提高途径分析。
本章难点:
光周期学说及其应用, 光―光合作用关系理论分析。
§1 光的生物学意义与植物的光学特性
一、光的生物学意义 二、植物的光学特性 三、光在群体中的分布
一、光的生物学意义 1、太阳辐射的重要性 ●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主要
层层的反射、透射和吸收,当然还包括漏射, 而被削弱,形成了一个较复杂的过程。
关于群体叶片对日光的反射、透射和吸收 能力,可归纳出以下四点看法。
(1)同一种农田的植被,对于不同波长的 辐射,其反射、透射和吸收能力不同。
(2)同一种波长的辐射,不同作物、同一 作物不同的生长发育状况(包括品种、密度、 叶龄、叶形、叶片的颜色和含水量等等),其 反射、透射和吸收能力不同。
%0
100 80 60 40 20 0 相对株高%
(油菜株高158厘米,小麦株高123厘米)
在实际工作中常用透光率来表征农田中 的透光情况。
透光率:所测高度处的照度与农田上方 照度的比值,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也称相 对照度。
● 农田中透光率的分布曲线与光强 的分布曲线完全一致,亦随深度迅速递 减,其递减率与叶片的铅直分布关系密 切。
● 光长,即光照时间的长短。 ● 光强,即光照的强弱。 ● 光质,即光谱组成的不同。
4、研究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合成的物质约占 其干重的90~95%; ● 太阳辐射能投射到植物体上真正为植物所 利用进行光合作用部分却很少。光能利用率低。 因此,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率是农业生产中 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当然也是农业气象学的 主要任务之一。
第二章 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
主要特性 §2 光照长度对植物的影响 §3 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影响 §4 不同光谱成分对植物的影响 §5 光能利用率及其提高途径 实习1:作物光能利用率的计算及分析

《农业气象学》课程笔记

《农业气象学》课程笔记

《农业气象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农业气象学研究内容1. 农业气象学概念农业气象学是介于农业科学和气象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研究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农业生产活动对气候的反馈作用。

农业气象学的目标是理解和预测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产量、品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内容详细阐述(1)农业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研究不同气象因子(如温度、降水、光照、风等)对作物种子发芽、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等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

- 分析气象条件对作物产量形成和品质特性的作用机制。

(2)农业气象条件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研究气象条件对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肥力等土壤环境的影响。

- 探讨气象条件对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病虫害发生与流行的影响。

(3)农业气象灾害的成因、规律及防御措施- 研究干旱、洪涝、霜冻、高温热浪、低温冷害等农业气象灾害的成因和发生规律。

- 提出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预警和防御措施。

(4)农业气候资源的分析与评价- 分析不同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分布特征,如光、热、水等。

- 评价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潜力。

(5)农业气象预报与服务- 研究和开发针对农业生产的气象预报技术。

- 提供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指导农业生产。

二、农业气象模式发展举例1. 经典农业气象模式(1)瓦德-皮尔逊模型- 介绍模型的原理和主要参数。

- 分析模型在作物生长模拟中的应用。

(2)蒙德-弗洛斯特模型- 阐述模型的构建方法和适用范围。

- 讨论模型在作物产量预测中的作用。

2. 现代农业气象模式(1)作物生长模型- 介绍CERES、APSIM等模型的原理和结构。

- 分析模型在作物生长发育模拟中的应用实例。

(2)农业气象灾害评估模型- 介绍干旱、洪涝等灾害评估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 讨论模型在灾害预警和损失评估中的应用。

三、农业气象学研究方法1. 观察法- 描述田间试验和观测的基本方法。

农业气象学研究及应用

农业气象学研究及应用

农业气象学研究及应用第一章:引言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气象学知识指导和管理农业生产的学科。

它是气象学学科中的一个应用分支,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气象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气象元素、农业气象灾害、气候变化、以及气象信息服务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愈加突出,农业气象学也变得越发重要。

本文将对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及应用进行详细的介绍。

第二章: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内容(一)气象元素气象学作为农业气象学的基础科学,需要对自然界中的气象因素进行研究。

气象因素主要包括大气中的温度、风速、湿度、降水等,以及太阳辐射等等。

在农业生产中,不同植物适宜生长的气象条件不同,研究各种植物对气象条件的适应性,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优化至关重要。

(二)农业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非常大,各种极端天气的出现,例如干旱、洪涝、风暴、台风、霜冻等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失。

研究各种气象灾害的成因、发展规律、预测方法,是农业气象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气候变化随着全球变暖问题的加剧,气候变化成为当今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

气候变化不仅会对自然界造成影响,也将给人类造成严重的威胁。

在农业生产中,气候变化会造成植物生长周期发生变化,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也会发生变化。

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探究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是现代农业气象学所必须关注的课题之一。

