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重建现代性理论
浅析哈贝马斯的重建现代性理论
浅析哈贝马斯的重建现代性理论摘要:当代世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现代性问题,人们一方面充分享受现代化带来的丰硕成果;另一方面遭受现代化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
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危机的出现,是因为“生活世界”受到了独立的、形式的组织起来的行为系统的摆布,而解决该危机的根本途径则在于,借助交往理性来规约过分膨胀的工具理性,使二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生活世界”的复兴。
关键词:现代性;哈贝马斯;交往理性一、现代性问题的提出当代世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现代性问题。
当代人最大的困惑之一,是如何对待现代性。
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看,现代性问题,给人的不是惊喜,而是恐惧;不是安全,而是风险;不是稳定,而是漂移;不是心理的满足和肉身的愉悦,而是心理的焦虑和肉体的失重。
面对现代性,人们几乎还没有来得及欢呼就陷入了沉思和批判。
追根溯源,现代性理论主要有三个思想资源。
第一个思想资源,是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
一部分人认为,马克思对现代性持赞成态度,而更多的人认为,马克思对现代性持批判态度,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而批判了现代性。
同时,在关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基础问题上,又存在着分歧,一些人认为马克思是要从根本上抛弃现代性,抛弃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与抛弃现代性是一致的;另一部分人认为马克思批判了现代性,但他并不完全否定现代性。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建立在现代性基础上的社会,社会主义仍然要实现现代性,尽管实现的目标、途径和方式与资本主义是不一样的。
第二个思想资源,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根主线就是对现代性的批判,他们有时从总体上批判现代性,有时批判现代性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一种现象,如物化意识、启蒙精神、大众文化、日常生活、工具理性、消费主义、性压抑、生态危机和科学主义等等。
但问题在于,他们是不是全盘否定现代性,相应的又产生了几个问题:其一,他们是否完全否认现代性本身。
其二,如果现代性有负面效应,那他是一开始就有的,还是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
哈贝玛斯的现代性理论
理性、伦理和公民政治:哈贝玛斯的现代性理论(1)在当代众多的思想家之中,哈贝玛斯以他对现代性的肯定态度著称。
哈贝玛斯的大部分著作都表述了他对现代性的基本态度。
他主张保存和发扬现代性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因素,而对现代性带有压迫性的成分则加以批判。
他对现代性的讨论大致在以下四种范围内进行:一、社会科学方法讨论;二、社会理性;三、当代伦理和道德哲学;四、自由民主国家的合理性。
哈贝玛斯关于现代性的理论不是形而上学,也不是经验描述,而是一种文化政治阐述。
他继承了战前法兰克福批判理论的传统,从实际认识论来肯定现代性。
他提出,现代性最有价值的认识成分是批判和反思,而这种批判和反思之所以有价值,则是因为它们既是能动思想者寻求自我解放的条件,也是整体社会在反压制和反压迫中寻求自我更新的途径。
哈贝玛斯的文化政治理论集中地体现在他的“交际行为和理性”理论中。
这一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反强制”为其价值理念,以“理性”、“伦理”和“公民政治”为其问题核心。
在哈贝玛斯的文化政治理论中,“价值”和“问题”是紧密相联的。
哈贝玛斯把理论界定为一个有关于道德的社会概念,一个关于人们民主交往合作的概念。
人们由于相互理性地陈述见解,交际协作的需要,而把自由确定为一种必须相互平等对待、相互尊重的道德关系。
人们必须在这种无压迫强制的道德关系之中,才能通过明达理性相互理解,获取共识。
话语理性和话语伦理是现代公众领域独立运作的条件,是现代公民政治的基本内容,也是现代民主理念合理性的根本依据。
一、从主体理性到主体间理性哈贝玛斯的政治文化话语理论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如何从交际(communication)来认识理性和行动。
因此,这一理论又常被称作交际行动和理性理论。
在哈贝玛斯那里,从交际来认识理论和行动有着明确的目的,那就是厘清现代性的一些正面价值和作用,并且批判现代性的一些负面表现和影响。
哈贝玛斯对现代性的二个方面作了重要的区分。
一是文化现代性所包含的理性价值,二是现代性社会过程中对理性的偏面运用。
概述哈贝马斯与后现代主义的论战
概述哈贝马斯与后现代主义的论战(1)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是一项尚未完成的宏伟工程,它具有开放性远未终结,因此后现代是不可能存在的。
原因有三:一是主体性在现代尚未充分发展,仍在权力的概念中闪现出生命力。
二是启蒙以来的理性也没有被完全消解,仍与话语粘连。
三是现代主义是一项尚未完成的计划,是向未来敞开的,它的启蒙理想尚未实现,使命尚未完成,生命远未终结。
(2)他反对贝尔提出的“新宗J”而提倡建立“新理性”,在知识的可靠性和意识形态批判上建立交往行为理论,从而重振现代性。
他呼吁从左右两方面抵制后现代主义的进攻:一是以贝尔为首的英美新保守主义将现代危机归咎于文艺现代性并对其加以规约和驯化。
二是使法国后结构主义福柯、德里达和利奥塔德等人的过激反*叛和消解。
(3)哈贝马斯认为问题不是在于科技而在于日益官*僚化的行政机构,根源不在理性、启蒙、主体性和正义、人本学等现代性大潮之中,而在于未能按照科学、道德、艺术各自不同的范式去发展合理的理性化制度,因此它们也不会就此枯竭。
后现代性的提出并意味着现代性的终结。
哈贝马斯用谱系学的方法对后现代主义产生的脉络进行了梳理,认为20世纪黑格尔、尼采等人之后尼采主义从两个方向进一步发展了后现代性:1.法国哲学家德勒兹等人的新尼采主义;2.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福柯等人的解构主义。
这是一条对主体性、总体性、同一性、本源性和语言深层结构进行全面颠覆的线索,取而代之的是非同一性、非中心、非体系、非整体、非本质、非本源,最终导致哲学的终结。
哈贝马斯提出的解决方式是建立交往理性,不放弃启蒙理想,反过来纠正原设计的错误和实践的偏差,调整和完成理性的重建和修复,建立交往理性的新理性图式。
将科学、科学哲学、语言哲学中的有益成分吸收到批判理论中,表现出西方人文主义思潮与科学哲学思潮合流的趋向,摒弃各自的片面性最终建立全面系统的交往理论。
哈贝马斯要求交往合理化,即要求交往不受国家、经济制度和行政制度的干预,是交往者生活在一个没有任何强制的美好世界上,在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中通过对话交往获得具有共识的价值观,通过理解达到合理的意见一致的真理,通过社会阶层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平相处而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和文学因为从语言的世界图像化分化出来并有了自主性,重新整合创新的美感经验把这些原本无言的经验转化为了寻常语言,因而成为日常语言的沟通实践,可见这一理论的乌托邦色彩极为明显。
哈贝马斯论文化现代性
