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社会学3越轨犯罪和社会控制30页PPT

合集下载

社会学课件第四章 越轨

社会学课件第四章 越轨
降低社会生活的可预期性、危害群体生 活的信心。
二是,越轨的正功能
越轨行为有助于社会规范的明确 越轨行为促进社会群体的团结 越轨行为能带来和促进社会系统的变迁 越轨行为也可能从反面督促人们遵守社
会规范
二、越轨的理论
1、生理学理论 越轨(犯罪)者具有不同的生理特征 龙布罗索(Lombroso):生物有机体在导致
儿童向周围的人学习越轨技术和价值观
理论缺点:最早的越轨理论是如何产生的,有 些越轨者在和其他人接触前就有越轨行为
社会解组论
一个社会组织起来时,从人类相互依存 (亲属群体、情爱关系、朋友关系)中 自然生长起来的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社 会关系比正规的社会关系重要的多,前 者称为首属关系,后者成为次属关系, 一个社会中前者比重越大,则组织程度 越高,越轨行为越少。
某些对越轨行为进行纠正的地方,成了 传授越轨行为知识的地方,比如监狱, 老犯人向新犯人传授知识。
差异交往理论
每个人都会有越轨和遵从两种行为影响,哪种 行为会对人得行为引导,取决于周围的人对他 的期望,出现越轨是因为与他交往的人得影响
影响因素:与教唆越轨的人的联系越密切,与 之交往的次数越多越频繁越持久,与其接触的 年龄越小,越轨的可能性越大
涂尔干:规范通过人们相互交流、彼此 影响而发生作用,社会发生变迁后,交 流减少,规范制约作用减少
墨顿:四种越轨类型(五种行为)(结构紧张理 论)
1、遵从,社会成员接受并追求社会规定的正统目标, 并运用社会正统的手段去实现。
2、创新:社会成员愿意追求目标却得不到正统手段 3、形式主义:能得到正统手段却对正统目标不感兴趣 4、隐退主义:对正统目标和正统手段都不感兴趣 5、反叛:以非正统的手段去追求非正统的目标
为什么农村犯罪率低于城市

手段不一致失范越轨行为社会学

手段不一致失范越轨行为社会学

社 会 学
2.社会控制的功能
(1)维持社会秩序:社会秩序是社会各组成部分 在结构上相对稳定和有序,在运行中相互协调与平衡 的状态 ; (2)维持正常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 成的社会结构,形成了该条件下的正常生活形态; (3)促进社会发展:谋求社会发展必须以一定程 度的社会稳定为前提,必须保证社会基本秩序。
社 会 学
2.法律的社会控制作用
法律: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由国家政权保证并强 制执行的行为规则。现代社会,法律是最权威、最严厉、 最有效、最普遍的社会控制手段。 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性:1)法律的至上性和不可 侵犯性:法律以国家政权作后盾,由司法机构作保证; 2)法律的严肃性:法律规定非常严明,对违法行为度 量明显,违法必究;3)法律具有普遍适用性:法律一 经制定和实行就对全体国民普遍适用。
社 会 学
2.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
(1)正式控制也称形式化的社会控制,它是使用比 较成型的、比较正规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即主 要是用文字形式表达的、依照某种程序正式发布的社会规 范。如法律、规章制度。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成员利 益的分化与多元化、社会异质性的增强,正式控制特征: 正规化、普遍化,它在控制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 (2)非正式控制是指使用不那么成型的规范来约束 人们的控制方式,即群体中道德、信任和群体压力或者社 会舆论等一类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能感觉得到的手段来约 束社会成员。
适应类型文化目标合法手段举例顺从型认同认同想发大财通过上大学热门专业到大公司就职努力工作达成创新型认同不认同想发财但上大学太难努力工作太慢抢银行或贪污比较容易形式主义不认同认同不认为发财是重要的事情做没有兴趣的工作虽然不喜欢但还是认为跟其他人一样比较好退缩型不认同不认同退出社会生活活在自己的世界吸毒酗酒反抗型不认同不认同创新不喜欢社会的旧目标热衷社会运动社会改革默顿的偏差行为的适应方法急剧的社会变迁社会失范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目标手段不一致越轨行为3亚文化群体论亚文化群体

