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绪论及太阳病篇(七版)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文全文及译文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文及全文及译文由于《伤寒杂病论》原文内容非常丰富,无法在此全部列出。
原文(太阳病篇部分条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译文:1.太阳经发病,脉象表现为浮,会出现头部和颈项部僵硬疼痛以及怕冷的症状。
2.太阳病,有发热、出汗、怕风,脉象缓的情况,叫做太阳中风证。
3.太阳病,有的已经发热,有的还没有发热,但一定怕冷,身体疼痛,呕吐,脉象寸关尺三部都紧的,叫做太阳伤寒证。
4.伤寒病第一天,病邪在太阳经,如果脉象平静,就是病邪没有传变;如果很想呕吐,或者烦躁不安,脉象急促的,就是病邪传变了。
5.伤寒病两三天,如果没有出现阳明病、少阳病的症状,就是病邪没有传变。
6.太阳病,发热而且口渴,不怕冷的,是温病。
如果发汗以后,身体发热厉害,叫做风温。
风温的病症,脉象寸关尺三部都浮,自动出汗,身体沉重,多睡眠,呼吸时鼻子有鼾声,说话困难。
如果用了泻下的方法,会出现小便不通畅,眼睛直视,小便失禁。
如果用火法治疗,会微微发黄,严重的就会像受惊的痫病一样,时常抽搐;如果像用火熏的方法治疗,一次错误的治疗还可以拖延一些时间,再次错误治疗就会缩短病人的生命。
伤寒论--绪论及太阳病篇七版
营阴失守 结合原文1应为浮缓
脉缓
果
缓脉因汗出而阳气外泄, 血行缓慢
恶风—— 卫阳不固,汗出肌腠疏松
2019/7/12
伤寒论
42
综上诸脉证分析,中风证的病机是: 风寒外束,卫气受伤,营阴失守
2019/7/12
伤寒论
43
(三)讨论
1、与内科中风证,名同实异 2、为何本条是拟“恶风”,原文 1冠以“恶寒”
病”。
伤寒论
35
(三)讨论
“恶寒、发热”每每 并见,为何提纲证不列举 发热一症?
1、发热是正气抗邪的反映, 与脉浮机理一样。
2、发热虽常见,但早 期每尚未发热而恶寒已 见3。、反证法,若列举发热,
显然不能突出提纲证意义。
2019/7/12
伤寒论
37
(四)小 结
2019/7/12
伤寒论
38
2019/7/12
伤寒论
51
(三)鉴别 中风与伤寒(从病机、脉证)
2019/7/12
伤寒论
52
(四)小结
1、原文1首冠“太阳之为病”,原文 2、3条以“名为”结尾,前者为病 名,后者为其证之名。
2、发热恶寒,无汗头痛,体痛呕逆 脉浮紧,为太阳伤寒的主要脉证 ,亦是诊断太阳伤寒的依据。
2019/7/12
提要:指出温病病因、脉证及风温误治 的变证。
2019/7/12
伤寒论
55
分析: 太阳病-风寒 (病因) 发热 口渴 (症状) 不恶寒
2019/7/12
伤寒论
27
脉浮: 风 寒 外 束,
卫气抗邪于外。
2019/7/12
伤寒论
28
1、脉浮既是表证,亦是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伤寒论》原文及序
《伤寒论》原文及序伤寒论原序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治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振憟,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以斃,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顾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余宗族素多,尚馀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者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循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明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次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勿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彷彿,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撰辨太阳病脉证篇卷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伤寒论--绪论及太阳病篇(七版)
“太阳之为病”的两种解释
“太阳”为提前
宾语 “病”是动词 其意义即为“患 太阳病……”
2013-8-11 伤寒论
“为”为动词 “之”为助词 其意义为“太 阳得病怎么样 呢?”
34
太阳病内涵
指原文1的脉
“病因”如原文6所 据: “太阳病,发热而 渴,不恶寒者为温 病”。
2013-8-11 伤寒论 35
证
(三)讨论
“恶寒、发热”每每 并见,为何提纲证不列举 发热一症?
