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突变作用

合集下载

第七章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共56张PPT)

第七章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共56张PPT)
突变的菌株必需依赖外源性的组氨酸才能生长,而在无组氨酸的选择 性培养基上不能存活。致突变物可使其基因发生回复突变,使它在缺 乏组氨酸的培养基上也能生长。计算诱发的回复菌落数即可判断化学 毒物的致突变性。
2. 常用菌株:鼠伤寒沙门菌组氨酸缺陷型突变株为指示微生物。 目前推荐使用
TA100 TA102
特点:它主要含有混合功能氧化酶(MFO),是国内常规应用于体外致突变试验的代谢活化系统。
第四节
机体对致突变作用的影响
对标准致突变实验组合的结果进一步研究时,可以 缺点:S9随实验动物种属或器官不同而有差异;
有些中药能够抗突变作用,而其他一些则具有诱导突变的作用,如抗肿瘤药山慈菇能诱导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增加;
过程。
碱基切除修复是细胞对碱基氧化损伤的主 要防御系统。
(三)核苷酸切除修复
使细胞具有从DNA上移除较大损伤。
所有生物体最常见的修复机制。基本可以修复所有种
类的DNA损伤。 过程:内切酶, ①损伤识别;②损伤两侧切除
损伤链;③切除寡聚核苷酸;④修复合成填补产 生的缺口;⑤DNA连接酶封闭,恢复原有DNA序列。
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的不足
某些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物在骨髓难以达到有效浓度。
骨髓中的SCE是动态平衡,其不断成熟为红细胞
,红细胞又衰老死亡。 化学物毒物主要在肝脏活化,其活化中间产物可
能在到达骨髓之前消失。
仅观察体细胞其结果外推其他组织应慎重。
微核实验进展
体外微核试验:中国仓鼠肺细胞/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中国仓
检测化学物的致突变性的目的:
3、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缺点:S9随实验动物种属或器官不同而有差异;
鉴定生殖细胞和体细胞的致突变物;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的检测可直接反映外源化学物的致突变性,是评价化学物致突变性唯一可靠的方法。

第七章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第七章 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 遗传负荷(genetic load)
是指在一种物种群体中每一个携带的可遗传给下一代的有 害基因的平均水平。 突变负荷:是指由于基因的致死突变或有害基因突变产生 而降低了适合度,给群体带来的负荷。 分离负荷:是指由于杂合子(Aa)和杂合子(Aa) 之间的婚配,后代中必将分离而产生一部分适合 度降低的纯合子(aa),因而导致群体的适合度
突变作用的研究史
美国遗传学家。1911~1916年间,马 勒是摩尔根果蝇小组的一个重要成员,他的 主要工作是研究果蝇的遗传交换这是染色体 遗传学说的重要基础,其内容已概括在果蝇 小组成员合写的《孟德尔式遗传的机制》 (1923)一书中。1927年,他发现了 X射线 的诱变作用。这项研究结果不但有助于研究 基因的本质和基因如何控制代谢作用及个体 Hermann Joseph Muller 发育,有利于通过突变基因进行染色体结构 分析研究,而且在诱变育种发展农业生产方 (1890~1967) 面也有重要意义。
• 颠换 (transversion)嘌呤取代嘧啶;嘧啶取代嘌呤。
• 移码突变 (frameshift mutation) 指发生一对或几对(3对除外)的碱基减少或增加,以 致从受损点开始碱基序列完全改变,形成错误的密码, 并转译成为不正常的氨基酸。
• 基因突变的特点: 1 是具有一定发生概率的偶发事件;
• 致突变作用 (Mutagenesis) 外来因素(化学物)引起细胞核中遗传 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且此种改变可随 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
• 遗传毒性 (genetic toxicity) 指对基因组的损害能力,包括对基因组 的毒作用引起的致突变性及其他各种不 同效应。 • 致突变性 (Mutagenicity) 是精确的概念,指引起遗传物质发生突 变的能力,在一个实验群体中突变率可 以定量检测。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外源性化学物的致突变作用

外源性化学物的致突变作用
复制,属于半保留复制,其中只 有一个母板才能进行复制 遗传法则 染色体的基本结构:
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特点
一.非重复序列 二.中度重复序列 三.高度重复序列—卫星DNA 四.多基因家族 五.中断基因:一个蛋白质的基因组成是由
许多不连续的基因外显子组成
蛋白质的合成
一.mRNA与遗传 密码
二.tRNA的结构和 功能
的失活
抗突变物在细胞内发生作用是十分复杂的,是个多
层次、多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往往是多种机制在 抗突变的发生上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其抗


