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生态学》教学大纲

《种群生态学》教学大纲
《种群生态学》教学大纲

《种群生态学》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种群生态学》是生态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讲述有关种群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研究方法,丰富学生的生态学专业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研究方法,锻炼现代生态学和计算机模拟等方面的实验技能,熟悉本专业所设计的专业英文表述,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处理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学问题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种群生态学绪论(Introduction to Population Ecology)

1、种群生态学的含义(What is Population Ecology?)

2、分析工具模型(Models as analytical tools)

3、种群系统(Population system)

习题要点:种群生态学的定义,种群生态学中“种群”的含义,种群的空间尺度(Spatial Scales of Population)和种群稳定性(Spatial Scales of Population),种群的属性(个

体属性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与群体属性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模型分析

中的抽象与模拟(Abstraction & Simulation)、系统属性(System properties)和模

型属性(Model properties),种群系统的时空结构(Temporal 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a population system)

本章重点、难点:种群生态学与其它生态学分支学科间的关系,研究种群生态学的意义,种群模型组建过程中、个体属性和群体属性的区分,过程事件与因子事

件的区分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种群生态学的发展历史过程和研究内容

理解:种群生态学的地位

掌握:种群的概念、基本特征,研究种群生态学的意义等。

第二章种群密度及数量估计(Estimation of population density and size)

1、系统普查(Censusing a Whole Population)

2、简单的随机取样或系统取样(Simple Random or Systematic Sampling)

3、样本大小的去确定(How Many Samples?)

4、地统计学原理(Elements of Geostatistics)

5、分层取样方法(Stratified Sampling)

6、标记回捕和去除实验方法(Capture-Recapture and Removal Methods)

7、种群密度的间接测定(Indirect Measures of Population Density)

习题要点:系统普查、随机取样和系统取样的方法步骤,种群密度(Population density)、标

准差(standard deviation)和标准误(standard error)的计算,以及置信区间

(Confidence interval, c.i.)的确定,两步取样法(Two-step sampling)和连续取

样方法(Sequential sampling)的试验步骤,及种群大小(N)的估算,分层取样

方法(Stratified sampling)的试验步骤,及种群平均密度(M)的估计,标记回

捕方法(Capture-Recapture Method or Capture-(Mark)-Recapture Method)的试验

步骤,及种群大小的估计(N = nM / m),去除法(Removal method)的步骤,及

种群大小的估计(dN/dt = -aN; N=N o exp(-at )),种群大小的间接测定(Indirect

methods or relative estimates):诱集法(Trap catches)、目测法(Visual counts)、

粪便或巢穴记数法(Counts of animal frass or nests)

本章重点、难点:种群数量、密度等的定义,各种种群大小调查方法的试验步骤、及相关种群参数的计算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种群数量、密度等的定义

理解:各种种群大小调查方法的试验步骤

掌握:种群大小、种群密度及相关统计参数的计算方法;学会相关种群大小

(密度)的调查取样方法等。

第三章种群时空动态分布格局

1、三种空间分布类型(Three Type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2、随机分布(Random Distribution)

3、聚集分布(Aggregated Spatial Distribution)

4、聚集度参数(Indexes of Aggregation)

5、无密度变化的聚集度参数(Density-Invariant Indexes of Aggregation)

6、种群分布的地统计学分析(Geostatistical Analysis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7、种群分布的多维分析(Dimension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习题要点:三种群空间分布(Three type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的统计判断,种群空间分布类型的快速判断方法(Quick test for the type of spatial pattern):离散系数(Coefficient of dispersion, CD=SD2/M);平均拥挤度(Mean crowding, =m+(CD-1)),平均拥挤度的回归分析(Mean crowding regression):=α+β×m

本章重点、难点:种群空间分布型的判断方法,相关空间分布判断指标参数的计算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种群空间分布型的判断方法,及相关指标参数的计算。

第四章种群增长模型(Models of population growth):

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蒂增长(Exponential Growth and Logistic Growth)

1、种群基本参数(Basic parameters of a population)

2、种群增长(Population growth)

3、非密度制约的指数增长模型(Density-independent growth - exponential model)

4、密度制约的逻辑斯蒂增长模型(Density-dependent growth - logistic equation)

5、离散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蒂增长模型(Discrete-time analogs of the exponential and

logistic models)

习题要点:掌握种群的初级参数生理出生率physiological natality、生态出生率ecological natality、生理死亡率physiological mortality、生态死亡率ecological mortality)和次级参数(性比sex ratio、年龄分布age structure、种群增长population growth rate、分布型pattern of distribution),种群增长(Population growth)公式(N t+1 = N t + B + I - D - E),非密度制约的种群增长模型(Density-independent growth –exponential model)公式(),密度制约的逻辑斯蒂增长模型(Density-dependent growth - logistic equation)公式()

本章重点、难点: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蒂增长概念的区分及其判别,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公式的运用及相关计算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种群的生理出生率、生态出生率、生理死亡率、生态死亡率和性比、年龄分布、种群增长、分布型的概念

理解: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蒂增长概念的区分及其判别

掌握:种群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蒂增长相关参数指标的计算。

第五章生命表(Life-table)

特定年龄生命表(Age-dependent life-tables)

1、存活率曲线(Survivorship curves)

2、生命表参数推算(Characteristics derived from life-tables)

3、用于年龄计算的时间单位(Time units used for age measurement)

4、生物体特定年龄存活率计算(Determining survival of organisms till age x)

5、繁殖率(m x)计算(Determining reproduction rates)

6、特定发育阶段生命表(Stage-dependent life-tables)

7、特定发育阶段生命表的特殊属性(Specific features of stage-dependent life tables)

8、生命表的K值(K-values)

9、关键因子分析(Key-factor analysis)

10、K值计算(K-value = instantaneous mortality rate multiplied by time)

11、自然种群的K值估算(Estimation of k-values in natural populations)

习题要点:特定年龄生命表(Age-dependent life-tables)和特定发育阶段生命表(Stage-dependent life-tables)的概念,生命表相关参数(生命期望life expectancy,

e x; 生育力表fecundity schedule, m x; 净增殖率net reproductive rate, R0; 平均世代

历期average generation time, T; 关键因子K值)的计算,

本章重点、难点:特定年龄生命表和特定发育阶段生命表定义区分、组建,生命表参数的计算,关键因子K值分析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生命表相关参数的含义

理解:特定年龄生命表和特定发育阶段生命表定义区分

掌握:生命表的组建、参数计算及关键因子分析。

第六章Leslie模型(Model of Leslie)

1、模型结构(Model structure)

2、模型行为(Model behavior)

3、种群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rate of population increase)

4、稳定的年龄分布结构(Stable age distribution)

5、Leslie模型的修正(Modifications of the Leslie model)

习题要点:内禀增长率(r)的精确计算方法:

本章重点、难点:内禀增长率(r)的精确计算方法。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Leslie模型

掌握:内禀增长率(r)的精确计算方法。

第七章变温动物发育及其有效积温法则(Development of poikilothermous organisms, degree-days)

1、发育速率(Rate of development)

2、简单的有效积温模型(Simple degree-day model)

3、如何计算温度(How to measure temperature?)

