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合集下载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课件

“湖东”“白沙堤”点明游踪,与首联呼应。
抒情
最爱湖东
“不足”指观赏不够。
尾联以“最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爱”一词直
抒胸臆,表
达诗人喜悦
“绿杨阴”“白沙堤”,颜色鲜明,一派 的心情。
春和景明的气象。
主旨归纳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对湖水、白云、早莺、新 燕、乱花、浅草等景物的描绘,展现色彩明丽、 春意盎然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的愉悦之情 和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合作探究
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钱塘湖 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品 读下列诗句,想一想它们描写的景物分别属于春天的哪个 阶段,说说你的理由。
1.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2.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王维《辋川别业》) 3.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 4.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郑谷《柳》)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导学二:翻译诗词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

文 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 上去浮云很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只早早飞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
文 燕子正忙着啄泥筑巢。
颈联画风一转,
写景 塞外风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境界阔大起来。 诗人运用白描 手法,描绘了
“直”表现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奇美壮丽的塞
“圆”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外风光。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课件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 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一些色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慢慢要迷住人的眼睛, 浅浅的春草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 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 风景?从哪里看出来的?
颈联画风一转,描画出了 一幅极其奇特壮观的大漠中黄 昏落日的画面。“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不愧是被王国维 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4.诗的末尾写到的“燕然”,暗用一个什么典故?有
什么作用?
汉将窦宪大胜匈奴于燕然山,刻石记功以还。该典故一则 歌颂守边将士为国奋勇杀敌之功,二则暗示自己为国建功立业 之心。尾联与首联相呼应,侧面反应前线战士紧张的战斗生活, 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壮美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变得大 方悲壮。
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 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 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 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 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 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 挤出了朝廷。这首诗即作 于此次出塞途中。
3.试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
(1)从炼字的角度赏析 示例:“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 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 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 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 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 情势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 “诗魔”和“诗王”之称。
代表作:《长恨歌》《卖 炭翁》《琵琶行》等。
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
1. 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 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逼真地表现出 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 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 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案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案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内容。
3.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4.调动联想和想象,体会景物之美,体悟诗歌情景交融的境界。
教学重点:
调动联想和想象,体会景物之美,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境界。
学习《渡荆门送别》
1.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思考: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景物描写中,渗透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习《钱塘湖春行》
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思考:《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在课本上做简单的批注。
3.《钱塘湖春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课总结
小结理解和欣赏唐诗的方法。
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本课的三首唐诗。
2.在三首唐诗中挑选你最喜欢的一首,用现代汉语把它改写成一篇美文,可以结合诗人生平和写作背景,发挥联想和想象。
教学难点:
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新课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请同学们总结阅读和理解唐诗的方法。
学习《使至塞上》
1.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会五言律诗的节奏。
2.思考:这首五律中有一联诗句特别有名,请。

第13课《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3课《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名句赏析
2.本诗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被国学大师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提示:从诗句意思、描绘画面、炼字、修辞、表现手法、蕴含感情等角度进行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后人称王维“诗中有画”,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面三刀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这段评诗的话,可以帮我们认识王维这首诗的高妙的艺术境界。
4.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尾联李白想通过这首诗表达怎样的送别之情呢?
研读悟情
本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译读知意
品诗赏情
1.从写作背景可知王维的苦闷心情,但他是否一直保持着这样苦闷的心情呢?结合诗句,分析每联如何体现作者的心境。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上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丰富。

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优质课件

语文八年级上册《渡荆门送别》《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优质课件

诗人白居易给我们描摹了一幅()西湖早春图景。
生机盎然 清新亮丽
喜悦、赞美之情
主旨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全诗 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 诗人对西湖春天的赞美,体现出诗人 游湖时喜悦的心情。
背景
开元二十三年(735),王维在张九龄的举荐 下,出任右拾遗。二十四年(736)张九龄被 罢相,次年贬为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 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 转折点。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皇帝命赴 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节度副大使崔 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 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 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 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 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 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品味诗句,感悟情感 李白看到怎样的景色?心情又是如何?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气势的浩大,充分表
月下飞天镜,云生达 充结满了海诗喜楼人悦的和。万激丈情豪情,
意境?
“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 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将静止 的山岭摹状出活动趋向来,给人以流动感与空 间感。
以月如明镜衬托江水进入平野后宁静; 奇幻浪漫的想象衬托出江岸辽阔,天 空高远。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饮湖初晴后雨》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宋·林升
长记西湖,水光山色,浓淡相宜。
—宋·姚勉《柳梢青》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是中国文学史上负 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 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 有广泛影响,是“新乐府运动” 的领袖。846年八月,白居易去 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 75岁。叙事诗中 :《琵琶行》、 《长恨歌》极为著名。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赤壁、文言文愚公移山等翻译与注释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赤壁、文言文愚公移山等翻译与注释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文言文翻译与注释三峡郦道元[ 南北朝]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注释自:在,从。

