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手》课文解读
一双手说课稿

《一双手》说课稿下西号学校四年级一班李世明一、教材分析《一双手》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特的手的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
课文两次对张迎善的手做了特写。
第一处:5——7自然段,作者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方面描写,并多次运用比喻句,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
第二处:第17自然,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
这样一双手就在作者浓墨重彩之下像特写镜头一样展现在读者面前。
透过这双手我们看到的是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人类的美好愿望。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会认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惺忪、不计其数”等词语的意思。
2.感情朗读课文,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
通过学习,感受人物美好品德。
3.发挥小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全力以赴,尽最大能力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感受成功。
第一课时可是主要完成以下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会认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理解“惺忪、不计其数”等词语的意思。
2.感情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完成探究案一,张银善的手是怎样的。
第二课时完成以下目标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
通过学习,感受人物美好品德。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和数字说明的方法。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情感,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三、说教法本课的教学方法:探究式1、在本节课上根据探究案提出的问题张银善的手是怎样的?她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引发学生自学、对学,群学讨论交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群体交流中,了解手的特点。
一双手说课稿

《一双手》说课稿说教材:《一双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
课文两次对张迎善的手作了特写,第一处:第5―7自然段,作者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
第二处:第17自然段:“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这里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
这样一双手就在作者浓墨重彩之下像特写镜头一样展示在读者面前,透过这双手我们看到的是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甘心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人们的美好愿望。
这篇文章通过列举大量的数字让学生体会张迎善的植树造林的辛苦和他所创造的巨大财富,从而感受人物品质。
因此,我在合理安排课时内容的基础上,确立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及形成的原因,感受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3、通过文中列举的大量数字,体会张迎善植树造林的辛苦和贡献巨大。
说教学设计:本节课,我着力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提高课堂效率。
一、围绕文本,让学生看图片、听起来、说起来、写起来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的能力目标主要是听、说、读、写。
在本堂课中,我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了这几个方面的综合训练。
读的方面:我没有让学生读,根本没给时间读,说的方面:一让学生在“认识手——了解手——探究手”三个环节分别用一个固定的句式说一说张迎善有一双什么样的手,二自主学习后的小组交流和全班汇报,分别在不同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写的方面:为我们最可爱的人——张迎善写一段颁奖词,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在“由手——人——情”这三个环节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等形式开展,既简化了教学环节,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为阅读增量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
九年级语文《一双手》苏教版知识精讲

九年级语文《一双手》苏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一双手》二.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文的基础知识。
2、能够顺畅准确地朗读。
3、能够通过读书,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4、能够通过朗读、讨论,发现文章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的方面进行反复描写,以突出重点,表现主题的写作特点。
5、能够学习并掌握多角度进行描写以表现文章主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林业工人对本职工作的热爱。
2、学习林业工人爱岗敬业的精神,端正学习态度,真诚地热爱学习。
三. 教学重点:1、掌握基础知识。
2、学习多角度进行描写以表现人物性格或思想感情的方法。
学前准备一、基础知识。
1、注音:惺忪xīngsōng镐gǎo纹络wénluò搓cuō火燎燎liáo垧shǎng缠chán老茧jiǎn2、重点词语:惺忪:形容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镐:刨土用的工具。
老茧:手掌或脚掌上久经摩擦而生成的硬皮。
垧:土地面积单位,东北地区多数地方用,1垧合15亩。
迹地林和次生林:森林采伐之后重新种树形成的林地叫迹地林。
原有森林经采伐或破坏后又自然恢复起来的森林叫次生林。
层积:木材堆积垛长、宽、高相乘的体积。
包括各段木材的实积及其相互间的空隙。
以立方米(层积立方米)为单位计量。
二、作家简介。
姜孟之,当代作家。
1938年生于某某。
20世纪50年代初到某某林区。
曾任小学、中学教师,中学校长。
现任某某市《绿地》杂志主编,文联主席,党组书记,作协主席。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三、文体知识介绍。
1、散文: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X围也在不断地演变。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
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
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X围缩小。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双手》

