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版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华东师大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1课两次鸦片战争第1课两次鸦片战争(第一课时)【内容标准】(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3)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19世纪"康乾盛世"后,大清王朝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巨大差异;了解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严重的民族危机;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战争进程。
(2)理解为什么在19世纪中西方之间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从而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3)能够初步地分析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过程与方法:⑴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及老师提供的相关资料,结合讨论、对比等方法分析本课的知识内容。
⑵识读<<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以及<<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示意图>>。
⑶分析比较为什么在19世纪中西方之间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从而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学习清朝中后期的历史,可以感受到清王朝的荒淫和腐朽,英法列强"坚船利器"的强大威力,从而让学生领悟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⑵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人才是"英雄"、"民族英雄",认识到为什么林则徐受到后人的崇敬。
在当今社会中,怎样做一个"英雄"。
【教学要点】重点: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导入新课】出示<<大清官民吸食鸦片图>>老师可直接提问:这是19世纪的中国众生图,为什么这些图片与以前我们学过的"康乾盛世"相比,有巨大的反差?了解19世纪"康乾盛世"后,大清王朝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巨大差异,了解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严重的民族危机。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事件。
内容涵盖了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发展和结局。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两个重要事件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它们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一定的掌握。
但他们在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方面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帮助他们建立起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发展和结局;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认识到了解历史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发展和结局;2.难点: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4.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文字、音频等多媒体元素的课件;2.教学资源:搜集与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的历史资料;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个历史事件。
教师简要介绍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这一课主要讲述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的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涉及到辛亥革命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社会改革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中华民国的历史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影响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原因、经过、结果,掌握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社会改革等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理解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辛亥革命的原因、经过、结果,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社会改革。
2.难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概括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4.案例分析法:以辛亥革命为例,分析其历史意义和价值。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八年级上册》2.课件: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视频等。
3.学具: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概括辛亥革命的原因、经过、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意义。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6课《共和国的脊梁》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6课《共和国的脊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共和国的脊梁》是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科技领域的成就,如“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二是教育领域的成就,如普及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等;三是文化领域的成就,如文艺复兴、传统文化保护等;四是体育领域的成就,如奥运会、亚运会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具体成就方面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丰富和拓展知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认识这些成就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
2.难点:对这些成就背后的原因和意义进行深入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成就。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成就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3.案例分析:通过讲解典型事件和人物,使学生更加生动地了解历史成就。
4.情感教育:结合成就,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课件。
3.视频资料:关于我国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成就的相关视频。
4.图片资料:反映我国成就的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成就,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成就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和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可能仅限于表面,对其深层次的影响和意义理解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新文化运动,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和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和影响。
2.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和影响。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或事件,分析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情感教育:通过讲述新文化运动中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3.资料:收集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资料,如文章、图片、视频等。
4.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如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等,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原因。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是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在近代中国,由于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我国民族面临着空前的危机。
本课通过介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事件,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并理解危机背后的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民族危机的概念和原因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分析历史事件和理解历史背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民族危机的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事件,掌握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主要表现;分析民族危机的原因,认识列强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理解历史背景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危机的严重性,警醒学生珍惜和维护国家的独立与尊严。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主要表现,民族危机的原因。
2.难点:分析民族危机的深层原因,理解列强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案例教学法: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典型事件为例,分析民族危机的原因。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历史事件插图、时间轴、表格等。
3.视频资料:搜集相关历史事件的视频资料,用于课堂展示。
4.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袁世凯称帝与军阀混战》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袁世凯称帝与军阀混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袁世凯称帝与军阀混战》这一课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建立北洋军阀统治,最后走向复辟帝制的道路。
本课重点让学生了解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原因、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以及军阀混战的状况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对于袁世凯称帝和军阀混战的具体情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细节处理解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原因、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2.了解军阀混战的状况和影响。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原因和过程。
2.军阀混战的状况和影响。
3.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八年级上册》2.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3.多媒体教学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后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原因和过程,以及军阀混战的状况。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
3.操练(10分钟)分析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讨论军阀混战的根源和影响。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分析军阀混战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让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教训,提高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军阀混战的历史教训。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历史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doc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篇一:华东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套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了解西藏解放的具体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新中国成立的史料,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住处的方法,课前指导学生收集有关国旗、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成等小故事,以渲染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的祖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重点:《共同纲领》起到了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