(四)气象信息服务为了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气象学界开发了一系列气象信息服务系统,例如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农业气象监测预报系统、农业气象专业知识库等等。

这些系统可以为各地的农业生产提供精准的气象服务支持,减少农业生产的风险。

第三章:农业气象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一)准确预测天气在农业生产中,农民需要快速掌握天气变化,以便安排农业生产计划。

农业气象学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天气变化,为农业生产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依据。

农业气象学总复习

农业气象学总复习

农业气象学总复习农业气象学总复习第一章绪论(P.1—9)第一节气象与气象学气象、气象学定义第二节农业气象学*1、农业气象、农业气象要素、农业气象条件概念2、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两方面)(1)农业生物和农业生产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反应;(2)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

3、农业气象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五个基本定律)(1)基本生活因子同等重要(或不可替代)性定律(2)环境因子对于植物的非同等重要性定律(3)限制因子定律(4)最适阈值(或因子共同作用)定律(5)临界阈值定律4、农业气象学研究方法(七种)(1)分期播种法(2)地理播种法(3)田间实验法(4)植物人工气候室法(5)统计学方法(6)数理模拟方法(7)遥感法第二章地球大气(P.12—23)第一节大气的组成1、大气的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杂质2、各种组成成分(N2、O2、O3、CO2、水汽、杂质)在气象学和生物学上的意义第二节大气的铅直结构*1、大气铅直分层(五大层次)(1)对流层[下层(摩擦层):贴地气层、近地气层]、(2)平流层、(3)中间层、(4)热成层(热层或暖层)、(5)散逸层2、对流层的特点(四方面)(1)集中了80%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有此层内;(2)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3)具有强烈的垂直运动和不规则的乱流运动;(4)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3、大气上界:物理上界和人造卫星探测上界第三节大气的物理性质气象要素概念及包括的要素第三章辐射(P.24—42)第一节辐射的基本知识*1、辐射的特性:波动性、粒子性2、辐射通量、辐射通量密度、光通量、光通量密度、照度概念3、物体对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a+r+d = 14、辐射的基本定律(理解定律的意义):(1)基尔荷夫定律(选择吸收定律):eλ,T / aλ,T = Eλ,T(2) 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E T = σT4(3) 维恩位移定律:λm = C / T第二节太阳辐射*1、太阳辐射强度、太阳常数、太阳高度角、太阳方位角、可照时数、实照时数、日照百分率、光照时间、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天空散射辐射强度、太阳总辐射强度的概念2、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h正午= 90°-φ+δ及计算,太阳高度角的日、年变化3、日出日落太阳方位角在一年中的变化4、北半球昼夜变化规律(随季节、纬度变化)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1)减弱方式:吸收作用(选择吸收)、散射作用(分子散射、漫射)、反射作用(2)减弱因素:大气质量、大气透明系数6、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Q = S ′+ D ,影响因子(大气量、大气透明系数、太阳高度角、纬度、海拔、坡度、坡向、云量等)7、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地面反射率r及影响因子(颜色、潮湿程度、粗糙度)8、太阳辐射光谱:红外线、可见光(红、橙、黄、绿、青、蓝、紫光)、紫外线波谱范围第三节地面辐射差额*1、地面有效辐射概念、公式(E O = E e-δE a)及影响因素(地面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云况、风力、海拔、地面状况和植被等)2、地面辐射差额概念、公式[R =(S ′+ D )(1-r)-E O]、各符号含义及日、年变化第四章温度(P.43—64)第一节热量收支*1、物质的热属性:热容量(质量、容积)、导热率、导温率的概念,土壤热属性变化与土温变化的关系(土壤水分、空气含量变化)2、热量收支(平衡)(1)活动面、活动层概念(2)地面热量收支差额公式:R = P + B + LE、各符号含义及昼夜变化(3)地表面热量收支差额公式:Q S = R -(P + B + LE)、各符号含义第二节地面和土壤的温度*1、温度日较差、温度年较差概念2、地面温度和热量收支关系3、土壤温度的日、年变化(极值出现时间、日年较差随深度变化情况)4、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四种类型):(1)日变化:日射型(受热型)、辐射型(放热型)、上午转换型、傍晚转换型(2)年变化:受热型(夏季)、放热型(冬季)、春季过渡型、秋季过渡型5、影响土温变化的因素(五方面):(1)土壤温度;(2)土壤颜色;(3)土壤机械组成和腐殖质;(4)地面覆盖物;(5)地形和天气条件第三节水体的温度1、水体热量传播特性(三方面):(1)水面的反射率比陆面小,特别是太阳高度角很大时更明显;(2)水体是一种具有一定透明率的流体,太阳辐射能在水体中传播可用比尔定律表示;(3)由于水陆表面的反射率、吸收率不同,使水面(海洋)的净辐射收入大于陆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
主要内容
§1 光的生物学意义与植物的光学特性 §2 光照长度对植物的影响 §3 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影响 §4 不同光谱成分对植物的影响 §5 光能利用率及其提高途径 实习1:作物光能利用率的计算及分析
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
光合有效辐射、光周期现象、感光性、光饱 和点与光补偿点、光能利用率等基本概念。
叶层是由叶片等植物器官所组成的均一介质,
并把比尔(Beer)定律引入到群体中光强垂直
分布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门司—佐伯公式。
门司 — 佐伯公式:
I = I0 exp(-kF)
式中,I0为冠层(群体顶部)的光强;I为各层
的光强;k为群体叶层光强衰减系数或群体消光 系数;F为各层次以上部分的叶面积之和。
反射、透射和吸收的因素;入射光的方向和光谱
成分;叶片角度及群体的结构;季节、天气以及
时间等。因此,K值不是一个稳定的值。
在实际应用中,禾谷类作物K值较稳定, 因而使用平均值代替。 一般地,k值小于1。据门司和佐伯测算, 草中的k值为0.3~0.5,水平叶子作物层中的 k值为0.7~1.0。而中科院上海植生所测得的 水稻叶层的k值在0.67~0.74之间,平均达到 0.71(表2.3)。
表2.3 叶层的光分布及光强衰减系数 (上海植生所,1959) 层高(cm) I/I0(%) 30 5 40 50 60 70 80 90 平均 8 13 20 32 48 100 — F 4.06 3.74 2.99 2.37 1.54 1.00 0.30 — k 0.74 0.68 0.68 0.67 0.74 0.74 0.71
度变化是最可靠的信号,不同纬度地区昼夜长度的季
节性变化是很准确的。纬度愈高的地区,夏季昼愈长,
夜愈短;冬季昼愈短,夜愈长;春分和秋分时,各纬
度地区昼夜长度相等,均为12h。自然界一昼夜间的
光暗交替称为光周期(photoperiod)。
北半球不同纬度地区昼夜长度的季节变化
3、植物光周期现象
(1)植物光周期现象的概念
光周期学说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光―光合
作用关系分析,光能利用状况及提高途径分析。
本章难点:
光周期学说及其应用, 光―光合作用关系理论分析。
§1 光的生物学意义与植物的光学特性
一、光的生物学意义 二、植物的光学特性
三、光在群体中的分布
一、光的生物学意义 1、太阳辐射的重要性
●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主要
注意: 门司 — 佐伯公式适用的条件象均一介质 是不可能满足的。 但在实际观测中,光在群体中的垂直变化
确实符合负指数规律,所以门司 — 佐伯公式
目前还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光照长度对植物的影响
一、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二、光照长度与植物发育关系的几种解释 三、光周期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四、光周期学说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群体消光系数k值可用下式求算:
k =(-ln(I/I0))/F
式中, I/I0即透光率。
k值是一个无量纲数,它描述了叶片的 遮阴程度,当上层叶面积大时,k值就大, 光强衰减就明显。
注意: 实际上,大田内部的情况十分复杂,影响 k值的因素非常多,包括叶片大小、厚薄、表面 光滑度、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片含水量等影响叶片
花的关键因素。在夏季用黑布遮盖,人为缩短日照长度,烟
草就能开花;冬季在温室内用人工光照延长日照长度,则烟 草保持营养状态而不开花。由此他们得出结论,短日照是这 种烟草开花的关键条件。
4、 根据光长影响植物开花情况对植物的分类
(1)长日性植物。是指只有在光照长度超过 一定临界值(临界光长)时开花,否则即停留在
4、研究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合成的物质约占
其干重的90~95%;
● 太阳辐射能投射到植物体上真正为植物所
利用进行光合作用部分却很少。光能利用率低。
因此,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率是农业生产中
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当然也是农业气象学的 主要任务之一。
