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与赵树理创作风格之比较
赵树理与孙犁创作之比较
赵树理与孙犁创作之比较——语言特色的比较中文5092 920090517 郑黎摘要:赵树理和孙犁都是来自于农村并且扎根于农村的杰出人民艺术家,他们以农村、农民为题材,从而创作出了大量的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充满诗情画意并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
如果说赵树理的作品描摹时代风云如惊涛拍岸,令人惊心动魄,那么孙犁的作品则像一股暖流静静地流淌,在读者心灵深处唤起强烈的反响,激起澎湃的浪潮。
如果要将两位杰出的农民艺术家的创作拿来比较,恐怕写上一个月也未必写得好呀!所以在这里仅从二位的创作语言入手。
二者的语言都具有平民化,大众化的特色,但就个体而言又各有各的不同。
关键词:创作语言;通俗易懂;平民化;各不相同赵树理和孙犁是我国表现现代农村生活变迁的杰出作家,他们的作品曾经影响了一批作家,并且以他们为代表形成了两个独具特色的风格流派,赵树理被称为“山西”派、“火花”派、或“山药蛋”派;孙犁被称为“白洋淀”派或“荷花淀”派。
赵树理自幼生活在农民中间,酷爱民间艺术,决心为农民写作,不想上"文坛",只想上"文摊",做一个"文摊文学家"。
从创作初期开始,他就有意识地致力于文艺大众化,从而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尤其在语言方面,赵树理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创造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其语言特色大致来说体现在语言运用恰当得体、形象生动和口语化等方面。
同是反映问题性的小说,赵树理的小说语言通俗平易,幽默风趣,初读就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似乎都理解了,但是隐藏在故事后面深刻的寓意,如不仔细推敲是无法品味的。
比如他的《锻炼锻炼》中塑造了一连串的鲜明人物,然而写的最好、最鲜明、意蕴最丰富的不是这些质朴耿直的王玉生、王金生、王满喜和范灵芝等这些正面人物,而是“惹不起”、“常有理”、“糊涂涂”、“小腿疼”等那些“中间人物”。
作者把小说当通俗故事写,将情节描写及这类人物塑造融化在故事叙述中,保留口头性文体的特点,造成听话人的在场感,从作品人物塑造的语言来看,他没有对这些人物作静止的描绘、分析、议论。
40年代小说(二)--赵树理、孙犁
陈灵强
第一节 解放区小说概况
短篇小说:
赵树理、孙犁
长篇小说:
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 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 丁玲《太阳照在桑乾河上》 周立波《暴风骤雨》
第二节 赵树理 孙犁
一、赵树理
(一)“农民”与“知识分子”
地道的农民气质 与 知识分子视角
2、采用画面联缀式的小 说结构:(具有诗的特性)
只撷取生活中最富于意义的一 个或几个特定的横截面,把人 物放在特定的时空构架,从容 不迫地展开描述。在两个横截 面之间,或是几笔带过,或不 作过渡。《荷花淀》由三个横 截面组成:一是月夜的家里, 二是几天后去看望丈夫和回来 的路上,三是紧接着战斗结束 后的荷花淀里和回家路上。 《嘱咐》则由两个横截面组成: 一是在家里的相聚,二是次日 清晨送水生回部队的路上。
《吴召儿》:红棉袄象“突然 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 来”,把棉袄白里子翻过来, “就活像一只散着黑头的小白 山羊,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 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在 不断被风吹着,像从她的身上 撒出一朵朵火花,落在她的身 上”。 只是几个瞬间,人物之外在与 内在的美,与作家主观感情上 对于美的赞赏,完全融为一体。 《荷花淀》的开始部分。
孙犁以充满诗意的笔致侧重于歌颂“变”之后 人民群众的“新”和“美”,将艺术的聚焦点 对准他们的心灵世界。
(二)独特的题材选择
孙犁小说没有离奇曲折的故事、惊心动魄的场
面,展现的主体部分是散发着浓郁的水乡气息
的日常生活:
夫妻间的私语、离合、思念、乃至误会、龃龉,
乡亲邻里的和谐,军民之间的亲情……
迥异的风格——创作比较
孙犁在写年轻女人的漂亮时,有时也采用侧面描写,《铁木前传》写小满儿时就是这样,
每逢小满儿到街上来推碾,就会在这小小的村庄里引起一场动乱。当她还没有得到推碾的机会,只是放下一把笤帚在碾子旁边占着,自己一径回家去了,就有一些青年人趁到碾子附近来了。青年人越聚越多,常常使得那正在推碾的人家,感到非常奇怪。
战士们在关口休息了一下,他们爬上城墙,抚摸着那些大砖石。不知道由于什么,忽然有很多的人唱起《义勇军进行曲》来,一时成为全连全队的合唱。他们的心情象长城上的砖石一样沉重,一种不能遏止的力量,在每个人的血液里鼓荡着,就象桑干的河水。歌声呀,你来自哪里?凌峭的山风把你吹到大川。古代争战的河流在为你击节。歌声呀,唱到夕阳和新月那里去吧!奔跑在万里的长城上吧!你灌满了无穷无尽的山谷,融化了五台顶上的积雪,掩盖了一切的呼啸,祖国现在就需要你这一种声音!
