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唯物史观解读_孙其昂
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缘起和意义
作者: 孙其昂[1]
作者机构: [1]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版物刊名: 思想政治课研究
页码: 11-15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4期
主题词: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缘起;社会思维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分支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缘起和发展有它自己的客观基础和学科依托,有重要意义。
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产生的源泉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产生的直接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产生的学科基础,社会学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提供了外部学科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学者活动催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产生,它们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经历了社会学知识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社会学结合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分支学科建设三个阶段,开展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方法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的研究综述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的研究综述作者:赵晨祎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24期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已有30余年的今天,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不仅必要,而且具备一定有利条件。
综合现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的研究成果发现,当前的研究既有共同的趋势,也存在诸多分歧,仍有很大的探讨空间。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综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元问题,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和发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特别是当今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呼唤要求理清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在,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以指导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本文通过梳理各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对各种观点进行分析归纳,以找出其异同点,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的进一步讨论提供思考。
一、研究背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至今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
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向何处去分歧越来越大,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的争论更加激烈起来。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探讨的必要性一事物的本质是其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自学科建立以来对其本质问题的认识就较为分歧,在学科建立三十余年的今天,对于其本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越来越显得急迫。
只有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才能在思想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坚守住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得到发挥。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探讨的条件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至今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历史,学科基础理论得到丰富,一定程度上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打下了基础。
第二,众多学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尽管仍然存在很大差异和争论,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对此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这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好的现实条件。
第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和精神问题日益浮现,党和国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甚为重视。
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科学化与现代化的一部力作——读孙其昂教授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思 想政 治 教育 学 研 究 中 , 既 应 该 紧 密 围绕 着 思想 政 治教育 实 践需 要 来 展 开 研 究 , 还 应 加 强对 思 想政 治教 育基 础 理论 研 究 , 不 断推 进 思 想 政 治教 育 学研 究 的科学 化 和 现 代 化 。其 中 , 加 强 对 思 想政 治 教育 概念 、 本 质等 元 理论 的研 究 是 当前 思 想 政 治教 育基 础理 论研 究 中 的一 个重 要课 题 。从根 基上 弄清
证 法研 究 , 2 0 0 3 , 1 9 ( 7 ) : 6 5 68 - .
[ 1 3 ]张耀 灿. 思 想 政治 教 育学 科 理论 体 系 发展 创 新 探析
[ J ] . 思想教 育研究 , 2 0 0 7 ( 4 ) : 9 — 1 2 .
[ 1 4 ]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 : 波普尔 科学哲学 选集 [ M] .
的视 角 , 即用 “ 理论 与实 践 ” 范 式来 理 解 和认 识 思 想 政治 教育 概念 。泛 言 之 , 思 想 政 治 教 育是 一 种 社 会 实践 , 是 实践 形态 , 思 想 政 治 教 育学 是 理 论 形 态 , 它 是 以思想 政治 教育 实践 为研究 对 象 的理 论体 系 。简
思想 政治 教育 概念 的认 识 和把握 。思想 政 治教育 概 念是 思想 政治 教育 学 的立论 之本 。 自 2 0世 纪 8 O年 代思 想政 治教 育学 成 立 以来 , 学 界 对 思想 政 治 教 育
概念 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 , 其争议颇多。但纵观学 界的主要观点 , 学者们大都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楚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 , 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作者:王静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22期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根本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从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不同的理解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就是一种改造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精神生产实践活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逻辑起点是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不是永恒的、凝滞的,而是历史发展的,不断生成的。
