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及解析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精讲精练(含答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精讲精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602654bb4cf7ec4afed0e1.png)
说明文阅读新题赏析知识梳理阅读思路:明对象↓抓特征析语言↓↑理结构→说方法抓特征:逐段概括说明内容理清语段间层级关系理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抓住两个“关键”:关键词:结论词、次序词关键句: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新题赏析题一: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①6月2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按照原发微博提及量排行,有25个网络低俗词语上榜,其中,“尼玛”位居第一,“你妹”“矮矬穷”“我靠”“滚粗”等榜上有名。
②报告指出,网络低俗语言产生共有四大途径。
一是生活中的脏话经由网络变形而受到广泛传播;二是词谱因输入法运用而呈现出象形创造;三是英文发音的中文化、方言发音的文字化使网络低俗语言不断翻新;四是网民自我矮化、讽刺挖苦的创造性词语。
③网络低俗语言的使用,主要有以情绪发泄为目的的网络谩骂、以恶意中伤为手段的语言暴力、以粗鄙低俗为个性的网民表达等三方面的现象。
部分网民在不深入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将情绪性的谩骂宣泄向公共空间。
现实社会里的粗鄙化市侩化的语言也在互联网上蔓延开来,并经由网络再创造,如野草一般疯长,论坛、微博、微信中广泛应用的污言秽语污染了语言环境的清洁。
据统计,2014年全年中,12个网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数量达到百万次以上,4个网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数量达到了千万次以上。
④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语言低俗化向传统媒体转移已有显现,一些网络低俗用语竟堂而皇之地成为某些报纸的标题,某些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公然把“屌丝”等低俗用语常挂嘴边。
部分文化载体无视媒体的社会责任,也加入到了语言暴力的恶俗狂欢之中。
⑤上述情况,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警惕。
专家表示,清理网络低俗语言势在必行,只要多措并举,积极推动线上线下舆论生态的良性互动,努力净化网络语言环境,就一定..能为中国改革事业提供稳定的网络民意基盘。
1、上文①~④段分别从哪个方面来说明络低俗语言的?试加以概括。
新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解析
![新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cdf3cc61ed9ad51f11df28f.png)
新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黑匣子,你可能不知道的那些事儿①马航MH370事件之后,人们对黑匣子的关注明显多了,下面是你可能不知道的一些事儿。
②“黑匣子”这个名称在媒体上用得很多,但是大多数专业人士不这样叫,航空专家一般叫作电子飞行数据记录仪。
它的颜色也不是纯黑色,而是有点类似旧金山金门大桥的颜色,是所谓的国际橘。
只是金门大桥的颜色较深,而黑匣子的色调较亮。
③黑匣子由两个设备构成:飞行数据记录仪和舱声录音器。
它们在任何一架商用飞机或者喷气式飞机上都是必备的,通常安装在飞机尾部,这样在飞机失事时,它们才更容易被保存下来。
数据记录仪记录飞行速度、高度、垂直加速度和燃油流量等数据。
早期的黑匣子使用的是有线编码,现在使用的是固态存储板。
大型飞机上的固态存储器可追踪700多个参数。
数据记录仪足以保存25小时的飞行数据,但是只能保存两小时的驾驶舱声音记录,并循环录制。
舱声录音器不仅记录机组人员之间的对话以及他们与塔台的对话,还记录可向调查人员提供关键线索的背景噪音。
④黑匣子装有水下定位信标,一旦其感应器接触到水,就开始发射脉冲信号,每秒发射一次,共发射30天,然后电池就没电了。
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会给搜寻带来巨大困难。
法航447航班失事坠入大西洋后,搜索人员花了两年时间才找到并打捞起黑匣子。
⑤数据记录仪通常由钛或不锈钢包裹两层,而且能经受恶劣的环境条件。
包含记忆板的关键部分可承受带有钢钉的227公斤的物体从3米的高度砸到它上面。
研究人员尝试在1100摄氏度的火中摧毁它,把它放进有压力的盐水罐中,或浸入航空燃料中,但黑匣子都安然无恙。
⑥MH370事件之后,专家表示,可能是时候为搜集航空数据的手段升级了。
乘客可以发短信、进行网络传输或浏览网页,但飞机上的数据记录仪却不能与外界进行实时沟通,现在还没有从大型飞机上传输大量数据的能力。
(根据2014年3月27日《参考消息》有关内容改写)(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黑匣子通常被安装在飞机尾部,颜色为色调较亮的“国际橘”,它异常坚固,能在许多恶劣的条件下安好无损。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9d9eb4a998fcc22bdd10d9e.png)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列文字,回答小题。
中国,最贫穷的挥霍者①就水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挥霍者。
②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现有12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80个国家水资源不足,20亿人的饮水得不到保证。
预计到2025年,形势将会进一步恶化,缺水人口将达到28亿至33亿。
世界银行的官员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水将像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
③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淡水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
在人均水资源方面,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淡水资源的1/4。
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
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
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
专家们警告:“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
”美国民间有影响的智囊机构—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由于中国城市地区和工业地区对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国将长期陷入缺水状况。
