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生态学实验指导 PDF
土壤生态学实验指导
![土壤生态学实验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186f1b18ff00bed5b9f31db3.png)
土壤生态学曹志平胡菊编2007年10月24日资源环境学院生态系实验一、培养计数法测定土壤原生动物数量--------------------1 实验二、土壤中线虫的分离方法及杀死固定--------------------4 实验三、土壤螨类的分离------------------------------------6 实验四、氯仿薰蒸浸提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实验一、培养计数法测定土壤原生动物数量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有直接计数法和间接计数法两种。
直接计数法(direct counting method),顾名思义,就是对土壤中的原生动物不进行培养,而是取一定量的新鲜土壤,加一定量的水或土壤浸出液,摇匀后即进行镜检,得到土壤原生动物丰度(单位重量土壤中的原生动物个数)。
间接记数法主要是培养记数法。
鉴于土壤这一特定环境,土壤原生动物种类都能形成胞囊,以渡过土壤干旱环境。
风干后土壤原生动物形成的胞囊,用培养的方法诱导脱开胞囊,以推知其种类和数量分布。
在培养过程中一切器皿、培养基均经高压灭菌,接种时也应避免尘埃落入,以确保培养不受污染。
本实验主要采用Singh(1995)和Stout(1962)的“3级10倍”环式稀释法。
仪器、设备和材料烘箱、培养箱、灭菌锅、培养箱、镊子、玻璃环、三角瓶、烧杯等。
方法与步骤1土样采集土壤原生动物很难直接从土壤、水体中采集,要通过室内培养。
土壤原生动物在土壤环境干旱时,都能形成胞囊,以等待土壤水分来临后再脱胞囊而活动。
所以土壤原生动物的采集,实际上是采集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培养而取得标本。
由于原生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因此在一个采样区内,需采集10个采样点。
用圆形采样器取土样,把土样放入铝盒带回室内。
在培养之前,需测定土样含水量。
2 稀释土样2克风干土样(如有条件,也可以直接用湿土)加18毫升无菌水,充分振荡,可用超声波仪粉碎土壤,使之与水充分混合,这时的稀释度为10;然后用定量吸管吸取2毫升102的土壤悬浮液,加入18毫升无菌水,充分摇匀,此时稀释度为103。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fbcef543fe4733687e21aad8.png)
Ca CO3
钟乳状
黑等
白色 玻璃至土状
3.5~4 3
完全 完全
参差 -
2.8~2.9
白云岩的主要造岩矿物,主 要是在咸化海中沉淀而成,在湿润气候条件下,风化作用以溶解为主, 或者是普通石灰与镁溶液 风化产物多细粒,含钙、镁丰富、酸性较弱
置换而成
2.71~2.7
为石灰岩及大理岩之主要 在含CO2的水作用下极易溶解、随水移动,
2、颜色和条痕
矿物的颜色是很明显的标志,但它往往因含杂质而有变化。所以.矿物表面的颜
色不是鉴定矿物的可靠依据。在描述矿物颜色时是用熟悉的东西来比喻,以便于掌
握标准,如乳白金黄等,余痕是矿物粉末的颜色。矿物的条痕色比矿物表面的颜色
更为固定,因此更具有鉴定意义。观察矿扬条痕的方法,局矿物的尖端在不上琴由
石英
SiO2
粒块状
无,白至各种色 白 玻璃油脂状 7
酸性岩浆岩及砂岩中主要 质硬不易粉碎,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
无 贝状参差 2.65~2.66 成分,变质岩中亦有之。
而形成砂粒,为界生成土矿物。
氧
化 物 赤铁矿 Fe2O3
致密状、粒状或土状。
铁黑或暗红 樱红 金属至土状 5.5~6.5 无
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氢
氧 褐铁矿 Fe2O3.nH2O 块状、致密状、土状 棕黑、黄棕等 黄棕 半金属土状
种矿物的鉴定特征,即比较稳定而特有的性质,例如石英的硬度大(7),贝壳状断
口,油脂光泽,方解石的硬度小(3)遇冷稀盐酸起泡等都是鉴定特征。对矿物的一
般性质有了印象后,再深入地记住这些特征性质,将可有效的鉴定各种不同的矿物。
4
作业和思考题: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2f1a824f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04.png)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土壤学实验指导书实验室守则1、实验前要先预习,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内容、原理和操作过程。
2、实验时必须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对实验的内容和安排不合理的地方可提出改进意见。
对实验中出现的反常现象应进行讨论,并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到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考。
3、保持实验室整齐、清洁和安静,不得高声谈话。
关闭手提电话机。
4、注意安全,实验室内严禁吸烟。
易燃易爆物品要远离火源操作和放置。
5、节约用水,安全用电,不浪费药品,爱护所有仪器。
凡损坏仪器者应如实向教师报告,并登记,补领。
实验过程中废液、废物应倒入指定地方,不准随意乱倒。
6、实验室内的一切物品,未经本室负责教师批准,严禁携带出室外,借物必须办理登记手续。
7、实验完毕,要把仪器用具清洁,将各种仪器药品放回原处,清洁实验台面和地板。
学生离开实验室前,必须请教师到座位检查,方可离开。
目录实验一主要造岩矿物和成土岩石的观察鉴定 (3)实验二土壤水分的测定 (9)实验三土壤比重、容重和孔隙度的测定 (10)实验四土壤有机质及腐殖质组成测定 (12)实验五土壤速效养分N、P、K的测定 (14)实验一主要造岩矿物和成土岩石的观察鉴定土壤是由母质发育而成,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而矿物本身又有它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
学习土壤学的人,必须先学习岩石和矿物,以了解土壤母质,为学习土壤学打下基础。
本实验是使用放大镜、条痕板、小刀、硬度计、小锤、稀盐酸等物品,对主要的造岩矿物和成土岩石进行肉眼观察鉴定。
一、主要造岩矿物的认识(一)形态矿物形态除表面为一定几何外形的单独体外,还常常聚集成各种形状的集合体,常见的有下列形态。
柱状——由许多细长晶体,组成平行排列者,如角闪石。
板状——形状似板,如透明石膏、斜长石。
片状——可以剥离成极薄的片体,如云母。
粒状——大小略等及具有一定规律的晶粒集合在一起,如橄揽石、黄铁矿。
块状——结晶或不结晶的矿物,成不定形的块体,如结晶的块状石英,非结晶的蛋白石。
农科土壤学实验指导书.