难点:国旗、国歌等国家标志的象征意义;人民政协的作用和职权。
【导入新课】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之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建立新中国而进行的准备工作,开国大典有盛况,以及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进军西北、中南、西南地区,和平解放西藏的概况,本课内容有三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
三部分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展现了建国前后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
【新课探究】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会议召开的历史条件(1)军事上,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胜利后,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并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追歼残敌,中国大陆领土大部分已解放。
(2)政治上,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反对独裁统治的爱国运动空前高涨,反动政权丧失民心。
(3)组织上,共产党本着建立新民主主义联合政府的一贯主张,积极筹备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建立新中国作重要的准备工作。
总之,会议召开的背景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
会议目的,就是为新中国的建立做筹备工作。
2、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毛泽东主持大会并致开幕词。
3、会议的主要内容(1)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本课主要内容是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以及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主要史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民革命运动的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掌握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时间、过程和性质,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主要史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但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和统治时期的主要史实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途径,深入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过程和性质,以及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主要史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掌握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时间、过程和性质,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主要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途径,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国民革命运动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历史认识,增强学生对国家历史的了解和认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时间、过程和性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主要史实。
2.教学难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过程和性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主要史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相关历史视频、图片等,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1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主要讲述了19世纪中期,英国为了开辟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借口中国禁烟,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太平天国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但最终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具体经过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深入了解这两个历史事件。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大意义。
2.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3.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综合史料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鸦片战争的经过和影响。
2.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史料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书籍、文章、图片等。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英国要发动鸦片战争?学生的思考可以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鸦片战争的经过,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具体情况。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史料,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和分析。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鸦片战争的理解。
然后,引导学生转向太平天国运动,重复上述的教学过程。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史料,得出结论。
华东师范版初二历史下册教案5篇
华东师范版初二历史下册教案5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中学历史教案设计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华东师范版初二历史下册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华东师范版初二历史下册教案1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课程标准: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知道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指导学生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培养其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培养其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中找出“一五”期间,我国在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教师提供的影像资料、史料和图片,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导入小助教复习旧知。
提问: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是报刊上经常出现的一个词。
你知道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第一个五年计划教师简略补充有关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知识。
讲一讲: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有哪些?为什么要完成这几项任务?读图分析:结合《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示意图》,说一说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代表性成就。
历史统计:“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下表是几项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请算一算1957年比1952年增长多少,按百分比填入表内项目19521957增长百分比钢(万吨)原煤(万吨)粮食(万吨)棉花(万吨)动手找资料:课文列出了我国国产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产生以及建成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等资料。
历史八年级华东师大版上册全套教案
第1课两次鸦片战争一、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爆发中英《南京条约》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2、能力培养(1)归纳分析:归纳鸦片战争前夕中英简况,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及其与虎门销烟的关系;归纳《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陈述表达: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描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以及关天培为国捐躯的英勇事迹。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林则徐以及其他爱国将士义无反顾地反抗侵略的英雄壮举,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反思鸦片战争中腐败、衰弱、落伍的清政府难以抵御外国侵略的史实,树立国民对国家的历史责任感,逐步理解“落后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要点1、重点: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难点:(1)正确理解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关系。
这一问题既涉及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也涉及如何正确评价林则徐主持的虎门销烟。
(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何抓住“变化”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是本课的又一难点。
(3)对《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最惠国待遇”等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工具:课件《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导入:设问: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有28幅浮雕,第一幅就是“鸦片战争”,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一、虎门销烟1、假设:没有发生虎门销烟事件,鸦片战争是否会爆发?(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4分钟。
启发学生从鸦片战争前夕的国际(英国)国内形势、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目的、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出示《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数量激增表》)三方面来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及爆发的必然性。
)答案:会19世纪,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迅速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积极海外殖民地和市场,急需改变对华贸易入超的局面,扣开中国的大门。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历史转折与改革开放的起步》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历史转折与改革开放的起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历史转折与改革开放的起步》主要讲述了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改革开放的背景、改革开发的起步、改革开发的成就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掌握改革开放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历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就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对改革开放的理解和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掌握改革开放的主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就。
2.教学难点:改革开放的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人物和事件,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改革开放的过程和成就。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搜集与改革开放相关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1978年以来的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图片和数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1978年以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和教学道具,呈现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就。
华东师大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范文