越轨行为及社会控制

越轨行为及社会控制

繁和越持久,且接触时的年龄越小,当事人变为越轨者的可能性越大。
• 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家们突出地强调越轨是相对的这一事实。一个行为及 其违反者只有当被他人标签为越轨时才变成了越轨。 ——两种越轨:初级越轨(primary deviance),即偶尔卷入违反 社会规范的行为,并未对个人的心理形象和社会角色扮演发生持续 的影响; 二级越轨(secondary deviance),卷入违犯社会规范的行为, 并被其他人标签为越轨者而且越轨者本人也这么接受了。 在二级越轨中,越轨者必须围绕越轨者的角色来认知他们的行为 和自我观念。他们可能以某种方式穿戴,使用一种特殊的、只有他 们自己人才知道的俚语。他们越清楚地将自己界定为越轨者,他们 就越可能被其他人当作越轨者。经过一段时间后,即使那些对他们 的名声一无所知的人,由于他们呈现出来的形象就可能一眼看出他 们是越轨者。 ——关注越轨过程而非结果 标签理论家们曾将成为一名职业越轨者的过程分为三个主要步骤。 第一步是权威者或关系密切的人对越轨行为的察觉;第二步是对越 轨者的标签;第三步是越轨群体或越轨亚文化为加入该群体或文化的 人提供越轨行为的社会支持。这样个体就开始了他的越轨生涯 (deviant career),也即接受了越轨亚文化中的越轨认同与生活 方式。
• 文化传递理论
失落并不一定导致越轨。例如,许多贫民区的孩子,受教育和挣 钱的机会经常被抑制,但他们并未成为瘾君子、盗贼。正如心理学的 学习理论所指出的,要想变成越轨者,人们必须有机会去学习越轨。 那些习得了赞成越轨行动的观念的人,比其他人更有可能采取越轨的 方式。 越轨,像遵从一样,是从一个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习得的。 ——虽然社会环境试图劝导人们遵从社会规范,但教导的内容并非总 是一致。 如家长的言传与身教并不一致。 ——在某些企图纠正越轨行为的地方实际上却在传授越轨行为。如在 监狱。 萨瑟兰的差异性联合理论(theory of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认为,每个人都受到了遵从和越轨行为的双重影响。这些影响在个人 的思想中展开斗争,哪个方面在思想上占了上风,哪个方面就会去引 导人们的行为。如果走向越轨的社会化强度超过走向遵从的社会化程 度,一个人就会变为越轨者。萨瑟兰指出,有几个不同因素打破平衡 偏向越轨:与教唆越轨的人联系越密切,与之交往的次数越多、越频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越轨行为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越轨行为

❖ 默顿指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基本上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少数民族和 穷人,他们可能以以下五种方式对其社会失范的困境 作出反应:
❖ (1)遵从,即认可文化所倡导的目标,又运用社会所 认可的合法手段来实现这种目标。
❖ (2)革新,即接受文化所倡导的目标,但拒绝社会所 认可的手段。
❖ (3)仪式主义,即接受社会所认可的手段,但拒绝文 化所倡导的目标。
3. 加大越轨行为的成本
惩罚或以惩罚相威胁,是增加越轨成本的常 用方法之一。例如,对罪犯实施监禁,既是对犯 罪行为施加的惩罚方式,也是威胁潜在罪犯的手 段。
第三节 社会控制
❖ 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学科着眼点的不同等 等,学者们对社会控制的内容、性质和方式 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对社会控制的规定也不 一样。
❖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社会控制的含义。
一、社会控制的含义和特征
❖ 1. 社会控制的含义 ❖ 一般认为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依靠自身的力量,
❖ 越轨是一个生活中时刻无法回避的 现象。如果说你每天的生活都是井然有 序的,那么,你越轨的机率就会比较小; 如果你是个不拘小节、生活放肆的人, 你越轨的倾向就可能比较明显。
第一节 越轨行为
❖ 为越轨下定义是件困难的事。(熟悉又陌生)
❖ 阿尔伯特·柯亨为今日美国社会中万花筒似的 越轨现实勾勒出了一幅令人眼花缭乱的图画。 他说,他的一部著作的主题是“耍无赖、诈 骗、撒谎、不端、犯罪、偷窃、装病、投机 取巧、不道德、不诚实、陷害人、贪污、腐 化、心怀恶意、过失,简言之越轨” 。因此, 我们就先来看一下越轨的含义以及几个不同 视角的界定标准。
运用社会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方式和手段,对 社会成员(包括个人、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等)的 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种 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犯罪社会学

犯罪社会学

犯罪社会学犯罪社会学:亦称“刑事社会学”。

用社会学观点和方法研究犯罪现象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主要研究:现实犯罪状况、犯罪率、犯罪类型、犯罪的地域分布;犯罪的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社会制度和犯罪现象的关系;犯罪集团类型及其内部关系;犯罪集团的文化;犯罪的社会控制、社会预测和预防;违法行为和其他反社会行为及其防止对策等。

由犯罪统计学派的代表人物,比利时统计学家凯特勒和法国的盖利开拓,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费利首先提出,20世纪20年代开始成为独立的学科。

犯罪:触犯刑法、危害社会、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的本质特征是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法律特征是违反刑法,法律后果是应受刑罚处罚。

在不同性质的社会中,犯罪概念具有不同的内容。

在我国,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犯罪率:用数字来计算某一地区或人口集团犯罪的记录与人口总数的比例。

