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合集下载

2016年病媒生物防治方案

2016年病媒生物防治方案

2016年病媒生物防治方案病媒生物监测和防治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重要指标之一。

下面是语文迷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病媒生物防制实施方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1:病媒生物仿制实施方案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在2015年开展创卫工作安排的部署,加快推进四川省卫生乡镇的创建,预防和控制鼠、蚊、蝇、蟑螂(以下简称“四害”)等病媒生物的危害,防止疾病传播,保障全乡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确保全乡“四害”防制工作全面达标,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建设健康向林、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认真贯彻执行我县创卫活动具体工作要求,按照“专业防治与群众防治相结合,常年防制与集中防制相结合,环境综合防制与化学药物防制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开展以“四害”防治为重点的病媒生物防治工作,为我乡创建省级卫生乡镇奠定良好基础。

二、工作目标按照我县关于“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要求和标准,通过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消除“四害”孳生地,统一灭杀“四害”,使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得到有效控制,聘请专业消杀公司组织实施消杀,确保全乡“创卫”区域内“四害”密度控制在国家规定标准以内。

三、任务职责分解(一)乡爱卫办:负责全乡统一灭“四害”的组织、协调、检查和督导及全乡范围内公共外环境“四害”防控工作。

(二)卫生院:负责全乡医疗卫生单位“四害”防控的督导监督管理。

(三)乡中学、教育组:负责各学校的“四害”防控督导。

(四)畜牧兽医站:负责对养殖场的“四害”防控的督导。

(五)各村;负责本村范围内的公共环境“四害”防控工作。

(六)社区:负责向林社区所有公共场所的“四害”防控工作。

四、防治指标(一)灭鼠有鼠洞、鼠粪、鼠咬痕和鼠道等鼠迹房间不超过2%;重点单位及一般单位重点部门的防鼠设施不合格处不超过5%;不同类型的外环境累计1000米,鼠迹不超过5处。

[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病媒监测

[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病媒监测

[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病媒监测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病媒生物监测是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基础工作,为确保我市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科学、规范、统一、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有效和及时、全面地反应我市病媒生物密度状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一)、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方案提供依据,评估城乡病媒生物侵扰状况,指导病媒生物科学防制。

(二)、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提供预测预警信息。

(三)、为全面掌握病媒生物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预测预报和应急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

二、监测内容和方法(一)鼠密度监测1.监测生境的选择夹(笼)夜法的监测中每个县(区),城镇选择居民区、公园,重点行业(餐饮、食品制售、建筑工地、屠宰场、酿造厂等)、农村居民区3个类型的监测生境各1个。

各地可根据本地鼠传疾病流行情况和本地实际情况增加农田、林地等生境。

城镇居民区应选择居住卫生环境相对差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适宜鼠类生存的地点,包括室内和室外。

由于夹(笼)夜法也是灭鼠措施,在一定实际内,降低监测点的鼠密度,影响监测结果,所以各地应结合本地情况,确定监测地点的方位,不同月份应在监测点内的不同区域进行监测,以免连续监测对鼠密度造成影响。

因此,相邻月份应在监测点内的不同区域布放鼠夹,三个月内不得在同一区域布夹监测,不同月份选取的监测区域之间距离应大于0.25KM。

2.监测时间:全年监测,每月中旬监测一次,以月做统计单位,两次监测时间间隔不少于30天。

3.监测方法采用夹(笼)夜法:建议统一选择中型钢板夹(规格:12CMX6.5CM),以各地便于获得的材料为诱饵长期使用,晚放晨收。

室内按每15m2布夹(笼)1只,超过100m2的房间沿墙根每5m布夹(笼)1只,居民区以外环境为主,重点行业以室内环境为主,各种房间(厨房、库房)都应兼顾,农村居民区室内外均匀布放。

室外布放在鼠类出没的地方。

农田沿直线或田埂、沟渠等自然地形每5m布放1只,行间距不少于50m。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2016版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2016版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病媒生物监测是疾病预防控制中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基础工作。

为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规范、统一,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特制定此方案。

一、背景病媒生物是指能传播疾病的生物,一般指能传播人类疾病的生物。

广义的病媒生物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鼠类,属哺乳纲啮齿目动物;无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昆虫纲的蚊、蝇、蟑螂、蚤等和蛛形纲的蜱、螨等。

病媒生物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叮咬和污染食物等,影响或危害人类的正常生活,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系列的重要传染病。

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旅游和贸易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变,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和分布等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原有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范围扩大、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而且一些新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不断出现。

在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有许多属于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登革热、地方性斑疹伤寒、丝虫病等;而一些消化道传染病则通过病媒生物的机械性传播在人群中扩散,如痢疾、伤寒等。

通过对病媒生物的有效控制,可以减少它们对人群的骚扰和经济损失,更可以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系统地开展病媒生物监测不仅为制定病媒生物控制方案提供依据,而且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提供预测预警信息。