……过了一会儿,小满从她姐姐家的胡同里转出来,青年们的眼睛就一齐转向她那里。青年们的眼神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勇迈些,有的怯懦些,然而都被内心的热情和狂想激动着,就像接连爆发的一片火焰。
孙犁描写小满的手法与赵树理写小芹的手法如出一辙,这倒不是后者模仿了前者,而是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其中的古典小说侧面描写的手法对他们都产生了影响。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温酒斩华雄” 就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侧面描写。这段描写没有正面写关羽的武艺如何如何高超,而是写几员大将都被华雄打败,就在这种背景下,关羽上阵将华雄之头提来掷于地下,为他出马时备下的热酒,“其酒尚温”。通过这样的非正面描写,关羽的武艺高超就不用再写了。
创作毕竟是创作,不要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我在写作上有些别扭劲儿,就是不愿重复别人已经写过的东西。我本来计划写个什么东西,准备怎样写,如果有人这样写了,我就只好改变原来的计划。我在写作之前,也愿意参考同样性质的作品。土改、复仇、翻身等伟大运动,我没有正面去写,因为我要写的时候别人已经写了好几本。别人把这条道路走了,我就另想别的办法。多看别人的作品,会对自己进行创作有一定启发,但不应该照抄别人的写法。别人这样写,自己就不要再这样写,得另外想新办法,才能算“创作”。【《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赵树理全集》第四卷,第431~432页】
一样藤开两样花——论孙犁与赵树理的农村婚姻题材创作的异同
赵 树 理 与 孙 犁 被 称 为 “ 放 区 文 学 创 作 的 双 璧 , 二 解 ” 人 的许 多 创 作 都 曾 涉 及 到 农 村 男 女 的 爱 情 婚 姻 。本 文 拟 以赵 树 理 的 《 小二 黑 结 婚 》 和孙 犁 的《 姻 》 例 , 讨 二 人 婚 为 探 相 同题 材 小 说 的 异 质 性 及 各 自的 特 点 。
第 1 卷 第 6 O 期
2 1年 1 O 1 2月
淮 北 职 业技 术 学 院 学报
J) (URNAI OF HUAI EIP B ROFE S ONAI SI AND CHNI TE CAL COL LEGE
V01 0 .1 No. 6
De .2 1 c 01
了一 个 让 人 深 省 的问 题 : 存 在 人 们 心 目中 的 封 建 落 后 意 残
识 和宗 派 意 识 并 没 有 随 着 抗 战 的胜 利 而 消 失 , 而 在 胜 利 反 后 变 得 更 为 突 出 , 时 , 有 来 自革 命 队 伍 内 部 的 蜕 变 。 同 还 小 说 提 示 了 政 权 建 设 和 思 想 改 造 的 艰 巨 性 与 迫 切 性 。故
、
相 同 的题 材 。 同 的 风 格 不
孙 犁 与 赵 树 理 许 多 作 品 都 涉 及 到 了 农 村 青 年 的 婚 姻 爱 情 生 活 , 中《 二 黑 结 婚 》 《 姻 》 篇 小 说 在 题 材 上 其 小 和 婚 两 具 有 相 似 性 , 这 两 朵 一 根 藤 上 开 出花 朵 , 面 貌 各 异 。 但 却 首 先 , 文本 层 次 上 看 , 两 篇 小 说 的 内 容 和 结 构 有 从 这 很 大 差 异 。赵 树 理 的 《 二 黑 结 婚 》 于 1 4 小 写 9 3年 5月 , 为 是 了配 合 解 放 区 的婚 姻 条 例 的 出 台 而 创 作 的 。小 说 进 述 了 青 年 男 女 一 小 二 黑 和 小 芹 冲 破 传 统 封 建 势 力 和 村 中 的 一 流 氓 恶 势 力 的 阻 碍 与 迫 害 , 对 包 办 婚 姻 , 新 生 民 主 政 反 在 权 的支 持 下 , 于取 得 婚 姻 自由 的故 事 。 小 说 采 用 了 农 村 终
比较孙犁与赵树理的小说创作风格的异同
比较孙犁与赵树理的小说创作风格的异同抗日战争的爆发,对中国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同时也孕育了许许多多中国文坛上的佼佼者。
其中在解放区内的“荷花淀派”的孙犁与“山药蛋派”的赵树理颇负盛名。
同样是解放区小说,却奇迹般地诞生了两种不同的流派。
我们也许会惊异:在同样的时代背景,差不多的环境下,到底他们的创作风格有多大的差异呢?我们又能否从中找到他们的相同之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从他们小说的语言风格、艺术构思以及描写方法三方面一同分析他们的小说在创作风格上的异同。
在小说的语言风格上,赵树理的文字比较贴近群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朴实精练,大众化,口语化。
而孙犁的语言则讲究文学艺术性,优美隽永,恬淡流畅,不蔓不枝,意蕴悠长。
身在解放区,比起作家,赵树理更多的把自己定义为一个革命者。
他说:“参加了革命,我就像维护宗教一样维护革命。
”所以他写小说的根本出发点在于:“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为了能让百姓及时读懂,及时起到宣传作用。
他深入群众,对其口语进行提炼加工。
并把它很好地融入到了作品的语言中。
如:《小二黑结婚》就大量地出现大众化的语言。
其中,最经典的要数二诸葛私自为小二黑找童养媳,小二黑反对时说的那句:“你愿意你就养着,反正我不要。
”了。
这句常人脱口而出的话朴实无华,却能用最直接的口语真实地表现了新型农民的内心世界,通熟易懂,又教人深思。
除此之外,小说还融入了如“十分哄伙”、“老来俏”、“捉贼要赃,捉奸要双”“插起军旗,就有吃粮人”等民间特色口语。
对于这样的语言郭某若先生如是称赞道:“最成功的是语言,不仅第一个人物的口白适如其分,便是全体的叙述文都是平明简洁的口头语,脱尽了五四以来欧化体的文言臭味。
”同样是身在解放区,同样是鼓舞群众。
孙犁的小说则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了他对人民的爱以及他对文学的追求。
他主张文学语言应该:“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之中,注意调节,每一句组织,无文法的疏略,每一段的组织,无浪费或枝蔓。
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风格比较