哈贝马斯论文化现代性理论研究2006.4哈贝马斯论文化现代性口邓永芳周琳娟【内容提要】文化现代性思想是哈贝马斯现代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哈贝马斯从韦伯的现代性奠基性的论述出发,区分了社会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两个概念.在与各种现代性理论对话的过程中他对文化现代性的起源,形态,合理内涵以及审美现代性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关键词】哈贝马斯文化现代性理性审美现代性1980年,哈贝马斯在《现代性——未完成的工程》一文中论述"文化的现代派和社会的现代化",并表示,"我们更应当从伴随现代派工程的迷失中和过激的文化扬弃纲领中吸取教训,而不应当放弃现代派及其工程本身."从这里可以看出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立场,也可以看到文化现代性理论的雏形.在1984年的《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一书中,哈贝马斯集中地阐述了他的文化现代性思想.从总体上看,哈贝马斯对文化现代性理论的经营显得既复杂又隐晦.本文尝试勾勒出哈贝马斯文化现代性思想的大体轮廓.一,社会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的对峙哈贝马斯在其重要着作《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一书中一开篇即回顾了马克斯?韦伯阐述的"世界史问题",即"为什么科学的,艺术的,政治的或经济的发展没有在欧洲也走向西方所特有的这条理性化道路".在韦伯对现代性的奠基性的论述中,现代与西方理性主义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理性瓦解了宗教世界的图景,导致了西方文化的世俗化过程,但同时更主要的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哈贝马斯发现,韦伯清楚地看到了现代性问题的起源,但是仍将现代性局限在"目的理性的经济行为和管理行为的制度化",即社会现代性/社会现代化这一维度上.之所以回顾韦伯的现代性理论,是因为韦伯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受到了严厉的批判.此时兴起的现代化理论把现代性描述成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发展模式,割断现代性与西方理性主义历史语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不再把现代化过程看成是理性化过程和理性结构的历史客观化.后现代理论的新保守主义者显然受到了这种现代化观念的影响,他们对这种独立发展的现代化过程加以相对化,并简单概括为:启蒙的前提已经死去,惟有启蒙的后果仍在奏效.同时,在后现代的政治形态中,审美无政府主义要求告别整个现代,对构成韦伯理论的基本概念系统进行清算,他们的结论是:文化现代性终结之后,源于其中的社会现代化也将无法继续下去.面对后现代理论激进的现代性批判,哈贝马斯坚持启蒙现代性的立场.在哈贝马斯看来,后现代理论打着告别现代性的旗号反抗现代性,是因为"到韦伯为止,现代性与合理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直都是不言而喻的,现在却出了问题".而问题就出在韦伯的单一性的现代性维度——"目的理性的经济行为和管理行为的制度化",即社会现代性/社会现代化这一维度上.正因为如此,在哈贝马斯看来,文化现代性这一维度决不可忽视.二,文化现代性的起源现代性不是单一的.如果把现代性仅理解为经济社会层面的现代化,理解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现代国家的官僚体系,也就无怪乎要受人斥诟了.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另一维度文化现代性也给予了足够重视,在他看来,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构成了现代性的两个面相和双重意义.哈贝马斯仍然从韦伯的理论人手,对文化现代性的起源进行了总结:"韦伯把那种解神秘化的过程说成是'合理的',在欧洲导致了宗教世界途径的瓦解,并由此形成了世俗文化.随着37?现代经验科学,自律艺术和用一系列原理建立起来的道德理论和法律理论的出现,便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价值领域,从而使我们能够根据理论问题,审美问题或道德实践问题的各自内在逻辑来完成学习过程."概而言之,上述结论要表达的是:文化现代性起源于文化的理性化.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学术与政治》,《经济与社会》等着作中对此进行了论述,哈贝马斯在《交往行动理论》一书中进行了进一步分析.韦伯认为,理性是现代科学形成的基础.西方现代经验科学直接受惠于古希腊思想希腊人发现了作为所有科学知识中最伟大的工具之一的"观念",而文艺复兴则使实验成为科学的一项原则.观念用来发现真理,实验是控制经验的可靠手段,二者使现代科学成为可能.同时科学和技术结合,使理性机制化,进而发展出科学的世界观.现代艺术愈益摆脱宗教的控制,形成一个自律的领域.而这一切,也显示了现代艺术也是以理性为基础的,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已经合理地运用线条和透视.正如哈贝马斯指出的那样,"现在,艺术组成一种越来越有意识的,被理解的,独立化的特殊价值的宇宙".在伦理领域,西方宗教的卡里斯马式的绝对伦理转变为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使人们在行为上必须考虑行为的目的与手段的关联,哈贝马斯指出,这种考虑就是以理性作为基础的.在法律领域,巫术和宗教神启失去了意义,现代法律必须解决和处理新的时代的现实问题,因此从自然法走向形式法.这同样需要以理性为基础:法规是代议制立法机构自觉地,有意识地制定和创造的;现代的立法程序本身受法规制约,立法活动要遵守法律形式结构的要求;市民服从的是法律,而不是贯彻法律的官员;如此等等.三,现代文化形态黑格尔是被哈贝马斯视为把现代性问题上升为哲学问题的第一人.在黑格尔的现代性哲学中,主体性乃是现代的原则, "说到底,现代世界的原则就是主体性的自由,也就是说,精神总体性中关键的方方面面都应得到充分的发挥."所谓主体性,即关涉到自我的结构,黑格尔用"自由"和"反思"来解释,其主要内涵包括个人(个体)主义,批判的权利,行动自由和唯心主义哲学自身.主体性原则贯穿于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三大历史事件,进而言之,还确立了现代文化形态.在黑格尔那里,现代文化形态表现在客观科学,道德概念,艺术,哲学等方面.主体性原则确立了现代文化形态.主体性原则首先适用于既揭开了自然的面纱又解放了认知主体的客观科学.由于有了主体性,自然中一切奇迹就都被否认了,而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同时变得自由了.其次,现代的道德概念以肯定个体的主体自由为前提.再次,现代艺术在浪漫派身上显示出了本质,富有表现力的自我实现成了作为生理论研究2006.4活方式出现的艺术的原则.最后,主体性原则在哲学方面表现为笛卡儿"我思故我在"的抽象主体性和康德哲学中的绝对自我意识.对于这种现代文化形态的发展态势,哈贝马斯指出,"直到十八世纪末,从制度化的角度看,科学,道德和艺术还分化成不同的活动领域,各自探讨自身所独有的问题,分别为真实性问题,正义问题和趣味问题."这三个问题,无疑也可视为对现代文化形态的另一种表述.四,文化现代性的合理内涵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表达了一种悲观情绪:不要再对启蒙的拯救抱以希望.据哈贝马斯分析,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认为启蒙与神话之间具有密谋关系,"神话就已是启蒙,而启蒙又变成了神话".而启蒙即是对客观化的自然和遭到压抑的内在自然的统治,它所要求的理性只是工具理性.同时,对于科学,他们表示了不满,认为现代科学为了技术的有效性而放弃了理论知识的要求,完全被工具理性所同化.最后,他们通过对大众文化的分析,认为艺术也失去了所有的批判内涵和乌托邦内涵.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的论证思路是:在文化现代性当中,理性最终被剥夺了有效性要求,并且与纯粹的权力等同了起来.但是,哈贝马斯认为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的工具理性批判简化了现代性的图景,损害了文化现代性所特有的尊严,即随着价值领域的分化,理性的否定力量在否定与肯定之间明确立场的能力不会受到损害,反而会得到加强.因此,《启蒙辩证法》没有妥善处理资产阶级理想中所确立并工具化了的文化现代性的合理内涵.这种文化现代性的合理内涵表现在三个方面:(1)科学的理论动力,即推动科学以及科学的自我反思不断超越技术知识革新的理论动力.(2)法律和道德的普遍主义基础.这一普遍主义基础也体现在宪政民主制度,民主意志结构以及个人主义认同模式当中,但是体现得不完整,而且总受到扭曲.(3)审美经验的创造性和冲击力.它是主体性在摆脱目的行为命令和日常知觉惯例时从自身化解过程中所获得的. 它体现在先锋派的艺术作品当中,体现在艺术批评话语当中.它能在自我实现所特有的革命价值领域中发挥一定的启示功能.五,审美现代性审美现代性是哈贝马斯文化现代性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哈贝马斯在《现代性对后现代性))(ModernityVS. Postmodernity,《现代性——未完成的工程》一文的英译本) 一文中指出,"现代性的观念与欧洲艺术的发展有直接关系",但是他没有从这一角度来分析文化现代性,因为"'现代38?