1、发热是正气抗邪的反映, 与脉浮机理一样。
2、发热虽常见,但早 期每尚未发热而恶寒已 见。
3、反证法,若列举发热, 显然不能突出提纲证意义。
伤寒论 37
2013-8-11
(四)小 结
2013-8-11 伤寒论 38
太阳的功能:
统营卫,主表,为一身之藩篱。 为何云统营卫,主表? 人体肌表营卫循行之地; 卫气具有卫外功能。 为何云统一身之藩篱? 从经脉循行部位; 从经脉循行特点; 太阳为六经之首,统营卫主表。
2013-8-11 伤寒论 14
二、太阳病的病机:
感受风寒,营卫失调
1、太阳病的概念;
风 寒 外 束, 脉浮: 卫气抗邪于外。
2013-8-11
伤寒论
28
结 论
2013-8-11
1、脉浮既是表证,亦是 太阳病的主脉; 2、脉浮+恶寒可辨为表证; 3、脉浮+恶寒是辨表里证 的关键。
伤寒论 29
思
考
凭恶寒、脉浮可以 诊断为太阳病吗?
2013-8-11
伤寒论
30
风寒之邪, 头项强痛: 郁于经输。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医学课件
3
第一节 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 伤寒学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主 干桥梁课 研究对象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及历代医家研究与 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研究内容 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 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 最终目的 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
自唐代以来,一直是临床医生必读课程
对日本、朝鲜、南韩医学也有深刻影响。
医学课件
6
二、《伤寒论》作者与成书
作者:张仲景,名机,公元150-219年,荆 州南阳郡人,东汉末年 伟大的医学家。被 后人称为“医圣”。
成书约200-209年间。 社会背景 学术背景
医学课件
7
三、《伤寒论》的沿革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著(成书200-209)
医学课件
4
构成要素
有独特的研究内容 有较长发展史,有不同流派形成 有研究人员和研究文献 在某一大的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医学课件
5
第二节 伤寒学的地位、形成与发展
一、《伤寒论》的地位
是中医经典著作
是我国第一部阐述外感病并兼述杂病的辨 证论治医著
是我国第一部将理法方药一线贯联的理论 联系实际的临床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辨 证论治基础。
20
六经辨证
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 厥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正、 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 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 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医学课件
21
六经辨证体系:
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
太阳病-为初起阶段,病位在表(膀胱),病
机为感受外邪,营卫失调。治以汗法。
伤寒论--阳明病篇(七版)
2019/4/29
伤寒论
2
脾胃肠自成特殊系统: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 主运化,并为胃行其津液,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 湿,胃气以降为顺,脾气主升,二者互为表里, 同居中卅,通达上下,一升一降,燥湿相济是主 持人体气机升降的中心枢纽。小肠分别清浊大肠 主传导,始终保持胃肠的胃实肠虚,胃虚肠实, 虚实交替的正常生理现象。此即经曰:“实而不 满”从而产生大量的阳气与津液,为人体生命活 动必须物质基础,在正常情况下,阳气与津液保持 相对平行即“阴平阳秘”
2019/4/29
伤寒论
23
分析:
影响胃肠气机卒滞不通—腹满推之可不大便
胃 迫津外出—汗自出
热 伤津耗气—身重 炽 伤津耗气面部经脉失养—口不仁面垢 盛 上扰心神—谵语
膀胱失约—遗尿
治禁:
忌汗
无表证 胃热亢盛
误汗—谵语 阴竭于下—额上生汗
忌下 胃热虽盛 误下 阳浮于上 2019/4/29 但腑实未成 伤寒论 中阳受伤—手足厥冷24
阳明三急下局面。 2019/4/29
伤寒论
5
第一节 阳明病辨证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原文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提要:阳明病提纲证
分析:阳明之为病与太阳之为病同义
胃家胃、大小肠以胃为主
与胃互为表里的脾
依据:经曰:“小肠大肠皆属于胃”
215 “胃中有燥屎五六枚”
2019/4/29
217 “以燥屎在胃中”
大便秘结俱见
2019/4/29
伤寒论
32
鉴别:
本方证 腹胀满 66条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证
