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检测题(包含答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编自徐新《西方文化史》
(1)阅读材料一,比较西欧中世纪文学和中国唐代文学的不同点。
材料二 国际法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运用情况简表
1839年
林则徐组织人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国际法》,其内容后来又被魏源用到《海国图志》一书中
1864年
受清政府委托,传教士丁韪良组织翻译了国际法著作《万国公法》,从此开始了有组织地引进与翻译西方法律著作的进程
C.外语学习成为京师同文馆的主要内容D.中国传统教育内容仍然占据首要位置
二、材料分析题
21.文学——文化——文明
材料一 中世纪的文学以教会文学为主体。文学的作者以基督教的教士居多。教会倡导的文学作品的内容几乎全部来源于《圣经》,严格讲,是对《圣经》有关内容的演绎,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性。
唐代推行科举制,使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得到表现才华的机会,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力量。唐代思想开放,文化交流频繁,许多知识分子见识广博,而又有良好的各方面的艺术修养。唐代诗歌流派纷呈,有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新乐府派等,各派中都有传颂千古的名篇。
B.已经认识到只靠西方科学技术不能救国
C.学习西方还没有完全脱离“器物”的层次
D.腐败激化社会矛盾引发农民起义
6.赫胥黎原著直译本与严复译本大致对应的段落:
以今日之见,严复的译文()
A.比较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地反映赫胥黎的进化论思想
B.其生物进化论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C.具有强烈的时代印记和深刻社会变革的要求
D.阻碍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传播
16.某著作序言有“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该著作当是()
A.《校颁庐抗议》B.《天演论》C.《四洲志》D.《海国图志》
17.孙中山说:“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以实行考察其政治风俗,并结其朝野贤豪,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土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以下言论能够体现孙中山“一劳永逸之计”思想主旨的是()
材料二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冲突中被动产生,又在吸收西方民族主义精要与本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完善的。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1902年,他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材料三 (1906年)“惟是兄弟曾听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1912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1919年)“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的名词很不切当。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见,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为一个中华民族,并要把中华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后民族主义乃为完了”……“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冶之,……融合我们中国所有各族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A.“敢有垄断以置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B.“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C.“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D.“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
18.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这一现象()
1912年
《临时约法》颁布后,在国际上要求与他国地位平等、享有主权,在国内要求各民族和睦相处,享受同等权利的观念基本形成
1919年
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第一次拒绝在损害国家主权的国际条约上签字
(2)国际法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材料二,分析国际法在中国传播和运用的意义。
材料三 英国革命淘汰了已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绝对君主制。新政体兼有民主制(议会下院)贵族制(议会上院)和君主制(国王)三大要素。上院代表是大贵族,由国王任命,可以否决下院通过的法律;下院代表是骑士和市民,由选举产生,握有国王征收新税计划的最终批准权。……形式也还是13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传统形式,但其实质内容却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摘自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孔子、孟子的民族观。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及其发挥的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孙中山民族观的发展历程及变化原因。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化的自我保持是文化生存的必要条件。它不同于酒精瓶内生物标本式的“保持”,而是一种生命机体的“保持”。这种自我保持不可能在封闭的、非生命的方式中完成,而只有通过与范围不断扩大的自然—经济—社会环境进行新陈代谢,达到必要的文化补偿点,才能得以实现。
A.《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B.《天演论》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D.《神圣家族》
13.1918年7月,一位年轻人在北洋法政专门学堂的《言治》杂志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明确提出中国革命必须走俄国的道路。据此判断,这位年轻人是()
A.蔡元培B.李大钊C.陈独秀D.毛泽东
14.1917年《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在卷首语中这样说:“所以中国今日思想,不要统一,只要分歧。”下面理解正确的是()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1.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一书最早阐发到甲午战争结束后渐趋沉寂的近代思潮是()
A.中体西用B.进化论C.民主共和D.实业救国
2.国民党改组后,有日本记者问及孙(中山)“所主倡之三民主义”是否“再制列宁”,“踏袭列宁等之所说”时,他明确表示:“决非如此”,并详细解释说,国民党的“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据此,孙中山认为自己的思想()
9.蒋经国曾认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就是要缔造一个均富、安和、乐利的社会。有的人还把它解释为“自由、民主、均富”等。这里的“均富”思想()