理论研究2OO6.4l0簟耋每藕ll≥簿0i性规划',只有在我们不再像通常那样专注于艺术时,才会进入我们的视野中心."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一书的前言中又指出:"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在许多地方都涉及到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或者说,两者在许多方面是联系在一起的."但他言明,"本书对艺术和文学中的现代主义不予讨论".不过,哈贝马斯还是从哲学史的角度和理性的视阈对审美现代性有着诸多的论述.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1793年)被哈贝马斯视为现代性的审美批判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席勒分析了自身内部发生分裂的现代性,并赋予艺术一种全面的社会革命作用,把艺术理解为交往理性的真正体现.黑格尔在《原始系统纲要》中提出了"艺术作为面向未来的和解力量"的观点,在1796—1797年的理性纲领中,又认为诗是人类的导师,艺术将接管哲学(但他于1801年就彻底抛弃了审美乌托邦,转而用主体哲学的手段来克服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在前二者的影响下,谢林于1800年阐述了其"先验唯心论体系",更进一步发挥黑格尔的论旨,将审美直观作为一切哲学的初始本原.但是,无论是黑格尔还是谢林都并未逾出理性这一核心范畴.尽管他们把艺术抬到了凌驾于一切文化表象的高度,但是在他们那里,在艺术中直观到的,仍然还是客观理性.这种同一性的思想受到F?施莱格尔的质疑.施莱格尔在其《神话论稿》中坚持美的自主性,认为单纯现代艺术就能成为一种救世的希望.因此,理性在这里受到了抛弃.这样一来,就从根本上转移了现代性的概念视域.现代性不再从西方理性主义中获得其冲力,而是与作为理性他者的本原"混沌力量" 联合在了一起.在哈贝马斯看来,是尼采第一个将审美现代性概念化,也是他写下了后现代主义的开山之作——《悲剧的诞生》.通过对酒神精神的颂扬,从此以主体性为中心的理性必须面对理性的他者.尼采企图经由远古神话的复兴,赋予艺术以一种新的救赎力量.从尼采开始,现代性批判第一次不再坚持其解放内涵.但是,尼采将审美经验远古化,又不能把审美判断力看作是至少在程序上是与客观知识和道德洞识联系在一起的理性的一个向度,因此他对现代性的批判就只能采取一种总体化的激进形式.自尼采之后,他的现代性批判在两条道路上得到发扬光大,其中海德格尔和德里达所走的形而上学批判道路更多地包含了审美现代性的思想.晚年海德格尔把艺术和形而上学统一起来,以哲学的方式直接从内部展开对形而上学的消解.在这里,艺术被本体化了:美使得存在变得显明,它通过揭示存在者的存在与存在相关;诗归根到底来源于本原的思.但是海德格尔仍然局限在主体哲学的问题之中.德里达和阿多尔诺一样,都从边缘的位置上来对抗中心,对任何总体化的系统,尤其是有关艺术作品的有机观念持一种极端怀疑的态度,强调寓言高于象征,换喻高于隐喻,浪漫高于古典,把断片当作表现形式,并质疑一切体系.德里达和他的跟随者甚至要消除哲学和文学之间的文类差别,认为修辞学优先于逻辑学.在哈贝马斯看来,这样做将使文学批评失去判断力,削弱理性批判的尖锐性,并不能把我们带出困境,因而是一种错误的要求.哈贝马斯关于文化现代性的理论是对西方现代性问题深刻反思的成果.通过对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的区分, 说明现代性整体并非铁板一块,它具有分裂的性质,因而现代性也并非是单纯的社会现代化或经济现代化.要正确理解现代性,文化现代性这一维度就绝不可忽视和放弃.和社会现代性相比,文化现代性具有反思,批判的文化功能.文化现代性在科学,道德和艺术等文化价值领域发展出来的真实性问题,正义问题和趣味问题各有其独立的文化意义,这种独立性深化了现代性的自我批判的潜能,从而使现代性不断获得生机.对于哈贝马斯本人来说,对文化现代性来说,也是理性重建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现代性用交往理性这一后理性主义的方式指向了建设一种新的价值理想的可能性.虽然哈贝马斯的理论是在考察近现代西方社会的现代性事实,与各种现代性理论对话的基础上得以建立的,但是对于日新月异的中国现代性事业而言,至今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参照.另外, 相较于当今把文化现代性简约为审美现代性(狭义的文化现代性)的做法,重新探究哈贝马斯的文化现代性的理论显然能宽阔我们理论视野,纠正文化研究中的偏差.因此,文化现代性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参考文献【1】汪民安,陈永国,张云鹏编,现代性基本读本(上)【c】.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2】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等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4【3】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M】,洪佩郁,蔺青译,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413urgenHabenmas,Modernityvs,Postmodemity【M】,in NewGermanCritique,No.23(Spring—Summer,1981)39?(作者单位:中央党校研究生院)(责任编辑:齐秀华)。
哈贝马斯法现代性理论评析
法范式与合法性:哈贝马斯法现代性理论评析高鸿钧德国学者哈贝马斯,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传人,被认为是20世纪后期西方社会理论最有建树的学者之一。
他通过对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帕森斯、卢曼、米德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各种学说的阐释与分析、整合与扬弃,创立了颇具影响的沟通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本文无意对哈氏的庞大理论体系、复杂的论证过程以及具体的学术观点全面评说,仅对其中有关现代性与现代法范式的观点予以概要考察和简略评析。
一、现代社会的法律及其危机论及法现代性问题,我们不能不首先提到韦伯。
韦伯是稍晚于马克思的另一位德国学人,作为颇有建树的社会问题“诊断学家”[1]和社会学的“开山鼻祖”[2],他以一种“学术的凝重”与“浪漫的激情”[3],以“先知”般的救世使命感,在经历了“精神崩溃”[4]的痛苦心路历程之后,他运用了独特的类型学,对以西方为典型的现代社会进行了总体性研究,剖析了现代社会结构、关系和价值取向,并指出了现代社会存在的基本样态和发展路径。
韦伯的社会理论涉及了法现代性的重大问题,其中对现代法治命运的诊断和分析尤其令人深思。
[5]首先,韦伯以一种“价值无涉”(value free)的姿态,从考察人的行为及其赋予该行为以某种主观意义的动机入手,将人的行为分为四类:一是旨在实现合理功利预期的目的理性(purpose rational)行为;二是以某种信念和价值为依归而无实用目的的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行为;三是由感情与激情所决定的情感行为;四是由根深蒂固的传统所支配的传统行为。
[6]与这四类社会行为相对应,他提出了四种合法性秩序:一是法律型;二是价值型;三是情感型;四是传统型。
他认为,法律型行为的合法性或者基于相关人们的自愿协议;或者基于合法权威的强制。
[7]在经验的基础上,他提炼出了三种合法性权威类型:一是基于“一向如此”惯性的传统型权威;二是以个人的“神性”与人格魅力为基础的“克里斯玛”(charisma)型权威;三是依据民主程序制定的规则而行使职权的法律型权威。
哈贝马斯的_现代性_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2008·6一、现代性还是后现代性18世纪被后世学者视为现代主义的开端。
启蒙运动启动了现代性的快车,工业化的车轮飞速滚动,科学主义凯歌猛进,理性主义旗帜高扬,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逐渐上升为主流文化的核心。
文明从那个年代开始真正张开了它的双翼(物质与精神),施展它从未有过的抱负。
即使是今天,我们也不得不叹服人类文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然而,当我们冷静地用古希腊哲人“好生活”的标准来重新审视我们的文明时:我们无法忘记昔日那两场旷古罕见的世界大战,现代性能够保障永久和平吗?甚至今天的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生态危机都或多或少地与现代性粘连到一起。