心烦
本方证 虚烦证(76条栀豉证)
2019/4/29
伤寒论
七版教材《伤寒学》七年制-72学时教学大纲
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伤寒学》教学大纲(供中医学专业七年制用)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织编写2004年5月天津中医学院伤寒论教研室讨论修订前言《伤寒学》是以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以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委研究对象,以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为研究内容,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的一门学科。
本学科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属性,既是学习和研究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又是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是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在内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课程基础上,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将理、法、方、药连贯起来,并紧密结合临床,通过课堂讲授、实验、见习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相关汤证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临床辨证论治的原则、思维方法与技能,为提高临床各科辨证论治水平打好基础。
以适应21世纪中医药高素质人才需要及社会发展需要。
《伤寒学》大纲内容分绪论、六经病证治、霍乱病、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治水平及附篇三部分。
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伤寒论》的地位、形成与发展概况,学术渊源与成就,与中医其他三大经典《内经》、《金匮要略》、瘟病学的关系,伤寒的涵义,病因、发病与传变,辨证方法与治则治法,在宽背景、厚历史、深基础中展示伤寒学的地位和研究脉络。
尤其突出其临床经典的特征。
第2~9章分别论述六经病的辨证论治,继承前六版教材的成熟经验,在汤证条文阐述基础上,为保持理法方药一致性、临床概念的完整性,增加【辨证提要】,提纲挈领,掌握要点;以【难点电击】取代以往【文献摘要】,既指出疑点,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又避免以经释纯理论之枯燥;增加【案例选释】,强调经典的临床实践性,重在训练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保留【现代研究】,展示当前研究平台及前沿;补充【学习要求】、【复习思考】,使学生把握学习重点、难点;汤证一级以上标题均用中英标示,以体现其现代化、国际化。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各论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各论[概说]太阳病的下篇,承上篇、中篇而来,和中篇是有联系的。
中篇是讲到了太阳的腑证,太阳病传给少阳经的证候,到下篇太阳之邪还往哪传?表证的问题解决了,腑证的问题也解决了,往少阳传的问题也解决了,那么还往哪儿走啊?邪气还往哪一经,哪一个部位发展啊?第一个内容,下篇就提出来结胸的问题。
栀子豉汤证是太阳之邪由表陷胸,由表往里来先到了胸,热郁结了但是没有痰水一类的实质性的邪气,只是一个火热,所以就叫做虚烦。
虚烦治疗用栀子豉汤,现在介绍的结胸,也是由太阳之表误下之后,或者说是不误下,表的邪热郁到胸了,从胸往下发展到心下,但是热邪和水液互相凝结,它就有一种实性的物质。
实性物质是什么?就是水,是热与水结,这个病古人就叫结胸证。
这个结胸证有不同的类型,有在上的,有在中的,有连及于下的,就有大结胸证、小结胸证、寒实结胸证。
第二个内容就是要介绍一些结胸的类似证。
类似证就是像结胸,但是不是结胸,譬如脏结、太阳少阳并病、热入血室等证,这些证症状有点儿类似像结胸,所以张仲景把这些内容排在结胸证的后边,对比、鉴别、发挥,提高辨证论治的效率。
第三个内容就是继结胸以后,由于误下伤了脾胃的中焦之气。
中焦之气受伤以后,阴阳升降就发生了紊乱,出现了心下痞。
第四个内容是太阳之邪传入阳明,热邪弥漫,充斥表里,还没有炼结成实的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
中篇挂少阳,下篇挂阳明,以反映太阳表邪和少阳、阳明都是有联系的。
下篇50多条,主要就论这么四个方面的问题,希望大家掌握住要点,下边一看就是一目了然。
它分四个重点。
一个讲结胸,第二个讲类证,结胸的类证,第三个讲心下痞,第四个讲邪传阳明的白虎汤证。
当然还有些别的条文,概括而谈,不能一条一条都说出来。
128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C136129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