”中国的黄河在过去的10多年间,年年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
流经中国一些人口稠密地区的淮河去年也断流了90天。
从卫星拍摄的照片看,数百个湖泊正在干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
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
其中北京市的人均占有水量为全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13,连一些干旱的阿拉伯国家都不如。
④但是,广大老百姓能感受到我们如此地窘境吗?没有。
⑤就生产用水来说,在宁夏的一些地方,每亩水稻一年大约需要浇2000多立方米水,一亩小麦要浇1200多立方米水。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3745d91711cc7931b716c4.png)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①器官移植是20世纪以来最伟大的医学成就之一,但是器官供体严重短缺是全球性难题。
以中国为例,2018年完成器官移植有2万余例,但是每年约30万器官衰竭患者需要器官移植,因此器官供体形势可谓杯水车薪。
②3D生物打印技术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该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参考真实器官的结构,通过3D生物打印设备,像喷墨打印机打印纸张一样,将可降解的、具有生物相容性的非生物材料批量制作成具有三维立体结构的细胞脚手架,然后让某些细胞在脚手架上生长并融合成组织或器官,再将细胞脚手架的非生物材料冲洗或生物降解,留下的就是与真实器官结构和功能相似的3D打印组织或器官。
③自21世纪初以来,3D生物打印技术在骨骼、软骨甚至心脏瓣膜等人体组织上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有些开始进入临床应用。
但是,制作可供移植的3D打印器官则是3D生物打印技术的国际难题,特别是肺、心和肝等实体器官。
因为这些实体器官结构复杂,内部还布满细微的毛细血管。
3D打印时不仅需要模拟器官框架结构,更关健的是必须形成复杂的毛细血管网络,最终将氧气和营养成分运送到器官各处,并将器官产生的废气和废料运送出来,这样才能让3D打印器官具备应有的生理功能。
④近日,美国赖斯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成功制作出3D打印肺脏模型,成为近年来如火如荼的3D生物打印研究领域最令人吸目的进展。
⑤为了制备这种3D打印肺脏模型,研究人员首先需要筛选细胞脚手架的材料。
由水和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组成的水凝胶,是已知最常用的打印基础材料之一。
它可以从液态变成固态,在光线的作用下逐层固化,从而实现组织或器官模型的立体化。
为了刻印血管网络,需要在水凝胶中添加光吸收材料,但有些化学材料存在生物毒性,不能用于生物打印。
于是,研究人员筛选了一些广泛应用的食品染色剂,最后确认柠檬黄效果比较好,能显著提高立体光刻的效率和精确性。
2024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解析-
![2024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65e813f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ea.png)
说明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千古一虹——安澜索桥①由秦堰楼俯瞰而下,横跨岷江的安澜索桥就像一条拴连内外江的粗壮绳索,透过秦堰楼的飞檐斗拱,它孤立地悬于波涛汹涌的宽阔江面上,显得古意而单薄。
②这架看似简陋而粗犷的桥,堪与赵州桥齐名,系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赞誉为“巧思高艺”的中国五大古桥之一。
只是今天的安澜索桥,已非旧物,而是20世纪70年代因修建外江江闸,将索桥从鱼嘴位置下移百米,并改竹索为钢缆,改木柱桥墩为混凝土桩,改平房式桥头堡为大屋顶双层桥头堡,桥身也由原来的500米缩短为现在的261米,即便如此,重建后的安澜索桥,依然如飞虹挂空,形式别致,风采依旧。
③过去的安澜索桥是何容貌,今天我们只有从一些残存的老照片里寻找它的踪迹。
1905年,日本学者山川早水来到都江堰,用相机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安澜索桥的最早影像。
之后,德国建筑师、美国学者、美国探险家以及人文摄影家庄学本、孙明经等先后来到这里,从不同角度拍摄安澜索桥。
从中可以看出,至少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安澜索桥,都还是以木桩桥墩为承托、以24根粗大竹缆横挂江面为桥梁、以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
④这样的风貌,与宋代大诗人范成大的描述几乎一致:“将至青城,再度绳桥,每桥长百二十丈,分为五架。
桥之广,十二绳排连之。
上布竹笆,攒立大木数十于江沙中,辇石固其根。
每数十木作一架,挂桥于半空……”不同的是,范成大时代的索桥桥面为“竹笆”而非木板。
⑤范成大还记述了行进桥上的惊险,“大风过之,掀举幡然,大略如渔人晒网、染家晾彩帛之状。
又须舍舆疾步,从容则震掉不可立,同行皆失色。
”尤记起我从鱼嘴分水堤到二王庙踱步索桥的情形:踏步上桥,那桥就晃悠起来,及至江心,或许是因为索桥上如织游人的步伐,桥的晃悠变为剧烈的晃荡。
⑥明末农民战争的战火从陕北迅速烧遍了四川,在这场战争中,安澜索桥亦未能幸免。
战火中的安澜索桥几乎焚毁殆尽,由于重建索桥需要巨大的物力人力,人们只好在索桥原址搭建渡口,用木船以渡两岸交通。
人教版中考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1)
![人教版中考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2b51a98d2af90242a995e505.png)
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1)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马家窑彩陶上的乐和舞①当瑞典学者安特生1921年在渑池县发现了仰韶文化后,推断这一文化并不是孤立的。
囿于他当时所具有的彩陶知识,以及他以欧洲人的习惯性思维,认为这些陶器是从西往东传播到中原地区的。
因此,他溯着黄河来到兰州寻觅,最后来到了临洮,终于在马家窑村发现了一大批彩陶,时间要晚于仰韶文化,他把它们命名为马家窑文化。
②在经过中外学者几十年的后继研究之后,终于认定中国的彩陶是土生土长的文明,并不是从外国传播过来的。
安特生为这次考察写了一本书,题目叫《黄土的儿女》,讲述四千多年前黄土地上的儿女们,用音乐和舞蹈的形式来装饰自己的器具。
③使用黑色来装饰红色的陶器,这是马家窑彩陶的一大特色,红、黑两色并列而形成的艺术之韵在马家窑彩陶上被发挥到了(jízhì)。
马家窑陶器上的黑彩,装饰的面积之大,前所未有,从器口到器底,几乎全部遮盖殆尽,有的甚至爬到了器口的内部,从而形成了内彩,具有了一种“满、平、匀”的装饰美。
但是,绘器者又极有分寸,这种繁密的布局并不令人感到窒息和不快,反而给人一种“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美。
④在彩陶的装饰上富有感情,这是马家窑的彩陶留给人们的印象。