以十万人为单位,记录其中的犯罪人数,为粗犯罪率;以达到犯罪年龄的十万人为单位,记录其中的犯罪人数,为细犯罪率;记录其中某个年龄段的犯罪人数,为特殊犯罪率。

计算犯罪率的方法很多,尚无统一的模式。

犯罪地区:亦称“越轨行为区”。

一个城市中犯罪或越轨行为的比例高于该城市中同面积和人口相仿的其他地区的地区。

通常位于该城市与相邻城市之间的过渡或边缘地带,往往是工业建筑物和铁路集中、居住条件恶劣、卫生状况较差的地区。

一般说来,该区域居民的文化素质较低。

犯罪类型:根据犯罪的行为方式、特征和犯罪主体的属性加以区分的不同的犯罪种类。

根据犯罪主体不同,可分为成年犯罪与青少年犯罪,男性犯罪与女性犯罪等。

犯罪、越轨行为、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

犯罪、越轨行为、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

Page 446话题1说明犯罪、越轨行为、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社会控制、越轨与犯罪社会控制和社会化是鼓励人们遵从社会或群体的主流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并防止越轨行为发生的主要方法。

因此这些过程目的是在于,避免社会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维持社会秩序处于相对稳定,人们普遍遵守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状态。

社会控制是通过一系列的积极和消极的制裁来实现的,他们是由一些社会控制领域的那些正式机构,专门设置了保证人必须要遵循的特定规范,尤其是法律系统–如警察、法院和监狱等,以及非正式的一些方式,如通过家庭、社区、同伴群体的压力,以及教育制度、宗教、工作场所和媒体等其他机构来实现社会控制。

家庭是非正式社会控制的一股重要力量。

社会控制指的是说服或迫使个人遵从社会或主流社会群体性的规范、价值观的各种方法。

越轨行为指的是某种违反规则的行为,它不符合特定社会或社会群体所制定的规范和期望。

Page 447活动:1、在每一种情况下,给出你通常期望符合以下两种情况的三个例子:(a)在你的学校或学院,(b)在你的同辈群体中,(c)在工作中。

解释在每一种情况下,如何执行这些规范,并概述了如果你不遵循他们就会受到的制裁。

2、建议和解释在每一种情况下,宗教和媒体可能进行社会控制的两种方法。

犯罪与越轨行为的社会建构犯罪的社会建构Newburn(2007年)认为犯罪基本上是一种标签,它与国家明令禁止的并具有一定法律制裁他们的某些行为有关。

虽然犯罪似乎是很容易被认定的,因为法律规定了什么是犯罪行为,但其实没有任何一种行为,它本身就是犯罪。

只有当“犯罪”的特定标签被应用于犯罪行为时,该行为才成为了犯罪行为,即使是非常相似的行为,也会由于不同法律执行机构的解释,以及行为发生的背景来区别对待处理。

例如,在某种情况下杀死某人本身不是一种犯罪行为:如果它发生在英国酒馆外面的一场刀战中,它很可能被定义为犯罪,但如果是在战争中与敌方士兵进行刀战的话,则不是犯罪行为了。

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

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

(二)心理学归因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本我、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 间应该有一个协调、平衡的关系。社会越轨产 间应该有一个协调、平衡的关系。 生的原因是人格中的超我和自我没有得到充分 的发展,破坏了本我、 的发展,破坏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 平衡关系,使本我得不到应有的控制, 平衡关系,使本我得不到应有的控制,从而导 致个人越轨行为。但是,如果超我过分发展, 致个人越轨行为。但是,如果超我过分发展, 也会导致社会越轨,因为严重的无时不在的犯 也会导致社会越轨, 罪感也会使一个本来正常的人做出不正常的行 为来。
第四, 第四,不能把社会控制只理解为宏观上 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也应包括微观上 的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控制。 的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控制。
2、我们的界定: 、我们的界定: 所谓社会控制就是指通过社会的自身力量, 所谓社会控制就是指通过社会的自身力量, 促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 促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协调社会各个部 分以及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维持社会秩序, 分以及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维持社会秩序, 使社会得以正常运转、和谐发展的过程。 使社会得以正常运转、和谐发展的过程。
(二)社会舆论的作用
社会舆论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为舆论压 具体机制表现为: 力。具体机制表现为:社会舆论一旦形 成,就会对人们的行为形成一种心理压 力,迫使人们使自己的言行与众人保持 一致,以使自己不被众人所排斥。 一致,以使自己不被众人所排斥。
第三节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越轨行为及其类型 越轨行为归因理论 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二)法律
法律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 法律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由国家政 权保证并强制执行的行为规则。包括法令、 权保证并强制执行的行为规则。包括法令、 法案、条例、决议、命令等具体形式。 法案、条例、决议、命令等具体形式。 法律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违法行为的 制裁和对广大公民的警示。 制裁和对广大公民的警示。 其作用的真正发挥,依赖于法度合理、 其作用的真正发挥,依赖于法度合理、执 法公正和民众懂法。 法公正和民众懂法。