突变的发生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
考虑问题的主 要角度:
添加标题
待研究物对前体的代谢抑制
添加标题
待研究物对细胞膜的稳定作用
添加标题
待研究物对细胞染色体的稳定作用
1直接的抗自由基作用 作用于与自由基有关的酶:GSH,
UDPGA,SOD以及
抗突变剂对抗自由基的 作用
考虑问题的 主要角度:
01
修复已经发生的突变
02
提高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对体细胞而言是造成肿瘤,衰老,动脉硬化的原因
五、突变的遗传 学终点
DNA完整性改变(形成 加合物,断裂,交联)
DNA重排或交换 DNA碱基序列改变 染色体完整性改变 染色体分离异常
六、基因突 变的分类和 检测
碱基置换:野生型P53转变为突变型 P53 检验 TA100
移码突变:TA98
三.核糖体
突变的物质基础
•突变的概念: •突变一般情况对机体是有害的 •基因组与基因组计划: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大约有5-10万个基因。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美国科学家于19 85年率先提出的,旨在阐明人类基因组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 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使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认识自我。计划于1990年正式启动1999年, 中国获准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承担1%也就是3号染色体上的3000万个碱基对的测序任务,成为参与这一 计划的惟一发展中国家。 总召集人:杨焕明 南方组:陈竺,北方组:强伯勤

致突变作用实验方法

致突变作用实验方法
6
v 5. 标本制作时间: 分别在药物与细胞接触后 24和48小时收获细胞制作标本,代谢活化组在 24小时收获细胞制作标本。 v 6. 对照: 设空白对照、溶剂对照、阳性对照 和S9对照。 v 7. 镜检: 每种浓度至少观察100个中期分裂相 细胞的染色体结构,在油镜下分别记录结构畸 变及多倍体的出现率。
25
七. SOS显色试验(SOS chromotest)
由法国巴斯德研究所 Quillardet 等于1982 年首先提出的一种遗传毒性检测方法, 通过直 接监测细胞 DNA 受损后的 SOS 修复反应来检 测化合物的生物遗传毒性。 DNA 分子在受到 外因引起大范围损伤、其复制又受到抑制的 情 况 下 , 会 导 致 一 种 容 易 发 生 错 误 的 修 复。 所有这些在遗传毒物处理后大肠杆菌中出现 的一系列反应统称为SOS应答。
20
v 早期死亡的胚胎逐步吸收,既看不到胎鼠外 观,也分不清胚胎和胎盘,仅在子宫内膜上 隆起如一小瘤,故有人称它为胎膜瘤;如已 完全被吸收,则可称为吸收点,即为最早的 早期死胎。 (3)晚期死亡胚胎:胚胎完整成形,并有明 显胎盘,但色泽灰暗,无光泽,无自然运动, 机械刺激后亦无运动反应。
21
v 结果观察: 以给药组雄鼠为单位,交配后 1~8周分别统计下列指标。 (1)平均受孕数(%)=受孕母鼠总数/同 笼母鼠总数×100% (2)平均着床数=总着床数(早死、迟死、 活胎数)/ 受孕母鼠总数 (3)平均活胎数=活胎总数/受孕母鼠总数 (4)平均死胎数=死胎总数/受孕母鼠总数
7
v 结果判定
(1)受试物所诱发的染色体畸变数的增加与剂量相 关,CHL系统判定如下: 畸变率<5% 阴性(-) 畸变率>5% 可疑(±) 畸变率>10% 阳性(+) 畸变率>20% 阳性(++) 畸变率>50% 阳性(+++) (2)某一测试点呈现可重复的并有统计学意义地增 加:符合上述一条即可判为阳性。