“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风格比较摘要: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和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是我国现代文学中最为著名、最有影响的、各具千秋的两个“流派”。
本文通过对这两的流派的对比研究,分析“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的不同艺术风格,从而加深我们对这两个历来多有存在性争议的流派的认识。
关键词:“荷花淀”派“山药蛋”派艺术风格(一)“荷花淀”派及其艺术风格分析荷花淀派是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
此派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里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
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荷花淀》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当作背景,具有朴素、明丽、清新、柔美的风格。
洋溢着诗情,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孙犁的作品在河北青年作者中有强烈的影响;他在编辑《天津日报·文艺周刊》时,通过这块园地,团结和培养了京、津、保定三角地带的一批文学青年。
这一派作家的共同特色是着力追求诗情画意之美,早期作品都吐露出华北的泥土和水乡的清新气息。
后来,逐渐发生了变化,从维熙就写出了不少慨慷悲壮的作品,与“荷花淀”派的风格不同。
“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荷花淀派开创者:孙犁,原名孙树勋。
河北安平人。
现代作家。
我国杰出的语言大师。
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茅盾在评介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象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反映社会主义跃进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进步》)概括说来,荷花淀派小说的艺术特色,首先是以炽热的感情对河北农村生活的诗意描绘,地方色彩浓郁。
论赵树理与孙犁的审美差异
论赵树理与孙犁的审美差异作者:岳鹏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0年第02期赵树理和孙犁同为解放区文学中的佼佼者,但他们的审美情趣却大相径庭。
本文试图通过考察赵树理和孙犁身份认同的差异来分析两人不同的艺术追求。
抗战爆发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其中包括赵树理和孙犁。
孙犁在《谈赵树理》[1]中说:“赵树理,如果没有遇到抗日战争,没有能与这一伟大的历史环境相结合,那么他的前途,他的创作,还是很难预料的。
”孙犁谈到自己时也说:“假如不是抗日战争,可能我也成不了一个什么作家,也就是在家里继承我父亲那点财产,那么过下去,过成什么样子那也不知道。
”[2]抗战爆发后,两人都参加了革命,并在革命队伍里都从事文艺工作。
可以说两人都拥有了革命者和作家双重身份。
但由于两人不同的性格、经历等原因,他们对革命者和作家这双重身份的认同却存在着微妙差异。
作为解放区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们对革命的赤诚是毋庸置疑的。
赵树理说:“参加了革命,我就像维护宗教一样维护革命。
”[3]孙犁也曾直言“我的创作,从抗日战争开始,是我个人对这一个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做的真实记录”[4]。
对人民革命事业的关注使他们的创作都打上了“政治烙印”。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赵树理和孙犁会在革命者与作家之间拥有相同的认同。
相反,在革命话语厚重的幕布之下,他们以不同方式实践着各自不同的革命理想和艺术追求。
赵树理说:“我不想上文坛,我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步的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我的志愿。
”[5]赵树理看来,创作是革命工作的一部分。
他从没把写作看作是安身立命之地。
因此,赵树理把自己的身份定位为革命者,而非作家。
与此不同,孙犁不仅认同革命者身份,且把写作视为一种神圣的事业。
他说:“一部作品有了艺术性,才有思想性,思想融化在艺术的感染力量之中。
那种所谓紧跟政治,赶浪头的写法,是写不出好作品的。
孙犁的风格剖析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
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他早年所写的文章清新而隽永,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向往,而晚年的文章则老辣纷披,对社会和世事有较多的鞭挞和批评。
他既写出了象《荷花淀》那样优美、抒情的小说,又写出了象“不自修饰不自哀,不信人间有蓬莱。
阴晴冷暖随日过,此生只待化尘埃。
”这样消沉、悲观的诗句。
孙犁的作品反差如此之大,以至于读他前后不同时期的文章对他产生判若两人的感觉。
这究竟是为什么?一个真实的孙犁到底又是什么样子呢?孙犁曾经说过:“文艺虽小道,一旦出版发行,就也是接受天视民视,天听民听的对象,应该严肃地从事这一工作,绝不能掉以轻心”。
象所有现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命运一样,作家的命运也和时代紧紧相联。
当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并逐渐收缩知识分子言说的空间时,有的作家积极投身其间,有的作家在参与和退避之间犹豫徘徊,有的则保持沉默。