密布于马家窑彩陶上的,都是一些粗细相等、排列均匀的线条,它们刚健粗放,富有强烈的动感和弹性,在器物上组成了一幅幅旋转着的画面,犹如江河泻地,激浪奔腾,但在这一个又一个的漩涡当中,又会有一些空白的中心点,从而给人以静止的感觉。
欣赏着马家窑的彩陶,犹如在聆听一首旋律感极强的乐曲,留给人的是一种音乐之美。
⑤马家窑彩陶具有抽象的纹饰,这一特色形成的图案显得逼真传神。
彩陶上绝大多数抽象的纹饰是螺旋形的图案,有人认为表现的是水流的涡漩,这些涡漩的样式多种多样:有的呈带状的二方连续图案,有的呈四方连续图案,有的是独立纹样,有的漩涡当中留下了一些带点的圆圈,好像是溅起的泡沫。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dabb44f18583d048645947.png)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马家窑彩陶上的乐和舞①当瑞典学者安特生1921年在渑池县发现了仰韶文化后,推断这一文化并不是孤立的。
囿于他当时所具有的彩陶知识,以及他以欧洲人的习惯性思维,认为这些陶器是从西往东传播到中原地区的。
因此,他溯着黄河来到兰州寻觅,最后来到了临洮,终于在马家窑村发现了一大批彩陶,时间要晚于仰韶文化,他把它们命名为马家窑文化。
②在经过中外学者几十年的后继研究之后,终于认定中国的彩陶是土生土长的文明,并不是从外国传播过来的。
安特生为这次考察写了一本书,题目叫《黄土的儿女》,讲述四千多年前黄土地上的儿女们,用音乐和舞蹈的形式来装饰自己的器具。
③使用黑色来装饰红色的陶器,这是马家窑彩陶的一大特色,红、黑两色并列而形成的艺术之韵在马家窑彩陶上被发挥到了(jízhì)。
马家窑陶器上的黑彩,装饰的面积之大,前所未有,从器口到器底,几乎全部遮盖殆尽,有的甚至爬到了器口的内部,从而形成了内彩,具有了一种“满、平、匀”的装饰美。
但是,绘器者又极有分寸,这种繁密的布局并不令人感到窒息和不快,反而给人一种“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美。
④在彩陶的装饰上富有感情,这是马家窑的彩陶留给人们的印象。
密布于马家窑彩陶上的,都是一些粗细相等、排列均匀的线条,它们刚健粗放,富有强烈的动感和弹性,在器物上组成了一幅幅旋转着的画面,犹如江河泻地,激浪奔腾,但在这一个又一个的漩涡当中,又会有一些空白的中心点,从而给人以静止的感觉。
欣赏着马家窑的彩陶,犹如在聆听一首旋律感极强的乐曲,留给人的是一种音乐之美。
⑤马家窑彩陶具有抽象的纹饰,这一特色形成的图案显得逼真传神。
彩陶上绝大多数抽象的纹饰是螺旋形的图案,有人认为表现的是水流的涡漩,这些涡漩的样式多种多样:有的呈带状的二方连续图案,有的呈四方连续图案,有的是独立纹样,有的漩涡当中留下了一些带点的圆圈,好像是溅起的泡沫。
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1)
![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9e8440dda26925c52cc5bfd9.png)
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1)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音乐能使我们更聪明吗①1993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无意间向大众引入了“莫扎特效应”这一说法。
心理学家弗朗西斯·罗彻对36位大学生做实验,让他们在做一些空间推理题之前听10分钟莫扎特的D小调奏鸣曲;其他的人保持安静。
结果,在将一张纸叠几次剪开会是什么形状的测试中,听了莫扎特音乐的人有明显进步,这一发现被形象地称作“莫扎特效应”。
自从“莫扎特效应”提出以来,争论一直不断。
②最近,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乐曲的节奏可能是人出现莫扎特效应的关键。
聆听莫扎特对大脑有好处,可以观察到新生神经元的增加;聆听反向莫扎特对人和大鼠均有负效应,会使得新生神经元减少、行为认知能力减退。
③音乐能让人变得更聪明?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的!无论演奏乐器还是听音乐,对大脑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得多。
④演奏乐器为何能使人聪明?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座工厂,那么听音乐和演奏乐器对于这座工厂来说,是一项大工程,许多个重要的车间都会被调动起来。
科学家们曾经用核磁共振技术扫描过乐手,发现各个重要的大脑区域,都对音乐产生了强烈反应。
比如,对于弹钢琴之类,需要双手进行的乐器演奏,就刺激锻炼了大脑的胼胝体,这个部分连接了大脑左右两侧半球,非常重要,如果长期受到刺激,人的协调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人在演奏乐器或者跳舞时的触觉反应,刺激了大脑中的运动皮层,这个部门专门控制人的肢体运动。
除此之外,参与的其他部分还有,负责记忆功能的海马体、负责情绪控制的杏仁核、负责视觉感受和反应的视觉皮层等,这些重要部位在音乐声当中共同运作,产生了和谐的脑电波,使得脑功能达到最优化状态。
⑤另外,乐器的演奏中,无论是弦乐、管乐还是弹拨乐、打击乐,左手的运动总是要超过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倍,而左手的使用可以促进大脑右半球的发育,对提高整个大脑的储存、传递信息的能力,提高思维速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8eee8549649b6648d74765.png)
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中国墨①古代文人曰:“有佳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
”墨在“文房四宝”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好的墨锭常被冠以“金不换”的美名。
2007年,乾隆的御墨在拍卖中拍出448万元的天价,“中国墨”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②为什么墨的价值如此昂贵呢?这源于它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
墨其实是一种“烟”,是一种以油烟、松烟等为原料纯手工制成的黑色颜料。
它的制作,首先要点燃桐油、猪油等各种油类或松木取烟;再在烟中加入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等,和成烟料团;然后将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左右,或用铁锤锤击一万次左右,制成墨团;最后把墨团放入墨模中,合紧锤砸即可制成松烟墨或油烟墨的成品——“烟墨”。
③烟墨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由于制作原料的差异,松烟墨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
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墨,只有着色的画偶尔用松烟墨。
墨的浓淡更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直接要素。
浓墨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
淡墨介于黑白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