我国过去曾比较系统地开展过病媒生物的监测,对病媒生物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各地方法不统一,进行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比较困难;且原有的一些方法已经不适于现在社会发展状况,部分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状况也发生了变化;同时近年来周边国家一些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已对我国形成威胁,因此加强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已经成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一个迫切任务。

二、监测目的(一) 掌握监测对象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预测预报和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

(二)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据。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解读-解读-吴海霞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解读-解读-吴海霞

第二部部分为《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详细论述各监测对象的操作细则, 由有中国疾控中心下发,以体现中国疾控中心的技术支持作用。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发布


经过反复研讨、征询建议,形成《全国病媒生 物监测方案》,已于3月9日正式印发;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同时废止。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培训


基孔肯雅热
2010年我国曾暴发基孔肯雅热疫情 其传播媒介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埃及伊蚊、白纹伊蚊) 输入性病例防控压力大
基孔肯雅热全球分布图分布图(2015)
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在我国的分布图
全球疟疾疫情依然严峻
全球疟疾发病呈下降趋势,但2015年仍有2.14亿的 疟疾病例。 在高负担地区疟疾发病率降低缓慢: 15% 的国家占 了总病例数的80%,占了死亡病例总数的78%。 干预措施遇到困难:高风险区的很多人群没有防蚊 保护措施,约 70-90% 的患病儿童没有收到 ACT 治疗。
当前主要病媒传播疾病流行形势


登革热:
目前的研究成果分析,登革热在中国仍是一种输入性疾病,但存在本地 化趋势。
白纹伊蚊高、中、低适生区分布。注:黄点表示为 自1990至今中国登革热流行或暴发地区;绿点表示 1928-1990年登革热流行或暴发地区
1978年后我国大陆地区出现登革热本地病例的省份
当前主要病媒传播疾病流行形势
我国疟疾: • 总体呈下降趋势 • 中国政府2020消除疟疾的承诺 • 输入性病例防控压力大
高负担地区国家的卫生系统薄弱。
经济负担沉重:疟疾大多在经济落后国家,难以负 担。
传虐蚊虫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
大湄公河地区 5 个国家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 1993~2015年全国报告疟疾发病率趋势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2016版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2016版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病媒生物监测是疾病预防控制中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基础工作。

为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规范、统一,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特制走此方案。

—、背景病媒生物是指能传播疾病的生物,一般指能传播人类疾病的生物。

广义的病媒生物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鼠类,属哺乳纲啮齿目动物;无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昆虫纲的蚊、蝇、舞螂、蚤等和蛛形纲的婢、嗚等。

病媒生物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叮咬和污染食物等,影响或危害人类的正常生活,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系列的重要传染病。

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旅游和贸易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变,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和分布等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原有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范围扩大、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而且一些新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不断出现。

在我国法走报告的传染病中有许多属于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登革热、地方性斑疹伤寒、丝虫病等;而一些消化道传染病则通过病媒生物的机械性传播在人群中扩散,如痢疾、伤寒等。

通过对病媒生物的有效控制,可以减少它们对人群的骚扰和经济损失,更可以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系统地开展病媒生物监测不仅为制走病媒生物控制方案提供依据,而且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提供预测预警信息。

我国过去曾比较系统地开展过病媒生物的监测,对病媒生物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各地方法不统一,进行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比较困难;且原有的一些方法已经不适于现在社会发展状况,部分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状况也发生了变化;同时近年来周边国家一些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已对我国形成威胁,因此加强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已经成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一个迫切任务。

二、监测目的(-)掌握监测对象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预测预报和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

(二)为制走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据。

病媒生物蟑螂密度监测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蟑螂密度监测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蟑螂密度监测实施方案一、总则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印发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函〔2016〕215号)中《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以下简称《监测方案》)要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了《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一)监测点的设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县(区)根据本地生态环境特点、传染病流行情况和卫生创建工作需求设置本地常规监测点。

在全国常规监测基础上,每个省份选择2~5个地级市(其中应包括1~2个国家卫生城市)作为国家级监测点,每个国家级监测点至少选2个县(区)开展监测工作。

现有国家级监测点原则上保持不变,目前尚无国家级监测点或监测点数量不够的省份,根据生态环境特点、传染病流行情况等因素提出增加和设立监测点的申请,经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评估后确定。

(二)监测类群与方法本方案对于国家级监测点、常规监测点的不同病媒生物生态学及抗药性监测方法提出如下要求(见表1-1)。

(三)监测频次、时间本方案对国家级监测点、常规监测点的不同病媒生物及抗药性监测频次、时间提出如下要求(见表1-2)。

(四)数据收集、上报与分析反馈各省按照《监测方案》和《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本辖区的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各监测点负责调查、收集和整理辖区内的病媒生物监测数据,在每次监测工作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通过电子邮件将本监测点原始记录表和汇总表逐级上报并汇总,按表1-2的时间要求,将国家级监测点监测记录表和汇总表、常规监测点汇总表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邮箱bmjiance@)。

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下级单位监测数据完整性和科学性进行逐级审核,如发现问题,通过电话逐级通知数据报送单位。

