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意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风
提要:中国历来是诗的国度,数千年来的古典诗词有若恒河沙数,古人写诗论诗,都对意象的选择极为讲究(言出象外,象以尽言),言、意的理解都跟象有着密切联系。西风“这”意象出现得较早,也被历来的诗家们所频用,在这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西风”也就形成了它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一种隐喻意义——离情。而这离情又通常表现为去国离家、恋人离思、友人离别、生命离逝等四个方面。在这儿,本文尝试着略为探究一下“西风”在这方面的表现及其原由。
关键词:古典诗歌西风意象离情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数千年来出现过灿若星河的诗人,也有着恒河沙数的诗歌。优秀的诗歌千百年来一直为诗评家们所看重,就是一般是诗歌爱好者也能在吟诵之间尝出其中的一二滋味。这其中最吸引人的地方当然是诗歌的意象,不论是从诗歌语言中体味出意象,还是在意象的把玩中发觉意义,这从语言文字到意义的中间环节——意象是必不可少的。“意象”一词,由来已久。《易经·系辞》里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孔子也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⑪,陆机在《文赋》里是“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着,象以言着”诸如此类等等,都是在讨论“象”与“言”、“意”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在逐渐的使用过程中“意象”一词结合成在诗歌中专门用来指表现意义的形象,它还有着另一层含义就是:通过具体形象可以表现出的意义或情感。
作者(诗人)在对感受物——包括外在客观世界事物和主观内心世界的感触和际会中而形成的寄予了作者感情的某种表象,当作者把这表象通过文字——字词的组合、排列、选择所构成的一种具体的固定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当我们面对着这形象去感受意义或情感时,即由具体形象去描述较为抽象的概念或意义时,隐喻在这思维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隐喻是告诉我们事物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主体与客体之间并不存在鲜明或自始至终的差别”⑫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通常是通过主词和谓词的位置的描述来实现的。典型的隐喻是采取“A是B”是程序,在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A是B,(二)A显然不是B。这里的A和B都可以是其它毫不相关的不同事物,它们之间有着联系就是因为其中的谓词“是”在起作用。
在这个意义上,隐喻多半是聚集在一再重复的意象上以形成一个实在的形象体系,意义便是从中探求的。在本文中所说的隐喻意义就是通过这样系列的意象来显示的。
一西风瘦马寒秋
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
这是马致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仅用28字就勾勒出了一幅秋阳夕照图。我们通常欣赏这首小令的绝妙之处乃在于它的前三句没有用一个动词作为中介,而是连用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个名词来勾绘九组秋景剪影,交相叠映,创造出苍凉萧瑟的意境,映衬出羁旅天涯的茫然无依的孤独和彷徨。名词的组合构成的形象叠加,就给读者一幅幅如在其前的秋景图,然当我们仔细品味这小令时,我们就会发觉它更有意味的地方。“小桥流水人家”似乎是江南景象,如果把这句单独抽出来是很难知道它的具体节候的,而“古道西风瘦马”则明显可知是秋天的景象,而且这基本上也跟北方地区的景象相符,古语有云“瘦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说的正是此理。在这点上我们可发现有着矛盾的地方——两句话里杂糅着南北不同的秋景,然而正是在这矛盾中我们才更好的体味出诗人那游子羁旅漂泊之情,“小桥流水人家”可能是江南之地,而诗人就象是西风中的瘦马在这异乡他地漂泊着,这就有了最后的“断肠人在天涯”之叹。这诗中真正点破时令透露出是秋思而不是春、夏、冬思的乃在“西风”二字,而且诗人的秋兴之思在这“西风”中亦可臆测出一二。
“西风”,顾名思义,即是从西边吹来的风,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秋风”,因为西方是属于秋天的方位,在《淮南子·天文训》“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其神为太白,其兽为白虎,其音商,其日庚辛”,《吕氏春秋·孟秋》“先立秋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秋,盛德在金’,天子乃斋。立秋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礼记·乡饮酒义》“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盛于西北”其《孔疏》云“西南,象秋始”,欧阳修《秋声赋》“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有兵象也,于行为金;…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很显然,在古人的意识里秋是属于西方之位,那么西风与秋风也就是一回事(在俗话中也常有“喝西北风”、“吊秋风”之类的话语)。
那么在这首小令中,我们就可深入的探究作者的秋兴之感了。“悲愁无形,侔色端称,每出两途,或取譬于有形之事…是擬物。或摹写心动念生时耳目之所感接,不举以为比喻,而假以为烘托,使读者玩其景而可以会其情,是为寓物…二法均有当于黑格尔谈艺所谓‘以形而下象示形而上’之旨,然后者较难,所须篇幅亦逾广”(3)在这后者手法中,最出名的也最
为人知的当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这里,作者辟近取材,常见的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一系列形象,通过这些形象的叠加,形成了一个雄浑的秋天的意境。在这些意象中最着笔力的当是西风和夕阳的选择:西风的萧条和肃杀、夕阳的孤寂和凄冷,两者交织融合汇成一个浑圆的秋境。什么生离死别、伤逝怀远之类在这黄昏时节又打上了秋天的烙印,触绪纷纷,最难消遣,令人断肠销魂。而“西风”不仅是自然之秋的表征,也隐喻了人生之秋在其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未已”,而诗人在暮年之秋却如一驾瘦马奔波于漂泊羁旅之中,此中兴起的又岂是游子之叹?更有着生命离逝的时光流逝的感慨。由此可见“西风”这意象在这小令中有着一夫当关之用,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为“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这首小令在艺术上的主要成就,就在于诗人并没有吃力地去刻画这个游子的思想感情,只是平淡无奇地勾出了一幅深秋景象的图画,可是这种景物的描写却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让读者自然揣摩到诗人的灵魂深处”(4)。而这秋景的得意之笔是西风和夕阳的组合,在于“西风”的文化意蕴。韩渥在《夕阳》中写道“花前洒泪临寒食,醉里回头问夕阳。不管相思人老尽,朝朝容易下西墙”,不管是相思令人老,还是不道流年暗度、当镜见衰鬓,有谁能够禁受得住这番无情?“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有高格”⑸而马致远这首小调的境界正在于他用了“西风”和“夕阳”的意象的组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这儿的西风也是用了残照,面对的是汉家陵阙,古往今来,文治武功,都成了这一堆堆隆起的黄土而已,一切可用和不可用言语表达出来的情感就凭这八字跃然于纸上。读者在咀嚼这诗味时,不仅似乎可用看到诗人的那份难以言喻之情,而且自己也会兴起各种复杂的感情,这就是斜阳与西风的魅力所在。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能在当时众多金陵怀古的诗词中成为翘楚,也正是因为“征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中夕阳和西风的缘故。马致远的这秋思之作也正是藉着前人在这意象的用功上而成为“秋思之祖”的。
二“西风”意象的由来和表现
“西风”意象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如此功效,几乎全在于“西风”这意象的文化积累。“西风”这类意象在古代诗歌中是出现较早的,也多为历来的诗人在表现相关的情感时频繁使用。在这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各种“西风”意象交织迭加,是其在最基本的意义的基础上形成了它一种核心的隐喻意义——离情。这种离情通常可表现为(一)去国离家、(二)恋人离思、(三)友人离别、(四)生命离逝等四个方面的各种复杂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