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这种墨法既保持了笔画的基本形态,又线面交融,富有朦胧的墨趣。
④由于人们对墨的喜爱,“墨”已经超过了它作为一种书写工具的内涵,成为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从字形上看,“墨”字上“黑”下“土”,表明墨是用黑灰制成的;后来,“墨”因它的颜色而有了“黑色”的意思;“墨”又因用它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引申为“诗文或书画”。
“墨客”指的就是善于书写作画的文人,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墨迹”,珍贵的字画则被称为“墨宝”。
⑤成语“胸无点墨”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学问。
“惜墨如金”形容绘画写作诗文的态度极其严谨,从不轻易落笔,“舞文弄墨”常指玩弄文字技巧,而“孟母三迁”更是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内涵演化到极致了。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114c476edb6f1aff001f7d.png)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喝点什么云无心①从补充水分的角度来说,纯水是最“原生态”的。
只要是合格的饮用水,就可以满足要求。
任何超越了“补充水”,宣称具有特定功能的水都是忽悠,比如“磁化水”“小分子团水”“富氧水”“矿物质水”……现实的水中含有一些矿物质,对风味和口感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纯净水、自来水与矿泉水,喝起来可能会有一定区别。
不过这种区别也基本上只是感官体验上的,在营养上的意义小到可以忽略。
那些被宣称“来自于××,常年饮用有助健康”的水,只不过是为满足“我有钱,活得比别人精细”而产生的心理优越感而已。
②再“好喝”的水也基本上是无味的。
茶和咖啡,则是让水具有滋味的饮料。
在纯的茶和咖啡中,营养物质少到可以忽略,所以它们是“无热量、有滋味”的饮料。
在那些风味物质中,有比较多的抗氧化剂和其他植物次级代谢产物,理论上会对人体健康起一些积极的作用。
不过那些作用往往是在细胞实验或者动物实验中显示出来的,在人体中到底有多大效果,也没有坚实的科学证据。
大家也就不妨抱着“聊胜于无”的心态去看待——有了固然好,没有也不影响喝。
③不过,多数人无法享受纯正的咖啡,往往还会加入糖或者咖啡伴侣,也就变成了“含糖含脂饮料”——所谓“咖啡的健康价值”,也就要被增加的糖和脂肪所抵消。
中国人传统的喝茶方式是纯茶,不过现在兴起的“冰红茶”“冰绿茶”加了大量的糖,而“奶茶”“茶饮料”则只是借了一点茶味,就更可以算是“挂茶杯卖糖水”了。
④果汁是以营养为卖点的饮料。
尤其是喝鲜榨果汁,比起吃水果更为方便,也更加“优雅”。
果汁营销也经常以“一杯果汁含有××水果的精华”为口号——纯果汁中的所有营养成分都来自于水果,把它们叫作“精华”似乎也说得通,所以这说法也不完全是忽悠。
不过,它多少还是在玩弄文字游戏——水果到果汁,维生素和糖基本上都留下了,但膳食纤维和许多矿物质就丢失了,相当于把糖进行了浓缩。
部编中考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中考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83a1f232b160b4e767fcfd1.png)
部编中考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xx的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对xx分门别类的进行条理的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列举xx的具体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将xx和xx做对比,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部编版语文中考语文专题之说明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语文中考语文专题之说明文阅读(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06957a85022aaea988f0f48.png)
部编版语文中考语文专题之说明文阅读(含答案解析)(五)(2018·太原)许多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和大科学家都相信,宇宙是被一种无比完美的对称规律支配的。
整个动物世界,最明显的特点是躯干部分两侧的对称性。
以一匹马为例,通过鼻子到两腿中间可以作一条中轴线,在其两侧有完全对称的器官:眼睛、耳朵、鼻孔、腿……动物为什么会演变出这种对称性呢?大家知道,任何动物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左和右两面的情况是基本相同的,它们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需要在两面都能同样的看、听、嗅、触摸,于是就艺术家则利用对称创造出美。
铜器、漆器、雕刻、壁画、织锦、刺绣……其中的图案,一概少不了对称。
在被称为“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的建筑艺术中,也留下了对称的足迹。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故宫是其中的典范。
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形成了一条中轴线,各种各样的建筑都围绕这条中轴线铺开。
三大殿更是依据对称的原则而建,整体形成了一种端庄凝重、气势恢宏的美,传达着为什么对称就美呢?万花筒里杂乱无序的碎玻璃片并不美,奥妙就在于三片反光镜构成了三重反射对称,使得杂乱无序的彩色碎玻璃片经过镜面反射后,形成对称对称的现象引发了科学家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我们知道原子内有原子核,核外有电子。
电子质量很微小,带有负电;原子核内还有质子,质子的质量要比电子大得多,却带正电。
这种情况是不大相称的。
那么,会不会存在着带正电荷的“电子”,带负电荷的“质子”呢?1932年,人们果然发现了带正电荷的电子——反电子。
后来又发现了反质子、反中子。
总之,粒子和反粒子的对称,已经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了。
那么,会不会存在反氧、反氢、反水,以至于反行星、反宇宙呢?科学家正是运用对称1①②③2.文中画线处所举万花筒的例子的作用是什么?答:3.对称可以创造美;同样,不对称也可以创造美。
自由选用下面资料,结合文章内容和资料①: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6bb15f79563c1ec4da7120.png)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①有一天,我独自一人在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上徘徊,希望能找到一块值得保存的文物作纪念,但转了半天一无所获,却突然从草丛里跑出一只老鼠来,它一看苗头不对,知道出来得不是时候,便仓皇逃窜。
我很想看看这北极老鼠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便在后面紧追不舍。
