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应用
学习者是情感主体
人本主义重视学习个体,尊重个人情感需求,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 情绪。
“人的认知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 甚至抹杀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展和实现。而只有用真 实,对个人的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的态度,才能激发起学生 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当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 或看出它与自己的目的有关时,学习的时间可以缩短三分之二到五 分之四。” ----罗杰斯
THANKS!
概括地说,罗杰斯认为,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应 该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人。这种人具有主动性和责 任感,具有灵活地适应变化的能力,是自主发展 的人,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人。
人本主义的教学目标观
01
有创造性,每时每刻都对生活有新的经验、新的意义和新的
感受,而不应当墨守成规;
02
有建设性,对社会和他人抱建设性态度,适合社会立自主,不断发现新东西,吸收新东西,不断调整自己的行
为模式
04 有能力选择行为,有行为责任感.
师生关系:平等交流
罗杰斯等人主张,一个好的“促进者”必须具备四种品质: ①信任感,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 ②诚实,表里如一,真诚待人, ③尊重他人,重视学生的经验、情感和意见, ④同情心,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给学
罗杰斯说:“自我的构造和体制在受到威胁时,更形僵硬,一旦 从威胁下解脱出来,就会缓解这种僵硬状态”。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不足
01
片面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忽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教学 者的指导性。
02
片面强调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并认为它是唯一起作用的 因素和唯一追求的目标。
03
哲学基础是以所谓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这种心 理学理论属于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卡尔.罗杰斯是当代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国外60、70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与传统教育中教学的主要特征——指导性相反,罗杰斯根据“自我学说”理论,形成了一种比较激进、用于促成个体“自我实现”的教学策略——非指导性。
《美国教育家百科全书》中的非指导性的定义为:“时常用于咨询、小组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的一种方法,他借鉴于他或她的自我反省活动以及(或者)反应,使个体重组、改组或者改变态度与行为。
非指导性技术在性质上是情感的:以个体受她或他的情感约束这个假设为基础;此外,它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上:形成自由表达情绪和情感所凭借的表现手段和替代物,形成接受的行为,并且减少内心冲突,通过这种活动,个体会更好的理解自己。
她或他将在器官适应上有所裨益。
”教学中的非指导性策略的原型,是罗杰斯在心理治疗实践中形成的“非指导性技术",后来,他几乎原封不动的把这一技术“嫁接”于课堂环境之中,形成了他的:“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方法是建立在罗杰斯对人的下述信念之下的:人具有非常优异得先天潜能,教育无需也不应该用指导性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什么,这样做会压抑潜能的自然实现,适得其反。
教育只要为学生潜能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和睦的心理环境,使之能在“内驱力”的本能驱动下自动的形成,充分得形成。
第二,人无时无刻不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
他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是一个流程,而不是一团固定的材料;是不断变化着的潜能之星座,而不是一组稳定的特征”。
这样,教育就不可能按照一组预定的程序、利用外部的要求向学生施教,不能“指导”学生如何想,如何做,而必须顺学生内心心理体验变化之自然。
罗杰斯认为,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无外乎两种类型。
一种是认知学习,它可以用行为主义的S--R 学习理论(即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来解释。
认知学习受到“外部强制力”的制约,重记忆,因而没有什么意义。
另一种是经验学习,他以学习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因而是一种趣味盎然的、有意义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 第五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需 要 层 次 理 论
自我实 现的需 要
审美的需要
求知的需要
尊重的需求
成 长 需 要 缺 失 需 要
爱与归属的需求
安全的需求
生理的需求
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一)意义学习与无意义学习
(二)意义学习的四个要素 (三)学习的原则
极端人本主义教育的典型——夏山学校
1、入学年龄不限,多为5-15岁之间 2、混合编班:小班、中班、大班 3、课程只为教师设,对学生没有限制 4、人数从未超过百人,全部住校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和罗杰斯(Carl Rogers)于 五十年代创立。被称为现代心理学上 的第三势力(third force)。 人本主义心理学批评精神分析为 伤残心理学 ,因为其是以精神病患者 的心理现象为基础的,批评行为主义 是 幼稚的心理学 ,因为其是以动物与 儿童心理现象为基础的.