A.是民生主义思想的体现B.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平均思想
C.成为国民党的执政理念D.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10.淮军将领张树声在1884年的遗折中说,“西人立国,具有本末”,“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早期改良思想家何启在维新变法时期也指出,体用“非指二物之异者而言,谓其体各为体,用各为用也”。这说明()
A.中体西用的弊端逐渐显现B.洋务运动指导思想发生变化
C.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D.统治阶级内部开始出现分化
11.张鸣的《重说中国近代史》在谈到新文化运动时引用时人观点说:“中国人没有语法不科学,书写说话不科学,太不像话,因此要用科学的方法来书写。当然最激进的方式就是把汉字废了算了,干脆用拼音字母。”据此判断新文化运动()
文化的自我更新是文化生命运动的表现。它不意味着邯郸学步式地抛弃自我,以致无所措手足,而是在生命运动中不断通过自调节和被调节,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文化流行的勃勃生机,开创文化的新生面。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A.洋务运动是一场地主阶级开明分子掀起的新政
B.维新变法是由知识分子领导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C.清末新政是由先知先觉者倡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D.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
5.下图是关于19世纪末我国某一历史事件的一幅漫画(画中文字为“西方科学技术”“注射器”)。该漫画反映了清政府()
A.利用西方科学技术治愈国人的病症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要说明英国17世纪制度文明创建的成果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裔(夏以外的地)不谋夏,夷(华以外的人)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等思想。蛮夷必须向天子朝贡,承认天子的统治地位;如有不贡、不王,则先“修名”“修德”,即要明尊卑,动之以“德”;若再不贡不王,则将“修刑”,动用“刑罚之辟”、“攻伐之兵”。战国时,孟子等人,鉴于当时夷狄多融入华夏的现实,对四夷的看法又进了一步。他们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义,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
(2)有利于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有利于思想观念的转变;有利于中国形成国家主权的观念;有利于利用国际法维护国家权利。
(3)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法在王上”的原则;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在议会内部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权力分割和制衡;逐渐形成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
D.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
8.魏源在《海国图志》记述“亚墨利加(即南、北美洲,是America在明清时期的中文标准译名)一土,孤悬于内,亘古未通声息,英人于前明万历年间探得之”。据此可知()
A.魏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B.宣告了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破产
C.对世界历史的认识了解尚存缺陷D.对中国的封建君主制度提出质疑
7.康有为提出“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他强调“中学为体”以传承儒学,“西学为用”以西化儒学,即用西学对儒家思想和制度进行变革,主张中西文化可以且应当交融会通。该思想()
A.产生的背景是八国联军侵华导致民族危机加深
B.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本质相同
C.指导下的最成功的实践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
A.新文化运动反对思想上的专制B.新文化运动造成社会思想混乱
C.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存在分歧D.新文化运动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15.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与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
①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继承性②都有抵御外来侵略的意图
③都主要体现了地主阶级的要求④在当时都有进步意义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D.③④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B.君权与人民的权力相得益彰
C.唯合众其和为世界之湖流D.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
20.下表为时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丁懸良主持编制的课程表。下列关于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1876年京师同文馆五年制课程设置
A.西方列强控制京师同文馆的课程设置B.“西学”教学内容限于近代科学及技术
A.直接从传统思想发展而来B.受到俄国革命的影响
C.没有受到西方的任何影响D.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3.有学者说,三民主义是要实现“使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而不相冲突。”其针对的是三民主义中的()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C.推翻帝制,创立民国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4.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中国近60年(1870年—1930年)来的新政都是自上而下,并非由下而上。一切新的事业都是由少数先知先觉者提倡,费尽苦心,慢慢地奋斗出来的。在甲午战争以前,这少数先知先觉者都是在朝廷做官的人。甲午战争以后,革新的领袖权慢慢地转到在野的人手里,但这些在野的领袖都是知识分子,不是民众。严格说来,民众的迷信是中华民族近代接受西方文化的大阻碍之一。”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要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B.崇尚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
C.具有鲜明的西化色彩D.以改变文字来改变社会
12.“社会主义的理论,可大别为三部:一为关于过去的理论,就是他的历史论,也称社会组织进化论;二为关于现在的理论,就是他的经济论,也称资本主义的经济论;三为关于将来的理论,就是他的政策论,也称社会主义运动论,就是社会民主主义。”此文最可能出自()
参考答案
1.A2.D3.B4.C5.C6.C7.D8.C9.A10.A11.C12.C13.B14.A15.A16.D17.A18.B19.A20.D
21.(1)两种文学出现的社会背景不同:中世纪时期西欧宗教神学占据主导,相对封闭。唐代社会稳定繁荣,更具开放性;作者群不同:西欧文学作者主体是教士,唐代文学作者主体是中下层知识分子;文学内容不同:西欧文学内容单一,唐代文学内容丰富,流派众多;文学艺术性不同:西欧文学缺乏正艺术性,唐文学名篇佳作流传,艺术性突出。
A.揭示了民国政治统治的弊端B.推动了近代政党政治的产生
C.直接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D.为国民革命的开展奠定基础
