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二单元第8课《木兰诗》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门看火伴:火通“伙”,同伙(同一灶吃饭)
四.经典我来读--------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
A认真听读,注意生字新词的正确读音。
B 揣摩读乐府诗的语气,注意句中的停顿处理。
2.听后,学生点评,交流感受。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4.朗读展示:学生可选自己感受较深的段落进行朗读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五.故事我来讲-------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 质疑答疑 老师适时点拨,引导。)
1.在预习的基础上,四人小组对课文字词进行质疑讨论,疏通文意。(注:小组不能解决的提交全班解决。)
2.指名两学生(一男一女)翻译全文。要求:字字落实。
重点语句翻译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明确:早上辞别父母离家,晚上宿营在黄河边。
朔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
明确: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明确: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壮烈牺牲了,有些凯旋而归。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明确:(天子给木兰)记很大的功,还赏赐很多的财物。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明确: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
帖:a.文书,告示eg:昨夜见军帖;b.通“贴”,粘贴eg:对镜帖花黄
机:a.织布机,eg:不闻机杼声;b.重要的事物,eg:万里赴戎机
(3).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4)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
中想学习的“小宇宙”。第三是课后给学生留的练笔作业-----熟读课
文,感悟木兰形象,以第一人称“木兰”的口吻将课文改写成一篇
现代记叙文。这既让学生充分把握了故事的内容,为下一节课的赏
析做了铺垫,同时让学生融入合理地想象,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
实践了一次记叙文的练笔。
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
《木兰诗》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了解乐府民歌的特点。
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文中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明确: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3.全班点评。
六.结构我梳理-------梳理结构
这首叙事诗,请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来给其划分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 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 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Baidu Nhomakorabea6段) 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 结尾附文
(学生展示,点评后让学生将最佳答案板书在黑板上。)
七.内容共赏析——分析第一部分 初识巾帼英雄
分发问题条,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以下问题,老师适时点拨,引导: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现力?
2、木兰的回答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木兰怎样的特点?
3、第三段前四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怎样的表现力?
4郭:古义: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义:仅用作姓氏。
5强:古义:数词,有余,多余eg:赏赐百千强;今义:与“弱”相对。
6转:古义:量词,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eg:策勋十二转;今义:转过。
(2)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鞍马;b.买,eg:愿为市鞍马
将:a.高级将领,eg:将军百战死;b.扶持,eg:出郭相扶将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民歌。为了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进入情境,感受木兰的形象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名篇我知道”“字词我过关”“经典我来读”“故事我来讲”“结构我梳理”“内容共赏析”“收获齐分享”这七个小环节贯穿整个课堂,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以组织学生的课堂活动,以完成这节课学习的三个目标──我能读准、我能读好、我能读懂。意图通过这些小环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读准字音、知道词语释义,其次是通过听读,自读和展示读来让学生自己能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最后是通过对第一部分的赏析来学习文中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最终达到初步读懂木兰的形象,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感知能力。
金柝〔tuò〕 阿姊〔zǐ〕 霍霍〔huò〕 可汗〔kè hán〕
贴:军帖〔tiě〕;贴〔tiē〕花黄;字帖〔tiè〕
2.重点文言字词解释(老师提问,学生抢答。)
(1)古今异义:
1爷:古义: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义: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2走:古义: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3但:古义: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义:用作转折连词。
课后认真思考一下,在这堂课的组织教学上我没有用传统的串讲法进行教学,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特别注重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第三部分(5—6段) 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 结尾附文
教学反思
对于文言之类的文章,以前我总是放不开。不能像上现代文那样大刀阔斧激荡跳跃,总是规规矩矩地先疏通文意再朗读背诵,最后分析课文,基本上一直是这个模式。因为学校倡导课改,我作了一下尝试,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来欣赏这首乐府民歌,在课堂组织教学当中,达到了不一样的效果。
二.明示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
3.初步理解木兰这个巾帼英雄的形象。
三.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展示,教师适时补充。)
(一)名篇我知道------解题
明确:《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
明确: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奔流的溅溅声。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明确: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
明确:(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这节课我感觉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这首先得感谢学生
在课前的充分预习,这让我更加坚定了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的想法。
其次是把课堂教给学生,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针对各个环节
的学生活动,都让学生来点评,并且给与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在小组
合作质疑探究中,让学生提问解答,这样在一问一答中又激发了学生
的学习兴趣,最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重要的是点燃了学生心
首先是在生字词的训练方面,个别同学没有注明出来,虽然我进行了补充明确,但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及时过关。
其次是在如何能让全体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方面,我做得还不够。课堂上还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发言。其实,让每位同学都能提笔来写一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意识到,在下一节课堂教学中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我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上做一些旁批──你从哪些情节了解到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旁边标注出来,这样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二)字词我过关------字词积累
1.字词注音(学生上黑板展示,后其他学生点评。)
机杼〔zhù〕 鞍鞯〔ān jiān〕 辔〔pèi〕头 鸣溅溅〔jiān〕
2.学习文中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 讨论探究法 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中国有句古话叫“巾帼不让须眉”,你知道古今中外有哪些这样的“巾帼英雄”吗?(穆桂英、花木兰、秋瑾、居里夫人……)这样的巾帼英雄还有很多,刚才大家提到了花木兰,现在就请大家欣赏一段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播放录音)。说了英雄,听了戏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木兰诗》。 (板书课题。)
4、第三段后八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怎样的表现力?