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伤寒论-太阳病
《伤寒论》张仲景原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已,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惷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
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
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髣髴;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
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太阳病纲要一.太阳病脉证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二.太阳病分类【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伤寒杂病论太阳篇
• 另外酒家(有喝酒嗜好旳人)湿热较重,不能发汗。
太 阳
• 太阳病伤寒是指感受寒邪,在太阳病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旳脉证上更
伤 寒
见无汗而喘,头疼、身疼、腰痛、骨 节疼痛脉紧等证”旳又一种太阳表实 症,称麻黄汤证。
证
• (按)太阳经证:
治
• a、感受风邪,汗出肌疏旳表虚证, 治当袪邪风解肌调和营卫,方用桂枝
麻黄汤加减证(三)
• 葛根汤证,太阳表实项背强痛证。
•
“4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
汤主之”
•
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比较,后者是有汗而
经输不利表虚证,前者是无汗而经输不利旳表实证,虽
多一味麻黄治则完全不同。
方 葛根汤 名
桂枝葛根汤
主 太 阳 病 , 项 背 强 几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
• 若太阳中风经输不利严重时,可出现较重旳连及背部以 致俯仰受困旳项背强几几证状,此时就需用葛根汤治疗, 即桂枝汤加葛根12,桂枝汤解肌驱风,葛根疏通经脉。
桂枝汤兼证(一)
• C、“桂枝汤加附子汤证”,治太阳中风兼表阳虚证。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恶风小便难,四肢微 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治法:经证(表证)用汗法解表 ;腑证(里证)分为蓄水用利水、蓄血 用袪瘀。 太阳病根据其证候特点可分为经证和腑 证两大类。经证是指邪侵袭太阳经表而 未聚结于太阳之府所体现旳证候,因为 经与腑有表里之分,所以太阳经证就是 表证,太阳腑证就里证,太阳经证临床 上分为太阳中风表虚证、太阳伤寒表实 证二类。
• 太阳病以发汗为主,但汗之不当,因而汗漏不止,必致 表不解而阴阳俱伤,证见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而难以 屈伸等证,以桂枝汤解外加附子10以温经固表扶阳摄阴。
伤寒论-太阳病
太阳病辨证纲要〖太阳病的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提要】太阳病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寒外袭。
主症和病机:脉浮──外邪袭表,正气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气血必充盛于表,而脉象反映气血活动的状态,故脉应之而浮。
头项强痛──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外邪束表,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不利,故头项强痛。
恶寒──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气被伤,失其“温分肉”的正常功能,故恶寒。
此三症反映了外邪侵袭太阳肌表,正邪交争于体表的病机,是太阳病表证的基本特征,所以列为太阳病篇之首,后人称为太阳病提纲。
〖太阳中风提纲〗【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提要】太阳中风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邪袭表。
主症和病机:发热──风阳邪气伤卫阳,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发热。
汗出──卫阳被伤,卫外失固,且风性疏泄,使营阴外泄。
恶风──卫阳被伤,温煦失司,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
脉缓──汗出伤营,营阴不足,故脉松弛宽缓。
本条首言太阳病,当有太阳病见证,故其脉当见浮缓,浮主邪在表,缓主营阴伤。
凡见此脉症者,当为太阳中风证。
〖太阳伤寒提纲〗【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提要】太阳伤寒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寒邪闭表。
主症和病机:必恶寒──强调恶寒必定先见。