《社会学概论》7.越轨行为

《社会学概论》7.越轨行为
♪ ♪ ♪ ♪ ♪ ♪ ♪ ♪ ♪ 1.越轨行为的社会危害 第一,破坏社会秩序,危及社会稳定。 第二,破坏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的自觉性。 第三,降低群体和社会的凝聚力。 2.越轨行为的积极作用 第一,积极的越轨行为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第二,越轨行为有助于明确社会规范 第三,越轨行为可以从反面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 第四,越轨行为可以成为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的预警器。
第二节 越轨行为的理论解释
♪ ♪ ♪ ♪ ♪ ♪ ♪ 一、自然环境、生物有机体以及心理因素的解释 1.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有机体来解释越轨 赤道 月相 个体生态学 2.用心理因素来解释越轨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控制理论、防范理论 汉斯.艾森克:外向性格 阿尔伯特.班杜拉:越轨行为是后天习得的。
二、社会学的解释
♪ ♪ ♪ ♪ ♪ ♪ ♪ ♪ ♪ 1.社会失范理论 迪尔凯姆:失范 默顿: 五种方式对社会失范的困境作出反应: (1)遵从 (2)革新 (3)仪式主义 (4)隐退主义 (5)反叛
♪ ♪ ♪ ♪ ♪
2.亚文化理论 亚文化理论将越轨行为视为一种文化所规定的社会行为。 亚文化群体的特征: 3.标签理论 布鲁默:在人们变成越轨者并持续作为越轨者的过程中, 给人们贴上越轨者的标签是一个关键因素。 ♪ 埃德文.雷梅特:两种越轨行为 ♪ 霍华德.贝克尔:越轨者身份常常成了他的主要身份。
♪ ♪ ♪ ♪ ♪ ♪ ♪
3、社会越轨的类型 不适当行为 异常行为 自毁行为 不道德行为 违法行为 犯罪行为
二、越轨行为的界定
♪ 1.医学标准 ♪ 医学标准依靠的是科学的诊断手段。 ♪ 一些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在社会生活中 是有可能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的,而这 种行为当中就孕育着道德的和价值的含义 。
三、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 1.改变社会规范 ♪ 2.消除产生越轨行为的社会条件和形成原因 ♪ 3.加大越轨行为的成本

越轨的社会学解读

越轨的社会学解读
第九章 越轨与社会控制
对于社会规范,人们总是徘徊在 遵从与反抗之间。
一、内涵
(一)什么是越轨?
1、定义:所谓越轨(deviance ),是指违反群体或社会重要规范的行为,或异于 常规的现象。 多重理解:美国学者杰克.D.道格拉斯和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在《越轨社会学概论》中, 对越轨的概念按其外延的大小,从大到小,呈漏斗(锥)型进行了排列: (1)某种事物不对劲、陌生、奇特的感觉; (2)厌恶、反感的感觉; (3)某种事物违反准则或价值观念的感觉; (4)某种事物违反道德准则或道德价值的感觉; (5)某种事物违反准则或价值观念的判断; (6)某种事物违反道德准则或道德价值的判断; (7)某种事物违反正统道德轻罪法的判断; (8)某种事物违反正统道德重罪法的判断; (9)某种事物违反人类本性的判断; (10)某种事物绝对邪恶的判断。
(三)社会学视角
社会学的解释主要是指强调从社会结构性因素对越轨行为的影响。这种理论视角主要包 括以下五种理论: 1、结构性紧张(失范)理论:所谓失范是指社会一个社会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相互冲 突或者规范和价值相对脆弱、缺省的状态,导致人们无所适从,从而导致大量越轨行 为的出现。 默顿结构紧张理论用以解释受阻群体越轨的五种目标—手段的反应模式:
四、犯罪与犯罪的控制
(一)犯罪——是指当局所禁止,并且运用正式制裁予以惩罚的行 为。 (1)犯罪的类型:有组织犯罪、白领犯罪和公司犯罪、无受害人罪 (2)犯罪统计:“真实”的犯罪率与报告犯罪率、性别问题 (二)社会控制体系 (1)组织控制 (2)制度控制(政权、法律) (3)文化控制(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信仰信念、社会舆论) (三)犯罪控制系统 (1)警察 (2)法院 (3)改造系统
后来的染色体理论,则指出许多男性暴力犯罪者的人多了一个雄性染色体,其染色 体结构为XYY型,不过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这种情况必然导致犯罪。 缺陷:无法区分越轨行为产生的生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影响的界限,也无法确切指出生 理特征和越轨行为之间的实际联系。