沈从文、孙犁当属后者。
如果说沈从文的沉默中饱含了太多的辛酸和无奈,那么孙犁的沉默则是以一种主动退缩的方式来守护自己的道德操守,尽管此中也有较多的无奈和被迫。
和沈从文的后半生一直沉默到死截然不同,孙犁“文革”以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不仅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而且一反过去唯美的创作倾向,对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险恶有较多的揭露批评。
比如他在《后富的人》一文中,对社会不公和由此造成的贫富悬殊曾有辛辣的讽刺和批评。
他通过一高级住宅处川流不息的拣破烂的外地人日常生活的描绘,特别是在一天清晨散步时遇见一个刚从一幢楼房的垃圾间出来,满身满脸是黑灰的外地来的小姑娘所带给他的心灵震撼,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国家已经有不少人,先富了起来。
偏执的坚守与开放的创新——孙犁与赵树理在大众化上的比较
作者: 杨振喜
作者机构: 河北省作协创研室,河北石家庄050000
出版物刊名: 天中学刊
页码: 47-52页
主题词: 赵树理;孙犁;文学大众化;民族形式;艺术生命力
摘要:在现代文学史上,孙犁与赵树理是比肩齐观的双星.他们有一段迹近相似的献身文学大众化的经历.但由于文艺观念上的差异,导致二人后期的创作境界大为不同:赵树理过分依赖于民间形式的运用和演练,缺少对新文学的整体观照,遂陷于自缚自己、重复自己的困境.而孙犁则立足高远,视界开放,积极创新,因而出现劫后的再度辉煌,获具了较为永久的艺术生命.。
论孙犁作品风格与赵树理作品风格的比较
论孙犁作品风格与赵树理作品风格的比较孙犁,赵树理,周立波,柳青,被人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四杆铁笔”。
尤其是孙犁和赵树理,开创了荷花淀派和山药蛋派这两大流派,成为近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新星。
仔细品来,他们的作品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兼收各有千秋之美,值得深思与探究。
现在,就让我们以他们的代表作《荷花淀》和《小二黑结婚》来走进他们的世界,探寻不同的秘密所在。
第一,同是描写农村生活,侧重点不同。
荷花淀,主要记叙农民同日本敌人斗智斗勇的抗日经历,以一个小村庄为试点,反应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支持抗日,英勇坚强的品格。
小二黑结婚,热情的歌颂了民主政权的巨大力量,反映了解放区农村的重大变化,及基地扶持了新一代农民的成长。
第二,语言风格不同孙犁的小说,语言明快,平实,讲求一种性灵,恬淡的美文笔婉约而流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抒情诗的韵致。
读他的作品,宛如走进一副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之中,在清新,雅丽的氛围中,领会作品的真谛。
赵树理的小说,走的是大众风格路线,语言质朴,通俗易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全篇弥漫着一股地方气息,显现了山西的民风和特色。
例如,时不时出现的方言语汇,顺口溜,无一不是这一现象的体现。
第三行文风格不同,体现在感情抒发的不同荷花淀,却是把感情的抒发同自然的描绘相融合,在如诗如画的氛围中,刻画人物的性格。
例如,妇女们帮丈夫送东西这一节,游击战获胜后,在芦苇中划着小船归家,那叽叽喳喳的讨论声,爽朗的笑声,同随风飘来的芦花一起,飘出好远,尤其是那一句,“看不起我们,等我们学会了打枪,看书看不起谁!”体现了妇女们争强好胜,热爱家乡的性格。
小二黑结婚,惯用嬉笑怒骂来表达对作品中不同人物的看法。
例如,对待二诸葛和三仙姑,作者并没有说他们怎样迷信,而是用两个典故,不宜栽种和米烂了,同现实相比较,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借此表达对迷信和落后风俗的贬斥。
第四,作品处理方式上的不同。
荷花淀,就采用一种武戏文做的风格来成文。
赵树理与孙犁农村题材小说创作风格论文
赵树理与孙犁农村题材小说创作风格摘要:赵树理与孙犁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个性有所差异。
具体表现在作品的艺术风格、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的表现手法和技巧三方面,于此略作比较。
关键词: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个性;题材;主题;艺术风格;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创作技巧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198-01自中国现代文学奠基者鲁迅创造性地将农民引进小说领域,真诚地将他们奉为作品的主人公之后,农民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始终不渝的审美对象,农村题材小说川流不息,蔚为壮观。
其间,赵树理、孙犁他们通常以普通农民为视角,叙述和思维具有浓厚农村乡土气息。
特别是孙犁,他的小说,塑造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乡村普通百姓的乐观、无私和勇敢,具有一种鼓舞大众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诗意向上的力量。
他以农村乡土小说为输出革命和继续革命理念的所在,十分注意塑造农村乡土世界中具有高度革命觉悟的农村革命新人。
一、艺术风格方面1、从题材上看赵树理完全称得上是一位具有大众风格的农民作家。
他出身农家,长期同农民生活在一起,同农民建立起了鱼水般的感情,并立志要写农民、唱农民,写给农民读。
因此,他的作品以农民的视角和思想感情看待生活,观察社会,选取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而又未能在工作中及时引起注意的社会意义深刻的创作主题,他将这些社会问题通过文学形式艺术地再现出来,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满腔热情地表现农民的生活、心理和农民的气质特点及审美情趣,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意义。