它跑了半天,找不到一个洞口可钻,我急中生智,摘下帽子把它扣住了。
当我小心翼翼地把它从帽子里取出时,突然过来一个高个子的白人,他饶有兴趣地看着我,笑眯眯地问道:“你捉到了什么好东西?”②“是一只老鼠。
”我说,接着补充了一句,“也许是一只田鼠。
”③“不。
”他蹲下来,看着那只老鼠,摇摇头说,“这是一只旅鼠。
”“真的?”我惊叫起来,“这就是北极旅鼠?除了颜色深一点之外,它看上去与我们家乡的田鼠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我仔细地端详着它那黑色的绒毛和尖尖的嘴巴,近乎自言自语地说。
④“是的,这就是神秘莫测的北极旅鼠,人们研究了好几个世纪,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
”说着,他递给我一张名片,并自我介绍说,“我是丹尼斯,从纽约来的。
”(1)上文选自课文《旅鼠之谜》,作者是________。
这是一篇________(文体)。
【答案】(1)位梦华;科学小品【解析】【分析】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
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本篇课文就生动形象地为我们揭开旅鼠生存的秘密。
【点评】考查作品作者和文体常识,平时学习时应了解记忆。
2.阅读《高大上的“正”字计数法》,回答1-4题。
高大上的“正”字计数法沈碧①苏格兰公投落下帷幕之际,吸引人们眼球的不仅仅是票选的结果,更有英国人那奇葩的计票方式。
从新闻照片里可以清楚地看到,统计选票的人竟然是在纸上一条条地画竖杠杠,视觉效果非常凌乱。
这引得人们议论纷纷:“想不到发达国家竟然采取这种刀耕火种的计数方式。
新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1bd6268762caaedc33d431.png)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①雨后,我们常能闻到泥土的清香味儿。
这些清香从哪儿来呢?据专家研究,它来自土中一种叫“放线菌”的细菌。
②土壤是种类繁多的细菌的乐园。
在显微镜下,你会观察到这样一类与众不同的细菌:别的细菌多是圆形、椭圆形的,而它们看起来却是丝状的。
那些丝状细菌有的像一棵树,树上有时还着“果实”,有的像一根草,仿佛还开着花,煞是好看。
这类细菌生物学上统称为放线菌。
③放线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所以你看到它长得像一棵树也好,一根草也罢,其实都只是一个细胞。
那些奇形怪状的丝,是它的菌丝。
菌丝覆盖了很大的空间,这对于寻找食物大有好处。
放线菌能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正是这种物质,让我们能闻到一股泥土的清香。
④为何雨后泥土的清香让人感受更明显呢?⑤因为放线菌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细菌,它们一般喜欢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存。
当土壤干旱的时候,它的菌丝就会在头部长出孢子。
放线菌渐渐枯死后,留下的这些孢子只要遇到合适的条件,又会发芽,长成一个个放线菌。
⑥下雨时,雨水冲开了土壤,这些睛天时埋在土中的孢子长成的放就线菌随着空气中的小液滴四下弥漫。
当它们被吸入鼻孔,我们就能感觉到一股泥土的清香。
土地干旱越久就有越多的放线菌孢子存在,所以雨后泥上的清香在久旱之后尤其明显。
⑦放线菌的作用当然不只是让人闻到清香,它也是生产抗生素的宝库。
时至今天,人类已经发现了50000多种抗生素,其中就有4000多种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
如链霉素就是从土壤中一种叫“灰色链线菌”的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
四环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也都是从放线菌中提炼出来的。
⑧放线菌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我们平常烹饪时调味用的味精,也是通过它们制造的。
如今,它们还是科学家研究生物发育、加胞分化的便利材料。
(1)这篇文章章采用了________顺序,主要说明了________和放线菌的作用。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说明文阅读》(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说明文阅读》(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56117bcfc789eb172dc8ad.png)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说明文阅读》一、阅读说明文,完成下列小题。
立春①“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
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
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立春。
立春之日,敏感的人可以察觉,太阳出来时较之冬天的太阳不太一样了,此时阳气充足,吹面不寒,阴冷之态消失。
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
”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
”大春备耕也开始了。
虽然如此,大陆中国的很多地方,仍然是“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②冬去春来,这不仅是天地间的物象,也是人心的理路。
人们爱寻觅春的消息: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③立春时节的物候是,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也可以说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了;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化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④立春节气受农民欢迎,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希望。
有关立春的天气谚语很多。
如以晴天无雨为依据的有“立春晴,雨水匀”“立春晴,一春晴”等;以雨雪为依据的有“立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打春下大雪,百日还大雨”等;以雷电为依据的有“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立春一声雷,一月不见天”等;以冷暖为依据的有“立春寒,一春暖”;以风力为依据的有“立春北风雨水多”“立春东风回暖早、立春西风回暖迟”等。
⑤人们观察到,当雷声在天边传遍,万物的精神似乎为之一震,而不妄为,像做好了某种准备,花朵、小草也生机勃勃。
因此古人体会这种现象,会以勤勉应对天时天道,繁育万物,使人间欣欣向荣。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含解析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eb1468f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d4.png)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含解析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DNA存数据①2016年4月,著名的好莱坞影视技术公司特艺集团的研发团队宣称自己已经在几段DNA上储存了100万份电影《月球旅行记》的拷贝。