第十二章 社会越轨

第十二章  社会越轨

四、社会越轨的原因
• 社会失范理论 • 默顿认为:失范是指社会规定的目标与决 定着达到这些目标的手段不一致所导致的 一种社会状态。 • 既承认目标也承认手段——好人;承认目 标但不承认手段——创新或越轨;承认手 段但不承认目标——形式主义者;既不承 认目标也不承认手段——越轨者或退隐者。
五、社会越轨的正功能
七、当代中国的社会越轨与治理
• 当代中国社会越轨的两个典型标本:
• • 腐败 诚信缺失
七、当代中国的社会越轨与治理
• • • • • • 3、当代中国社会越轨的治理 第一要务:硬控制—法制建设 西医的作用。 “靠法制靠得住些”(邓小平) 必不可少:软控制—思想道德建设 中医的作用。精气神。
• 促进社会规范的形成和完善 • 促进社会的技术进步(现代科学技术与武 器生产) • 促进社会变革(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 激发人的潜能(“鲶鱼效应”)
六、社会越轨行为的治理
• 1、了解社会越轨的原因 • 2、区分不同性质的越轨(这一点很重要, 不是所以的社会越轨行为都是需要“治理” 的) • 3、对“轨”本身的反思 • 4、治标与治本 • 5、治疗与惩罚
七、当代中国的社会越轨与治理
• • • • • 1、当代中国社会越轨的特点 普遍性(全民性) 全面性(从习俗到法律) 爆发性(改革开放以来) 深刻性(基础秩序的破坏)
七、当代中国的社会越轨与治理
• • • • • • 2、当代中国社会越轨的原因 人口与资源的矛盾 过分倚重德治和缺少法制传统 经济利益格局的大调整 社会结构的变化 教化方式 社会越轨,也叫越轨行为、偏离行为,是 指社会成员(包括个体、组织和群体)偏 离或违反现存的社会规范的行为。 • 社会生活中的越轨无所不在,从某种意义 上说,越轨上一个正常的社会的有机组成 部分,没有越轨就没有社会生活。每一个 个体的人也都是或曾经是越轨者。

第八章 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第八章 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成功的手段 (认真工作)
+ -
社会目标(获 得财富)
+ +
仪式主义 退缩 反抗
+ +
+
仪式主义者,放弃社会目标的追求,被迫按照社 会认可的手段生活。工作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职业倦怠感,忽视职业价值。
模式
非越轨行为 从众 越轨行为 创新
成功的手段 (认真工作)
+ -
社会目标(获 得财富)
+ +
仪式主义 退缩 反抗
模式
非越轨行为 从众 越轨行为 创新
成功的手段 (认真工作)
+ -
社会目标 (获得财富)
+ +
仪式主义 退缩 反抗
+ +
+
注:+表示接受,--表示拒绝,+表示以新的手段和目标来代 替
模式
非越轨行为 从众 越轨行为 创新
成功的手段 (认真工作)
+ -
社会目标(获 得财富)
+ +
仪式主义 退缩 反抗
的他人——如教师,亲戚,警察等贴上标签,描述为偏差
行为或犯罪者,他就逐渐自我修正,而成为偏差行为者或 犯罪者。

标签理论不注重探求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而是试图解释 为什么特定的人会被视为“越轨者”,一个人如何被贴上
越轨行为者的标签。
3.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认为,某些人或团体有权力定义标签,
并用在他人身上。(警察、法官、精神科医生、
风俗
习惯
道德
宗教
非正式群体内部的规范
从众与服从
二、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

正式控制:使用比较正规、成型的规则来约束人们 的控制方式。如政权、法律、条例、各种规章、守

社会学概论第十讲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社会学概论第十讲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社会学概论第十讲社会越轨 与社会控制
第十讲 社会越轨和社会控制 (social deviance & social controls)
课堂目标
理解越轨的本质。
掌握越轨的理论视角,并能结合实例进 行分析。
了解社会控制的定义、分类与手段。
越轨的本质
越轨的定义 越轨行为的分类 越轨行为的社会功能
关于越轨的理论视角
生物学视角 心理学视角 社会学视角
生物学视角中的越轨
✓ 观点一:犯罪者在遗传和发育上不如守法公民。
✓ 观点二:在解释越轨的问题上,将越轨行为作为各种 疾病,包括器质性疾病和精神性疾病的结果,这种倾 向称为用医学方法处理越轨问题(medicalization of deviance)。越轨更多地视为医学上的问题而非道德上 的缺点。
✓ 观点二:暴力和越轨都是社会习得(socially learned)的。研究证 明即使并没有真正从事过攻击行为的人也会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 习攻击行为。例如孩子对电视的模仿。如果暴力行为可以带来报 酬而没有受到惩罚时,儿童可能会采取暴力行动(阿尔伯特班杜 拉,1973)。
✓ 观点三:攻击行为经常由于挫折引起。当某种需要未能得到满足 时,人们可能遭受挫折,根据挫折—攻击(frustration-aggression) 假说,遭受挫折的总量取决于需要、冲动和欲望受到妨碍的强度, 反过来,攻击的程度与人们如何受挫折有关。
违规行为: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以及社会组织中的规章 制度的行为。对违规行为的惩罚比较严厉,违反社会 道德规范的直接后果是个人名誉方面的损失,违反组 织规章制度则可能导致个人职业前途或物质利益方面 的损失。
违警行为:违反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行为,它直接 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社会成员的安全。不遵守社 会公共秩序等行为会直接妨碍社会成员的基本利益。 一般都有明确的处罚条例。