4、改进的有效积温模型(Improved degree-day model)

5、其它非线性发育模型(Other non-linear models of development)

6、生理时间(Physiological time)

7、如何将生理时间与Leslie模型结合(How to combine physiological time with the model

of Leslie?)

习题要点:变温动物(Homothermous organisms)和恒温动物(Poikilothermous organisms)

概念,发育速率(Rate of development)的计算,有效积温模型(Degree-day model)定义及相关参数(低温阈值the lower temperature limit, t min; 有效温度effective

temperature, ET; 有效积温degree-days, S)理解及计算,四种类型有效积温计算方

法,改进的有效积温模型(Improved degree-day model)计算方法,生理时间

(biological time)和生物钟(biological clock)概念,生理时间的计算(How to measure

physiological time)

本章重点、难点:有效积温模型,有效积温的计算方法,发育速率、生理时间和有效积温的概念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生理时间和生物钟的概念

理解:发育速率的计算,有效积温模型定义及相关参数的理解及计算

掌握:四种类型研究对象有效积温的测定和计算方法。

第八章种群动态的稳定、波动和混沌状态(Stability, Oscillations and Chaos in Population Dynamics)

1、种群动态介绍(Introduction)

2、三种类型吸引子(Attractors and Their Types)

3、稳定或不稳定平衡态(Equilibrium: Stable or Unstable?)

4、稳定态数量测定(Quantitative Measures of Stability)

5、有限环和混沌(Limit Cycles and Chaos)

习题要点:种群动态(稳定Stability, 波动Oscillations和混沌Chaos)在有害生物控制中的应用。

本章重点、难点:种群动态变化在有害生物控制中的应用。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种群动态(Population Dynamics)表化中稳定态(Stable)和不稳定

态(Unstable),有限环及混沌现象(Limit Cycles and Chaos)

掌握:种群动态变化在有害生物控制中的应用。

第九章捕食与寄生(Predation and parasitism)

1、捕食与寄生介绍(Introduction)

2、捕食竞争模型(Lotka-V olterra Model)

3、功能反应和数值反应(Functional and Numerical Response)

4、基于功能反应的捕食竞争模型(Predator-Prey Model with Functional Response)

5、寄生模型(Host-Parasitoid Models)

6、致病性模型(Host-Pathogen Model)

习题要点:Lotka-V olterra模型公式及相关参数,功能反应(Functional Response)及其时间投入(time budget)和猎物捕获量(Ha)的计算,三种类型(Type1, II, III)功能

反应(Functional Response),基于功能反应和数值反应的捕食竞争模型

(Predator-Prey Model with Functional and Numerical Responses)公式

本章重点、难点:捕食竞争模型,功能反应和数值反应,相关公式和参数计算

本章教学要求:理解:Lotka-V olterra模型公式及相关参数,功能反应(Functional Response)及其时间投入(time budget)和猎物捕获量(Ha)的计算

掌握:捕食竞争模型,功能反应和数值反应概念、公式计算和参数推导。第十章竞争和合作(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1、种内竞争(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

2、种间竞争(Competition between Species)

3、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

4、合作(Cooperation)

习题要点:种内竞争(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与种间竞争(Inter-species competition)、生态相似种(ecologically similar species)的概念,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对种群动态

影响的内在机理,生态位理论的内涵,生态位理论在生物防治及有害生物种群控

制中的应用。

本章重点、难点:种内竞争、种间竞争及生态位理论的内涵,种内和种间竞争及生态位理论在种群控制中的应用。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种内竞争与种间竞争,生态相似种的概念

理解: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对种群动态影响的内在机理,

掌握:种内竞争、种间竞争及生态位理论,并学会运用以上理论开展种群控制工作。

第十一章种群动态的统计分析(Statistical Analysis of Population Dynamics)

1、种群密度与不同因子间的相关性(Correlation between population density and various

factors)

2、因子间的相关性(Correlation between factors)

3、Example: Colored fox in Labrador (1839-1880)

4、模型确认及因子自相关分析(Autocorrelation of factors and model validation)

5、基于回归分析的随机模型(Stochastic models based on regression)

6、随机模型的生物学意义(B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stochastic models)

习题要点:三种数据类型(Three types of data)的划分,方差分析(the analysis of variances, ANOV A)及相关参数(total sum of squares, SST; regression sum of squares, SSR;

residual sum of squares, SSE;),回归显著性检验(F-statistics),统计分析步骤

(the sequence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本章重点、难点:掌握数据类型的划分,方差分析及相关多重比较方法,统计分析的步骤。本章教学要求:了解:三种数据类型(Three types of data)的划分。

理解:方差分析及相关参数,回归显著性检验。

掌握:数据统计分析方法(ANOV As、Tukey-test等)。

第十二章种群的离散和空间分布动态(Dispersal and Spatial Dynamics of Population)

1、随机游走(Random Walk)

2、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s)

3、分层扩散(Stratified Dispersal)

4、复合种群模型(Metapopulation Models)

习题要点:随机游走(Random Walk)和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s),分层扩散(Stratified Dispersal)和复合种群模型(Metapopulation Models)的概念,复合种群分层扩

散模型在生物入侵极其扩散危害研究中的应用。

本章重点、难点:运用复合种群分层扩散模型分析生物入侵极其扩散危害。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随机游走、分层扩散、扩散模型和复合种群模型的概念

掌握:运用复合种群分层扩散模型分析生物入侵极其扩散危害。

第十三章种群暴发(Population Outbreaks)

1、种群暴发的生态机理(Ecological mechanisms of outbreaks)

2、暴发模型(A model of an outbreak)

3、突变理论(Catastrophe theory)

4、暴发级别划分(Classification of outbreaks)

5、种群暴发的空间同步性(Synchronization of outbreaks in space)

习题要点:种群暴发(Population outbreak)的两种类型,种群暴发的生态学机理(Ecological mechanisms of outbreaks),种群崩溃的内在机理(Ecological Mechanisms of

Outbreaks Collapse),种群暴发的四种类型,种群暴发的同步性(Synchronization

of Outbreaks)

本章重点、难点:种群暴发及其崩溃的生态学机理,种群暴发的四种类型,根据种群暴发类型划分来指导有害生物种群控制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种群暴发的模型