数据报送单位在3个工作日内对数据核实或解释,并重新上报监测数据。

承担监测任务的单位将原始纸质版监测记录至少保留5年。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监测结束时,应及时对本辖区内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历年同期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和本地病媒传染病流行情况,开展病媒生物及传播疾病的风险评估,提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建议,报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爱卫办),并反馈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抗药性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抗药性

附件8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抗药性China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Vectors Surveillance—Insecticide Resistance 通过抗药性监测工作的开展,能够使我们了解病媒生物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掌握抗药性的发展变化趋势,合理选择、使用有效杀虫剂;通过抗药性治理措施的落实,可以保护杀虫剂的有效性,提高病媒生物的防控效果。

1.监测病媒生物种类蚊虫(当地优势蚊种或重要媒介蚊种至少一种,一旦选定,就持续监测)、家蝇和德国小蠊。

2.监测生境每个监测县(区),选择辖区内不同方位的城市居民区、公园、医院、城乡结合部、农村等生境采集蚊虫、家蝇和德国小蠊,移入实验室饲养,进行抗药性测定。

不同年度间抗药性监测试虫采集点应相对固定。

3.监测频率和时间每类病媒生物至少每两年开展一次抗药性监测。

各类试虫应在其活动高峰期采集。

4.待测杀虫剂选择当地防控蚊虫、家蝇和德国小蠊的常用杀虫剂不少于3种。

监测必须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统一标定的杀虫剂原药。

5.监测方法(1)蚊虫抗药性测定用WHO推荐使用的幼虫浸渍法和成蚊接触筒法(参考GB/T26347-2010)分别测定幼虫和成蚊的抗药性。

幼虫测定3龄末至4龄初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LC。

成蚊50用诊断剂量测定其24h死亡率。

1)蚊虫的采集和饲养在当地有代表性的区域(如东、西、南、北、中不同方位,或者某一个特定区域),根据蚊虫的吸血活动、栖息和孳生环境采集蚊虫。

按表8-1中列出的项目,记录采集时间、地点、经纬度、采集数量和虫态等信息。

试虫采集后,根据蚊虫的孳生习性、成蚊或4龄幼虫形态学特征,鉴定种类,进行常规饲养。

2)成蚊抗药性测定把恢复筒与隔板连接,用吸蚊管取20~30只羽化后3~5天的健康雌蚊(中华按蚊用采自野外的健康雌蚊)放入恢复筒中,平行放置15min,剔除不健康蚊虫。

在隔板另一面装上已衬贴药纸(可自制、购买,或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提供)的接触筒,使恢复筒在下面,竖直放置,轻轻拍打使蚊虫聚集于恢复筒底部,然后瞬间把隔板抽开,颠倒接触筒与恢复筒位置,将恢复筒内蚊虫轻吹入接触筒,迅速关上隔板。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解读-解读-吴海霞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解读-解读-吴海霞

2016年3月16-23日,国家卫计委疾控局(全国爱卫办)在北 京举办全国病媒生物监测与防制工作培训班,对新修订的《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技术要点进行宣贯和培训。 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全国爱卫办)和中国疾控中心相关 负责同志,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疾控中心分 管负责同志,承担病媒生物监测与防制工作的科所负责人及 专业技术人员共10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
3
全球病媒传播疾病三大流行趋势
一. 新的病种不断被发现
二. 原有的流行区域不断扩展
三. 疾病流行的频率不断增强
(WHO World Health Report, 2004) 4
当前主要病媒传播疾病流行形势


寨卡病毒病:
2007年以来,全球共有59个国家或地区有寨 卡病毒流行的证据: 2015年以来,报告寨卡病毒病本地传播病例 的国家或地区41个; 有间接证据表明存在本地传播的国家或地区6 个; 曾经证实寨卡病毒传播的国家或地区5个; 出现本地病例、但尚无蚊媒传播疫情的国家 或地区3个。 截至3月21日,我国累计报告输入病例13例, 分别为广东8例、浙江4例、江西1例;输入来 源国分别为委内瑞拉9例、萨摩亚3例、苏里 南1例。
会议形成了初步的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修订稿,包 括鼠、蚊、蝇、蟑、蜱、臭虫6部分,为一个总的方案。

后卫计委考虑方案篇幅太长,容易对下级行政部门造 成压力,建议将方案拆分成2部分:

第一部分名称为《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主要描述方案的组织、实施要求, 简单介绍监测方法、时间、生境等内容,并将抗药性监测也列入监测内容,由国 家卫计委下发;
当前主要病媒传播疾病流行形势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自2010年我国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以来,年报告发病数 呈逐年加速上升的趋势

《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是指对传播疾病的生物媒介进行监测和调查,旨在及早发现病媒生物的存在和活动,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对于保障公共卫生安全、预防传染病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有效开展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一、监测对象确定。

病媒生物监测的对象主要包括蚊子、苍蝇、跳蚤、蜱虫等,这些生物媒介在传播疾病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制定监测方案时,需要明确监测对象的种类和分布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测工作。