一双手一、引言《一双手》是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课文之一。
本文通过描写一双手的各种神奇功能,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本文不仅具有教育意义,而且引发了读者对生命的思考。
二、一双手的功能2.1 用手做事一双手是人类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无论是写字、画画、打球、做饭还是修理东西,都离不开手的帮助。
我们可以利用手的灵活性和灵巧性来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
2.2 用手沟通除了进行各种活动外,一双手还可以用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比如,我们可以用手做出各种手势,来表示赞赏、鼓励、拒绝和感谢等。
手的动作可以比语言更直接地表达我们的意图,帮助我们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2.3 用手触摸世界一双手还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
通过触摸,我们可以感受到物体的质地、温度和形状。
我们可以用手指尖触摸花瓣的柔软,用手掌触摸石头的冰凉,用手背触摸风的轻柔……手的触摸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周围的环境。
三、劳动的重要性3.1 劳动的意义文中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也是人类进步的基础。
通过劳动,我们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东西,使生活更加丰富多样。
劳动也是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3.2 劳动的价值劳动不仅仅是手的运动,更是一种精神和价值的体现。
通过劳动,我们不仅可以满足物质的需求,还可以获得自尊、成就感和幸福感。
劳动的价值在于创造,无论是创造物质财富还是创造精神财富,都离不开劳动的付出。
四、人类的创造力4.1 手与创造力文中以一双手为切入点,强调了人类的创造力。
通过手的运动,人类可以创造出无数的奇迹。
我们可以用手写出美妙的音乐,绘制出精美的画作,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工艺品。
手的运动不仅仅是机械的动作,更是思想和创造力的表达。
4.2 劳动者的创造力文中还描述了一个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创造出了美丽的花圃。
这个花圃成为了附近居民的欢乐之源。
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双手,将一片荒地变成了一片绿洲,展示了人类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024年四年级北师版语文《一双手》原文及教案

2024年四年级北师版语文《一双手》原文及教案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讨论,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敬劳动人民的情感。
(2)教育学生学会关爱他人,乐于奉献。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
2.教学难点:(1)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
(2)感受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双手,双手可以创造很多奇迹。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双手的文章,看看这双手有着怎样的故事。
2.朗读课文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感受文章的情感。
3.生字词学习师: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生字词,并组内交流,互相学习。
4.理解课文内容师:请同学们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一下主人公的品质。
5.体会表达方式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讨论这些细节如何表现主人公的品质。
6.作业布置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自己双手的故事,下节课分享。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双手》,请大家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深入学习课文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主人公双手的认识。
3.交流讨论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4.作业展示师: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作业,分享自己双手的故事。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双手的力量,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自己的双手,用双手创造美好。
五、教学反思1.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2.在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问题,提高讨论的实效性。
3.作业布置要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在写作中更好地运用课文所学。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一双手》|北师大版

二、细读课文,解读“一双手”
• 1、找出具体描写张迎善的手的特征的语句 ,并在书上做出适当的圈点和评注。
• 2、说说在你的眼中,张迎善的手是一双什
么样的手?可以用“这是一双 的手,你
看:
。”的句式交流。
(方法:先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概括此手的特征 ,然后用文中的描写句印证 )
• 示例:这是一双又黑又粗的手,你看:它的 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
的人
。
• 文章塑造了一个不畏艰辛、艰苦创业、默 默无闻、勤劳无私、乐于奉献、淳朴实在 的劳动者。
假如张迎善被评三为、20情08感年感升动华中,国的赞十美大“人一物双之手一”
,请你借鉴下面两段颁奖词,也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提示:强调这双手创造绿色的意义,100字左
右 。)
• 毕生梦想消除饥饿袁隆平 •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一双手》|北师大版
2020/8/23
两棵小树十个杈 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画 天天干活不说话
这双手美吗?
一、整体感知,认识“一双手”
•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圈点文 中的生字词,并按照提示要求填充。
• 本文写了
的一双手
(提示:所写人物、职业、年龄)
本文写了32岁的林业工人张迎善的一双手。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3、根据以上概括,能否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说说这 双手给你的总体印象。并根据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
• 总体印象:奇丑(饱经沧桑……)
• 理由:为多栽种树木完全不顾自己的手。( 一天栽1000多棵树,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 千次。栽树26万多棵,造林33垧,改造迹 地林和次生林44.5垧,生产木材1300立方 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
《一双手》鉴赏