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对增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实践;价值一、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阐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在世界各国早已存在,但关于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却至今仍然是学界追问的热点。
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人的问题,人的本质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不是永恒的、静态的,而是历史发展的、不断生成的。
不存在亘古不变、绝对同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我们只能寻求一个相对稳定时期的那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它重点回答“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对本质的判断应着眼于它对实践问题的解决适合与否,而不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和考证。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运行来考虑。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社会性和政治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本质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及其理论、地位、作用、原则、目标、任务、内容、方法、队伍等要素的社会性质,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特定的服务对象,规范了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政治态度、行为方式和活动价值,从根本上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特殊性。
孙其昂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性;石书臣教授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性;李辽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阶级性、服务性、工具性与启蒙性四个维度的统一;陈志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等。
第二讲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在开放的社会背景下,坚守中华 民族创建的‘道德家园’及其道德传统,自 觉地与世界不同的文明传统进行对话,使民 族的道德传统理性地‘融人’人类文明之宝 库;二是如何在现代社会变迁的历史维度上, 不断丰富和发展道德传统,而不是将‘道德 传统’当做历史的教条,使之对世界文明的 发展有贡献。”(李萍:《现代道德的传统 承接:可能与实现》,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 第4期,第3页。)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 的极大不平衡。 一部分人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律和道 德已经分离成为具有不同性质和功能的两种 社会规范,而且在现代社会中是法律而不是 道德成为了最有影响力、最具权威性的社会 规范。因此提出“法律万能论”、“道德无 用论”等判断。 也有人认为主张德治就是复归“人治”。认 为中国几千年以德治为主导的社会传统扼杀 了法治的发展,把德治与专制联系起来。
道德教化__专制社会的维系纽 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与德教 中国历史具有悠久的道德传统,这种传统从 个人的德性到社会的德治再到德教,形成了 覆盖个体、群体和社会的系统的育人和管理 体系。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传统与社会进步、 人的发展结合起来,成为个人社会化的一个 主要途径,也奠定了政治与伦理一体化的为 “德主刑辅”理论,成为封建社会长期 标榜的治国原则和法制模式。 王充的“文武张设、礼法兼用”;李世 民的“刑弼教”;长孙无忌的“德礼为 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韩愈的 “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丘睿的“礼 教刑辟交相为用”;康熙的“以德化民, 以刑弼教”;等等。
德教
儒家既提倡德治,势必注重德教。儒家一方 面认为人人皆有可能成为圣贤,一方面又指 出,世间并没有天生的圣贤,圣贤之所以为 圣贤乃是后天磨练的结果。这后天的磨练, 一方面要靠自身的修养,一方面则需外界的 教化。从个人讲,要重修身;而对国家、朝 廷、执政者来说,则应重视对民众的教化。 二者必须紧密配合,缺一不可。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首先要明了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标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性阶级性一、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学界存在较大的差异,大体可分为“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三种类型。
“一元论”的主要代表有灌输论、政治属性论、阶级利益论、转化论等,如刘书林教授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灌输”[1],刘建军教授也认为“从本质上讲,思想理论教育就是意识形态灌输”[2]。
“二元论”主要有政治性与科学性论、政治属性与非政治属性论等,如陈志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政治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3]持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多元论”观点的学者比较多,其中有“多维论”,如李辽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多元的、立体的,主张从政治纬度、伦理纬度、社会纬度、个体纬度四个纬度来解读,由此得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性、服务性、工具性、启蒙性的本质特征。
[5]也有学者提出“多层次论”,如孙其昂认为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可分层次讨论,即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思路、本质的内涵和本质理论的运用等来展开。
[6]而“多元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多属性论”,如张耀灿教授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
”[7]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1.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对教育对象进行人文教育、思想教育、意识形态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以“政治”为中心的意识形态教育。
人的思想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环境产生了人的需要,需要产生人的动机,动机支配人的行为。
一定的行为结果经过反馈,调节需要,强化动机,重新支配人的行为。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从人的思想表现入手,分析支配行动的思想动机,再从思想动机分析产生该思想的主客观条件,然后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去创造和改变外界环境,从而促使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动机,以此指导人的行为取得好的行动结果。
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研究
一
、
基 础 理 论
自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科 学化或思想 政治教育是
门科 学开始 , 就提 出并形 成 了“ 思想政 治教育基础
理论” 的命题 。 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是什么? 归纳起 来, 比较流行 的说法有 : 其一 , 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 教育学 的理论基础 。这种说法意味着 马克思 主义( 理
术性考量 , 思想政治教育学学术理论研究 尚未件 明确建立思想政治教 05 2 育学学科 , 其间正好二十五年 。 尽管时问较长 , 历经艰 辛 ,但总算实现 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建设的重大进展 , 令人欢欣鼓舞 。 然而 , 政策规定仅仅属于政治行为 , 它 虽然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制度化 , 但并不等于 学术意义上 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体 系已经建立 , 更不是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已经成熟 的标志 。 目前 , 在一些学
I e lgc la d P l ia u ain Re e r h d oo ia n oi c lEd c t s ac t o
V0 .6 1 No5 2 .