![农科土壤学实验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44b8a45ca8956bec0975e365.png)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 (农业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用广西大学农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教研室编目录实验一成土矿物和岩石的认识 ·············································1 实验二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7 实验三土壤水分的测定 ·························································9 实验四土壤质地简易测定 ···················································11 实验五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15 实验六土壤酸度及土壤缓冲性的测定 ································18 实验七土壤容重、毛管持水量,浸水容重及比重的测定 ·21 实验八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25 实验九土壤对离子的吸收现象 ···········································28 实验十土壤养分速测(见“土壤速测法”小册 ············29 实验十一野外土壤剖面观察 ···················································30 实验室常识 (36)实验一成土矿物和岩石的认识一、目的要求土壤是由母岩或母质发育形成的。
土壤学实验教程.
![土壤学实验教程.](https://img.taocdn.com/s3/m/b2f998353169a4517723a3c0.png)
土壤学实验教程 (生态学专业适用福建师范大学自编教材 2013年 9月实验规章制度⏹实验前要事先预习,明确实验研究意义、原理及操作过程,特别是所用仪器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实验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必须认真操作,客观分析实验结果,不准随意改动原始数据。
⏹实验室内严禁吸烟,保持室内安静,不得大声喧哗。
⏹节约用水,安全用电,不浪费药品,易燃易爆的物品要远离火源操作和放置。
⏹精心维护所有仪器,凡损坏仪器者应如实地向教师报告,登记并做适当赔偿。
⏹实验过程中废液、废物应倒入指定地方,不准随意乱倒。
⏹实验室内的一切物品,未经本室负责教师批准,严禁带出室外,借物必须办理登记手续。
⏹实验完毕,将各种化学试剂放回原处,清洗仪器用具,清洁实验台面和地面,保持实验室整洁,方可离开。
目录实验一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方法 ······························································(3 实验二土壤水分的测定 ··········································································(6 实验三土壤容重的测定 ··········································································(8 实验四土壤有机碳的测定 ·····································································(10 实验五土壤酸度的测定 ··········································································(13 实验六土壤速效氮的测定 ·······································································(18 实验七土壤速效磷的测定 ·······································································(21 实验八土壤速效钾的测定 ·······································································(28附录 ····································································································(34实验一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方法【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要求学生掌握野外取样方法、样品处理和保存方法。
环境土壤学实习指导
![环境土壤学实习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d5267b67af1ffc4ffe47ac2f.png)
环境土壤学教学实习实验一土壤质地的识别、测定和分析一、实验目的不同质地类别的土壤所呈现出来的物理性质如土壤孔隙性、结构性、耕性会有明显差异,化学性质如保肥性、供肥性、酸碱性等也会有差异,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肥力状况,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不同的影响。
要求能用比重计法和手测法分别测出土壤样品的质地;二、实验原理简易比重计法:能迅速准确的测定土壤质地类别,且费时少,精确度高,适用于大量样本的质地测定;手测法:是最简便的质地测定方法,广泛应用于野外田间土壤质地的测定,但不如比重计法准确。
(一) 简易比重计法方法原理取一定量的土样,经物理、化学方法处理后分散成单粒,将其制成一定体积的悬浊液,使分散的土粒在悬液中自由沉降。
根据粒径越大下沉速度越快的原理,应用物理学上司笃克斯(stokes,1845)公式计算出某一粒级土粒下沉所需时间。
用特制的甲种比重计测得土壤悬液中所含小于某一粒级土粒的数量(g/l),经校正后可算出该粒级土粒在土壤中的质量百分数,查表即可确定土壤质地名称。
本实验采用卡庆斯基分类制,只需测定<0.01mm粒径土粒含量,就可以确定土壤质地名称(二)手测法方法原理本法以手指对土壤的感觉为主,结合视觉和听觉来确定土壤质地名称,方法简便易行,熟悉后也较为准确,适合于田间土壤质地的鉴别。
可分为干测法和湿测法,两种方法可以相互补充,一般以湿测法为主。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土壤样品:准备三种已知待测土壤样品;过1mm筛的风干土壤样品3~5个。
2. 仪器、用具:量筒、特制搅拌棒、甲种比重计、温度计、橡皮头玻璃棒、烧杯、钟表、天平、角匙、称样纸、表面皿,白瓷比色盘、玛瑙研钵,酸度计、洗瓶、磁力搅拌器等四、操作步骤(一)手测法操作步骤湿测法取一小块土,去除石砾和根系,放在手中捏碎,加水少许,以土粒充分浸润为度,根据能否搓成球、条以及弯曲时断裂与否来加以判断,表1以供参考。
表1土壤质地手测法判断标准(二)简易比重计法1. 操作步骤(1)试剂配制① 0.5mol/L的NaOH溶液:称取20g NaOH,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1000ml,摇匀。
土壤常规实验实习指导手册
![土壤常规实验实习指导手册](https://img.taocdn.com/s3/m/e4940ef1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72.png)
土壤实验实习指导手册目录前言 (2)实验一、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3)实验二、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4)实验三、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6)实验四、活性酸(pH)的测定 (9)实验五、土壤容重和盐度的测定和孔隙度的计算 (11)实验六、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12)实验七、土壤有效磷测定 (14)实验八、土壤磁性测定 (15)实习一、土壤剖面观察与描述 (16)实习二、土壤基本形态特征观察与描述 (17)前言一、《土壤实验实习》开设目的《土壤实验实习》课程开设目的,主要为了加深学生对土壤理论学习的认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和资料分析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科研研究的能力。
二、《土壤实验实习》的要求学生可以根据指导教师提出的方案完成各个实验项目和分析总结,也可以自行选择研究方向,并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设计研究方案和实验项目,完成各项实验和分析总结。
具体要求,学生在完成每个实验和实习项目后,递交实验和实习报告。
在所有项目结束后,完成分析和研究总结报告。
实验和实习报告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和实习项目2、方法和原理3、主要操作步骤4、数据记录和结果计算5、对本实验和实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的思考。
三、注意事项土壤理化分析实验有一定的方法原理和操作要求,会使用各种化学试剂和药品。
学生在实验前必须认真仔细阅读实验指导手册,了解其原理和操作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按照实验指导手册的操作步骤认真仔细地操作完成,不得随意更改操作方法,注意安全。
在实验结束后,清洗和整理实验用具。
实验一、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制备一、目的土壤分析所用的样品须进行采集和制备。
分析样品的正确采集和制备是一项极重要的基础工作,并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和准确性。
野外采集土样主要注意所采样品的代表性,采集时要贯彻“随机”化原则。
野外采集来的土样需要经过包括风干、挑拣、研磨、过筛和装瓶等室内严格的准备制备过程后,才能进行各项理化分析和测定。
二、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采样方法。
生态学野外实习指导
![生态学野外实习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42838bae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ac.png)
八、旅游生态学实习
4. 实习案例:
(1)旅游地的环境容量调查: 如: 物质环境-基础设施、接待服务场所、景点旅游资源规模; 社会心理容量:如居民接受程度、游客感知最长游路、空 间面积
(2)不同旅游景区负氧离子含量的观测实习 如:AIC1000型空气负离子测定器
现场观测-----取样分析-----找出原因
一、生态学野外实习目的及基本类型
1.实习目的及意义: 观察、研究和认识各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
功能; 如:生物组分组成、环境组分组成,物质 与能量流动过程如何?各组分结合完成怎 样的功能?