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单位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略无:毫无,完全没有。

阙:通“缺”,缺口,空隙。

嶂(zhàng):直立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自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非:不是。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xiāng):上,这里指漫上。

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

沿:顺流而下(的船)。

溯:逆流而上(的船)。

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诗 人一路跋涉,看到的沙漠中特有的 景色。被国学大师王国维赞叹为 “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
的认识。
作业:你最喜欢哪一首诗,用生动形象
的文字把它改写成一篇小散文.
写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近景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抒情 叙事、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再读:试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这两首写了怎样景,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法上有怎么样的相同点。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 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 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 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含 蓄表现了诗人思乡之情。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论诗》)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饯别校书 叔云》)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品析佳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情境扩展:
请将你最想说的一句诗送给远游的诗人
课外拓展:
诗 中 有 画 , 画 中 有 诗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送别

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 《送张五归山 》 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 《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新晴晚望 》
课外拓展:
笔 落 惊 风 雨 , 诗 成 泣 鬼 神
使至塞上
诗 四 首
渡荆门送别
一、作者作品简介
题目 题目解说 体裁 作者简介 作者诗风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参赛导学案二(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参赛导学案二(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参赛导学案二(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野望》一.作者简介: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隋未举孝悌廉洁科,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丞。

简傲嗜酒,屡被勘劾。

时天下已乱。

遂托病还乡。

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

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大乐丞。

后弃官归田,躬耕东阜。

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无齐梁藻绩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

有《王无功集》五卷。

《全唐诗》存诗一卷。

二.诗歌赏析《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参考译文】傍晚时分站在诗人隐居的地方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回去。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思想情感】本诗描绘了萧瑟恬静的秋天黄昏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孤独、抑郁的心情《黄鹤楼》一.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

开元十一年进士。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有《崔颢集》。

二.诗歌赏析《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参考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思想情感】这首七言律诗,写诗人登上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愁绪。

《使至塞上》一.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

人教版初二语文《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

人教版初二语文《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 行到水穷处。
——《终南别业》
李 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 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 轼东坡居士)。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 奔放,别具一格。像著名的组诗《古风》,批评朝 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展抱负;乐府《行路 难》,《梁甫吟》,《将进酒》等,是抒发怀才不遇的 悲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望庐山瀑布》、 《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秘之 笔描画祖国的壮丽山河。尽管李白有的诗歌也隐含 着人生如梦、纵酒狂欢的颓废情绪,但不满于社会 和政治的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扬向上的 精神是他诗篇的主旋律。
著有《 简斋集》。
写作背景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 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 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 之难为界限,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 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 (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善于书 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 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产生 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 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 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 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 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 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

朗读:
登岳阳楼
陈与义
jīng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xǐyǐ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 昏, 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渡荆门送别》写作背景
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 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 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 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 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这 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 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 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 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 一番景色。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 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 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登岳阳楼》写作背景
宋钦宗靖康元年的春天,金兵攻 破开封,北宋灭亡。陈与义当时被贬 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 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 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 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 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 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 其中的一首。
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这里分开属地,我 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

第13课《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案

第13课《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案
第13课《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七年级语文第13课,以《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和《钱塘湖春行》三首古诗为教学内容。这三首诗分别选自王维、李白和白居易的经典作品,展现了不同诗人的风格和情感。
教学内容如下:
1.《使至塞上》:体会王维描绘边塞风光的高远意,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三首古诗,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古典诗词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解读诗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3.文化意识: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鉴赏古诗中的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2.《渡荆门送别》:感受李白豪放洒脱的诗风,分析诗中表达的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3.《钱塘湖春行》:领略白居易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理解诗中表达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节课将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
然而,我在讲授过程中也发现,对于一些学生来说,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仍然存在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通过更多实例和对比分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大题选择题带答案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大题选择题带答案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3.下列对《使至塞上》这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
8.下列对《使至塞上》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轻车简从,形单影只,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表达了内心的孤寂。
B.颔联中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传达了出塞归来后轻松安宁的感受。
C.颈联描绘了大漠直上云霄的烽烟、渺无尽头的黄河、大而圆的落日,奇美壮观。
D.这首诗既描绘了塞外特有的风光,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情感。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5.下列对《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10.下列对《渡荆门送别》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既写出诗人初次离家的新鲜、欣喜的体验又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
3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Hale Waihona Puke 2• 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里橘黄色的夕阳收敛了 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闪着白光的河 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 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 茫茫大漠之中,一缕孤烟袅袅升起,绵延的黄河上接天穹, 下流远方,通红的落日如同一面大镜子洒下最后的一抹余 晖。
• 开元24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第 二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大破吐蕃军。王维 奉使出塞宣慰。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 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
1
使至塞上 王维
•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3课《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对比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2. 借助注释,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借助想象,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意境美;3.比较阅读两首诗,理解诗人写诗背景。