Oc. 0 0 t2 1
21 年 l 00 0月
论思 想政 治教 育 学基 本理 论研 究
孙其 昂
( 河海 大学 公共 管理 学院 , 江苏 南京 209 ) 108
从 18 9 0年 提 出思想 政 治 工作 是 一 门科 学 , 到
年代中期 , 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高校思想 全
政治教育研究会 分别提 出并组织 开展思想政治 教育 ( 工作 ) 基本理论研究 , 在此基础上写 出一批思想政治 教育 ( 工作 ) 著作 , 推动 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梳理 和创新 发展 。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研究 由此 开始 , 日益重视 , 不断取得进展 。然而 , 从科学性和学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论文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论文•相关推荐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论文(通用9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
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论文篇1摘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应满足两方面要求出发,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可概括为政治性,通过进一步区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本质属性,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界定为:以促进受教育者政治社会化为主要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实践性中图分类号:G6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 (2013)06-0286-02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最根本的问题。
近年来,学术界就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深化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但至今仍有许多问题未能认识清楚,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操作。
因此,准确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学之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本质属性能否等同混用一个事物既有一般属性,也有本质属性。
事物的本质属性是指事物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且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面貌和发展的质的规定性。
它包括两方面:第一,本质属性应贯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普遍的固有属性且规定和影响其他派生属性;第二,本质属性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变化发展的根据。
本质是事物所固有的普遍的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
“本质在事物中居于决定性地位,是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实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趋势的东西。
”[1]本质和本质属性虽都体现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及与他物的差异性,却具有不同的辖域和侧重。
从其二者的联系来看,本质属性是本质的外化表现,本质来源于对本质属性的把握。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文献综述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文献综述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必然固有的根本性质,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特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必须首先要研究的重要基础理论。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这一基础理论的探究,关乎于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其他理论问题的认识。
因此,对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进行系统梳理,有助于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认识。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文献综述正文:本质即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指事物内部所必然固有的东西,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的理解影响着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其他理论问题的理解,甚至对其他理论问题有决定性的影响。
比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的不同理解,会造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乃至目标的不同理解。
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的认识,分歧比较大。
笔者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查阅,梳理整理出九类不同的观点,详细综述如下。
第一类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人的社会化有关。
陈百君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一定的阶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向社会成员传递本阶级的政治观念、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目的在于使社会成员能够成为本阶级所需要的人。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可以说是社会成员逐步实现社会要求的过程。
”①王礼湛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简言之,就是社会有组织地定向地引导人们形成合乎特定社会和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观点的教育工程。
”②余亚平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推进一定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化过程。
”③持这类观点的学者,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的社会化方面的社会功能,但这只是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传递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规范要求的功能,而①陈百君:《思想政治教育学》,大连工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119页。
②王礼湛:《思想政治教育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9页。
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前沿问题研究——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2021·03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前沿问题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重点问题。
江南大学侯勇教授新著《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基本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前沿研究进行阶段性总结与深化,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提出多方面的新观点新思路。
本书将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相结合,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是一部具有较大原创性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前沿问题的专著。
一是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问题研究。
本书重点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两类前沿问题,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中的前沿问题,从基本原理角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如思想政治教育前沿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澄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等问题;另一方面是选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问题,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与公共化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制的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等问题。