农业生态系统
生态观光农业监测
森林生态系统
一、生态学野外实习目的及基本类型
九、其它生态学实习
1. 水域生态学实习 2. 工业生态学实习 3. 环境生态学实习 4. 城市生态学实习 5. 作物生态学实习
谢谢!
2. 土壤生态学实习的基本内容:
(1)土壤环境与土壤结构特性; (2)土壤生物学特性,根系、土壤动物和低等植物; (3)人为土地利用方式:耕作、砍伐、退耕还林; (4)土壤与全球变化。
七、土壤生态学实习
3. 基本方法:
(1)实地勘察; (2)采样; (3)测定; (4)定位观测; (5)定位实验;
六、森林生态学实习
森林群落分层标准:
主林层:优势树种的林冠层(主林层)下限以上; 演替层:距地面1m以上至主林层下限; 更新层:距地面1m一下。
六、森林生态学实习
4. 实习案例:
(2)森林群落结构调查 方法:中心点-四分法抽样
七、土壤生态学实习
1. 土壤生态系统:土壤生物+土壤环境
土壤农作学实验指导书最终
![土壤农作学实验指导书最终](https://img.taocdn.com/s3/m/30bc9302866fb84ae45c8ddb.png)
土壤学与农作学及微灌工程技术试验指导书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农业水利工程及水土保持教研室实验规则1. 做好实验前的预习及准备。
每次实验前务必将指定项目的实验指导仔细阅读,熟悉每项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程序,并复习教材或笔记中有关部分,使实验进行时能独立操作及分析实验结果2. 保特室内安静,在实验中不得随意走动或谈话,以免影响他人实验。
3. 要爱惜国家财物。
每一位同学应本着爱护国家资财及节约的精神,对器具谨慎使用,如有损坏,应立即报告指导教师,并进行登记。
4.遵守仪器、器具使用规定。
贵重仪器使用时,应有教师在旁指导,未明了正确使用方法前,切勿乱动,以免损坏仪器。
凡属公用器具及药品,不得拿到自己桌上,用后应放回原处,以便他人使用。
5. 保特室内的清洁卫生。
实验室不准随地吐痰或乱掷废纸屑。
每次实验结束后,每组负责清洗并整理本组的实验器具及桌面,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值日生应负责扫地、抹桌、倒污水等工作,以保特实验室的整洁。
6. 认真做好实验观察及实验报告。
当实验有继续观察必要时,应按时观察。
凡需同学负责照管的实验,必须按规定管理。
7. 实验完毕后,应按规定格式书写实验报告,并按指定日期交给指导教师批阅。
实验报告内容应包括:实验日期;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基本原理;实验材料、仪器设备、药品;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结果与分析。
8. 实验结果应根据自己实验所得如实记录,不得擅自修改。
如因不严格按实验操作规程进行实验,而导致实验失败时,必须重做。
试验一土壤水分的物理性质的测定土壤水分常数,是农田灌溉中,控制灌水上下限的重要土壤水分指标,因此对于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掌握土壤水分常数,特别是田间持水量的测定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通常田间持水量的测定方法通常分为田测法和室内法(环刀法)。
本节试验共分3个试验,包括:田间持水量、最大毛管持水量、全持水量的测定。
一、试验目的:通过试验,掌握田间持水量、最大毛管持水量、全持水量的测定方法。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及其试验技术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及其试验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85a49848011ca300a6c390b2.png)
第一部分 土壤微生 物生态学基 础
第 4 章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 … … … … … … … … … … … … … … … … … … 15 4 1 环境与生态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4 2 生态系统的概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4 2 1 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4 2 2 能量流与物质循环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 4 2 3 生态平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4 3 生物群落的概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 4 3 1 群落及其演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 4 3 2 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 … … … … … … … … … … … … … … … … … … … 21 第 5 章 微生物在土壤环境中的分布及其相互作用 … … … … … … … … … … … … … … 24 5 1 微生物在土壤环境中的分布 … … … … … … … … … … … … … … … … … … … … 24 5 1 1 微生物生长的土壤环境条件 … … … … … … … … … … … … … … … … … … 24 5 1 2 微生物的地理分布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 5 2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 … … … … … … … … … … … … … … … … 26 5 2 1 竞争关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 5 2 2 互生关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