20世纪60年代,西方卷起了一场后现代主义的飓风,旨在消解资本主义发展给社会所带来的政治﹑经济﹑生活和生存环境诸方面的压力和危机。
它有如“一股强劲的台风,以摧枯拉朽之势,把传统的哲学连根拔起,视为‘敞尿徒’,抛之荒野;又如一把利剑直接刺向资本主义,使资本主义的弊端在文化领域暴露无遗”[1]。
反对同一性、拒斥总体性、克服本质主义、去中心化无疑构成了后现代主义旗帜鲜明的时代立场。
在法国后现代主义者利奥塔看来,“后现代”不应理解为和现代断裂的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它不是位于现代之后而是隶属于现代的一部分。
后现代主义不是穷途末路的现代主义,而是现代主义的新生状态。
“后现代主义的‘后’字意味着一连串历史性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可以清楚地确定。
‘后’字意味着一种类似转换的东西:从以前的方向转到一个新方向。
”[2]依照这种理解,哈贝马斯完全可以称得上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只不过他不矜持于名称的新颖,依然使用“现代性”这个概念而已,而反思“现代性”一直是其矢志不渝的工作。
哈贝马斯是后现代主义阵营里一位比较特殊的人物,尽管人们对他是否是一位后现代主义者存在争议,但涉及后现代主义都无法绕开哈贝马斯。
任何对现代主义的介绍,都不能忽略他对后现代主义及其代表人物的批判。
哈贝马斯:现代性:一个未完成的方案
现代性:一个未完成的方案——尤尔根·哈贝马斯画家和电影人之后,建筑师们现在亦已得到威尼斯双年展的承认了。
承认的结果,第一届建筑双年展,却令人失望。
在威尼斯参展的人们倒转了战线而组成了一支前卫。
打着“过去之在场”(the presense of past)的口号,他们凭着一个新品种的历史主义牺牲了现代性传统:“整个现代(建筑)运动是通过与过去的联姻得以维系的,没有日本(建筑),弗兰克•洛伊德•莱特(Frank Lloyd Wright)不可想象,古典建筑遗迹、地中海建筑与勒•科尔布席尔(LeCorbusier),辛克尔(Schinkel)、贝伦斯(Behrens)的建筑与米斯•范•德罗(Mies van der Rohe),也都是这种关系,所有这些事实都被默然忽略了”。
《法兰克福汇报》的评论员W•培恩特用这样的评述来支持他的主张,这一主张把我们时代的最初发端甩在一边而对时代作了重大的诊断:“后现代性以一种反现代性的形式决定性地自行呈现。
”1这一主张适用于一种情绪性倾向,这种倾向已然深深浸染了知识界的每一领域,它还引出了关于后启蒙(post-Enlightenment)、后现代性、后历史(post-history)等诸如此类的种种理论,简而言之,它引出了一种新型的保守主义。
阿多诺和他的工作与这种倾向有着鲜明的对立。
阿多诺对现代性精神的认可是毫无保留的,乃至于就当他试着区分本真的现代性和单纯的现代主义之时,他很快领教到对现代性本身所受污蔑的情绪性反应。
因此,如果我把关于现代性的时兴见解的疑问追究下去,以此表达我对获得阿多诺奖金的感激之情,这或许并非不恰当的方式。
现代性是像后现代主义者论述的那样“过去”(passé)了吗?或者是,广为宣扬的后现代性到来本身是个“骗局”?“后现代的”是否就是一个口号,一个默不作声地继承了从19世纪中期以来就已经在文化现代性(culture modernity)对其自身的反动里摆出来了的那种情绪性态度的口号?新和旧任何设定“现代性”肈始于1850年前后的人,比如阿多诺,都是通过波德莱尔(Baudelaire)和前卫艺术的视角意识到这一点的。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论述
范和异质性 的强调 ,以及后现代理论对现代性 的消解与否 定……现代性始终悬而未决, 以这样复杂概念解析 或者观 而 察中国文化历史和现状 ,自然难有定论 ; 另一方面 , 现代性 作为一个根植于西方文化语境 中的历史性话语 , 不管是主体 理性原则还是反理性秩序都与西 方现代文 明的发展深刻联
现代性的讨论卷帙浩繁, 众说纷纭,要探讨现代性 的中国化 实践是一项两难的任 务, 作为基于西方现代社会整体性考察 的现代性概念 , 本身就因为现代景观 的丰繁斑斓而显得驳杂 难辨 , 从康德绝对 自我意识形式中的抽象主体性 , 到黑格 尔
系统的考查 ,正如杨芳指 出的 :“ ( 在 <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行的现代化建设无疑有着一 定的启 示和借鉴。 2P” ”1 l更有甚 l (
收 稿 日期 :20 —0 —1 09 3 8
者认为 : 哈贝马斯虽足在 8 年代才正式介入现代性与后现 “ O
代 性 的论 争 的 ,但作 为 ‘ 判理 论 ’的后 继 者 ,在某 种 意义 批
哈 贝马斯 的现 代性 论述
李
摘
薇
( 京大 学 文 学 院 , 江苏 南 京 2 0 9 ) 南 10 3
要:作 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 ,哈贝马斯对现代性问题进行 了较 为系统的考查, 不仅以严 整 他
的社会批判理论对主体理性进行剖析 ,而且也对后现代主义者 的反理性进行反驳 ,并在此基础上提 出的 “ 公共领域 交往 、“ 行为”等理论 , 图重建现代性理性秩序 。 试 作为西方现代性思考 的重要资源, 贝马斯对现代性认识、思考和构想值得借鉴, 哈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重建理论解读与我国和谐文化的构建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重建理论解读与我国和谐文化的构建[摘要] 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弊病,哈贝马斯在理性批判的路线上展开现代性批判,试图以交往行为理论重建现代性批判的规范基础及重建公共领域的基础。
他所倡导的交往合理性模式实现了对工具合理性模式的突破,但同时又由于缺乏坚实的基础不免带有乌托邦色彩。
但其对社会走出现代性困境确有普世意义,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现代性;交往理论;公共领域;和谐文化从哲学意义上看,现代性主要是一套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它们既促成现代化形成,同时又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表现为它的结果,并相应形成现代人的特有人格,以及社会在经济、政治与文化等方面的特定属性。
这其中理性与自由是现代性的两个基本要素。
而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反映了理性的危机,现代性陷入困境。
韦伯曾用“意义丧失”和“自由丧失”来形容资本主义现代化所造成的后果,在哈贝马斯看来,这种现象集中反映在西方世界出现的逐步加剧的精神贫乏化和危机感中。
一方面工具理性的泛滥以及对人统治的不断扩张,加速了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异化,而这反过来又极大的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合法性危机”。
与此同时,在生活世界中却是日益严重的内在殖民化。
为克服这种危机,哈贝马斯主张从意识哲学范式转向交往哲学范式,通过重建交往理性,为现代性重新确立理性基础。
试图以交往行为理论重建现代性批判的规范基础,促进公共领域的发展。
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大举前进,现代化进程屡屡提升,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而引起的矛盾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伟大的信念表达。
交流和沟通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样,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便名副其实的显示了其实用价值。
一、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概念建立在理性的现代性概念基础之上,是一种文化政治阐述。
他肯定理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主体性原则阐释现代理性主义。
一方面,以理性批判作为现代性批判的基本线索;另一方面,以现代理性和主体性的批判为对象,建立了以交往行为理论为基础的批判理论体系,揭示抽象主体性和工具理性的困境。
哈贝马斯论现代性
哈贝马斯论现代性现代的时代意识及其自我确证的要求一马克斯·韦伯在其《宗教社会学论集》的着名前言里,阐述了他毕其整个学术生涯所探讨的“世界史问题”,即“为什么科学的、艺术的、政治的或经济的发展没有在欧洲之外也走向西方所特有的这条理性化道路”。