华东师大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范文一份优秀的说课稿,体现的不仅仅是教师的能力,更体现出教师对工作的热爱认真程度,通过说课稿,教师可以更好地展开教学,合理科学的规划使教学作用化。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华东师大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华东师大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精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教学方法:问题情景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归纳列表法教学过程与方法:【导入新课】:(5分钟)复习:①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哪一事件?是谁?(“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②谁在宣传维新运动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他的译著是?(严复;《天演论》)③宣布实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光绪帝)④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因为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而当时的整个国家大权正是掌握在他们手中。
)导入: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在他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讲授新课】:(25分钟)一、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1、同盟会创立背景——创立兴中会:首先,让学生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孙中山,从而对他有一个最初的认识。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教学设计1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全国性抗日战争的爆发。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以及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过程。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对于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等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全民族抗战的开始这一历史事件的细节和背景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掌握较好,但对于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发展等深层次原因分析能力较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掌握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的时间、过程和意义,认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的时间、过程和意义,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全国性抗日战争的爆发过程和意义,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炼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4.讲解法: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意义。
华东师大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范文
华东师大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理解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历史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
2.教学难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请大家简单回顾一下。
”2.自主学习分配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请大家阅读教材第一、二节,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
”3.合作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寻找答案。
例如:“请大家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课堂讲解,梳理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例如:“同学们,经过讨论,大家得出了哪些结论?下面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例如:“请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7.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请大家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2.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需求,调整教学策略。
3.教学改进:针对本节课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延伸1.课后拓展: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历史书籍、观看历史纪录片等,拓宽知识面。
2.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等,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它们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师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同仇敌忾抗战到底
【内容标准】
(1)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2)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3)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等知识。
归纳理解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内容和意义,探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反侵略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光辉典范。
【教学要点】
要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重点:中共“七大”;抗战胜利的意义。
难点:分析日本在1938年底变换侵华战略方针的原因和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开门见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后,国民党军队和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同仇敌忾,痛击日军,展开全民族抗战。
【新课探究】
一、台儿庄战役
1、背景:(P93)1938年春,日军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打通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造成西攻郑州、南迫武汉的战略态势,向津浦、陇海两线交会的徐州发动进攻。
徐州会战开始。
而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中的一次重大战役。
2、时间:1938年春
3、指挥者:李宗仁(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4、战绩:歼敌1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在历史半个月的激烈而反复的巷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参战部队4.6万人,伤亡失踪7500人。
此次战役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斗志。
但后来,日军调集大量兵力围攻徐州,5月徐州失守,10月,广州、武汉相继陷落,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沦入敌手。
5、思考并回答:为什么国民党部分爱国将士奋勇抗战,也取得过一些鼓舞人心的胜利,却仍然挡不住日本的进攻而丢失大片国土?
三大原因:一、军力对比,敌强我弱;二、指导路线,片面抗战;三、各自为战,指挥失当。
二、日本改变侵略方针
1、背景:1938年底,日本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2、侵略方针的变化:
①对国民政府: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影响:汪精卫投敌叛国;蒋介石掀起反共高潮,制造“皖南事变”);
②对共产党: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基地。
实行“囚笼政策”。
三、百团大战
1、目的:为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
(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并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
)
2、时间:1940年8月(1940年秋)
3、指挥者:彭德怀
4、战场:华北战场
5、战绩:出动100多个团,约20万兵力,历时3个半月,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歼灭日伪军2.5万人,破坏铁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
6、影响:百团大战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规模最大的战役。
牵制了日军对西北、西南的进攻,遏止了国民党内的投降妥协倾向,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
增强了全国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
7、抗日根据地困难时期(1941年——1942年)
原因:百团大战后,日本侵略者对敌后根据地进行疯狂“大扫荡”,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国民党的军事包围、经济封锁;严重的自然灾害。
中共克服困难措施:经济改革、政权建设、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等。
四、中共七大
1、背景:(1)根据地军民读过困难时期,并开始对日军发动局部反攻,抗日形势好转。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处在最后胜利的前夜。
2、召开时间:1945年4月
3、地点:延安
4、内容:(P97)
①大会中心任务是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②毛泽东在大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③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
④大会通过新党章。
⑤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⑥大会选出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集体领导。
5、意义:
①是团结的大会,使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②是胜利的大会,为最后打败日本侵略者,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五、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促使日本投降的因素(P98)
①1945年湘西会战,拉开了中国军队战略反攻的序幕。
成为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转折点。
②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
③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向中国东北境内的日本侵略军发动全线进攻。
④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
⑤10日,延安总部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抗日武装立即向敌人展开全面反攻。
2、抗日战争的胜利
①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②1945年9月9本向中国政府提交投降书。
③1945年10月25日,台北受降仪式,台湾回归祖国。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正义战争,得道多助。
②中共领导,中流砥柱。
③国共合作,全民抗战。
④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援。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P99)
(1)国内意义:①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②抗日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称霸的野心。
③雪洗了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
④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
⑤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2)国际意义:①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国人民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战胜和消灭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尊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课堂检测】
1、近代史上,台湾曾经被日本割占,长达( D )
A、100年
B、80年
C、60年
D、50年
2、下列人物,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领导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取得抗战以来最大的一次战役性胜利的是( B )
A、林彪
B、李宗仁
C、张学良
D、彭德怀
3、材料:2007年温家宝总理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会谈时指出:“中日两国有着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史,也有个50年的不幸的历史。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就是要汲取历史的教训,开辟中日友好合作的新道路。
”
请回答:(1)“50年不幸的历史”中,“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了哪两次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2)各举一例说明“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
(南京大屠杀、日本广岛长崎被美国投掷原子弹)
(3)日本在哪一事件后强大起来,并很快走上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的?(明治维新)(4)展望“中日友好合作的新道路”,请给日本中学生写一句寄语。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视历史,珍爱和平;共同创造中日两国和平友好、互惠互利的未来等。
)
【教学实践与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
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