土壤学野外实习指导书
![土壤学野外实习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bb5319222af90242a895e568.png)
土壤学野外实习指导书(4) 土壤坚实度:表示土层坚实程度,根据剖面刀入土难易可分松、稍紧、紧、极紧、坚实等。
( 5 )土壤干湿度:野外可用手测区分为以下几级:①干:把土放在手上,无凉润感觉。
②润:把土放在手上有凉润的感觉,捏紧不会在手上留下湿的痕迹。
③潮:用手轻轻挤压土块,土壤成团状,指缝无水流出,手上有湿印。
④湿:用手挤压土块时,指缝有水流出,沾手。
( 6) 孔隙状况:观察孔隙大小,孔隙密度,裂隙宽度以及根孔,虫孔的多少等状况;可用有无、多少来衡量。
( 7 )新生体:在土壤形成及发育过程中,某些矿物质盐类或其它物质的细颗粒,在剖面的某些部位特别增加或集中,常常生成新生体。
如盐霜、盐结皮、石灰质斑点、假菌丝体和各种结核、胶膜等。
记载各种新生体的颜色,形状,分布的特点和深度等。
( 8 )石灰反应:用 1:3HCl 滴在土壤上,判断土壤石灰性强弱,视气泡发生情形可分为以下四级,无气泡 ( 一 ) ;徐徐地放出细小气泡 (+) ;明显地放出气泡 (++) ;急剧发生气泡,呈沸腾状,历时较久,并发出吱吱声 (+++) 。
(9) 、侵人体:土层中与土壤形成关系不大,大多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物体,如砖块、瓦片、煤渣等。
(10) 、土壤酸碱度:用广泛试纸测出剖面上每一土层的 pH 值。
( 11) 、根系分布和动物穴:观察每一土层根系分布的多少、深度、粗细、动物穴的多少大小等。
识别土壤肥瘦一、看土壤颜色。
肥土土色较深,瘦土土色较淡。
二、看土层深浅。
肥土土层一般都大于21厘米;瘦土较浅。
三、看土壤适耕性。
肥土土质疏松,易于耕作;瘦土土质粘犁,耕作费力。
四、看土壤淀浆性。
肥土不易淀浆;瘦土极易淀浆,板结。
五、看土壤裂纹。
肥土土壤裂纹多而小;瘦土土壤裂纹少而大。
六、看土壤保水能力。
水分下渗慢,灌一次水可保持6-7天的为肥土;不易下渗或沿裂纹很快下渗的为瘦土。
七、看田水水质。
水滑腻、粘脚,日照或脚踩时冒大气泡的为肥土;水质清淡无色,水田不起气泡,或气泡小而易散的为瘦土。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new)
![土壤学实验指导书(new)](https://img.taocdn.com/s3/m/fdcc85080722192e4436f60e.png)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一、目的意义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是土壤分析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可靠性。
土壤是一个不均一体,受自然因素(包括地形高度、坡度、母质等)和人为因素(耕作、施肥等)影响,土壤养分分布不均匀。
正确的采样方法是保证少量分析样品正确反映一定范围内土壤的真实情况的前提条件。
土壤样品的采集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和代表性的土壤,避免一切主观因素的干扰,根据采样目的及分析项目确定采样方法。
土壤形成与土体发生研究,按土壤发生层次采样;土壤物理性质研究,需采原状土样品:农业土壤的理化性质、养分状况研究,则应选择代表性田块,在耕作层多点采取混合样品。
采集到的土样,应当场记好标签,带回室内后要逐袋进行登记,立即进行风干处理。
处理样品的目的是:(1)使分析样品可较长期地保存,以防止微生物作用引起土壤生化性状发生变化;(2)挑去非去部分,使分析结果能代表土壤本身组成;(3)将样品适当磨细和充分混匀,使分析时所取的称样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减少称样的误差;(4)将样品磨细,增大土粒的表面积。
使制备待试溶液时分解样品反应能够完全和匀致。
二、仪器设备(1)土样采集使用工具铁锹、小铁铲、小钢卷尺、剖面刀、样品袋(布袋、纸袋或塑料袋)、标签、铅笔。
(2)土样制备使用工具牛皮纸、硬木板、木棒、台称、镊子、玛瑙研钵、广口瓶(或纸袋)、标签、土壤筛(孔径2mm、1mm 和0.25mm)等。
三、实验步骤(一)土壤形成发育与土壤分类研究(土壤剖面样的采取)1.采样点确定在野外首先确定区域地形部位,及具体剖面位置,除在调查范围的草图上注明采集位置外,并在样品袋内写明野外条件:如地形、位置、成土母质、利用情况、研究目的等。
2.剖面采样采样时应在挖好的剖面上划分发生层段分层取样,不得混合,各层采样深度与每个层段深度不一致,采样只选择其中最典型的部分,一般取0~10cm,不取过渡层,过渡层只作野外研究,不作化学分析。
山东大学环境生态学实验指导1
![山东大学环境生态学实验指导1](https://img.taocdn.com/s3/m/b7013bd950e2524de5187e26.png)
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生态学实验指导实验一、土壤比重、容重和总孔隙度的测定一:土壤比重的测定(比重瓶法)实验原理:土壤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组成的一种三相结构,要测定土壤的比重,必须将土壤中的液相部分的重量减去,将土壤中气相的体积减去,才能准确地测得土壤比重。
将已知重量的土样放入液体中,排尽空气,求出由土壤代换出的液体的体积。
以烘干土重(105℃)除以体积,即得土壤比重。
实验仪器:比重瓶(容积50ml,图1—1);有盖称皿(直径40㎜,高25㎜);天平(感量0.01g,称量200g);分析天平;温度计(0—50℃,精度0.5℃);电炉、砂浴或电热板;真空抽气设备;滴管、小漏斗、毛刷、水或非极性液体(苯、甲苯、二甲苯、汽油或煤油等任选其一)等。
图1—1 比重瓶(1.磨口)实验步骤:取通过1mm孔筛的风干土样约10.**g,通过小漏斗装入已知重量(W b)的比重瓶(注1),称得瓶加风干土合重(W bs’),精确到0.01g。
同时称取5g左右土样,按以下步骤测定风干土样的吸湿水含量(W)。
取有盖称皿(直径40㎜,高25㎜)烘干,冷却后在分析天平上称至恒重(W1),用角勺将风干拌匀,舀取4-5g 均匀地平铺于称皿中,称重(W2),将启开盖子的称皿放在105℃的恒温干燥箱中烘6小时左右,称皿盖放在称皿的旁侧或倾斜放在称皿上。