本书通过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学科建设、话语阐释、组织建制、公共关注、系统建设等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与外部化研究,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交叉学科研究,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和前沿理论的发展。
二是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学术观点。
本书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语义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争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追问、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制、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等相关专题的前提澄清、研究现状、问题分析与对策路径提出了新的看法,为思想政治教育元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启示。
本书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历史轨迹与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概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现状,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化”的建设理路。
三是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视野。
本书以社会为视角,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中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前沿问题,运用系统论观点分析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从历史与社会的角度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制、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整合等主题。
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关联在一起的,本质自身也是一种理论表达,不过它是理论探寻的终极实在。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探究的也是关于其本质的探究,不可能偏离于此。
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构成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想的核心,它在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关于对其本质的探求之时,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层次,促进了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形成。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中心的枢纽,它关联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探究的方方面面。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并不算是新兴的学科体系,其发展也有一段时间了,在一些方面还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对分支学科的认识和建设还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
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认识,有利于全面加强分支学科体系的再发展,使之更科学,更规范。
1本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定性本质作为现象的根据而存在的,黑格尔称其为“过去了的存在”。
本质作为现象的一种根据,使得现象得以说明的最终原因,本质-现象二元思想模式一直支配着黑格尔之前的西方哲学。
也就是说,之前的西方哲学总是寻找一种支配现象的根基,一直在现象之外去探求本质,而不是像后来胡塞尔所理解的那样,在现象中直观其本质,而非在现象之外去思考一种使得现象成其为自身的某种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认识来源于实践自身,所谓实践出真知,也就是这个意思。
一切实践都回归到认识,建立在认识基础上实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
认识遵从现象到本质的规律,在本质的指引下来归纳与认知现象,这样我们才不会在众多的现象中迷误,现象都是本质表现下的现象,不可能脱离本质而独立显现出来,这是从本质到现象的过程。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就是由现象到本质,又由本质到现象,从现象中发现其本质内蕴,又在本质的指引下去破解现象之维,这种形式无限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人的认识进行这种周而复始的思维训练,自然而然认识也就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马克思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最伟大的贡献是科学地论证了人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综述0907050116 王向摘要: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成果丰硕,但至今扔尚无定论。
尤其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性还是意识形态性的争辩最为激烈。
基于对近年来关涉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究方法、本质属性以及本质的相关界定的评析,作者认为“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以促进受教育者阶级利益化为主要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1]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综述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根本意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最具根本性和基础性的命题。
近年来,学术界就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成果颇丰,为我们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打下坚实的理论铺垫。
基于对这些研究的考察,本文试对近年来关涉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相关研究作一简要的综述。
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的研究同样成果颇丰。
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元论,即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归结为一个根本属性。
一元论的主要观点包括:意识形态性、政治性以及思想互动。
有的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体系,并以此指导和规范自己行为的一种性质。
[2]简言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向受教育者传播和灌输意识形态的作用,其目的就是达到社会整合,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3]以意识形态性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即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活动的特有属性。
因为科学文化教育虽然也具有意识形态的内容,但它的主要任务不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而在于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正是基于此种种意义,意识形态性被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反映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探究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改造自身主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
这种实践活动具有主观性、意识形态性,也具有客观性、社会现实性。
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是由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与物质生活过程决定的。
人类的物质生产与物质生活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目的性,受到思想上层建筑、社会思想关系以及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影响,蕴含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需要。
物质生产力与物质生活方式的发展以及物质文明的进步,创造并提供着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形成发展的物质基础与动力。
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根源,就是从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方式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关系角度,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形成、发展的物质需求、物质基础与物质动因。
一、社会存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根源”意为事物的根本、源头,它既是事物产生、形成的本源,也内蕴其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因。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即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变化、发展的根本、源头。