二、监测方法选择。

根据监测对象的特点和传播疾病的特点,可以采用多种监测方法,包括生物学监测、化学监测、生物化学监测等。

在选择监测方法时,需要考虑监测的准确性、灵敏度和操作的便利性,确保监测结果的科学可靠。

三、监测地点确定。

监测地点的确定需要根据传染病的流行情况、生物媒介的分布特点和监测的目的来进行,一般包括人群密集区、疫情高发区、病媒生物栖息地等。

在确定监测地点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特点和监测的实际需要,确保监测工作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四、监测频率安排。

监测频率的安排需要根据监测对象的生物学特性、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和监测的需要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可以根据季节变化、疫情情况等因素进行定期监测,及时掌握监测对象的活动规律和传播疾病的风险情况。

五、监测人员培训。

监测工作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操作,因此需要对监测人员进行培训,包括监测方法的操作技能、监测对象的识别能力、监测数据的记录和分析能力等。

只有经过专业培训的监测人员才能够保证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六、监测数据分析。

监测数据的分析是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监测对象的活动规律和传播疾病的风险情况,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在监测工作中需要建立健全的数据分析机制,确保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七、监测结果应用。

监测结果的应用是监测工作的最终目的,通过监测结果的应用可以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病媒生物监测年度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年度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年度实施方案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病媒生物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制定病媒生物监测年度实施方案,是当前工作的重要任务。

本方案旨在全面提升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效性,为疾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一、监测对象。

本方案的监测对象主要包括蚊类、蜱类、苍蝇、跳蚤等病媒生物,重点监测传播疟疾、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布鲁氏菌病等重要传染病的媒介生物。

二、监测内容。

1. 病媒生物种类及数量监测,对各类病媒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定期监测,掌握其种群动态和分布规律。

2. 病媒生物患病率监测,通过采集病媒生物样本,进行病原体检测,评估其患病率和传染风险。

3. 病媒生物生境监测,对病媒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行定期监测,分析其适生环境和扩散趋势,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方法。

1. 采用标准化的监测工具和技术,如昆虫捕捉器具、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等,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 制定监测计划和路线,合理安排监测时间和地点,全面覆盖监测区域,确保监测结果的代表性和全面性。

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病媒生物监测数据库,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和分析,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和科学性。

四、监测评估。

1. 对监测数据进行及时分析和评估,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和处理,确保监测工作的实效性和预警能力。

2. 制定监测评估报告,总结监测结果和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建议,为下一阶段监测工作提供参考。

五、监测保障。

1. 加强监测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监测工作的专业水平和操作规范性。

2. 确保监测设备的完好性和准确性,定期维护和检测,保障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加强监测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与相关部门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病媒生物监测工作。

六、监测宣传。

通过开展病媒生物监测知识宣传和科普活动,增强公众对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提高全社会的监测参与度和责任意识。

七、监测总结。

本方案的实施,将有力提升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疾病防控工作提供坚实支撑,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开展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实施方案

开展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实施方案

开展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实施方案简介本文档旨在制定开展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实施方案,以确保及时发现和控制病媒传播的疾病。

本方案旨在采取简单可行的策略,避免法律复杂性并确保独立决策。

目标本实施方案的目标是:1. 确保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2. 预防和控制病媒传播的疾病;3. 加强对病媒生物的调查和了解;4. 提供科学依据支持疾病防控决策。

实施步骤1. 病媒生物调查和监测计划1.1 制定病媒生物调查和监测计划,包括所需的人员、时间和资源。

1.2 确定病媒生物监测的地点和频率,以了解疫情和病媒生物种群的分布情况。

1.3 确定采集病媒生物样本的方法和标准,确保取得准确的数据。

1.4 设立病媒生物监测点位,覆盖重点区域和病媒传播的可能源头。

2. 病媒生物样本采集和分析2.1 培训工作人员,使其熟悉病媒生物样本的采集方法和要求。

2.2 根据病媒生物监测计划,定期采集病媒生物样本。

2.3 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分类、记录和保存,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2.4 利用科学方法对病媒生物样本进行分析,了解其种群分布和密度情况。

3. 数据分析和报告3.1 对病媒生物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规律和趋势。

3.2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编制报告,向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科学依据支持疾病防控决策。

3.3 组织相关会议和交流活动,与其他机构和部门分享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

风险控制为确保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可行性和准确性,需注意以下风险控制:1. 培训和指导工作人员,确保其操作规范和数据采集准确性。

2. 定期检查和维护监测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可靠性。

3. 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和沟通,确保监测工作的支持和协调。

结论通过制定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实施方案,能够确保及时发现和控制病媒传播的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支持疾病防控决策。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风险控制和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以确保监测工作的正常进行。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1. 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病媒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日益严重。

为了及时掌握和预警各地病媒生物的分布情况和传播风险,全国范围内建立一套完善的病媒生物监测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2. 监测目标和内容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目标是对全国各地的病媒生物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其分布情况和传播风险,并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

具体的监测内容包括:1. 病媒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监测各地不同种类病媒生物的数量和密度,如蚊子、苍蝇、蜱虫等。