1、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 2、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 己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就发生 了。
3、当外部威胁降到最低限度时,
学生才会进行有效学习
4、大多数意义学习是从做中学
5、当学生负责任地参与学习过程时,
就会促进学习。
6、涉及学习者整个人(包括情感与 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 久,最深刻的。
小班中班大班3课程只为教师设对学生没有限制4人数从未超过百人全部住校对夏山学校50名校友的调查表明1在两性相处上比较自然2能在自由环境中发展个人兴趣3成年后较多了解其子女的生活有较佳的亲子关系4在校期间未能学到以后从事社会生活所需的知识与能力缺点无意义学习无意义学习类似于心理学上的无意义音节的学习
第五节
7、当学生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为 主要依据,把他人评价放在次要 地位时,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 性就会得到促进。 8、在现代社会中最有用的学习是了 解学习过程,对经验始终持开放 态度,并把它们结合进自己的变 化过程中去。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一、来源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它一方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看作是动物或机器;另一方面也批评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的认知结构,但却忽视人类情感、态度、价值等对学习的影响,认为心理学应该探讨完整的人,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有发展的潜能,而且有发挥潜能的内在倾向,即自我实现倾向。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基础,其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罗杰斯对学习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
二、目标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强调把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追求的目标。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与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关注的是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习者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对世界的认识,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人本主义重视的是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的内容,重视的是教学的方法而不是教学的结果。
三、马斯洛的学习理论1.自我实现的人格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动力。
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善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正是因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物体的潜能才得以实现、维持和增强。
人格的形成是源于人性的自我压力。
人格发展的关键在于形成和发展正确的自我概念。
自我的正常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
2.内在学习论马斯洛认为,外部学习是一种单纯依靠强化和条件作用的学习。
它的重点是灌输而不是理解,属于被动的、机械的、传统的教育模式。
马斯洛批判传统的学习是一种外在学习,学习活动不是由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强制的。
马斯洛认为,理想的学校应该反对外部学习,提倡内部学习。
教育心理学大纲第五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五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冯维一、人本主义的特点所谓人本主义即研究人的价值、人格、尊严、自我需要的思潮。
与精神分析学派的分析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和对遗传的理解不同。
与行为主义的区别在于研究对象不同,研究方法上也有差异。
二、罗杰斯学习理论假设(1)正常的学生都具有求成长、求健康、求适应的动机。
(2)正常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只是从事智力活动,还在调节情感。
(3)正常的学生都有追求尊重和认可的需要。
(4)正常的学生都具有自我主宰的潜能。
三、罗杰斯学习理论(一)教育目标培养适应变化和知道学习,有独特人格特征而充分发展的人。
1、有创造性2、建设性3、行为合乎规律,但不能预测4、有选择行为的自由5、有行为责任感(二)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中心是以“人为中心”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的。
一个好的促进者必须具备三种品质:1、真诚2、认可(接受)3、移情性理解这三种品质实质上讲是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认为学习有两类:一是意义学习;二是无意义学习(三)非指导性教学特点1、学习方向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活动是自发的。
2、学习重点在于学生学会自学能力,学到内容则是第二位的。
3、对学习水平和意义的评价主要是学生自我评价。
4、在课堂创造倾听、融洽、热烈的气氛。
非指导教学的基本点要求教师停止过多讲授,促进学生学习。
两种价值取向的学习理论一、教师为中心1、斯金纳的程序学习2、布鲁姆的掌握学习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二、学生为中心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2、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3、建构主义的合作学习思考题1、人本主义心理学有什么特点?2、罗杰斯的学习理论的要点是什么?在教育上有什么应用价值?3、如何评价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课件 第七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应用
四、经验的学习
罗杰斯认为,经验学习具有下列基本性质: 1. 学习是个人的全部投入,是情感和认知的完全投入。 2. 学习是自我导向的,虽然刺激和引导来自外界,但是探 讨问题及延伸学习的范围、知识的保持和理解则有赖于个人 内在自发的力量。 3. 学习的结果是“著乎心,布乎四肢”,造成学生行为、 态度甚至人格的改变。 4. 学习的结果由学生自己来评价,评价的标准根据学生的 差异而有所不同。 5. 学习的本质是意义,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一旦发生了,教 材中对学生有意义的部分就会立即被纳入个人完整的生活经 验中。
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学生知识或谋生技能,更重要 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需求(affectiveneed),使他能在认 知和情感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健全人格。学生的情感需 求,是指他在情绪、情操、态度、道德以至价值判断等多方 面的需求。这些需求关系到人与人的关系,是人在社会生活 方面律己、待人、处事所需要的能力
一、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二、价值教育
价值教育作为道德教学的代表,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学 生的六种能力:沟通(communication)、移情(empathy) 、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批判(criticism)、决 策(decision)和个人一致(personal consistency)。
