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朝皇帝的有趣历史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清朝皇帝的有趣历史故事
大清皇帝爱吃鸭
清朝皇帝喜爱吃鸭,每顿御膳里总少不了鸭肉。乾隆五十三年(1788)七月初七“七巧节”,乾隆早膳里便有酒炖鸭、托汤鸭、清蒸鸭。
乾隆喜爱吃鸭还吃出了一道名菜“干菜鸭子”。据一大饭店掌勺
的说,乾隆下江南时,听说水乡鸭子好吃,便生尝鲜之意。时已近午,得赶时间烧制,可厨子连鸭毛都未拔洁净,又担心乾隆怪罪,怎么办呢?
这厨子也会忽悠,他顺手撒了把黑干菜和光鸭一起下锅,以掩鸭毛。谁想平常吃惯了宫廷味的乾隆,换个口儿感觉新鲜,大赞味道鲜美。因为皇帝说好,爱吃,一道名菜就这么出来了。这个传奇并不可信,很可能是饭店编出来的,但却说明了乾隆喜爱吃鸭的事实。
慈禧太后也喜爱吃鸭,她的日常御膳谱里有焖蒸鸭、清炖鸭、烤鸭,还有鸭舌、鸭掌、鸭肫、鸭肝、鸭肠。因为慈禧喜爱吃鸭,还有
人因此交了好运。清末名太监小德张便是其中之一。小德张能成为慈
禧面前的红人,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擅做一道慈禧喜爱吃的菜——
烩鸭条。
据当年曾在清宫御膳房待过的温宝田回忆,因为他能炒几样慈禧
爱吃的菜,而且又处处表现得“忠心耿耿”,慈禧就命他在“寿膳房”兼任“掌案”,每顿都得炒几样拿手好菜,如烩鸭条、炒干兰豆腐、
炒胡萝卜酱、炒黄瓜酱等,专供慈禧吃。又因他对下以打人不留情闻名,更深得慈禧的信任,认为“膳房重地”,非要有这样“忠诚可靠”的人去监督才可放心。慈禧住颐和园时,就命他住仁寿殿的南院,专
管饮食之事。
清朝御膳房里的大厨也很会做鸭子。如慈禧喜爱吃的焖蒸鸭,洗
净去内脏,装入瓷罐,用文火煮上两天,把鸭肉整得酥烂,才好。清
炖鸭得花上三天工夫,去掉毛和内脏后,将鸭子放进坩埚里蒸三天,
才成。金鱼鸭掌的做法更绝,先将鸭掌放入锅中,清水煮15分钟,五
成熟取出,剔掉骨头与掌心硬茧,再将香料和玉兰花放入其中,混煮,清爽可口。
清朝皇帝为什么喜爱吃鸭,据说是因为鸭肉清火平气,如烩鸭条
的功效,菜谱上便标明:补虚养身调理、清热去火调理、便秘调理、
健脾开胃调理。当然,各位皇帝喜爱吃鸭的原因可能不同,比如慈禧,她可能更多地考虑“补虚养身”,据传她还有出恭不畅之隐,“便秘
调理”也是极有可能的原因。
乾隆皇帝养生秘诀
乾隆是历代帝王中的长寿冠军,享年89岁,他的长寿原因是多
方面的。
乾隆虽是满族,但他全盘接受了汉文化,并且善于依照汉文化的
理论去养生。他依据古代中医的理论,为自己制订了养生十六字诀:“吐纳脏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并依此而行,毫不
放松,经常做叩齿、咽津、弹耳、揉鼻、运睛、搓脸、摩足、摩腹、
提肛等保健功法。平常吃饭时就用心吃饭,睡觉时就用心睡觉。虽然
喝酒,但绝不过量,对于女色也不过分迷恋。他还善于依据身体的需要,按照季节气候的变化,选用一些有针对性的滋补品,如八珍糕(由
获苓、莲子、芡实、扁豆、薏米、藕粉等8种药食兼用的材料组成),
他从乾隆40年左右开始服,80多岁时经常服用。这些看似细小的事,都使他的精力得以保存而保持身体健康。
乾隆多才多艺,太平盛世,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去吟风诵月。他琴
棋书画样样在行,既是中国历的高产诗人,又是一个书画鉴赏家,清
宫内廷所收集的名人字画上无一不盖上“乾隆御览之宝”的大印。这
不但是他的一大爱好,也是他养生的一种方法,在舞文弄墨之际,他
的全副身心都融入其中,使他那本不甚多的苦恼更是无影无踪了。心