19.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对下列符合材料评论观点的是()
(1)阅读材料一,比较西欧中世纪文学和中国唐代文学的不同点。
材料二 国际法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运用情况简表
1839年
林则徐组织人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国际法》,其内容后来又被魏源用到《海国图志》一书中
1864年
受清政府委托,传教士丁韪良组织翻译了国际法著作《万国公法》,从此开始了有组织地引进与翻译西方法律著作的进程
C.外语学习成为京师同文馆的主要内容D.中国传统教育内容仍然占据首要位置
二、材料分析题
21.文学——文化——文明
材料一 中世纪的文学以教会文学为主体。文学的作者以基督教的教士居多。教会倡导的文学作品的内容几乎全部来源于《圣经》,严格讲,是对《圣经》有关内容的演绎,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性。
唐代推行科举制,使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得到表现才华的机会,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力量。唐代思想开放,文化交流频繁,许多知识分子见识广博,而又有良好的各方面的艺术修养。唐代诗歌流派纷呈,有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新乐府派等,各派中都有传颂千古的名篇。
B.已经认识到只靠西方科学技术不能救国
C.学习西方还没有完全脱离“器物”的层次
D.腐败激化社会矛盾引发农民起义
6.赫胥黎原著直译本与严复译本大致对应的段落:
以今日之见,严复的译文()
A.比较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地反映赫胥黎的进化论思想
B.其生物进化论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C.具有强烈的时代印记和深刻社会变革的要求
D.阻碍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传播
16.某著作序言有“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该著作当是()
A.《校颁庐抗议》B.《天演论》C.《四洲志》D.《海国图志》
17.孙中山说:“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以实行考察其政治风俗,并结其朝野贤豪,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土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以下言论能够体现孙中山“一劳永逸之计”思想主旨的是()
材料二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冲突中被动产生,又在吸收西方民族主义精要与本土思想精华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完善的。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1902年,他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材料三 (1906年)“惟是兄弟曾听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1912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1919年)“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的名词很不切当。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见,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为一个中华民族,并要把中华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后民族主义乃为完了”……“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以诚,合为一炉而冶之,……融合我们中国所有各族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A.“敢有垄断以置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B.“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C.“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D.“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
18.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这一现象()
1912年
《临时约法》颁布后,在国际上要求与他国地位平等、享有主权,在国内要求各民族和睦相处,享受同等权利的观念基本形成
1919年
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第一次拒绝在损害国家主权的国际条约上签字
(2)国际法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材料二,分析国际法在中国传播和运用的意义。
材料三 英国革命淘汰了已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绝对君主制。新政体兼有民主制(议会下院)贵族制(议会上院)和君主制(国王)三大要素。上院代表是大贵族,由国王任命,可以否决下院通过的法律;下院代表是骑士和市民,由选举产生,握有国王征收新税计划的最终批准权。……形式也还是13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传统形式,但其实质内容却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摘自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孔子、孟子的民族观。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及其发挥的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孙中山民族观的发展历程及变化原因。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化的自我保持是文化生存的必要条件。它不同于酒精瓶内生物标本式的“保持”,而是一种生命机体的“保持”。这种自我保持不可能在封闭的、非生命的方式中完成,而只有通过与范围不断扩大的自然—经济—社会环境进行新陈代谢,达到必要的文化补偿点,才能得以实现。
A.《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B.《天演论》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D.《神圣家族》
13.1918年7月,一位年轻人在北洋法政专门学堂的《言治》杂志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明确提出中国革命必须走俄国的道路。据此判断,这位年轻人是()
A.蔡元培B.李大钊C.陈独秀D.毛泽东
14.1917年《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在卷首语中这样说:“所以中国今日思想,不要统一,只要分歧。”下面理解正确的是()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1.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一书最早阐发到甲午战争结束后渐趋沉寂的近代思潮是()
A.中体西用B.进化论C.民主共和D.实业救国
2.国民党改组后,有日本记者问及孙(中山)“所主倡之三民主义”是否“再制列宁”,“踏袭列宁等之所说”时,他明确表示:“决非如此”,并详细解释说,国民党的“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据此,孙中山认为自己的思想()
9.蒋经国曾认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就是要缔造一个均富、安和、乐利的社会。有的人还把它解释为“自由、民主、均富”等。这里的“均富”思想()
A.是民生主义思想的体现B.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平均思想