丰功伟绩——《一双手》赏析文章中,作者去采访了造林人张迎善,并见识了他的那一双无与伦比的手。
这篇文章刻画了张迎善这个人的形象,并赞扬了造林人的伟大。
本文将以两个角度赏析《一双手》。
《一双手》有两个特点。
该文并没有用事件来说人,也没有描写人物整体的外貌,而是独特地抓住了人物身上的一个特点,一个极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特点,即那一双手,并以此来反映出整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在文中,作者单纯地观察那双手并辅以采访的几句话就把张迎善刻画得栩栩如生。
这篇文章也特别的扣人心弦,一句句都牵引着读者的思维,让人拥有无比深刻的感受。
第一段是典型的欲扬先抑的手法,衬托出了张迎善的手的与众不同和超然。
后面就开始描写手了。
作者先是把自己一开始的惊讶、震撼的感觉传递给读者,如实的写下了作者在看到张迎善的手时的第一时间的感受。
“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虽然可能是夸张的,但是这么做便把那一双手的大致特征深刻在脑海里了。
震惊的同时也会有疑惑和不解。
在一开始的震惊过后,是一些细节的描写。
语言看似是平缓的,实际上每一句都透着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
这既是读者的感受,也是作者的感受。
就文章所述来看,那双手可以以“神奇”来形容了。
木色、鼓皮一样硬、干线茧布满每一个角落、一节手指似三节老干蘑、左手大拇指甲纹裂、各个关节缠着线。
这一切,都加深着读者心中的不解和疑惑。
“他的手是怎么回事?”作者当时的感受和读者此时的感受是相同的,因为张迎善的手的形象即使是透过这文章间接地传过来,也足以让读者被打动。
同时,也是作者的写实的方式完美地体现了那双手的形象。
作者不敢直言,于是小心翼翼。
“‘指关节缠线做什么?’我问。
”“‘治手裂。
’”这反倒加深了疑惑。
“‘手裂由胶布涂手油多好?’”作者为读者吐出了疑惑。
“‘栽树是手活。
穴里的草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
保证苗苗不窝根,得用手把苗根送进土里。
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巾胶布涂手油不管用。
’”“‘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树?’”“‘一千多棵。
北师小学语文四下第四单元《一双手》课文解读

课文解读
《一双手》向我们展示了林业工人张迎善的一双手,从这双手上可以想见林业工人为绿化祖国付出的艰辛劳动,也可以体会林业工人为祖国作出的伟大贡献。
课文第1自然段从见过的“多得不计其数”的手说起,突出说明要写的这双手与众不同,要写的这个人与众不同。
第2自然段交代采访的时间和地点,交代时间着眼于雪化、树木苏醒,交代地点着眼于林区人造林,把读者带入被采访人劳动生活的环境中。
第3~18自然段是采访张迎善的部分,集中描写张迎善的一双手,是一层层渐深渐细写的。
先写张迎善的手黑、粗、硬,有力,采访形式主要是观察。
在直接描写他的手之前,第3自然段通过“我”的感觉反复进行铺垫:①“不论……只要……就能马上……”,读者虽然还没有见到、也没有握过张迎善的手,却可以从这个长句子中体会到张迎善的手是独特的。
②写“我”的“惊讶”,几乎不能相信“握的是手”,它实在和普通的、平常的手不一样。
③“我本能地想抽回手”却不能,张迎善的手太“有力”了,我的手被“紧紧地裹住了”,也表现了张迎善的热情。
张迎善那双使“我”能立刻分辨出的、使“我”惊讶得不敢相信的、本能地接受不了的手是什么样的?课文用“活像是半截老松木”来描绘。
这是一个比喻,哪些特点使张迎善的手“活像是半截老松木”呢?下文展开描写。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4.2《一双手》