(三) 纽约市理性-情绪治疗的生活学校
师生的治疗过程分为五个阶段:亲善;评估;教导一些解决情绪问 题的技巧;练习解决问题的技巧;评估其改变及技巧的获得。
《教育心理学》
第七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应用
本章要点
1. 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 简述人本主义教学应用的几个重要方面
第一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节 人本主义教学应用
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情境性教学。这种教学法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 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 的问题为目标。这种教学的过程与现实问题的解决 过程相类似。教师不是将提前已准备好的知识内容 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 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指 导学生去探索。
4.支架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引导教学进行 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和技 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就是通过
“第三势力”。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
洛罗梅。
学习是人固有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强调
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在个
体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的目的和结果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 的人,使学生整体人格得到发展 把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种
认为教育与教学过程就是要促使学生个性的发展, 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 为学生而教。 教师是“助产士”与“催化剂”。 师生关系的原则:真诚一致、同理心、无条件积极 关注。
1.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主体
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先前
的知识经验是至关重要的。
2.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 。既然知识是个体主动建构的,
无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直接传输给学生。因此,学生就必 须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来,要根据自己先前的 经验来建构新知识的意义。这样,传统的老师“讲”、 学生“听”的学习方式就不复存在。
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
移给学生。
5.重视合作的学习方式。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 学方式应该是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充分的沟 通互动、辩证协调、澄清以及再建构的过程来使 学习者先前的非正式经验更接近正式的科学知识, 尽管整个教学过程可能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让学 习者自己去建构知识。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应用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应用贾志恩摘要:介绍了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关于教育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师生关系、意义学习和教学评价的基本观点。
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应坚持培养“完整人格的人”的教育理念,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倡导“意义学习”,并借鉴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所提倡的自我评价模式。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师生关系;非指导教学;教学评价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它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初,通过倡导教育革新运动,冲击了美国的传统教育,并在全球教育界名声大振。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行为主义学派的机械论倾向,批评精神分析学派只注重研究情绪和精神障碍患者,而忽略大量的心理健康的人,主张研究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具有意义的问题。
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及教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自由学习》一书是其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罗杰斯主张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当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一)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秉承马斯洛的人的“自我实现”理论,把教育的宗旨定位在:教育要真正关照人的终极成长,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培养“完整人格”,而非受教者成绩提高之类的短期目标。
因此,人本主义始终关注的是人的整体发展,尤其是人的“内心生活”的丰富和发展,即人的情感、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发展。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受过教育的人应是“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适应和如何变化的人”。
因此,教育绝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培养,教育理想是培养“完整的人”。
罗杰斯认为,这种“完整的人”的基本特征是动态的、过程中的、有创造性的人,是“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汇一体的人,简单的说就是情知合一的人”。
【1】为此,作为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的学校,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能从事自发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负责的人,能理智地选择和自定方向的人,能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知识的人,能灵活地和理智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人,能自由地和创造性地运用所有有关经验灵活处理各种问题的人,能在各种活动中有效地与他人合作的人。