2. 病媒生物的季节变化:监测病媒生物在不同季节的分布情况,以及其数量变化趋势。

3. 病媒生物的感染率:监测病媒生物携带疾病的感染率,如蚊子携带登革热病毒的感染率。

4. 病媒生物的分布范围:监测病媒生物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范围,以及其扩散趋势。

5. 病媒生物的抗药性检测:监测病媒生物对常用药物的抗药性情况,以便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3. 监测方法和技术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进行监测,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用的监测方法和技术包括:1. 诱集法:使用特定的诱集剂,如二氧化碳、化学诱剂等,吸引病媒生物进入特定装置,再将装置取出进行采样和分析。

2. 水洗法:使用水洗瓶或网笼将病媒生物收集到一定程度后,用水洗涤并收集水样进行分析。

3. 人工饵法:在特定的装置中设置人工饵物,吸引病媒生物采食,再进行采样和分析。

4. 生物感应器:利用病媒生物的感应行为,设计和使用生物感应器进行监测和采样。

监测所用技术包括显微镜观察、分子生物学检测、生物化学分析等,以多种技术的结合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4. 监测数据分析和应用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是及时掌握病媒生物分布情况和传播风险的重要环节。

采集到的数据将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和处理,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监测结果和预警信息。

监测数据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媒生物的时空分布图:通过对监测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制作病媒生物的时空分布图,用于指导疾病防控工作。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病媒生物监测是疾病预防控制中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基础工作。

为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规范、统一,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特制定此方案。

一、背景病媒生物是指能传播疾病的生物,一般指能传播人类疾病的生物。

广义的病媒生物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鼠类,属哺乳纲啮齿目动物;无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昆虫纲的蚊、蝇、蟑螂、蚤等和蛛形纲的蜱、螨等。

病媒生物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叮咬和污染食物等,影响或危害人类的正常生活,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系列的重要传染病。

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旅游和贸易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变,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和分布等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原有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范围扩大、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而且一些新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不断出现。

在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有许多属于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登革热、地方性斑疹伤寒、丝虫病等;而一些消化道传染病则通过病媒生物的机械性传播在人群中扩散,如痢疾、伤寒等。

通过对病媒生物的有效控制,可以减少它们对人群的骚扰和经济损失,更可以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系统地开展病媒生物监测不仅为制定病媒生物控制方案提供依据,而且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提供预测预警信息。

我国过去曾比较系统地开展过病媒生物的监测,对病媒生物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各地方法不统一,进行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比较困难;且原有的一些方法已经不适于现在社会发展状况,部分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状况也发生了变化;同时近年来周边国家一些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已对我国形成威胁,因此加强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已经成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一个迫切任务。

二、监测目的(一) 掌握监测对象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预测预报和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

病媒生物监测年度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年度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年度实施方案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病媒生物对人类健康和生产生活的威胁,制定病媒生物监测年度实施方案,是当前我国疾病防控工作的重要内容。

本实施方案旨在全面提升病媒生物监测工作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媒传播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

一、监测范围。

本方案的监测范围涵盖全国各地的城乡结合部和重点监测区域,重点监测对象包括蚊虫、啮齿类动物和其他可能传播疾病的生物。

同时,还要重点监测季节性疾病传播风险高的时段和区域。

二、监测目标。

本方案的监测目标是全面了解病媒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传播疾病的风险情况,为疾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要及时监测和评估病媒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威胁程度,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

三、监测内容。

1.病媒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监测,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监测,全面了解各类病媒生物的分布和数量,包括蚊虫、跳蚤、苍蝇等。

2.病原体携带情况的监测,对病媒生物携带的病原体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携带疾病的病媒生物,为疾病的早期预警和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3.环境因素监测,监测病媒生物活动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分析环境因素对病媒生物活动和传播疾病的影响。

四、监测方法。

1.野外调查,通过野外样本采集和实地调查,了解病媒生物的分布和数量情况。

2.室内监测,利用专业设备和技术,对病媒生物进行室内监测,了解其活动规律和数量变化。

3.数据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监测图表和报告,为疾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五、监测评估。

本方案要求建立健全的监测评估体系,对监测数据进行及时评估和分析,及时发布监测结果和预警信息,为疾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六、监测保障。

1.技术支持,加强病媒生物监测技术研究和应用,提高监测水平和效率。

2.人员培训,加强监测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监测工作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3.设备保障,加强监测设备的更新和维护,确保监测工作的正常进行。

七、监测成果应用。

本方案要求及时发布监测成果和预警信息,为政府决策和公众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指导疾病防控工作的开展。

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

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一、前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全球化的推进,病媒生物传播的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及时监测、预警和控制病媒生物传播的疾病,需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

二、目标1.了解病媒生物主要种类、分布情况及密度变化;2.实时监测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潜在风险;3.预警并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暴发。

三、监测内容1.病媒生物种类和分布情况的调查:通过生物学采样、物种鉴定和统计分析等方法,了解病媒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

2.病媒生物密度监测:通过定期采样和统计分析,掌握病媒生物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密度异常的趋势。