对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对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对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摘要:越轨行为是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维系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需要利用规范对其成员的行为进行引导、约束和调整,尤其是转型时期的中国,犯罪率的急剧上升,已经严重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因此,对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可以减轻由越轨行为产生的犯罪问题对社会的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越轨;行为;社会控制在目前中国社会转型发展时期,有一些具有犯罪特征的越轨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生活秩序的正常维持、运行和发展,因此社会规范调适人们的行为非常重要,相关规定的制定将促进整个社会的凝聚和协调。

自从社会规范产生时起,人们的行为同社会规范之间的偏离或违背亦同时存在,正因为如此,“一幅完整的社会画面不仅包括了与社会规范相吻合的人或事,还必须呈现出那些与社会规范相背离的人或事,即越轨现象的发生”。

一、越轨行为的内涵什么是越轨行为?目前学术界尚无明确界定。

作为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行为的越轨行为(亦称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从法律角度来说也应该属于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可以将越轨行为纳入犯罪学的研究领域。

中外学者对越轨行为的界定都试图将人们的行为所违背或偏离的社会规范进行一定的范围限制,即希望明确人们的行为对众多不同层次的社会规范体系中哪一些社会规范的违背或偏离才能将其界定为越轨行为,但认识差异较大。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美国社会在较大范围内的动荡不安,犯罪的研究持续受社会学的不轨行为理论的影响,认为越轨是指一些社会的行为和社会的特点超出了社会和社会上传统的范围与标准。

在杰克,D.道格拉斯和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的《越轨社会学概论》中作者认为“越轨是被社会集团成员们判断为违反他们的价值观念或社会准则的任何思想、感情或行为”。

在美国学者杰克,D.道格拉斯和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的《越轨社会学概论》中,作者将“某种事物违反准则或价值观念的判断”作为界定“越轨”的范畴。

二、越轨行为的成因越轨行为如何形成,国外社会学家及犯罪学家们从社会原因、个人心理原因和个人心理原因对越轨行为的可能做出了解释。

第八章犯罪与越轨行为复旦社会学课件演示文稿

第八章犯罪与越轨行为复旦社会学课件演示文稿
第八章犯罪与越轨行为复旦社会 学课件演示文稿
第一页,共17页。
优选第八章犯罪与越轨行为复旦 社会学课件
第二页,共17页。
我们都知道越轨行为者是什么样的人,或者我们往往认为自 己知道。越轨行为者就是那些拒绝按照我们大多数人所遵从 的规则而生活的人。他们可能是暴力犯罪者、吸毒者或穷困 潦倒者,他们不符合被大多数人界定为可接受的正常标准。 然而事实并不完全像它们所表现出来的那样,社会学常常告 诫我们这一点,并且鼓励我们要看到现象背后的东西。实际 上,越轨行为并不是一个容易界定的概念,越轨和犯罪之间 的关系也不直接。
当然,认为抱负大小与成功机会不相匹配的情形只 发生在没有特权的人群之中,这也是错误的。在其 他群体中,也存在犯罪的压力,这一点可以从贪污 、欺诈和逃税这些所谓的白领犯罪中看出来。
第十二页,共17页。
互动论的理论
在互动论传统中,社会学家把犯罪 和越轨作为社会建构的现象加以研 究。互动论者们提出这样的问题: 有些行为是如何在一开始就被定义 为越轨的?为什么某些群体被贴上 越轨者的标签而其他群体却没有?
第十三页,共17页。
习得的越轨:与众不同的联系
爱德文•苏泽兰德把犯罪与他所谓的与众不同的联系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结合在一起。在一个包含
众多亚文化的社会中,一些社会环境往往会鼓励非法 活动,而另一些环境则不这样。个体通过与那些犯罪 规范传播者发生联系而成为犯法的人。这种理论认为, 犯罪活动与守法活动一样,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并 且指向相同的需求和价值观。正像从事正统工作的人 那样,窃贼们也竭力想挣钱,只是他们选择了非法的 手段。
第四页,共17页。
研究犯罪和越轨行为,我们要用到两个不同但相关的学科 。犯罪学关注受刑法制裁的行为方式。犯罪学家经常对犯 罪测量的技术、犯罪率的变化趋势和针对减少社区内犯罪 的政策感兴趣。越轨社会学家借鉴犯罪学的研究,同时也 考察超出刑法范围之外的行为。社会学家研究越轨行为是 为了理解为什么某种行为会被普遍认为是越轨,以及越轨 的观念如何被有区别地运用到社会成员身上。

