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学生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

一、孔子生平和《论语》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二、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三、基础知识

1、词语辨析:

(1)“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以”字应解释为:

A .因此

B .因为C.用、拿 D .按照

(2)“何伤乎”中的“伤”字应解释为:

A.伤害B.伤感C.防碍D.伤心(3)“吾与点也”中的“与”字应解释

A.连词B.动词C.介词D.助词(4)“且知方也”中的“方”字应解释为:

A、方形

B、纵横

C、正要

D、是非准则

(5)“子路率尔而对曰”中的“尔”应解释为:

A、助词,放在拟声词后表状态,相当于“然”

B、助词,放在形容词后表状态,相当于“然”

C、代词,相当于“你”

D、代词,相当于“你的”

2、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鼓瑟希……

B、莫春者……

C、唯求则非邦也与?

D、异乎三子者之撰。

3、选出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B、风乎舞雩,咏而归。

C、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4、翻译下列句子:

(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原为小相焉。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4)、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四.阅读思考

1、孔子是怎样评志的?

2、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有怎样的政治思想?

3、孔子的教育艺术怎样?概括本文中的孔子形象。

五、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列名句,选择三至五则翻译并说说意思。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1、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