《一双手》说课稿李慧琳一、说教材《一双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
课文两次对张迎善的手作了特写,第一处:第5―7自然段,作者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比喻句:“掌面像鼓皮一样硬。
”“一个手指好似三节老干蘑”。
这些打比喻句,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
第二处:第17自然段:“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这里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
这样一双手就在作者浓墨重彩之下像特写镜头一样展示在读者面前,透过这双手我们看到的是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甘心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人们的美好愿望。
二、说教学目标1.围绕课后问题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2.引导学生通过数字理解课文,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并探讨形成的原因,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教学难点:感知作者运用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张迎善双手的特点,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四、说教学方法根据本课的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策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悟能力。
五、学情分析知识现状:本文是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学生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对手的作用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课教学中塑造人物形象上的重要作用应作为重点进行强调。
学生状况:本年龄段的学生求知欲旺盛。
但对于写作往往感觉无从下手,本课教学中以小练笔的片段片描写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上的指导。
《一双手》说课稿

《一双手》说课稿《一双手》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的第2篇主体课文,这篇文章是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投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
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了前三年的学习,有一定的语文素养,能够独立识字组词,但在阅读方面的能力还有所欠缺,所以教师要重视这一阶段学生的课内外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提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层层解读、圈点批注等方式,尝试着自我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所以我在组织本课教学时作了如下处理:1.利用记者的身份创设情境,带领孩子们进入采访的课堂氛围,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2.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来自主质疑,培养学生学会结合重点词语和句子,尝试解决疑问的能力;3.在处理“张迎善的手是怎样的手”这个问题时,我采用了多种形式,如量尺寸、比大小,找句子、抓关键词,看图片、谈感受,甚至有意识地用“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你看……”这样的句式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便加深学生对这双手的了解。
4.在探究“这样一双手形成的原因”时,我让学生关注数字,以计算的形式来加深对张迎善辛勤工作、伟大贡献的理解,从而感受他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社会的美好心愿。
关于本课的教学反思:一是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二是句式训练花费的时间太长,课堂教学太细致;三是一课一练尽量在课堂上留时间处理,如本课没有在课上指导学生完成对其他职业不一样的手的描写。
指导老师杨永宏的意见:一是准备工作的重要性。
严老师教学设计和教具都准备的很充分,缺陷是没有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预习,学生读课文和句子拖拉、断句不明,明显不熟悉。
二是用新身份“记者”引导学生快速地进入课文,这一点值得表扬。
三是教授学生如何学习这一块也做得比较好。
如以开小火车的形式读字词,让学生先拼写再读词;明确读句子的“圈关键字词、做重点批注”的要求;小组合作时,教师以真实有效地指导代替了巡视。
四年级一双手说课稿DOC 文档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一双手》说课稿
岔口小学杨旭辉
一、说教材
《一双手》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特的手的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
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4、教学的重难点: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具体过程设计如下:
三、说教学过程
1、整体感知全文。
开课始,我采用直入主题的方式,从既熟悉又陌生的手导入,这样既让学生回忆了课文内容,又明确了作者的观点:一粒种子显示出
来的力简直可以超越一切。
2、读文感知,直奔重点。
自由轻声读课文,用文中的词描概括这双手。
3、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联系生活从外观等各方面了解这双手。
4、练习,课外延伸。
让学生写生活中最有印象的手。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以追求朴实、真实、扎实的课堂教学为基点,力求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涵的基础上学习阅读和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小班语言《一双手》反思

小班语言《一双手》反思《一双手》是主要是通过对林业工人张迎善一双“简直是半截老松木“的手的描写,塑造饱经风霜、无私奉献的劳动者朴实感人的形象。
课文内容简练,学生容易掌握。
学习这篇课文,重点一是学习如何抓住特征,多角度细致准确地描写来手,进一步理解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是学习通过手来写人的手法。
教后体会一、课堂环节比较紧凑。
由《故乡》简捷的导入新课,展示目标,强调重点,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带着问题全面了解课文,划出重要的字词和体现手的特征的句子。
让学生先读书了解,然后找句子品读体会,个人读,小组评,交流讨论,公开说法,大家补充,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对手的特征的把握,以及所用的手法,理解了主人公的崇高思想,通过教师点拨进一步理解普通劳动人民的奉献精神。
通过当堂训练拓展了主题。
二、教材挖掘比较深刻。
抓住了“描写手的特征来突出人物”这个主要特点,学生在结合学案问题解答的过程中,既有了对人物明确的认识,又不乏乐趣,加深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在拓展文章的主题时,又穿插了杨朔的《荔枝蜜》让学生理解劳动者的奉献精神,并且由“手”展开联想。
通过比较闰土的手,父亲的手,张迎善的手,让学生比较手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联想文章的背景与主题,来理解在新社会,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劳动人民的奉献精神,拓展了文章的主题,帮助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结合主题来写手的方法。
三、学生讨论不够充分。
因为时间紧迫,所以在有些地方还不是很理想。
比如:为了节省出时间让学生阅读后面的小短文,在处理完“通过描写手来突出人物品质”这个重点之后,由于仓促,所以没有来得及进一步的展开。
对三双手的比较没来得及完全展开,学生对“手与文章主题”理解不够。
总的来看,教授这篇课文虽然突出了重点,但是有一些细节还是应该引起思考,以便更好的服务于今后的教学。
一双手教学反思(二)一、无声之处拨响心灵之弦,让感悟与对话共舞。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双手》说课稿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双手》说课稿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双手》说课稿
《一双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双手》是九年级第六单元的课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特的手的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
课文两次对张迎善的手做了特写。
第一处:57自然段,作者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方面描写,并多次运用比喻句,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
第二处:第17自然,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
这样一双手就在作者浓墨重彩之下像特写镜头一样展现在读者面前。
透过这双手我们看到的是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人类的美好愿望。
(二)、学情分析。
《一双手》说课材料