理解:种群暴发的四种类型

掌握:种群暴发及崩溃的内在机理,运用种群暴发知识指导生产中有害生物

有效调控。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1、平时考勤(20%):考查出勤情况,上课不定期点名,要求按时出勤;遵守课堂纪律,

要求认真听讲;课堂提问,要求积极发言,对学过的知识能掌握

并加以综合分析利用。

2、1次文献阅读(15%):要求学生亲手动手查阅相关文献进行阅读,锻炼学生的动手

动脑能力。

3、1次读书报告(15%):要求对学过知识加以综合分析利用,并参阅有关文献资料,

写出读书报告。

4、期末开卷考试(50%):要求对学过的知识能掌握并很好的综合分析利用,能分析

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

六、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Quantitative Population Ecology》,Alexei A. Sharov编著,On-line Lecture Course。

参考书:《现代生态学》,戈峰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ISBN:9787030210647 《昆虫种群生态学》,徐汝梅、成新跃编著,科学出版社,2005

年,ISBN:03-014408-2

大纲修订人:陈法军

大纲审定人:李保平

修订日期:2008年11月20日

茶艺师培训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茶艺师>>大纲(一)教学基本要求 1职业道德1.1职业道德基本知识1.2职业守则(1)热爱专业,忠于职守。(2)遵纪守法,文明经营。(3)礼貌待客,热情服务。(4)真诚守信,一丝不苟。(5)钻研业务,精益求精。2基础知识2.1茶文化基本知识(1)中国用茶的源流。(2)饮茶方法的演变。(3)茶文化的精神。(4)中外饮茶风俗。2.2茶叶知识(1)茶树基本知识。(2)茶叶种类。(3)名茶及其产地。(4)茶叶品质鉴别知识。(5)茶叶保管方法。2.3茶具知识(1)茶具的种类及产地。(2)瓷器茶具。(3)紫砂茶具。 (4)其他茶具。2.4品茗用水知识(1)品茶与用水的关系。(2)品茗用水的分类。 (3)品茗用水的选择方法。2.5茶艺基本知识(1)品饮要义。(2)冲泡技巧。(3)茶点选配。2.6科学饮茶(1)茶叶主要成分。(2)科学饮茶常识。2.7食品与茶叶营养卫生(1)食品与茶叶卫生基础知识。(2)饮食业食品卫生制度。2.8相关法律、法规知识(1)劳动法相关知识。(2)食品卫生法相关知识。(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知识。(4)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相关知识。(5)劳动安全基本知识。(二)职业等级理论技能教学要求 本标准对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技能要求依次递进,高级别包括低级别的要求。依据具体要求的项目进行了分类,针对分类内容分解细化,通过下面表格进行相关说明:

茶艺师培训教学计划(初级) 一、教学要求 通过茶艺师的培训,要求学员熟悉茶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茶艺礼仪、接待,茶具准备、演示,茶事服务与销售。 二、教学目的 培养一批专业,有素质的茶艺人员。 三、课时分配 总课时:160课时 理论知识培训:76课时 专业能力培训:84课时 四、培训教材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指定教材《茶艺师》(基础知识)、《茶艺师》(初级技能中级技能高级技能) 五、培训师资

《茶叶加工技术》模拟试题

《茶叶加工技术》试卷 学号:________姓名:________分数:_________ 本试卷均为单项选择题,请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填在答题卡上,每题1分。 1、普洱茶熟茶的基本工艺() A、杀青—揉捻—干燥 B、摊晾—揉捻—发酵—干燥 C、发酵—筛分—拣剔—匀堆—蒸压—烘制—成型 D、萎凋—干燥 2、普洱茶人工渥堆发酵是什么作用的结果() A、微生物作用 B、酶促氧化作用 C、湿热学说 3、茶树鲜叶中水分含量约()%。 A 50 B 60 C 75 D 80 4、绿茶按干燥方法的不同可分为()。 A 炒青、蒸青、晒青 B 炒青、晒青、烘青 C蒸青、炒青、烘青 D 蒸青、炒青、晒青 5、绿茶的汤色是什么颜色() A 红色 B绿色 C黄色 D白色 6、红茶加工的关键工序是( ) A杀青 B 揉捻 C发酵 D干燥 7、下列属于黑茶的是() A黄山毛峰 B泾阳砖茶 C恩施玉露 D 六安瓜片 8、黄茶品质特征形成的关键工艺是() A杀青 B做青 C闷黄 D 干燥 9、绿茶初制工艺分杀青、()、干燥。 A发酵 B揉捻 C渥黄 D 做青 10、红茶属于()。 A 全发酵茶 B半发酵茶 C不发酵茶 11、下列哪种茶,其制作工序中不需“杀青”工序的是()。

A绿茶 B青茶 C黑茶 D黄茶 12、“绿叶红镶边”是描述那类茶()。 A红茶 B绿茶 C青茶 D黑茶 13、绿茶茶汤中主要的色素物质是()。 A胡萝卜素 B叶绿素 C叶黄素、花青素、黄酮类 14、普洱茶采用()茶树鲜叶制成。 A小叶种 B大叶种 C中叶种 D中小叶种 15、莫干黄芽属于(B )。 A绿茶 B黄茶 C红茶 D白茶 16、下列属于绿茶的是()。 A铁观音 B碧螺春 C君山银针 D祁门茶红 17、下列哪类茶属于半发酵茶 ( ) A 绿茶 B 红茶 C 青茶 D 黑茶 18、湖北老青砖属于下列哪类茶( ) A 青茶 B 白茶 C 红茶 D 黑茶 19、下列哪个茶属于六大基本茶类()。 A乌龙茶 B花茶 C压制茶 D速溶茶 20、龙井茶因产地不同,产品各显特色,历史上有()、“龙”、梅三个类型。 A猴 B狮 C虎 D 雀 21、滇青是指()。 A炒青绿茶 B蒸青绿茶 C晒青绿茶 22、祁红产于哪里()。 A浙江 B安徽 C湖南 D湖北 23、下列属于黄茶的是()。 A广东大叶青 B竹叶青 C黄山毛峰 D湖北老青茶24、青茶产于福建、()、台湾三省。 A广东 B广西 C四川 D湖北 25、我国最早的红茶生产从福建崇安的()开始。 A小种红茶 B红碎茶 C功夫红茶