[分析:寒邪束表,卫阳被伤,失去温煦的作用,故必恶寒]或已发热〔风寒袭表,卫阳能及时达表抗邪,故起病即见发热〕,或未发热〔感受风寒较重,卫阳郁遏,或体质素弱,卫阳不能及时达表抗邪,故发热较迟。
然太阳伤寒之发热可有迟早,但恶寒必与病同见〕体痛──周身疼痛,是伤寒的主要症状之一。
[分析:寒性凝滞,寒伤肌表,不仅外闭卫阳,而且内郁营阴,营卫气血凝滞,经气运行不畅,故周身疼痛。
]呕逆──寒邪束表,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调。
脉阴阳俱紧者──寸关尺三部脉俱现浮紧之象,浮乃正邪交争于表,紧乃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气血运行不利所致。
刘渡舟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
刘渡舟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这一条论述太阳腑证中五苓散证的证治。
因为膀胱是寒水之气,所以太阳病里寒水证比较多。
《内经》曰: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说明太阳是本寒标热之经。
这一节要分两段来体会,“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为一段,是假宾定主的笔法。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为另一段,才是条文的主题,就是五苓散证。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发汗太过,就会胃中干,胃是水谷之海,津液干涸,阳气有余,就会烦躁,不得眠。
欲得饮水者,胃里津液一干涸,就求诸于外,就要喝水来滋润胃燥。
少少与饮之,这种欲饮水是一种病态,已经胃气不和,如果喝急喝多了,就容易产生停水的问题。
令胃气和则愈,水到胃了,胃燥缓解,胃气调和,这个病就好了,实际上就是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胃燥较轻,尚能化生津液者,可以通过这种补水法来治疗,不必用药。
胃燥较重,通常补水也不能自愈,要考虑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来治疗。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脉浮、微热,说明表不解。
太阳之表叫太阳经证,经与腑如树之有枝也,是整体联系的。
由于经表之证不解,加之大汗,膀胱腑气不利,气化功能失常,就会出现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津液就不行,就又会出现消渴。
什么是消渴?渴欲饮水,饮后小便不利,形成蓄水,就是膀胱里停水了。
膀胱停水,津液就不能敷布。
凡有所停而必有所缺,依然口渴,就是消渴。
五苓散证被称为假白虎汤证。
白虎烦渴热阳明,也会出现烦躁、口渴,但却是阳明气分大热所致。
五苓散证是膀胱蓄水所致,其辨证要点是小便不利,与白虎汤证不同。
与第一段的胃燥也不同,胃燥的病位在阳明胃,在中焦;五苓散证的病位在太阳膀胱,在下焦。
五苓散证实际上就是太阳的表里证,或者说是太阳的经腑证,外有太阳经证,内有膀胱气化不利的腑证,治当发汗利小便,以五苓散主之。
绪论及太阳病篇(七版)(1)
张机约生于公元150~211年卒,为南郡 涅( ni )即今之河南南阳县人,一云: 今邓县,穰东镇人。
伤寒学流传历史及版本状况
古之《伤寒论》今之伤寒学之原名为
《伤寒杂病论》,原书共16卷,内容有伤
寒 、杂病二大部份。大约成书于公元200~
210年
精品课件
二、《伤寒论》学术渊源及贡献 学术渊源: 张仲景继承《内经》、《难经》、《本草经》等基本理论,
精品课件
六经病的内涵 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关系 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关系 《伤寒论》与温病学关系
精品课件
四、六经辨证传变规律及名词术语
常见名词术语
传:病证由某一经发展为另一经,并可以用六经病的提纲证加以 概括,称之传经。
变:某一经病证起了质的变化,再也不能用六经病提纲证加以概 括。
合病:两经或三经的病证同时出现,其病势偏于某一经。
伤寒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教研室 张横柳教授
精品课件
第一章 绪 论
伤寒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 杂病辨证论治的一门学科,是我国第一部理、 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临 床医学巨箸。为张仲景所著,至今近2千年。
精品课件
一、伤寒学的沿革
张仲景生平筒介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由于张氏是一位 伟大的医学家,故后人称之“医圣”。
《史记》的文字,有《史记》的文法
《伤寒杂病论》的文字,有仲景的文法
仲景文法归纳有如下六方面
倒装文法
插笔法
简笔法(又名省文法)
繁笔法
炼笔法 喻笔法
精品课件
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一节、太阳病概论 一、太阳的生理功能 太阳之气:膀胱、肺、胃、心、肾及其相应
经脉相互配合下所产生之气。
伤寒论讲义太阳病篇
寒实结胸
阴寒实证
寒与痰水相结
有类似于大结胸之胸胁心下硬满而痛的症状,但无热象
沉紧
温下寒实,涤痰破结,与三物白散
结胸与脏结鉴别表
病名
病机
病性
症状表现
脉象
舌象
预后
结胸(热实结胸)
热邪与水饮搏结于胸膈
阳、热、实