①在韦伯看来,现代与他所说的西方理性主义②之间有着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并非偶然出现的,而是不言而喻的。
韦伯把那种解除神秘的过程说成是“理性的”,该过程在欧洲导致了宗教世界图景发生瓦解,并从中产生出世俗文化。
随着现代经验科学、自律的艺术和原则性的道德理论和法律理论的出现,便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价值领域,从而使我们能够根据理论问题、审美问题、或道德—实践问题的各自内在逻辑,来完成学习过程。
韦伯从理性化角度所描述的并不仅仅是西方文化的世俗化过程,毋宁说主要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
新的社会结构的首要特征就在于,围绕着资本主义企业和官僚国家机器这样的组织核心而形成的、功能上又互相纠结的两大系统走向了分化。
韦伯把这个分化过程理解为目的理性的经济行为和宰制行为的制度化。
其实,日常生活也受到了这种文化的社会的理性化的干扰。
就此而言,传统的生活形式,在前现代主要是根据每个人的职业而确立的各种生活形式消失不见了。
不过,生活世界的现代化并不只是由目的理性的结构所决定的。
E.杜克海姆和米德认为,理性化的生活世界,其特点更在于对丧失了本质特性的传统进行反思;在于行为规范的推广和把交往行为从狭隘的语境中解放出来,并扩大其选择空间的价值的普及;最终还在于以培养抽象的自我同一性为目标和促使成人个体化的社会化模式。
以上所述便是古典社会理论家们所勾勒的现代图景(das Bild der Moderne)。
今天,韦伯的主题表现为另外一番情况,这既是其追随者努力的结果,也是其批判者批判所造成的。
“现代化”(Modernisierung)一词直到本世纪50年代才被作为一个术语广泛采用。
此后,这个术语便用以表示这样一种理论立场,即它开始讨论韦伯所提出来的问题,而且还用社会科学的功能主义方法对其加以发挥。
论哈贝马斯的审美现代性思想
摘
要: 作为法 兰克福 学派第二代 的代表人物 , 贝马斯通过 清理 现代 性的历史范畴 , 哈 完成 了对形而上 学思想 的
批判 。在对 审美现代性 的批判 与重建的过程 中, 贝马斯 回答 了审 美现代性 面临的困境及其历 史根源 , 哈 力主恢 复理性
3 4
3 ] 。 否抛弃强制取得 自由的钥匙 。审美既是科学的兴趣 , 艺术之间的矛盾【 也是道德 的象征 。但是在康德美学那里 , 他仍然没有 完全意识到现代美学的真正肇因 , 没有现代意义上 的 二、 审美现代性 的矛盾 与悖论 自我的真正成熟。 黑格尔的美学是一种真正 的现代意 义 上 的 自我 确证 的美 学 , 自我 ” 一次 在黑 格 尔 的语 “ 第 哈贝马斯 通过词 源学 的考察 , 出“ 得 现代 首先是 境 中呈现出他 自主运动和 自我标榜的时代特色。 哈贝 在审美批判领域里力求 明晰 自己的 , 那些经过不断的 马斯在《 现代性 的哲学话语》 中这样写道 :康德把现 艺 术 讨 论 与 洗 礼 的 j “ 见代 性 词 语 : m dme 、 ‘ oe ’ 代世界说成一座思想大厦 。由此可见 , 康德哲学尽管 moe tt、m dmi ’ dmi ’ ‘ oe t 等词 至 今 仍 然 具有 审美 性 的 a e 明确地反映了时代的本质 , 但是康德并没有把这个时 本 质 涵义 , 集 中表 现 在 先锋 派 的 自我 理解 中”1 并 [ 2 。哈 代当作讨论意义上的现代来看待。【 i ”币 只有到黑格尔 , 贝马斯得 出的结论是 :现代性 的观 念与欧洲艺术发 J “ 他才真正意识 到现代性 中的 自我人格 ,黑格尔是使 展紧密相关。 【 因为审美现代性取代了上帝的权威 “ ”】 2 正 现代 脱 离 外 在 于 它 的历 史 的规 范 影 响 这个 过 程 开 格 性 , 于是审美现代性 的矛盾和悖论就显现出来 了。审 为哲学 问题 的第一 人 ”1 格 尔认识 到现代 是 一种 关 美现代性一方面要取代上帝的地位 , 是他 的内核却 [ 1 。黑 但 于 自我的结构 , 而这一结构 , 被黑格尔称为 “ 主体性” 又 落 实在 个 体 的 自我理 解 上 , 。 审美 既 是趋 向统 一 的 又 哈 贝马斯 在 对 黑格 尔 的现代 概 念 的考 察 中 , 出 是支离破碎 的。本杰明在《 得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 的抒情 作为现代 自我结构 的主体性包含着四种内涵 :a “) 个人 诗 人 》 书 中在 对 巴黎 的考 察 过 程 中 , 一 在对 波 德 莱尔 ( t 主义 : 现 代 世 界 中 , 有 独 特 不 群 的个 体 都 自 的解 读 中看 到 了这 种 统 一 与 碎 片 之 间 的 矛 盾 所 在 。 g) 在 所 命 不 凡 .) 判 的权 利 : 代世 界 的原则 要 求 , 个人 “ b批 现 每 在本雅明看来 ,由于资本 主义的高度发展城市生活 都应认可的东西 ,应表明它 自身是合理的;) 1 行为 自 的整 一化 以及机 械 复制 对 人 的感 觉 , 3 记忆 和下 意识 的 由: 在现代 , 我们愿意地 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 d 最后 侵 占和控制 ,人为了保持住一点点 自我的经验 内容 , 是 唯心主义哲学 自身 ; 黑格尔认为 , 哲学把握 自我意 不得不 1益从公共场所缩 回到室 内把外部世界还原 3 识的理念乃是现代的伟业。 【 历史上贯彻主体性原 为 内部 世界 。 居室 里 , 花 一 木 、 饰 收 藏无 不是 这 ”班 - 在 一 装 则 的历史 事 件 主要 有 三 件 : 教 改 革 、 蒙 运 动 和法 种内在愿望 的表达。 的灵魂只有在这片 由自己布置 宗 启 人 国大革命。正是因为主体性地位得以确立 , 审美现代 起 来 , 着 手 的印 记 、 满 了 气 息 的 回味 的空 间才 能 带 充 性的原则才走 向自我个性的张扬与抒发。 随着启蒙时 得到平静 , 并保持统一 自我的形象 ” 。正是在这样的 嗍 代的到来 ,古代世界经典著作 的价值魅力首次随着 境遇之下 , “ 自我才面临着 焦虑与压力 。 在居室里 , 他虽 启蒙理想的出现而消失殆尽”1艺术的教化如 同上帝 然可 以享受一点平静 , 自我的享受却因为空 间的狭 [ 2 。 但 的灵 光一 样 走 向 了历 史 的终 点 , 之而 起 的则 是 艺 术 小 , 受 隔 离 的煎 熬 。审 美现 代 性 的 自我在 社 会 的挤 代 倍 的 自律性 原 则 ,这 种 自律 性 与 自我 的张 扬 密 不可 分 。 压 之下 , 着无 尽 的恐 惧 、 带 迷离 和彷 徨 。在古 老 的叙事 梵高在 自我戕 害中去感受用浓烈色彩描摹出来 的��
传播学批判学派:哈贝马斯认识到现代性
哈贝马斯认识到现代性是一个没有完成的计划,颠覆它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他于是顺着这个思路“按照合理性的意义重建理性概念”,结果才有了“交往行动理论”的皇皇巨构。
在他看来,他所谓的“合理性”作为一种“通过论证演说促使自愿联合和获得认可的力量的中心经验”,可以理解为“具有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主题的一种素质。
合理性体现在总是具有充分论据的行动方式中,这意味着,合理的表达要经得起客观评价。
……对有争论的运用要求所做的一切明显得检验,都要采取一种具有论证前提和充分要求的交往形式。
”[17]说到底,理性就是一种维持交往和行动得以能够继续的能力。
哈贝马斯的“合理性”观念是把理性从其高高在上的规范性的地位复位到生活世界的津梁,他对内在于理性之中的交互性的认识顺应了思想由理论领域向生活领域复归的潮流。
他说:“从主体中心向交往理性的范式转变也鼓励我们再次恢复从一开始就伴随现代性的那种反话语。
由于尼采对理性的激进批判不可能始终如一地沿着形而上学或权力理论的批判路线进行,所以,我们便转向走出主体哲学的另一条途径。
一种正在崩溃的现代性的自我批判的基础也许能在其他前提下加以考虑,这样,我们就能公正地对待自尼采以来就被看做恶毒的、轻率告别现代性的动机。
”[18]哈贝马斯关于交往合理性的另一条途径给我们更多史料上的启示,历史理性将逐渐在人类的交往中活跃起来,思想的复兴将承担起更为伟大的使命。
四、结语理性的定位既是人类的自我重新定位,又是思想复兴的表征和开端。
历史上不绝如屡的理性探索者总结出了理性的能力的全貌:理性具备有效地选择手段的能力;理性能够协调个人和社会生活;理性把探求知识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目标;最后,理性是所有具有社会意义的主体的独立的道德源泉。
[19]总之,理性的含义是丰富的,随着理性的不断复兴,新的内容必定会不断增加到理性之中去,或者反过来说,我们对理性性质的揭示和体会必将逐渐深入,正如波普尔说言,“这个…世界‟不是理性的,但将它理性化却是科学的任务。
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重建的思想研究
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重建的思想研究摘要: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是用意识哲学的理路对现代性进行批判。