“信息技术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技术导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面向信息学院信息管理专业同学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它和一年级其他专业同学所修学的课程“计算机基础”有很大相同之处。具体而言,信息技术导论的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和信息技术导论,从课时量而言,两者比例约为4:1。总学时数为58,其中教学时数为30,学生上机实验时数为28,学分为3。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础及Windows 7基本操作、文字处理软件Word2010、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10、文稿演示软件PowerPoint2010、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基础内容等。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了解计算机文化的概念;基本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与基本工作原理,具有较好地使用Windows 7操作系统平台的能力;掌握字处理软件Word2010的使用方法,能较熟练地进行实用文档的组织与处理;熟悉电子表格软件的基础知识,掌握Excel2010的使用;掌握文稿演示软件PowerPoint2010的使用;了解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本常识,熟练掌握电子邮件系统Outlook 2010和浏览器InternetExplorer的使用;了解数据库和程序设计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常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信息专业的特点和就业,信息技术的热门研究方向如数据挖掘等。 三、主要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基础部分: 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主要内容: 计算机的诞生与发展史;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与分类;计算机的工作特点与主要性能指标;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基本要求: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分类、特点和应用领域

茶艺师培训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

<<茶艺师>>大纲 (一)教学基本要求 1职业道德1.1职业道德基本知识1.2职业守则(1)热爱专业,忠于职守。(2)遵纪守法,文明经营。(3)礼貌待客,热情服务。 (4)真诚守信,一丝不苟。(5)钻研业务,精益求精。2基础知识 2.1茶文化基本知识(1)中国用茶的源流。(2)饮茶方法的演变。 (3)茶文化的精神。(4)中外饮茶风俗。2.2茶叶知识(1)茶树基本知识。(2)茶叶种类。(3)名茶及其产地。(4)茶叶品质鉴别知识。(5)茶叶保管方法。2.3茶具知识(1)茶具的种类及产地。(2)瓷器茶具。(3)紫砂茶具。(4)其他茶具。2.4品茗用水知识(1)品茶与用水的关系。(2)品茗用水的分类。(3)品茗用水的选择方法。2.5茶艺基本知识(1)品饮要义。(2)冲泡技巧。(3)茶点选配。2.6科学饮茶(1)茶叶主要成分。(2)科学饮茶常识。2.7食品与茶叶营养卫生(1)食品与茶叶卫生基础知识。(2)饮食业食品卫生制度。2.8相关法律、法规知识(1)劳动法相关知识。(2)食品卫生法相关知识。(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知识。(4)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相关知识。(5)劳动安全基本知识。 (二)职业等级理论技能教学要求 本标准对初级、中级、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技能要求依次递进,高级别包括低级别的要求。依据具体要求的项目进行了分类,针对分类内容分解细化,通过下面表格进行相关说明:

茶艺师培训教学计划(初级) 一、教学要求 通过茶艺师的培训,要求学员熟悉茶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茶艺礼仪、接待,茶具准备、演示,茶事服务与销售。 二、教学目的

培养一批专业,有素质的茶艺人员。 三、课时分配 总课时:160课时 理论知识培训:76课时 专业能力培训:84课时 四、培训教材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指定教材《茶艺师》(基础知识)、《茶艺师》(初级技能中级技能高级技能) 五、培训师资 培训初级茶艺师的教师由高级茶艺师担任 六、培训场地设备 1、理论教室:如玉女子职业技术学校标准教室 2、实操教室:如玉女子职业技术学校标准教室 七、考核方式 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理论知识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技能操作考核采用实际操作、现场问答等方式,由2~3名考评员组成考评小组,考评员按照技能考核规定各自分别打分取平均分为考核得分。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均实行百分制,成绩皆达60分以上者为合格。 八、教学内容计划表

茶叶加工学试卷有的带答案

福建农林大学考试试卷(A)卷参考答案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茶叶加工学Ⅱ》考试时间2006年12月日 茶学专业2003级年级班学号姓名 1、1、通花: 茶花拼和后静置一段时间,在窨品堆温升高到一定范围,继续升温超过临界温度后会严重影响鲜花生机或烧花,此时应将窨堆均匀翻耙松散、呈“波浪形”摊放散热。要求通透、均匀。 2、气质花: 气质有茉莉花,内含有二十多种芳香物质,这些物质在鲜化内是以甙的形态存在的。只有在一定温度下,经过酶的催化,促进芳香油的形成和挥发。因此,茉莉花蕾离体后,在开放必备过程中,仍在进行着新陈代谢,随着花蕾的逐渐开放而缓慢地吐香, 3、三窨一提: 茉莉花茶窨制的工艺之一,即按茶花拌和、静置窨花、通花、起花、湿坯 复火、转窨的工艺程序返复三次,再提茶一次的花茶窨制工艺。 4、超滤: 超滤常用中空纤维装置过滤,使用聚丙烯晴或聚烯烃为膜材,工作压力较低,在49~588Kpa之间,可截留分子量在1000~50000范围内的溶质分子,溶剂和分子量小于1000的溶质分子都可透过膜,从而达到净化茶汤的目的。 5、茶叶深加工技术: 茶叶深加工技术是研究以茶鲜叶、成品茶、再加工茶、茶园和茶厂废弃物为原料,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高新技术,从深度与广度诸方面变革茶叶产品结构的新型加工技术。 1、我国的花茶依据___鲜花______种类有__茉莉花茶、桂花茶、玫瑰花茶、玳玳花茶、株兰花茶、白兰花茶、柚子花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花茶。 2、传统花茶窨制前的茶坯处理一般要求含水率控制在%~%_____之间;茶坯温度应控制在___高于室温1~3____℃,方可进行窨花。

《专业导论》大纲

《日语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32505101 2.课程名称:日语专业导论 3.英文名称: An Introduction to the Japanese Major 4.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专业基础必修课,其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尽快熟悉并融入本专业的学习;科学地认知大学、大学生活、大学学习、日语专业等;培养日语学习的热情并能掌握一定的日语学习方法;使学生做好自我定位、制定学习计划以至于职业规划,为今后四年的大学学生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课程说明 1.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正确认知大学、大学生生活及本专业基本情况,了解我校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以做好学习计划,为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明确方向。本课程多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学,所以要求学生根据教师列出的提纲,在课前做好相关准备,以更好的理解上课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 2.与相关课程衔接:本课程的后期衔接课程是《职业规划》、《就业指导》。 3.学时:本课程共16学时,每周2学时。 4.开课学期:第1学期 5.教学方法:讲授、自学、讨论、展示等。 6.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本课程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分别占总成绩的40%和60%,折合为五级制进行成绩评定,具体见课程考试说明。 7.教材:无 8.教学参考资料: 《日语专业教学规范》(国家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00年) 《关于编制201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安康学院,2011年) 《安康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安康学院教务处,2012年) 《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2000年) 《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国家技术监督局,199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年)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教育部,1998年)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 年)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大学的功能与本科教育的目的