_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_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谷胱甘肽-S-转移酶 N-乙酰转移酶 UDP-葡糖醛酸转移 酶
CYPs参与了90%以上的化合物代谢
39
▲修复功能的个体差异
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
聚(二磷酸腺苷-核糖)多聚酶(PARP) 是另一类参与DNA断裂修复酶
结构改变
染色单体型畸变
(chromatid-type aberration) 染色体型畸变 (chromosome-type aberration)
20
染色体结构异常类型
1 缺失 deletion-del 2 易位 translocation-t 3 等臂染色体 isochromosome-iso 4 插入 insersion-ins 5 重复 duplication-dup 6 倒位 inversion-inv 7 双着丝粒染色体 dicentric chromosome-dic 8 环状染色体 ring chromosome –r
O NH N NH2 N N O
HO HN
OH OH
H H O O P O
H H H O-
O NH N O
H
O
H
H H O H O P OO-
DNA加合
31
32
引起突变的细胞分裂过程改变
1 与微管蛋白二聚体结合
2 与微管上的巯基结合 3 已组装好微管的破坏 4 中心粒移动受阻 5 其他作用 其他改变 1 DNA高保真复制受损 2 DNA修复受损
脱氧核糖+磷酸+碱 基因 DNA分子中最小的具有完整功能的单位
染色质与染色体
DNA + 组蛋白 + 非组蛋白 + 少量RNA
核型
将体细胞全部染色体按大小形态等方式排列

毒理学基础:第7章 外源化合物致突变作用

毒理学基础:第7章 外源化合物致突变作用

突变的类型
遗传
基因突变 染色体结构改变 染色体数目改变
机理 以DNA为靶的损伤:
基因突变 染色体畸变 不以DNA为靶的损伤 染色体数目改变
1.本质相同,损伤的程度不同 2.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 3.染色体畸变(结构、数目)可在光 学显微镜下观察
1.基因突变
Genetic mutation: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 了碱基对组成和排列序列的改变 两种:碱基置换、移码突变
突变是致突变作用的后果 致突变物(mutagen):能引起突变的物质,又称诱变剂 遗传毒物(genotoxic agent):因致突变物能引起遗传物质损伤,又称
其为遗传毒物 遗传毒性:对基因组的损伤能力,包括对基因组的毒作用引起的致突
变性及其他各种不同效应。 致突变性:引起遗传物质发生突变的能力。在一个实验群体中突变率
无义密码子:UAA,UAG ,UGA
Tyrosine (Tyr) 酪氨酸 Serine (Ser)丝氨酸
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
√指发生一对或几对不等于3的倍数的碱基减少或 增加,以致从受损点开始碱基序列完全改变,形成 错误的密码,并转译为不正常的氨基酸
√因为碱基序列所形成的一系列三联体密码子相互 间无标点符号,于是从受损位点开始密码子的阅读 框完全改变
3.染色体数目异常
动物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为标准 异常:整倍性畸变—单倍体、三倍体、四倍体
非整倍性畸变—比二倍体多或少一条或多 条染色体
Down 综合征-为21-三体syndrome
发病率:1/800,1.25‰ 以13亿人口计
1.25‰x13亿=162.5万。
体征:智力发育不全,发育迟缓,面容呆滞,眼 距宽。

第六章致突变作用及其评价

第六章致突变作用及其评价

第六章致突变作用及其评价一、物理致突变作用物理致突变作用包括辐射和高温等。

辐射致突变作用主要有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类。

电离辐射直接作用于DNA分子,产生切割和离子化,导致碱基的改变和突变;非电离辐射通过激发态分子产生自由基,再与DNA发生反应,引起碱基缺失、骨架断裂等突变。

高温致突变作用主要通过破坏DNA的双螺旋结构,导致碱基的改变和突变。

评价物理致突变作用的方法主要有突变频率、突变谱和克隆肥大度等。

突变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和单位器官细胞中突变细胞的比例,可以通过突变频率实验来测定。

突变谱则是指突变细胞中各类突变的比例,可以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测序方法来分析。

克隆肥大度是指突变细胞在培养基上形成的克隆的大小和数量,可以通过克隆形成试验来测定。

二、化学致突变作用化学致突变作用包括化学射击和化学诱变剂两类。

化学射击是指化学物质直接与DNA发生反应,引起碱基改变和突变。

化学诱变剂则是通过诱导DNA产生加合法或错配法复制,导致突变。

常见的化学诱变剂有碱基类似物、交联剂和DNA切割剂等。

评价化学致突变作用的方法主要有突变频率、突变谱和鉴定突变基因等。

突变频率的测定方法与物理致突变作用的评价方法相同。

突变谱的分析和鉴定突变基因的方法则需要借助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多种技术手段,如突变谱分析和基因克隆。