情愉快,所以能长寿。
乾隆喜爱旅游,民间到处都流传着他七下江南的故事。事实上他
曾六下江南,五上五台,三登泰山。其中丁丑22年那一次下江南,他
正月动身,一路游玩,直到9月才回到北京。久居深宫的皇帝有机会
到大自然中,到民间去走一走,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体会另一种生活,不为公务所累,得到休息,这对他的心情和健康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乾隆在外长久旅游,享尽人生欢乐,有他的特别性,因为他是皇帝,一般人是无法比拟的。但旅游可以强健身体,已为人所共知,这
确是一条很好的养生之道。
乾隆晚年,曾接见过英国使者马嘎尔尼,后者描述乾隆说:“观
其风神,年虽83岁,望之如六十许人,精神矍铄,可以凌驾少年。”
由此可见其身体的健康。
在他86岁时,让位于子,当起了太上皇,安享晚年。89岁那年,乾隆皇帝无病而终。
溥仪投稿轶事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三岁登基,年号宣统。居三年,民国肇始,他
被迫“逊位”,时年只有六岁。依据中华民国清室优待条例,他仍留
居在紫禁城内。
少年溥仪在宫内接受教育,六七岁就开始学诗。七岁时他给老师
陈宝琛写了一首祝寿诗:“松柏哥哥,终寒不凋,训予有功,长生不老。”十一岁时写过一首求雪诗:“朕心思雪,祈之昊天,昊天乃落,下民悦焉。”仅仅童稚涂鸦,没有多少诗意。
随着年龄的增长,溥仪作诗大有长进。尤其是在悉心研读了先帝
康熙、乾隆的诗文集后,他对诗赋的兴趣愈来愈浓。十五岁那年,他
套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写就了一篇颇有点新意的《三希
堂偶铭》。文曰:屋不在大,有书则名,国不在霸,有人则能。此是
小室,惟吾祖馨。琉球影闪耀,日光入纱明。写读有新意,往来俱忠贞。可以看镜子,阅三帝,无心慌之乱耳,无倦怠之坏形。直隶长辛店,西蜀成都亭。余笑曰:“何太平之有?”
写完这篇铭文,溥仪将其投寄给上海的《逸经》杂志,很快就在
该刊上发表了。这次投稿经历,给少年溥仪以极大的写作兴趣和信心。在此之后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写了许多诗作,用化名向上海、北京等
地多家报刊投寄。可除了《三希堂偶铭》被《逸经》杂志采用之外,
其他报刊似乎并不买他这位末代逊帝的账。稿件一篇篇投寄出去,结
果总是如泥牛入海,音讯全无。
也许是求胜心切,溥仪在历经两年多投稿失败的打击后,竟然想
出了一条捉弄报刊编辑的“妙招”。他化名“邓炯麟”,抄录一位明
代诗人的五言诗《鹦鹉》投寄给上海的《游戏日报》,果然很快见报了。接着他又先后将两首明代诗人的七言诗《浮月》、《荷月》投寄
给《游戏日报》,又很快被采用了。《游戏日报》的编辑觉得这三首
诗作意境超出一般,因此多方打听这位“邓炯麟”是怎样的一位诗人,但始终一无所获。后来,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牛津大学文学硕士)
特意将溥仪发表在《游戏日报》上的三首古体诗作译为英文,收入他
的回忆录《紫禁城的黄昏》一书中,并特别说明:“这位化名邓炯麟
的诗人作者,不是别人,正是清朝的皇帝。现在我将真相披露出来,
可能中外人士都会为之惊奇的。”
四十多年后,隐秘终于由溥仪自己揭开了。他在晚年出版的《我
的前半生》一书中披露,他当年在《游戏日报》上发表的三首古体诗,原来是抄袭明代一位诗人的作品。
已于1938年去世的庄士敦却被蒙在鼓里,还一直为自己的“皇
帝学生”的“诗人才华”而自豪呢。