12越轨与社会控制

12越轨与社会控制

越轨与社会控制一、越轨(一)越轨的含义越轨,是指违反或偏离某个群体或社会的重要规范的行为。

◆越轨是一种病态,是一种机能障碍,因为它对社会稳定起瓦解作用。

◆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越轨行为却取决于不同的社会环境。

◆越轨的定义也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化。

◆当被视为越轨行为时,还意味着这种行为必须是作为违规的行为而被视察,被定义的,并被贴上越轨的标签。

1、与越轨有关的几个概念注意:●越轨行为未必就是坏的和不可接受的行为●越轨行为并非总是自愿的●越轨行为未必是犯罪行为●越轨行为,虽不被赞同,却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越轨可以是个人干的,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所为(1)越轨行为中的反常行为与不遵从行为反常行为是指接受社会规范的合法性但事实上却违犯规范的行为。

多数犯罪行为可以归为反常越轨行为。

不遵从行为是指不接受某些现存社会规范的合理性而刻意冒犯和反叛的行为。

(2)越轨行为与犯罪行为虽然大多数犯罪行为是越轨行为,但不是所有的越轨行为都是犯罪行为。

(3)个人越轨、群体越轨和组织越轨2、社会控制和越轨社会控制:旨在防止越轨并鼓励遵从的努力内社会控制:引导人们自我激励并按遵从的方式行动的过程外社会控制:运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约束来促使人们遵从的各种外在压力对越轨的内在控制●内化:某个人对群体或社会的规范的认同●内化是对越轨行为进行社会控制的最有效途径对越轨的外在控制●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非正式社会制裁是初级群体的主要功能●非正式制裁可能非常有效,但是,其效果常常有限●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3、越轨的功能(1)越轨的正功能①越轨有助于澄清并明确社会规范。

②越轨能增进群体的团结。

③越轨能带来社会的变迁。

④越轨有时能促使人们更愿意遵从。

(2)越轨的负功能①越轨强化人们不遵从的动机。

②越轨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

社会解组:社会设臵的崩溃。

二、社会控制(一)社会控制的概念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社会学 第十一章 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社会学 第十一章  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另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控制理论认为犯罪是由人们社会 联系的纽带弱化所引起的。
(4)冲突理论和越轨
冲突理论学家认为,社会上有权有势的人同那 些没有权力和地位的人的价值观大不相同。
因为社会规则和法律是在社会权势参与下制定 的,因此无权无势的人越轨频率更高,只不过 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社会规则并非反映他 们看待事物的特殊方式。
标签理论认为违规是高度相对的,任何行为和 有此行为的人只有当被别人标志为违规时,才 成为违规的。由于他们把焦点放在“越轨者” 被标签的那一刻,故称为标签论。
2、主要理论——包括两个方面 (1)对越轨的界定 (2)转为越轨者的过程
初级越轨即偶尔卷入违犯社会规范的行为,并 未对个人的心理形象和社会角色的扮演发生持 续的影响。
4、个人违规与集体违规
有些行为的违规只是一个人单独行为的结果, 有些则是群体行为的结果。
三、越轨的特点
1、行为禁区的模糊性
2、越轨的普遍性
四、越轨的社会功能
1、越轨的负面功能 : (1)越轨行为的存在会弱化人们遵从的动机。
(2)越轨可以消弱人们对有组织社会生活的 必要的信心。
(3)越轨可以破坏一个社会体系借以存在的 人们的相互依赖关系。
一、自发性遵循——内在控制
1、规范内化 内化是指某个人对群体或社会的规范的
认同。
2、习惯
二、被迫遵循——外在控制 1、非正式控制 非正式控制的力量来自于民间。
(1)社会压力
(2)传言和闲话
2、正式控制 正式控制的力量来自专职机构,法律是
正式控制的主要依据,实际工作则由一 些正式组织执行,包括警察、法庭、监 狱这一法政系统。
除个人压力和紧张。
2、理性决定 有些越轨是精心策划,深思熟虑的结果,有个