三、生物致突变作用生物致突变作用是指生物体内的内源性或外源性因素引起的突变。

内源性因素包括细胞自身的突变机制和DNA复制错误等,外源性因素则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感染。

评价生物致突变作用的方法主要有突变频率、突变谱和鉴定突变基因等。

突变频率和突变谱的测定方法与物理致突变作用和化学致突变作用的评价方法相似。

鉴定突变基因的方法则需要借助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多种技术手段,如基因进行克隆和功能验证。

综上所述,对致突变作用的评价可以通过突变频率、突变谱和鉴定突变基因等多种方法来进行。

不同的致突变作用可能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评价致突变作用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评价指标的结果。

致突变作用名词解释

致突变作用名词解释

致突变作用名词解释
致突变作用(inducing mutation),是一种通过外部因素导致突变的过程。

常见的致突变作用包括化学物质、放射线、紫外线、高温、高压、病毒等等。

这些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引发细胞DNA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基因突变,进而影响到细胞的生长、分化、转化等过程。

在生物学研究中,致突变作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实验手段,通过对生物体进行致突变作用,可以产生大量新的变异体,用于基因功能研究、育种、基因治疗等方面。

同时,致突变作用也是一种对环境污染和生物安全的监测手段,通过检测生物体中的突变频率可以评价环境的危害程度,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然而,致突变作用也是有风险的,如果过度或错误地使用会给生物体带来严重的损害,甚至引发癌症等疾病。

因此,在使用致突变作用时,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对生物体造成不必要的危害。

外源性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外源性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36
终止密码突变
❖ 链终止突变:指无义突变使肽链过早终止。 ❖ 延长突变:指如果终止密码子因突变而为氨基酸编码,
结果产生过长的肽链的现象。
37
酪氨酸
天冬氨酸
天冬酰胺
组氨酸
半胱氨酸
苯丙氨酸
丝氨酸
酪氨酸
38
(二)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
➢ 指发生一对或几对不等于3的倍数的碱基减少或增加, 以致从受损点开始碱基序列完全改变,形成错误的密码, 并转译为不正常的氨基酸。
➢ 动物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为标准,为二倍体,又称双体 (disomy)。染色体数目异常可能表现为整倍性畸变和非 整倍性畸变。
➢ 整倍性畸变可能出现单倍体、三倍体或四倍体。超过二倍体 的整倍性畸变也统称为多倍体。非整倍性畸变系指比二倍体 多或少一条或多条染色体(2n+1, 2n-1)。
55
整 倍 性 畸 变
➢突变基因:基因内存在突变的基因; ➢野生型基因:没有发生突变的基因。
28
(一) 碱基置换(base subsititution)
碱基置换是某一碱基配对性能改变或脱落而 引起的突变。
➢ 转换(transition):即嘌呤到嘌呤或嘧啶到嘧啶的变化 ➢ 颠换(transversion) :即嘌呤到嘧啶或嘧啶到嘌呤的变化
51
(4) 易位(translocation):从某个染色体断下的节段接到另一 染色体上称为易位。
52
➢染色体结构异常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断裂所致。 ➢当断端不发生重接或虽重接而不在原处,即可出现
染色体结构异常。
53
三、染色体数目异常
Normal human Karyotype: 46, XY

药物毒理-致突变作用-2009

药物毒理-致突变作用-2009

基因组:细胞和生物 体的一套完整单体 的遗传物质
2.染色质(Chromatin)与染色体(chromosome) 染色质 :间期核内光镜可见 的嗜碱性物质 组成:DNA+组蛋白+非 组蛋白+少量RNA 染色体:中期细胞核,染色 质螺旋并折叠成染色体
karyotype(核型)
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一对染色体,分别来自 父本和母本,染色体上有着相同的线性基因序列 杂合体(Heterozygosity):同源染色体的某个位点上有不同的等 位基因,这个细胞就称为杂合体 等位基因(Alleles):同一个基因座位上的多种表现形式。一般控 制同一个性状,比如眼睛的颜色等
20世纪初- 60年代末期 遗传毒理学形成阶段 1969年3月12日, Alexander Hollaender创建学会, 根据当时 已知的诱变物 ethyl methane sulfonate 命名为“环境诱变剂学 会”Environmental Mutagen Society (EMS) 70年代-80年代后期 遗传毒理学蓬勃发展阶段 肿瘤的发生与诱发突变有关;Ames建立了体外回复突变试 验,发现致癌性和诱变性之间存在很好的相关性
突变研究简史
1904 de Vries X 线可改变生殖细胞的遗传物质 1927 H.J.Muller:X线→果蝇性连锁隐性致死突变(起始) 1942 Charlotte Auerbach&J.M.Robson氮芥对果蝇有致突变性 (化学物致突变的首次证据) 1951 Russed 用X线可诱发小鼠突变 1966 Cuttanach 化学物可诱发小鼠突变 50年代末60年代初,突变对健康的影响始被广泛认
显性 致死
隐性 致死
存活 突变