孙犁的小说着重表现人物的心灵世界和精神特征,描写的是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抗日根据地党领导下的农民,无论是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还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韵律和人物心灵,无不有着这个伟大时代的鲜明特色,显示了坚忍不拔、开朗热情、乐观自信的生活美和性格美,给读者以积极向上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审美感受。
2、从主题上看赵树理的作品并不以雄伟的气势取胜,而是寓韵味于平淡幽默之中,掩卷之后发人深省,显示了一种见微知著的风格特色。
论赵树理与孙犁的审美差异
摊 ’ 写些小 本子 夹在 卖小 唱本 , 的 摊 子 里 去 赶 庙 会 ,三 两 个 铜 板
作是安身立命之 地。因此 ,赵树 理把 自己的身份 定位 为革命 者 ,
而非作家 。与此不 同 ,孙犁不仅
认 同革 命 者 身 份 ,且 把 写 作 视 为
一
《j / 二黑结婚》 是据 ~桩真 、
实的人命案写成 的,原 型故事很
悲 惨 。 岳 冬 至 ( 二 黑 原 型) 和 小
智英祥 ( 小芹原型)拒绝 了父母
为其包 办的婚姻 自由恋爱 了。但
村 里 两 个 恶 霸也 企 图 沾 污智 英 祥 ,在屡遭 碰壁后 ,他们便迁怒
个 文 摊 文 学 家 ,就 是 我 的 志
命 ,我 就像 维护宗教一样维 护革 命 。 3 犁也 曾直 言 “ 的 创 ”【 】 孙 我
作 ,从抗 日战争开始 ,是我个 人 对这一个伟 大时代 ,神圣战争所 做 的真实记 录 ”【 4 】 人 民革命 。对 事业的关注使他们 的创作 都打上 了 “ 治烙 印 ” 政 。然 而这并 不意 味着赵树理和孙犁会在革命 者与 作 家之 间拥有 相 同 的认 同 。相
作 ,还 是 很 难 预 料 的 。 孙 犁 谈 ” 到 自 己时 也 说 : “ 如 不 是 抗 日 假
人在创作 中对于政治与艺术 表现
出 了 不 同 的处 理方 式 。
一 .
“ 老百 姓喜 欢 看 。政 治
上起 作 用 ”
赵树理 对 革命身 份 的认 同 ,
使 他 的创 作 有着 明确 的 革命 目 的 。 “ 在 做群 众 工 作 的过 程 我 中,遇到非解 决不 可而又不是轻
孙犁和赵树理创作风格的异同
孙犁和赵树理创作风格的异同随着为工农兵服务的文学思想与规范的确立,作家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思想在渐渐隐退,前期解放区小说中意境涉及的个性解放、小生产者思想意识批判等主题消失了。
后期解放区的小说取得的成就体现了毛泽东提出的革命的文艺方向。
其中孙犁与赵树理更代表一个时代创作水准。
然而这两位小说家在创作上各有千秋。
作为解放区的代表作家,孙犁和赵树理在创作上有一些相似或相同的地方。
(一)二者都擅长农村题材,塑造了鲜活的农民形象。
赵树理擅写农村题材,作品的主题是他在农村做群众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题,真实反映了解放区农村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斗争,揭露了农村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他笔下的老一辈农民如二诸葛、三仙姑等,个性鲜明。
性格生动丰富,艺术成就较高。
孙犁写的则是冀中白洋淀水乡一带的农村和山地儿女的生活。
例如《荷花淀》的水生嫂,《光荣》中的原生和秀梅,通过动人的人物形象,再现了解放军战士不忘人民的本色。
(二)二者都较多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具有民族特色。
赵树理多采用中国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在故事情节中,以简练传神的笔墨,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来刻画人物性格。
小说语言则注意语言的大众化、通俗化,同时也注意语言的形象化、个性化,擅长运用农民口语。
例如在《小二黑结婚》中他只用了一句“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这句及其形象的话,便把45岁还想“老来俏”的三仙姑活脱脱的勾勒出来了,令人忍俊不禁。
三仙姑打官司那一段,作者先写了她换上新衣服、新头帕、绣花鞋、镶边裤,又擦了一次粉,加上了几件首饰,到了区里的大院,大家都跑来看,唧唧哝哝地说:“看四十五岁了”,“看那裤腿”,“看那鞋”……三仙姑的音容举止,就立即出现在读者眼前了。
孙犁是用白描的手法来达到现实主义所要求的精确的描写,同时也充满了诗情画意,做到了精确和传神。
如《“藏”》,这样描写了一个巧媳妇:“她纺纱,纺车象疯了似的转;她织布,梃柏乱响,梭飞的象流星;她做饭,切菜刀案板一齐响。
浅论赵树理和孙犁的创作
(一)他们都擅长写农村题材,塑造了一大批的农民形象他们都擅长写农村题材。
孙犁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喜爱和偏好来选择描写对象,而并非以是否“重大”为唯一准绳。
因此在他叙述抗日战争时代风云的小说中,正面叙述的往往不是炮火硝烟、刀光血影,而更多的是战争背景下抗日军民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心理和情感变化等,其着眼点始终放在民间的乡土中国如何对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作出自己的回应。
他的艺术处理方式不是将革命斗争史诗化、戏剧化,而是将其日常化、乡土化。
在《荷花淀》中,“妻子送郎上战场”这样一个解放区文学中习见的主题,被作家表现得极富人伦情感:小家庭院的温馨、中国妇女的忠贞、青年夫妻间的恩爱。
而这一切一头系结着白洋淀的风物人情,一头升华到民族大义的神圣情感,开创了纳“革命”主题于乡土文学的先例。
出现在孙犁作品中的人物也大多带有浓郁的民间乡土生活气息。