对思想政治教育根源的追索,必须立足唯物史观。
实践是联系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中介,物质世界是实践的基础。
而在一定的意义上说,人的活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全部社会生活都根源于人的实践。
实践既是理解一切人类行为与社会过程的密钥,也是把握人的思维以及一切精神活动之根源的关键。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对人的主观世界进行自觉改造的实践活动,是用一定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尤其是社会主导的政治意识形态,来塑造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实践活动。
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精神活动和思想上层建筑的鲜明特点。
但是,这改变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尤其是改变不了其赖以产生的客观物质根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一方面,它是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基本方式,具有物质性、现实性等特点;另一方面,它又是以人为主体和以客观对象为客体的自觉活动,具有目的性、主体性等特点。
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
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这一研究命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根本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从“人”的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在于其育人性、人格性和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为谋求一定政治利益而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是方方面面都体现一定的政治色彩;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是通过政治途径实现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政治性;人格性;育人性思想政治教育,如果给它下一个定义的话,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社会或者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活动。
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什么?笔者认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立论之基,它不但在理论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而且在实践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现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颇为流行。
在学术界,众多学者纷纷去思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并且取得了诸多成果。
翻阅图书资料,搜索电子资源,有四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著作,其中专著只有一本,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合亮著的《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缘起及本质的研究》。
通过上网查询,发现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为主题的文章,有261条记录。
简单翻阅上述文章,不难发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论述,学者们众说纷纭,大体看来,有以下三种意见:有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一元论,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性。
还有一些学者持有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二元论的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科学性与价值性,功能性与目的性。
另外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阶级性,互补性,目的性,实践性和超越性等。
总体性:看待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一个重要方法
l 一 5
性 地把理论 和实践联 系起 来。 卢卡奇 、 “ 科尔施要求把理论 和 实践的统一视 为一个 完整的现实 的总体 , 并致力于把人 的理 论 活动与人 的实际行 为真正统 一起来 。他们对 总体性 的追 求, 归根 到底是对 理论与 实践统一 的追求 。在他们看来 , 理
质 的 论 说 在 这 一 点 上 基 本 是 处 于 失 语 状 态 的 。 现 实 的情 况
卡奇 、 科尔施 、 特 以及 阿尔都 塞等 人 的理论 均有所 涉及 。 萨
以下主要援引卢卡奇的总体性理论 。 卢卡 奇 关 于 总体 性 的论 说 集 中在 《 历史 与 阶 级 意识 》
展 。卢 卡奇 、 “ 科尔施 要求把人 本身视 为一个总体 , 实现人 的
全面的 、 体的发展 。他们强调必须把 总体 性原 则贯穿到对 整
第 2 卷第 7 5 期 21年7 02 月
长春理 工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 un l f a g h nUnv ri f ce c n e h oo y (o il cec s dt n) or a o Ch n cu iesyo S in ea dT cn lg S ca in e io t S E i
和合法 性 。能否正 确把握 思想政 治教育 的本 质是进行 思想
政治教 育的根本前提 , 也是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者 的心理认 同
前 提 。不能 正确看待思想政 治教育 的本质 , 往往导致 对思想 政 治教 育的质 疑和 否定 ; 也可 能 由于对 本质 的错误认 识 , 实 施错误 的思想教育实践 。 当前关 于思想政 治教 育本质 的论述分为三种 , 即一元论 、 二元论 和多元论 。持一元论观点 的主要有 : 孙其 昂认为政 治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
Inquiry into the Ess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作者: 孙其昂
作者机构: 河海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出版物刊名: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8-23页
主题词: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政治本质
摘要: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贯彻层层推进的认识思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的逻辑体系。
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意义上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内容,可作
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的一种认识思路。
正确认识和处理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本质的阶级性与
科学性、一元性与多样性、不变性与变动性的关系,对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在新形势
下的运用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探析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既与人的思想、行为和人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又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广泛的联系。
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应该以历史发展的视角,从它与人和社会关系层面出发,认识和理解它的特殊性质。
从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从而更好的将其作用发挥于社会实践当中。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马克思主义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既同人的思想、行为和人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应该以历史发展的视角去认识与理解。
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性进行探索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作为人类的育德活动,是普遍存在的,只不过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概念不同而已。
笔者认为,在非阶级社会,随着原始意识和社会交往的形成,只不过是一种德性的萌生,而不是一种确切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雏形。
这种德性是维持原始社会的一切习惯。
到了阶级社会,道德教育才与政治生活相联系。
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道德教育研究更加深入,但是由于某些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存在,没有科学揭示人性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性论述马克思主要从社会与人的实践性本质、人的社会性本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本源。