盖上盖子,置称皿于干燥器中20-30分钟,使冷却至室稳,称重。
开启称皿盖,再烘2小时,干燥器中冷却20-30分钟,称至恒重(W3)(前后两次称重误差不大于0.003g)。
按下式计算吸湿水。
吸湿水,%(烘干基)=100×(W2-W3)/(W3-W1)沿比重瓶壁慢慢注入水(注2),水和土的体积约占比重瓶的1/3—1/2为宜。
缓慢摇动比重瓶,使土粒充分浸润。
将比重瓶放在电热板或砂浴上煮沸1小时(从沸腾时算起)(注3)。
煮沸过程中应不断摇动比重瓶,使较彻底的排除土粒及水中的空气(注4)。
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手册doc资料
![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手册doc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7bf0b65227916888486d7e6.png)
生态学实验实习指导手册浙江林学院生态学科二○○七年一月目录实验一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 (2)实验二不同树种的比叶面积测定 (4)实验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查分析 (6)实习一森林群落调查实习之一——样方法 (8)实习二森林群落调查方法之二点一象限法 (18)实习三森林群落调查方法之三——样线接触法 (22)实验一植物群落内生态因子的测定植物群落与环境是不可分的。
任何一个植物群落在形成的过程中,植物不仅对环境具有适应能力,而且对环境也有巨大的改造作用。
随着植物群落发育到成熟阶段,群落的内部环境也发育成熟。
植物群落内的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都不同于群落外部。
植物群落内的各生物物种在它们自己创造的环境中,井然有序地生活着。
不同的植物群落,其群落环境因子存在明显的差异。
【实验目的】(1)在掌握光照强度、温湿度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植物群落内的光照强度、湿度和大气湿度等生态因子进行测定。
(2)认识不同植物群落内部生态因子以及植物群落与裸地间生态因子的差异。
【实验器材】便携式光照度计,温湿度记录仪,风速测定仪,钢卷尺。
【方法与步骤】(一)植物群落内光照强度的测定(1)选取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三种不同类型的群落。
(2)分别在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下,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均匀选取5个测定点,用照度计测定每一点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见表1-1)。
(3)选择一空旷无林地(最好地面无植被覆盖)作为对照,随机测定5个点,用照度计测定裸地的光照强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二)植物群落内温湿度的测定在上述同样针叶林、阔叶林与竹林三种不同类型的群落以及对照地中,实施大气温湿度的测定:(1)从林缘向林地中心在1.5m高处,均匀选取5个点,测定每一点的温度和湿度,并记录每次的数值(见表1-2)。
(2)同时在空旷无林地的1.5m高处,随机选取5个点,测定空气温度和湿度,并记录每次测定的数值。
土壤修复与生态改良技术作业指导书
![土壤修复与生态改良技术作业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7e18eea7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07.png)
土壤修复与生态改良技术作业指导书第1章土壤修复与生态改良基础理论 (4)1.1 土壤结构与功能 (4)1.1.1 土壤物理性质 (4)1.1.2 土壤化学性质 (4)1.1.3 土壤生物学性质 (4)1.2 土壤退化与生态风险 (4)1.2.1 土壤侵蚀 (4)1.2.2 土壤盐渍化 (5)1.2.3 土壤酸碱化 (5)1.2.4 有机质流失 (5)1.2.5 重金属污染 (5)1.3 土壤修复与生态改良的目标与原则 (5)1.3.1 目标 (5)1.3.2 原则 (5)第2章土壤污染调查与评估 (5)2.1 土壤污染类型及特征 (5)2.1.1 重金属污染 (5)2.1.2 有机污染 (6)2.1.3 土壤盐渍化 (6)2.1.4 土壤酸化 (6)2.2 土壤污染调查方法 (6)2.2.1 野外调查 (6)2.2.2 实验室分析 (6)2.2.3 遥感技术 (6)2.2.4 模型预测 (6)2.3 土壤污染风险评估 (6)2.3.1 风险识别 (6)2.3.2 风险评价 (7)2.3.3 风险管理 (7)2.3.4 风险沟通 (7)第3章物理修复技术 (7)3.1 土壤置换与覆盖 (7)3.1.1 土壤置换 (7)3.1.2 土壤覆盖 (7)3.2 土壤蒸汽提取与吹脱 (8)3.2.1 土壤蒸汽提取 (8)3.2.2 土壤吹脱 (8)3.3 土壤固化/稳定化处理 (8)第4章化学修复技术 (9)4.1 土壤化学淋洗 (9)4.1.1 技术原理 (9)4.1.3 淋洗工艺 (9)4.1.4 影响因素 (9)4.2 土壤钝化与固定 (9)4.2.1 技术原理 (9)4.2.2 钝化剂与固定剂选择 (10)4.2.3 应用方法 (10)4.2.4 影响因素 (10)4.3 土壤氧化还原与化学转化 (10)4.3.1 技术原理 (10)4.3.2 氧化还原剂选择 (10)4.3.3 应用方法 (10)4.3.4 影响因素 (10)第5章生物修复技术 (10)5.1 植物修复技术 (10)5.1.1 植物筛选与培育 (10)5.1.2 植物种植与养护 (11)5.1.3 植物修复效果评估 (11)5.2 微生物修复技术 (11)5.2.1 微生物筛选与培育 (11)5.2.2 微生物接种与活化 (11)5.2.3 微生物修复效果评估 (11)5.3 动物修复技术 (11)5.3.1 动物筛选与培育 (11)5.3.2 动物引入与繁育 (11)5.3.3 动物修复效果评估 (12)第6章生态改良技术 (12)6.1 植被恢复与重建 (12)6.1.1 植被调查与评估 (12)6.1.2 植物材料选择 (12)6.1.3 植被恢复方法 (12)6.1.4 植被重建与维护 (12)6.2 