茶叶加工技术教学大纲修订稿

茶叶加工技术教学大纲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茶叶初制工》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及作用 《茶叶加工技术》是茶学专业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核心主干课程,是发展茶叶生产的一门应用科学。该课程主要讲授鲜叶性状的内在根据和制茶技术的外在条件与产品质量的转化规律,讲授茶叶加工原理、加工工艺、加工方法及相关技术等。通过本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学员掌握从事茶叶生产与加工、茶叶营销及茶文化传播等职业岗位群工作所必须具备或掌握制茶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能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制茶品质,降低茶叶加工成本;使学生在茶叶加工实践中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主要茶类制造,能独立指导和组织茶叶加工生产,能总结和推广先进制茶技术,指导茶叶的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为实现茶业高产、优质、高效服务;了解国内外制茶科学技术动向。因此,本课程承担着培养茶学专业高级实用型专门人才和提高茶叶生产技术的双重任务。二、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员具备茶学专业实用型专门技术人才所必需的茶叶加工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能发现、分析和解决茶叶加工中出现的问题。 技能目标要求: 1、熟练掌握绿茶的加工工艺和加工技术;能按工艺技术和品质要求,组织和独立进行扁型、卷曲型、毛峰型和针型等特种绿茶和大宗绿茶的加工生产;能发现、分析及解决绿茶加工过程中存在的一般技术问题;能运用所掌握的技能,总结和推广先进制茶技术;能开展工艺试验和开发新产品。 2、掌握红茶、青茶、黄茶、黑茶和白茶类的加工工艺和加工技术。能进行红茶、黄茶和青茶加工生产。 3、掌握绿茶类精制加工工序与作业技术,掌握成品茶的拼配技术,能按原料和工艺技术要求,组织和独立进行绿茶类精制生产。 4、熟练掌握茉莉花茶的加工工艺和技术,能组织和独立进行茉莉花茶加工生产;了解其它花茶的加工方法和技术。 5、了解茶饮料和速溶茶生产技术。

《会计专业导论》教学大纲

《会计专业导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631250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应专业:会计学专业 总学时:16 总学分:1 课程简介:《会计专业导论》是一门会计专业的重要入门课程,是会计学专业学生入校后,首先必须了解和学习的会计知识。本课程主要阐述介绍会计专业的优势和前景,会计学科体系,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会计专业学习方法等内容,重点介绍会计学科体系,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课程教育目标 开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系统的了解会计专业的优势、现状和发展前景,理解会计学科体系以及发展,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掌握会计专业学习方法,加强和提高学生对会计专业的正确认识,明确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圆满完成专业学习。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会计学院的专业设置 教学目标和要求:了解会计学院的专业设置情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会计学专业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教学难点:会计学专业的优势 教学时数:2 教学内容 一、会计学专业简介 二、会计学专业的优势 三、了解学院会计专业设置以及师资情况 第二章会计、财务管理与审计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和要求:理解会计学科体系的概念、内容、设置原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会计学科体系的概念、内容、设置原则。

教学难点:会计学科体系的概念及内容 教学时数:2 教学内容 一、会计学科体系的概念 二、会计学科体系的内容 三、会计学科体系的设置原则 第三章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分要求 教学目标和要求:了解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培养特色。理解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主要教学和实践环节)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和理解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方案 教学难点: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方案 教学时数:2 教学内容 一、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 二、会计学专业培养规格 三、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方案 第四章会计专业学习课程结构 教学目标和要求:掌握和了解高等院校以及会计专业学习特点,理解会计专业课程结构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会计专业学习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会计专业课程结构 教学时数:2 教学内容 一、高等院校概述 二、会计专业学习特点 三、会计学专业课程结构 第五章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和要求:掌握和了解会计专业教学计划 教学重点与难点

茶叶加工学试卷有的带答案

茶叶加工学试卷有的带答案

福建农林大学考试试卷(A )卷参考答案 2006 ——2007 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茶叶加工学Ⅱ》考试时间2006年12月日茶学专业2003级年级班学号姓名 1、1、通花: 茶花拼和后静置一段时间,在窨品堆温升高到一定范围,继续升温超过临界温度后会严重影响鲜花生机或烧花,此时应将窨堆均匀翻耙松散、呈“波浪形”摊放散热。要求通透、均匀。 2、气质花: 气质有茉莉花,内含有二十多种芳香物质,这些物质在鲜化内是以甙的形态存在的。只有在一定温度下,经过酶的催化,促进芳香油的形成和挥发。因此,茉莉花蕾离体后,在开放必备过程中,仍在进行着新陈代谢,随着花蕾的逐渐开放而缓慢地吐香, 3、三窨一提: 茉莉花茶窨制的工艺之一,即按茶花拌和、静置窨花、通花、起花、湿坯复火、转窨的工艺程序返复三次,再提茶一次的花茶窨制工艺。 4、超滤: 超滤常用中空纤维装置过滤,使用聚丙烯晴或聚烯烃为膜材,工作压力较低,在49~588 Kpa 之间,可截留分子量在1000~50000范围内的溶质分子,溶剂和分子量小于1000的溶质分子都可透过膜,从而达到净化茶汤的目的。 5、茶叶深加工技术: 茶叶深加工技术是研究以茶鲜叶、成品茶、再