教育心理学第7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将“采访者中心疗法”移植到教育领域,创立了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理论。 1. 教育目标 要把学生培养成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教育的目标在 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自由人”。 2. 意义学习 罗杰斯认为学习有两种: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认 知学习=无意义学习,经验学习=有意义学习 与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不同(表7-1)
二、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被誉为人本心理学之父的马斯洛,是人本主 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也是心理学第三势 力的领导人 1. 教育目标论 性善论,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潜能, 这种潜能是人的内在价值的核心。自我实现 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2. 内在学习论 外在学习是单纯依赖强化和条件作用的学习。 内在学习是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 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 3. 需要层次理论 有七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 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美的 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 个层级。只有在低级需要满足或部分满足的条 件下, 才会寻求高级需要的满足。 底层的四种需要归为缺失需要,上面的三种高 层次需要归为成长需要。
பைடு நூலகம்
成功的教学不是在於教师教给学生多少知识, 而是在於教师能启迪学生使知识个人化,从而 获得意义。 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於教学生知识或谋生技能, 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意需求(affective need),使他能在知(知识)、情(情 感)、 意(意志或动机)三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 其健全人格。 故康布斯之教育思想即为全人教育之理想
第七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张丽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第一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势力 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环境论;反对精神分析 本能的生物决定论 研究整体的人,正常的人
教育心理学四大学习理论-行为认知建构人本主义
教育心理学四大学习理论——行为vs认知vs建构vs人本一、考情分析教师招聘考试中,一般学习理论考试频率较高,属于内容较多、杂乱,而且有点难度的知识。
考查的形式以识记性和理解性的客观题为主。
因此我们在记忆中,不仅要通过梳理知识,把握细节,同时要能够借助例子理解知识,在做题中能够更加灵活、游刃有余。
下面我们将对这部分知识以表格、知识点的形式,让大家能够更全面了解,并通过这些点去搭建框架,加之一些题目练习,在今后做一些学习理论流派选择的时候能把握关键点,迅速、正确做出选择。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考点梳理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它重点研究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
学习理论主要有:行为(联结)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首先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这里我们需要把握的是行为主义的学习实质,以及人物、理论名称及有关理论的匹配。
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可以看出,行为主义强调的就是对学生外显行为的塑造和矫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是教学的控制者,而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其次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我们同样是需要从这三个方面把握。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认知主义强调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的变化,它强调的是外部环境及学习者个人原有认知结构一起的影响,但更偏重于客观因素,强调单纯的知识获得。
因此教师是组织者、知识的传授者、指导者,甚至有可能是灌输者(机械学习),而学生就是知识的接收者(有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第三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把握的重点,除客观题外,我们也需要注意主观题:论述、案例分析的把握。
建构主义同样是以学生为中心,它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自主生成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在知识观上,认为知识是动态的,在教学中有诸多的应用,如: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
在教师角色上,建构主义强调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着、支持者。
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这些是四边形?
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 习理论
这些不是四边形?
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 习理论
促进有效的知识建构
提供实验的机会 呈现别人的观点 强调概念的理解 进行真实的活动 促进对话 创建学习者共同体
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 习理论
第二节 个人建构主义理论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彩虹; 揉碎在浮藻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的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而沉默, 沉默的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两位研究者都强调只有当先前的概念与 新信息不一致、个体经历了不平衡的过程时, 认知变化才能发生。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还强调学习的社会特 性,二者都主张运用混合能力学习分组的方 式来促进概念改变。
当代建构主义观点主要来源于维果斯 基的理论,诸如合作学习、基于课题的学 习以及发现学习等课堂教学方法都是以该 理论为基础的。
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 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重视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社会性。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每个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 学习者看到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因而不存在对事物唯一标 准的理解,学习者间的合作可以使这种理解更丰富、更全 面。 3.学习的情境性 重视在复杂学习情境下对真实学习任务的学习。 知识是生存在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 的。知识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他只有通过具 体情境下的的实际应用才能真正被理解。