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袖”,他不同于其他理论家,提出了语言哲学的批判路径。
哈贝马斯试图用交往理论,重建现代性以解决现代化问题,使现代性批判走出困境。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现代性重建一、现代性问题的批判现代性的提出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思想产物,但是这一问题具体从何时开始,没有统一的说法,甚至连现代性含义的确定都莫衷一是。
“按照哈贝马斯等人的理解,所谓现代是指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开始,经启蒙运动至20世纪50、60年代的社会发展过程,实际上是西方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1]英国学者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社会的缩略语”。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西方思想流派众多,理论范式五花八门,现代性是基本语境,现代性批判是主题。
”[2]所以,在很多哲学家的思想里都渗透着现代性思想及其对现代性的批判。
面对现代性问题,哲学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
马克思在尚未创立唯物史观之时,用哲学思辨的思维方式在论证国家、法律、宗教和社会意识中支持或是批判现代性,理论中带有理想主义色彩。
在物质生产实践的观点创立、唯物史观形成后,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的现代性问题,具有深刻浓重的现实主义色彩。
韦伯从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多角度全方位探讨现代性问题。
他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论为现代性批判理论提供了基点,并且关于“意义”和“自由”丧失的现代性理论成为其后理论家难以逃避的问题。
法兰克福学派早期理论家对发达工业社会的工具理性霸权进行批判,他们否认理性,主张用宗教、艺术或美学等非理性的东西来拯救理性。
福柯试图用人文科学的方式通过批判理性本身来批判现代性问题。
哈贝马斯用语言哲学进行批判,构建交往理论,探索解决现代性问题的途径,试图重建现代性。
二、哈贝马斯重建现代性的理论基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为重建现代性提供理论基点。
重建现代性——哈贝马斯现代性理论探索
中文摘要自从哈贝马斯于1980年涉及现代性理论主题以来,他的现代性理论就成为西方思想界的一个争论焦点。
在后现代思想林立的当代思想领域里,哈贝马斯独树一帜,提出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事业,主张对现代性思想进行重建,以便充分发挥现代性思想的潜能。
本文试图对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思想重建作出一次尝试性的研讨。
文章第一部分从现代性思想的产生介入,通过阐述哈贝马斯和现代性思想的关系,得出现代性思想的悖论和哈贝马斯对现代性思想的诊断。
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不是一件随意能放弃的事业。
尽管有些不足,现代性还是具有社会批判的合理性的潜能。
我们不能只考虑放弃或坚持它,而是要为其重建和自我实现找到一个新的方法和力量。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对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和交往行为理论进行初步的讨论。
作者认为普遍语用学是哈贝马斯进行现代性思想重建的起点或基础。
从普遍语用学的三大有效性基础到理想语言情境的提出,哈贝马斯都是为其交往行为理论准备一个哲学基础。
以主客关系为基础的传统主体哲学没有对现代性思想进行合理的诊断,在意识哲学范式里,现代性理想注定会自我毁灭。
只有转向交往理性,我们才能克服现代性思想内在的矛盾,为其找到一个新的基础。
而交往行为理论作为哈贝马斯重建理论的新模式正是他的理论的核心。
他认为从工具理性转变到交往理性,从意识哲学转变到交往哲学是现代性思想重建的唯一合理的出路。
文章第四部分指出生活世界和系统的分化是现代社会的特征,是社会合理化的基本前提,也是现代性思想诊断的出发点。
因为交往行为理论仅揭示了合理性的基本规范,这种合理性是在个人行为理论的框架内解释的。
因此,必须进一步解释交往理性如何转变为塑造社会合理化的力量。
这样,生活世界和系统就成为他社会理论的基本框架,也使其行为理论转向社会理论。
关键词:现代性;重建;语用学;交往行为;生活世界;系统。
AbstractJ.Habermas’theoryofmodernityhasbecomeafocusofdebateinintellectualcircleinthewest.Sincethe1980’S,Habermashasbeenconcernedwiththethemeofmodemity.HestooduphisflagofmodernityincontemporarytheoreticalcirclethatSOvariouspost-modemthoughtswelledupindifferentfields,andpointedoutthemodernityisallunfinishedproject.Heproposedthatthemodemitythoughtshouldbereconsla'ucted,SOthatitcouldplayitspotentialityenough.ThethesistriestogiveatentativeexpositionofHabermas’thoughtonmodernityfoundationreconstruction.Throughexplain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Habermasandhismodernitythought,inthefirstpartofthethesis,theauthorattemptstosetoffthebirthofthemodernitythought,therefore,todrawtheparadoxofmodernitythoughtaswellashisdiagnosisonthethought.Habermasbelievesthatmodernityisnotathingthatwecangiveupatwill.Althoughtheprojectofmodernityhasitsdefects,ithastherationalpotentialityofsocialcriticism.Thequestionisnotwhethertoinsistonitorgiveitup,buttofindanewwayofitsreconstructionandfindthenewpowertorealizeit.Inauthor’Sopinion,generalpragmaticsisthescratchorfoundationforHabermastoreconstructhismodernityideal.Fromthethreevalidityfoundationstotheideallinguisticsituation,whatHabermas’preparationisjustaphilosophicalfoundationforhiscommunicativeactiontheory.nletraditionalphilosophyofsubject,whichreliesonrelationbetweensubjectand0_bject,Cannotprovidesatisfactoryjustificationformodernity.1'leidealofmodernityinthephilosophyofconsciousnessisdoomedtoself-desu'uction.Onlybyturningtocommunicativereason,canwefindthenewfoundationformodernity,overcomeinternalselfcontradiction.AsthenewmodeofreconstructiontheoryofHabermas,communicativeactiontheoryisjusttheCOreofhistheory.Hethinkstheconversionfromtheinstrumentalreasontocommunicativereasonandthetranslationfromnconsciousnessphilosophytocommunicativephilosophyisonlyrationaloutlettothereconstructingofthemodernitythought.Finally,thethesispointsoutthatthedivisionoflifeworldandsystemisthecharacteristicofthemodemsociety.Itisthebasicprerequisiteofsocietyrationalizationandstartingpointofthemodernitydiagnosistoo.ForcommunicativeactiontheoryonlyexplainsthenolTnofrationalitythatlimitsinthecircleofpersonalactiontheoryanddoesnotexplainhowthecommunicativereasoncanbeturnedintotherationalpowertomouldthesociety.Inthisway,lifeworldandsystembecomesthebasic仔aineofhissocialtheoryandmakehistheoryturntothesocialtheory.Keyword:modemity;reconstruction;pramatics;communicativeaction;lifeworld;system.