├→茶、花拌和→静置窨花→通花→ 鲜花处理—┘↑ 转窨 ↑ 续窨→起花→烘焙→摊凉┷→提花→匀堆装箱 3、简述冷冻干燥的技术要点? 先将茶浓缩液在-35℃下冻结,再在低于水相点压力下(609 Pa),进行真空干燥,这时固态水直接气化蒸发。操作时真空度为:13~80 Pa。干燥室温控制:①从-35℃至0℃,升温3℃/h; ②从0℃升至25~30℃,升温5℃/h; ③在25~30℃下衡温1~2h;全程历时20~24h。 冷冻干燥后的制品为疏松的鳞片状,稍加粉碎,呈粉末状即可。含水量低于3%。 4、写出茶水饮料传统生产加工的工艺程序? 茶叶——浸提(85℃/15`)——粗滤(80℃)——迅速冷却(5℃)——精滤(5℃)——调配(80℃)——高温杀菌(90℃/15`)——灌装(8 8℃)封盖 5、简述袋泡茶对内袋过滤纸的要求? 1.1①拉力强,有促够的机械强度,能适应袋泡茶包装机的高速作业而不破损,平均拉力在0.7 kg以上; 1.2②耐高温沸水冲泡而不破损; 1.3③渗透性好,茶叶中可溶性成分浸出快;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程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医学科大专护理学专业的一门必修医学基础课。是学习人体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等医学基础课以及临床各专业课的基础。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是由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合并而成的一门新的组合课程,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和胚胎发生的一门科学。人体解剖学主要研究正常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和毗邻关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组织学主要研究正常人体微细结构和超微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胚胎学则主要研究人体的个体发生、发育及先天性畸形。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 为适应21世纪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本着淡化学科界限、强调人体整体意识的原则,本课程在相关内容上相互融合与渗透,充分体现"人体"整体概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或了解人体各部的形态、结构、位置与毗邻;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掌握或了解人体胚胎早期发生、胎膜胎盘、各主要器官系统的发生过程与畸形;学会正确运用本课程知识和术语,为后期学习其它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打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是一门形态学课程,因此观察和研究人体的结构,应注意运用:①进化发展的观点:人体的形态和结构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学习本课程应运用发生发展的观点,适当联系个体发生和种系发生的知识,以帮助理解人体的由来和发生发展规律,各系统、器官的形态与功能;②形态和机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形态和结构是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机能活动又影响到该器官形态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运用这一观点有助于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自然的关系;③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任何一个系统或器官都是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从一种组织、一个器官、一个系统研究人体的组成与形态结构,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运用归纳和综合的方法,从整体的角度认识人体,必须建立从平面到立体,从局部到整体的观点;④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本课程的学习必须重视实验、实习,要把理论的学习与观察尸体标本、模型、组织切片及活体观察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掌握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四、媒体的选择与配合 本课程采用多种媒体教材进行学习,在多种媒体一体化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文字教材为基础,以音像教材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为辅助媒体,构建多层次、立体式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学支持体系,为学习者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媒体的方便。 五、课内学时分配 本课程6学分,课内学时108,其中音像课27学时,实验课40学时,详见课程实施方案。 大纲本文

《学科导论》教学大纲

《学科导论》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环境工程是一门以环境科学为基础、以工艺技术为主导的工程学科,包括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土壤污染场地修复等工程技术领域。学科导论是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学科导论》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环境工程学科结构、专业研究方向与学科前沿,了解我校环境工程学科的特色与优势及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了解人类控制环境污染的工程措施与主要成就,了解环境工程专业特点和行业发展动向,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 本课程支撑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要求1、2、3、4、8、10和12。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讲茶园土壤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习题要点:茶园土壤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茶园土壤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热点;针对茶园土壤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措施等。本章重点、难点:茶园土壤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热点。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茶园土壤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熟悉解决茶园土壤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第二讲我国环境问题的回顾与展望 习题要点: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当前我国主要环境问题及其研究热点等。 本章重点、难点:当前我国主要环境问题及其研究热点。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我国各时期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熟悉当前我国主要环境问题及其研究热点等。 第三讲有机农业专题 习题要点:有机农业的概念;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历程;我国有机农业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等。 本章重点、难点:当前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有机农业产业的发展历程;熟悉当前我国主要的有机农业企业等。 第四讲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专题 习题要点:我国主要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种类;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常规处理方法;当前我国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的研究热点等。 本章重点、难点:当前我国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的研究热点。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我国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种类及常规处理方法;熟悉当前我国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的研究热点等。 第五讲生物质炭及其环境应用 习题要点:生物质炭的制备方法;生物质炭的主要环境应用方式;生物质炭的研究热点等。 本章重点、难点:当前我国生物质炭的研究热点。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生物质炭制备方法及常规的环境应用方式;

茶艺师考试茶叶加工技术练习题及答案

茶艺师考试茶叶加工技术练习题及答案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茶艺师考试《茶叶加工技术》练习题(一)及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按鲜叶初制过程中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程度,六大茶类从弱到强的顺序依次是()。 2、导致鲜叶变质的主要因素有()、()和()。 3、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是()。 4、在烘青毛茶干燥(烘笼烘干)过程中,毛火应掌握(),足火应掌握()。 5、按鲜叶适制性要求,就红茶和绿茶相比较而言,叶色深的鲜叶适制(),叶色浅的鲜叶适制();多酚类含量高、氨基酸含量低的鲜叶适制();大叶种鲜叶适制()。 6、我国现有名优绿茶外形,按造型方法和形状特点,可划分为()种类型。 7、茶叶中具有兴奋提神作用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和()。 8、比较眉茶和烘青初制揉捻工序的加压大小,加压较轻的是()。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茶叶内含物中,生物碱含量最多的是()。 A、茶叶碱 B、咖啡碱 C、可可碱 2、下列各组茶叶中,属黄茶类的是()。 A、君山银针,蒙顶黄芽 B、白毫银针,蒙顶黄芽 C、蒙顶甘露,蒙顶黄芽 3、形成红茶“冷后浑”现象的主要化学成分是()。 A、茶黄素、咖啡碱 B、氨基酸、多酚类 C、茶红素、咖啡碱 4、下列各组茶叶中,属青茶类的是()。

A、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 B、武夷岩茶,铁观音 C、铁罗汉,烘青 5、在生产中,控制()是鲜叶加工各工序适度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 A、叶片成条率 B、茶叶主要内含物质成分含量 C、在制坯含水量 6、造成绿茶“叶底不开展”的主要原因是()。 A、杀青温度过高 B、揉捻压力过大 C、干燥温度过高 7、对匀净度不高的鲜叶,在揉捻中可采取()措施,以达到揉捻均匀的目的。 A、分筛复揉 B增加揉捻时间 C增加揉捻机转速 8、按创制时期的先后顺序,下列茶类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A、绿茶、黑茶、红茶 B、黑茶、黄茶、青茶 C、红茶、绿茶、白茶 9、“做手”是()类的加工工序之一。 A、青茶 B、黄茶 C、白茶 10、下列茶产品中,未经过揉捻工序的是()。 A、碧螺春 B、白毫银针 C、安溪铁观音 三、判断题(对打“√”,错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鲜叶保鲜技术的关键是控制两个条件,即保持低温和适当降低鲜叶含水量。() 2、嫩杀指杀青程度轻些,鲜叶减重率少些;老杀指杀青程度重些,鲜叶减重率多些。() 3、制造铁观音的工序有“包揉”,而岩水仙未经“包揉”。() 4、金玉茶在初制中经过了“渥堆”工序,而做庄茶未经“渥堆”。() 5、按茶类创制时期的先后,青茶早于红茶。() 6、品质好的铁观音有“音韵”,品质好的太平猴魁有“猴韵。()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 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史学概论》 英文名称:Outline of Historiography 课程类型: 历史学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64 讲课学时:60 学分:3 适用对象: 历史学本科学生 先修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史学是一门对各种具体的历史研究活动及其内在规律进行探索的科学。要学习和研究历史,就必须掌握或了解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而《史学概论》则是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论水平、历史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及加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了解。《史学概论》是大学历史专业学生学习历史的入门之学、基础之学,是大学历史系的专业基础课、骨干基础课。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全面认识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以增加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二是促进学生初步了解和具体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加强学生研究历史的基本能力和基本功,为其步入历史研究的殿堂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在加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要求:(1)在科学系统地阐述史学理论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内容,突出重点部分;(2)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系统传授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的训练;(3)结合史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人格培养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激发学生努力成才,有所作为。 授课重点不在于详细讲述基础知识,而在于介绍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和分析历史的正确观点和多种途径及方法。课堂讲解将贯彻“史论结合”与“少而精”的原则,通过对各种论点和重点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和讨论,深刻理解历史科学的特点和规律,掌握进一步发现和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这门课程,要注意几个方面的结合:全面把握与重点理解相结合、史论结合、课堂学习与讨论相结合、学习教材与读参考资料相结合,老师讲解与自学看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等。另外要求撰写有批判性的读史报告或书评两篇。将邀请校外专家讲座,组织观看录像或教学参观。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导言 教学目的: 1.理解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2.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 教学要求: 识记:史学概论的对象;史学概论的任务;史学概论的内容和范围;史家“四长”;学本体论;历史的认识论;历史的方法论 理解:理解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史学概论》。史学概论的内容是由哪三个板块构成,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运用: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学习史学概论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编史学本体论 第一章历史学的对象、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确历史学的对象、结构和功能,对史学本身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农民茶叶培训方案