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作为根据,科学揭示社会与人的需要的物质与精神的根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本源性论证。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需要社会关系,又受制于社会关系。
人的生存与发展既需要物质的社会关系,也需要思想的社会关系。
思想社会关系的需要与满足,正是人的存在是一种有意识的、有思想的社会存在。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性思想认为:人对思想、精神的需要,人对目标、理想的追求,是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本源。
此外,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性质就是实践性和阶级性。
任何社会、国家根据自身发展特点都有自身的思想体系,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所决定的。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本质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本质作者:杜德彭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18期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其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为谋求一定政治利益而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是方方面面都体现一定的政治色彩;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是通过政治途径实现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政治性凡是最能体现一事物、对该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影响的属性就是该事物的本质属性,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事物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指的是其内在一成不变的东西,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所是以及其自身的同一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稳定的、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与发展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区别开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
[1]这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其政治性,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内容和目的三个角度最适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分析。
别的方面如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功能、过程规律、原则和方法等,要受到这三方面的影响,同时这些方面也不足以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政治利益的实现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是随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精神生产和主导意识形态形成的重要方式。
统治阶级凭借其手中的权力,利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宣传本阶级的意识,论证本阶级统治的合法性,来维护阶级统治和社会稳定。
所以说,是统治阶级实现其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是为政治服务的,政治性理应是其根本属性。
[2]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意识形态的强烈政治性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第349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有争议的范畴。
求解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不仅要解读其内涵,尤其要重视求解的方法论。
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史观要求我们在本质上不是用思想说明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从物质中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变化发展的原因;不是从思想中,而是从社会实践活动中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实现的对象和目的;不是从自身规定中,而是从社会关系中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决定力量。
运用唯物史观探析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可以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本源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关键力量。
唯物史观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而且证明了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本质是合乎唯物史观的。
一、物质动因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本源泉思想政治教育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原因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发展,如何把握其变化发展?这些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问题,是认识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变化主动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创新的基本环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实难题。
运用唯物史观对这些问题进行解读,可以获得真实的回答。
在历史观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把社会发展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而唯物史观把社会历史的根本动因归结为物质动因。
马克思在1859年总结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时,明确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1](P32-33)这一段话深刻地概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是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依据。
同样,这段话所阐明的原理也是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变化发展的基本依据,即历史唯物主义依据。
可以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及其活动);“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就是说,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及其变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变化发展的根本源泉。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不是从社会意识,而是从社会存在去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唯物史观解读□孙其昂摘要:唯物史观是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科学方法论,它为我们提供了从物到思想的根本认识路线。
根据唯物史观可知,物质动因是思想政治教育变化发展的根本源泉,改变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国家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关键力量。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唯物史观作者简介:孙其昂,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政治社会学研究。
(江苏南京210098)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10)05-0008-04在这方面,它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意识形态性”观点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意识形态性观点,事实上是从社会意识中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因,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必然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意识形态的狭隘圈子,必然脱离活生生的社会实践,切断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也就从根本上脱离了人民群众(包括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和需要)。
表面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某种意识形态指导下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来源于这种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是在这种意识形态指导和支配下开展的活动。
看起来这是十分正确的,也是合逻辑的,似乎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和历史。
然而,这种观点存在严重的缺陷。