如《风云初记》中单纯、热情的春儿,憨厚、质朴的芒种,耿直、刚毅的高四海,厚道、乐观的长工老温,聪明又有几分迂执的民间艺人变吉等;反面人物也不是脸谱化的,如蒋俗儿浑似一个俏丽的荡妇加泼妇,高疤整个儿就是江湖上的土匪兼兵痞,老蒋是个傍着有钱人谋食的二流子,田大瞎子则是乡间精于算计的土财主。
这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乡土中国的社会基础,他们之间的错综关系既表现出传统的人伦关系和人伦情感,又在抗日战争这个特殊的年代注入了新鲜的历史内涵。
作家以这种方式寄寓了自己对这片土地、对这里的人民的深切眷恋、深厚情感和深情赞颂。
(二)赵树理和孙犁的作品中都较多地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赵树理和孙犁的作品中都较多地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三)赵树理和孙犁作为现实主义作家,一同发扬了我国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赵树理和孙犁作为现实主义作家,传统。
传统。
(一)在艺术构思上,二者切入生活的角度不同。
(二)从语言上来看,赵树的语言质朴、幽默,是真正口语化、大众化的从语言上来看,赵树的语言质朴、幽默,是真正口语化、语言。
赵树理与孙犁农村题材小说的比较
赵树理与孙犁农村题材小说的比较赵树理与孙犁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的两位杰出的农村题材小说家。
二者的创作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同时又有些许差异。
本篇学术论文将从题材选择、角色形象、叙事手法以及意义传达等方面对赵树理与孙犁的农村题材小说进行比较分析。
一、题材选择赵树理的小说题材广泛,尤其擅长写农民小说。
他的小说家喻户晓,例如《红高粱》、《茶馆》等。
赵树理的小说多以收成、人物之间的矛盾、农民生活、历史事件等为主线。
他通过农村题材来反映出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孙犁的小说同样以农村生活为主题,但更多的是通过这一主题反映出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
其中最著名的小说是《荷花淀》和《围城》,这两部小说描写了现代化大城市中的弊端和矛盾。
相比于赵树理的农村题材小说,孙犁更加注重反映现代化以及城乡差异的问题。
二、角色形象赵树理的小说中角色形象生动,情感细腻。
他善于刻画一些特别的人物形象,如《红高粱》中的北风、新兵团中的李力君等。
他的小说中多是一些非常普通的农民,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真正的幸福。
孙犁刻画的角色形象则更加注重现实问题。
他善于用笔刻画一些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物,如《荷花淀》中的小金,这些人物面临着一些沉重的问题,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良心坚持得到了真正的解脱。
三、叙事手法赵树理的小说常用类比、隐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善于运用夸张等技巧来加强文学效果。
例如在《红高粱》中,他运用了设定“高粱女儿”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赵树理的小说也善于使用多层次、多角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孙犁的小说则更加注重情感和意义的传达。
他的小说中多使用长段式描写,通过反复的笔触加深读者对小说的理解。
此外,孙犁也善于运用隐喻和类比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四、意义传达赵树理的小说目的则常常是为了唤起人们的责任感和思考。
他的小说中包含着许多社会性的思考和批判,着眼于社会矛盾和问题。
孙犁的小说则涉及到更加深刻的思考。
他的小说往往着眼于人性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通过小说来引起读者对于社会矛盾以及人性问题的深刻反思。
孙犁与赵树理创作风格之比较
孙犁与赵树理创作风格之比较孙犁孙犁(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
原名孙树勋。
河北省安平县人。
12岁在安平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
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
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
从40年代起,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
2003年7月,孙犁纪念馆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荷花大观园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余万字的《孙犁全集》。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
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
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通俗传统与高雅传统的现代呈现——赵树理与孙犁的小说创作比较
通俗传统与高雅传统的现代呈现——赵树理与孙犁的小说创
作比较
陈非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辑刊》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赵树理和孙犁均是延安文坛的代表作家.与"五四"一代作家相比,他们更多地继承了民族文学自身的传统.在创作主题上,他们坚守着中华民族数千年一脉而来的道德伦理和性情本色.在艺术方式上,赵树理主要将传统的话本评书资源纳入小说创作的现代建构;而孙犁则将古典诗词散文的审美格调和韵致作为小说创作的内在诉求.不同的路径选择带来了两人不同的命运变迁.