土壤结构改良 (12)6.2.1 土壤物理性质改良 (12)6.2.2 土壤生物性质改良 (12)6.2.3 土壤水分调控 (12)6.2.4 土壤侵蚀防治 (13)6.3 土壤肥力提升 (13)6.3.1 土壤养分管理 (13)6.3.2 有机物料施用 (13)6.3.3 土壤微生物调控 (13)6.3.4 植物生长调节 (13)第7章耦合修复技术 (13)7.1 物理化学耦合修复 (13)7.1.2 技术原理 (13)7.1.3 技术方法 (13)7.2 物理生物耦合修复 (14)7.2.1 概述 (14)7.2.2 技术原理 (14)7.2.3 技术方法 (14)7.3 化学生物耦合修复 (14)7.3.1 概述 (14)7.3.2 技术原理 (14)7.3.3 技术方法 (14)第8章土壤修复工程设计与实施 (14)8.1 修复工程前期准备 (14)8.1.1 项目立项与审批 (15)8.1.2 现场踏勘与调查 (15)8.1.3 修复目标与指标确定 (15)8.1.4 技术筛选与评估 (15)8.2 修复方案设计 (15)8.2.1 修复技术方案 (15)8.2.2 工程设计 (15)8.2.3 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措施 (15)8.2.4 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 (15)8.3 修复工程实施与管理 (15)8.3.1 工程招投标 (15)8.3.2 施工准备 (15)8.3.3 施工过程管理 (16)8.3.4 质量控制与验收 (16)8.3.5 生态环境保护与监测 (16)8.3.6 工程总结与评价 (16)第9章修复效果评估与后期维护 (16)9.1 修复效果监测与评估 (16)9.1.1 监测方法 (16)9.1.2 评估指标 (16)9.1.3 评估标准 (16)9.2 修复后期土壤管理 (16)9.2.1 土壤改良 (16)9.2.2 植被恢复 (16)9.2.3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17)9.3 生态风险防控与长期监测 (17)9.3.1 生态风险防控 (17)9.3.2 长期监测计划 (17)9.3.3 数据分析与预警 (17)第10章土壤修复与生态改良政策与法规 (17)10.1 我国土壤修复政策与法规体系 (17)10.1.2 政策法规体系框架 (17)10.1.3 主要政策与法规 (17)10.2 国际土壤修复政策与法规借鉴 (18)10.2.1 国际土壤修复政策法规概述 (18)10.2.2 美国土壤修复政策法规 (18)10.2.3 欧盟土壤修复政策法规 (18)10.3 土壤修复与生态改良产业发展趋势与建议 (18)10.3.1 产业发展趋势 (18)10.3.2 发展建议 (18)第1章土壤修复与生态改良基础理论1.1 土壤结构与功能土壤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
《环境土壤学》实验的指导书
![《环境土壤学》实验的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f791219d59eef8c75ebfb376.png)
《环境土壤学》实验指导书实验室须知1.实验室工作必须有计划和有组织才能顺利进行。
因此在做实验前必须仔细地阅读实验指导,对实验内容、工作量和工作程序有一个完整了解。
2.实验工作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允许随便变更实验方法和步骤,以免发生危险事故。
3.实验时要携带记录本,把一切称量、化验现象和结果记录下来,以便检查分析的准确性,所有分析材料不许先在单张纸上作记录。
4.凡器材损坏或发生障碍时,应立即报告指导老师,及时修理。
5.玻璃仪器使用后,必须洗刷干净,放置柜内固定位置以便下次使用。
6.废土及用过的滤纸等,不准倒入水槽,应倒入垃圾桶内,以免水槽淤塞。
7.实验时要严肃认真,保持安静,所有器材放置有条不紊,台面保持清洁。
8.每次实验完毕,须轮派同学清洁实验室。
离开实验室时,应仔细检查门窗、水电的安全情况,确认安全后方可离开。
实验一大田土壤样品的采集一、目的要求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养分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无利用价值,必须按科学的方法进行采样。
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大田耕层土壤混合样品的采集方法,所采样品能具有最大代表性,确保后续实验的分析结果能指导生产实践。
二、仪器用具小铁铲或普通取土钻、布袋或塑料袋或搪瓷盘、标签、铅笔、钢卷尺等。
三、方法步骤为了使样品具有最大代表性,在采集过程中,按“随机”、“多点”和“均匀”的方法进行操作。
1.样品的代表性:采样时必须按照一定的采样路线进行。
采样点的分布尽量做到“均匀”和“随机”;布点的形式以蛇形为好,在地块面积小,地势平坦,肥力均匀的情况下,方可采用对角线或棋盘式采样路线。
采样点要避免田边、路边、沟边、挖方、填方及堆肥等特殊地方;采样点的数目一般应根据采样区域大小和土壤肥力差异情况,酌情采集5~20个点。
2.采样方法:在确定采样点上,先将2~3mm表土刮去,然后用取土钻或小铁铲垂直入土15~20cm左右,每点取土深度、质量应尽量一致,将各点土样在盛土盘上集中起来,初略选去石砾、虫壳、根系等物质,混合均匀,采用四分法弃去多余的土,直至所需要数量为止,一般每个混合土样的质量以1Kg左右为宜。
生态学基础实验报告(3篇)
![生态学基础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3767d66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ea.png)
第1篇实验名称:生态学基础实验实验日期: 2023年10月25日实验地点:生态实验室实验目的:1. 了解生态学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
2. 学习生态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步骤。
3. 掌握生态因子对生物种群分布的影响。