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训目标 发展县城经济,面向百里茶廊,培养适应现代茶产业发展需要的,具备茶叶生产加工、品质检验、经营管理等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茶园规划与茶树栽培管理、茶叶加工、茶叶审评、茶叶营销、自主创业等能力,面向现代茶叶生产基地、茶叶加工企业、茶叶营销企业,在茶叶生产、加工、品质检验、营销和茶艺表演等岗位需要的生产第一线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培训要求 1.知识要求 (1)掌握、茶园环境、茶树病虫害防治、茶园建设管理技术、茶叶加工及综合利用、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贸易、茶叶机械、茶艺等专业知识。 2.能力要求 (1)基本能力 自我学习与创新能力,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创业能力。 (2) 职业能力 专业能力社会能力 1.掌握茶树苗木繁育能力 2.掌握茶树生产管理能力 3.掌握茶园建设能力 4.具备制定茶叶周年生产计划能力 5.具备合作完成茶叶生产的全过程能力 6.掌握茶叶加工能力 7.掌握茶叶审评和质量检验能力 8.掌握茶叶销售能力1.具有主动参与、积极进取、崇尚科学、探究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思想意识; 2.具有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工作态度; 3.敬业爱岗、规范严谨、诚实守信;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4.具有质量意识、安全生产意识、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识。 (三)、培训岗位 序号面向的职业岗位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备注 1 茶叶加工工茶叶加工工考试 2 茶叶审评员评茶员考试 3 茶艺师、茶叶营销员茶艺师考试

4 茶叶生产管理农技员茶树茶叶工考试 5 茶叶生产管理农技员农作物植保工考试(四)培训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分析 典型工作任务 对应工作要求对应知 识知识要求能力要求职业态度 1.茶园环境指标测定1.土壤环境知识 2.植物营养知识 3.温度环境知识 4.水分环境知识 5.光环境知识 1.土壤调控能力 2.植物营养调控能力 3.温度调控能力 4.水分调控能力 5.光调控能力 1.具有科学的世 界观、人生观和爱 国主义、集体主义 以及良好的思想 品德; 2.具有敬业精神, 服从企业安排,能 脚踏实地,服从工 作分配,认真从事 企业基层工作做 起; 3.能通过职业培 训、继续教育、自 学等手段继续学 习来提高自己; 4.具有团队合作 精神,能与企业其 他员工沟通与合 作; 5.遵守国家法律 法规。 茶园环 境 2.茶叶生产管理1.茶树的生物学特性; 2.鲜叶的生产过程; 3.茶树的生长与环境的 关系; 4.绿色、无公害、有机茶 生产标准; 5.茶叶生产过程中的环 保知识; 6.茶叶生产新知识与新 技术。 1.会制定茶叶生产计划和茶园周 年管理计划; 2.合作完成茶叶生产的全过程; 3.掌握茶园管理的关键技术,会 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茶园建 设管理 技术 3.茶树病虫害诊治1.茶树病虫害基础知识; 2.茶树病虫害防治知识 1.茶树病虫害诊断能力 2.茶树病虫害处置能力 茶树病 虫害防 治技术 4.茶叶加工1.茶叶加工原理。 2.绿茶、白茶、红茶和乌 龙茶的初、精制方法。 3. 花茶窨制方法。 1.掌握绿茶、白茶、红茶和乌龙 茶的初制技术; 2.掌握绿茶、白茶、红茶、青茶 的精制技术; 3.花茶窨制技术。 茶叶制 造技术

《茶叶加工》作业及参考答案

《制茶学》复习提纲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茶)鲜叶:指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芽叶嫩梢,称为“鲜叶”,即制茶原 料、俗称“茶青”。 2、做手:指乌龙茶做青的摇青的方式之一,在水筛上双手拢住茶叶轻轻翻 动或拍打,补充摇青不足或者幼嫩的芽叶前期做青使用。 3、灰分:茶叶经过高温灼烧后残留下来的无机物质称为灰分。 4、鲜叶嫩度:指芽叶伸育的成熟度。 5、摇笼浪青:指乌龙茶做青的摇青方式之一,手工摇动摇笼让青叶在摇笼 中做前后上下跳动,使青叶边缘摩擦破坏而达到摇青的作用。 6、抽针:指白茶鲜叶采摘后,把芽和叶手工抽取分开,芽付制成银针,叶 付制成红绿茶或寿眉。 7、开面采:指适制乌龙茶(铁观音)的鲜叶要求具有一定的成熟度,一般 当新梢生育形成驻芽时,采2叶~4叶(或对夹叶)为原料,俗称“开面采”。按开面程度的不同,可将鲜叶开面分为小、中、大开面等三种。 8、走水:也称为“复火”。指茶叶含水量较高时或毛茶在付制之前,为了蒸 发水分、使茶身紧缩干脆,便于贮藏或筛分切碎、风选及拣剔,所进行的中等火温的烘焙干燥。 9、做青的“走水”(行水):指乌龙茶初制做青的“凉青”过程,随着时间 的推移,离体叶渐趋衰亡,叶组织的细胞结构整体趋于解体,细胞渗透性增强,通过摇青,促使细胞液泡中的内含物进入原生质中,与处于原