心下硬满而痛,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伴见燥热证
寸浮关沉
舌苔黄燥
三两
十二枚
二两
二两
三两
清上温下,和胃降逆,侧重辛开
只煎一次,取上痞,呕而肠鸣下利
寒热错杂而痞结
半升
三两
三两
十二枚
三两
一两
三两
和中降逆,化痰消痞,侧重苦降
去滓再煎,取其药性和合,取三升
每日三服,每服一升
教学资料
资料仅供参考
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发作欲死,复还止
平冲降逆
桂枝加桂汤,重用桂枝以平冲降逆
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证与五苓散证比较表
证型
病机
症状表现
治法
方药
取效
同
异
同
异
途径
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证
水停太阳之腑,影响经气不利,水气上逆
小便不利
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
利水通阳
茯苓、白术
芍药、甘草、大枣、生姜
小便利则愈
三两
三两
一两
十二枚
四两
生姜为君
甘草泻心汤证
反复误下,胃气重虚,客气上逆
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干呕,心烦不得安
补中和胃消痞
一两
伤寒论-太阳病
论汗下先后的治疗原则。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本 而 此复 为发下 逆汗之也。表先证行当攻用 下汗 ,法 是, 为而 误反 治。
若先发汗, 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 而反汗之
表里同病,里证急重, 宜先攻下,若先发汗, 若先下之, 更伤津液,也属误治。 治不为逆。
为逆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示: 表里同病应辨其轻重缓急,从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利胆、抑菌、镇 静、镇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改善心肌代谢、增强子宫收缩及 增加胃肠节律性蠕动等作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临床应用】
治疗黄疸、伤寒、冠心 病心绞痛、神经衰弱、菌痢、 脱肛、疝气、子宫脱垂及某些 胃肠疾病。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80)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 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原文】(34)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①。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 芩黄连汤主之。
【词解】
利遂不止:下利因而不止。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里热挟表邪下利的证治。
【释义】 下利 ——热迫大肠。 脉促 ——正气抗邪外出。 喘 ——里热壅盛,上蒸于肺。 汗出 ——热迫津泄。
复杂,难以六经证候命其名者。
③不中:不可、不宜。
【提要】
论太阳病变证的概念及治则。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太阳病三日—— 表证经过三日(约略之辞)。 已发汗—— 汗不得法,病未尽解。 若吐、若下、若温针——反复误治。 结局:形成坏病。 坏病特征:
1、原始证候已不复存在。 2、不属传经之变,所变证候不属于六经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以伤寒两字命名,“寒”从狭 义可视为六淫之“寒邪”;若从广义看 “寒” 者邪之义也。
一般认为“伤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前 者糸指感受风寒邪气,后者指一切外 感病总 称,即伤寒有五;“中风、伤寒、湿温、热 病、温病。”本教材则偏重于狭义之伤寒。
2020/10/13
5
六经的含义
6
六经病的内涵 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关系 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关系 《伤寒论》与温病学关系
2020/10/13
7
四、六经辨证传变规律及名词术语
常见名词术语
传:病证由某一经发展为另一经,并可以用六经病的提纲证加以 概括,称之传经。
变:某一经病证起了质的变化,再也不能用六经病提纲证加以概 括。
创立“六经证治”使外感病的辨证论治有规律可循,为温病 学形成奠定基础。
确立“辩证论治”原则,从而形成我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在诊断上强调脉证并重,为中医学诊断学八纲辨证奠定基础。
制定若干治则及许多行之有效方药为中药方剂学发展有巨大 推动作用。
2020/10/13
4
三、《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概念
2020/10/13
22
(二) 分
析
恶寒: 风 寒 外 束,
卫气功能失常。
2020/10/13
23
恶 寒 特点
❖1、以自觉症状为主;