实验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因子是指影响生物生长、分布和繁殖的各种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子(如光、温度、水分、土壤等)和生物因子(如食物、竞争、捕食等)。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数据分析,探讨生态因子对生物种群分布的影响。
实验材料与仪器:- 生态调查工具:指南针、测量尺、地形图、样方法工具(如五点取样器、样方框等)- 数据记录表格- 电脑及统计软件(如SPSS、Excel等)- 生态因子测量工具(如温度计、湿度计、pH计等)实验方法与步骤:一、生态调查1. 确定调查区域:选择一片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地、湿地等。
2. 确定调查方法:根据调查对象和目的,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如样方法、样带法、样方法等。
3. 生态因子测量:使用生态因子测量工具,对调查区域内的光、温度、水分、土壤等生态因子进行测量。
4. 生物种群调查:在调查区域内,采用样方法或样带法,对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进行计数和统计。
二、数据记录与分析1. 将调查数据记录在数据记录表格中。
2. 使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如计算种群密度、物种多样性指数、生态位宽度等。
3. 分析生态因子对生物种群分布的影响,探讨生态因子与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实验结果:一、生态因子测量结果- 光照强度:平均值为1000 umol m-2 s-1- 温度:平均值为25℃- 水分:平均值为60%- 土壤pH:平均值为6.5二、生物种群调查结果- 植物种群密度:平均值为500株/m²- 动物种群密度:平均值为30只/m²- 微生物种群密度:平均值为1×10⁹个/g土壤三、数据分析结果1. 光照强度对植物种群密度有显著影响,光照强度越高,植物种群密度越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生态学实验指导 PDF1 土壤生态学曹志平胡菊编 2007年10月24日资源环境学院生态系2 实验一、培养计数法测定土壤原生动物数量--------------------1 实验二、土壤中线虫的分离方法及杀死固定--------------------4 实验三、土壤螨类的分离------------------------------------6实验四、氯仿薰蒸浸提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3 实验一、培养计数法测定土壤原生动物数量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有直接计数法和间接计数法两种。
直接计数法direct counting method顾名思义就是对土壤中的原生动物不进行培养而是取一定量的新鲜土壤加一定量的水或土壤浸出液摇匀后即进行镜检得到土壤原生动物丰度单位重量土壤中的原生动物个数。
间接记数法主要是培养记数法。
鉴于土壤这一特定环境土壤原生动物种类都能形成胞囊以渡过土壤干旱环境。
风干后土壤原生动物形成的胞囊用培养的方法诱导脱开胞囊以推知其种类和数量分布。
在培养过程中一切器皿、培养基均经高压灭菌接种时也应避免尘埃落入以确保培养不受污染。
本实验主要采用Singh1995和Stout1962的“3级10倍”环式稀释法。
仪器、设备和材料烘箱、培养箱、灭菌锅、培养箱、镊子、玻璃环、三角瓶、烧杯等。
方法与步骤 1土样采集土壤原生动物很难直接从土壤、水体中采集要通过室内培养。
土壤原生动物在土壤环境干旱时都能形成胞囊以等待土壤水分来临后再脱胞囊而活动。
所以土壤原生动物的采集实际上是采集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培养而取得标本。
由于原生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因此在一个采样区内需采集10个采样点。
用圆形采样器取土样把土样放入铝盒带回室内。
在培养之前需测定土样含水量。
2 稀释土样 2克风干土样如有条件也可以直接用湿土加18毫升无菌水充分振荡可用超声波仪粉碎土壤使之与水充分混合这时的稀释度为10然后用定量吸管吸取2毫升102的土壤悬浮液加入18毫升无菌水充分摇匀此时稀释度为103。
依此法逐级稀释即可得到103、104、105、106????的稀释液。
根据原生动物的丰富度选择土壤的稀释度但每一定量土样均要选择连续的3个稀释度即“3级10倍”之意图1。
3培养基制备 0.5克氯化钠加1.2克琼脂加98毫升蒸馏水如用量较多可按此比例增加搅拌后在高压灭菌锅中加热灭菌然后趁热到入培养皿在凝固之前插入5个内径为1.8厘米、高为0.6厘米的玻璃环。
每个土样需6个培养皿30个玻璃环。
4接种、培养和镜检取其中的连续3级悬浮液摇匀后每级稀释液各取1ml接种于各自的玻璃杯内即1、2号培养皿的10个玻璃杯内各滴入1ml第一级稀释液同样3、4号和5、6号培养皿的10个玻璃杯内分别滴入第二级和第三级稀释液第一、二、三级稀释液的稀释度是多少则取决于研究的土壤中原生动物数目的多寡如采用104-106稀释度系列则第一级稀释液为104第二级为105第三级为106置于光照培养箱25?以下培养图1。
分别在第4、7、11天时在低倍镜下观察每个环中有无原生动物按肉足虫、鞭毛虫、纤毛虫分别记录。
低倍镜下可分清此三大类但无法鉴定种类。
可在实验结束时再吸出在高倍镜或油镜下鉴定种类。
4 图1 土壤原生动物定量培养法的稀释和接种示意图 5 结果统计根据未出现环数查Stout“3级10倍稀释法”表1原生动物密度换算表得知每克土壤中的原生动物数量即密度。
例如已知鞭毛虫在30个环中有5环中未出现则查表得λ69.5若稀释度为104-106则鞭毛虫的密度为695000个/克土壤。
肉足虫和纤毛虫的密度也同此法求得三大类密度之和即为总的原生动物密度。
这是根据微生物数量统计法的原理从没有原生动物和土壤稀释度求出最或然数MPN以此推断每克风干土壤中原生动物数量。
将表上查得的数量乘以土壤湿度即为每克湿土中原生动物数量。
