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地震中的父与子123公开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设计理念】
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以精神获得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知识获得为主要目标。没有情感的碰撞、人文的熏陶、文化的积淀,语文课将苍白无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设计力图创设良好的对话氛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在品读中,紧紧抓住一个“情”字,通过多种形式品读,感悟语言文字蕴含的父子深情,让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牢牢地把握一个“爱”字,用文中父子之爱燃起学生心中之爱,使学生得到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心灵的感动,从而使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课堂充盈着人性的光辉,流溢着生命的色彩。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
学生能利用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方法,从字里行间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思想品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能从课文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受到爱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在品词析句中感悟父爱的伟大力量。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准备】
教师:
制作课件(包括展现地震场景的视频)
学生:1.充分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读熟课文,把自己受感动的句子划下来,并简单写一写体会。
3.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搜集并阅读颂扬亲情的故事或实例。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奠定情感基调
(一)同学们:一九九四年一月十七日,在美国洛像往常一样井然有序地生活着,突然间山崩地裂,一场灾难降临,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内倒塌,几万人被埋,三十万人不同程度受到了伤害,灾难给人们带来了痛苦。灾难,是无情的;亲情,更是无价的。就在这一片废墟中,同样演绎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二)揭示课题,深情读题,生读课题。
【创设情境,奠定情感基调,把学生的兴趣引到读课文上来】
二、初读感悟,整体感知,叩响情感和弦
(一)请大家小声快读这个故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让你感动的地方标出来多读几遍。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生自读课文,师巡视指导。)(二)老师检查字词
出示:洛杉矶阿曼达混乱昔日废墟爆炸
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
(三)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根据学生回答,相继板写:父子了不起)
【进一步学习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同时,检查了预习,摸清学情,以学定教】
三、细读品味,掀起情感波澜
这对劫后余生的父子是多么了不起啊!现在就让我们把画面定格在这一片废墟上,聚焦到一个镜头,出现在你眼前、震撼着你的心灵的是谁?是什么情景?
(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边想: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哪些语言行动,感动了你。并用不同的符号划出那了不起的儿子感动你的语句。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根据自己的提问,试着回答一下。只要认真读,仔细体会,相信你一定会有许多新的感悟!
(学生默读课文,边思考边圈画,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读书活动中。)(二)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分享收获的快乐。(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继出示课文的有关句子及相应画面。)
父亲:1.我们把镜头聚焦到父亲的身上,那如山的父爱,你感受到了吗?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的爱。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
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
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范读,齐读。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
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①学生谈完自己的理解后,请大家闭上眼睛,来想象一下父亲挖废墟时的情景,(放音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父亲扒开满是玻璃碎片的泥土,搬掉裸露的水泥,挪走倒塌的柱子。睁开眼睛,说一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1.概括:不知疲倦,奋力拯救儿子的父亲,意志坚定,决不放弃,不顾一切,很有毅力;2.具体:父亲的头已经破了流出了鲜血,身上手上也被划出了斑斑血迹,衣服早已破烂不堪,可父亲的目光还是如此的坚定。)
②整整36小时啊!不吃、不喝、不睡、不停地挖着,挖着。在这三十六小时会发生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请你再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什么?(他挖瓦砾时手会被扎破。到处都是小孩血肉模糊的尸体。)当父亲在挖出一具尸体的一刹那,他会怎样?(浑身冰凉、浑身发抖)他会想什么?(这会不会是我儿子呀?不是我的儿子,不是我的阿曼达,我的阿曼达还在等我,于是抹掉眼角的泪光继续挖,这位父亲就是这样,不断地在痛苦煎熬中继续挖。)
这是饱含着血泪的情啊,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样一份令人心痛的爱啊,我们一起来读读。(配乐读)
【课文中父亲个性鲜明,主要是通过外貌和行动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这段语言描写,让学生通过读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父亲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