二、植物的光学特性 1、单叶叶片对光的反射、透射和吸收 (1)基本概念 ● 反射:投射到叶面的太阳辐射被直接 反射到太空中去的部分称为外反射;进入叶片
内部不能被叶片吸收从投射一侧返回空气中的
部分称为内反射;外、内反射之和称为反射。
● 吸收:进入叶片内部的太阳辐射被叶片
吸收的部分称为吸收。
● 透射:进入叶片内部不能被叶片吸收从
投射对面一侧向叶外逸出的部分称为透射。
● 反射率R、透射率T和吸收率A之间关系:
R +
a.能量用于光合作用; b.能量用于叶子向周围 环境散热; c.余下的能量转化为热能, 可使623—640克的水分 燕腾,并在光合作用中 形成约1克物质 。
(3)影响叶片对光的反射、透射、吸收能力的因素 ● 太阳光谱成分
表2.2 绿叶对不同波段的平均反射、透射、吸收率 波段 反射率 透射率 吸收率 光合有效辐射
5、临界光照长度(临界光长) 是指引起植物开花的光照长度界限。 长日性植物的开花要求光长不能短于这个 界限长度,而短日性植物的开花要求光长不能 长于这个界限长度。
三种主要光周期反应类型
对不同日长的几种开花反应
1.日中性植物; 2.相对长日植物; 3.绝对长日植物; 4.绝对短日植物; 5.相对短日植物 (在纵坐标上数目字后面的K字表示这些数字是任意的)
6、光周期诱导的机理
(1)光周期诱导
对光周期敏感的植物只有在经过适宜的日照条件诱导 后才能开花,但研究表明,引起植物开花的适宜光周期处 理,并不需要一直持续到花芽分化。植物在达到一定的生 理年龄时,经过足够天数的适宜光周期处理,以后即使处 于不适宜的光周期下,仍能保持这种刺激的效果而开花, 这种效应叫做光周期诱导(photoperiodic induction)。 因此,光周期成花反应是个诱导过程,花芽的分化并不一
定是在适宜光周期处理的当时,植物可以保持这种诱导状
态。不同种类的植物通过光周期诱导的天数不同。
(2)有效光强
● 植物的光周期反应不需要很强的光强,
几个勒克司的弱光即对光周期反应有效。
● 几个勒克司的弱光例如曙暮光和路灯,
虽不能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但仍能起到延长
光照长度的作用。
(3)光周期诱导中光期与暗期的作用 自然条件下,一天24h中是光暗交替的,即 光期长度和暗期长度互补。所以,有临界日长就 会有相应的临界暗期(critical dark period), 那么,是光期还是暗期起决定作用?许多试验表 明,暗期有更重要的作用。
1919年,美国园艺学家加纳和阿拉德(Garner and
Allard)在观察到烟草的一个变种( maryland mammoth ) 在华盛顿地区夏季生长时,株高达3~5m时仍不开花,但在 冬季转入温室栽培后,其株高不足1m就可开花。他们试验了 温度、光质、营养等各种条件,发现日照长度是影响烟草开
三、光在群体中的分布 1、光在群体中的分布规律 由于受作物品种、群体的几何结构以及密 度等因素影响,植被中光强的垂直变化十分复 杂,但其垂直分布有一定的规律。
如油菜、小麦等(图2.1)。
图2.1 相对总辐射在植被中的分布(翁笃鸣等,1981)
相 100
对 80
总 60
油菜
辐 40
射 20 小麦
% 0
能量源泉; ● 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和产生各种天气
气候现象的主要能量源泉。
2、光的生物学意义 太阳辐射对植物的作用: ● 光合效应 ● 热效应 ● 光的形态效应 光还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植物的地理分布。 各种辐射波段对植物的重要性见表2.1。
表2.1 辐射波段及其对植物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占太阳 辐射能 (% ) 0 ~4 对植物生命的效应 热效应 不重要 光合 效应 不重要 形态 效应 中 等
昼夜光照与黑暗的交替对植物发育(主要 是开花)有显著影响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photoperiodism)。植物的开花、休眠和落 叶,以及鳞茎、块茎、球茎等地下贮藏器官的 形成都受昼夜长度的调节,但是,在植物的光 周期现象中最为重要且研究最多的是植物成花 的光周期诱导。
(2)光周期现象的发现
有人提出暗长积量的概念,即将光照阶段内
每日暗期时间之和称为暗长积量,认为满足
所需的暗长积量,作物才能完成光照阶段。
7、光周期性形成与生态条件
● 植物光周期性的形成与原产地发育期间
自然光照的绝对长度和它的变化趋势有着密切 的关系。
营养生长状态的植物。例如麦类、豌豆、亚麻、
油菜、胡萝卜等原产于高纬度地区的作物。
(2)短日性植物。是指只有在光照长度短于
一定临界值时开花的植物。如水稻、玉米、棉花
等原产于低纬度地区的作物。
(3)中日性植物。是指当昼夜长短的比例 接近于相等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甘蔗等。 (4)中间型植物。指开花受光长影响较小的 植物,又称光期钝感植物。如西红柿、黄瓜等。
切。
● 农田中各高度透光率存在着相同的日
变化,由于太阳高度角的改变,中午时透光
率最大,早晚时透光率较小。
例如在对棉花的观测中发现,在始花期, 早晚的透光率为10%,而正午时透光率可达到 41%。
2、光在群体中垂直分布规律的数学描述 门司正三和佐伯敏郎(日本),1953年从 实际观测(大田切片法)和理论推算两个方面 建立了光强对叶面积的依赖关系。他们假定:
辐 射 波 段
光谱区
紫外线
290~380
光合有效辐射
近红外辐射
380~710
710~4000
21~46
50~79








不重要
不重要
长波辐射
3000~10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