第六章--致突变作用及其评价

第六章--致突变作用及其评价

国际环境致突变物致癌物防护委员会 〔ICPEMC〕于1979年曾把致突试验按其观察的 遗传学终点分为四类:
〔1〕基因突变; 〔2〕染色体畸变; 〔3〕不别离; 〔4〕原发性DNA损伤。
1983年重新提出将致突变试验所反响的遗传学终点 分为5类:
〔1〕DNA完整性的改变〔形成加合物断裂、交 联〕;
〔2〕 DNA重排或交换;
1. 试验动物:多用雄性大鼠或小鼠进行。
2. 动物接触被检物的时间:可为一次、5~7天或3个月。 其中3个月者效果较好。然后将雄性与雌性动物按1:2比例 交配,雌性动物不接触化学受试物。小鼠连续交配6周,大 鼠8周,每周更换一批雌鼠。
3. 观察指标
雌鼠受孕后12~13天剖腹取出子宫,检查并记录活胎 数、早期死亡胎数、晚期死亡胎数,并计算总着床数〔可 按早期与晚期死亡胎数和活胎数计算〕以及每只受孕动物 平均着床数。
3 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SCE〕 试验
遗传学终点:①染色体完整性改变②DNA重 排或交换
4 显性致死突变试验〔dominant lethal mutation test〕
遗传学终原理点::通染过色哺体乳完动物整生性殖改细变胞染色体畸变进行的致
突变作用试验。哺乳动物生殖细胞染色体发生突变时,往 往不能与异性生殖细胞正常结合,易出现受精卵在着床前 死亡和胚胎早期死亡。显性致突变的机理可能是生殖细胞 染色体的断裂和易位。
观察对象:嗜多染红细胞〔PEC〕中的微核发生率, PEC是红细胞成熟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此时红
细胞主核已经排出,因细胞质内含有核糖体,Giemsa染色 后呈兰灰色,便于与成熟红细胞鉴别〔成熟红细胞Giemsa 染色后呈桔红色〕,微核与细胞核一致,呈紫红色或紫兰 色。

第七章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ppt课件

第七章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ppt课件

第二节 化学物致突变的类型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突变的分类
自发突变 (spontaneous mutation) 是由于普遍存在的未知因素作用下,在自然条件下发生 的突变。 特点:自发突变的发生过程长,频率极低 , 与物种的进 化有关。
遗传毒性(genetic toxicity):指对基因组的损害能力,包 括对基因组的毒作用引起的致突变性以及其他各种不同效应。 遗传毒性的概念广泛,包括致突变性,其效应可能转变固定 为突变,也可能被修复。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突变的分类
基因突变 (gene mutation):一个或几个DNA 碱基对的改变。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到,必须通过生长发育、生化、形态 等表型改变来判断。
染色体畸变 (chromosome aberration):染色体的结构及数 目改变,可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 染色体结构改变 染色体数目改变
② 错义突变:密码子中某一碱基为另一碱基取代后,密码子的 意义改变,成为另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如AGU(丝氨酸)变 成了GGU(甘氨酸),则mRNA指导合成的肽链中的丝氨酸变 成了甘氨酸。 致死突变:发生在必需基团上,严重影响蛋白质功能。 渗漏突变:突变的产物仍有部分活性,表现型介于突变型与 野生型之间。 中性突变:突变不影响或基本不影响蛋白质的功能,性状改 变不明显。
致突变物 (mutagen):指能够引起突变的物质,又称诱变剂。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致突变、致畸、致癌效应的区别和联系

致突变、致畸、致癌效应的区别和联系

致突变、致畸、致癌效应的区别和联系致突变效应:是指环境污染物或其他环境因素引起生物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突然改变的一种作用,这种变化的遗传物质,在细胞分裂繁殖过程中可传递给子代细胞,使其具有新的遗传特性。