【总页数】5页(P261-265)
【作者】陈非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盐城,224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现代的通俗与传统的高雅——现代音乐剧与歌剧之比较
2.民族传统的现代表达——孙犁40年代小说创作的民族传承、时代命运及其历史贡献
3.民族传统的现代表达——论孙犁40年代的小说创作
4.回归传统超越传统——论鲁迅与赵树理小
说创作中的民族特色5.作家的"主体间性"与小说创作中的"间性形象"——以赵树理、孙犁的小说创作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朴与灵——赵树理、孙犁小说的比喻之比较
朴与灵——赵树理、孙犁小说的比喻之比较
时巨涛
【期刊名称】《当代修辞学》
【年(卷),期】1984()1
【摘要】赵树理和孙犁都是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他们卓越的语言艺术也常为人们所称道。
人们爱用"山药蛋风格"和"荷花淀风格"来形容他们鲜明的语言特色,而这种定名,又似乎确能体成出他们各自的风格。
这里不想对他们的语言风格作全面的探讨,只想就他们小说中运用比喻的特色作一点比较分析。
让我们先看两个例子。
【总页数】2页(P10-11)
【关键词】赵树理;孙犁
【作者】时巨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
【相关文献】
1.通俗传统与高雅传统的现代呈现——赵树理与孙犁的小说创作比较 [J], 陈非
2.孙犁与赵树理小说农村女性形象之比较 [J],
3.孙犁与赵树理小说女性形象之比较 [J], 高虹
4.赵树理、孙犁小说风格比较散论 [J], 胡舟
5.赵树理和孙犁小说中的农村女性形象塑造之比较 [J], 滕金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风格比较
“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风格比较摘要: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和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是我国现代文学中最为著名、最有影响的、各具千秋的两个“流派”。
本文通过对这两的流派的对比研究,分析“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的不同艺术风格,从而加深我们对这两个历来多有存在性争议的流派的认识。
关键词:“荷花淀”派“山药蛋”派艺术风格(一)“荷花淀”派及其艺术风格分析荷花淀派是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
此派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里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
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荷花淀》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当作背景,具有朴素、明丽、清新、柔美的风格。
洋溢着诗情,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孙犁的作品在河北青年作者中有强烈的影响;他在编辑《天津日报·文艺周刊》时,通过这块园地,团结和培养了京、津、保定三角地带的一批文学青年。
这一派作家的共同特色是着力追求诗情画意之美,早期作品都吐露出华北的泥土和水乡的清新气息。
后来,逐渐发生了变化,从维熙就写出了不少慨慷悲壮的作品,与“荷花淀”派的风格不同。
“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荷花淀派开创者:孙犁,原名孙树勋。
河北安平人。
现代作家。
我国杰出的语言大师。
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茅盾在评介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象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反映社会主义跃进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进步》)概括说来,荷花淀派小说的艺术特色,首先是以炽热的感情对河北农村生活的诗意描绘,地方色彩浓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犁与赵树理创作风格之比较孙犁孙犁(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
原名孙树勋。
河北省安平县人。
12岁在安平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
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
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
从40年代起,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
2003年7月,孙犁纪念馆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荷花大观园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余万字的《孙犁全集》。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
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
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
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代表作品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
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赵树理赵树理(1906年9月24日~1970年9月23日),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
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个小说流派“山药蛋派”。
这个流派以著名作家赵树理为代表,因其作品具有新鲜朴素的民族形式,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这个流派还包括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一批小说家。
在50年代后期,他们结成了一个作家群体,创作出众多带有“山药蛋味”的优秀作品。
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中篇小说)、《三里湾》、《李家庄的变迁》(长篇小说)、《登记》,马烽的《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西戎的《盖马棚》、《姑娘的秘密》,孙谦的《伤疤的故事》,胡正的《两个巧媳妇》,以及年青作家韩文洲、杨茂林、李逸民、义夫、成一等人的作品。
“山药蛋派”的开创者赵树理,以其巨大的文学成就被称为现代小说的“铁笔”、“圣手”,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植根于晋东南这片家乡的土壤,熟悉农村,热爱人民,大量描写了晋东南独特的区域民俗事象,或作为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进人物性格发展的手段,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赵树理小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通过自己的审美加工,把混沌稚朴的民俗变成活生生的文学创作题材,具体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区的农村生活,为我们展出了一轴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卷。
赵树理小说几乎涉及了晋东南民俗的各个方面,举凡生产劳动、饮食居住、婚丧嫁娶、宗教信仰、民间文艺都有描写,最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家庭、家族和乡里社会的民俗。