❖2、邪气不退,恶寒始终存 在,寒罢邪退;
❖3、恶寒每每与发热并见, 寒罢热退。
2020/10/13
2020/10/13
15
三、太阳病证型
由于体质不同,感 邪轻重及临床表现不同, 太阳病有如下证型:
2020/10/13
16
1、太阳中风证; 2、太阳伤寒证; 3、太阳表郁轻证; 4、变证; 5、温病;
2020/10/13
太阳本证
太阳变证
太阳病证型
17
四、治 则
1、本证:辛温解表;
2、兼证:主证主方基础上加减;
2020/10/13
12
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一节、太阳病概论
一、太阳的生理功能 太阳之气:膀胱、肺、胃、心、肾及其相应
经脉相互配合下所产生之气。
从部位名为表气 (就太阳病篇而言)
从功能则为卫气
太阳之气、卫气、表气名异实同。
2020/10/13
13
为何云太阳之气是上述脏腑、经脉功能 综合体现?现试从卫气的生成来看。
学术渊源:
张仲景继承《内经》、《难经》、《本草经》等基本理论, 结合自已的临床实践。此从其自序:“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 阳大论》” 等为《伤寒杂病论》16卷。
系统总结汉代以前医学成就,试下面二点加以阐述:
贡献:
系统地总结汉代以前医学成就为临床医学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正气强弱
传变因素 感邪轻重
治疗当否
2020传/10变/13 依据—脉证
8
五、六经病证治则
顾 护
太阳病—汗法
胃
三阳病 阳明病—清下法 祛邪为主 气
少阳病—和解法
保 存
太阴病—温中法
津
三阴病 少阴病—温阳育阴 扶正为主 液
厥阴病—寒热并用
前 提
攻补兼施
下
2020/10/13
目的 手段
9
六、古今学者研究《伤寒论》状况
六经辨证含义
六经辨证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病理反映, 进行综合、归纳,从而找出其固有的发展规 律和内在联系,以阴阳为纲,分为两大类病 证(阳证、阴证)在此基础上又划分为六个 病证,反映外感病在整个过程中或病程的某 个阶段所呈现的综合病证,并非各不相连的 独立病证,作为《伤寒论》辨证施治的纲领。
2020/10/13
大青龙汤证
兼内热
外感风寒
小青龙汤证
兼水饮((((((((((((((
2020/10/13
11
明仲景文法,其义皆通
《春秋》的文字,有《春秋》的文法
《史记》的文字,有《史记》的文法
《伤寒杂病论》的文字,有仲景的文法
仲景文法归纳有如下六方面
倒装文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插笔法
简笔法(又名省文法)
繁笔法
炼笔法
喻笔法
始于晋唐,盛于宋金时期,而形成学派则在 明代,据统计唐宋以来研究伤寒不少于400家。
七、学习要求与方法
以教材为蓝本,因其有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免各家之见
首先要求熟读、精思、泛览
抓纲举目
纲者,六经之提纲,提纲证是对六经病证高 度概括,掌握六经提纲证能分辨六经病证。
2020/10/13
10
归纳与鉴别 要求学习后,能自我的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归 纳与鉴别 桂枝汤证 如汗出一症 白虎汤证 四逆汤证
合病:两经或三经的病证同时出现,其病势偏于某一经。
并病:某一经病证未罢,另一经病证又起两经病证往往同时并见, 并能明显区分。
直犯:外邪不经太阳经直接侵犯阳明少阳而发病,起病即见阳明、 少阳证。
直中:体弱正虚,外邪不经阳经而直接犯三阴经,发病即见三阴 证。
传变规律
传变无一定次序,但有规律可循:津伤从热化,阳伤从寒化
伤寒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教研室 张横柳教授
第一章 绪 论
伤寒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 辨证论治的一门学科,是我国第一部理、法、 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临床医 学巨箸。为张仲景所著,至今近2千年。
2020/10/13
2
一、伤寒学的沿革
张仲景生平筒介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由于张氏是一位伟 大的医学家,故后人称之“医圣”。
3、变证: 随证治之。
4、温病:
2020/10/13
18
五、预 后:
❖1、病愈; ❖2、传、变; ❖3、亡阳。
2020/10/13
19
一、太阳病提纲
2020/10/13
20
原文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 项强痛而恶寒。
2020/10/13
21
(一) 提 要
首先提出太阳病的基本脉 证。
又称提纲证。
太阳的功能: 统营卫,主表,为一身之藩篱。
为何云统营卫,主表? 人体肌表营卫循行之地; 卫气具有卫外功能。 为何云统一身之藩篱? 从经脉循行部位; 从经脉循行特点; 太阳为六经之首,统营卫主表。
2020/10/13
14
二、太阳病的病机:
感受风寒,营卫失调
1、太阳病的概念; 2、太阳表证与太阳病概念。
张机约生于公元150~211年卒,为南郡涅 ( ni )即今之河南南阳县人,一云: 今邓 县,穰东镇人。
伤寒学流传历史及版本状况
古之《伤寒论》今之伤寒学之原名为《伤 寒杂病论》,原书共16卷,内容有伤寒 、杂 病二大部份。大约成书于公元200~210年
2020/10/13
3
二、《伤寒论》学术渊源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