《一双手》说课材料今天我带来的教材是《一双手》,这是一部展现人生真情的小说。
本文通过对主人公王琦的一生的追溯,描绘了一位普通人的坎坷命运和不屈精神。
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内容分析《一双手》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王琦从小失去双亲后被寄养在乡村的事情,每年仅有一次的见父母机会却因为恶劣天气让她与父母失之交臂。
之后,王琦辗转多地,最终成为一名普通的农民。
在一次意外中,王琦的一只手因为伤病失去了功能。
但是她并没有放弃,通过坚韧不拔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坎坷难以,明白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激发学生追求幸福的动力。
情感目标:通过主人公王琦的坚毅不拔,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敢于迎接生活的挑战。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主人公的遭遇及成长经历,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共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展示一些形象生动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故事背景的兴趣,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2.讲授法:逐段讲解故事情节,注重对情感描写和人物性格的分析,引导学生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3.讨论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促进学生思辨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4.任务型学习:设计一些任务,如写读后感、创作小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
五、教学流程1.导入:呈现一些关于农村生活的图片,让学生猜测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发学生对故事的探究欲望。
2.教学核心:分段讲解故事情节,重点解读人物性格和情感描写,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面对困境时的选择和态度。
3.讨论互动:设计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体会。
4.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或者创作一个关于坚持不懈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双手》课文解读

《一双手》课文解读
一双创造的手
孔老师:《一双手》向我们介绍了张迎善的手,大家知道张迎善的手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呢?
李娜:这是一双很大的手。
张迎善的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是作者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我”与张迎善握手时,“我”的手被他的手裹在了里面。
可见这双手非常的大。
刘强:这是一双粗壮有力的手。
这双手成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
掌面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
一只手指似三节老甘蔗。
干起活来非常有力。
马跃:这是一双勤劳的手。
这双手一天栽一千多棵树,已经栽树26万多棵,向土里插了上百万次。
手指裂了缠上线继续劳动,永远都是这么勤劳。
张群:这更是一双会创造的手。
仅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使我们的荒山变绿了,水变清了。
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孔老师:是呀,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是一双创造了美好生活的手。
从这双手,我们可以知道张迎善就是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热爱造林事业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双创造的手
孔老师:《一双手》向我们介绍了张迎善的手,大家知道张迎善的手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呢?
李娜:这是一双很大的手。
张迎善的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是作者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我”与张迎善握手时,“我”的手被他的手裹在了里面。
可见这双手非常的大。
刘强:这是一双粗壮有力的手。
这双手成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
掌面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
一只手指似三节老甘蔗。
干起活来非常有力。
马跃:这是一双勤劳的手。
这双手一天栽一千多棵树,已经栽树26万多棵,向土里插了上百万次。
手指裂了缠上线继续劳动,永远都是这么勤劳。
张群:这更是一双会创造的手。
仅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使我们的荒山变绿了,水变清了。
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孔老师:是呀,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是一双创造了美好生活的手。
从这双手,我们可以知道张迎善就是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热爱造林事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