教学重点:比较阅读两首诗,体会诗歌谋篇布局之妙。

教学难点: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人本互助、多媒体课时:1课时一、导入新课诗歌背景入题开元25年,王维奉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居延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

这时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西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

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

《峨眉山月哥》写于本诗之后。

设计意图:以有关诗歌创作的背景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二、比读活动1:学生活动:1.自由朗诵诗歌,明确字音、断句,做好批注记号。

尽可能背诵下来。

2.借助教材和课前预习了解诗人及相关文学常识,进行诗人介绍、明确题材、解题。

当堂分享。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hòu jì,都护/在燕yān 然。

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首联点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具有穿针引线、贯穿全诗的作用。
4. 析读诗歌。
(2)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逼真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在河道中奔涌的江水,好像流入辽远无际的原野,气势磅礴,境域高远,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
小结: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鄙弃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画自然风景,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到达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形单影只,表示行程中内心的孤寂和失意之感。
地点,写出了行程的遥远
首联:交代出使目的和经过的地区又为后文具体写景做了铺垫。
出使的目的
征蓬 出汉塞, 归雁入 胡天。
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胡地的天空,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译:像飘飞的蓬草飘出边塞,如归雁飞入胡人居住的地方。
4. 析读诗歌。
(3)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月洒辉;俯察江流,倒映如镜;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幻如海市蜃楼。 此联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夜晚俯视所见的水中月影如同飞来的明镜,表现了江面的澄澈平静;写黄昏远望看到的天边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表现了云霞的变幻多姿。用浪漫的想象衬托出江岸的广阔,天空的高远,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境。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原文及译文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原文及译文

诗四首一、《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东晋体裁:五言诗题材:田园诗种豆南山下,草盛(shènɡ)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huì),带月荷(hè)锄归。

道狭草木长(zhǎnɡ),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二、《使至塞上》王维·唐体裁:五言律诗题材:纪行诗单(dān)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jì),都护在燕(yān)然。

【译文】: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

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胡人的天空。

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三、《渡荆门送别》李白·唐体裁:五言律诗题材:思乡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一本作“连”)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

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

云气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水水山山,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四、《游山西村》陆游·南宋体裁:七言律诗题材:田园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

山重(chónɡ)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ɡuān)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kòu)门。

【译文】: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间,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12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解析

12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解析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 长得茂盛喜人。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凝视长 江上面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
作者: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 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 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 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 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 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 《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 成就也未提及 。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 服。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 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然终因他功名心切, 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 未得返回故里。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 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
野望 黄鹤楼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
野 王望

野望 王绩(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jì】(585—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 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属山西.河津市)人。出 身官宦[huàn]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王绩一生 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 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 娱。曾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初唐时,以原官待召门 下省,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其《醉乡记》、 《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等 诗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王绩 《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 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 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 尔北)。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 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 奉使出塞宣慰。本篇即写出塞时沿 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 维排挤出朝迁。这道诗作于赴边途 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间四句对偶本诗工稳, “平 野”对“大荒”,“天镜” 对“海楼”,佳句佳对。赋予了 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这水情 意真挚地把诗人送到楚国。这真 是诗意盎然,情景交融。
尾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抒深沉思乡之情)
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 的感情。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 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首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 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叙送别缘起)
颔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绘山势,流水,原野)
颈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写水中映月画于天边云霞图)
中间四句对仗,描写景物,写景层 次分明,且景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轻的 李白初离蜀地寻求理想的志向与热情, 又充溢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与挚爱。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 山随平野尽, 月下飞天镜, 仍怜故乡水,
来从楚国游. 江入大荒流. 云生结海楼. 万里送行舟.
【诗文解释】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 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 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 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 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以“蓬” “雁”自比暗写内心郁愤)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 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 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颈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名句)
▪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进入边塞后 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 浑.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字似无 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 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 找不出两个字来。”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 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有道理。圆和直不仅准确的描述了沙漠 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融合在广阔 的自然景象中。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 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 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 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 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 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 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 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 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 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 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思想内容 主要表现久居异地
之人的思乡之情
写作特点 叙事,写景,抒情结合,
浑然一体.
:
作 者
王 维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颔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 “蓬”、“雁”自比,自己像蓬草一样飞出 “汉塞”,像“归雁”一样飞入“胡天”。 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 “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 轻带过。
尾联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来到边关看见骑兵,骑兵说将领还 在前线。 (写诗人到达边塞所见情景)
▪思想内容:《使至塞上》
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 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以及边塞 访问的情况,抒发了诗人出使 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派遣的 孤寂之情。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 士。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 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 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 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