ⅡI刖吾哈贝马斯一生思想无比丰富和活跃,而且不断变化。
哈贝马斯:现代性:一个未完成的方案
现代性:一个未完成的方案——尤尔根·哈贝马斯画家和电影人之后,建筑师们现在亦已得到威尼斯双年展的承认了。
承认的结果,第一届建筑双年展,却令人失望。
在威尼斯参展的人们倒转了战线而组成了一支前卫。
打着“过去之在场”(the presense of past)的口号,他们凭着一个新品种的历史主义牺牲了现代性传统:“整个现代(建筑)运动是通过与过去的联姻得以维系的,没有日本(建筑),弗兰克•洛伊德•莱特(Frank Lloyd Wright)不可想象,古典建筑遗迹、地中海建筑与勒•科尔布席尔(LeCorbusier),辛克尔(Schinkel)、贝伦斯(Behrens)的建筑与米斯•范•德罗(Mies van der Rohe),也都是这种关系,所有这些事实都被默然忽略了”。
《法兰克福汇报》的评论员W•培恩特用这样的评述来支持他的主张,这一主张把我们时代的最初发端甩在一边而对时代作了重大的诊断:“后现代性以一种反现代性的形式决定性地自行呈现。
”1这一主张适用于一种情绪性倾向,这种倾向已然深深浸染了知识界的每一领域,它还引出了关于后启蒙(post-Enlightenment)、后现代性、后历史(post-history)等诸如此类的种种理论,简而言之,它引出了一种新型的保守主义。
阿多诺和他的工作与这种倾向有着鲜明的对立。
阿多诺对现代性精神的认可是毫无保留的,乃至于就当他试着区分本真的现代性和单纯的现代主义之时,他很快领教到对现代性本身所受污蔑的情绪性反应。
因此,如果我把关于现代性的时兴见解的疑问追究下去,以此表达我对获得阿多诺奖金的感激之情,这或许并非不恰当的方式。
现代性是像后现代主义者论述的那样“过去”(passé)了吗?或者是,广为宣扬的后现代性到来本身是个“骗局”?“后现代的”是否就是一个口号,一个默不作声地继承了从19世纪中期以来就已经在文化现代性(culture modernity)对其自身的反动里摆出来了的那种情绪性态度的口号?新和旧任何设定“现代性”肈始于1850年前后的人,比如阿多诺,都是通过波德莱尔(Baudelaire)和前卫艺术的视角意识到这一点的。
“新启蒙辩证法”—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2
“新启蒙辩证法”—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2)“新启蒙辩证法”-—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二、合理化的辩证法哈贝马斯1980年在《现代性———一个未完成的方案》一文中概括了启蒙时代现代性的理想:“18世纪启蒙思想家所系统阐述的现代性设计含有他们按照内在逻辑开展客观科学、普遍化的道德与以及自律的努力。
同时,这项设计也有意于把上述领域的认知潜能从其外在形式中释放出来。
启蒙哲学家力图利用这种专业的文化积累来丰富日常生活———也就是说,来合理地组织安排日常的社会生活。
”④启蒙理想实际上就是社会合理化的理想,它相信合理的知识和文化具有塑造社会和人类关系的力量。
理性和知识的进步不仅是个人认知和道德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是整个社会生活和制度合理化的根底。
如果说黑格尔奠定了现代性批判话语的根底,韦伯那么提供了对现代性的社会理论模式。
他最先明确地把现代性理解为合理化过程,并从这一过程中诊断现代性的命运。
韦伯认为,西方的现代性起源于宗教和形而上学世界观的“去魅化”。
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现代经验科学、自律的艺术和普遍的道德和法律意识,正是依靠文化合理化的条件,独立于传统伦理关系的抽象劳动雇佣制度以及现代国家才有可能。
韦伯对合理化过程的分析运用了两个不同的合理性概念。
在解释宗教和形而上学世界观向现代意识转化时,他运用了复数、多元的合理性概念。
在这里,“现代社会特有的意识结构源于文化合理化,而文化合理化包括认知、审美表现以及宗教传统的道德评价三个局部。
有了科学和技术、自律的艺术和自我表现的价值以及普遍主义的法律观念和道德观念,三种价值领域就出现了分化,而且各自遵守自己特有的逻辑”。
⑤在分析社会的合理化时,他运用的是狭义的工具合理性概念,认为目的—工具合理性概念是把握现代化的概念根底,按照目的—工具合理性组织起来的现代和国家是社会合理化的典型表现。
基于上述分析,韦伯对现代性做了著名的诊断,他认为,随着社会合理化的成熟和完善,人类日益陷入“价值失落”和“自由失落”的困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哈贝马斯的重建现代性理论摘要:当代世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现代性问题,人们一方面充分享受现代化带来的丰硕成果;另一方面遭受现代化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
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危机的出现,是因为“生活世界”受到了独立的、形式的组织起来的行为系统的摆布,而解决该危机的根本途径则在于,借助交往理性来规约过分膨胀的工具理性,使二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生活世界”的复兴。
关键词:现代性;哈贝马斯;交往理性中图分类号:b5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037-02一、现代性问题的提出当代世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现代性问题。
当代人最大的困惑之一,是如何对待现代性。
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看,现代性问题,给人的不是惊喜,而是恐惧;不是安全,而是风险;不是稳定,而是漂移;不是心理的满足和肉身的愉悦,而是心理的焦虑和肉体的失重。
面对现代性,人们几乎还没有来得及欢呼就陷入了沉思和批判。
追根溯源,现代性理论主要有三个思想资源。
第一个思想资源,是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
一部分人认为,马克思对现代性持赞成态度,而更多的人认为,马克思对现代性持批判态度,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而批判了现代性。
同时,在关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基础问题上,又存在着分歧,一些人认为马克思是要从根本上抛弃现代性,抛弃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与抛弃现代性是一致的;另一部分人认为马克思批判了现代性,但他并不完全否定现代性。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建立在现代性基础上的社会,社会主义仍然要实现现代性,尽管实现的目标、途径和方式与资本主义是不一样的。
第二个思想资源,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根主线就是对现代性的批判,他们有时从总体上批判现代性,有时批判现代性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一种现象,如物化意识、启蒙精神、大众文化、日常生活、工具理性、消费主义、性压抑、生态危机和科学主义等等。
但问题在于,他们是不是全盘否定现代性,相应的又产生了几个问题:其一,他们是否完全否认现代性本身。
其二,如果现代性有负面效应,那他是一开始就有的,还是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