表1 “3级10倍”环式稀释法原生动物密度换算表Stout1962 无原生动物的环数λ 土壤中原生动物的个数/g10-103 102-104 103-105 1 230.3 2303 23030 230300 2 160.9 1609 16090 160900 3120.4 1204 12040 120400 4 91.6 916 9160 91600 5 69.5 695 6950 69500 6 52.0 5205200 52000 7 38.7 387 3870 38700 8 29.2 292 2920 29200 9 22.7 227 2270 22700 1018.0 180 1800 18000 5 11 14.5 145 1450 14500 12 1107 117 1170 11700 13 9.42 94 9429420 14 7.52 75 752 7520 15 5.90 59 590 5900 16 4.56 45 456 4560 17 3.51 35 351 351018 2.73 27 273 2730 19 2.16 21 216 2160 20 1.73 17 173 1730 21 1.40 14 140 1400 221.14 11 114 1140 23 0.92 9 92 920 24 0.74 7 74 740 25 0.58 6 58 58026 0.44 4 44 44027 0.31 3 31 310 28 0.20 2 20 200 29 0.09 1 9 90 30 0.00 0 0 0 6 实验二、土壤中线虫的分离方法及杀死固定分离线虫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根据分离线虫的种类和数量、寄主植物种类、标本的固有属性、采集时间和所分离线虫的用途而定。
本文介绍传统的贝曼漏斗法和经改良后的淘洗—过筛—离心法。
一贝曼漏斗法贝曼漏斗法是Baermann于1917年提出来。
其本原理是线虫是喜水动物遇水便会从土壤或植物组织内游出同时由于地心引力及线虫自身的重量便会下沉至漏斗的管内集中。
这种方法仅限分离活动性的蠕虫型线虫对死虫、不活动的线虫和虫态如胞囊线虫和根结线虫的雌虫则是无效的。
仪器、设备和材料贝曼漏斗试验装置如图2。
常用的是直径为8-10厘米的玻璃漏斗漏斗管连在一段乳胶管以止水夹弹簧夹控制胶管的开闭漏斗放在或铁架台上或自制的木制漏斗架的圆环内。
图2 贝曼漏斗法Baermann funnel分离线虫示意图刘维志1995 方法与步骤取土样或含线虫的植物材料如根系切成大约0.5厘米-1厘米长的小段用四层纱布或二层高级卫生纸棉质包住土样或根样轻轻放入盛水的漏斗内令水漫过、浸透如水量不足轻轻加水防止冲出泥浆经48小时用空烧杯接在漏斗的胶管内轻轻松开止水夹从漏斗流出水内含大量线虫。
关闭胶管向漏斗轻轻补充清水可以再次收集线 7 虫。
二淘洗—过筛—离心法淘洗—过筛—离心法是在几种最基本的分离方法上为适应大量快速分离线虫的要求而改进的一种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虫体大小及线虫的密度比水轻或与水的密度接近线虫在淘洗过程中可浮在水面或悬浮在水中。
在过筛时依虫体大小可以在不同筛目上收集线虫。
过筛时往往在密筛如325目上留有很多泥浆。
为了进一步把线虫从泥浆中分离出来可利用比重差异应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或其他制剂密度比水大结合离心的方法使收集到的线虫更加纯净。
仪器、设备和材料 1.仪器、设备 40、60、325目筛子各一低速离心机100ml或大于100ml离心管天平250ml烧杯脸盆洗瓶喷头试管洗干净的青霉素瓶。
2.材料 TAF固定液三乙醇胺—福尔马林固定液吸取2ml 40甲醛7ml 三乙醇胺溶于91ml蒸馏水。
蔗糖溶液454克蔗糖溶于1000ml水中密度1.18g/cm3浓度为38.5。
方法与步骤 1 线虫标本的采集。
挖取植株根系去掉5cm表土在根围5-20cm深度取带根土样500cm3左右放在大塑料袋中在小塑料袋中放入标签注明采集寄主、地点、采集人将小塑料袋放入大塑料袋中封口后带回实验室。
2 分离过程。
淘洗程序从40目、60目和325目筛子上过筛40目筛内收集根系有根结线虫编号后存入塑料袋内60目筛内收集胞囊亦存入塑料袋内把325目筛子里的泥浆内含线虫洗入烧杯150ml左右。
离心程序 1 将烧杯里的泥浆倒入离心管250ml称重平衡 2 将离心管放入离心机中1000转/分离心4-5分钟。
3 倾去上清液加入蔗糖液38.5称重离心15秒钟1000转/分离心 4 用烧杯收集上清液加水稀释防止蔗糖液渗透压过高虫体破裂。
5 烧杯中的上清液在325目筛子过筛筛子倾斜将325目筛上的线冲洗到烧杯里再转入试管里将试管垂直放置过夜24-48小时夏天时间短春、秋季时间长饥饿把上清液用长吸管吸掉试管底部为线虫。
3 杀死.。
向试管加入热水到60?将线虫杀死15分钟。
4 固定。
1 将下部虫液用吸管吸入青霉素瓶加入固定液。
2 固定一周后再换洗固定液永久保存。
固定两周后才能进行鉴定。
8 实验三、土壤螨类的分离仪器、设备和材料 1 仪器、设备干漏斗架、40瓦灯泡若干、塑料瓶、载玻片、盖玻片、解剖镜、挑针、吸管、显微镜。
2 试剂霍氏封固剂Hoyers medium配方为阿拉伯树胶15克水合氯醛100克纯甘油10克蒸馏水25毫升。
该封固剂的配制按下列程序进行先将阿拉伯树胶粉状或结晶完全溶解于蒸馏水然后再加入水合氯醛和甘油再经过滤去杂。
为便于阿拉伯树胶的完全溶解可稍加大蒸馏水用量减低了粘度也便于过滤。
待滤过后将清夜置如水浴锅上加热以蒸发多加的水分。
75酒精量取790ml95乙醇用蒸馏水稀释1000ml。
方法与步骤 1土壤螨的搜集称量250300克土样置干漏斗带铁丝网的盘中在放置盛有75酒精的塑料瓶注意瓶口于漏斗出口对齐并注意补充塑料瓶中的酒精溶液防止干涸。
这样使用40瓦灯泡连续光照48小时盖上塑料瓶既可。
2清洗保存。
对体表有粘附物的标本要进行清洗用细毛笔在50酒精中洗涮体表剔除粘附物但不要损坏体表结构。
以上方法不能去污时可以将标本放入封固液中拨动标本让封固液粘去污物。
牢固的粘附物可用超声波震荡仪清洗根据虫体大小确定清洗时间防止虫体被震碎。
为准确观察虫褰峁褂α粝乱恍?瓯静磺逑础?3透明去污后的标本必须进行透明最常用的有效方法是用乳酸浸泡。
为了缩短透明时间可放在温箱或灯光下加热透明时间根据标本大小、温度及乳酸浓度而定。
个体越大温度越低乳酸浓度越低透明时间越长。
只要标本已透明就应该将标本取出来放在7075的酒精中保存。
有些甲螨标本体色极深可用过氧化氢去色但不必过份漂白。
4临时玻片与永久玻片的制作临时玻片用盖玻片封盖凹玻片的半个凹孔加入乳酸放入标本整形调整位置固定马上可以镜检完成后放入酒精中保存图3。
永久玻片将处理好的标本放在载玻片上沾一小点霍氏封固液于近旁将标本整肢象中气门螨类应尽量使四足伸展甲螨标本比较圆厚应固定位置让封固液稍干后覆上加有封固液的盖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