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看待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

作者:许生凤

来源:《新丝路(下旬)》2020年第02期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70年,“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是成立新中国、开启改革开放、步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概括和形象表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既是政治上的宣告,更是理论上的创新,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对时代变化的科学把握。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原则”,依法治国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原则;依法治国

党的十九大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全新论断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普遍热议。对于置身于新时代的人们而言,洞悉新时代產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现实性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因为科学的理论总是建立在客观现实基础上的抽象概括。“时代”作为一个频用且多义的词,原本指时空概念,是历史学中惯用的术语。而“新时代”则是具有特定内涵的政治概念,它是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新时代产生的理论渊源

新时代既是政治上的宣告,更是理论上的创新,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对时代变化的科学把握。恩格斯曾指出,“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虽然它的根深深扎根于经济的事实当中,但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也即是说,任何理论创新都需要吸收和借鉴前人的思想成果。新时代也不例外,它是以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时代观是新时代产生的理论渊源。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时代”是被广泛使用且高频出现的热词,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场域对时代做了不同注解,但是他们将社会主要矛盾作为划分时代依据的基本原则是一贯的、明确的。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在这里,马克思清楚地表明,社会主要矛盾是划分时代的根本标尺。也即是说,时代转化是依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参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从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从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这个角度”来判定我国未来发展方向。是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概括和简洁话语表达,继承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准确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特征。

二、社会主义建设历程

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看,“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是成立新中国、开启改革开放、步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概括和形象表达,铸就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部曲。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是我们迎来“强起来”的底气,也是我们走进新时代,开创未来的现实基础。

我们从党近百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40年的探索史,特别是十八大以来8年的伟大变革的实践中来考察,新时代是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程,这是中国长期实践发展与创新社会主义建设的结果。这标志着中国迎来了历史最好发展时期——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使中华民族迎来了走向强盛的新征程。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原则”

1.历时性原则

所谓历时性原则,是指既要回眸历史分析历史的发展过程与规律,又要把握当下站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思考和分析问题,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義作为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进行研究,包括历史、现在和未来三个阶段。

坚持回眸历史与把握当下相结合的历时性原则,就是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从历史发展来看,要尊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探索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前后“两个30年”都不能否定的论断。换言之,既要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在制度建设、物质基础保证、思想建设等方面对当今时代的积淀作用,又要看到改革开放40年来的实践探索在生产力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党的十九大向全世界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基本前提的时代,对它的把握和研判,不仅不能脱离这个前提,更要立足于这一前提,展开分析。因此,坚持时代性原则就是要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生成、发展历史,但并不是说不重视当下。

2.战略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理论的战略性原则,善于从全局的视角、发展的视角、整体的视角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其一,用战略思维审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该思想作为一种系统性、时代性思想,是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对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其二,用战略眼光审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这十四条基本方略绝非空穴来风,而是立足于实践对未来社会发展的详尽规划,任何一条都关乎未来发展的大局。为此,就需要将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进程中,分析其当前的战略意义和未来的战略价值。其三,用战略视野审视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两步走”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

基本实现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新战略最能体现着眼大局和展望未来的发展性特征,其背后依托的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践现实。

3.兼顾性原则

所谓兼顾性原则,是指在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既要立足国内分析其政治改革、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生态保护、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的发展现状,还要具有世界视野将中国置于世界空间内分析我国的当前位置。早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就曾指出对各国工人阶级发展现状的把握不仅要基于国内现实,还要放置在世界工人运动的视野下。就中国共产党而言,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也正是坚持了这一原则,才有了“中国处于第三世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流”等经典论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要求,这正是基于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兼顾性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党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把人民利益作为工作的立足点。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农村区域性整体贫困是最大的短板,我国将扶贫的中心放在了农村,体现了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我国现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并将此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一环,是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体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所提出的一系列政策的体现,在工作方法和实质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也正是基于兼顾性原则,中央提出了众多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造福世界的新举措,比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一系列享誉世界的中国方案。

四、依法治国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在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实行依法治国是必须之路。

新时代,依法治国已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坚实保障,也是党和领导人更好地针对国家的发展予以治理策略的基础,因此更有效的堅持依法治国的策略,对于建设与完善我国当下的理论体系有着积极的现实作用。当前我国在发展中处于重要的阶段,尤其是针对其中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建设来说,都需要相应的制度予以保障,而从党的十七大以来就将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国家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针,该策略的实施也更加符合新时期下我国社会建设的实际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