恋爱婚姻习俗赵树理小说中有大量恋爱婚姻习俗描写,借以反映农民生活思想面貌和时代精神。
《民间文艺表现手法的运用赵树理成功地借鉴民间文艺里“讲故事”的手法,以故事套故事,巧设环扣,引人入胜,使情节既一气贯通,又起伏多变。
语言运用上,大量提炼晋东南地区的群众口语,通俗浅近而又极富表现力,使小说表现出一种“本色美”。
赵树理和孙犁是我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作家,二者在创作上有着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一)他们都擅长写农村题材,塑造了一大批的农民形象赵树理是一位“农民作家”,曾被誉为我国当代的语言大师和描写农村生活的铁笔圣手。
由于他来自农村,始终不脱离农民,热爱而且深刻了解农民,所以,他的创作以农村生活斗争和社会变革为题材,塑造了许多新型的农民形象。
如《小二黑结婚》,通过描写解放区农村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农村的重大变化,热情地歌颂了民主政权的巨大力量。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二诸葛”和“三仙姑”这两个落后农民形象。
作者没有对人物静止地描绘、分析、议论,而是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在矛盾的冲突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征。
从“不宜栽种”到“恩典恩典”的一串故事中,把二诸葛的迷信、愚昧、懦弱但又老实、厚道的性格表现十分鲜明。
从“米烂了“同样两个人物形象的深刻的提示了农村小生产者精神的落后、迂腐,说明民主改革、移风易俗确实势在必行。
由于赵树理能抓住人物的特征寥寥数笔就能把人定活,有一笔传神的功夫,所以,在他的笔下出现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有年轻进步力量的代表:小二黑和小匠;地主形象的代表:凶狠狡诈的阎恒元;还有”小字辈“的代表:小顺和小保等。
在形象的塑造上,为新文学增添了新因素。
孙犁是中国现代最有风格的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大都以冀中平原、冀西山区为背景,反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初期的几个历史阶段,描绘了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画卷,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在形象的塑造上,孙犁更是有独到之处,他特别擅长描写农村的青年女性,不仅有一种描写他们的美丽容貌的特殊静养,而且更有深入他们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从他们命运的变化反映时代风云变幻的过硬本领。
《荷花淀》反映的就是冀中根据地劳动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深刻表现了根据地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青年劳动妇女形象。
他们勤劳质朴、勇敢机智、乐观爽朗,识大体、明大义,为了民族解放而甘愿随一切困难充分表现出了女性身心的美好。
这篇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之处,既在于写出了女性的阴柔之美,更在于表现了他们的刚性的壮美——情操美、品德美。
正是这种美的存在,读者才得以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一种理性的闪光和情感的交融,高尚的道德品质与美好的情感统一。
孙自找自己说:“我喜欢写欢乐的东西。
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剖与他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
”除了《荷花淀》、《嘱咐》时的水生嫂,《光荣》时的秀梅、《麦收》里的二梅、《吴召儿》的吴召儿、《山地回忆》中二妞等,老是作为具有美好的心灵,奋发向上的品德或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新人出现在读者眼前的。
孙犁描绘出了多姿多彩的妇女形象,丰富了我国文学的人物画廊。
(二)赵树理和孙犁的作品中都较多地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运用传神写意的白描手法刻画人物性格,是赵树理人物塑造的特点。
他往往选取最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用最简练的笔墨将之勾勒出来。
那些用白描手法所作的细腻的描写,尤其引人入胜。
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一段落:“……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象驴粪蛋上下了霜。
”这段极富有形象性和表现力的传神之笔,使三仙姑特有的风貌呼之欲出,不必作者点破,我们已经知道好在农村决不是一个勤劳忠厚、朴实正派的妇人。
鲁迅先生对白描手法作过概括:“有真意支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孙犁对白描手法又有所创造,他的白描常常同诗意书写结合,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如《芦花荡》中的一段:……“他挂花了!”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往前扒着船,还是柔和地说:“不怕。
他们打不着我们!”“他挂了花!”“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窜了窜,随着,那小船很厉害的仄歪了一下。
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行动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这一段纯用白描,语言朴素简练,内涵支十分丰富。
简洁的言行,微妙的心理变化,丰富的情感流露,极写实的又是极富诗意的。
孙犁的白描手法,真可以说做到了“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三)赵树理和孙犁作为现实主义作家,一同发扬了我国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作品,都反映了农民的觉醒和斗争,有着鲜明的革命现实主义特色一切从群众的实际生活和自己的新感受出发,把生活真实和人民愿望在现实可能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这一直是他一贯遵循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李有才板话》才准确真实地描写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农村“政治生活的横断面”,反映了农村各阶层人物的心理变化,从而赢得了“反映农村关键的最杰出的作品,也是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之作”的赞誉。
历史总是最公正的见证人,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这些看法和做法都是经的起时间的检验的,而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则是他一贯遵循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又一次胜利。
孙犁是我国革命文学的一面旗帜,他始终不渝地遵循党的文艺方针,身体力行的发扬并丰富了我国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和其他有些作家不同的是,他往往更多地保留了生活中所发生的那些事件的原始面貌,因而使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更具有朴素、本色的特点。
这样说,并不是不论他在艺术上所进行的努力,相反,这恰恰充分反映了他右艺术上的美学观点和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二、虽然赵树理和孙犁有如上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但二者又各具千秋,形成自己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