可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致畸作用:环境中某些物质或因素通过母体影响胚胎的发育,使细胞分化和器官发育不能正常进行,以致出现器官或形态结构上的畸形,此种作用称为致畸作用或致畸胎作用。

可引起致畸作用的物质称致畸物。

广义的致畸应包括生化、生理功能或行为方面的发育缺陷在内。

致癌作用:环境中致癌物诱发肿瘤的作用。

肿瘤有良性和恶性之分,恶性肿瘤又称癌。

估计80~85%的人类肿瘤与环境中的致癌物有关。

这三者(突变、致畸、致癌效应)的联系:(1)化学物质,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都有可能引起三致作用(2)致突变作用如影响生殖细胞而发生突变时,可影响妇女的正常妊娠,而出现不孕、早期流产、畸胎或死胎,还可以发生遗传特性的改变而影响下一代。

致突变作用如发生在体细胞时,则不具有遗传性质,而是使细胞发生不正常的分裂和增生,其结果可能表现为癌的形成(3)致突变与致癌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很多致突变物能引起实验动物的癌症,同样很多动物致癌物也为致突变物。

这三者(突变、致畸、致癌效应)的区别:(1)致突变作用可分为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两大类。

基因突变只涉及染色体的某一部分,并未涉及整个染色体,是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化,因此不能用普通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只能借助其他方法加以测定。

染色体畸变是一个或几个染色体的结构或数目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用光学显微镜进行直接观察。

这两种突变类型仅有程度之分,而无本质差别。

致畸作用可用肉眼进行观察,而致癌作用可用光学显微镜进行直接观察。

(2)基因突变的机理是在致突变物的作用下,DNA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发生变化,造成基因控制下蛋白质合成错误,可表现为酶功能或结构功能的破坏和丧失,导致细胞的遗传性状发生变化而引起突变。

污染物的三致

污染物的三致

污染物的三致
环境污染往往具有使人或哺乳动物致癌、致突变和致畸的作用,统称“三致作用”。

“三致作用”的危害,一般需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才显露出来,有些危害甚至影响到后代。

1.致癌作用
致癌作用是引导人或哺乳动物发生癌症的作用。

早在1775年,英国医生波特就发现清扫烟囱的工人容易患阴囊癌。

他认为阴囊癌与经常接触烟灰有关。

1915年,日本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煤焦油会诱发皮肤癌。

在污染物中,能诱发人类或哺乳动物癌症的物质称为致癌物质。

致癌物可分为三类:化学致癌物(如生产蚊香用的亚硝酸盐、石棉、二氯甲醚),物理致癌物(如镭的核聚变),生物致癌物(如黄曲霉毒素)。

2.致突变作用
致突变作用是指导致人或哺乳动物发生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或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作用。

人或哺乳动物的生殖细胞如果发生突变,可以影响妊娠过程,导致不孕或胚胎早期死亡等。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人或哺乳动物的体细胞如果发生突变,可以导致癌症的发生。

常见的致突变物有亚硝胺类、甲醛、苯和敌敌畏等。

3.致畸作用
致畸作用是指作用于妊娠母体,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导致新生儿或幼小哺乳动物先天性畸形的作用。

20世纪60年代初,西欧和日本出现了一些畸形新生儿。

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原来孕妇在怀孕后的30天-50天内,服用了一种叫做“反应停”的镇静药,这种药具有致畸作用。

目前已经确认的致畸物有甲基汞和某些病毒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 受 试 物 如 不 溶 于 水 , 可 用 二 甲 基 亚 砜 (DMSO)或乙醇作溶剂,DMSO用量每皿不 超过0.5ml,乙醇不超过0.1ml。
36
v 对照组
v 用溶媒作阴性对照,已知致突变原作阳性对照。 v 对需使用间接诱变物作对照时,应注意平行设
加S9与不加S9的对照,以证实其为间接诱变物。
z 本身不引起突变,必须在体内经过代谢活化 后才具有致突变作用的外源化合物,则称为 间接致突变物(indirect mutagen)。
20
突变的不良后果
突变的不良后果
体细胞突变
生殖细胞突变
癌致 变畸