②DNA一直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数量惊人的数据储存在极小的体积里,因此也是最高效的:在体积不到一只蚂蚁的百分之一的人类细胞核中,DNA包含有35亿对碱基,后者是编码遗传信息的最基本的材料。
在硬盘上,信息以“字节”(0或1)形式记录,每个字节要占200纳米(0.0002毫米)的空间;而在DNA上,记录一个字节只需0.2到0.3纳米。
③那么,DNA如何记录视频的呢?特艺集团请来美国基因学家当顾问。
他们首先将电影数码化,转化成电脑能识读的二进制语言,也就是转化成一系列0和1的编码。
然后研究人员将这些二进制编码转化成由四个碱基(A,C,G,T)构成的DNA编码。
得到这串编码后,就能制成相应的DNA序列,并在合成器(一组能自动拼接A,C,G,T的机器)的帮助下,拷贝数千份。
这样就获得了DNA片段,它们如同发丝一样漂浮在装有液体的玻璃容器里,每一份都包含着电影的一个片段。
④DNA储存的另一张王牌就是它的持久性。
只要储藏空间保持寒冷干燥且避光,保存时效可能长达数世纪,甚至更长。
人们在冰层里发现了几万年前猛犸象的DNA,还能成功将其破译出来,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现有的其他载体,无论是硬盘、CD还是DVD,最多只能保存数十年。
并且,这些载体一旦过了保存期限,硬件就会更新换代,再也找不到能读取它们的机器了。
但DNA储存就没有此类问题: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一定会有破译编码的技术。
⑤不过DNA储存还无法立即取代硬盘。
读取(排序)尤其是写入(合成)所需的时间还是太漫长了。
不仅如此,这两个步骤目前耗资甚巨,合成成本可达数百甚至数千欧元。
⑥但数十年后,或许DNA储存就会普及。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冲刺《课外说明文阅读》压轴专题提升训练(含答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冲刺《课外说明文阅读》压轴专题提升训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9a58950740be1e640e9a37.png)
语文中考考点专题训练之说明文阅读(二)(一)“光谱”鼻子探知人体疾病苏格兰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的科学家们正在开发一种称为“光谱”的人造鼻子,这种神奇的鼻子借助探测人体的气味,可告诉当事人是否有病。
科学家们正在探索将这种奇妙鼻子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和化妆品的质量控制上,最终让其成为一种交警测试可疑吸毒司机的有效工具。
利用病人身上的气味进行医疗诊断,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应运而生。
但是苏格兰的科学家目前正在尝试的是利用先进的化学方法探测不同的气味,然后再利用计算机屏幕给予病人一种免除了忧虑的警报或者告诉他们可能患有什么样的疾病。
斯特拉斯克菜德大学化学系的教授安德鲁.米尔斯说,这些神奇的装置仍在开发阶段。
目前可实用的装置还需一段时日,迄今已经取得了进展。
测试气味和利用气味来医疗的想法,早在100多年前就有人尝试了,现在只不过是重新研究而已。
他还说,人的疾病通常是与化学气味联系在-起的,这种气味可用来快速过滤和大规模的过滤。
比如,天花、肝衰竭、糖尿病等疾病,医生往往可以从病人的呼吸中诊断知道.即使是麻疹,也有一-种化学气味。
人的各种疾病都带有一定的化学气味,这是经过临床实践得出来的。
目前,米尔斯教授正与他的合作人保罗.斯拉文一起致力人造鼻子的开发。
他说这种鼻子将由一系列排列的成分构成.根据所探测到的气味,这些装置将改变颜色和光的强度,他说:“这种显示将会说‘正常或者没问题’1或者一些令人担忧的东西.接着它将有希望识别与其相关的何种疾病,但不一定会让人感到恐惧。
”他还说:“它也许会说“你得去看医生了’。
但是在医院,它会提供全套的诊断建议,说‘我未曾看到过这种气味’,除了患这种或那种疾病的病人之外。
”米尔斯认为,制造一种用于实验室和医院的台式机器,而且还是手提式的,这种机子虽谈不上高质量,但必须是能识别出各种令人关注的明显气味,且不带有主观色彩,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无论是当事人是否感冒,这种检测都将是准确的。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开发-一种适用于医院、实验室、医生手术和工作场所的一种桌面装置;同时,再开发一种便携式的装置,可以在家里或野外使用.据悉,一部便携式的装置最初可能要耗资几百英镑,而台式实验室装置则需几千英镑.米尔斯说,如果该装置得到普及,价格就不会成为问题了。
新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
![新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121bbca910661ed9ad51f3d0.png)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怎样才算认识一朵花(有删改)闫晗①近两年,博物学突然火起来,选带着各色识图软件,不知道花的名手不要紧,手机拍下一张照片,上传至软件,立即就合由现其学名,时代在进步,技术带来诸多使利。
可怎样才算真的认识一来花呢?②现在是个流行二手“知识胶囊”的时代,有人替你读书,替你思考,把简单粗暴的结果告诉你。
读了某篇书评,你就以为了解了整本书;听了几分钟电影解析,就有了与人聊天的谈资;别人的观点很新奇,你现被投喂得心满意足。
可是,你真的承它们建立连接,拥有它们了吗?(A)③植物和人一样,你记使一个人的名字就算了解他了吗?哪怕是生活在周围的熟人,有些也不过是点头之交。
他们的个性、喜好、热气腾腾的生活或是完解和苏且,我们都一无所知,有的只是相适时无关紧要的一句末破。
(B)④那些写植物写得好的文章,大都掺杂着人生体验和领悟,作者与那些花草有一些私人的故事,吴于童年、故乡、城市、风土人情,甚至友情和爱情。
这样才算认识和了解它们,跟它们拥有了一段与众不同的关系。
写美食的文章也一样,通过一种食物,我们想看到的往往是金、温暖、慰籍和自己的人生。
(C)⑤大数据带给我们很多信息,众多人的爱好、品位在商家那里有了判断,你被大多数人代表和选择了。
小学生都可以用大数据分析苏轼了,看上去根新潮。
可没有人能代替你的感受,个人的记忆博物馆是无法故平地、被量化的。
(D)⑥就像你与那些植物的关联,你与身边一个义一个人交换过的能量、拥有的故事、经历过的陪伴一样。
有无限的细节和微妙的感受,藏在某个地方。
可能表达不出来,但是你知道,它们真实存在着,而且无比重奏。
(1)结合第②段内容说说你对“二手‘知识胶囊’”的理解。
(2)根据要求答题。
①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②以下材料放在哪一处最合适?(填字母)为什么?材料:那些电影被剥离了配乐、光影的魔术,只第下一个同举的故事框架;那些名著的细节、人物对白你看不到,只有别人的印象和评价,而缺乏自己感性的、直观的经验。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含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b5502923968011ca2009101.png)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小心!二维码暗藏杀机①不知不觉中,你可能已经习惯用智能手机拍下身边各种各样的二维码,享受轻松在线获取信息的便捷了。