第七章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观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提出的教学观点和主张,尤其是因发展了心理治疗体系而闻名的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不仅对传统的教学理论发出了强力的挑战,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考。
其基本内容如下:1、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罗杰斯在描述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特征时,经常使用“意义学习”这个术语。
他认为,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
在这种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
此外,罗杰斯还用“自发的经验学习”描述他所提倡的这种学习类型.其特征为:(1)它使整个人沉浸于学习中—-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2)教学的方向来自学生(3)它产生学生不同的行为和态度(4)根据学习者而不是教师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3、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应性罗杰斯认为,知识是否被掌握,所学的知识是否系统,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举足轻重的.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而这根本不是凭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
传统教学,只是教给学生一些一成不变的很快就会陈旧过时的事实材料,并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因而使学生不能有效地对付社会变动的严峻挑战。
罗杰斯主张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改革和学习。
变化是确立教育目标的根据,而对这种变化的适应取决于学习过程,而非静态的知识。
所以,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从而成为能顺应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作用"的人.4、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人在一生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它们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和生长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罗杰斯对这种外部评价模式持反对态度,从而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已阅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简述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又称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它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强调人人都有学习动力,都能确定自己的学习需要;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帮助学生探索生活、学业的促进者;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不仅对美国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产生了影响,而且包括对我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教育发展也起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背景及代表人物主要代表人物:(美)卡尔.罗杰斯。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其思想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早期代表人物是马斯洛(1908-1970)。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在“人类价值新知识”研讨会上发表了关于人的需要层次说。
60年代初他和一些志同道合者发起成立了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
1967年他本人担任了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此后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言人”就是罗杰斯。
注重情感交往,体现自我实现的价值,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是人本主义学派教学论的思想特征,也是与其他教学论流派区别的分水岭。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要点1.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涵义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其“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基础。
罗杰斯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强调“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有四个显著特征:有洞察力、有创造性、有建设性、有选择性。
这样,人就应按照他个人的兴趣、爱好、经验去塑造自己,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从而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这些观点都反映在罗杰斯的教学观中。
基于对“充分发挥作用的人”的特征的理解,罗杰斯在进行心理咨询时指出。
“非指导性”有四个基本特征:它极大地依赖于个体自身的成长,有助于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各种障碍;更多的强调感情因素,而不仅仅依靠理智因素去工作;更多的强调此时此刻的情景,而不是个体的过去;作为自然发展状态而相互接触。
于是,罗杰斯也把心理咨询中的“非指导性”方法移植到课堂教学中。
最新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学习理论3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学习理论3 命题点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美国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主要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罗杰斯、凯利等。
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人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情感方面)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的自由、尊严、价值、选择和责任,探讨人的友爱、创造、自我、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生命意义、人生成长、高峰体验等问题。
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是: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健康的人”;②生长与发展是人的本能;③人具有主动地、创造性地做出选择的权利;④人的本性中情感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建立于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包括以下观点:在教育上,人本主义主张不要客观地判定教师应当教授学生什么知识,而应当从学生的主观要求着眼,帮助学生学习他们喜欢而且感觉有价值的知识,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开展自由的学习,自主选择和决定学习活动;教师只是一个“为学习提供便利条件的人”“学习的促进者”。