C.成为国民党的执政理念D.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10.淮军将领张树声在1884年的遗折中说,“西人立国,具有本末”,“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早期改良思想家何启在维新变法时期也指出,体用“非指二物之异者而言,谓其体各为体,用各为用也”。这说明()
A.中体西用的弊端逐渐显现B.洋务运动指导思想发生变化
C.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D.统治阶级内部开始出现分化
11.张鸣的《重说中国近代史》在谈到新文化运动时引用时人观点说:“中国人没有语法不科学,书写说话不科学,太不像话,因此要用科学的方法来书写。当然最激进的方式就是把汉字废了算了,干脆用拼音字母。”据此判断新文化运动()
文化的自我更新是文化生命运动的表现。它不意味着邯郸学步式地抛弃自我,以致无所措手足,而是在生命运动中不断通过自调节和被调节,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文化流行的勃勃生机,开创文化的新生面。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A.洋务运动是一场地主阶级开明分子掀起的新政
B.维新变法是由知识分子领导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C.清末新政是由先知先觉者倡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D.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
5.下图是关于19世纪末我国某一历史事件的一幅漫画(画中文字为“西方科学技术”“注射器”)。该漫画反映了清政府()
A.利用西方科学技术治愈国人的病症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要说明英国17世纪制度文明创建的成果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裔(夏以外的地)不谋夏,夷(华以外的人)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等思想。蛮夷必须向天子朝贡,承认天子的统治地位;如有不贡、不王,则先“修名”“修德”,即要明尊卑,动之以“德”;若再不贡不王,则将“修刑”,动用“刑罚之辟”、“攻伐之兵”。战国时,孟子等人,鉴于当时夷狄多融入华夏的现实,对四夷的看法又进了一步。他们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义,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
(2)有利于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有利于思想观念的转变;有利于中国形成国家主权的观念;有利于利用国际法维护国家权利。
(3)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法在王上”的原则;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在议会内部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权力分割和制衡;逐渐形成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
D.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
8.魏源在《海国图志》记述“亚墨利加(即南、北美洲,是America在明清时期的中文标准译名)一土,孤悬于内,亘古未通声息,英人于前明万历年间探得之”。据此可知()
A.魏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B.宣告了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破产
C.对世界历史的认识了解尚存缺陷D.对中国的封建君主制度提出质疑
7.康有为提出“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他强调“中学为体”以传承儒学,“西学为用”以西化儒学,即用西学对儒家思想和制度进行变革,主张中西文化可以且应当交融会通。该思想()
A.产生的背景是八国联军侵华导致民族危机加深
B.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本质相同
C.指导下的最成功的实践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
A.新文化运动反对思想上的专制B.新文化运动造成社会思想混乱
C.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存在分歧D.新文化运动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15.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与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
①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继承性②都有抵御外来侵略的意图
③都主要体现了地主阶级的要求④在当时都有进步意义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D.③④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B.君权与人民的权力相得益彰
C.唯合众其和为世界之湖流D.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
20.下表为时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丁懸良主持编制的课程表。下列关于该表解读正确的是()
1876年京师同文馆五年制课程设置
A.西方列强控制京师同文馆的课程设置B.“西学”教学内容限于近代科学及技术
A.直接从传统思想发展而来B.受到俄国革命的影响
C.没有受到西方的任何影响D.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3.有学者说,三民主义是要实现“使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而不相冲突。”其针对的是三民主义中的()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C.推翻帝制,创立民国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4.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中国近60年(1870年—1930年)来的新政都是自上而下,并非由下而上。一切新的事业都是由少数先知先觉者提倡,费尽苦心,慢慢地奋斗出来的。在甲午战争以前,这少数先知先觉者都是在朝廷做官的人。甲午战争以后,革新的领袖权慢慢地转到在野的人手里,但这些在野的领袖都是知识分子,不是民众。严格说来,民众的迷信是中华民族近代接受西方文化的大阻碍之一。”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要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B.崇尚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
C.具有鲜明的西化色彩D.以改变文字来改变社会
12.“社会主义的理论,可大别为三部:一为关于过去的理论,就是他的历史论,也称社会组织进化论;二为关于现在的理论,就是他的经济论,也称资本主义的经济论;三为关于将来的理论,就是他的政策论,也称社会主义运动论,就是社会民主主义。”此文最可能出自()
参考答案
1.A2.D3.B4.C5.C6.C7.D8.C9.A10.A11.C12.C13.B14.A15.A16.D17.A18.B19.A20.D
21.(1)两种文学出现的社会背景不同:中世纪时期西欧宗教神学占据主导,相对封闭。唐代社会稳定繁荣,更具开放性;作者群不同:西欧文学作者主体是教士,唐代文学作者主体是中下层知识分子;文学内容不同:西欧文学内容单一,唐代文学内容丰富,流派众多;文学艺术性不同:西欧文学缺乏正艺术性,唐文学名篇佳作流传,艺术性突出。
A.揭示了民国政治统治的弊端B.推动了近代政党政治的产生
C.直接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D.为国民革命的开展奠定基础
19.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对下列符合材料评论观点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