但你了解二维码吗?有没有意识到,二维码也可能暗藏“杀机”?②二维码是在一维条码的基础上扩展出来的,它使用黑白矩形图案表示二进制数据,被设备扫描后,可获取其中所包含的信息。
以前常用的一维条码只有宽度记载着数据,而二维条码的长度、宽度均记载着数据。
因此,相比前者,二维码的信息容量更大,是普通条码的几十倍。
而且,除文字数字外,它还能存储图片、声音、指纹等信息。
二维码还有一维条码没有的“容错机制”——即使二维码被穿孔或是污损,甚至损毁面积高达50%,仍可恢复信息。
另外,二维码有三个定位点,这三个定位点提供读码机辨识。
正是有了这些定位点,不管是从何种方向读取,它都可以被辨识。
③鉴于二维码的诸多好处,加之智能手机的普及,二维码很快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商家在广告中加入二维码,引导消费者在线了解更多产品和服务信息;物流仓储中心靠扫描二维码,掌控货品去向和信息;护照、身份证、会员证印有二维码,可以帮人们快速输入核对个人信息;社交网站生成的个人二维码,让我们“互粉”变得轻而易举;二维码还是防伪的好帮手……④咔嚓一拍,信息自来。
一个个小小的黑白方块就像一把把钥匙,带我们走进不同的世界。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习惯这种轻松获取资讯的方式了。
但你有没有想过,手中轻易得来的“钥匙”究竟是“金钥匙”,还是“黑钥匙”?⑤如今我们常见的QR条形码是二维码家族中的一员,可被智能手机扫描,便于用户直接访问某个网站而无需键入网址。
这就给黑客和骗子以可乘之机。
他们只需付出很少的成本,利用网上随处都能下载到的二维码生成软件,就能印制出大量二维码贴纸,把它们贴在各地的公共广告上,覆盖原本由企业提供的二维码,给人造成误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你“吃”过牡丹花吗①提起牡丹,就会想起“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然而,记者日前在河北省秦皇岛市的一片农田里看到了一种可以“吃”的牡丹:油用牡丹。
它的根﹣﹣丹皮是一味传统的中药材,种子可以加工成食用牡丹籽油,牡丹花蕊可以加工成牡丹花蕊茶。
②我国油用牡丹专家、国家林业局油用牡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李育材介绍说,油用牡丹是我国所独有的、土生土长的、原生态的灌木,共有9个种、1个亚种和1个变种,全部原产于我国,广泛分布于我国20多个省区。
③2006年,中国林科院检测出了牡丹籽油的各项成分。
检测结果表明,牡丹籽油中各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元素含量较高,是一种高端食用油。
菏泽随之进行了小规模、专业化的实验性生产并取得了成功。
2010年4月,国家林业局在菏泽组织召开了50多位专家参加的发展油用牡丹的专题论证会,参会专家一致认为山东菏泽市发展油用牡丹基地前景广阔,效益可观。
2011年3月,在进行了多项安全试验的基础上,由国家卫生部发布了关于批准牡丹籽油作为新资源食品的公告。
④牡丹籽油含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2.26%,特别是其中的亚麻酸含量达40%以上。
亚麻酸是构成人体脑细胞和组织细胞的重要成分,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自身不能合成又不能替代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有“血液营养素”“维生素F”和“植物脑黄金”之称。
与其他油料作物相比,油用牡丹具有产量高、出油率高、油质好、适应性广等特点。
⑤2011年8月,李育材牵头在山东菏泽和河南洛阳率先搞起了试点栽培及综合开发利用,全面拉开了我国油用牡丹发展的序幕。
⑥截至2014年底,全国已种植油用牡丹122.48万亩,年产牡丹籽1 612.59万公斤,牡丹籽油加工企业49家,吸纳就业23.63万人。
⑦目前,以油用牡丹为原料,已开发出高档食用油、高档化妆品、保健品、药物、日用品五大类数十种产品,有的已经投入市场,受到消费者欢迎。
李育材说,油用牡丹根系发达,耐干旱、耐瘠薄、耐高寒,不仅具有良好的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固碳增氧、涵养水源等生态效益,还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据测算,种植油用牡丹比种植传统作物每亩地能多收入几千元,可以有效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并且油用牡丹种下后,30﹣50年不用换茬,之后仅需要锄草、施肥等一般管理即可,省工、省时,节约成本。
(1)对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提起牡丹,就会想起“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引资料)B.油用牡丹是我国所独有的、土生土长的、原生态的灌木,共有9个种、1个亚种和1个变种。
(列数据)C.……有“血液营养素”“维生素F”和“植物脑黄金”之称。
(分类别)D.与其他油料作物相比,油用牡丹具有产量高、出油率高、油质好、适应性广等特点。
(作比较)(2)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的说明对象:牡丹花可以“吃”。
B.第②段画线句中的“多”一词表示超过20个省区的意思,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第③段说明对牡丹花籽油的检测及试验性生产的情况。
D.说明文有时间、空间、逻辑三种说明顺序,本文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第③段可知,牡丹籽油含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元素,是一种高端食用油。
B.近年来,菏泽推广种植,可以取得良好的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固碳增氧、涵养水源等生态效益。
C.文章第⑤段,通过列举李育材率先搞起试点栽培的事例来真实说明油用牡丹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D.以油用牡丹为原料开发出的产品受到消费者欢迎。
【答案】(1)C(2)D(3)C【解析】【分析】(1)本文主要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ABD.正确。
C.有误,应为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故选:C。
(2)本题主要对说明文进行综合考查,包括说明对象、顺序、语言特点及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本篇文章主要是按时间顺序来说明。
故选:D。
(3)本文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第五段通过列举李育材率先搞起试点栽培的事例主要是说明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国的油牡丹事业开始发展起来,为下段其产量和促进就业做铺垫。
故选:C。
故答案为:⑴ C⑵ D⑶ C【点评】⑴本文主要考查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⑵本题主要对说明文进行综合考查,包括说明对象、顺序、语言特点及内容的理解。