人本主义理论提倡自我激励、自我调节的学习、情感教育、真实性评定、合作学习以及开放课堂和开放学校。
(一)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有意义学习关注的是学习内容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所谓有意义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1.有意义学习的四个要素①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②内在动力在学习中起关键作用:③学习是渗透的;④学习结果由学习者自我评价。
2.有意义学习的四个主要特征①全神贯注:②自动自发;③全面发展:④自我评估。
(二)学生中心的教学观1)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学习方法,而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2)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因素:真诚;尊重、关注和接纳;移情性理解。
命题点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发展,被称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次革命。
《教育心理学》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本主义⼼理学是20世纪五六⼗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种⼼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物是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
⼈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教学运动之⼀。
⼀、⾃然⼈性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是根植于其⾃然⼈性论的基础之上的。
他们认为,⼈是⾃然实体⽽⾮社会实体。
⼈性来⾃⾃然,⾃然⼈性即⼈的本性。
凡是有机体都具有⼀定内在倾向,即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式来发展⾃我的潜能;并强调⼈的基本需要都是由⼈的潜在能量决定的。
但是,他们也认为,⾃然的⼈性不同于动物的⾃然属性。
⼈具有不同于动物本能的似本能(instinct oid)需要,并认为⽣理的、安全的、尊重的、归属的、⾃我实现的需要就是⼈类的似本能,它们是天赋的基本需要。
在此基础上,⼈本主义⼼理学家进⼀步认为,似本能的需要就是⼈性,它们是善良的或中性的。
恶不是⼈性固有的,它是由⼈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或是由不良的⽂化环境造成的。
⼆、⾃我实现⼈格论及其患者中⼼疗法⼈本主义⼼理学家认为,⼈的成长源于个体⾃我实现的需要,⾃我实现的需要是⼈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
所谓⾃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就是“⼈对于⾃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种使它的潜⼒得以实现的倾向”。
通俗地说,⾃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个⼈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的本性”。
正是由于⼈有⾃我实现的需要,才使得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
⼈格的形成就是源于⼈性的这种⾃我的压⼒,⼈格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形成和发展正确的⾃我概念。
⽽⾃我的正常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条件的尊重和⾃尊。
其中,⽆条件的尊重是⾃尊产⽣的基础,因为只有别⼈对⾃⼰有好感(尊重),⾃⼰才会对⾃⼰有好感(⾃尊)。
如果⾃我正常发展的条件得以满⾜,那么个体就能依据真实的⾃我⽽⾏动,就能真正实现⾃我的潜能,成为⾃我实现者或称功能完善者、⼼理健康者。
幼儿教育心理学: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学目标:1.了解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及人本主义主要思想。
2.掌握并掌握需要层次理论及其相互关系。
3.掌握罗杰斯的“个人中心”学习理论和“有意义学习”。
4.能用人本主义的思想看待幼儿的学习需要并在实践中运用。
教学反思:学生能理解人本主义教学思想,掌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的思想,并能够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导入:人本主义是继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简介两位重点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1.提问:人有哪些需要?幼儿有哪些需要?学生讨论教师总结2.引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后期新发展的两种需要。
(1)生理需要(我感觉很舒适)包括维持生活和繁衍后代所必需的各种物质上的需求,如衣食住行等。
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温暖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类所有需要中最基本的、最有力量的,是其他高级需要的基础。
【举例】哲学家与船夫的故事(2)安全需要(我感到很安全)包括人身安全、生活稳定、受到保护,能免除疾病、痛苦和焦虑的需要。
例如:人们希望得到一份安定的职业,害怕资方的无理解雇;愿意参加各种保险,防止工伤事故和有伤害的威胁;妈妈离开婴儿的视线时婴儿会大声哭喊,出现分离焦虑。
(3)归属与爱的需要(我是团队中的一员)与其他人建立感情联系或关系的需要。
例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建立家庭、享受亲情;例如加入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需要彼此关怀、帮助和赞许。
(4)尊重的需要(我被他人了解、尊重)自我尊重和受到他人的尊重。
包括自尊心,自信心,能力,知识,成就和名誉地位的需求,能够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等,这类需求很少得到充分满足,故常常是无止境的。
(5)自我是实现的需要(我成为了我想要成为的我)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能力的需要。
最高层级的需要。
(6)后期新发展的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的需要。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卡尔 .罗杰斯是当代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国外60、70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与传统教育中教学的主要特征——指导性相反,罗杰斯根据“自我学说”理论,形成了一种比较激进、用于促成个体“自我实现”的教学策略——非指导性。
《美国教育家百科全书》中的非指导性的定义为:“时常用于咨询、小组治疗和心理治疗的的一种方法,他借鉴于他或她的自我反省活动以及(或者)反应,使个体重组、改组或者改变态度与行为。
非指导性技术在性质上是情感的:以个体受她或他的情感约束这个假设为基础;此外,它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上:形成自由表达情绪和情感所凭借的表现手段和替代物,形成接受的行为,并且减少内心冲突,通过这种活动,个体会更好的理解自己。
她或他将在器官适应上有所裨益。
”教学中的非指导性策略的原型,是罗杰斯在心理治疗实践中形成的“非指导性技术",后来,他几乎原封不动的把这一技术“嫁接”于课堂环境之中,形成了他的:“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方法是建立在罗杰斯对人的下述信念之下的:人具有非常优异得先天潜能,教育无需也不应该用指导性的方式向学生灌输什么,这样做会压抑潜能的自然实现,适得其反。