第一,它忘记了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即某种意识形态的根本来源。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的意识形态来源于社会存在,受社会存在,尤其是社会现实的生产方式的决定。
即使这种作为指导思想的意识形态,其本身也受这种生产方式的决定。
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意识形态性这种观点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服从于党的中心任务变成了服从于意识形态。
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来源变成了意识形态。
这从根本上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它事实上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范围。
根据这种观点和思路,思想政治教育本来是社会实践活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思想领域,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负有传递意识形态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育内容中,意识形态内容占主导地位和核心地位,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
把贯彻传递和内化这种意识形态变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任务,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按照这种观点,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中心任务,变成了服务于意识形态传播任务;有人的地方才有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有意识形态的地方才有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于全社会,变成了仅仅存在于意识形态教育领域,甚至仅仅存在于学校政治教育领域。
这样,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变成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甚至于“教育”。
第三,它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现实有效性的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2](P73)我们一再呼吁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有效性或实效性,然而,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正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拘泥于意识形态视域,事实上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动因,即变化着的现实社会生活。
社会存在已经发生了变化,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思维方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设计仍然停留于传统中,缺乏时代的考量和跟进。
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围绕时代任务,围绕正在做的事情,发挥自己的作用。
时代变化了,正在做的事情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变化。
毛泽东曾经强调:“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
”[3](P802)说到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来自于现实的时代任务和正在做的事情,而不是意识形态,是时代任务和正在做的事情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内容和形式(包括体制、制度、机构设置、机制、资源配置、队伍建设、方式方法等)。
二、改变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体现在什么地方或通过什么对象物体现出来呢?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通过思想体现出来还是通过社会实践进而“改变世界”体现出来?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解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说到底在于满足社会实践进而“改变世界”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想领域的工作,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在思想领域实现自己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提高人们解决实际困难的信心和能力,要在实践领域实现自己的目的,后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运用,也是干部群众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标准。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它同样是解释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其目的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P56),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变世界。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即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思想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思想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人的意识能动性原理,就是通过作用人的思想观念和调动精神资源,进而指导或支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实现思想的目的。
实践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不仅说明了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而且通过认识的来源、目的、发展动力及真理的检验标准等方面说明了社会实践也是认识发生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及人的思想为直接实践对象的活动,人的思想虽然属于主观形态,但其产生的根源、变化发展的动力总第349期都来自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具有客观性和外源性。
社会实践是证明思想政治教育本性的基础和桥梁,它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现象的根源、动力、价值、目标,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与未来、理论与实际、事实与价值,通过社会实践联系起来、贯通起来,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路线和正确方向,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最终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为人服务也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并最终通过改变人的实践能力得到证明。
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要能够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上的提高”上,而且也必须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行动能力的提高”上。
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的实现,其基本标志是学生的目标或理想信念的形成。
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学生的思想、行为,包括塑造、生成了正确思想和改变、克服了错误思想;养成了良好习惯和改变了不良行为。
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这种塑造、改造,是一种客观的对象性活动,使学生实现了对原有状况的超越,因而其活动具有实践作用。
”[5](P40-45)这就告诉我们,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不仅体现在思想方面,而且体现在行动方面,即“养成了良好习惯和改变了不良行为”。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和教育,必然地包含着行动的因素,它必然而且应当导向行动,体现在人的实践能力及其社会实践中,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性使然。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P57)。
凡是不具有行动效果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不会受到人们欢迎的思想政治教育。
由此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靠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来实现自身。
这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和人民性,揭示了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薄弱的基本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具有现实性,这与科学中的理论相区别。
科学中的理论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无论哪一种理论,理论本身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合理性,即可验证性,属于“社会存在”,即“社会知识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