3.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监测:通过采集病媒生物的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确定是否携带疾病病原体,及时预警潜在的传播风险。

四、监测方法1.野外调查:选择不同类型的生境,如水域、草地、森林等,采集病媒生物标本,并进行种类鉴定和记录。

2.综合方式监测:利用昆虫诱集器和捕食昆虫等监测工具,监测病媒生物的数量和密度变化。

3.人工养殖监测:建立病媒生物养殖场,定期进行种群调查与密度监测。

4.定点监测:选择病媒生物密度高、传播风险大的区域进行定点监测,并建立样本库,进行实验室检测。

五、监测周期1.野外调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根据气候和季节变化,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调查。

2.综合方式监测:每月进行一次,持续监测一年,了解病媒生物的数量和密度变化。

3.人工养殖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持续监测一年,了解病媒生物在养殖环境中的生长和繁殖情况。

4.定点监测:根据疫情的变化和风险评估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监测。

六、监测结果分析与利用1.分析病媒生物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趋势,及时预警异常情况。

2.分析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潜在风险,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3.利用监测结果进行科学研究,为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

七、监测结果的发布与报告1.定期发布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向相关部门和公众通报。

2.及时发布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潜在风险预警信息,提醒公众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为了有效监测和控制病媒生物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制定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本方案旨在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提高监测水平,及时准确地获取病媒生物信息,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一、监测对象。

本方案的监测对象主要包括蚊虫、苍蝇、跳蚤、蜱虫等病媒生物,重点监测传播疟疾、登革热、乙型脑炎、疫苗接种相关疾病等重要传染病的病媒生物。

二、监测内容。

1. 病媒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监测,通过定点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对各类病媒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病媒生物携带疾病的监测,对病媒生物携带的疾病进行监测,掌握疾病的传播风险,为疾病防控提供依据。

3. 病媒生物分布和活动规律的监测,通过生态学调查和监测,了解病媒生物的分布和活动规律,为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方法。

1. 采集监测,采用人工或机械采集病媒生物样本,进行种类和数量的监测。

2. 生物学调查,通过生态学调查和生物学观察,了解病媒生物的生活习性和传播规律。

3. 分子生物学监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媒生物携带的疾病进行监测,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四、监测网络。

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监测站点,形成全国统一的监测体系,实现监测数据的共享和交流。

五、监测评估。

对监测数据进行及时分析和评估,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及时通报监测结果,做好风险评估和预警工作。

六、监测成果应用。

将监测成果及时应用于疾病防控工作中,指导疾病的防控工作,提高疾病防控的效果和水平。

七、监测保障。

加强监测设备和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监测水平和效率,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八、监测宣传。

加强对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宣传和宣传,提高公众对监测工作的认识和支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监测氛围。

总之,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加强疾病防控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监测工作,共同为疾病防控事业做出贡献。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设立旨在加强对疾病传播媒介的监测和预防控制,提高公众的健康水平。

该方案的实施将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控制病媒生物的扩散,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一、方案背景病媒生物是指能够传播致病病原体的生物媒介,如蚊子、苍蝇、跳蚤等。

它们在传播疾病的过程中,能够将病原体从感染源传播给人类或动物,导致疾病的爆发和流行。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全国范围内的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被制定。

二、方案目标1. 建立全国统一的病媒生物监测体系,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协同。

2. 提高病媒生物监测的技术水平和效率,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 有效监控各类病媒生物的分布和活动情况,及早发现潜在威胁。

4. 加强病媒生物监测与疾病防控工作的衔接,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三、方案内容1. 建立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网络。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协调机制,整合各地区的监测资源和技术力量,确保监测工作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2. 制定统一的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和标准。

确保监测指标的科学性和可比性,减少误差和主观因素的干扰。

3. 加强病媒生物监测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

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加大对病媒生物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监测工作的技术水平。

4. 建立病媒生物监测数据共享平台。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在线平台,实现监测数据的即时上传和共享,方便各地区和机构之间的数据交流和合作。

5. 加强病媒生物监测与疾病防控工作的衔接。

及时将监测结果反馈给疾病防控部门,协助其制定相应的防控方案,提高防控的针对性和效果。

四、方案实施1. 地方政府要加大对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投入,提供必要的人力和物力支持。

2. 各级疾病防控机构要加强对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组织和协调,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3. 科研机构和高校要加强科研力量的建设和团队合作,提高研究和监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4. 公众要增强对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认知和支持,积极配合相关工作的开展,减少病媒生物的滋生和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病媒生物监测是疾病预防控制中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基础工作。

为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规范、统一,监测数据的真实、可信,特制定此方案。

一、背景病媒生物是指能传播疾病的生物,一般指能传播人类疾病的生物。

广义的病媒生物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鼠类,属哺乳纲啮齿目动物;无脊椎动物媒介主要是昆虫纲的蚊、蝇、蟑螂、蚤等和蛛形纲的蜱、螨等。

病媒生物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叮咬和污染食物等,影响或危害人类的正常生活,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系列的重要传染病。

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旅游和贸易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变,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和分布等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原有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范围扩大、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而且一些新的病媒生物性传染病不断出现。