八.收获齐分享
学生畅所欲言,可从不同角度来谈。
九.课内小结
作业布置:请同学们熟读课文,感悟木兰形象,以第一人称“木兰”的口吻将课文改写成一篇现代记叙文。
板书:
木兰诗
故事情节:第一部分(1—3段) 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 十年征战
四.经典我来读--------听·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
A认真听读,注意生字新词的正确读音。
B 揣摩读乐府诗的语气,注意句中的停顿处理。
2.听后,学生点评,交流感受。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4.朗读展示:学生可选自己感受较深的段落进行朗读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五.故事我来讲-------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 质疑答疑 老师适时点拨,引导。)
1.在预习的基础上,四人小组对课文字词进行质疑讨论,疏通文意。(注:小组不能解决的提交全班解决。)
2.指名两学生(一男一女)翻译全文。要求:字字落实。
重点语句翻译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明确:早上辞别父母离家,晚上宿营在黄河边。
朔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
明确: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明确: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壮烈牺牲了,有些凯旋而归。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明确:(天子给木兰)记很大的功,还赏赐很多的财物。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明确: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
帖:a.文书,告示eg:昨夜见军帖;b.通“贴”,粘贴eg:对镜帖花黄
机:a.织布机,eg:不闻机杼声;b.重要的事物,eg:万里赴戎机
(3).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4)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
中想学习的“小宇宙”。第三是课后给学生留的练笔作业-----熟读课
文,感悟木兰形象,以第一人称“木兰”的口吻将课文改写成一篇
现代记叙文。这既让学生充分把握了故事的内容,为下一节课的赏
析做了铺垫,同时让学生融入合理地想象,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
实践了一次记叙文的练笔。
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
《木兰诗》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了解乐府民歌的特点。
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文中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明确: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3.全班点评。
六.结构我梳理-------梳理结构
这首叙事诗,请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来给其划分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 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 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Baidu Nhomakorabea6段) 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 结尾附文
(学生展示,点评后让学生将最佳答案板书在黑板上。)
七.内容共赏析——分析第一部分 初识巾帼英雄
分发问题条,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以下问题,老师适时点拨,引导: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现力?
2、木兰的回答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木兰怎样的特点?
3、第三段前四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怎样的表现力?
4郭:古义: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义:仅用作姓氏。
5强:古义:数词,有余,多余eg:赏赐百千强;今义:与“弱”相对。
6转:古义:量词,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eg:策勋十二转;今义:转过。
(2)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鞍马;b.买,eg:愿为市鞍马
将:a.高级将领,eg:将军百战死;b.扶持,eg:出郭相扶将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民歌。为了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进入情境,感受木兰的形象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名篇我知道”“字词我过关”“经典我来读”“故事我来讲”“结构我梳理”“内容共赏析”“收获齐分享”这七个小环节贯穿整个课堂,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以组织学生的课堂活动,以完成这节课学习的三个目标──我能读准、我能读好、我能读懂。意图通过这些小环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读准字音、知道词语释义,其次是通过听读,自读和展示读来让学生自己能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最后是通过对第一部分的赏析来学习文中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最终达到初步读懂木兰的形象,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感知能力。
金柝〔tuò〕 阿姊〔zǐ〕 霍霍〔huò〕 可汗〔kè hán〕
贴:军帖〔tiě〕;贴〔tiē〕花黄;字帖〔tiè〕
2.重点文言字词解释(老师提问,学生抢答。)
(1)古今异义:
1爷:古义: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义: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2走:古义: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3但:古义: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义:用作转折连词。
课后认真思考一下,在这堂课的组织教学上我没有用传统的串讲法进行教学,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特别注重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第三部分(5—6段) 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 结尾附文
教学反思
对于文言之类的文章,以前我总是放不开。不能像上现代文那样大刀阔斧激荡跳跃,总是规规矩矩地先疏通文意再朗读背诵,最后分析课文,基本上一直是这个模式。因为学校倡导课改,我作了一下尝试,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来欣赏这首乐府民歌,在课堂组织教学当中,达到了不一样的效果。
二.明示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
3.初步理解木兰这个巾帼英雄的形象。
三.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展示,教师适时补充。)
(一)名篇我知道------解题
明确:《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
明确: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奔流的溅溅声。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明确: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
明确:(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这节课我感觉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这首先得感谢学生
在课前的充分预习,这让我更加坚定了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的想法。
其次是把课堂教给学生,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针对各个环节
的学生活动,都让学生来点评,并且给与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在小组
合作质疑探究中,让学生提问解答,这样在一问一答中又激发了学生
的学习兴趣,最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重要的是点燃了学生心
首先是在生字词的训练方面,个别同学没有注明出来,虽然我进行了补充明确,但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及时过关。
其次是在如何能让全体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方面,我做得还不够。课堂上还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发言。其实,让每位同学都能提笔来写一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意识到,在下一节课堂教学中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我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上做一些旁批──你从哪些情节了解到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旁边标注出来,这样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二)字词我过关------字词积累
1.字词注音(学生上黑板展示,后其他学生点评。)
机杼〔zhù〕 鞍鞯〔ān jiān〕 辔〔pèi〕头 鸣溅溅〔jiān〕
2.学习文中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 讨论探究法 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中国有句古话叫“巾帼不让须眉”,你知道古今中外有哪些这样的“巾帼英雄”吗?(穆桂英、花木兰、秋瑾、居里夫人……)这样的巾帼英雄还有很多,刚才大家提到了花木兰,现在就请大家欣赏一段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播放录音)。说了英雄,听了戏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木兰诗》。 (板书课题。)
4、第三段后八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怎样的表现力?
八.收获齐分享
学生畅所欲言,可从不同角度来谈。
九.课内小结
作业布置:请同学们熟读课文,感悟木兰形象,以第一人称“木兰”的口吻将课文改写成一篇现代记叙文。
板书:
木兰诗
故事情节:第一部分(1—3段) 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 十年征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