其三,现代性负面效应的根源在哪里,是根源于现代性本身还是外在因素造成的。
其四,人类往前发展是要彻底抛弃现代性还是医治、拯救现代性。
在这些问题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如他们并不认为现代性的负面效应是从来就有的,一般说来,他们并不认为现代性的负面效应是现代性本身造成的,所以他们要拯救和医治现代性,要求把现代性和社会主义相结合。
第三个思想资源,是后现代主义的现代性理论。
这里的“后现代主义”是狭义,主要是指20世纪80年代的法国后现代主义。
从广义上说,发源于克尔凯郭尔、叔本华和尼采等人的整个现代西方哲学都属于后现代主义。
他们只承认现代性的负面效应,因而完全否定现代性,更主要的是他们把现代性的负面效应和现代性本身联系在一起,为此,他们认为必须超越、抛弃现代性。
这样一来,在现代性面前,后现代哲学就带有强烈的虚无主义、相对主义、悲观主义倾向。
二、现代性危机的出现在理论上,现代性或现代化是以在启蒙运动中形成的下述理念为基础的,即理性的力量是普遍的和必然的,所有社会都能够而且都将由于这种力量而变迁,理性与合理性即是知识的标准,也是道德的权威。
在启蒙思想家们那里,居支配地位的是笛卡尔基于理性的、普遍的唯我主义范式,它被看作是在对知识和道德的根本反思中合适的甚至必要的构架。
但在19世纪的思潮中,笛卡尔范式受到了挑战,历史主义详细论证了思维范畴和行动原则的可变性。
20世纪哲学似乎表明笛卡尔范式仍有影响,但近来对这一构架的批评又如雨后春笋般重新出现。
反启蒙运动或反现代主义者们说,“我们的行动和思想是受历史背景及社会实践的制约与影响的,启蒙运动对理性的普遍主义要求是一种痛苦的幻想或天真的意识形态。
”于是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还可以从欧洲启蒙运动——它的人本主义、它的理性主义、它的普遍主义等等——中拯救出有价值的东西来。
难道我们只能转向各种时髦的相对主义并最终走到犬儒主义和颓废主义的极端吗?在实践上,现代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种种弊端,这不免引起人们对现代性存在的怀疑甚至否定。
三、哈贝马斯重建现代性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哈贝马斯主要致力对现代性范畴的历史清理和对形而上学思想的批判,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是批判理论的现代性思想的延伸,这种延伸是一种批判的延伸,也是一种转变了分析视角和坚定立场之后的延伸。
在现代性问题的叙述框架上,哈贝马斯抛弃了包括早期批判理论在内的所有哲学流派所坚持的意识哲学框架,早期批判理论致力解释理性的矛盾,如马尔库塞,他们承认理性有两个维度:批判理性和工具理性,并认为这两个维度是不相容的,是单纯的相互否定关系。
他们的悲观主义的现代性理论建立在这样一个判断的基础上:“理性的工具化发展及其对日常生活的渗透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
”哈贝马斯坚持对理性进行双重解释的观点。
在他那里,尽管现代性问题应具有反思启蒙的形式,但这种反思已经不局限于对工具理性批判和对现代性后果的痛斥,而是带有辩证法的性质。
他在对现代性带有压迫性成分加以批判的同时,又积极主张保存和发展现代性的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因素。
在哈贝马斯看来,现代理性世界通过理性化所获得的最主要的价值是:随着理性世界的出现,越来越多的社会互动领域摆脱了传统或权威的摆布,通过理性协商来取得共识。
现代性所建立起来的新的现代性规范本身就是理性自足的。
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现代理性化世界的发展也有负面效应,哈贝马斯指出,现代性不仅表现在文化层面,而且现实的落实到社会生活层面,现代性是与社会形态和社会生活的合理性,以及社会生产和社会的现代化密切相关的现代性。
如果,当人们以功能化的理性组织社会生活并偏重于从理性的工具性使用方面追求社会的理性发展时,现代性的负面效应就显露出来,这种片面化的理性发展典型的表现为某些社会亚系统(如金钱或行政权力)的极度膨胀并侵入了其他社会领域(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的病理在于社会理性化发展过程的不平衡,而不在于它坚持的基本理性价值”。
然而现代性的反对者并不这么看,他们认为否定理性和现代性是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最好方式。
在现代性话语中,反对者提出了指责,从黑格尔、马克思到尼采和海德格尔;从巴塔那、拉康到福柯和德里达,这种指责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变化,都是针对以主体性原则为基础的理性。
哈贝马斯认为否定现代理性并不能解决现代性源自自身的问题,不能拒绝现代理性,而只能改造现代理性。
哈贝马斯指出,“我们就必须返回到黑格尔在耶拿时期所放弃的选择——即回到一种交往理性观念,从而换一种方式来思考启蒙辩证法。
”在《交往行为理论》一书中,哈贝马斯构建了一种不同于“意识哲学”的“交往哲学”理性观,这种理性观包含了双重哲学转折:一是从意识哲学的范式向交往哲学的范式转折,二是从主体理性向主体间理性转折,或者说,从自由理性向交往理性转折。
通过这种双重转折,交往理性摆脱了理性工具性使用的制约,其意图不再是控制自然或控制其他主体。
“交往理性在主体间的理解和相互承认中表现为一种约束力量,同时他又明确了一种普遍的共同生活方式”,因此,交往理性观可以拯救现代性的规范内涵。
哈贝马斯的修正为批判理论的现代性理论带来了如下变化。
第一,使得批判理论的现代性理论由一种反现代性理论转变为重建的现代性理论。
早期批判理论家由于悲观而对现代性计划基本失去了信心,在幻想、怀旧情绪中激烈反对现代社会的现代性。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视野承认并证明我们今天仍然不断的祈求的自由、正义和幸福的希望,既不是纯粹的幻想,也不是社会转变为暴力和恐怖的幼稚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今天还在有待完成,同时又能指导我们和规范我们行为的实践任务。
第二,哈贝马斯致力于恢复理性的潜能或本来面目,提出了一个既对工具理性有批判意义,又不至于陷入技术主义的浪漫化幻想主义和怀旧主义之中的批判理论,试图彻底弄清楚人们将如何改造对物化和合理性的批判,不放弃现代化的方案,不倒退到后现代化和反现代化。
第三,哈贝马斯对现代性工程的构想建立在他对理性的双重解释的基础之上,因此,现代性理论主要不是去“破”,而是去“立”,因而现代性理论必须转变为更为积极的社会整合理论。
哈贝马斯说……现代性理论,它对当今越来越清晰可见的社会病理学类型进行解释,认为它的根源在于具有交往结构的生活领域受到独立的、形式的组织起来的行为系统要求的摆布。
因此,交往行为理论意在尽可能解释现代性悖论产生的社会生活背景。
所以说,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的理论是一种朝向未来的现代性理性建构,它既不是关于现代社会的一种形而上学玄思,也不是一种关于现代社会的经验描述,而是一种文化政治学和文化社会学的阐述,相比于早期现代性理论,也更切合实际。
四、对现代性问题的一些思考哈贝马斯对现代性问题的思考无疑是深刻的,他认为现代性危机的出现,是因为“生活世界”受到了独立的、形式的组织起来的行为系统的摆布,而解决该危机的根本途径则在于,借助交往理性来规约过分膨胀的工具理性,使二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生活世界”的复兴。
这对当今尚处于现代性生成阶段的中国,如何更合理的推进现代化整体进程无疑是有重大启示的。
坦率地说,我们绝对不能全盘否定现代化,否定理性,而走上前现代化和非理性或反理性的道路,我们能做的只是要避免理性的抽象性和形而上学性。
哈贝马斯所讲的理性是一种以主体性的存在为前提的交往理性或道德理性。
所以对于尚未完全经受过工业文明启蒙与洗礼的中国社会,应致力把人本精神、交往理性作为中国现代化的主导文化精神,塑造自由自觉的创造性的现代主体。
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认为:一部现代性的发生和发展史,就是一部现代性的沉思和批判史。
而现代性也正是在反复沉思和不断批判当中一步一步地臻于成熟的。
参考文献:[1][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3]雅克·比岱(jacques bidet),厄斯塔什·库维拉基斯.当代马克思辞典[m].许国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论丛[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5]张一兵,赵剑英.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