⑶本文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2.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人的体质有酸碱之分吗①“人的体质有酸碱之分,酸性体质会导致各种疾病,甚至诱发癌症。
纠正偏酸的体质,就能治愈疾病,维持健康,食物也有酸碱之分。
我们要多吃碱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②这套说法你一定经常听说,它被不少人奉为养生经典。
然而,就在2018年11月2日,这套理论终于被“官宣”为伪科学,美国圣地亚哥法庭判罗伯特.欧阳赔偿一名癌症患者1.05亿美元,这位罗伯特就是大名鼎鼎的酸碱体质理论创始人,他将红肉、糖、蛋、奶制品、酒精、咖啡等归类为酸性食物将蔬菜、水果,谷物、鱼类等归类为碱性食物。
他不仅写了四本书来推广这套理论,还大胆地以这套理论为依据治疗癌症患者,癌症患者按照他的要求,放弃化疗,采用他独创的碱性疗法治疗,吃碱性食物,注射高达500美元一针的小苏打针剂,最终导致癌症患者病情恶化到四期。
③酸性体质,碱性体质,从哪里测定?罗伯特的理论语焉不详,因为根本就无法测定。
流遍我们身体每个角落的血液,PH值在7.35—7.45之间,是偏碱性的,胃液PH值在0.5—1.8之间,可以说是非常“酸”了,而再向下到了肠道,又变成碱性的了。
排泄物尿液,酸碱跨度非常大,PH值从四点几到八点几都有可能。
体液的酸碱是根据特定器官所需要的环境决定的。
比如胃液需要用酸来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达到消化目的,同时保持胃蛋白酶的活性,肠液偏碱性,是因为胰蛋白酶需要碱性的环境:尿液酸碱度跨度大,是因为肾脏有调节作用。
人体是酸是碱,测哪里,还是取均值?显然都不合适。
④在中医理论里,也没有酸碱体质一说。
国医大师将人体分为九种体质。
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
阴虚质、痰湿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认为体质秉承于父母,和遗传有关,同时又和生活地域、生活习惯、所患疾病等有关。
人的体质虽然先天已有偏向,但后天调理也可以“去峰填谷”,做一些改善。
③人体不好说酸碱,那食物呢?在食品化学分析中,食品燃烧后所剩灰烬中,如果含有磷、硫,氯元素较多,溶于水后可生成酸性溶液:如果灰烬中含有较多钾、钠、钙、镁元素,溶于水后可生成碱性溶液,这就是食物酸碱性说法的由来。
人体拥有很强大的调节系统和功能,对于普通健康人群来说,人体能够有效地控制调节体液酸碱度,使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无论你吃的食物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进入到胃部,在胃酸的作用下呈现酸性:随后进入小肠,在碱性肠液作用下会呈现碱性。
⑥其实,我们害怕的“酸性体质”,是被偷换了概念,酸性体质致病是一种误解。
以肿瘤为例,人在患了肿瘤之后,可能会导致病灶周围的酸性成分偏多,这是病在前,酸在后,而不是因为体质偏酸导致了肿瘤产生。
⑦那我们该怎样选择饮食呢?其实,就两点:全面、均衡。
选择多样化的食物,营养齐全,比例适当,以满足人体需要,这样的饮食结构才能称为健康的饮食结构。
(1)文章第①②段有什么作用?(2)第③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流遍身体每个角落的血液,是偏碱性的,B.中医理论认为,人的体质虽然先天决定已有偏向,但后天调理也可以做些改善。
C.人在患了肿瘤之后,一定会导致病灶周围的酸性成分偏多。
D.第⑤段划线句子承上启下,由对人的酸碱体质的说明转入对食物酸碱性的说明。
(4)小明的妈妈是一位忠实的“酸碱体质”理论信奉者,不吃酸性食物,只吃碱性食物。
请结合全文观点予以反驳,使其健康饮食。
【答案】(1)引用罗伯特错误观点吸引读者,引出本文说明对象——人的体质没有酸碱之分。
(2)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胃液、肠液、尿液的酸碱度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体液的酸碱是根据特定器官所需要的环境决定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C(4)①人体是酸是碱无法测定,没有酸碱体质一说。
②人体拥有很强大的调节系统和功能,能够有效地控制调节体内各体液酸碱度,使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或“食物的酸碱性对人体健康没有影响”)。
③酸性体质致病是一种误解,疾病可能改变人体酸碱,绝非偏酸体质导致疾病。
【解析】【分析】⑴说明文首段的作用一般有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阅读第一二段可知,用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和酸碱体质理论创始人罗伯特的例子引出下文对人体酸碱度的说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⑵第③段划线句子举了胃液需要用酸来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的例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体液的酸碱是根据特定器官所需要的环境决定的。
⑶C项有误,原文是“人在患了肿瘤之后,可能会导致病灶周围的酸性成分偏多”,“一定会导致病灶周围的酸性成分偏多”说法太绝对化。
故选C。
⑷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找出合适的内容即可。
根据第三段“酸性体质,碱性体质,从哪里测定?罗伯特的理论语焉不详,因为根本就无法测定”,第六段“其实,我们害怕的′酸性体质′,是被偷换了概念,酸性体质致病是一种误解”,第七段“选择多样化的食物,营养齐全,比例适当,以满足人体需要,这样的饮食结构才能称为健康的饮食结构”等有关内容可以判断“酸碱体质”理论是错误的,只有全面、均衡的饮食才能称为健康的饮食。
故答案为:⑴引用罗伯特错误观点吸引读者,引出本文说明对象——人的体质没有酸碱之分。
⑵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胃液、肠液、尿液的酸碱度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体液的酸碱是根据特定器官所需要的环境决定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⑶C;⑷①人体是酸是碱无法测定,没有酸碱体质一说。
②人体拥有很强大的调节系统和功能,能够有效地控制调节体内各体液酸碱度,使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或“食物的酸碱性对人体健康没有影响”)。
③酸性体质致病是一种误解,疾病可能改变人体酸碱,绝非偏酸体质导致疾病。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开头段的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说明文开头段一般在结构上概括全文,起总起的作用,在内容上做好铺垫,引出下文。
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文章第一段,通常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⑵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