自先

子死发天

死胎流畸

产形
21
药物致突变作用的检测方法
z 用短期致突变试验来预测化学物质潜在致癌性 的设想,自70年代以来逐步得到证实,并为世 界所公认。据不完全统计,70年代发展和建立 起来的短期致突变方法多达100多种,但均各有 优缺点,需要不同检测方法的互相补充和引证。
23
z 优点: 1.可用来作为诱变指示物的微生物有噬菌体、
细菌和真菌等。 2.微生物具有繁殖快、个体数量多、容易观察
检出等特点,而且方法较为敏感、检出率较高、 试验周期短、费用也较低。
24
缺点:
1.微生物是单细胞生物,与哺乳动物及人类有 较大的差别,例如核结构不同、DNA裸露而且 数量少、分子小、对化学诱变原不能进行代谢 活化或降解以及缺乏免疫系统等。
v 同法滴加四环素溶液,可鉴定PAQ1质粒。
33
⑤ 自发回变数测定:受试菌株在保存或培养 过程中,能产生自发回变。
v 不 同 菌 株 的 自 发 回 变 数 有 一 定 范 围, T A97( 9 0 ~ 1 8 0 ) 、 T A98( 1 5 ~ 6 0 ) 、 TA100(75~200)、TA102 (240~360)。
广义地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7
致突变作用的类型
v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 外源化合物对遗传物质的影响仅涉及某一部分,
如三联密码中碱基对的改变或基因中密码的改变, 使基因的功能产物发生变化称为基因突变。
v 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 外源化合物对遗传物质的影响涉及到整个染色体,
37
试验方法
(1)掺入法:将测试菌液0.1ml、测试样品0.1ml 和S9混合液0.5ml加入顶层琼脂中,充分混匀后迅速 倾入葡萄糖琼脂底层培养基平皿上。琼脂凝固后将 平皿放入37℃培养箱,2天后计数测试平皿和对照平 皿的菌落数。如菌落太小,可继续培养到72小时观 察结果。
38
第六讲 致突变作用的研究 及其试验方法
遗传毒理学
1. 基本概念 2. 化学毒物致突变的类型 3. 突变作用的后果 4. 致突变作用的检测方法
基本概念
z 突变(mutation) 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及其引起的变异称为突变,
突变实际上是遗传物质的一种可遗传的变异。
z 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 由于自然界中诱变剂的作用或由于偶然的自制、
9
致突变作用的类型
(2)颠换型突变(transversion): ª 指DNA多核苷酸链上的碱基中,嘌呤取代嘧啶
或嘧啶取代嘌呤所引起的突变。结果也是多肽 链中一个氨基酸的变更。 ª 一些烷化剂如二乙基亚硝胺等可引起这种突变。
10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
11
n 2.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 :
­ 染色体由成千上万个基因组成,它以一定的形 式和位置排列在染色体上。
4
DNA与基因 5
染色体
6
突变作用
z 突变作用 (mutagenesis)
生物体遗传物质发生急剧的遗传学变化,导致 可遗传的表型变异,其表型变异为不可逆的,这 种现象称为突变作用。
突变作用可视为DNA结构在任一水平上受到破 坏,并由此造成了体细胞或生殖细胞中的遗传信 息的改变。
+ 15~60
+
+
+
+ 75~200
TA102
+
+
-
+ 240~360
野生型 -
-
-
-
注:①“+”表示需要;②“+”表示抑菌圈;③“+”表 示无修复能力;④“+”3表5 示具有R因子
剂量设计
v 决定受试物最高剂量的标准是药物对细菌的毒 性和溶解度。化药一般最大剂量可达5mg/皿, 中药可超过5mg/皿,最低剂量一般1µg/皿或 0.1µg/皿。受试物至少应有五种不同剂量。
染色体缺失及环状染色体的形成图
染色体插入和重复示意图
18
染色体的臂间倒位
染色体相互易位示意图
19
致突变物
z 凡能引起生物体发生突变的药物为药物致突 变物(drug mutagen)。
z 具有很高化学活性的外源化合物,其原形就 可引起生物体的突变,称为直接致突变物 (direct mutagen) 。
鼠伤寒沙门氏 菌野生型(his+)
正向突变 回复突变
组氨酸营养缺陷型 突变株(his-)
代谢活化系统 受试物
26
推荐使用的菌株:TA97、TA98、TA100和TA102 四种标准菌株。 v TA97和TA98检测移码突变; v TA100检测碱基置换突变; v TA102检测碱基置换和移码突变。
z 选择短期致突变试验的原则:方法应简单、经 济、快速和易于重复,在一定允许范围内的假 阴性和假阳性,敏感性高,敏感谱广。
z 主要采用体外测试系统,再适当结合体内测试 系统的原则。
22
一、微生物回复突变试验 (Ames试验) :
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生化教授 Ames(1972)首创。
目前公认Ames试验作为筛选可能有致突变 作用的化学物,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2.有些受试物,在体外并不直接具有致突变性, 而在体内形成的代谢产物却具有致突变作用,就 会得出“假阴性”的结论。相反,某些在体外 实 验 中 可 引 起 微 生 物 发 生 突 变 作 用 的 受 试 物, 在体内经代谢后可失去其原有的致突变性,以 至出现“假阳性”的结果。
25
原理:
v 利用组氨酸缺陷型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突变株为 测试指示菌,观察其在某受试物作用下回复突 变为野生型的一种测试方法。
27
v T A 9 7 、 T A 9 8 和 T A 1 0 0 菌 株 均 有 切 除 修 复 突 变, 即ΔuvrB;
v 四种标准菌株均有深粗糙型突变, 即rfa突变; v 四种标准菌株均有R因子,对氨苄青霉素具有
抗药性; v TA102菌株还有PAQ1质粒,对四环素具有抗药
性。
28
v △uvrB:紫外线抗性基因突变―细菌失去对 紫外线损伤的修复能力;
32
④ R因子的鉴定:带有R因子的菌株具有抗氨 苄 青 霉 素 的 特 性 , 据 此 以 鉴 别 R 因 子 之 存 在, TA102菌株含PAQ1质粒(含抗四环素因子)。 v 鉴定方法:在琼脂平皿上滴加氨苄青霉素溶液,
不含R因子的菌株在氨苄青霉素周围有一生长 抑制区,含R因子的菌株因具有抗氨苄青霉素 的作用,故无抑制区。
表现为染色体结构与数目的变化称为染色体畸变。
致突变作用的类型
一、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
n 1.点突变(point mutation):即碱基取代型 突变。
(1)转换型突变(transition):指DNA多 核苷酸链上的碱基中,嘌呤互相取代(鸟嘌 呤置换腺嘌呤或相反)或嘧啶互相取代(胞 嘧 啶 取 代 胸 腺 嘧 啶 或 相 反 ) 所 引 起 的 突 变。 DNA转录时可引起一个RNA密码子的改变, 在翻译时可使多肽链中的一个氨基酸发生变 更。如亚硝酸可引起这种突变。
12
致突变作用的类型
二、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
v 1. 染色体数目的畸变:正常的生殖细胞染色体
为单倍体(haploid), 体细胞为双倍(diploid)。在突 变细胞中,染色体成整倍地发生变化,以致形 成三倍体(triploid)、 四倍体(tetroploid)…,二
16
和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7
体 和