生质中的各种酶结合,促使酶促氧化进行,促进内含成分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和变化,促进色、香、味的形成。 10、清风:是指成品茶在匀堆之前,利用风力,清除原来留在茶叶中的砂、 石、金属和轻飘的碎片、灰末。 11、鲜叶新鲜度:是指离体鲜叶保持原有理化性状的程度。 12、大开面:是指乌龙茶鲜叶采摘标准之一,即正形成驻芽后第一叶为第二 叶的2/3 ~一样大的新梢。 13、透兰:是指茉莉花茶在窨制过程中,需要少量的白兰花增香打底,若用 花量过多,则成品会透露出白兰花的香气,这就称为透兰。 14、起花:是指花茶窨制中,将已窨过茶的花渣筛出,使茶花由混合到分离 的过程。 15、开(收)筛:是指乌龙茶初制萎凋、做青时,将适量的茶青放在水筛上, 双手把持筛沿,使劲飘摇抖动,使茶青均匀平铺(或集中收拢成堆状)于水筛之中。 16、小白、大白、水仙白:用大白茶鲜叶制成的白茶叫大白,水仙鲜叶制成 的叫水仙白,菜茶鲜叶制成的叫小白。 17、制茶的“发酵”:是指制茶过程中,茶鲜叶在相应茶类加工工艺措施和 酶的作用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生物化学反应,与一般微生物参与的发酵不同。 二、选择题 1、初制工序为杀青、揉捻、干燥的是( A ) A、绿茶 B、红茶 C、黄茶 D、白茶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108课时讲解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教学大纲 基础部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制 2014年9月15日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51002 课程名称: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课程类别:职业基础课程 适用专业:专科护理、专科助产、专科检验、专科医学影像 总学时:108,其中理论学时:72,实践学时:36 总学分:3.0 开课学期:1 一、课程概述 1、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发生发育规律的一门课程,包括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为正常组织结构,各系统器官的组成、位置、形态等。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学习获得有关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等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解剖学课程实践操作的基本技能,培养和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操守,并具有结合生活实际、临床疾病进行应用的能力,同时为学习医学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2、课程教学目标: 1)素质目标:掌握医学生职业素质和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 2)知识目标:掌握正常人体的组成,各系统主要器官的形态、位置。熟悉正常人体的组织结构。了解人体胚胎发育概况。 3)能力目标:具有规范、熟练的基本实践操作技能。具有应用基本知识分析、解释生活现象和临床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人际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严谨求学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1、第一章绪论 授课学时:4学时; 教学内容:1)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概念及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 2)人体器官的构成与系统的划分 3)人体解剖学的常用术语 基本要求:掌握人体器官的构成与系统的划分;掌握解剖学标准姿势;掌握人体的轴和面;掌握方位术语。 教学重点:人体器官的构成与系统的划分;人体的轴和面;方位术语。 教学难点: 方位术语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模型;挂图;多媒体。 2、第二章基本组织 授课学时:10学时; 教学内容:1)上皮组织 2)结缔组织 3)肌组织 4)神经组织 基本要求:掌握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分布;结缔组织的分类、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成份;骨单位的概念;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的分类;三种肌纤维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神经组织的组成、突触的概念。熟悉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腺上皮和腺、内分泌和外分泌的概念;血浆、血清的概念;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和心肌纤维的闰盘结构;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神经纤维和神经末梢的概念、分类。 教学重点:被覆上皮的分类;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成份;血液的组成;突触的概念。 教学难点: 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成份;突触的概念。 教学方法手段建议:模型;挂图;多媒体。 3、第三章运动系统

《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02001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时:10学分:0.5 学分执笔人:吕雄飞审定人:张东青审批人:郭明良 一、课程性质教学目标 《电气工程专业导论》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介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历史及未来趋势;分析了本专业的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学科结构等相关内容;阐述了电气工程的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本课程作为电子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在不涉及过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使学生对本专业的概貌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对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起到“导航”作用。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2学时) 1、了解电力系统发展简史 2、了解电力新技术和发展趋势 (二)电力系统简介(2学时) 1、了解电力系统简介 2、了解发电厂 3、了解电力网 4、了解电力应用 5、了解电力市场简介 (三)电力电子技术简介(4学时) 1、电力电子技术简介 2、电力电子技术在将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 3、电力电子技术在变频调速系统中的应用 4、电力电子技术在送电工程中的应用 (四)电气工程新技术应用(2学时) 1、了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发软件 2、了解磁悬浮列车技术 三、考核方式 卷面考试成绩占50%;课堂回答问题占15%;出勤占15%;课后应用作业占20%。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中采用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同时,教学中穿插应用实例,增加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电子教案。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六、参考书 1、贾文超编著,《电气工程导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范瑜主编,《电气工程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七、说明 1、本大纲适用一表和二表学生,可以根据参考教材适当的增加和减少部分内容; 2、本大纲是依据黑龙江科技大学的相关课程教学大纲编写的。可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对电气工程学科形成整体认识。 . .

(整理)《茶树栽培学》教学大纲1

------------- 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 课程教学大纲 2009年6月

《茶树栽培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茶树栽培学是研究茶树生长发育规律、高产优质高效栽培茶树综合技术的应用科学,是茶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 茶树栽培学的任务是:简要介绍我国茶叶生产发展史、茶树栽培科学发展史及其现状;系统阐述茶树生物学特征特性和栽培原理;分述基本栽培技术措施的作用、依据、要领及操作方法;系统介绍茶叶无公害栽培的要点与注意事项;综合阐述茶叶生产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基本条件和途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阐述、指导和推广茶树栽培种植技术和从事其相应科学研究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茶树的根、茎、叶、花、果和种子的基本形态。 2、掌握茶树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或习性)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它们在茶树不同类型(或变种)、不同生育时期、不同栽培条件下的某些差异性。 4、掌握茶树正常生育和高产优质所需的主要生态条件,认识茶树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5、了解茶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实现条件与途径。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掌握茶树常规栽培技术即茶树繁殖技术、新茶园规划与建设技术、茶园耕锄技术、茶园施肥技术、茶园灌溉技术、茶园保水技术、茶树修剪技术、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茶树保护技术和茶叶采收技术等的制定依据、适度的标志(或标准)和执行的技术要点。 2、掌握茶园测产技术。 3、掌握茶树短穗扦插繁殖、茶树修剪、茶园耕作、施肥和茶叶采收等具体

操作技术。 4、初步具有利用掌握的茶树栽培原理及各种栽培技术,实现以及发展茶树的无公害生产。 三、教学时数分配建议表 四、教学内容 绪论 (一)基本内容 茶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茶叶的功能、茶树栽培的历史经验;传播史;茶业现状、特点;茶树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学习要求。 (二)基本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