在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有许多属于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登革热、地方性斑疹伤寒、丝虫病等;而一些消化道传染病则通过病媒生物的机械性传播在人群中扩散,如痢疾、伤寒等。

通过对病媒生物的有效控制,可以减少它们对人群的骚扰和经济损失,更可以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系统地开展病媒生物监测不仅为制定病媒生物控制方案提供依据,而且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提供预测预警信息。

我国过去曾比较系统地开展过病媒生物的监测,对病媒生物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各地方法不统一,进行数据的比较和分析比较困难;且原有的一些方法已经不适于现在社会发展状况,部分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状况也发生了变化;同时近年来周边国家一些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已对我国形成威胁,因此加强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已经成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一个迫切任务。

二、监测目的(一) 掌握监测对象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为预测预报和处理应急事件积累基础数据。

(二)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据。

(三) 分析病媒生物的长期变化和当地传染性疾病的相关性,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三、监测定义病媒生物监测是指以科学的方法,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鼠类、蚊类、蝇类和蟑螂等病媒生物,对其种类、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反馈,供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定、实施、评价和调整病媒生物控制的策略和措施。

四、监测系统组成和职责(一) 监测系统监测系统由卫生部、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成。

(二) 分工和职责1.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部领导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辖区内的监测工作,并提供所需的专项监测经费,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全国监测方案的起草、修改和完善,根据省级疾控机构的建议,确定全国监测点的布局,组织全国监测工作的实施;承担全国性病媒生物监测的技术指导和培训;负责监测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反馈;并组织专家进行监测质量的检查和质量控制。

3.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据全国监测方案的要求,组织开展辖区内监测工作;负责协调各级监测点的工作,督促检查监测方案落实;按时收集、分析、上报和反馈监测结果,进行技术指导和监测质量控制和考核工作。

4. 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病媒生物监测方案的实施,指定专人负责监测点工作,完成监测任务,并对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5.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各省监测工作安排,配合完成或承担监测任务。

五、监测内容和方法(一) 鼠密度监测1. 监测点的选择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不同地理方位选3至5个地级市,每个市设城镇居民区、特殊行业(餐饮、食品制售)和农村自然村3个类型的监测点各1个,每个监测点每月室内外一次性布放200有效夹夜。

由于鼠密度监测的特殊性,各市应结合本地情况,确定监测点的范围,为避免连续监测对鼠密度造成影响,相邻月份应在监测点内的不同区域布放鼠夹,三个月内不得在同一区域布夹监测,不同月份选取的监测区域之间距离应大于。

2. 监测时间每月中旬进行调查,以月作统计单位。

3. 监测方法采用夹夜法。

统一选用中型钢板夹(见附件1),以生花生米为诱饵,晚放晨收。

室内按每15m2布夹1只,沿墙根均匀布放。

室外每5m布夹1只。

居民区以外环境为主,特殊行业以室内环境为主,各种房间(厨房、库房)都应兼顾,农村自然村室内外均匀布放。

4. 统计与计算%有效夹数=布夹总数-无效夹数捕鼠总数是指鼠夹捕获鼠类的数量总和,鼠夹上夹有鼠头或大片鼠皮则定为捕到鼠,记入捕鼠总数。

若已击发的鼠夹上有鼠毛、鼠尾、鼠爪,该夹计入布夹总数,定为未捕到鼠。

无效夹是指丢失或不明原因击发的鼠夹。

捕获鼠类后,进行鼠种鉴定,并同时记录捕鼠地点、性别、体重(精确到和头体长(见表1),汇总表见表2。

5. 注意事项监测前做好宣传告知,防止误伤儿童和宠物。

监测中使用鼠布袋并用麻醉剂处理,防止死鼠的体外寄生虫游离而叮咬监测人员,同时也便于进行体外寄生虫的调查。

(二) 蚊密度监测在成蚊监测和伊蚊专项监测所列的方法中,可以选择一种方法用于当地的监测。

1. 成蚊监测定时、定点进行成蚊密度监测。

(1) 诱蚊灯法①监测点的选择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不同地理方位选3至5个地级市为监测点。

每个地级市城区选择居民区、公园(含街心公园)、医院各4处,农村选择民房和牲畜棚(牛棚和猪圈等)各4处,没有牲口棚的以民房补齐。

除牛棚、猪圈外,其它均在外环境中进行。

②监测时间每月2次,相邻两次的测定间隔应为15天,风雨天气(风力五级以上)顺延。

越冬蚊活动前一个月即开始监测,连续两次监测皆未捕到蚊虫后结束。

③监测方法每处使用诱蚊灯(见附件2)1只,监测从日落20分钟后开始,连续诱集6小时。

第二天,将集蚊盒取出,鉴定种类、性别并计数。

④密度指数计算分别将每盏灯每晚的监测结果填入数据报表(见表3),记录当时主要气象数据(气温,湿度,风力),环境类型。

汇总表见表5-1。

(2) 人工小时法:①监测点的选择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地理方位选3至5个地级市为监测点。