教育只要为学生潜能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和睦的心理环境,使之能在“内驱力”的本能驱动下自动的形成,充分得形成。
第二,人无时无刻不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
他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是一个流程,而不是一团固定的材料;是不断变化着的潜能之星座,而不是一组稳定的特征”。
这样,教育就不可能按照一组预定的程序、利用外部的要求向学生施教,不能“指导”学生如何想,如何做,而必须顺学生内心心理体验变化之自然。
罗杰斯认为,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无外乎两种类型。
一种是认知学习,它可以用行为主义的S--R 学习理论(即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来解释。
认知学习受到“外部强制力”的制约,重记忆,因而没有什么意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学派。
由于其观点不同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故被成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为马斯洛、罗杰斯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基础的。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
持人本主义学习观的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情感,学会与教师及班集体成员的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以达到最佳境界的过程。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学习与教育的结果在学习结果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目的和结果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一个充分起作用的人,即使学生整体的人格得到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当代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习过程的学习,即让学习者“学习如何学习”,而学习的内容是次要的。
因此,人本主义提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潜能得到发挥,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加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为目的。
(二) 学习的分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根据学习对学习者的个人意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两大类。
罗杰斯认为,无意义学习类似于心理学上的无意义音节的学习。
在他看来,所谓无意义学习,就是指所学的材料是没有个人意义的,不涉及情感或个人意义,与完整的人无关,仅涉及经验积累和知识增长。
这类学习只涉及心智,是一种“在颈部以上(f rom t he ne ck up)”发生的学习。
而意义学习则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它涉及学习者成为完整的人。
这种学习不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使个体全身心投入其中的学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意义学习主要包括四个要素:第一,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学习者整个人(包括情感和认知两个方面)都投入学习活动;第二,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即便是推动力或刺激都来自外界,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也都是来自内部的;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即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会发生变化;第四,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因为学生最清楚这种学习是否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是否有助于弄清他们想知道的东西、明了自己原来不清楚的某些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理论
摘要: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性本善,中西人本主义的教育虽有共通之处,但仍存在着区别。
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意愿,即学生的动机引发会影响到他们与教材、教师的互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有浓厚人本色彩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
关键词:人本主义;动机引发;教育理念;教学模式
康德说:“人是唯一必须接受教育的造物。
人只受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
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人们由此创造了一系列记忆方法,其共同的特点便是不断的复习和强化记忆。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通过适当的强化(包括外在强化与自我强化),个体才可能愿意去学。
那是不是个体学习的唯一方法就是不断强化呢?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其认为人性本善,只要从学生的主观要求入手去安排学习的内容与方法,学生自然愿意去学。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是: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和有意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是人的需要,动机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活动
源于内部动机。
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人的“自我实现”,在自我实现动机的驱使下,只要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机会,人性就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人本主义的另一杰出人物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他指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惟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
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
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取决于静止的知识。
”罗杰斯认为,按照这种教育目标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这种人的人格具有创造性、建设性和信任感、行为表现合乎规律但难以预测和控制和选择行为的自由。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主张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心理学的研究应以正常人的心理为主要对象。
第二,对人性持乐观态度,相信人性是善的,且具有无限潜能,强调人人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基本动机。
第三,尊重个人心理与行为的完整性。