《犯罪学》课件

《犯罪学》课件
(二)加罗法洛的相关理论 加罗法洛在《犯罪学》一书中立足于“天生犯罪人”理论,运用实证和归纳方法,将犯罪分为自然犯和法定犯,认为犯罪学由犯罪、犯罪人、遏制犯罪等方面构成基本内容。
(三) 菲利的犯罪社会学观点: 意大利著名的犯罪学家菲利认为犯罪的原因不仅仅是人类学因素,他提出体质、社会和地理环境的“三要素论”。(菲利的三要素论.ppt) 强调“犯罪的规模与种类取决于某一特定空间里起决定性影响的社会条件。”
三、当前我国主要的犯罪类型(暴力犯罪、青少年犯罪、团伙犯罪、女性犯罪、重新犯罪) 1、暴力犯罪(暴力犯罪是指为获取某种利益或满足某种欲求而对他人人身采取的暴力侵害行为。表现形式有杀人、故意伤害、强奸、抢劫以及以暴力威胁手段造成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公共财产和重要设施的损害。 ) 典型案例:沈阳大劫案(沈阳大劫案.wmv)
《犯罪学》课件
法律守望人
绪 论——何为犯罪学
犯罪学是对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运用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系统分析犯罪活动的现状、特点,研究犯罪活动规律,探索犯罪活动成因,预测犯罪活动的发展趋势,提出既有一定理论深度,又可操作的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基础思想方法和策略。
d.不良的性格特征。高度内倾或高度外倾,冷漠孤僻,爱慕虚荣,虚伪狡诈; e.生活方式的习癖化 (3)犯罪人的社会行为特征(对亲友或关系冷漠、态度疏远;解决问题多采用激烈的方式)
第二节 犯罪行为
一、犯罪行为概念特征 比刑法中的概念更宽泛,具有反社会性特征 社会标准、法律标准 二、犯罪行为的评价标准 政治标准、心理标准
三、犯罪现象的特征 (一)犯罪现象的历史性特征: (1)犯罪现象与生活经济状况具有直接联系 (2)法律制度和道德文化观念对犯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具有决定作用 (二)犯罪现象的区域性特征: (1)城市与农村的犯罪现象具有明显区别 一般说,城市犯罪率高于农村犯罪率;从犯罪形式看,农村的暴力性犯罪高于城市;但在贪利性财产犯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和危害公共安全方面的犯罪,城市更具特色。

犯罪学课件

犯罪学课件

1876年,龙勃罗梭出版的《犯罪人论》标志着犯罪学的产生。

1879年,法国学者托皮纳尔首次提出犯罪学一词。

1885年,加罗法洛出版的《犯罪学》是第一本以犯罪学命名的着作一、犯罪学的概念,狭义:研究犯罪现象和犯罪原因的专门科学。

广义: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防止犯罪的对策的专门科学。

二、犯罪学的研究对象㈠犯罪现象:犯罪现象是犯罪学的最基本的内容,是犯罪学研究的基础。

包括:(⒈犯罪属性、产生及演进的一般规律;⒉犯罪的基本状况;⒊犯罪的特点;⒋犯罪规律)㈡犯罪原因:是犯罪学的核心内容。

(⒈犯罪根源(各种犯罪因素赖以存在的基础)⒉犯罪原因(引起犯罪动机产生的因素。

有的学者称之为犯罪一般原因。

作用:仅仅可能导致产生犯罪犯罪动机)⒊犯罪条件(犯罪条件是指罪犯实施犯罪所借助的因素。

作用:对犯罪发生不是必然的,而是必要的。

犯罪条件并不直接导致犯罪,但它对犯罪一般原因起促成或阻碍作用)⒋犯罪的相关因素(犯罪直接原因发生作用的外围辅助条件。

作用:对犯罪的发生既不是必然的,也不是必要的,它的有无不决定犯罪的产生或不产生,但它的存在会对犯罪产生提供方便。

)㈢犯罪对策:是犯罪学的归宿。

⒈国家政策⒉社会对策⒊个人态度三、犯罪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综合性的独立的刑事社会科学1、具有综合性;2、具有社会性;3、具有独立性(前犯罪学科);4、属于刑事社会科学。

(二)贝卡利亚的犯罪学思想1、犯罪原因:人的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2、犯罪分类:分为3类3、犯罪预防:(1)特别注重刑罚的作用(强调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和刑罚的及时性,反对刑讯逼供、刑罚严酷和死刑)(2)完善其他措施(如完善法律、分化权力、昌明道德、改善教育)。

(三)边沁的犯罪学思想1、犯罪原因:避苦思乐而理性选择的结果。

自然已将人类置于两个至高无上的主人苦与乐的统治之下。

2、犯罪分类:按罪过为标准划分为五种。

①私人罪过(侵害个人的犯罪)②半公开罪过(侵害某一整个属类的人的犯罪)③内向罪过(侵害自己的犯罪)④公开罪过(侵害国家整体的犯罪)⑤杂式罪过(仅指欺骗罪和背信罪)3、犯罪对策:①通过刑罚的适用防治犯罪,主张刑罚的适当性和多样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