环 体染
点色点
体丝 染 丝
隙 裂 失片 小 着 状 着 位 位 入 射
裂 断 缺断 微 无 环 双 倒 易 插 辐
染色体畸变
(translocation) (inversion)
(minute body) (fragment) (deletion) (break) (gap)
n 指DNA多核苷酸链上碱基序列中丢失一个或 几 个 碱 基 , 或 插 入 一 个 或 几 个 化 合 物 分 子, 结 果 使 突 变 位 点 以 下 的 碱 基 序 列 发 生 变 更, 以致使三联密码转录和翻译时,发生较多遗 传信息的改变。
n 多环芳香烃类、芳香胺类、嘧啶类化合物和 黄曲霉素B1等都能引起插入型移码突变。
31
③ uvrB缺失的鉴定(紫外线敏感试验)uvrB 缺失,即切除修复系统缺失,此特性一般较稳定, 不易丢失。
v 鉴定方法:将受试菌液在琼脂平皿上划线。用 黑纸覆盖培养皿的一半,然后在紫外线灯下照 射,培养24小时。如果经紫外线照射部分无细 菌生长,而覆盖的一半有细菌生长,则说明对 紫外线敏感,亦即此菌株具有uvrB缺失的特 性。
v 染色体数目的改变会导致基因平衡的失调,可 能影响细胞的生存或造成形态及功能上的异常。 如21三体导致先天愚型(Down氏综合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