第四,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
(三)中西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
中西方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有着许多相通之处:第一,都对人性持性善论的看法。
支撑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对人性持性善论的看法,正是由于相信人性本善,相信人人都有求知求善的潜
能,因此,如果创造一个适当的环境,人们率性而行往往都是在做有益的事情。
教育自然要以人为本;在中国,以孟子为带便的性善论,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
第二,都看到了人的特殊价值,并以此将人与其他万物区别开来。
中国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强调人与万物的区别,认为万物以人为本。
这与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在人的研究中出现的人性兽化和机械化的倾向有一些相通之处。
第三,都主张要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等个性差异。
西方学习理论强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等个性特征,强调平等对待学生。
但中国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和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毕竟是在两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存在着区别:第一,二者所讲“人本”中的“人”是不一样的。
中国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主要是从“人类整体”出发去探讨人与物、人与禽兽的共性与异性问题的,以突出人类自身的价值。
而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是从“个体(个人)”出发去研究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个人”。
第二,对教师的地位的看法不同。
中国强调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的同时,也主张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所起的“引路人”作用。
而西方为了突显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有将教师降为学生学习中的“侍者”身份的思想,这就于无形中降低了教师的作用。
(四)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与动机的引发
陶行知在《学做一个人》一文中曾说:“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
诸君,要做一个八十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的责任,
别做一个十八岁的老翁。
(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
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学生的整个身心为教育对象,而学生的身心教育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极为宽广的范围。
本文就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简要谈谈如何从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从而实现“完整的人”的教育。
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意愿,即学生的动机引发会影响到他们与教材、教师的互动。
心理学家与教师都一致认为,有意义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
这意味着作为一个教师,你必须知道怎样激发学生的动机以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动机引发的内部与外部原因
心理学家研究了三种可能存在的动机原因:第一,动机的引发源于内部的心理或生理状态。
第二,动机的引发可能源于对环境作出的反应。
第三,动机的引发源于环境与内部状态的交互状态。
当动机的引发指向获得或保持一种愉悦的内部心理状态时,所产生的动机作用为内部动机作用(Intrinsic motivation).而由外部奖赏所引发的动机则为外部动机作用(Extrinsic motivation).
二、影响动机的特征
影响学生动机的两个重要特征是他们的需要和动机。
需要是一个人为了维持健康而必须保持的一种生理的或心理的状态。
动机是寻找、享受某些活动或成就的习惯或倾向性。
马斯洛以人本主义为基础提出了一个有关人类需要极其对动机作用的重要理论,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这一层次通常被表示成一个金字塔,从金字塔底向上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阿特金森提出了动机的部分名单包括成就动机、逃避失败动机、归属动机和权利动机。
三、情绪与课堂动机的引发
学生对课堂和教学活动的情绪反应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动机。
情绪是对知觉到的某一情境自动形成的生理或心理反应。
什么能使学生对课堂、学习活动或学习项目产生兴趣?兴趣是由某一具体的情境或任务与个体独特的需要、能力、技能或价值观的相互作用而引发的一种情绪。
学生经常对某一主题或活动感兴趣,或者因为他们拥有与情境相关的广泛的背景知识,或者因为主题或活动本身符合学生内在的价值观。
源于具体的知识、信念和学生价值观的兴趣被成为个体兴趣。
而又任务本身引发的兴趣被称之为情境兴趣。
(五)人本主义的动机引发教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具有浓厚人本色彩的教育理念。
强调在平常教学中培养健全人格、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团队精神的合作学习、推崇人性中心课程和提倡感情型的师生关系。
而在教学上,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出了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
作为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促进课堂讨论,在教学中体现一种真正的人本主义的能力。
强调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个别性与独特性,强化学生发现自己的自主权,鼓励学生在讨论中表现
自身的与众不同,给予学生外部动机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则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给位学生选择与追求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自由。
这种模式比较适合大学的教学。
学生参与决定学习的内容与授课方式,学生选择信息源,师生共同制定契约,课堂结构安排也具有变通性,最后由学生进行学习的评定。
开放课堂教学模式则适合年龄较小的儿童。
学生不需要将自己限制在某个教室或中心区域,走进教室后可以做想做的事,学想学的科目。
在开放教堂内学生自由地从事能激发他们兴趣的活动。
但这一模式也存在着弊端。
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存在着一些缺陷,但仍有巨大的空间值得深入研究。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显然与时代的主旋律相辅相成,在尊重爱护学生的同时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同时也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与课堂气氛,使学习成为一个人想着“完整的人”奋进的宝剑,使我们祖国未来的希望在成才的道路上享受到青春的阳光、知识的阳光。
参考文献:
[1].高觉敷,叶浩生.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修订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3].托马斯费兹科,约翰麦克卢尔.教育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