每个地级市城区选择城市中心2个居民区,城郊结合部3个居民区,每个居民区调查4户,农村选择自然村2个,每个自然村调查农户4户,不相邻的牛棚和猪圈(或其它牲畜棚)各2处。

没有牲畜棚的以民房补齐(共2户)。

进行室内成蚊密度监测。

②监测时间和方法每月2次,相邻两次的测定间隔应为15天。

日落1小时后,用电动吸蚊器(见附件3)在每个监测点的室内环境捕捉15分钟,分类计数。

居民区可以选择在楼道。

越冬蚊活动前一个月即开始监测,连续两次监测皆未捕到蚊虫后结束。

③密度指数计算调查结果填入数据记录表(见表4)。

汇总表见表5-2。

密度指数计算以只/人工小时为单位。

注:各地方案选定后,原则上长期使用同一种方案。

2. 伊蚊专项监测,该项监测针对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各地根据实际需要开展此项监测。

有埃及伊蚊分布的监测点,应该在监测过程中,注意收集该种伊蚊分布范围的资料。

(1) 诱蚊诱卵器法①监测点的选择每个地级市选居民区、公园、工地、医院、废品收购站等其它伊蚊孳生场所共布放200只诱蚊诱卵器,居民区每户一只,公园、工地每10m一只(见附件6)。

②监测时间各监测点于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越冬蚊活动前一个月即开始监测,至连续两月皆未捕到蚊虫后结束。

③监测方法用诱蚊诱卵器,连续放置四天,第四天检查、收集诱到的成虫及蚊卵(见表6)。

统计蚊卵阳性率,同时记录调查期间平均气温和降雨情况。

汇总表见表8-1。

(2) 容器指数法①监测点的选择每个地级市按不同地理方位选4个街道的居民区,每个街道检查室内外积水容器不少于100个;公园、工地、废品收购站和其它单位各2个,检查积水容器不少于100个。

②监测时间各监测点于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③监测方法检查各种积水容器内伊蚊幼虫和蛹的阳性率。

各种积水容器按性质分为永久性(如水缸、水池等)和暂时性(如花瓶、轮胎、废弃瓶罐等)容器(见表7),可分别统计计算指数。

汇总表见表8-2。

④密度指数计算(三) 蝇密度监测1. 监测点的选择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地理位置选取3至5个地级市,每个市设3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随机选择农贸集市1处、餐饮外环境2处、绿化带1块和居民区1个。

各个监测点相对固定。

2. 监测时间:根据当地主要蝇类发生规律,确定常年的监测时间。

选择适宜的气象条件,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3. 监测方法采用笼诱法。

每处放1个诱蝇笼(见附件5)。

放置时间:每次放置6小时,上午9~10点之间布放,下午3~4点间收回。

4. 种类鉴定、数据统计和记录收笼后,用乙醚或氯仿杀死后分类,统计各蝇种的数量。

记录监测当天的天气情况(气温,湿度,风力)(见表9)。

汇总表见表10。

5. 成蝇密度计算:(四) 蟑螂密度监测1. 监测点的选择每个省份按不同地理方位选取3至5个地级市,每个城市设3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随机选择农贸市场1处、餐饮2处、宾馆1处、医院1家和居民区1个,各个监测点相对固定。

2. 监测时间全年监测,每月中旬监测一次。

3. 监测方法应用粘捕法,统一用粘蟑纸(规格:17×10cm)调查。

用甜鲜面包为诱饵(2克/片),每处布放10张粘蟑纸。

市场布放在食品加工销售柜台,餐饮和宾馆布放在操作间和餐厅,医院布放在病房,居民区在各户的厨房,晚放晨收。

每个标准间(约15m2)放置1张,居民每户厨房放置1张。

不得选择一周内药物处理过的场所作监测点,每次监测时,粘捕纸必须更新。

4. 统计和计算捕获蟑螂总数是指粘蟑纸粘捕到成若虫总数。

登记粘捕到的蟑螂种类和雌、雄成虫或若虫数。

同时记录回收的粘蟑纸总数(见表11)。

汇总表见表12。

六、数据收集、分析、反馈(一) 数据收集内容:1. 鼠密度监测记录表2. 鼠密度监测汇总表3. 成蚊诱蚊灯监测记录表4. 成蚊人工小时法监测记录表5-1. 成蚊监测汇总表-诱蚊灯法5-2. 成蚊监测汇总表-人工小时法6. 白纹伊蚊/埃及伊蚊诱蚊诱卵器监测表7. 伊蚊容器指数监测记录表8-1. 伊蚊监测汇总表-诱卵器法8-2. 伊蚊监测汇总表-容器指数法9. 苍蝇监测记录表10. 苍蝇监测汇总表11. 蟑螂监测记录表12. 蟑螂监测汇总表(二)统计分析指标1. 初步的种类、构成比、各项密度指标;2. 年度的消长曲线;(三)定期报告、反馈资料1.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月1日前将前一月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录入数据库,以电子和书面的形式逐级汇总上报。

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月10日前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个月做监测简报反馈给各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